三年來已幫助上千組家庭,
台灣首位由美國家庭睡眠學會 (FSl) 認證的嬰幼兒睡眠顧問撰寫,
好眠師姜珮精選12個家庭故事,全面提出寶寶睡眠問題解方,
讓0~6歲的孩子都能好好睡覺,從此不夜醒、自己睡、睡得飽!
撫慰爸媽疲憊的心,減輕育兒壓力,找回原有的快樂自信。
|深入12個家庭故事,提出寶寶睡眠問題的解方|
●娜娜五個月大的寶寶出月中就從早哭到晚,半夜好幾次醒來,是不是睡眠狀況又退步?
●小宓的寶寶都是抱搖睡,但孩子愈來愈重,幫忙哄睡的外婆身體開始吃不消⋯⋯
●Sonia的兒子晚上睡一半會哭著找爸媽,想練習讓他自己睡回去,又擔心孩子會沒安全感。
●雨薇的寶寶在客廳午睡,容易分心睡不飽,情緒不穩就哇哇大哭,家人都指責她照顧不好⋯⋯
明明孩子出生是那麼幸福的事,卻因為寶寶夜醒、睡太短、哭鬧不停等問題,
長期下來,大人也睡眠不足、影響到白天工作,甚至陷入自責、憂鬱,瀕臨崩潰。
該怎麼辦,才能讓大人小孩都能睡飽睡好?
作者為美國家庭睡眠學會(FSI) 認證寶寶睡眠顧問,本書從「作息」、「環境」、「自行入睡」三方面下手,提供科學性睡眠知識,改善嬰幼兒夜醒、哄睡、睡不夠等狀況,從根源解決孩子的睡眠問題!
隨著寶寶出生、成長,每個家庭都有可能碰上不同的睡眠問題,
嚴重時不只影響寶寶發展,爸媽擔憂寶寶睡不好,長期下來也睡眠不足、身心俱疲。
好眠師姜珮便結合自身經歷,並以12個家庭故事分享常見的寶寶睡眠問題。
與爸媽一同從作息、環境等問題著手,一起探究睡眠問題的有效解方。
|破解寶寶睡眠迷思,掌握正確睡眠知識|
●想讓寶寶睡晚一點,就讓他晚點睡?
好眠師建議→
其實寶寶早點睡,反而能睡得安穩、延長睡眠時間。
在晚上八點前入睡,寶寶可以睡得更好,爸媽也有更多可以自由運用的時間!
●寶寶哭了就要抱,才有安全感
但若不回應哭泣,萬一寶寶習得無助,長大後會不會個性偏差?
好眠師建議→
只要不是長期忽略寶寶需求,其實在睡眠訓練中讓寶寶哭一下沒有那麼嚴重喔!
爸媽可以建立好情緒界線,以陪伴取代抱哄、奶睡,也能寬心給予孩子練習自己睡的時間。
●寶寶睡夢中一直驚醒,是不是要帶去收驚?
好眠師建議→
寶寶哭泣驚醒,可能是碰上了「夜驚」。
夜驚不是疾病,通常會隨著年齡慢慢改善,
爸媽可以先確保睡眠環境安全,再來著手調整作息,就能降低夜驚的頻率。
|解決寶寶睡眠問題,同時學習善待自己|
在寶寶長大的途中,會遇到各種難以解決的撞牆期,
爸媽也會隨著寶寶的一舉一動產生許多焦慮不安。
生產後的空虛感、為家庭犧牲工作、休閒時間等,
主要照顧者也容易因過分以孩子為生活重心,而感到失去自我。
由於自己也經歷過這些隨之而來的負面情緒,好眠師姜珮想告訴父母們:
照顧孩子之餘,也要善待自己,因為我們都已經很努力、很努力了!
