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探討天台止觀的意涵與特色;對於懸絕高妙的法華圓教,提出具體的修行進徑。處處可見嶄新的觀點,如:一、將智顗一生行道的經歷,與天台五品弟子位的階次逐一比對,主張法華圓教外凡位,乃智顗個人實修之體證。二、掘發圓教「觀心法門」的修學進路:以「推理」了達真諦,並貫徹到聞解、信解、觀解與證智等四個過程。三、分析「四種三昧」的淺深意涵,發現智顗的大乘三昧修行特色是:強調以「信願」為方便,感召佛光護佑,厚植「大開圓解」的善根
作者簡介:
性廣法師
•台灣嘉義縣人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博士
•現任玄奘大學董事長、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專研中、印佛教禪學理論與修持原理
•主要著作有《人間佛教禪法及其當代實踐—印順導師禪學思想研究》、《禪觀修持與人間關懷》、《燃燈引路─禪七開示路》、《圓頓止觀探微》、《佛教養生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序
李瑞全(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佛教之為人間一大教,固然有豐富之教理,但重點當在使人破除無明,從實踐上得以解脫成佛。佛學源自印度,自漢初傳入,經歷數百年,譯著論述日益繁富,乃有中國佛教之天台、華嚴與禪宗之相繼創立與發揚。天台宗乃佛教在中國首先成立之宗派。天台宗之確立,肇自智者大師,而智者之教有「教觀雙美」之譽。自用辭之本義而言,中文所謂「教」,不只是今所謂哲學或宗教,更不限於言說理論,是能使人通過教化與修行,使生命展現最高之價值,實含修證與提升之義,所謂「修道之謂教」也。就教義之申論與說明,此亦可謂今語之哲學分析或哲學理論之建構與論證。相對而言,「觀」所特指天台之「止觀」,所謂頓、漸、秘密、不定之修行方法,皆指修證之實踐實修工夫而言。智者所闡發之義理與工夫,乃緊密相結合之圓融一貫之論,「教觀雙美」可謂稱譽其理論與實踐、本體與工夫兩面不可分之論,都臻於完美之意。天台教義宏大深邃,智者以五時八教,判攝佛教之一切宗派與經典之定位,成為一大圓教,罄無不盡。此實一偉大心靈之成就。
智者之判教,實有一基本之義理依據。蓋以一切佛典均為佛說,佛教教義廣大無邊,而眾生根器不一,佛為指引眾生,不得不當機指點,方能使受眾得以啟發受用。此即孔子所謂因材施教也。因此,佛經所記乃佛就各種因緣,為世間說法。因緣不一,各經所重亦不一,甚至有看似相矛盾而難以融貫者。後之大德依各經之說而成一宗論,因而有大乘小乘、藏通別圓諸教。然佛之所說所教,無非引導眾生脫離苦海,入於涅槃,此智者所謂佛之本懷。換言之,在佛之教化眾生上,各佛經所說都有一正面和合理的地位。
天台之以《法華經》為立教之經典,是認為此經「唯論如來設教大綱,不委細目」,主要是展示佛之本懷,可以貫串群經。故智者以此經為本,開權顯實,以分判融涵一切佛典。判教不是選一排他,而是從佛之超渡眾生之本懷,以見各經各典、各乘各宗,皆是佛之引導眾生成佛之無量法門的種種表現。種種法門乃是佛視說法之機宜而立,並非絕對唯下,此即權法。因此,為免執權而不化,執一以排他,論者必須回歸佛之本懷,平視諸經,方得其實。此即開權顯實。
開權顯實乃是判教。換言之,判教乃旨在使眾多宗派、各經之教義,能有一統貫之綜合,以成一大教理。此匯歸一統之教理即是圓教。更進而細論之,誠如牟師宗三先生所已指出,天台之圓教所達至的,不只是般若說法之無諍,而且是在佛性佛法上之無諍。般若之無諍只是蕩相遣執,此固然是一切大小乘不能缺之共法,但它只是作用上的圓,對於一切法之存在沒有根源的說明。要達到真正之圓實之教,必須進至存有上的無諍,即對一切法之根源有所說明,而此說明必須是無諍,方是圓教。
天台對一切法之根源的說明,即是以「一念無明法性心」,「一念三千」說明一切法。而此說明乃是一種詭譎相即之說法,如「煩惱即菩提」、「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等。說法的方式有是分解的,有是非分解的。分解的表示是,就一一關鍵詞語作特定意義之分析,如各經之就各各法門作說明分疏,以建立該法門為修道之途徑。非分解的表示則是,混同各各的分解的區別,而示以不一不二之實相;因此,非分解的表示常多詭譎之詞。而《法華經》開權顯實之論述,乃是針對各經各宗之分解地建立的方式,作批判式的反省,以見各經各宗之權與實的意義,乃是越乎分解的表述方式,為非分解的表示。而在說明一切法之根源上,亦必以「無明即法性」、「煩惱即菩提」之染淨、明與無明等之兩兩對反之存有,與用詞上的「相即」之表示。既無一法可去,亦無一法不在,則諸法平等並存,理上即無可諍。此為天台圓教之旨。
天台開權顯實之判教,義理廣大之處良多,以下僅就其對當代哲學所具有的重大啟示略表一意。牟宗三先生依天台圓教之義,繼《佛性與般若》一書之後,進而以建立一普遍的圓教理論,寫成《圓善論》,用以申論儒釋道三教之圓教與圓善之意義,並評析西方康德哲學與基督教之教理。在此不擬論述其各個圓教之分判內容,只就此判教與圓教之意義,作一引申。
