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女兒視角的回憶錄,
回顧梁思成與林徽因伉儷並肩同行的一生文筆質樸平實,
真實呈現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命運遭際與不滅的精神風骨
我的老爸梁思成有着迷人的海一般的性格,表面上水波不驚,但在其海面下卻深藏豐富內涵。每當遭遇風浪和危機時,他總表現得處變不驚、從容鎮靜,自然中帶着他特有的自信與堅定。他的這種性格與定力,危機之中給了全家人極大的安慰和支撐。
儘管媽媽在人前十分閃亮,但她在幕後的角色或許更實在。在與爹爹共同的事業奮鬥中,很多有她參與並作出重大貢獻的工作,有時她只是「編外」人員,常常沒有頭銜也沒名分,卻又是父親團隊中不可缺少的,甚至是靈魂人物。媽媽是不惜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卻心甘情願做幕後英雄。她對父親梁思成一生堅守建築事業給予了最堅定的支持。
——梁再冰
作者簡介:
梁再冰,梁思成與林徽因之女,1929年生於北平,曾就讀於北京大學西語專業,後擔任新華社記者,長期從事國際新聞報道。
章節試閱
今年是我父親梁思成誕辰一百二十週年。我至親至愛的爹爹離開我已經五十年了。可是在我的心目中,他依然還是那位滿頭烏髮、調皮風趣的「不老」父親。從爹爹出生到今天已是兩個甲子過去,隨着他的身影漸行漸遠,他一生的輪廓卻變得愈加清晰完整。
回望父親(梁思成)的一生,他曾歷經苦難,也遭受重創,但是父親也很幸運,他有梁啟超這樣一位不同凡響的父親,他有母親(林徽因)這樣一位非凡的知音伴侶。當我提筆開始回憶父親和母親時,我感覺爹爹和媽媽是一體的,他們是一對難以分割的學者伉儷。
父親和母親有着相似的家世,他們都曾受教於各自文化大師父親(梁啟超、林長民)的膝下,是他們最愛的「寶貝」兒女。他們的人生道路都有幸福和歡樂,也都曾陷入絕境;他們有共同的求學經歷和共同的興趣,這也指引他們找到了共同的事業方向並為之奮鬥終生;他們對建築藝術與文化有着同樣執拗的追求和癡迷;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他們一次又一次作出共同的選擇,成功時分享歡樂,艱難時絕不退縮,帶領全家攜手共度。
父親和母親一生感情深厚。他們相識之初,讓父親心動的不僅是母親靈秀的面容和閃亮的雙眸,更吸引他的是母親特有的藝術靈氣,還有她對建築藝術與文化的認識和獨到見解。父親後來說過,當年他曾酷愛美術雕塑,是母親引導他認準了建築師這個職業,對建築藝術和文化的共同熱愛將他們二人的事業與愛情緊密相連。從此他們一起堅守事業,縱然遇到千難萬難,終生不改其志。母親去世後,父親親手將「建築師林徽因」這幾個字銘刻於她的墓碑上。
爹爹和媽媽對他們所選擇的事業與藝術都有一種對境界的追求,他們都抱有一種執拗和不屈的精神。他們的建築研究充滿着人文情懷,卻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藝術表達。父親可以用嚴謹的工程製圖準確地為中國建築圖標解析,圖說一部中國建築史和「辭典」;而母親林徽因熱愛用優美的文字將建築科學與藝術植入散文甚至詩歌中盡情地表達。儘管他們性格迥異,但卻表現出高度的互補和高度的一致,他們在一起堪稱天作之合。
對我而言,他們是慈愛的父母。他們摯愛自己的兒女,他們給予我的愛可能比一對普通的父母更多、更深。他們是我人生中最初的老師,領着我從少不更事走到長大成人,他們的文化修養和學識留給我的精神財富,遠比其他任何老師留給我的要豐富、持久。他們也是我的朋友,是我最早和最特殊的朋友,同其他朋友相比,他們是兩位更能給我以支持、啟發和鼓勵的朋友。
從小到大,我的爹爹梁思成是我最喜歡親近的「老友父親」,他總是耐心聆聽我的感受,很少板起「父親的面孔」訓人。媽媽林徽因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導師和最貼心的朋友,她喜歡「對小牛彈琴」,總是興致勃勃、平等地同我們小孩談天說趣。我也一直是他們聚會上一位忠實的小聽眾。
從我記事起,我們的北總布胡同四合院家中總是迴蕩着親朋好友的歡聲笑語,這裡有着許多溫馨美好的瑣事,直到八十年後的今天還記憶猶新。平日裡,爹爹和媽媽在一起總有着說不盡的話題,他們不是在討論就是在爭論,常常興趣大到「不管不顧」地將我們小孩子「晾在一邊」。有時他們的話題也會升級為互不相讓的「爭鬥」,隨即又轉為朗朗笑聲,臨近尾聲又或許變成互相補充的理性「研討」。
聚會上,媽媽非常健談,她總是滔滔不絕,不同於爹爹的平靜和嚴謹。媽媽總是一邊想一邊說,思維軌跡清晰可見。談話間,美麗的媽媽神采飛揚,明眸閃亮,光彩照人。爹爹常常笑而不語,耐心而有興致地在一旁傾聽。不過每當爹爹開口說話,他可是不言則已,出言則詼諧幽默,讓人捧腹!
