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篇》、《文明論概略》
自由獨立人格、人望與智德、名分產生偽君子
對事物的懷疑、智德的區別、怨恨的危害……
日本萬元紙幣肖像人物福澤諭吉的教育改革
▎勿以自己的意志強制他人
──正確的做人之道就是不對他人的權利造成妨礙,
在此基礎上能夠隨心所欲地讓自己的身體得以運用。
從數千年前開始,學者們便極力提倡高低貴賤的名分之說,歸根究柢,無非是想將別人的魂魄移到個人的身上進行「諄諄教誨」。直至今日,其影響力已逐漸變得十分明顯,形成了一種以大制小、以強凌弱的風氣。
◎藏在民間故事中的「強制」
從古至今,有許多勸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二十四孝》,但其中十有八九都是在告訴人們去做世上最毫無道理的事!在嚴冬,光著身子臥在冰面上,待冰融解──正常人都無法做到;在夏夜,將酒噴在身上讓蚊子吸血──將酒錢用來買蚊帳豈不是更明智?許多「勸孝」的說詞,其目的都是為了嚴令子女端正親子間的高低貴賤之分。
◎流傳在社會上的「身分」弊病
當今社會,仍有些婆婆因討厭兒媳便靠著身分來壓制兒子和兒媳的身心,人們見此,儘管內心覺得毫無道理,但為了不受到責難便先袒護起那些父母,並將錯誤和責任推到子女身上,這怎麼能被認為是正確的家庭成員相處之道?這種弊病在社會上流傳,幾乎潛藏於世間所有事物之中。
▎人與人平等
──人天生就是平等且自由的、不存在高低貴賤的區別,
但此平等並非現實生活中的絕對平等,而是指基本權利。
世上存在著貧富差別、強弱差別、智愚差別:有人是諸侯貴族,住在豪華宮殿裡,每天錦衣玉食;有人是苦勞力者,租住在陋巷暗室之中,終日為了衣食奔波……儘管這些人有著天壤之別,但只針對他們的基本人權來說,其實是完全平等的。
◎在不妨礙他人的範圍內實現欲望便是人的權利
所謂的基本權利,包括每個人都重視的生命權、努力維護的財產權以及極為珍重的名譽權。上天既然讓人類誕生,便賦予了他們身心等各方面的活動,讓人們可以實現這些權利。諸侯的性命和苦勞力的性命同樣珍貴,富商巨賈之於萬金和糖果小販之於一分一厘,他們守護自己財產的心態亦是相同的。
◎貧富強弱的現實狀況並非為非作歹的理由
在幕府時代,農民和商人無來由的要在武士面前低聲下氣,在外要讓路、在家要讓坐,就連自己餵養的馬也不能騎……追溯這種惡俗的起因,其實是從根本上違背了人類生來平等這一大原則,將貧富強弱的現實狀況當成了為非作歹的理由。所以,身為一個人要謹記「相互平等」原則,這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一件事。
【本書特色】
本書除翻譯日本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的《勸學篇》之外,還收錄了《文明論概略》的重要章節。《勸學篇》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專制集權主義對社會文明的危害,並號召國民樹立自由獨立的人格,福澤諭吉認為不論是國與國之間的平等還是人與人之間的獨立,都需要透過教育來獲得。本書將使讀者更全面地了解其教育理念和啟蒙思想。
作者簡介:
福澤諭吉(西元1835~1901年),日本近代傑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啟蒙者,他與以「明治維新三傑」(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為代表的一批政治家共同推進了日本在思想、文化、教育、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根本性變化,福澤諭吉也因此被譽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時期偉大的教育功臣」、「日本國家大校長」。
于彩虹,專職譯者。
章節試閱
第一篇 緣起
「上天不生人上之人,亦不生人下之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上天所降生的人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一出生就有高低貴賤之分的人。身為萬物的靈長,人類原本應該聽從內心的安排,獲取天地之間的所有物資,來滿足衣食住行之所需,大家自由自在、互不妨礙的快樂生活。但只要環顧當今這個世界,便會發現既有賢能之人又有愚蠢之人,既有貧苦之人又有富有之人,既有尊貴之人又有低賤之人,他們之間似乎存在著天壤之別。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理由是非常明顯的。《實語教》中說道:「人不學無智,無智者愚人。」因此賢與愚的區別可以說是因為學和不學而導致的。再加上這世間原本就有做起來困難的工作,也有做起來容易的工作,做困難工作的被稱為身分高的人,做容易工作的被稱為身分低的人。大凡需要勞心勞神和冒很大風險的工作都是困難的,使用雙手雙腳進行勞動的工作其實都是容易的。所以才會將學者、醫生、政府官員、富商巨賈以及僱用了很多幫工的富農稱為身分高的貴人。而且由於身分高貴,他的家境也自然也變得富足起來,在下面的人看來,他就變得高不可攀了。但假如我們追根溯源的話,就可以明白這其實只不過是有沒有學習造成的區別,而不是什麼命中注定的。俗話說:「上天不會憑空給人富貴,要想富貴必須要透過辛勤勞動來獲得。」因此如前所述,人生來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只有那些勤於學習、掌握了豐富知識的人才能夠變得富貴,而不願學習的人就會變得越來越貧賤。
