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釐清與鄰近學科的混淆地帶,才能真正發展出符合外國人士需求的教學方法及內容。此專書所收錄的論文大致皆能基於二語教學及跨文化的原則,當對於華語教學的研究累積頗有價值。」──信世昌(國立清華大學教授)
國立東華大學於2021年12月以「跨領域國際新視野」為主題舉辦華語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其中12篇研究論文編選入本論文集。書中收錄多篇國別化議題的研究,分別闡述以日語、韓語、法語等為母語的學習者掌握二語習得的寶貴經驗;亦有作者將近年來新開發的諸多線上課程做了縝密的爬梳、鋪陳與評比。另外,不僅有針對會話詞彙所進行的析辨,同時也有作者探討如何提升學習者的識字能力等。
其中華語電影教學因牽涉到跨文化的視聽感官刺激,魅力長盛不衰;電子有聲繪本、遊戲化學習效果等議題,不斷吸引華語教師們積極探索的目光。作者們在文化體認的基礎上,進而創造故事、新編教材、提出論述,是本書一大亮點。國立東華大學邀請讀者一窺臺灣華語教師所關注的面向及其學術表現,共同見證臺灣華語教育國際化的成長軌跡。
作者簡介:
朱嘉雯 主編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華語文教學國際碩、博士班教授兼主任,國際紅學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朱嘉雯私房紅學》、《朱嘉雯青春經典講堂》、《朱嘉雯經典小說思辨課》、《朱嘉雯經典文學情商課》等套書,以及《華麗大冒險》、《小物件大時代》等有聲書。漢聲廣播電台節目製作、主講,《福運雜誌》、《創價新聞》專欄作家、第52屆廣播金鐘獎得主。
本書作者群(依姓名筆劃排列)
朱嘉雯、杜容玥、周芳育、林珈暄、林亦婷、武氏虹華、范友院、紀月慧、洪啟祥、陳淑芬、郭倩妤、
陳品璇、傅濟功、游心瑜、舒兆民、楊斯涵、鄭曼君、黎氏清河、劉殿敏、鍾昕穎、簡瑛瑛、蘇虹瑜
章節試閱
▍華語中表示過去意義的「過,了」與越南語及英語中的類似模式研究
范友院、朱嘉雯
東華大學華語文教學國際博士生、東華大學華語文中心主任
philipepham@gmail.com、cj301828@gmail.com
│摘要│
眾所皆知,人類思維有其一定的類似性,並且每個國家均具有自己語言工具來表達老百姓的思維。為了表示在過去中發生的行動意義,華語用「過、了、…」副詞;越南語用「đã, rồi, …」助詞;英語則透過曲折語素「動詞+ed, …」直接表達出來。
本研究通過在華語、越南語及英語等三種語言裡的過去式表示結構的統計,進而進行分析與對比,以提出它們之間的異同。初步實際研究的結果,已有以下的發現:
英語中的過去式分類法是十分明確的,在華語與越南語中,則顯得稍微模糊。英語過去式被精細分成:過去簡單式(did something),過去進行式(was doing something),過去完成式(had done something)及過去完成進行式(had been doing something);而華語與越南語中,過去式意義如何辨認則主要由時間副詞或上下文來決定,例如:我昨天喝了十瓶啤酒(Hôm qua, tôi đã uống 10 chai bia);我很喜歡陳作家寫的小說(Tôi rất thích tiểu thuyết tác giả Trần viết)。
華語及越南語通常均採用語序語法方式來表達過去行動意義:華語用「過,了」放在動詞後面,越南語則用「đã」放在動詞前面或用「rồi」放在動詞後面來表達出來或強調過去行動意義。不同的是,英語選取語素來創造過去式,包括後綴或根源語素被改變成其他的或在動詞前面加上幾個語素。
從理論語言學角度而言,因為華語與越南語均用語序語法方式來表達過去行動意義,所以越南籍生的學習華語過去式比說英語外籍生的學習華語過去式更容易。期望本研究結果能擴充現有的比較語言學理論,再聚焦到對於華語文學習及教學有所助益。
關鍵詞:過去、完成、華語、越南語、英語