無論是北平四合院裡的馬纓花樹下,還是日後戰火硝煙中的陋室小廟,爹爹媽媽與親友間那永恆而又不停移動的「梁家下午茶聚會」,總是如影相伴,這裡既是他們思想交流的園地,也是我學習的課堂。我時常聽着聚會上他們討論時局,探討學術,暢所欲言,和他們一起唱《義勇軍進行曲》…… 隨着長大,我愈發體會到,在這樣一個求知好學、思想活躍的氛圍中,無論年輕年長,我們都可以永遠年輕,因為我們可以活到老學到老。
媽媽堪稱一位非凡的女性,但在女兒眼中,她依然有着普通家庭「慈母手中線」的模樣。兒時她為我親手縫製漂亮的布娃娃,是我最愛的夥伴。成年以前,我的許多衣裙都是媽媽親手縫製,直到我懷孕,她又為我孕育的孩子親手製作小衣裳,她的一片慈母心溫暖着女兒的一生。我的爹爹更是有着一雙巧手,北平四合院家中,他為我設計了我最愛的「兒童房」,所有的書桌書櫃都是他親手打造。
年幼時,我非常依戀他們,他們外出考察古建築時,我就搬個小板凳坐在院門口等着他們歸來,好不容易盼到父母回城,他們不是忙着曬圖繪畫,就是埋頭於圖書文獻中。那時照片中所見到的父母,不是在房頂攀爬,就是坐立於大樑斗栱之間。他們在那些年久失修、幾乎腐朽的樑柱上爬上爬下,在那積滿千年塵埃的屋頂間鑽進鑽出。他們一個有脊椎腿骨之痛,一個身染肺疾重痼,他們攀山越嶺,丈量測繪,其實要比常人忍受更大的痛苦和折磨。
抗戰期間,我們一路西遷,旅途艱難困苦還常常險象環生,這一路也是我與父母朝夕相處、接觸最為密切的一段時間。從八歲到十六歲,這也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學習成長時段,我為有這樣一對父母日夜相伴而深感幸運。他們以身作則示範傳承家學,他們少有大道理說教,只有身體力行。他們用自己做到的一切,告知兒女應該如何面對危機,如何面對生活的突變,如何堅守自己心中那份摯愛……他們是我學習的楷模,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許多,也學到了許多。
那時當我們的生活變得一貧如洗,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爹爹媽媽好像滿不在乎,很少看到他倆愁眉苦臉的,卻常見到他們互相調侃,一副苦中作樂的模樣。我覺得爹爹和媽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寒士精神;無論生活淪落到怎樣的底層困境,他們那股子「精神頭」卻始終傲然而立,從不曾消失。
他們在李莊陰潮漆黑的小屋內,手不釋卷地作着中國建築史的研究和緊跟世界建築發展趨勢的大學問。那時他們其實已深陷山窮水盡、斷炊斷糧的困境,他們應該有太多的理由可以放棄事業去改善生活,但他們卻執拗地堅守在中國營造學社的陣地上。因為他們是一代有着高度社會責任感和強烈文化使命感的學者。他們視自己為守護文化陣地的戰士,不惜犧牲一切,也要堅守下去,無論面對怎樣的貧苦,忍受怎樣的磨難,他們都無怨無悔,義無反顧。
這一路相伴,讓我深感幸運的是,我有兩位特別的「家庭老師」。他們隨時隨地為我和弟弟親授經典名著。在昆明小院裡,爹爹為我講解《左傳》,他生動的答疑解惑,將那些篇章深深銘刻於我的腦海中,至今我皆可隨口背誦;他解析的長篇唐詩《琵琶行》,每一句入情入景,甚至有曲調有動作。而李莊媽媽的病榻前,則是影響我一生的文學課堂。媽媽解讀杜甫詩句,入情入景的誦讀,將我從李莊一隅帶進兵荒馬亂的唐朝,讓我們與這位「詩聖」一同感受着千百年來戰爭帶來的苦難和哀傷。
媽媽在李莊第一次給我講授祖父梁啟超的文章,爹爹在旁提醒我「最難為名父子」,他要我牢記祖父的思想精髓就是自強自立,不要以「名人之後」自居,要一輩子做好自己!