這裡所謂的學習和掌握豐富的知識,絕不只是局限於能夠識文斷字,也不只是能夠讀懂晦澀的古文、詠和歌、作詩──這些都是不切人世實際的學問。這一類的知識雖然也可以為人們帶來精神上的安慰,而且也有一些好處,但是並不像自古以來世上的儒學家以及日本的國學家所說的那麼值得寶貴。從古至今,很少有漢學家善於理財增產;而善詠和歌同時又精通貿易的商人也不多。所以有一些心機深沉的商賈農人,看見子弟一心求學,卻擔心家道中落,做父親的這種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便是這一類知識脫離實際、不符合日常所需的力證。因此我們應該把這些不切實際的知識放在次要的位置,然後專心的致力於不斷靠近世上通用的實學,比如學習伊呂波四十七個字母,練著記帳、寫信,學會使用天平、打算盤等等。然後再進一步,去學習很多重要的學科。比如地理學──介紹日本國內及世界各國的風土人情;物理學──探究天地萬物的性質和作用;歷史──詳細記載古今各國歷朝歷代的情況;經濟學──從一人一家的生計開始研究,直到對一個國家、全世界的生計進行研究;修身學──用來闡述合乎自然的修身交友以及處世之道。在學習上述學問的時候,都可以參照和借鑑西洋的譯本,書裡的內容大多都是用日本文字書寫的,學習起來非常方便。至於才能出眾以至於特別優異的年輕人,則可以同時修習外語,對每一門科學都能夠做到實事求是,對每一件事物都能夠深刻的去探尋真理,從而滿足自身的需求。以上就是我所總結的世上通用的實學。假如所有人──不分高低貴賤,都能夠喜歡這些學問,並且能夠獲得一些體會,然後士、農、工、商各盡其責,各司其職,經營好自己的家業,那麼不但個人能夠獨立,家族能夠獨立,國家也就能夠獨立了。
治學的要義在於懂得遵守本分。人們從降生到這個自然界中以後,原本是不受任何約束的。生下來是一個男人便是男人,生下來是一個女人便是女人,而且是自由自在的。可是假如只是高喊自由自在,卻不懂得遵守本分的話,就很容易陷入恣情放蕩的局面。因此本分便意味著明天理、順人情,要在不妨礙別人的前提下享受自己的自由。自由和恣情放蕩的邊界也就在於是否會對別人造成妨害。比如花自己的錢,就算是沉溺於酒色、放蕩不羈,看起來似乎也完全是個人的自由,但實際絕對不是如此。因為一個人的放蕩會成為大家效仿的榜樣,最終會導致世間風俗變得紊亂,有傷教化,所以就算花的錢是他自己的,他的罪過也是無法讓人原諒的。
自由和獨立又不僅僅限於個人,而且也適用於一個國家。日本就是這樣一個地處遠東地區的島國。自古以來就不與外國相接,只憑著本國的物產便能豐衣足食,似乎也並未有令人感到不足之處。自從嘉永年間美國人到了日本之後才開始正式進行對外交易,直到今天演變成了這種狀況。開禁之後,大家議論紛紛,便有人叫囂著要封鎖國門攘除蠻夷,足見其人所見所識異常狹隘,正如民間俗語所說「井底之蛙」,這樣的議論是不值一提的。日本與西洋各國全都存在於同一片天空下、同一個地球上,受著同一個太陽的照耀,欣賞著同一個月亮,擁有著相同的大海與空氣,如果各國人民情意相合,能夠將彼此富餘的東西進行交換,並展開文化方面的交流,那麼就不會產生恥辱和驕傲的感覺,而且能夠令雙方同時獲得便利,共謀幸福與發展,並且順應天理人情而變得互相友好。只要是真理之所存,便是對非洲黑色人種也不應歧視,順應人道,對英、美的船堅炮利更不應該畏懼。假如祖國遭到了侮辱,那麼日本的全體國民就應該拚出性命來抗爭,以達到使國威不墜的目的。唯有如此才能說國家實現了自由獨立。至於像清國那樣,覺得自己是「天朝上國」,其他國家都是夷狄、番邦,將外國人視為四隻腳的畜牲,不僅蔑視外國人、厭惡外國人,甚至不自量力的想要驅逐外國人,結果情況反而更加糟糕。這樣的事情確實是因為不了解本國實力所導致的,如果類似的情況發生在個人的身上,那就是沒有正確理解上天所賜予的自由,反而陷入了肆意妄為的境地了。日本國自從天皇施行新政以來,社會風氣為之一變。對外,日本基於國際公法與各個國家建立邦交;對內,向人民宣傳自由平等之原則,比如讓平民擁有冠姓和騎馬的權利,這可以說是開天闢地以來的壯舉,從而奠定了士、農、工、商四民平等的基礎。今後在日本,除了各人因為才德、地位而獲得相應的身分之外,再也不會出現從一出生就有高低貴賤等級之分的情況了。又如人們不可以對政府官員無禮,儘管這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但這並非由於其人地位高貴,而只是由於他們身具才德,盡忠職守,為了全體國民履行的國法所賦予的神聖職責,這才是他們值得尊重的原因,因此並非人的尊貴而是國法尊貴。