從哲學上來說,圓教所表示的無諍正是哲學所追求之理想,即,建立一全體哲學家所公認共許的普遍哲學。此一哲學理想可說是西方哲學界二千年來所不斷追求,但爭訟不休,而近半世紀以來似乎已被放棄遺忘。二十世紀以來,西方哲學以語言分析為主,流於細碎之經驗分析,甚至連康德之超越分解的理想,都以為是陳義過高,是不可能完成的哲學家的幻想。因此,當今流行之分析哲學與經驗主義,只視感官面前所對即為一切、為已足,無復深度反省與建構之理想。此亦是牟先生所評為「無體、無理、無力」之當代西方哲學之現象。
天台圓教之義理,可以使人重拾普遍哲學之理念。如哲學為一理性之學問,縱使人類理性不必是一,然理性之為理性,乃人類所共有而可互相了解之工具,必有共通性可言;或最低限度可有一理性溝通,作為理性權衡之道,此結果應為一切理性存有所可共認。哲學乃建立在理性之上的學問,如是,普遍哲學非無可能。當然,人類文化多樣,各自發端或別端另起,不像佛教可以以佛之本懷為依歸,為教義評斷之依據,則跨文化與價值之爭議,實難委諸若何標準、若何理據,而可定為無諍之結論。在理據與價值依歸上的爭論,已足以使人寸步難行,要成功普遍哲學實非易易。此或待有大哲,繼承圓教之理想,再作偉思宏構,以惠世人。
所有重實踐之大教,都不會只有純理論的興趣,都有所追求之生命最高價值表現之目標:成為聖人、佛、真人等。因此,以實踐為終極追求的大教,如儒釋道三教,都必有實踐工夫之反省與論述。但工夫不能獨立而談,必與義理相連而說,方見得所用工夫為何,工夫是否得當等。此在佛教,工夫實踐與所達之境界之繁富,可謂舉世無出其右。
天台宗不但判教有其定準,在實修之方法與步步所達之境界,均有詳細而嚴謹之分疏說明,以明修行之義理、方法與境界之相關性。天台之教儀不但嚴謹,階段歷歷分明,頓漸交乘,而教理與工夫互相扶持印證,更構成一全面融貫之止觀實修的理論。所謂教觀雙美,亦實有此意。在此,我們不從教派之宣揚,而從義理分析上來說,歷代對於天台教理能發揚其義蘊者固然不多,但各種論述則為數尚不少,然而,除天台宗之內部大師,如湛然、知禮等,對於智者之止觀講論而能切合其圓教義理者,則似更稀有。此或由於實修者不意在論述,而在踐行成佛。
講論而不見諸實踐,說法而不及於體證,也可成為個人修行上的一種執障。而義理行家,教外者固不能了了於佛家之多重繁富的實踐法門,亦不能及此中義理與工夫之相關性,能論述而中肯者實罕見。教內者或各自有所照顧,已自不暇,或各因其家派,亦不必能潛心如實理會,故論述亦不多見。性廣法師此書,所述智者大師止觀方面的義理,實是此方面的一重要補充。
此書之特色即在於,一方面能深入佛教修行理論與實踐的理解與掌握,另一方面亦能運用哲學分析的工具,條分理析,以申論智者之止觀與修行之繁富多樣的內容。此自是由於性廣法師多年之實踐修行,於工夫與境界之領會與反省,與傳授引領信眾禪修之經驗累積,顯然較一般學者純從義理文獻之分析上,更能切近智者之修行境界與心路歷程,得以如實疏解智者在生平實踐上的一些印證與境界之爭議。此一表現特別見於本書所論述智者之修道進程中,以己身之實踐體證而建立止觀工夫理論之合理性,以回應對智者既非自身一一歷階而上,何以得知各階段之細節與要領等之質疑。
性廣之論述確能切身體會智者在禪修中的各種印證之記錄。此如性廣法師對於智者之位居五品,臨終遺言所透露之境地與迴向,證明智者沒有所謂臨終違背初衷,改歸淨土之事,與乎智者遺書之六恨之說明,都言而有徵,提出一符合事理,融通無礙之說明,以證智者之敻乎其為「東土小釋迦」之譽。此部份實為突出的研究成果。
此書在分析說明智者所撰述的各種止觀內容和歷階,條分理析,讓非佛教中人、並無修行實踐體驗如我者,都能知其要領,相信對於有意修行之信眾,當更能領悟實修之義理本領與修行果報之緊密相關性,增強信念與修行果效。此於教理所補,實非小小也。凡此,實由法師多年實學實修,勤於耙疏文獻,廣徵學者研究成果,而有一席之貢獻。此誠為一可借鑑之模範。
因此,此書雖改寫自性廣法師隨我在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之博士論文,但與其說作為導師有何貢獻,毋寧說由於與性廣法師在撰述過程之往復討論中,讓我更了解智者之止觀理論,與實踐相印證之文獻與義理。又如作者所述,其得力於昭慧法師之啟發與支援,實遠多於本人,故謹在此一記,實不敢貪天之功以為己力。然本人亦不得不有所望於性廣法師者,蓋以此為基礎,發弘誓以精進於圓教之學,進一步啟迪後學,庶幾讓人間得成淨土,是所願。
時維公元二○一一年二月二十八日,序於中央大學中大北村。
名人推薦:序
李瑞全(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佛教之為人間一大教,固然有豐富之教理,但重點當在使人破除無明,從實踐上得以解脫成佛。佛學源自印度,自漢初傳入,經歷數百年,譯著論述日益繁富,乃有中國佛教之天台、華嚴與禪宗之相繼創立與發揚。天台宗乃佛教在中國首先成立之宗派。天台宗之確立,肇自智者大師,而智者之教有「教觀雙美」之譽。自用辭之本義而言,中文所謂「教」,不只是今所謂哲學或宗教,更不限於言說理論,是能使人通過教化與修行,使生命展現最高之價值,實含修證與提升之義,所謂「修道之謂教」也...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緒論
本文主要探討智顗大師(538~597)所創立之天台「圓頓止觀」的法門特色與實踐方法。