因此,作者分享過來人經驗,除了解決孩子睡眠、哭泣不休等看得見的問題,
更用心看見爸媽在生育、照顧上的焦慮疲憊。
當爸媽把重心拉回自己身上,才能與孩子一起面對發育成長中的亂流,也能安心共度家庭時光。
讓用心養育孩子的每一天,成為生命中更豐富的一頁。
★唯有對睡眠有正確的瞭解,才能不過度驚慌、知道該如何去面對孩子的各種睡眠狀況,而這本書正是為了廣大關心孩子跟自己睡眠的父母所需要的。————蔡宇哲 /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姜珮不只是專業的嬰幼兒睡眠顧問,更同時也是母親、妻子、創業者。她文字間的溫柔提醒,不只是讓我們更理解孩子,更是教我們每個辛苦用心的父母們要記得好好照顧自己。我們能安頓好自己的飲食、睡眠、情緒,也才更有餘裕照顧所愛的人。————凱若Carel /《MiVida 就是生活》創辦人、暢銷書作者
★藉由身為母親的經驗及睡眠顧問的角度, 提供了解決孩子在睡眠問題的方法,而除了關注在孩子本身的問題之外,每篇文章也是一個個溫柔的轉身,讓我們從對孩子的照顧上回過頭來看見母親、父親或是整個家庭的需求。————祁孝鈞 / 小森林兒科診所院長
作者簡介:
姜珮 Peggy (好眠師)
好眠寶寶 寶貝睡眠顧問、好眠線上學苑創辦人,現旅居英國倫敦。
致力推動華人對於嬰幼兒睡眠、爸媽睡眠的重視,透過線上課程、諮詢、文章、Podcast 推廣嬰幼兒健康睡眠背後的科學及作法。截至2022年,已協助一千多組家庭,希望能幫助更多新手爸媽,擁有健康睡眠以及育兒教養的自信。
● 台灣第一位由「美國家庭睡眠協會(Family Sleep Institute)」認證嬰幼兒睡眠顧問
● 「國際睡眠顧問學會(IACSC)」成員
● 英國 University of Bristol 教育學院碩士
好眠寶寶網站:www.mybabyzzz.com
好眠線上學苑:https://mybabyzzz.teachable.com/
四堂免費睡眠課:https://www.subscribepage.com/secretgoodsleep
臉書專頁:好眠寶寶 寶貝的睡眠顧問
IG:好眠師姜珮
Podcast:好眠寶寶 自信媽咪
連絡信箱:service@mybabyzzz.com
章節試閱
當新手媽媽,遇到新生兒啼哭期
「請救救我!」
娜娜寫信給我時,打上了這個求救的標題。我深吸了一口氣才點開信件,這是封負面、沮喪、無助的母親所寄來的信。娜娜說她因為寶寶睡眠和愛哭的問題,萌生想把孩子送給別人的念頭,又因這樣的想法覺得萬般愧疚。娜娜在這封信的結尾寫下:「我是個糟糕的媽媽。」我彷彿看到溢出的淚水⋯⋯。
一開始,娜娜並不是個憂鬱的人。在當母親之前,她滿心期待著孩子出生,打算用滿滿的愛來迎接他,也和老公幻想著要當什麼樣的父母、要帶孩子去哪裡玩、幫他買可愛的嬰兒服。周遭的媽媽友說:「第一個月最辛苦,記得要選個豪華月子中心爽爽過。」因此,娜娜產前花了不少時間選擇月子中心,幫自己安排了「產後度假風」的環境。想到生產後就可以「度假一個月」,甚至還有些期待。
在月子中心的日子的確不錯,餵奶時間護理師會把寶寶推進來,餵奶後再推回去嬰兒室。看著寶寶認真喝奶的臉龐,常常喝到體力不支就睡著了。娜娜天真地想:「其實也沒有這麼難,寶寶很容易就睡著了,看起來是個愛睡的寶寶呢!」
然而當要離開月子中心時,護理師告訴娜娜:「寶寶比較愛哭,看起來是高需求寶寶,媽媽要加油喔!」當下娜娜並沒有想太多,畢竟哪個寶寶不愛哭呢?誰知道,回家後的日子簡直是「人間煉獄」。寶寶幾乎無時無刻都在哭,最長的睡眠只有兩小時,睡三十分鐘就醒,甚至可以從傍晚一路哭到深夜。娜娜該做的都做了,卻找不到寶寶哭泣的理由,連來探望的朋友都被寶寶愛哭的程度給嚇到。
生產前說好會一起帶小孩的老公,實則假日才會派上用場,平日都被工作塞滿。娜娜從早到晚望著哭泣的嬰兒,忍不住萌生種種負面想法:「為什麼老公可以出去上班不用顧小孩?」「為什麼我要生小孩?」「為什麼我的生活變成這樣子?」「這種生活到底有什麼意義?」也不禁懷念過去那個自由自在、想去哪就去哪的自己。
每晚老公下班後,娜娜都需要自己一人走進房間,歇斯底里地大哭一番。面對幫助有限的另一半,她愈看愈厭惡,板著一張臉動不動冷嘲熱諷。其實,娜娜並不喜歡這樣苛刻的自己,但能這樣發洩情緒,已經是生活裡少數可擁有的自由。
如果可以重來,娜娜不要留職停薪,她也想要繼續工作。畢竟工作再怎麼辛苦,都比面對只會哭泣的嬰兒好上許多。
雪上加霜的是,娜娜開始失眠。每晚入睡前,她會焦慮寶寶不知道何時起來討奶?明明很疲倦,卻又睡不著,這讓娜娜更加害怕隔天沒有體力顧孩子。身心狀況愈來愈差,終於在家人的鼓勵下,娜娜走進了身心科。
「那一天我看到醫生,就崩潰大哭,好像想把所有力氣都用掉一樣。」娜娜這樣說,到了那一刻,她才知道自己的心真的生病了。
*
娜娜提筆寫這封信給我的時候,寶寶已經五個月大。這五個月她回了娘家,也接受心理醫生的治療,情緒比過往緩和。寶寶的哭泣情況雖然有改善一些,睡眠仍然一團亂。寶寶半夜好幾次夜醒,小睡依然睡得短,娜娜還是得在睡不飽的情況下匍匐掙扎。
我在與娜娜討論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的心情。她很期待寶寶在專業協助下有睡飽的一天,但如果諮詢後寶寶都沒有改善怎麼辦?或是因為缺乏安全感,而變回之前那個每天哭超過四、五小時的寶寶,又該怎麼辦?
