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為國家圖書館重量級國寶藏品
是世上極為珍稀的宋刊小字梵夾本
以現代復刻手法再現宋代印刷技藝風華
▍《法華經》的「經中之王」地位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為大乘佛教要典之一。《妙法蓮華經》為法華三部經之一,其餘兩部經為《無量義經》與《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ṇḍárīka 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出淤泥而不染,比喻佛法的潔白、清淨。Sūtra 意為「經」,故此經之全名為《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說的是一乘圓教,表達清淨了義,究竟圓滿,無上微妙。本經旨在闡述「一佛乘」之理,弘揚「三乘歸一」,即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歸於一佛乘,指出一切眾生皆能成佛。全經總共二十八品,前面十四品說一乘之原因,後十四品說一乘之結果。在大乘佛教興起的時代,有了以「聲聞」、「緣覺」為二乘,以「菩薩」為大乘的說法。《妙法蓮華經》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結集的代表作品,提出了「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的思想,融會三乘為一佛乘。
世界文學裡最美的寓言
法華七喻(火宅喻、窮子喻、藥草喻、化城喻、衣珠喻、髻珠喻、醫子喻),就是《法華經》的七種譬喻,佛陀以種種多采多姿的故事譬喻,使人易於理解教說之意義內容,為聲聞、緣覺二乘弟子,開講一佛乘真實道,教菩薩成佛的妙法。《法華經》之譬喻,呈現如來為宣示一佛乘,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為煩惱無明所困的眾生,用各種善巧方便法門令入湼槃的用心,其教義教法在深層內涵中,如能深入明了法華譬喻,就能體悟一佛乘法義。
▍千年傳奇流轉 珍稀國寶傳世
此部《妙法蓮華經》是由南宋惠雲院的德求法師發願受持,法師為祈求國界安寧,萬民樂業,卻遇藏經塔雷擊毀壞、經匣被盜取復還,歷經數百年的歲月流轉,清朝道光年間捕雀童子在佛塔中發現此部經書,後續由收藏家請良匠精心修復,並邀金石名家書寫卷首護頁、文人書寫遞藏跋記,述明「此經不壞,遂出人間」之種種因緣,也成為國家圖書館所典藏的經典中,充滿傳奇的佛教寶典。
▍本經特色
1. 復刻珍稀:國家圖書館珍藏《妙法蓮華經》,共七卷,二十八品,(姚秦)鳩摩羅什譯,為館藏最早的宋刊小字梵夾本。
2. 鑑賞價值:全經鏤版依舊精細,雖有近千年歲月所留下之痕跡,但經書內容完整毫無缺損,書末收錄歷代手跋,具鑒賞價值。
3. 傳奇性傳遞史:經文之後的〈釋德求跋記〉,紀錄發願受持、雷擊寶塔、盜取送還。
4. 佛學價值:姚秦三藏法師鳩羅摩什翻譯,秉持「信、達、雅」三大原則,具有優美的文學美感,因此深受世世代代傳誦。
5. 古書裝幀:兩百面,採用經折裝的方式裝幀,前後有原木護板,佛經的內頁則以小字楷體精刻,字體工整清麗。
▍本經內容
1. 《妙法蓮華經》即為鳩摩羅什譯本,採經摺裝方式,有原木護板,屬宋刊小字梵夾本,全卷小字楷體經刻,字體工整清麗。
2. 卷首篆書「秀州惠雲院宋栞妙法蓮華經」,書寫者為清末著名金石家釋達受(字六舟),寫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3. 晚清書法家吳廷康(1799~?)雙鉤釋德求跋,及其簡述龍巖居士於道光丁未(1847)年間獲此藏經因緣之跋記。
4. 經末有尾題「妙法蓮華經卷第七」及德求署名「比丘德求受持」。此頁有藏家印記兩枚:「陳韜圖書」、「龍巖草堂金石圖書」。
5. 道光二十九年(1849)魏謙升(1797-1861)手跋,述明「此經不壞,遂出人間」之種種因緣。
▍規格說明
● 印刷:木刻雕版復刻印刷。
● 紙張:內頁為米白色萊卡奇艷紙;封面為虹暘布料裱厚版。
● 外包裝:以虹暘布料裱厚版做為書盒。
● 木盒:附典藏木盒。
● 裝幀:兩百面,長幅摺疊、經摺裝幀,更添其古物質感。
● 尺寸約 20.8cm*8.7cm
作者簡介: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大師