智顗所建立的天台學說,咸稱思想玄妙而境界高深,對於佛教學理的闡述,除了以五時八教來整理、融貫各家學說之外;其中的法華圓教與摩訶止觀,更是源於自身精勤禪思之後的體會與創發。智顗重視「心」的覺知能力及其涵攝一切法的特性,故說「一念三千」;依此,從能觀之心開始,以「一心三觀」的「觀心」修行,契入即三即一,微妙難思的中道實相觀境。
在止觀實修方面,其學理特色與方法趨向,是以藏、通、別、圓四法(化法四教)與頓、漸、秘密、不定四儀(化儀四教),分判諸多學派的法門異說,並將種種不同的修行系統,安排在一個輕重、主從清楚的解釋架構上;無論同不同意這樣的解釋角度與安排方式,至少它使佛教萬象紛呈的諸多異說,與看似彼此衝突的主張,在此解釋架構上顯得眉目清朗,層次井然。
天台圓教做為中國佛教重要的學派之一,其實質的立宗者智顗大師,擅長於組織與融貫,而自身又是精勤篤實的修行者,從早年講述《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與《六妙門》 ,到晚年構作《摩訶止觀》 ,其豐富縝密之內容,一一皆是他真誠地展示己身實踐體證真理與聖境的過程與成果。
佛教哲學與一般思辨哲學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哲理論述多立本於功夫實踐,也就是禪觀修行的經驗,而後纔將體證之所得發而為言;智顗所創立的天台宗,亦是在修證心得的基礎上,建立其宗派學說的理論。故探討佛教義理的開展,不能忽略實修方面的內容,甚至可以說,佛教思想乃是奠基於禪觀實踐後,為化導眾生才發而為言,構建教理,此即為「從禪出教」的精神。故欲深入佛教思想之堂奧者,若能從禪觀實修的探討出發,則奠基於思想根源與體證經驗之堅實基礎的義理研究,將能對於研究對象有更為確當的了解。本文著重於天台止觀具體修行內容之研究,即著眼於此。
禪法在中國的流傳,源自佛教初入中國的東漢末年;佛教初傳期的兩大譯師──安世高與支婁迦讖,二人所傳譯的佛典,就有為數不少的禪經與大乘三昧典籍。安、支二師之後,一直到南北朝末期,印度禪法在中國的傳播,甚為興盛。其中之譯師與禪師,如東晉的鳩摩羅什與覺賢、玄高、慧遠、曇摩密多、求那跋陀羅等人,都在禪法傳承史上有很大的貢獻。
上來所述「禪法」,包含大乘與聲聞(一般習稱「小乘」)禪法,而致力於將二者作融貫與會通的古代大德中,鳩摩羅什與覺賢是影響較大的二人。但是,能將魏晉南北朝以來南北方、大小乘的禪法作集大成之綜合融貫的,當數隋代天台宗大師智顗的居功厥偉,成就也最大。
天台宗是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漢人吸收其思想,孕育於斯土的第一個宗派。由南朝慧文、慧思開啟端緒,而至隋之智顗而成其大。智者以《法華經》圓融教相之說,依教觀雙依之原則,完成《摩訶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等「天台三大部」之著作,被譽為是中國佛教中,理論與實修並兼雙美的學派。
智顗以卓越的思辨與組織能力,在義理思想方面,提出一套評斷判攝各家學派思想與修行法門的判教方法,嚴整有序地安排印度佛教傳來諸多觀點相左,修行法門紛呈的經典文獻,此誠為中國佛教學者研究與實修印度佛學的高度成就與貢獻。而在禪法的傳習方面,智顗則是印度禪法在中國的集大成者;在著述方面,智顗的多種禪學專著,堪稱量多而質精。漢人習禪而對於印度禪法作組織化、系統化的整理,而終能成一家之言者,縱眼中國佛教史,僅見智者大師一人。
智顗滅後,天台學續有章安灌頂之弘揚,其後則著稱者不多。逮至中唐傳荊溪湛然,出現天台中興之機運,其依「一念三千」、「無自性空」與「正因佛性」的思想脈絡,推論出「無情有性」的學說,進一步拓展了天台圓教的思想;至宋朝傳四明知禮,則有佛教史上著名的「山家山外之爭」。然而在天台學的傳承之中,除了上述諸師之外,自宋末以來,已罕見有思想卓絕,立說特出之大師出世。
從以上之介紹可得一粗略印象,即:智顗之後,台宗學人多以紹述學思著稱,而相對在實修所得的證量方面,如慧思之證六根清淨之鐵輪位與智顗之得觀行五品弟子位的止觀修行成就,乃至於有超師越祖的更高修行成就者,則已不見聞於史冊記載。
智顗在佛教義學與修證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雖然遠承慧文「一心三智」之思想,受學於慧思「法華三昧」之教導,但智顗面對當時佛教學說義理的課題與實修功夫的需要,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學派理論與修行法門。諸如在合理安排與詮釋佛教大小乘經典的各種異說方面,提出「五時」之說;在評定諸多學派間不同的空觀理論上,架構藏、通、別、圓之「化法四教」,匯整不同的修證進路,而說頓、漸、秘密、不定之「化儀四教」。
在中國佛學中,天台宗一向被認為是典籍深奧,義理豐富,系統完整而止觀境界高妙的宗派,特別是實際開宗祖師智顗的思想。對於其所建構的龐大而精深的學說,可略分為「教相門」與「觀心門」二項:屬理論部份的「教相門」,以絕待開會、中道實相論、性具圓教等立論最為著稱;而在行踐功夫的止觀實修方面,雖然也承繼佛教傳統修持法中對於色、心二法的觀照與體會,而由於智者重視「心為一切法之根源」的重要性,特別重視「心」的力用,故特別舉揚「觀心」法門的修行,此一主張,貫徹於其所有止觀實修之撰作中,而為天台圓教之圓頓止觀的修行重心。
有關學界對於智顗思想學說的研究,如上所說,以「教相與觀心」或「理論與實踐」兩個主軸,可將之大略分為四個項目,即:一、智顗傳記的研究,二、智顗著作的研究,三、天台義理思想的研究,四、天台止觀學說的研究。