由於哭泣是娜娜最在意的點,我想先聊聊「寶寶哭泣」這件事。
為什麼出月子中心之後,寶寶會哭成這樣?
寶寶哭泣的原因有很多,與月齡、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等條件都有關係。好眠師想透過這個例子來談最容易打垮新手爸媽信心的「新生兒的哭泣」。
娜娜碰上的這個狀況其實並不罕見,當媽媽坐完月子,從月子中心回到家裡,或是月嫂幫手離開了。此時寶寶好像不太接受突如其來的轉變,哭泣的時間變多、睡覺的時間也跟著變少。有時候,甚至會連哭好幾個小時,哭到照顧者心碎崩潰。尤其每到黃昏或夜晚時,哭泣情況就會特別嚴重,怎麼安撫都沒有用。
這時候,一旁的人可能會說「寶寶不適應新的環境、沒有安全感」或者是「小孩被嚇到了,要趕快帶去收驚」,甚至有些人會去責怪媽媽「沒有經驗,不會照顧小孩」。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當新生兒哭泣不止,找不出任何原因的時候,很有可能是遇到了「新生兒啼哭期」。很多新手媽媽剛坐完月子,先生回去上班、也沒有幫手。在這個時候,若又遇到哭不停的寶寶,可能會非常無助崩潰,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有能力當個好媽媽,甚至出現產後憂鬱等情況。
事實上,幾乎所有健康的寶寶都會經歷「新生兒啼哭期」,只是會有強度跟長度的差別。新生兒啼哭期的英文名字叫做「PURPLE Crying」,PURPLE 在這裡的意思不是哭到發紫,而是新生兒啼哭期特徵的簡寫。
PURPLE 代表新生兒啼哭期的特徵
P – Peak of Crying :第二個月(通常是第六週)是啼哭期的高峰
U – Unexpected :無法預期、難以捉摸、說哭就哭
R – Resists Soothing : 任何安撫方式都無用
P – Pain-Like Face :看起來好像很痛苦,但其實寶寶的身體是健康的
L – Long Lasting :寶寶可以哭很久,一天超過五小時甚至更久
E – Evening :在黃昏或夜晚時哭最慘
一般來說「新生兒啼哭期」開始於第二週,高峰期為第六週,且會持續三至四個月。父母如果先有預期,做好心理準備,就不至於太慌張。
啼哭期的特徵大概有幾個。在月齡上,通常是第二週開始,在第六週來到高峰,所以剛好是落在做完月子的時候。寶寶的哭泣常常無法預期,看起來好像很痛苦、身體不舒服的樣子。早期會有腸絞痛這個詞,就是因為寶寶哭到蜷曲起來,讓人誤會是因為腸胃不適而哭泣,但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寶寶哭泣不一定代表腸絞痛。
有個讓爸媽最無法忍受的地方,就是寶寶會哭很久,有些寶寶甚至一天可以哭超過五小時或更久,而且任何安撫方式好像都看不到什麼效果。哭泣的時間點常常發生在黃昏或夜晚的時候,因為這個時間寶寶很容易躁動不安,啼哭可能一直延續到午夜。
科學家曾經針對動物進行研究,發現哺乳動物在頭幾個月都有類似哭泣焦躁狀況,所以將其視為某種發展階段。專家建議,父母遇到這樣的狀況時,最重要是「保持冷靜」。我們最擔心爸媽因為寶寶的哭泣而焦躁、緊張,為了要安撫寶寶,而劇烈的搖晃他,這才是導致寶寶受傷,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
好眠師小提醒
如果寶寶長時間找不到原因的大哭,父母直覺不太對勁的時候,還是去醫院檢查、了解寶寶是否有生理上的哭泣原因。不過,多數的新生兒啼哭是正常的現象,屬於發展中的過渡時期,爸爸媽媽不需要因此覺得愧疚,或失去當父母的信心。
不能只要長輩的協助,卻不要他們的教養
多人照顧的好處我們已經知道,但可以想像,人多嘴雜容易意見不合。你的孩子不只是你的孩子,還是大家的孩子,一些小事就有雪片般的意見飛過來。光是吃副食品,娘家、婆家、自己家就有三種版本,爸媽很難全然依照自己的想法育兒,孩子也在不同照顧者中「摸索和試探」著長大。
長輩協助帶小孩在現代社會中非常普遍,在東方社會中甚至變成一種常態,尤其我們台灣下班時間晚,有自家長輩看顧比送托兒所還令人放心。以我自己為例,在英國房價高漲、保母昂貴的情況,也是有不少雙薪家庭讓長輩帶小孩,甚至住在長輩家的例子。