如今,爹爹和媽媽這兩個曾經給我以生命的人都已經去世許多年,我的年齡已經遠超過爹爹和媽媽在世的年齡,但回顧往事,心情仍不能平靜,完全控制不住自己……
作為女兒的我,今天有義務把我所記得的有關他們的一生,告訴關心他們事業和生平的人,為他們的傳記做一個註腳。
此書獻給我的父親和母親(梁思成和林徽因),我最親愛的爹爹,我最親愛的媽媽。
女兒永遠懷念你們!
梁再冰
二○二一年
父親家世
我的父親梁思成和母親林徽因有着相似的家世,他們都有着不同凡響的父親—祖父梁啟超和外祖父林長民—兩位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兩位父親是摯友,爹爹和媽媽兩人的相識相愛也是父輩友誼的一種延續。在家中,兩位父親都是孩子們的心靈導師和貼心老友,都是讓孩子們倍感親切溫暖的慈父,卻又都在兒女尚未到而立之年時,在親人的震驚和萬般不捨之中,突遭病故,先後猝然離世。
我出生於一九二九年夏天,爹爹和媽媽為我取名「再冰」,以此紀念同年剛剛去世的祖父梁啟超—號任公,「飲冰室」的主人。一九二九年一月十九日,一向健康樂觀、精神矍鑠的祖父梁啟超突然崩逝,這讓全家人震驚不已,悲痛欲絕。此時剛剛留學歸來的爹爹正值事業開端,他和媽媽趕赴東北,創立了東北大學建築系,在那裡安下了我們的第一個家。媽媽和爹爹在這裡一同創業,她同時也在孕育着新的生命,這是爹爹和媽媽成家立業之始,也遵承了祖父梁任公的心願和期盼。正當父親和母親邁向人生起步的重要時刻,他們卻意外痛失這位亦師亦友的父親。
在今天的香山植物園內,當年剛剛學成歸來的父親梁思成為祖父梁任公獻出了回國的第一件設計作品—梁啟超墓園和碑亭。
我的祖父梁啟超,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政治活動家、國學大師、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和推動者。他對世界的變遷和新文化運動的內涵有着極為深刻的認知和理解,他以「非凡的精神活動和自成一格的文風」影響也造就了後輩中國新型知識青年。梁任公培養新民,身體力行從自家做起。他有九個兒女,對每個兒女都寄託着深深的父愛。祖父是一位充滿感情之人,他對子女們愛得至深至切:「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情感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祖父將自己的人生感悟,用最溫婉的方式傳遞給孩子,他是孩子們心中的楷模,也是他們最親近的慈父。祖父將自強不息的人生理念深植於每位孩子心中,教導孩子們好奇、求知、向上,他與孩子們分享做學問的樂趣,同時引領孩子們探索各自的求學之路。作為慈父,他在為孩子們遮風避雨的同時,更鼓勵後代勇敢直面人生困苦,倡導中國傳統的寒士精神:「爹爹雖然是摯愛你們,卻從不肯姑息溺愛,常常盼望你們在苦困危險中把人格能磨練出來。」
祖父尊重孩子們自己的擇業選擇,當孩子們感到寂寞彷徨之時,他是孩子們傾訴的對象,也是引導他們戰勝恐懼、擺脫困擾的智慧先師。他對孩子們說:「我所做的事,常常失敗—嚴格的可以說沒有一件不失敗—然而我總是一面失敗一面做;因為我不是在成功裡頭感覺趣味,就在失敗裡頭也感覺趣味。」「我每歷若干時候,趣味轉過新方面,便覺得像換個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雖不願你們學我那氾濫無歸的短處,但最少你們參採我那爛漫向榮的長處。」「我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倘若用化學化分『梁啟超』這件東西,把裡頭所含一種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來,只怕所剩下的只有個零了。」
誠如祖父信中對孩子們所說:「像你有我這樣一位爹爹,也屬人生難逢的幸福。」梁家兒女們的確很幸運,他們有一位至情至理的爹爹,他溫暖、親切,充滿仁愛和責任,他言傳身教,為兒女們注入了探索求知的新元氣和力量,這種元氣和力量推動着兒女們作出各自人生的選擇,而且從此不惜一切,終其一生執着於他們的選擇,最終個個走出一條屬於他們自己的精彩人生之路。