在龐大的天台學研究中,一般多偏重在前三項,尤其是思想義理方面,諸如判教理論、性具圓教、三諦圓融、一心三觀等思想的研究。而對其止觀學說、觀心修持方面的討論,則相形較少。然而在佛教中,於禪思中所得的超常體證與智慧,是佛教建立義理的根源之所在;故在研究佛教哲理時,對於理論與實踐,知解與行證的兩個面向,實應相濟而不可偏廢,尤其是對於號稱「教觀雙美」的天台學,更應注重其從實修體悟到義理開展之間的理論建構過程,以及學理與實修之間的融貫度與一致性。
筆者十年前曾以佛教的禪修為主題,研究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中的禪觀思想,及其於現代社會中的應用與價值。 而回溯印順導師思想的源頭,即初期大乘的般若思想與龍樹的中觀學說時,發現到同樣根源於斯的天台學,在判教理論、義理詮釋,尤其是在止觀修行上,卻有截然不同但亦燦然可觀的成就。 由於天台止觀上承漢魏六朝以來禪學之遺緒,亦為後來盛行於中土之念佛與懺儀法門之濫觴。從其自身的止觀學說內容來看,其所開展出來的三類止觀,四種三昧、心地法門,中道實相、圓頓妙法等之修行體系與觀念,誠為中國佛教學者研修印度禪學之集大成者。
本論之主軸乃從實修應用之角度以探究天台圓頓止觀之具體行法,而兼及研究天台之止觀學說的特色。由於天台禪法與其哲理之間有著嚴密的對應關係,故除了回顧前人研究天台止觀方面的重要成果,以及所遺留下的問題或尚可開拓的研究面向之外,有關於智顗的傳記、著作,以及天台義理的研究成果方面,亦作一概略性的說明,以做為本文議題與討論上的理論依據。
以下先回顧前人研究成果:
第一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
──以天台止觀為主
一、天台宗徒裔之天台研究
天台宗門之學人對於天台學的研究,比較局限在祖述、注釋之學,未有新思想之發明。 較諸禪淨二宗之著重實修,不重文字,天台宗重視止觀實修,而更以義理之闡發為特長,故天台門人,多從義學、傳講入門。本世紀初以來,台宗大德於實修與傳講方面之貢獻,以諦閑(1858~1932)、倓虛(1875~1963)、寶靜(1899~1940)等老法師,與台灣之斌宗(1911~1958)、慧嶽(1927~)二位老法師較為著稱。
彼等的努力方向,較著重於台宗文獻的整理與出版,宗門基本義理的注疏與講述;唯因謹守宗派框架,多局限於祖述訓詁、注釋傳刊的基礎工作, 對於新思想之創發或外延性之討論則略有不足。
二、中國大陸之天台學研究
中國大陸之天台學研究,以天台學與社會文化、政治經濟關係之分析較為特出。 近幾十年來,中國大陸的天台學研究,論文與專書非常多,對於天台宗相關歷史的考證與詮釋,以及天台哲理的闡明方面,卓有特色。此中,可略分為幾個面向:
(一)天台義理與思想附麗於史學著作中
大陸早期對天台學的研究並無專著,大多依附於史學撰作中而別立專章,以對天台宗作歷史或思想史的介述。如呂澂之《中國佛學源流略講》,湯用彤遺著之《隋唐佛教史稿》,方立天的《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等。
(二)天台人物傳記與思想之研究
對於天台宗人物的傳記或思想之研究,在這部份,多側重於北齊之慧思(515~577)、隋之智顗(538~597)、灌頂(561~632)、唐朝湛然(711~782)與北宋知禮(960~1208)等人。由於這些人物是台宗史上卓有特見或繼往開來者,故引起較多的重視。
(三)止觀實修專著之介述
如王雷泉對於《摩訶止觀》的注疏與結構詮釋, 陳堅的天台止觀實修的研究。
(四)天台義理之研究
多著重在三諦圓融、性具實相、一心三觀、一念三千等重要天台思想之探討。
(五)從社會經濟與政治消長等角度,研究天台學的立宗、傳佈與影響
由於社會主義之背景,大陸學者亦側重於天台思想與地理環境、社會文化、經濟政治等之消長與互動關係。相對於義理的研究,此種研究比較偏向於功能的、外部的分析。
可以一提的是,以天台宗祖庭為基地的天台山地區,於一九八八年成立「天台文化研究會」,聯絡各地研究天台之學者與僧人,以專門、專題之方式討論或弘揚天台文化,改變過往學術界與佛教界,學者、僧人的個人研究方式。
三、日本之天台學研究
日本之天台學研究,多能集中或專注一個面相或問題,做深入而詳盡的剖析與研究。日本學者研究天台學之著作,部帙龐大且成就卓著,奠基於早期對天台專書的校勘、注釋,轉進於集中或專注一個面相或問題,對天台思想義理與止觀實踐,做深入而詳盡的剖析與研究。此中較有代表性的,如安藤俊雄注意「性具」問題,如《天台性具思想論》(1953)與《天台思想史》(1959);新田雅章研究「實相」問題,如《天台實相論の研究》(1981);玉城康四郎研究「心」的問題,如《心把捉の展開──天台實相觀を中心して》(1961)。
在天台止觀方面的研究,可再細分為幾個類型:一、以單本止觀著作為主題,作版本校勘,文詞與意義之疏解,如關口真大之《天台小止觀の研究》(1973)、《摩訶止觀──禪の思想原理》(1979)等。二、對天台止觀之文獻作全面而詳盡的整理,並重視禪法之承襲淵源,如關口真大之《天台止觀之研究》,大野榮人之《天台止觀成立史の研究》(1994)等。三、特別著眼於智顗天台思想之著作,劃分前、後期,並分辨其內容為智顗本人思想,或是加入編纂者之意見,如佐藤哲英著:《天台大師の研究──特以著作の考證研究為中心》(1981)。