我也遇過好幾次共同教養的寶寶,每次的狀況不太ㄧ樣。要幫這種寶寶調整睡眠,會比一般只有小家庭爸媽照顧的狀況來得困難一點。困難的原因在於人多很難找到共識,有些家庭甚至是只由爸爸媽媽找我解惑,長輩並不知道,或者直接在溝通中出現爭執。
比方說,有次我同時訪談四位照顧者,分別是小孩的媽媽、阿姨、外婆,並用視訊方式和國外工作的爸爸溝通。當時我也從最一般的問題開始問起:「小孩平常都是怎麼入睡的?」然而,光是這個基礎問題,就收到四種版本的答覆。媽媽回答奶睡;阿姨說多數是陪睡,有時候抱睡;爸爸跳出來說我上次拍拍就能睡,都是你們一直抱著不放才會這樣。媽媽不甘示弱地表示:「你也才陪那一次,他平常才不是這樣。」
阿姨反給媽媽一槍:「小孩給你帶的時候就特別難睡,夜醒特別多,我們平常帶才不是這樣,不信你問媽(外婆)」外婆附和:「對啦對啦!是你自己捨不得小孩哭,還要花錢請人來諮詢。」這個話題突然成了引爆點,變成「誰對、誰錯」的爭執現場,中間夾帶對彼此的不滿情緒。不用說共識了,連好好坐下來討論都很難。
這是照顧者多的缺點,當然我相信每位照顧者都是用心在愛護、照顧孩子。但每個人的想法和感受不同,過去成長經驗也不同,這樣的不同就會造成摩擦。
另一種更常遇到的情況是,長輩協助照顧孩子,但教養風格跟父母期待的差異很大。
「我已經跟媽媽/婆婆說不能這樣帶小孩了,他們就是不聽。」
「根本不可能改變我公公,稍微講一下就發火。」
「老人家根本講不聽,一直餵小孩吃糖,哭了就哄,小孩都被寵壞了。」
關於這點,真的是育兒的大關卡。請長輩照顧孩子心裡真的要有個底,因為照顧和教養是一體兩面。我們在現實中,很難只要某一個人的「照顧」,卻不要他的「教養」。如果要求長輩照料,也必須某種程度向對方的教養風格妥協。當然,如果長輩是屬於願意接受爸媽模式,也聽得進建議,一切就會順利很多,只是這種情況通常是可遇而不可求。
我個人覺得,最辛苦的莫過於當身邊的人「只出嘴,不出力」。若伴侶、長輩或爸媽自己對於「該怎麼教小孩」講得頭頭是道,但凡要出力照顧,就是「平常是你在帶,你自己看著辦」的時候,沒有實際後援又苦於人多嘴雜,主要照顧者除了身體勞累,心理壓力也不可小覷。所以,如果你身邊有獨自照顧孩子的人,請給他多點實質支持,少給批評(即便是善意的建議)吧!
三種版本的作息
我們回到小貞的故事,小貞一家找到我,主要是希望能幫孩子改善夜醒問題,並且學會自行入睡。他們擔心孩子睡得不好會影響發育成長,不過夜醒和哄睡只是問題的表徵,我在確認過孩子的狀況與作息之後,覺得最有問題的是作息。
孩子的作息有三個版本,分別是「外公外婆」、「阿嬤」、「爸媽週末自己帶」,也就是說孩子每天會因為照顧者不同,而有不一樣的作息。就好似尼采說的「我有我的路,你有你的路,所謂最適當的路、最正確的路、唯一那條路,並不存在。」作息也是一樣,雖然身為好眠師,我有自己的一個版本,但是也不認為這就是標準答案。只是,不管是哪種作息,最好能有共通性,不然對孩子來說會很難建立習慣。
所以,我們針對小貞的寶寶,第一件事情要做的是「找到作息的共同步調」。也就是孩子每天的睡覺時間、吃飯時間,甚至是活動時間應該是要有規律的。而不是像摸彩一樣,不知道今天會抽到什麼,等一下要做些什麼。
規律的作息,能滿足寶寶的食欲、睡眠等生理需求,也在心理上讓孩子有期待和預期性,可以預測下一步會發生什麼。為何有些孩子在學校比較好帶,原因便在於學校的作息通常很有規律。這種規律,可以帶來預期感和秩序感,並加強孩子的安全感,也會形成穩固的生理時鐘。就很像我們自然而然在某些時間點會餓、會想睡覺,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腸胃都有其運作的生理時鐘。
規律的另一個好處是,照顧者也比較好安排時間,不會覺得一整天都被孩子綁著。當我們知道孩子大約什麼時間點睡覺、吃飯,就能預先安排自己的時間。我認識許多游刃有餘的母親,都是在孩子作息規律後,便可安排家事、做瑜伽、寫文章,甚至在家工作。換句話說,規律作息的目的,是能讓照顧者找回一點自由。
順從小孩每個渴望,最有安全感嗎?