以前,在幕府時期,將軍身邊的茶僮在東海道上可以通行無阻,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情。另外,就算是將軍所飼養的鷹,也要比常人更為尊貴,走在路上,遇到「御用」的馬便要讓路,總之,但凡帶著「御用」兩個字的東西,就算是磚頭瓦塊也是非常寶貴的。這是由於人們自成千上百年以來,一面儘管心存厭惡,但另一方面卻又習慣成自然,進而導致上、下兩階層之間形成了這種陋習。但這畢竟不是由於法的可貴和物的可貴,只是政府強逞威橫,令人生畏,進而希望藉此來妨礙人們享有自由的卑鄙做法,這就是所謂的不帶有實質內容的虛威而已。到了眼下,這種淺陋的制度和風俗在日本國內早已絕跡。所以每個人都能夠安心,即使對政府有什麼意見和建議也無須隱瞞,在暗地裡一吐為快,只要遵循正道,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平心靜氣的向政府提出,並且毫不隱瞞的說出來。只要這些意見和建議順應天理人情,那麼就算是拚了命也值得力爭,這就是身為日本國民的職責和本分所在。
第一篇 緣起
「上天不生人上之人,亦不生人下之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上天所降生的人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一出生就有高低貴賤之分的人。身為萬物的靈長,人類原本應該聽從內心的安排,獲取天地之間的所有物資,來滿足衣食住行之所需,大家自由自在、互不妨礙的快樂生活。但只要環顧當今這個世界,便會發現既有賢能之人又有愚蠢之人,既有貧苦之人又有富有之人,既有尊貴之人又有低賤之人,他們之間似乎存在著天壤之別。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理由是非常明顯的。《實語教》中說道:「人不學無智,無智者愚人。」因此賢與愚的區別可以說...
推薦序
導言
福澤諭吉(西元1835~1901年),日本近代傑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啟蒙者,他與以「明治維新三傑」(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為代表的一批政治家共同推進了日本在思想、文化、教育、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的根本性變化,福澤諭吉也因此被譽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時期偉大的教育功臣」、「日本國家大校長」。
西元1835年,福澤諭吉出生於一個下層武士家庭,他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西學,曾經三次遊歷歐美,受西方自然科學以及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的影響,他對日本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和落後思想文化持猛烈抨擊態度。西元1858年,他創建了專門致力於傳播「蘭學」的教育機構「蘭學塾」,開始向日本青年一代介紹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期間,他多次趁遊歷歐美的機會往日本帶回了數學、經濟、法律、哲學及歷史方面的經典書籍,並親自進行翻譯和編輯,使之成為「蘭學塾」的專用教科書。西元1868年,「蘭學塾」改名為「慶應義塾」──這就是日本著名私立大學慶應義塾大學的前身。慶應義塾為日本明治維新及資本主義改革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政治、經濟人才。在辦學過程中,福澤諭吉所宣導的人格獨立、重視實用科學學習的觀點,對日本近現代教育的發展,具有直接而重大的影響。
福澤諭吉一生從事教育及思想啟蒙活動,且著述頗豐。其中影響力最大、對日本近代教育貢獻最大的當屬從西元1872~1876年完成的《勸學篇》和他日本近代化所設計的範本《文明論概略》。
《勸學篇》共有17篇,福澤諭吉在書中揭露和批判了日本封建專制集權主義對當時社會文明的進步以及人格獨立的危害,同時極力宣傳西方的「天賦人權」思想,號召日本國民樹立自由獨立的人格,著重強調了人民應該在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占據主體地位,福澤諭吉認為只有每個國民都獲得了獨立,國家才能獨立。他認為獨立有兩層含義:一是物質生活方面的獨立,二是精神上的獨立。而獨立精神的核心則是一種堅持積極進取、勇於自我主宰和勇於成為國家主人的氣概──這才是國家獨立的核心。但不論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平等和獨立,還是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獨立和自由,都需要透過教育來獲得。至於教育的方法,福澤諭吉認為由於日本與西方國家在風俗習慣、思想感情、文化背景等方面都不盡相同,因此即使在西方被認為是文明和進步的東西,也未必適合日本,因此不能機械照搬,日本必須在堅持自身傳統和信仰的基礎上,學習西方文明的優點、取長補短,不斷完善日本特有的文化,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文化層面的民族獨立。不論是傳授學問的人還是立志學習的人都要樹立遠大理想,以振興國家為己任,尤其是要學以致用,保持知識與實踐的一致、思想與行動的一致。