│一、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對象
關於表示過去、完成意義在話語中的「過,了」研究從之前到現在已收到許多語言學者、漢語語法家的關心。我們可以列出一系列典型的學者如:王力(1947)、趙元任(1968)、呂叔湘(1982)、Charles A. Li & S. A. Thompson(1981)、張濟卿(1998)、莊舒文(2002)、藏國玫(2011)……等。但從不同的研究角度與目的審視,上述學者各自提出來於漢語句子中「過,了」的功能。大多數學者的相同看法是:「過」被認為於華語中的動作已經完成的表示意義工具,「了」則是於華語中的動作已經發生的表示意義標誌。
作為一個語言學研究者,有多年經驗教授中國大陸學生越南語,並且有一定的英語和華語語法知識,筆者發現在華語及越南語與英語中的表示過去、完成意義模式存在許多的異同。但據我所知,目前為止,關於此問題的研究並沒有具體的結論。所以筆者以華語中表示過去意義的「過,了」與越南語及英語中的類似模式作為本研究的對象。
1.2 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是華語中表示過去、完成意義的「過,了」副詞及英語、越南語中類似模式。「類似模式」在這裡意指英語、越南語中表示過去、完成意義的相似方式,譬如:越南語中是兩個副詞「đã, rồi」,英語中是卻選取語素來創造過去式的,包括:後綴或根源語素被改變成其他的或在動詞前面加上幾個語素。
1.3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一、 在華語中的「過,了」如何表示過去意義?並越南語及英文中的類似模式有什麼異同?
二、 對越南籍生的學習華語過去式與說英語外籍生的學習華語過去式有什麼不同的幫助?
1.4 研究方法
為了達到上兩個目的,本研究主要採用以下的幾個研究方法:語言學分析,描述法與語言學對照法。具體方法包括:結構分析法,此方法被進行在句子分析基礎上,將三個結構學、意義學及語用學的方面混合起來;語境分析法:分析句子被使用在某個情況。以忠實及明確地分析在華語中表示過去、完成意義的「過,了」虛詞與在越南語、英語中的類似模式,於不少的景況,我們得按照它們出現的語境或基於造成溝通因素的關係如:說話者、聽話者、交際目的、意圖……等。
│二、文獻探討│
2.1 語言中表示時間的模式
在客觀現實上,一切物質的運動皆發生在空間及時間軸,並人類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它們。作為一種溝通及思考的工具,語言當然受到一般時間規律的影響,並且也以自己的方式來表達時間特徵。語言時間是由語言創造出來的,而且只在語言中存在。
根據J.Lyons(1968),客觀時間是超語言的時間(metalinguistics tense),與語法化時間才是語言時間(language’s tense)。首先,影響到語言的時間也許表現於語言的程序性。F. de. Saussure(1911)已經指出:語言要素不能同時出現,而得隨著先後的原則造成個串子、沿著時間軸。程序性支配許多語言運行的規則,尤其是於佈置詞彙及句子的次序。譬如:在「我很喜歡運動」的話語中,「我」主語先出現,然後到「很」副詞,「動」音節最後才出現(我→很→喜歡→運→動)。
其次,影響到語言的時間呈現於每個詞彙倉庫的語言中。與自己的獨特原則,於每個語言中均存在一個指時間的詞彙系統。例如,華語文有:秒、分鐘、小時,日、月、年,過去、現在、將來……等,越南語有:giây、phút、giờ、ngày、tháng、năm、quá khứ、hiện tại、tương lai……等,英語有:second、minute、hour、date、month、year、past、present、future……等。用詞彙工具來表達時間意義的方法是一個很豐富及具體的方法。若語法中的時態範疇只說明動作發生在過去、現在或將來,詞彙工具則告訴我們動作發生於一個正確的時點。我們可以看這些句子:
(1)David went to Taipei this morning(今天早上大衛去了臺北)