講到規律作息,我想先打破兩個育兒迷思。
有些家長以為要完全順應孩子的渴望,想睡就睡、想吃就吃,覺得順從本能最能營造安全感。這個論點僅建立在某些生理時鐘很明確的寶寶身上,通常是天生很好睡的寶寶,才能由寶寶來引領家長建立作息。而且我們可以發現,那些想睡就睡,想吃就吃的好帶寶寶,到最後還是能找到作息規律。
另一個迷思是套用「月齡作息表」,讓寶寶無條件照著做。規律作息的原則,是要順應孩子身體上的需求,而不是讓孩子順應大人的需求。這點很多爸媽容易誤會,以為規律作息是讓孩子照著「大人設計的行事曆」按表操課。然而,即便找了一位專家寫的月齡作息表,上面的資訊也都只是僅供參考。作息表不適合所有的孩子,包含我設計的作息表也是,參考就好,不能一味套用。
引導規律作息的兩個工具
關於引導規律作息的方法,坊間有些「清醒時間」、「吃玩睡」或是「作息表」的建議,幾個月的孩子幾點睡、清醒多久要放床。每篇文章各有論點,也有其支持者。我會建議父母在看類似文章時,觀察每個孩子有差異性。這些方法是可行的,但需要配合「自家小孩做調整」,並以「更謹慎的態度」來操作。這裡我介紹兩個好用且普遍能應用在所有家庭的工具。如果能確實執行,光靠這兩點至少可以用到一歲半。
實用工具一:照顧者的觀察
沒錯,這個工具就長在爸媽身上,就是你們的雙眼。其實坊間所謂厲害的保母、月嫂,說孩子到他們手上很好睡,很大的原因就是經驗讓這些保母、月嫂已經很能分辨什麼是想睡的訊號。
另外,爸媽要理解每個月齡的生理時鐘,以生理時鐘為主,然後孩子睡眠訊號作為輔助,了解什麼時候餓了、什麼時候睏了,自然就能發展出屬於孩子的作息規律。
實用工具二:作息記錄表
光是觀察訊號我們很容易有誤區,尤其有些孩子的訊號不明顯,根本觀察不出來。又或者觀察之後還是覺得孩子睡眠一片混亂,根本沒有所謂的規律。
但即便再怎麼亂,如果你能每天把孩子睡眠概況「記錄」下來,通常三至七天能理出個頭緒。 作息記錄表是幫助我們有清醒的腦袋,比較客觀的抓出重點。另外,記錄表不是只有紀錄睡眠長度而已,以下幾個要點列入參考:
● 睡覺時間:分別紀錄上床、入睡、夜醒、再次睡著的時間點
● 睡眠長度:白天夜晚各段睡眠長度
● 睡覺地點:白天小睡和夜晚長睡有不同嗎?他是在嬰兒床或是父母的床上睡著呢?
● 孩子心情:起床時的反應(例如:微笑、大哭)、白天的情緒(例如:黃昏5-6點時特別暴躁不安)
● 簡述當日活動和飲食:例如,到阿公阿嬤家很多人一起玩耍、睡前看了卡通、吃了新食材⋯⋯。 當你紀錄幾天後,應該就能觀察到哪個時間點上床睡覺孩子比較容易入睡、睡得好。新的作息執行至少兩三天,觀察孩子的反應,再依照狀況作些微調整。 規律的作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變化,寶寶的特性就是「一直改變」。平均來說,小月齡的寶寶大概每個月做一段紀錄,大月齡的寶寶可以拉到六至八週。
順帶一提,紀錄作息是用來抓時間點,但沒必要每天紀錄。
自行入睡的先決條件
在台灣,或許是百歲書的緣故,很多爸媽聽到自行入睡就以為是「放孩子在床上哭到睡就好」因而心生排斥。莉莉的目標雖然是讓孩子自行入睡,也知道要做睡眠引導(訓練),還是在行前百般猶豫。
事實上,睡眠訓練只是我們引導寶寶過程中最後一塊敲磚石,雖然過去被格外提出彰顯,卻忽略了其餘的事前準備。讓孩子學習自行入睡時,爸媽要做的事情可多了,並非讓寶寶哭到睡就好。我們在練習自主入睡、接覺之前,請先做好以下幾點準備:
1.孩子月齡恰當
孩子的月齡與生理狀況要合適,才能練習自主入睡。矯正年齡須滿四個月,且無生理疾病或不適。如果有疑慮,請先諮詢醫生,不要自己判斷。
2.確認環境安全
這點非常重要,孩子必須在獨立嬰兒床,而且床內清空。環境不夠安全的情況,千萬不要讓孩子練習自行入睡。有些家長是在大床上練習自行入睡,這萬萬不可。另外,把寶寶放床時仰躺,不要趴睡、側睡這些都是基本條件。目前我還沒看到安全且合格的呼吸偵測,請家長不要依賴這些產品讓孩子趴睡。