鳩摩羅什三藏法師(三四三〜四一三),天竺人,翻譯成漢語是「童夀」的意思。其父親鳩摩羅炎,在即將繼任相位時毅然出家,離開天竺,來到了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並被聘為國師。但卻被國王的妹妹逼婚,於是,就有了鳩麼羅什和佛沙提婆兩兄弟。羅什七歲時,他母親卻出了家,且還帶著他一起出家,遊歷各地。羅什初學小乘佛學,後來研習《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大乘佛典,使其譽滿西域,名被東土,引起了中國北方政權的注意。
後秦弘始三年(四○一)姚興攻滅後涼,親迎羅什入長安,迎來了生命中最輝煌的時期。不過這時,羅什已經五十八歲了。姚興篤信佛教,對羅什非常尊敬,以國師禮待,安排他入住逍遙園西明閣,並組織了規模宏大的譯場,請羅什主持譯經事業,還遴選八百佛門俊彥,一同參與翻譯佛經。隨後的十餘年間,羅什悉心從事講法和譯經事業,奠定了其在中國佛教史上的不朽基業。
羅什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從他的譯籍在歷史上受重視的程度就可知,他的譯籍,大部分成為了中國佛教各宗立宗的經典依據。所譯的大品和小品《般若經》、《維摩詰經》、《金剛經》,成為般若學的要典,後來《維摩詰經》和《金剛經》又為禪僧所重,《成實論》為成實宗所宗,《阿彌陀經》、《彌勒成佛經》成為淨土宗的要籍,《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為三論宗所依據的論著,《法華經》成為天臺宗最重要的經典,《十住毘婆沙論》也是華嚴宗所重的經論之一,所譯出的其他禪經和戒律類經典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鳩摩羅什全面譯介了根據般若類經而建立的大乘空宗經典,從而推動了般若學的摶播,被譽為四大譯經家之一,素有「譯界之王」的美稱。是中國佛經的播種者,於佛法東傳居功厥偉。
弘始十一年(四○九)八月十九日,羅什自知世緣將盡,向僧眾告別,自言個人才德不足,忝為佛經傳譯,願其所譯經典能流傳後世,發揚光大,並在大眾面前發願,若其所譯經典無誤,願荼毘後舌頭不焦爛。(荼毘:火葬的意思。)
翌日,鳩摩羅什圓寂於長安,遺體於逍遙園荼毘後,果然舌頭如生,不曾毀損,一代大師,願力難測。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作者:鳩摩羅什
定價:NT$ 5500
限量商品已售完
《妙法蓮華經》為國家圖書館重量級國寶藏品
是世上極為珍稀的宋刊小字梵夾本
以現代復刻手法再現宋代印刷技藝風華
▍《法華經》的「經中之王」地位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為大乘佛教要典之一。《妙法蓮華經》為法華三部經之一,其餘兩部經為《無量義經》與《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ṇḍárīka 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出淤泥而不染,比喻佛法的潔白、清淨。Sūtra 意為「經」,故此經之全名為《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說的是一乘圓教,表達清淨了義,究竟圓滿,無上微妙。本經旨在闡述「一佛乘」之理,弘揚「三乘歸一」,即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歸於一佛乘,指出一切眾生皆能成佛。全經總共二十八品,前面十四品說一乘之原因,後十四品說一乘之結果。在大乘佛教興起的時代,有了以「聲聞」、「緣覺」為二乘,以「菩薩」為大乘的說法。《妙法蓮華經》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結集的代表作品,提出了「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的思想,融會三乘為一佛乘。
世界文學裡最美的寓言
法華七喻(火宅喻、窮子喻、藥草喻、化城喻、衣珠喻、髻珠喻、醫子喻),就是《法華經》的七種譬喻,佛陀以種種多采多姿的故事譬喻,使人易於理解教說之意義內容,為聲聞、緣覺二乘弟子,開講一佛乘真實道,教菩薩成佛的妙法。《法華經》之譬喻,呈現如來為宣示一佛乘,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為煩惱無明所困的眾生,用各種善巧方便法門令入湼槃的用心,其教義教法在深層內涵中,如能深入明了法華譬喻,就能體悟一佛乘法義。
▍千年傳奇流轉 珍稀國寶傳世