(2)David went to Taipei yesterday(昨天大衛去了臺北)
(3)David went to Taipei last month(上個月大衛去了臺北)
在三個句子中的過去式指出「David went to Taipei」的行動已經發生及結束於說話時點之前,並(this morning, yesterday, last month)的詞彙工具卻說明「David went to Taipei」的行動發生於過去中的細節時間標誌。除了詞彙工具之外,語境與邏輯推論亦告訴我們時間意義。如果一個故事由他人講回來,就是故事中的事件當然已經發生及終止了。或者是一個問句如:你回來幹嘛?也許有兩個可能:聽話者已經回來了(如果兩個人面對面地對話)或也許聽話者還沒回來(如果聽話人打電話來告訴說話人他會回來的)。
▍華語中表示過去意義的「過,了」與越南語及英語中的類似模式研究
范友院、朱嘉雯
東華大學華語文教學國際博士生、東華大學華語文中心主任
philipepham@gmail.com、cj301828@gmail.com
│摘要│
眾所皆知,人類思維有其一定的類似性,並且每個國家均具有自己語言工具來表達老百姓的思維。為了表示在過去中發生的行動意義,華語用「過、了、…」副詞;越南語用「đã, rồi, …」助詞;英語則透過曲折語素「動詞+ed, …」直接表達出來。
本研究通過在華語、越南語及英語等三種語言裡的過去式表示結構的統計,進而進行...
推薦序
【推薦序】/信世昌
國立東華大學於2021年12月以「跨領域國際新視野」為主題舉辦華語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並於會後編輯此專書出版,敝人受華語教學國際博士班朱主任之託為此書寫序,至感榮幸。
華語教學本身是對外交流型的國際化的領域,雖然當前國內已有約六十所大學設有華語中心,亦有二十餘所大學設立了華語教學相關的系所,但許多行外人士甚至本領域師生仍對華語教學領域的分際頗感模糊。由於「華語教學」(以中文做為第二語言)是指針對以中文為第二語言者(中文非其母語者)並以人際溝通為核心之聽說讀寫教學,教學對象是針對母語不是華語的外國人士,因此它不是中文母語教學而是屬於第二語言教學的領域,也與東南亞華僑之接近中文母語式的華文教育不能混為一談。而在文化處理方面,它不是一種對外國人士的華人文化的單向灌輸,而是注重中外之間的雙向跨文化溝通理解,因此真正的華語教學領域與鄰近學門的劃分應包括下列的「六不準則」:
1. 不包括中文母語地區之對內中文母語教學(第一語言教學);
2. 不包括針對海外華僑華人之近似第一語言之華文教育;
3. 不包括廣泛的中華文化而未涉及語言溝通的文化;
4. 不包括純粹的漢學研究而未涉及華語為第二語言之研究;
5. 不包括純中國文學(華文文學)而未涉及二語溝通者;
6. 不包括純漢語語言學之本體研究而未顧及華語教學之需求者。
唯有釐清與鄰近學科的混淆地帶,才能真正發展出符合外國人士需求的教學方法及內容。此專書所收錄的論文大致皆能基於二語教學及跨文化的原則,當對於華語教學的研究累積頗有價值。
此外,以往華語教學的學術活動多在臺灣西部各大學頻繁舉行,欣見此次東華大學積極整合東部的資源,不僅在校內擴大華語中心的規模並設立了華語教學的國際生博士學程,也促成同在東部的臺東大學及慈濟大學互相支持,相信以東部豐富的人文風貌及山海景觀,將能吸引更多外籍學生前來就讀,並為臺灣的華語教學展開更多樣性的面貌。
謹序
【推薦序】/信世昌
國立東華大學於2021年12月以「跨領域國際新視野」為主題舉辦華語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並於會後編輯此專書出版,敝人受華語教學國際博士班朱主任之託為此書寫序,至感榮幸。
華語教學本身是對外交流型的國際化的領域,雖然當前國內已有約六十所大學設有華語中心,亦有二十餘所大學設立了華語教學相關的系所,但許多行外人士甚至本領域師生仍對華語教學領域的分際頗感模糊。由於「華語教學」(以中文做為第二語言)是指針對以中文為第二語言者(中文非其母語者)並以人際溝通為核心之聽說讀寫教學,教學...