3.合適的睡眠環境
四個月以上的孩子會愈來愈難「隨處而睡」,孩子對外界環境的敏感度是很高的。台灣家庭常見放了過多防撞物品,這反而增加嬰兒床的危險性。 先確認家中的睡眠環境是不是有這些干擾因子,我們盡量打造「安全且無聊」的睡眠環境。
以上三項至少要做到,我們才讓孩子練習自行入睡。另外要提醒一個小月齡寶寶調整的誤區:自行入睡並非等同戒夜奶。八個月以內的寶寶的生理上可能還需要夜奶,練習自行入睡,也可有合適的夜奶次數,兩者之間不衝突。
以莉莉的四個月寶寶來說,我們計畫初期是設定兩次夜奶時間。這是媽媽與寶寶彼此各退一步,對照顧者也比較舒服的模式。事實上,當我們改掉莉莉夜間無限次親餵自助餐的習慣後,寶寶白天喝奶的狀況愈來愈好。三週後,寶寶整個晚上只有起來討奶一次。當進入健康的睡眠模式之後,寶寶自己會引領所需要的夜奶次數,遞減生理上不需要的夜奶。
睡飽後,重新拿回自由時間
無論你多愛寶寶,當了爸媽之後,都會感受到「失去掌控時間能力」的時刻。尤其是新手媽媽,常常不知不覺一整天的時間就這樣沒了。所以很多媽媽會趁孩子睡著之後「熬自由」,滑滑手機、追追劇,只有在這些時候,擁有短暫屬於自己的時間,好像拿回了一點點自我。
但很現實,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很晚睡的,等到忙完小孩和家務可以熬自由時,常常也已接近午夜。所以我們通常是犧牲睡覺時間,來換取片刻的自由感。
身為好眠師,最有成就感的時刻並非只有讓一家人睡好覺。而是協助的家庭告訴我,在寶寶早點入睡、睡得更好之後,爸媽的生活有了什麼改變。很多媽媽告訴我,他們的自由時間變多了,當孩子可以在七點多自行入睡,連睡到隔天早晨六七點,就代表爸媽在七點多便能「下班」。如此一來,就多出三、四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並能充足睡飽七、八個小時。
「現在我仔細評估身心狀態,真的很好,很喜歡現在的自己。晚上和老公一起追劇、看電影,彷彿回到新婚時期的美好時光。」
「寶寶睡好覺之後,我終於有時間在夜晚進修,也在去年八月找到工作,回歸職場讓我很充實很開心。」
「夜晚我和老公有更多相處時間,很快就懷上二寶了,今年二寶就要出生囉!」
「雖然是全職媽媽,但孩子現在七點多就睡著,我開始籌備想了很久的個人品牌,未來朝向在家工作的目標。」
莉莉在睡眠引導後告訴我,她很難想像上個月兒子還是高程度哄睡,每次哄睡需要花一個多小時、一放床馬上醒,只能一整夜抱著睡,還會夜醒八、九次的孩子。現在兒子變得可以自己在嬰兒床上玩玩手、玩玩腳,就自己睡著了。睡眠時數也比之前多好多,夜晚長睡眠可以長達十至十二小時,中間只醒來喝一次奶,很不可思議。莉莉重新拿回夜晚的自由時間,好好休息放鬆,這是她從來不敢奢求的。
當新手媽媽,遇到新生兒啼哭期
「請救救我!」
娜娜寫信給我時,打上了這個求救的標題。我深吸了一口氣才點開信件,這是封負面、沮喪、無助的母親所寄來的信。娜娜說她因為寶寶睡眠和愛哭的問題,萌生想把孩子送給別人的念頭,又因這樣的想法覺得萬般愧疚。娜娜在這封信的結尾寫下:「我是個糟糕的媽媽。」我彷彿看到溢出的淚水⋯⋯。
一開始,娜娜並不是個憂鬱的人。在當母親之前,她滿心期待著孩子出生,打算用滿滿的愛來迎接他,也和老公幻想著要當什麼樣的父母、要帶孩子去哪裡玩、幫他買可愛的嬰兒服。周遭的媽媽友說:「第一個月最辛...
作者序
【自序】
作者序
了解寶寶的睡眠發展,重新成為快樂媽咪
在我成為母親的那一年,剛搬來英國不久。記得那年倫敦冬天,我背著女兒,手提著超市的食物,一袋一袋地扛回家。看著雪絲落下,化在懷中四個月大的女兒臉上,那畫面美極了!