在另一部著名作品《文明論概略》中,福澤諭吉詳細闡述了文明的內涵:文明的範圍非常廣泛,但凡工商科學、政策法律,文學歷史以及道德智慧等等,幾乎無所不包。福澤諭吉認為文明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文明的外形」,即從衣食住行到政策法律等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另一種是「文明的精神」,是指人民精神風貌以及由此形成的社會形勢。其中「智德」是文明發展的最強大動力,而日本文明落後於西方文明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由於人民在智德方面不及西方人。所以,日本要想趕上並超越西方文明,就必須要努力追求智德。為此,福澤諭吉號召全體國民努力學習,積極培養獨立自主的國民性,在文明程度上向西方看齊,最終實現國家的獨立。
《勸學篇》和《文明論概略》集中反映了十九世紀中葉以後以福澤諭吉為代表的日本新興資產階級勇於改革、不斷開拓的進取精神,這兩本著作不僅對明治維新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也被當時的日本政府所採納,並應用於教育改革和學制改革中。有人曾經這樣評價福澤諭吉:如果將日本比作一杯水的話,那「明治維新三傑」等日本政治家改變的是水杯,而福澤諭吉改變的是水質。1984年,日本在新發行的萬元面額紙幣的正面印上了福澤諭吉的肖像,由此可見福澤諭吉在日本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力。
為使讀者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福澤諭吉的教育理念和啟蒙思想,本書除對《勸學篇》一書進行翻譯之外,還從《文明論概略》中汲取精華,挑選書中的重要章節附錄於後。全書傾注了譯者的大量心血,但由於程度有限,難免有錯漏之處,敬請讀者指正。
導言
福澤諭吉(西元1835~1901年),日本近代傑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啟蒙者,他與以「明治維新三傑」(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為代表的一批政治家共同推進了日本在思想、文化、教育、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的根本性變化,福澤諭吉也因此被譽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時期偉大的教育功臣」、「日本國家大校長」。
西元1835年,福澤諭吉出生於一個下層武士家庭,他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西學,曾經三次遊歷歐美,受西方自然科學以及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的影響,他對日本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和落後思想...
目錄
導言
《勸學篇》
作者自序
第一篇 緣起
第二篇 論人與人平等
第三篇 論國與國平等
第四篇 論學者的職責和本分
第五篇 明治七年元旦獻詞
第六篇 論尊重國法
第七篇 論國民的職責
第八篇 勿以自己的意志強制他人
第九篇 分述兩種學問的主旨─贈中津舊友
第十篇 贈中津舊友(續前)
第十一篇 論名分產生偽君子
第十二篇 論提倡演說
第十三篇 論怨恨的危害
第十四篇 論內心的自省
第十五篇 論對事物的懷疑與做出取捨
第十六篇 論保持自身的獨立
第十七篇 論人望
附:《文明論概略》部分章節
確定議論的標準
論一國人民的智德
智德的區別
導言
《勸學篇》
作者自序
第一篇 緣起
第二篇 論人與人平等
第三篇 論國與國平等
第四篇 論學者的職責和本分
第五篇 明治七年元旦獻詞
第六篇 論尊重國法
第七篇 論國民的職責
第八篇 勿以自己的意志強制他人
第九篇 分述兩種學問的主旨─贈中津舊友
第十篇 贈中津舊友(續前)
第十一篇 論名分產生偽君子
第十二篇 論提倡演說
第十三篇 論怨恨的危害
第十四篇 論內心的自省
第十五篇 論對事物的懷疑與做出取捨
第十六篇 論保...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