此部《妙法蓮華經》是由南宋惠雲院的德求法師發願受持,法師為祈求國界安寧,萬民樂業,卻遇藏經塔雷擊毀壞、經匣被盜取復還,歷經數百年的歲月流轉,清朝道光年間捕雀童子在佛塔中發現此部經書,後續由收藏家請良匠精心修復,並邀金石名家書寫卷首護頁、文人書寫遞藏跋記,述明「此經不壞,遂出人間」之種種因緣,也成為國家圖書館所典藏的經典中,充滿傳奇的佛教寶典。
▍本經特色
1. 復刻珍稀:國家圖書館珍藏《妙法蓮華經》,共七卷,二十八品,(姚秦)鳩摩羅什譯,為館藏最早的宋刊小字梵夾本。
2. 鑑賞價值:全經鏤版依舊精細,雖有近千年歲月所留下之痕跡,但經書內容完整毫無缺損,書末收錄歷代手跋,具鑒賞價值。
3. 傳奇性傳遞史:經文之後的〈釋德求跋記〉,紀錄發願受持、雷擊寶塔、盜取送還。
4. 佛學價值:姚秦三藏法師鳩羅摩什翻譯,秉持「信、達、雅」三大原則,具有優美的文學美感,因此深受世世代代傳誦。
5. 古書裝幀:兩百面,採用經折裝的方式裝幀,前後有原木護板,佛經的內頁則以小字楷體精刻,字體工整清麗。
▍本經內容
1. 《妙法蓮華經》即為鳩摩羅什譯本,採經摺裝方式,有原木護板,屬宋刊小字梵夾本,全卷小字楷體經刻,字體工整清麗。
2. 卷首篆書「秀州惠雲院宋栞妙法蓮華經」,書寫者為清末著名金石家釋達受(字六舟),寫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3. 晚清書法家吳廷康(1799~?)雙鉤釋德求跋,及其簡述龍巖居士於道光丁未(1847)年間獲此藏經因緣之跋記。
4. 經末有尾題「妙法蓮華經卷第七」及德求署名「比丘德求受持」。此頁有藏家印記兩枚:「陳韜圖書」、「龍巖草堂金石圖書」。
5. 道光二十九年(1849)魏謙升(1797-1861)手跋,述明「此經不壞,遂出人間」之種種因緣。
▍規格說明
● 印刷:木刻雕版復刻印刷。
● 紙張:內頁為米白色萊卡奇艷紙;封面為虹暘布料裱厚版。
● 外包裝:以虹暘布料裱厚版做為書盒。
● 木盒:附典藏木盒。
● 裝幀:兩百面,長幅摺疊、經摺裝幀,更添其古物質感。
● 尺寸約 20.8cm*8.7cm
作者簡介: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大師
鳩摩羅什三藏法師(三四三〜四一三),天竺人,翻譯成漢語是「童夀」的意思。其父親鳩摩羅炎,在即將繼任相位時毅然出家,離開天竺,來到了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並被聘為國師。但卻被國王的妹妹逼婚,於是,就有了鳩麼羅什和佛沙提婆兩兄弟。羅什七歲時,他母親卻出了家,且還帶著他一起出家,遊歷各地。羅什初學小乘佛學,後來研習《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大乘佛典,使其譽滿西域,名被東土,引起了中國北方政權的注意。
後秦弘始三年(四○一)姚興攻滅後涼,親迎羅什入長安,迎來了生命中最輝煌的時期。不過這時,羅什已經五十八歲了。姚興篤信佛教,對羅什非常尊敬,以國師禮待,安排他入住逍遙園西明閣,並組織了規模宏大的譯場,請羅什主持譯經事業,還遴選八百佛門俊彥,一同參與翻譯佛經。隨後的十餘年間,羅什悉心從事講法和譯經事業,奠定了其在中國佛教史上的不朽基業。
羅什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從他的譯籍在歷史上受重視的程度就可知,他的譯籍,大部分成為了中國佛教各宗立宗的經典依據。所譯的大品和小品《般若經》、《維摩詰經》、《金剛經》,成為般若學的要典,後來《維摩詰經》和《金剛經》又為禪僧所重,《成實論》為成實宗所宗,《阿彌陀經》、《彌勒成佛經》成為淨土宗的要籍,《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為三論宗所依據的論著,《法華經》成為天臺宗最重要的經典,《十住毘婆沙論》也是華嚴宗所重的經論之一,所譯出的其他禪經和戒律類經典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鳩摩羅什全面譯介了根據般若類經而建立的大乘空宗經典,從而推動了般若學的摶播,被譽為四大譯經家之一,素有「譯界之王」的美稱。是中國佛經的播種者,於佛法東傳居功厥偉。
弘始十一年(四○九)八月十九日,羅什自知世緣將盡,向僧眾告別,自言個人才德不足,忝為佛經傳譯,願其所譯經典能流傳後世,發揚光大,並在大眾面前發願,若其所譯經典無誤,願荼毘後舌頭不焦爛。(荼毘:火葬的意思。)
翌日,鳩摩羅什圓寂於長安,遺體於逍遙園荼毘後,果然舌頭如生,不曾毀損,一代大師,願力難測。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