四、現代英語學界之天台學研究
現代英語學界之天台學研究,隨「大乘佛教興起」議題之研究,連帶關注中國早期的天台止觀對於大乘禪觀的整理與詮釋。在英語學界,留意天台學者很少,且多只著重於集大成之開創者智顗。早期L. Hurvitz只留意智顗之生平事蹟,近期之P. Swanson則討論了三諦三觀的問題。
而天台止觀學說與著作受到英語學界之定位與肯定,乃肇因於晚近興起兩個重要的研究論題:一、敦煌出土文獻中與早期禪宗史相關的史料,使學者重新檢視早期禪宗史與六、七世紀禪宗以外宗派之禪修情形。 二、有關於大乘佛教起源之研究, 西方學者根據早期漢譯大乘經典及印度考古學成果,從大乘經典對於禪修境界與神變感應的研究中,提出了大乘起源的解釋。依此,國際學界也連帶的注意到中國早期的天台止觀學說,如慧思與智顗對於大乘禪觀的整理與詮釋。
至於天台止觀之研究,則有Donner與Swanson兩位學者,但多限於介紹性質。
五、台灣之天台學研究
台灣之天台學研究,從整體佛教哲學評述天台思想之特性方面,頗有特色。台灣學界的天台學研究,在台宗哲學的貞定與掘發上較有成果,也旁及對天台止觀著述的注釋與校對。
學者對於天台哲理特性,有幾種截然不同的分判,以下例舉四種理論類型以觀:
(一)真空妙有論
印順導師判定天台學說為「真空妙有論」。他認為:天台圓義,意通《中論》、《大智度論》而其義稍異。 原來天台學者雖談「緣起性空」,但更重視空假無礙的中道,主張中諦「統一切法」。即立足在空有無礙上,強調寂然、宛然的全體性;此中,離一切執是空,宛然而有是假,而統合這空、假二者是中。此三者是舉一即三,三而常一。印順導師指出,在學派思想的特色上,天台的「離妄顯真」近於三論宗,但統合一切之「空有無礙」,則是更與真常雜糅的。 例如破「他有」、「他生」過失中,照天台家的意思,一切法非自、他等之生,是不可思議的因緣生,即空即假即中的緣起,是不可思議的。天台家依於「一念心具足萬法」的立論,主張「理具事造」之說;故天台的緣起說,是妙有論,與中觀的幻有論雖同源而異論,二者之異,不應等同視之。
(二)無執的存有論
牟宗三先生歸類天台圓教哲學為「無執的存有論」。
有關於天台學思想的論述,牟宗三先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佛性與般若》一書。他認為,天台判教將圓教之所依以為圓教之獨特模式表達出來,是真正能彰顯圓教之真義者。 並指出:天台宗本《法華經》開權顯實之奧義,而得圓教之妙旨;此一圓教不若《般若經》蕩執遣實地只破不立,更要進一步對一切法做一根源性的說明,這佛教特有的「無執的存有論」的思想,與西方哲學之「有執的存有論」不同且有其超越的獨到性。
於此,智者分判佛家大小乘諸宗,將般若空義判屬通教,而別教之不空,不能由般若觀智而直接通達;因為此「不空」是針對「如來藏恆沙佛法佛性」而說,故由通教而上融至別教之不空,則須就「佛性」一觀念而說。 所謂不能由通教之體法入空而直接通至,是因為光只是一心三觀並不能決定圓教之性格;故必須經過「如來藏恆沙佛法佛性但中之理」的開決,而立一無執的存有,於此方能圓具一切法,亦始可通至圓教。
此中須分別的是,由別教融至圓教,不須另有客觀之觀念,只須於《法華經》之「開權顯實,發迹顯本」下,換另一表達方式。即在「不斷斷」,「三道即三德」下,由分解的展示,轉為詭譎的展示。此詭譎的展示,不只是般若智之無執無著、不捨不壞,乃是般若智之作用的圓與不但中佛性佛理之存有論之圓的合一,故而成為性具系統。故圓實教為第二序,不離前三而有圓,不離四味而有醍醐,此乃由表達方式之特殊而認取者。
有關牟先生的天台學研究,後繼而最有代表性的,是尤惠貞教授。她在諸如「性具圓教思想」、「圓頓止觀」、「一念無明法性心」、湛然學說與「天台山家山外之論爭」等諸多天台哲理的議題上,都繼牟先生而有更為精詳的說明。
(三)緣起中道實相論
陳英善強調智顗思想重視「緣起中道實相論」,她主張:天台實相是基於緣起、中道來建構的。因此,就法無自性而言,「實相」就等於「緣起」,等於「中道」,合起來說,就是「緣起中道實相論」,也就是說,天台的實相論本身,是立基於緣起、中道來談的。 由此藉以釐清近代學者以實體、存有、真常等非以緣起之觀念來詮釋天台實相論之偏頗。
(四)緣起論之玄學化
昭慧法師指出智顗的義學論述是「緣起論之玄學化」的成果。
有關印順導師的天台研究,後繼而最有代表性的,是昭慧業師。她認為「中諦」之建立與詮釋,有其跨越中觀二諦論之功夫論存焉。但她與陳英善在許多方面,倒也所見略同,她依天台學的核心理論「一念三千」而串起全面的天台哲理,認為天台學的「相即」論,其實是來自「緣起論的玄學化」,並且認為智顗的三因佛性論,對「空」義的掌握十分嚴謹,已於「不空如來藏」,儘其可能地作出與法空性相應的分析,以資區隔。山家山外之爭,正透出了天台學正統論述與真常唯心論者不可跨越的鴻溝。而荊溪湛然的「無情有性」論,則是對「性空」義作了過度擴大的解說,而忽略了有情與非有情在法相上的不同特質。
該諸內容,有的已載明於論文之中, 有的業已經學生記為講錄,將於近年刊行。筆者受惠在先,得以閱讀該諸尚未出版之講錄,而得以掌握天台思想之體系與精華,不敢掠人之美,故先提明出處。
(五)特說天台止觀實踐之研究
