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終身閱讀習慣,也就養成了終身學習力!
在資訊流轉快速的時代,每個人都需要具備更全面的競爭力來面對充滿挑戰的未來。但我們該從何做起?
從小培養孩子閱讀興趣與習慣,正是讓孩子保有學習力的重大關鍵。過去不乏國人一年只讀兩本書、閱讀習慣與興趣低落等新聞報導;而於教學現場,深切感受到學生對學習缺乏熱情與動力,使人不禁為學子們競爭力感到憂慮。
以「興趣」、「身教」、「習慣」為三大重點的《明日閱讀》,帶您探討與了解在明日的學習中,孩子、教師、家長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又有什麼方式,使親師生共同成長。
「明日閱讀」強調「身教式安靜閱讀」(Modeled Sustained Silent Reading, MSSR),孩子以教師、家長為閱讀榜樣,提升與培養閱讀習慣和興趣;教師、家長以身作則,為孩子的模範,亦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本書分為「家庭閱讀篇」、「課堂閱讀篇」、「知識閱讀篇」、「實務分享篇」,分別就家庭中的親子閱讀、課堂MSSR的經營、閱讀樣貌的探討,與現場第一線教師的實務經驗等,來與讀者分享明日閱讀的理念想法與實戰之心路歷程。望在閱讀完本書後,大家除了重視閱讀,更知道該如何實踐,培養孩子終身閱讀興趣與習慣!
作者簡介:
中央大學明日閱讀研究團隊
共同作者
何淑華、吳招美、吳美枝、周志岳、林彣璇
林秋斌、柯華葳、張立杰、張菀真、張萓芝
張敏慧、郭淑梅、陳志洪、陳秉成、陳美娟
游雅斐、辜玉旻、黃惠麟、黃萱惠、黃麗禎
楊燕秋、葉春蘭、廖長彥、廖淑佳、趙縉君
鄭年亨、簡子超、蔡天穎、顧惠婷
( 依姓氏筆畫排列 )
章節試閱
我破壞了女兒的閱讀興趣
我早期研究數位學習,以數學和大學的程式語言作為學生學習的內容,比較少接觸閱讀。之所以對閱讀產生研究興趣,是緣於我教導女兒的失敗經驗。
二〇〇〇年,曾志朗院士剛接任教育部長,隨即登高一呼,在國內推動大量閱讀。當時我的大女兒正在就讀小學高年級,我一直覺得她是全家人中最會念書的。所以,就如同所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一樣,我鼓勵她多看書,並推薦了《螞蟻.螞蟻》(Journey to the Ants: A Story of Scientific Exploration) 這本書給她。這是一本科普的書,獲得報導文學獎的最高榮譽──普立茲獎,且其中一位作者,是我十分敬仰的生物學巨擘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Wilson),書中有不少內容是威爾森的研究。我認為這是本「好」書,當然要推薦給女兒看!
推薦後不久,某天,女兒告訴我她看完了。我當然非常高興。可是,從此之後,女兒好像不再愛看課外書了。我很難過,直到今天,仍然為了這件事感到自責:她看的書,是爸爸指定的書,為爸爸而看,不是為自己的興趣而看,我破壞了她的閱讀興趣。
台灣推動閱讀,不少學校有所謂「共讀本」,就是所有學生必須共同閱讀的書本,這些共讀本都是校長或老師認為的經典、好書,學生不能不讀。共讀本通常有很多套,才有可能讓所有學生共同閱讀。二〇一二年有一次參訪一所小學,校長很自豪地告訴我:「我們學校有一百零一套共讀本」,即每位學生都一定要看這一百零一本書。我輕聲告訴我旁邊的研究生:這位校長破壞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一百零一次!學校不是不可以有共讀本,但是要有方法地吸引學生閱讀共讀本。就算有共讀本,也絕對不能太多。
我們有沒有考慮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從二〇〇〇年開始,台灣已經推動大量閱讀有十多年了。可是,幾年前,我注意到桃園市沒有一所學校每天都有固定時間讓學生進行閱讀。有一段時期,台灣在閱讀能力國際評比的表現,起起落落,與鄰近地區比較,並不算理想。為什麼?