但這樣的甜蜜,很快就被夜醒五、六、七、八次的夢靨佔據。我一直很喜歡寶寶,但沒有想到寶寶的睡眠如此捉摸不定。每天的哄睡、早醒、夜醒,我的身體亮起紅燈,再加上伴侶此時開刀臥床,好幾個夜晚我在禱告中淚流滿面,覺得自己快撐不下去了。
我明白,如果要擁有健康快樂的家庭,身為媽媽此刻絕不能倒下。一家人需要有健康規律的作息,也要有足夠睡眠。也是在那個時候,我才知道國外有嬰幼兒睡眠顧問這個職業。短短兩週的諮詢,居然讓寶寶在不靠任何藥物的狀況下,成功分房並且一覺到天明。這對疲憊折磨的父母來說根本是奇蹟。
而在台灣,或者是華人地區,跟我們一樣為孩子睡眠所苦的家庭很多。而爸媽處理睡眠的方式,通常跟教養派別綁在一起。親密派的爸媽相信寶寶睡不好,是因為安全感不夠,需要滿足他依附的需求;紀律派的爸媽相信不能被寶寶的情緒「綁架」,需要訓練孩子步上軌道,最好從滿月就睡過夜。
不過多數的台灣父母,都是在親密與紀律之間游移。我們擔心抱不夠、讓孩子哭會習得無助,造成將來的心理問題;也害怕過度的滿足會變成寵溺,變成路人指責「沒在管」的孩子。
尤其現在網路上資訊很多,出嘴提供教養建議的人也多,從長輩、鄰居,到不認識的網友,好像都能對自己家怎麼養寶寶發表意見。若搜尋寶寶睡眠的相關知識,乍看之下有好多作法,但到底哪一個是對的,好像沒有統一答案?
成為好眠師以來,有不少媽媽告訴我:「我一直以為是我不會帶孩子,一定是做錯了什麼,他才會那麼難睡。」其實台灣的家長在睡眠上,比起英國的家庭是「做得比較多的」,華人家庭有比較高比例的同床睡、哄睡,孩子夜醒時,爸媽也花了不少時間在陪伴睡眠。
但我們卻更常懷疑自己「哪裡沒做、少做了什麼、做錯什麼」。這種自責無助的心態,讓許多新手爸媽在一開始就因為寶寶的睡眠問題失去做父母的自信,難以面對接下來漫長的育兒之路。
其實,寶寶的睡眠型態原本就跟大人不同,我們需要的只是認識他們的睡眠發展。有合理的期待,就會知道何時該介入,何時該放手,減少不必要的壓力。
在寫這本書時,我回憶很多過往的個案,發現多數的家庭,都是帶著「高需求寶寶」、「不需要太多睡眠的寶寶」、「沒安全感的寶寶」這些標籤來的。
我心想這個比例也太高了!每個孩子的確有他的氣質,但並不是每個孩子天性如此。經過睡眠調整後可以發現,很多孩子只是沒睡飽而已。跟大人一樣,沒睡飽的時候難免焦躁不安、情緒激動興奮、影響食欲,也會像隻無尾熊一樣黏著大人。
在嬰幼兒時期,搞定睡眠幾乎等於擁有天使寶寶;到了小童時期,孩子睡得好,我們更能專注在教養議題。睡眠僅僅是育兒中的一環,但卻是極為重要的基礎。我希望未來有一天,睡眠能成為所有新手爸媽的先備知識。
創辦好眠學苑之後,我最開心的事情是收到許多媽媽的課後回饋,告訴我現在有更多時間和伴侶相處、有勇氣生二寶了、學習進修專業,甚至開啟職涯第二春。更重要的是,一家人有更多時間睡眠,白天也比較能專心和有耐心的陪伴孩子。
這也是我自己的寫照,我在走過那段行屍走肉的日子後,才深感睡眠的重要。一家人擁有好的睡眠,等於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我也是在孩子睡覺之餘,持續進修,並創辦了好眠寶寶。
當我們睡飽之後,力量是很大的、信心是很足的!
在這本書裡頭,我會用幾個故事分享台灣寶寶常見的睡眠問題,還有父母常有的疑問。或許你會在書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希望各位父母能在閱讀中得到安慰陪伴,以及生活上實質的幫助。
【自序】
作者序
了解寶寶的睡眠發展,重新成為快樂媽咪
在我成為母親的那一年,剛搬來英國不久。記得那年倫敦冬天,我背著女兒,手提著超市的食物,一袋一袋地扛回家。看著雪絲落下,化在懷中四個月大的女兒臉上,那畫面美極了!
但這樣的甜蜜,很快就被夜醒五、六、七、八次的夢靨佔據。我一直很喜歡寶寶,但沒有想到寶寶的睡眠如此捉摸不定。每天的哄睡、早醒、夜醒,我的身體亮起紅燈,再加上伴侶此時開刀臥床,好幾個夜晚我在禱告中淚流滿面,覺得自己快撐不下去了。
我明白,如果要擁有健康快樂的家庭,身為媽媽此刻絕不能倒下。一...
目錄
推薦序 跟著好眠師,自信媽咪養出好眠寶寶/吳家碩
推薦序 睡飽睡好,才有餘裕照顧最愛的人/凱若Carol
推薦序 了解正確睡眠知識,陪伴孩子一夜好眠/蔡宇哲
作者序 了解寶寶的睡眠發展,重新成為快樂媽咪
第一章 當新手媽媽,遇到新生兒啼哭期
為什麼寶寶會哭成這樣?
新生兒啼哭期的特徵
過渡期是有期限的,不是看不見的終點
不要放掉讓自己開心的能力
寶寶的睡眠,碰上四個月倒退期了嗎?
寶寶學翻身,大動作發展同時來到
讓寶寶開始練習自行入睡
第二章 想要寶寶睡好,也想找回快樂的能力
孩子睡眠不安穩,是正常的嗎?