在天台止觀思想的研究方面,除了對單本天台止觀文獻做版本校勘與文義疏解之外, 對「止觀實踐」作內涵或外延之研究者,早期如冉雲華, 近期如專研天台哲學之尤惠貞與陳英善等學者,從注重教觀雙資、解行並重的精神,也留意到天台的止觀學說,並闡發其中的實踐與應用精神。 以上之研究,多著意於天台止觀之釋義與分析,教與觀之間的聯繫與闡述,或實踐法門的應用等。
六、結說
以智顗為代表的天台宗,是佛教中國化所產生的重要學派,學界之研究,多著眼於義理與思想的討論,所累積之研究成果,直謂汗牛充棟;相較之下,在功夫論方面,也就是在天台止觀方面的研究,則相形見絀。此中,從總體研究的質量以觀,以日本學界的成果最為彰著。
針對天台止觀實踐的主題,前人的研究成果,多偏向於描述、孤立或外部等方式的考察較多。
所謂「描述性」的研究,即對於智顗止觀思想之研究,或以文本解讀之方式,解釋其意義,如關口真大之《小止觀研究》、《摩訶止觀》等;或以文獻比對的方式,從《大般若經》、《大智度論》等經典中尋求其止觀思想之根源,如大野榮人《天台止觀成立史の研究》;或從版本比對與文本分析的方式,探索智者止觀學說前後期之不同,以及哪些思想為後人之所添加,如佐藤哲英之《天台大師之研究──特以著作為主的研究》。此類描述性的研究,有助於了解天台止觀著作的文義與基本名相的解釋。
所謂孤立的,或云單點式的研究,是單獨針對智顗止觀著作中的某些具體修持方法,加以精詳的闡述或分析;比如《次第禪門》中的「二十五方便」、「數息法」,《摩訶止觀》中的「四種三昧」、「十乘觀法」等。如對智者止觀典籍的內容,取其應用面的介述與分析,如藍吉富之〈天台大師智顗的禪病對治理論〉。又如尤惠貞,陳英善之止觀研究。單一主題的研究,對於天台止觀的個別議題,能有較深入而詳盡的了解。
第一章 緒論
本文主要探討智顗大師(538~597)所創立之天台「圓頓止觀」的法門特色與實踐方法。
智顗所建立的天台學說,咸稱思想玄妙而境界高深,對於佛教學理的闡述,除了以五時八教來整理、融貫各家學說之外;其中的法華圓教與摩訶止觀,更是源於自身精勤禪思之後的體會與創發。智顗重視「心」的覺知能力及其涵攝一切法的特性,故說「一念三千」;依此,從能觀之心開始,以「一心三觀」的「觀心」修行,契入即三即一,微妙難思的中道實相觀境。
在止觀實修方面,其學理特色與方法趨向,是以藏、通、別、圓四法(化法四教)與頓、漸、...
作者序
自 序
本書研究智顗大師「圓頓止觀」思想及其具體行法,並分析天台止觀學說的特色。
筆者先依天台文獻及僧傳內容,探究智顗畢生行道之經歷與證量,發現一個重要的線索:智顗大師一生之修道歷程,與「觀行即」「五品弟子位」中的五個過程,竟然若合符節!而「五品弟子位」,正是智顗依《法華經》義而創述的圓教重要修道階次。這意味著,天台圓教的系統理論,固然有豐富的教證與理證作為基礎,更重要的是,此中有著智顗大師個人深厚的實證經驗。
其次,筆者從觀法、解脫與佛果等三個角度,說明圓教之特色。並在此一基礎上,深入探究天台圓教止觀法門的修行特色。
為此,筆者全面研讀智顗的三部止觀著作:《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六妙法門》與《摩訶止觀》。此中,《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是三乘共學的禪定之學,是以「禪定」為主要修學項目的「大乘禪波羅蜜」。《六妙法門》以傳統「持息念」為主,依六門及十章,巧妙建構天台學中不定止觀乃至圓頓止觀的修行要領。《摩訶止觀》則是詳說圓頓止觀之法,闡述智顗獨特的禪觀體驗與宗教實踐。經過這番全面性的研讀,筆者歸納出如下三點天台止觀的修行特色:
一、「頓悟」與「漸修」:雖說是「圓頓」止觀,但初學入門還是要依次漸修,以諸方便行法,助益禪觀。此中,修行止觀基礎的「廿五方便」,是共解脫道的前行方便。修「法華三昧」時的「五悔方便」,是共大乘的信願方便。最後,主要「觀心法門」的「十乘觀法」,則是天台圓教特有的正行方便。
二、「智解」與「信願」:將大乘種種三昧行法分作「四種三昧」。這不祇是著眼於或行或坐的身儀不同,而是在重視智解的圓教止觀基礎上,依於信根行人的特性,建立起大乘信願法門的三昧行法。在諸多大乘三昧行法中,天台又特以「法華三昧」為善巧結合「有相行」與「無相行」,而最具代表性的圓教法門。
三、「一念三千」與「十乘觀法」:圓頓止觀建立在「一念三千」的基礎上。依此「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原理,行人於二十五方便修畢後,正觀所緣的入處,即是「不思議境」。但上根者依此即足;若中、下根不能一觸即悟,則依次敷陳「發菩提心」、「巧安止觀」與「破法遍」等其餘九種觀行,以助成之。
有了以上研究心得,筆者於是進一步探討天台「觀心法門」的內涵與特色。依於「理境」與「觀智」兩個面向,以及觀心入理,即事證理的角度,筆者剖析了智顗安立「六即佛位」與「四種佛土」的義涵,進而分析智顗晚年念佛往生西方淨土之圓教學理依據,以回應學界與淨宗學人對天台止觀之可行性的質疑乃至否定。
最後,更從智顗修證所得之依報國土,判斷那是依於圓教「不斷斷」修行理則,以「觀行五品」為因,六根清淨之「相似即位」為果的殊勝莊嚴。
** ** ** ** ** ** **
本書改寫自筆者的博士學位論文。之所以會選擇此一論題,遠因是:多年來撰寫一系列「人間佛教禪學思想」的著作,有時會旁涉天台止觀而作對照研究。而智顗大師與印順導師雖然在判教、義理或修行上,思想差異很大,但有三個面向竟是完全相同的:一、同樣是宗本於龍樹菩薩的中觀見。二、同樣接受《法華經》的「一大乘究竟」論。三、同樣重視大乘三昧法門。基於這樣的體會,筆者很想再深入全盤理解智顗的圓頓止觀學說。