要找出原因,可能必須做一些深入的研究。但就我的觀察,與我的失敗經驗一樣,有三個原因:(1) 不信任學生;(2)不尊重學生閱讀的自主性;(3)不自覺地破壞了學生閱讀的興趣。這三個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現象看出來:其一,要求讀完每本書後,都要寫書摘或找出好詞、好句;其二,太多的指定閱讀書本;其三,太多的外在動機。結果,大量閱讀,變成大量破壞閱讀興趣。以下一一說明:
現象一,閱讀本來是件快樂的事,卻被要求寫書摘、心得報告,挑出書中的十個生字,抄寫一遍,要求期限內完成多少本的閱讀數量,或是要做這個、做那個,結果閱讀就變成了苦差事。就算要寫書摘,也不能每本都寫;就算要寫書摘,也一定要想辦法引起學生書寫的興趣,才可以寫。
現象二,也是我曾犯的嚴重錯誤。「好」書,是成人認為的「好」書,通常不一定是小學生認為的「好」書。我們這些成人──家長或老師──是小學生心中的巨人,指定並期許小孩看一本書,等於是巨人強迫小孩看一本書。
現象三,是給予過多外在動機。閱讀可以有外在動機,例如:獎賞,但不能太多,太多就變成為了外在動機而閱讀,而非為了閱讀本身的樂趣而閱讀。若某天這些外在動機消失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就跟著銷聲匿跡了。
當大家說「大量閱讀」是好事、是重要的事,很多人就從「大量閱讀」的字面意思去理解,依自己喜好的方式,用盡各種方法推行,把很多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方式,強塞給孩子,目的是要孩子「大量」閱讀,但往往不得其法而不自知,最後適得其反。我懷疑,很多華人與曾經的我一樣,沒有好好考慮「學習興趣」這回事,以為出於好意、關心、責任的所做所言,卻破壞了興趣,甚至天天破壞。
教育的失敗,是人一生的遺憾。想想看,我們學習新知識,不是大部分從閱讀中學來嗎?一個人失去閱讀興趣,就不會去閱讀,就無法從閱讀中學習新知。如果不去閱讀,那與不懂閱讀、不能閱讀,又有何差別?
大量閱讀為什麼重要?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對學習而言,大量閱讀十分重要?Krashen (2004)所寫的書(The Power of Reading, Insight from the Research)列出大量文獻,指出大量而自由選書的閱讀,會增進閱讀理解能力、寫作風格、字彙量、拼字、文法等。此外,前教育部長曾志朗院士指出:「透過大量閱讀,建立常識,累積知識之後,一個人就有了見識;見識廣了,才有足夠的辨識能力,能同中求異,異中取同,也才具備批判性思考能力。」李家同教授《大量閱讀的重要性》一書中也給了一些答案。他認為大量閱讀是基礎教育的起點,閱讀不足,看文章抓不到主旨,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作文不會好、數學不會好,其他科目也不會好。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認為:「獨立思考才能創新……一個人靜下心來閱讀,正是培養獨立思考的好方法。」的確,閱讀,是我們吸取知識的主要來源;大量閱讀,就能大量吸取他人知識,豐富我們的背景知識。
背景知識之所以重要,是因能加速及擴大學習新知識的吸收與理解能力,同時也會啟發不同知識領域之間的連結能力,讓我們可以從中融會貫通,進而加以應用。當我們學習新知識時,原先記載在腦中記憶的大量片段知識,會自動、有意義的被提取出來,幫助我們理解新經驗。這樣的背景知識越多,吸收新知識的速度也就越快,理解新經驗的層面也就越深入。最重要的是,這種連結與應用的能力,會隨背景知識的累積,愈發流暢。如果很多事情,都可以很快的理解其中的道理,甚至「舉一反三」,不只讓學習變得輕鬆愉快,也促進獨立思考、創造新想法、新知識。
當然,大量閱讀也能幫助其他學科的學習。閱讀不多,理解能力不可能好,進而影響數學與科學能力也不好。閱讀激發學生的思考、判斷、解讀、表述等種種能力。閱讀越多,學習其他學科的能力也越強。事實上,閱讀不只是語文教育的事,而是各學科的事。因為個人閱讀是積極認知的過程,而且我們應該把閱讀視為是學習各種學科的有效方法。
就我的觀察,不管是輸入(讀、聽)或是輸出(寫、說),台灣、甚至華人社會的語文教育都亟待改善──有策略、有系統地改善。
女兒閱讀的故事尚未結束……
女兒就讀小學時,有一件事讓我們感到憂慮:學英文的問題。直到女兒小學快畢業時,我們發覺一個最有效解決的方法──移民。大女兒國小剛畢業,小女兒在國小念完三年級,就移民去加拿大了。我沒有移民,但太太在加拿大陪女兒五年。
初到加拿大,開學的第一天,大女兒真正感覺自己身處在一所外國的國中──語言不通、完全陌生、天寒地凍的學校,她完全聽不懂週遭的人在說些什麼。第一節課下課鈴聲一響,突然所有人開始走動,原來加拿大的國中,上一節課就要換一間教室,女兒根本不知道有這回事,本來有一張課表,上面列了不同學科的教室號碼,她卻弄丟了。她手抱著書本,不會說英文,她不知道如何開口問別人:她下一節課的教室在哪裡?她茫然、無助……不知道她這一天該怎麼過。回到家裡,她告訴媽媽,她很厲害,一直忍著沒哭,說完,就放聲大哭!