祖父對孩子們的言傳身教,其實也繼承了他的祖父和父輩的教誨。在祖父早期受到的教育中,他慈祥的祖父、嚴格的父親、溫婉的母親,這三位長輩對他的一生也堪稱影響至深。他們所給予他的家庭溫暖和慈愛,給予他做學問和做人方面的重要指導,不僅引導他成為品學兼優、出類拔萃的人才,也使得他對家人摯友常懷着深厚的情感,心底敞亮,胸懷豁達,有着陽光爽朗的迷人性格。
祖父梁啟超一八七三年二月二十三日出生於廣東省新會縣鄉茶坑村,一個半耕半讀的小鄉紳家庭。梁啟超第一位啟蒙老師是他的祖父梁維清。高祖父梁維清曾歷經多年苦讀有幸中了秀才功名,做過一個八品小官教諭(縣文化教育事務管理差事)。高祖父一介書生,無從適應官場生活,為官不久便辭職回鄉教書,購置十幾畝田產,在茶坑村過起了耕讀生活。高祖父非常重視兒孫教育,自建一間小書房用作子孫們的教育。在諸位子孫中,他愛孫兒啟超「尤甚」,祖父四五歲即開始在高祖父和曾祖母指導下讀「四書」與《詩經》。祖父年幼時多伴於高祖父身邊,白天隨高祖父玩耍,在曾祖父母身邊讀書;夜間與高祖父同榻而眠,聽高祖父講歷史故事。高祖父喜歡講歷代英雄豪傑、學者碩儒的故事,當講到宋代、明代亡國之痛,那些沉痛的往事給年幼的祖父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
祖父的父親梁寶瑛是家中第三子,高祖父對他要求極嚴,時刻要他刻苦攻讀,博取功名。然而曾祖父梁寶瑛苦讀一生,從少年孩童學至兩鬢斑白,依然不曾科考中第。雖然曾祖父仕途不順,未曾博得功名,但他退居鄉里,成為茶坑村的私塾先生,是一位很好的教書先生。在鄉間,他頗有威望,熱心當地公益;在家中,他勤於教子,嚴守倫理道德,家風淳厚。祖父的母親趙氏,出身書香門第,她的祖父曾中舉人。曾祖母趙氏粗通詩書,勤勞幹練,她常教鄰里姑嫂姐妹讀書認字和做女工,曾祖母以「孝賢」聞於鄉里。祖父任公早年識字多是曾祖母趙氏所教。曾祖母對他的品行培養尤為重視,據祖父回憶,曾祖母平日對待孩子總是軟語溫言,滿目含笑,但一旦發現孩子說謊,卻是厲聲警告:「人無信不立,說謊或將為盜賊和乞丐。」這番「敲打」讓祖父於多年之後依然銘記於心,他不斷提及此事,告誡後代。這位溫柔忍讓、賢淑聰慧的母親對祖父的一生有着深厚的影響。
祖父梁啟超的童年生活物質上雖然並不富足,但卻受到良好的啟蒙教育,生長於一個充滿關懷卻非寵溺的家庭,有着「愛之彌深,責之彌嚴」的傳統家庭教育和溫暖慈愛的家風。這樣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於他日後那種能夠推己及人、充滿仁愛和關懷、心胸坦蕩豁達之魅力人格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影響。
少兒時的祖父在曾祖父的私塾中學習《中國略史》和《五經》等課程,開始接受比較系統的中國歷史知識。他天資聰穎,又受到良好的家教,學業大進,祖父自述中說到自己「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一八八四年冬天,十一歲的祖父梁啟超一舉考中秀才。由於家貧,祖父家中除了《史記》等藏書甚少,所以兒時的祖父對《史記》幾乎爛熟於心,直到數十年之後,《史記》一書中的文章他仍能夠「成誦
八九」。
一八八五年,祖父離開本地到廣州求學,後轉入聞名遐邇的廣東五大書院之一—學海堂求學,在這裡他如飢似渴地學習,涉獵大量典籍,接觸各種學術流派。一八八九年,年僅十七歲的祖父在廣州參加鄉試,考中廣東省舉人,名列第八名。正主考官李端棻,是貴州人;副主考官為福建人王仁堪。兩人都很賞識祖父的學識與才華。
今年是我父親梁思成誕辰一百二十週年。我至親至愛的爹爹離開我已經五十年了。可是在我的心目中,他依然還是那位滿頭烏髮、調皮風趣的「不老」父親。從爹爹出生到今天已是兩個甲子過去,隨着他的身影漸行漸遠,他一生的輪廓卻變得愈加清晰完整。
回望父親(梁思成)的一生,他曾歷經苦難,也遭受重創,但是父親也很幸運,他有梁啟超這樣一位不同凡響的父親,他有母親(林徽因)這樣一位非凡的知音伴侶。當我提筆開始回憶父親和母親時,我感覺爹爹和媽媽是一體的,他們是一對難以分割的學者伉儷。
父親和母親有着相似的家世,他們都曾受教於...
目錄
寫在前面 1
一 家學傳承 001
二 赴美留學 047
三 開拓事業 077
四 堅守事業 137
五 熱忱終生 263
尾聲 341
後記 345
寫在前面 1
一 家學傳承 001
二 赴美留學 047
三 開拓事業 077
四 堅守事業 137
五 熱忱終生 263
尾聲 341
後記 34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