其次,選擇此一論題,也與昭慧業師的建議有關。法師長期作天台教學,認為智顗思想博大精深,但始終不離「一念三千」的主軸論述。世間學者沒有禪觀基礎,對天台學固然能作哲學進路或史學進路的研究,但談到天台止觀,總不免隔靴騷癢。法師認為:以筆者既有的禪觀基礎與學術訓練,必能在天台相關文獻中,洞觀圓頓止觀之幽微。
筆者思之再三,決定接受這項建議。為了減少外緣以專事研究,甚至辭卻來自各方的「禪七主法」邀約,希望在三年內全面研讀智者著述,以及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學術著作,並且寫完這部論文。
在著手撰寫論文時,記起了業師李瑞全所長所教導的,研讀哲學的方法。在一次形上學課程中,老師要同學在研讀某位哲學家的著作期間,就以那位哲學家的思維角度來看事物、想問題、過生活。當時聽了很受觸動!為了效法這種全心融入的學習態度,下了課堂,立刻去買了幾大厚冊的英文書,立志一邊讀,一邊跟著授課進度,先活一段「柏拉圖理想國」的日子,再過一種「亞里斯多德形上學」的生活。可惜發奮圖強的狀態只維持了幾個月,給自己找的藉口是:「根機有別」而且「轉換不易」。這段學習雖然隨著課程結束而不了了之,但是對於消融自我而契入作者心靈深處的經驗,卻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此時想起老師教導的研讀方法,不禁思維:既然智者大師是眾所欽敬的高僧,禪修又是筆者喜愛的主題,那筆者何不嘗試著「以天台哲學的角度來看事物、想問題與過生活」呢?相信這將是令人愉悅的學習經驗。
於是筆者開始以「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法華玄義》)的「圓教意蘊」,做為引導心念的圭臬。在生活中時時自我提醒,念念不忘此一圓理。舉例而言,當教學與院務等工作過多,擔憂這樣會影響自己的研讀時間與寫作進度時,筆者就殷重地提醒自己:「舉足下足,無非道場。」(《觀心論疏》)「一切世間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法華玄義》)於是,筆者乃以「一切趣禪,造境即真」(《法華玄義》)的正念,取代「論文無法如期完成」的憂思、「案牘勞形」的壓力或「臘燭兩頭燒」的疲困,讓心念維持其「低昂時等」的沉穩與清明。這種「善知方便度眾生,巧把塵勞做佛事」的心境,伴隨著研究天台圓教止觀逐日增強的法喜,讓筆者度過了無比充實的三年歲月。
** ** ** ** ** ** **
本書之完成,應感謝許多默默扶持、護念、協助筆者的師友。首先要感謝筆者的指導教授李瑞全所長。對於一個進入博士班才開始專攻哲學的老學生,所長十分慈悲地接納導引、循循善誘,而且念在筆者向學的誠懇與勤勉,他老人家的嚴格鞭策,經常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書成付梓之前,李所長又於百忙中贈序鼓勵策勉,這種「經師」而兼「人師」,嚴中帶慈的儒者風範,讓筆者感動莫名。
老師讓筆者學習到的,不祇是中西哲人的思想學問,更是邏輯嚴謹的思辨方法與古典哲學的現代詮釋。追隨在老師座下,聆聽他對哲學問題的剖析,是筆者求學時期最法喜的經驗。在撰寫博士論文的過程中,筆者自知:有關天台圓教的禪觀內涵,是筆者的強項,有關天台哲學的詮釋分析,則是筆者的弱項。幸賴哲思功力高深的所長,以其敏銳、精準的研判,不斷提醒並指導筆者,要對天台止觀的內涵,作出「哲學詮釋」。
感謝筆者的佛學業師昭慧法師,法師是筆者的佛法親教師,也是弘法工作的引領者。追隨法師二十餘年,筆者深深感受到法師的無限寬容與無量恩德。在筆者投入學術研究的過程中,法師同樣扮演著嚴師與慈母的角色。由於法師的提議,使筆者得以跳脫自己熟悉的禪觀領域,探索天台止觀的堂奧,契入智顗大師的生命情境。這對筆者的生命意義,絕非祇是完成了學位論文,更重要的是:從印度跨越到中國,從「觀身為先」轉入到「銷歸觀心」,筆者對於禪觀法門的多樣性,以及禪觀原理的一貫性,有了更篤實的信念、更宏觀的視界。
感謝新竹法源講寺的住持真理法師,平日筆者與弘誓學團,即深受法師的慈悲護念與大力護持,日前得知本書行將出版,法師乃又贊助印書費用。書稿修訂完成後,筆者特向法師求索墨寶,請法師為本書題字,納入書名頁作為紀念。法源講寺是台灣天台傳人斌宗法師開山的道場,由法源講寺住持為本書題字,有著與天台門庭締結法緣的殊勝意義,這將是筆者十分珍惜的清淨法緣!
必須感謝兩位護法──李芳枝與吳桂伶居士,她們在筆者的博士論文完成之後,就立即贊助了印書費用,這讓筆者產生了「必須出書」的責任感,也促成了它的「如期出書」。感謝擔任設計與編校的弘誓學眾,包括明一、傳法、心皓、道蔚、果定法師與智宣、智音沙彌尼、林璧珠、涂晏婷居士,她們雖已各自承擔繁重的職事,依然以護持正法的熱情,焚膏繼晷地投入設計、排版、編輯、校對、印刷工作,好讓本書趕在傳道法師七秩壽誕研討會前夕出版,如期贈送與會來賓。
本書完成之際,懷想起筆者的先慈慧英師父。她畢生辛勞,內外兼顧地維持著家庭在物質與精神上的良好品質,讓筆者度過了健康活潑而無憂無慮的青少年歲月。筆者出家之後,她依然無怨無悔地全力護持筆者修道、弘法,並且愛屋及烏地護持著整個弘誓學團。謹以本書獻給慧英師父,祝禱她在三寶的恩慈與光明中,福慧增長,圓證菩提!