過了幾天,學校一位圖書館員,給了大女兒一本英文書帶回家閱讀,那是一本偵探短篇小說,圖書館員認為適合女兒這新移民的程度。女兒回家後,把書翻了一翻,看了幾頁就放下,我太太就拿這本書來讀。某天等女兒下課之後,我太太與女兒講起那本書,問她一個問題,是有關她還沒有看到的情節。女兒當然不知道答案,但吃過飯後,女兒很自然地就把書拿來看、尋找答案了。
太太找一些與書本內容相關的有趣問題,然後問女兒,引起她對這本書的好奇,這種方法類似我以前一位研究助理帶領課堂閱讀所採用的一種策略:她先看完書,然後在課堂上講述一點點書的內容,問一個問題,就停下來,接著問:「同學有興趣找這個答案嗎?如果有,可以去借這本書。」這是她利用朗讀的方式,加上一點點自己的敘述,最後再加上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去看一本書。
這些方法都有個共同點:用身教的方式,告訴小朋友,爸媽與你一樣,愛閱讀。閱讀相同的書,享受書中有趣的內容,並透過問一個有關情節發展或結局的問題,引起親子討論,分享閱讀的樂趣。我太太也承認,以前沒有閱讀的習慣,但自從有與女兒共讀的經驗之後,她就培養出閱讀的樂趣;而且,成人不需要擔心要找什麼書開始閱讀,很多童書就有深刻的哲理,持續一段時間之後,就自然會去發掘更多想要閱讀的書。
過了一些時日,某天,女兒在公立圖書館裡,發覺一套偵探系列小說,講一個業餘年輕女偵探Nancy Drew的故事。她覺得很好看,就一本一本地借,一本一本地看。我不記得Nancy Drew系列有多少本,可能有幾百本(該系列是一群作者使用Carolyn Keene為筆名共同創作的),也不知道女兒看了多少本,印象中為數不少。就這樣,透過閱讀,在不知不覺中,我的女兒在很短的時間裡,就掌握到她日常生活當中常使用到的英文詞彙了。回想一下:我太太只是比女兒提早讀完一本書,然後故意問了個問題,就激發起女兒的興趣,女兒就開始一直追下去了!
我破壞了女兒的閱讀興趣
我早期研究數位學習,以數學和大學的程式語言作為學生學習的內容,比較少接觸閱讀。之所以對閱讀產生研究興趣,是緣於我教導女兒的失敗經驗。
二〇〇〇年,曾志朗院士剛接任教育部長,隨即登高一呼,在國內推動大量閱讀。當時我的大女兒正在就讀小學高年級,我一直覺得她是全家人中最會念書的。所以,就如同所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一樣,我鼓勵她多看書,並推薦了《螞蟻.螞蟻》(Journey to the Ants: A Story of Scientific Exploration) 這本書給她。這是一本科普的書,獲得報導文學獎的最高榮譽──普...
目錄
序
明日閱讀,造就更多悅讀者
閱讀,開啟知識的門
我為一項優秀的質性研究成果點讚
從「學習閱讀」到「閱讀學習」
回 歸 以 學 生 為 本 的 學 習
前言
家庭閱讀篇
興趣,我們教育詞典裡有這個名詞嗎?
尋找適合的閱讀方法
自由選書:孩子閱讀的權利
你是好家長嗎? ─ 每天 十分鐘家庭 MSSR
建構華人終身閱讀社會
課堂閱讀篇
早晨,一所安靜到好像沒有學生的學校
課堂MSSR的成功要素
校長身教式領導改變
薦書與聊書
知識閱讀篇
艾特威爾的疑惑
興趣閱讀與知識閱讀
十分鐘知識性MSSR
明日主題學習篇
雞尾巴的故事
寫 中 學 : 透 過 寫 作 深 度 學 習
明日主題學習的架構 225 實務分享篇
當我們遇上MSSR
老師的省思:回到閱讀的初衷
老師的感受:從懷疑、嘗試到看見初步成果
募書的策略與執行
附錄
「趣創者理論」簡介
終身書僮的新想像
地端、雲端與人端──陳德懷探索數位學習的新天地
後記
序
明日閱讀,造就更多悅讀者
閱讀,開啟知識的門
我為一項優秀的質性研究成果點讚
從「學習閱讀」到「閱讀學習」
回 歸 以 學 生 為 本 的 學 習
前言
家庭閱讀篇
興趣,我們教育詞典裡有這個名詞嗎?
尋找適合的閱讀方法
自由選書:孩子閱讀的權利
你是好家長嗎? ─ 每天 十分鐘家庭 MSSR
建構華人終身閱讀社會
課堂閱讀篇
早晨,一所安靜到好像沒有學生的學校
課堂MSSR的成功要素
校長身教式領導改變
薦書與聊書
知識閱讀篇
艾特威爾的疑惑
興趣閱讀與知識閱讀
十分鐘知識性MSSR
明日主題學習篇...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