目錄
【推薦序】/信世昌
▍華語中表示過去意義的「過,了」與越南語及英語中的類似模式研究
一、前言
二、文獻探討
三、研究結果
四、結論
五、參考文獻
▍華語電影與跨文化教學:以臺緬導演趙德胤的《灼人祕密》為例
一、研究背景與目的
二、文獻探討
三、研究方法
四、分析結果
五、跨文化教學
六、結語
七、參考文獻
▍印度國別化華語教材之開發與研究
一、前言
二、印度的華語教學現況
三、印度國別化教材之設計理念
四、國別化教材之具體實踐
五、結論
六、參考文獻
▍以文化對比分析法比較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臺灣小學華文教材的「中華文化」異同
一、前言
二、傳統中華文化
三、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臺灣不同的「中華文化」
四、臺灣文化的形成
五、新馬中華文化與其他本土文化融合
六、跨文化交流
七、結語
八、參考文獻
▍以臺灣文化原創故事為本的華語文繪本教材與電子書編製
一、前言
二、文章內容
三、文獻探討
四、研究方法
五、預期結果
六、結論與建議
七、參考文獻
▍以法語為母語之華語學習者之語用學習策略
一、前言
二、文獻探討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結果與討論
五、結語
六、參考文獻
▍華語讚美語二語習得之語用研究:以韓國華語學習者為例
一、前言
二、文獻回顧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結果
五、結果討論與分析
六、研究限制和未來展望
七、參考文獻
▍《樂活臺東089》在地特色文化華語任務式數位遊戲教材及線上課程設計與規劃
一、前言
二、文獻探討
三、教材編寫架構及課程設計
四、線上混成課程之規劃
五、結語
六、參考文獻
▍探究遊戲化學習理論影響外籍生學習中文態度和意圖的因素
一、文獻探討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模式
四、預期結果
五、參考文獻
▍新冠疫情時代下的兩岸對外華語線上教學研究──以越南學生為例
一、緣起:研究背景
二、兩岸對外華語主流線上教學的現狀
三、兩岸華語線上教學的優勢
四、兩岸對外華語線上教學中凸顯的問題
五、思考與建議
六、參考文獻
附錄、調查問卷表
▍中文會話中「所以」的回應功能初探及教學應用
一、研究背景
二、文獻探討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結果
五、結果討論
六、教學應用
七、研究限制
八、參考文獻
▍《山海經》為題之華語文桌遊教材研製
一、緒論
二、文獻探討
三、《山海經》為題之華語文桌遊教材研製
四、桌遊設計與華語學習研究設計
五、桌遊設計與華語學習研究分析
六、結論與建議
七、參考文獻
【編後記與研討會觀察報告】/朱嘉雯
【推薦序】/信世昌
▍華語中表示過去意義的「過,了」與越南語及英語中的類似模式研究
一、前言
二、文獻探討
三、研究結果
四、結論
五、參考文獻
▍華語電影與跨文化教學:以臺緬導演趙德胤的《灼人祕密》為例
一、研究背景與目的
二、文獻探討
三、研究方法
四、分析結果
五、跨文化教學
六、結語
七、參考文獻
▍印度國別化華語教材之開發與研究
一、前言
二、印度的華語教學現況
三、印度國別化教材之設計理念
四、國別化教材之具體實踐
五、結論
六、參考文獻
▍以文化對比分析法比較馬來西亞、新加...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