自 序
本書研究智顗大師「圓頓止觀」思想及其具體行法,並分析天台止觀學說的特色。
筆者先依天台文獻及僧傳內容,探究智顗畢生行道之經歷與證量,發現一個重要的線索:智顗大師一生之修道歷程,與「觀行即」「五品弟子位」中的五個過程,竟然若合符節!而「五品弟子位」,正是智顗依《法華經》義而創述的圓教重要修道階次。這意味著,天台圓教的系統理論,固然有豐富的教證與理證作為基礎,更重要的是,此中有著智顗大師個人深厚的實證經驗。
其次,筆者從觀法、解脫與佛果等三個角度,說明圓教之特色。並在此一基礎上,深入探究天台圓...
目錄
目次
李 序 i
自 序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以天台止觀為主 7
一、天台宗徒裔之天台研究/7
二、中國大陸之天台學研究/7
三、日本之天台學研究/9
四、現代英語學界之天台學研究 /10
五、台灣之天台學研究/12
六、結說/17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章節安排 19
一、問題意識/19
二、章節安排/23
第二章 智者修行經歷與證境 27
第一節 賢山潛修:修信願行與得見勝相 28
一、誦經增長大乘信心/28
二、修持大乘信願法門/30
三、行懺悔法得見勝相/32
第二節 大蘇妙解:得陀羅尼與證法華境 35
一、修普賢信願法門/39
二、持法華有相行法/40
三、得旋陀羅尼境界/45
四、入法華三昧前方便/50
第三節 金陵弘法:講演般若與傳次第禪 54
一、師承慧思以領悟次第禪法/55
二、修不次第法轉入次第禪境/57
三、結說/62
第四節 天台圓悟:華頂奇遇與入一實相 63
一、華頂奇遇/63
二、入一實相/64
三、結說/65
第五節 江淮遊徙:正修六度與證五品位 66
一、正修六度,符應觀行/67
二、修四三昧,觀心為要/71
三、為他損己,位居五品/75
四、宗依法華,感生淨土/96
第六節 結語 143
一、智顗一生止觀修證歷程分為五個時期/143
二、圓頓止觀行法之出世傾向/145
三、圓教修行法門之信行特色/145
第三章 法華圓教思想要義 147
第一節 天台圓教之教證──以《法華經》為本 147
一、迹門之說/148
二、本門之教/149
三、迹本與權實/150
第二節 互入相即之妙理──以《中觀論》為見 152
一、即眾生而為圓佛/152
二、即煩惱而為菩提/154
三、不思議斷為法門/155
第三節 圓教之觀行與智果──以《摩訶止觀》為主 159
一、圓頓觀法/159
二、圓行解脫/161
三、圓實佛果/163
第四章 天台三種止觀探究 167
第一節 三種止觀之分立 168
第二節 漸次止觀──釋《次第禪門》 176
一、「漸次止觀」之完整規劃
──兼論《次第禪門》之闕文/177
二、《次第禪門》所說行法/181
三、《次第禪門》之功能與價值/186
第三節 不定止觀──釋《六妙法門》 203
一、「不定止觀」釋義/203
二、從「六妙門」到《六妙法門》/206
三、結說/235
第五章 圓頓止觀發微──釋《摩訶止觀》 243
第一節 修行動機:發圓教大心 245
一、發心內容/246
二、發心因緣/247
三、小結/257
第二節 助行前導:三種方便行法 258
一、名相意涵/258
二、助修禪定方便:《次第禪門》之外、內方便/262
三、正行圓智方便:《摩訶止觀》之外、內方便/269
四、別開信願方便:「法華三昧」之五悔方便/274
五、小結/277
第三節 止觀所緣:四種三昧 279
一、行法內容/281
二、觀心為主/285
三、法門評議/287
第四節 正修止觀:十乘觀法 307
一、修法內容/307
二、修法特色/335
三、法門評述/340
第六章 觀心法門實修要義 345
第一節 理境與觀智 347
一、依理入妙門/347
二、觀理證圓智/355
第二節 觀心具諦理 376
一、「觀心」殊勝義/376
二、心具三千界/379
三、無明即法性/383
第三節 即事以證理 384
一、安立「六即佛位」/386
二、添增「五品弟子位」/388
第四節 理事圓佛土 388
一、四種佛土名義/389
二、依四諦因成四國土/390
三、心淨則國土淨/393
四、證相似佛乘遊諸土/395
第七章 結論:寓創新於融貫的圓教止觀 399
一、智顗修行經歷,符應觀行五品次第/399
二、重視禪定與慧悟雙修/401
三、以不次第體證,對應次第證境並建構圓頓觀行/402
四、融匯二乘止觀前方便與主要道品/403
五、發揚大乘三昧精神,詳說「法華三昧」細行/406
六、統攝全體且即心而備的「觀心法門」/407
七、依推理知圓義,以慧觀證圓智/407
八、以念佛信願助開圓解/408
九、即事證理,圓超三教的證量準則/409
十、證圓妙理,感極樂境的淨土觀/410
參考文獻 413
目次
李 序 i
自 序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以天台止觀為主 7
一、天台宗徒裔之天台研究/7
二、中國大陸之天台學研究/7
三、日本之天台學研究/9
四、現代英語學界之天台學研究 /10
五、台灣之天台學研究/12
六、結說/17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章節安排 19
一、問題意識/19
二、章節安排/23
第二章 智者修行經歷與證境 27
第一節 賢山潛修:修信願行與得見勝相 28
一、誦經增長大乘信心/28
二、修持大乘信願法門/30
三、行懺悔法得見勝相/32
第二節 大蘇妙解:得陀羅尼與證法華境 35
一、修普賢信願法...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