為什麼會有做夢睡眠的設計?
夜晚睡眠週期
做媽媽,一定是犧牲嗎?
抱著孩子的我很幸福,卻不快樂
從「犧牲者」轉變為「收穫者」
正視媽媽的價值,成為進階版的自己
第三章 長期抱搖睡,大人反而吃不消
當抱睡寶寶讓長輩健康亮紅燈
抱搖睡,真的不好嗎?
抱睡寶寶更有安全感?
難道父母不能抱搖孩子嗎?
如何讓孩子知道該睡覺了?
如何準備睡眠儀式?
建立習慣,孩子學會表達想睡覺的心情
第四章 哭了就要抱?爸媽與寶寶之間的情緒界線
讓孩子哭累,就會自行入睡了?
設定情緒界線,不讓哭泣成為勒索
找到適合教養風格的睡眠引導
寶寶哭泣時,大人需要回應嗎?
哭泣是情緒的一種表現,每種情緒都很重要
不回應,會不會導致心理不健康
給予空間,也是對孩子的信任
好好睡覺,讓家庭生活回歸正常
第五章 建立好睡環境,改善短小睡問題
以空間規劃,區隔寶寶睡眠和活動
好睡環境三要素
寶寶小睡太短怎麼辦?
什麼是短小睡?
短小睡的處理方法
成為母親是「重新塑造自我的過程」
媽媽要先肯定自己的價值
拆解媽媽的現實任務
第六章 寶寶夜醒哇哇大哭,一定要大人在才肯停
頻繁夜醒的特徵
發生頻繁夜醒的原因
小月齡寶寶,要先留意身體狀況
自行入睡的先決條件
睡飽後,重新拿回自由時間
不用當「完美」的父母,而是要陪孩子度過未來種種難關
第七章 多人照顧,寶寶作息反而更容易失調?
不能只要長輩的協助,卻不要他們的教養
如何整併多版本作息
順從小孩每個渴望,最有安全感嗎?
引導規律作息的兩個工具
實用工具一:照顧者的觀察
實用工具二:作息記錄表
幫孩子找出最適合的作息
規律的作息,就像參加一場音樂會
該選擇哪種引導手法?
建立作息,照顧者需有一致性
第八章 寶寶太早醒,都是晚睡惹的禍?
多早醒,才叫做早醒?
從作息表推估早醒原因
早醒的常見原因
安妮寶寶的早睡計劃
早睡帶來的驚人效果
第九章 偽單親媽媽,三歲的孩子有夜驚
找出造成夜醒的元兇
為什麼會夜驚?誰容易夜驚?
夜驚與夢魘的差別
夜驚發生時,有解方嗎?
首要關鍵,檢查環境安全
從作息著手,來改善夜驚頻率
其他改善夜驚的手法
第十章 戒夜奶,讓媽咪跟寶寶都睡好
夜奶哄睡的惡性循環
哪些夜奶該戒掉?
隨著月齡,逐步遞減夜奶次數
月齡與夜奶的次數關係
其他評估方式
親餵媽咪該怎麼戒夜奶
當夜醒變成早醒
第十一章 周遭都是天使寶寶,只有我的孩子難入睡
難以哄睡的五個月的寶寶
怎麼樣才算入睡困難呢?
入睡能力,取決於遮蔽外在刺激的能力
過累引起的入睡困難
兩歲七個月的入睡困難
周遭環境熱鬧、睡前活動多
孩子太晚睡
長期哄睡
入睡拖延,是認知發展的一部分
小童入睡拖延的處理方式
學習過濾雜音,將專注放在自己與孩子身上
第十二章 爸爸媽媽一起努力,改善雙寶睡眠問題
一加一大於二,產前就先做好準備
為二寶準備嬰兒床
二寶出生前,大寶先分房
與大寶溝通,做好心理準備
減少產後混亂,雙寶家庭可注意的事情
找到白天小睡的共通點
減少入睡前的一片混亂
雙寶都哄睡的家庭狀況
每個孩子,都有「被獨愛」的渴望
結語 成為媽媽,也成為更好版本的自己
推薦序 跟著好眠師,自信媽咪養出好眠寶寶/吳家碩
推薦序 睡飽睡好,才有餘裕照顧最愛的人/凱若Carol
推薦序 了解正確睡眠知識,陪伴孩子一夜好眠/蔡宇哲
作者序 了解寶寶的睡眠發展,重新成為快樂媽咪
第一章 當新手媽媽,遇到新生兒啼哭期
為什麼寶寶會哭成這樣?
新生兒啼哭期的特徵
過渡期是有期限的,不是看不見的終點
不要放掉讓自己開心的能力
寶寶的睡眠,碰上四個月倒退期了嗎?
寶寶學翻身,大動作發展同時來到
讓寶寶開始練習自行入睡
第二章 想要寶寶睡好,也想找回快樂的能力
孩子睡眠不安穩,是正常的嗎?
為什麼...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