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釋濟群
定價:NT$ 280
優惠價: 9 折, NT$ 252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佛不在,戒在等於佛在
佛言:「以戒為師。」
阿難問佛:「佛在世時,我們以佛為師,佛滅度後大眾以何為師呢?」佛言:「以戒為師。」是時大眾寂然無聲,守護世尊直至最後一刻。世尊復以大悲心,殷殷付囑弟子修行之要,第一重要即是「持戒」。
如何修學戒律?以往,學人往往把戒律孤立起來修學,甚至將戒律當作一切,只見戒律而不見佛法,使持戒修行成為一種形式,或片面而孤立的現象。事實上,戒律只是佛法修學體系的一個基礎,必須將其放在整個修學體系中去理解,才能更好地學戒、持戒。在此,我想從佛法修學的五大要素,來談談如何修學戒律。
皈依,是持戒的靈魂。
我們受戒是從皈依中獲得戒體。比如五戒、八戒、沙彌十戒,都是從三皈中得到戒體。所以在受持五戒、八戒等儀軌中都有皈依的內容,分別為五戒三皈、八戒三皈、十戒三皈。
比丘戒也不例外。僧團成立之初,僧眾曾依“三語”受戒。只要對三寶生起信心,對著僧團三稱“我某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今於如來所出家,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所尊”,就能獲得比丘戒體。後來,因為眾生的根機、信心都
不如從前,才形成羯磨受戒的方式,通過隆重的儀軌,使受戒者納法於心。
但皈依始終是戒律的靈魂。惟有對三寶具足信心,戒律才能產生相應的效果。有多少信心,就會有多少持戒的自覺性。如果不是佛教徒,對三寶沒有信心,戒律對他們就只是一些條文而已,並無多少實際作用。
所以,我們受戒前必須對三寶生起真切的皈依之心,否則就無法得到戒體。惟有深信三寶,對三寶所發的誓言才會產生效應,不然可能只是說說而已。如果有一天三寶在我們心目中失去地位,那麼,曾經對三寶所做的宣誓也就難以產生效應了。
可見,戒體完全建立在我們對三寶的信心之上,建立在皈依的基礎上。所以我們皈依之後還要不斷修習皈依,以此堅固道心,強化戒體力量。一旦信心減弱,戒體的基石就會隨之動搖,戒律在我們心中也將失去分量。
編者的話
濟群法師早年親近過弘公弟子圓拙老法師。一九八四年自中國佛學院畢業後,得圓老關心,法師與數位同道在莆田廣化寺小南山潛心學律,時稱「五比丘」。上世紀90年代初在閩南佛學院任教期間,法師又撰寫一系列律學論文,發表於《法音》《內明》《閩院學報》等刊物,在教界影響廣泛。
其後十數年,濟群法師在教學之餘積極面向社會弘法,法音廣宣,筆耕不輟。經過多年學修及弘法實踐,對佛法修學體系的思考逐步明朗。二○○四年春,法師發表《漢傳佛教的反思》,並陸續撰寫《一個根本、三大要領》等文,將修學核心歸納為「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五大要素,依此建構修學次第,為探索適合當代的修學模式提出了清晰的思路。
多年來,法師致力於修學基礎的引導,通過講座、著述、共修等形式,大力宣導皈依、發心、戒律的修學,將此作為各宗修行繞不開的共同基礎。正如法師所說:「見和止觀多有宗派特點,如見有唯識、天臺、中觀之別,禪修用心方法亦不盡相同。若將見和止觀比做不同的專業門類,那麼皈依、發心、戒律就是選
擇專業前必須接受的基礎教育。基礎扎實了,才有能力深入專業領域。」
為引導學人奠定扎實的修學基礎,法師特別將戒律作為戒幢佛學研究所預科教學的重要內容,並於二○○六年起為研究所學員開講「《四分律行事鈔》選讀」。此次教授戒律,距法師最初學律已有廿載。講課中,法師不僅對行文和事相有深入淺出的解讀,更一一剖析其中蘊含的修行原理。歷時一年多,共講授12篇116講。現有音像資料與大眾結緣,或可至濟群法師主頁下載。
其後,法師又將講課內容整理成文,特點有三:
一、立足佛法修學體系,從戒定慧三學的整體,認識戒律在個人修學及僧團管理中的作用,而不僅僅是針對戒律來說。戒律的重點,是「此應作此不應作」;學戒的重點,則是「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主動、自覺、身心合一地持戒。
二、從佛陀制戒的精神出發,契合時代脈動,善巧解讀戒律的開遮持犯,使以往在人們心目中感覺枯燥、遙遠的戒律,變得生動現實而易於踐行。
三、為方便大眾學習,將道宣律師在《行事鈔》中引用的律典和經論原文一一查找出處,引導學人深入律藏,以戒為師。
目前,「以戒為師系列叢書」已推出十一本,分別是:
《認識戒律》
《戒律與佛教命脈—標宗顯德篇解讀》
《僧伽禮儀及塔像建造—僧像致敬篇解讀》
《出家剃度及沙彌生活—沙彌別行篇解讀》
《比丘資格的取得—受戒緣集篇解讀》
《僧伽的教育問題—師資相攝篇解讀》
《僧伽的自新大會—說戒正儀篇解讀》
《僧團的管理制度—僧網大綱篇解讀》
《僧伽的定期潛修—安居策修篇解讀》
《僧格的年檢—自恣宗要篇解讀》
《戒律與僧伽生活》
在正法衰微、戒律廢弛的今天,多數人對戒律的認識幾近無知,和社會提倡普法一樣,教界也需要普法,需要一些通透的人進行解讀,才能使大眾對法和律具備基本的認知。因此,我們將本套叢書定位為「普法讀物」,希望能引發大眾對戒律的重視,對學戒的熱忱,為漢傳佛教的健康發展盡一份力。
最後,感謝參與本套叢書記錄、整理、校對及捐贈淨資的四眾弟子。我們以至誠之心將此叢書供養教界大眾,以期正法久住。
戒幢佛學研究所編輯部
作者簡介:
濟群法師
童真入道,出家四十餘載。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斯里蘭卡佛教與巴利語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特約研究員及多所大學客座教授。
1980年就讀於中國佛學院,隨後於閩南佛學院、戒幢佛學研究所等地任教。從事教育幾十年來,對如何有效修學,有著深入的觀察、思考和實踐。由此,提出修學五大要素,創建三級課程體系,令無數學人蒙益。
1992年起,面向社會及高校舉辦講座,開中國內地弘法之先,法音流布海內外。同時筆耕不輟,出版「智慧人生、修學引導、以戒為師」等叢書四百多萬字。以純正的佛法知見,剖析社會問題,釐清修學誤區,提出切實的解決之道。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作者:釋濟群
優惠價: 9 折, NT$ 252 NT$ 28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佛不在,戒在等於佛在
佛言:「以戒為師。」
阿難問佛:「佛在世時,我們以佛為師,佛滅度後大眾以何為師呢?」佛言:「以戒為師。」是時大眾寂然無聲,守護世尊直至最後一刻。世尊復以大悲心,殷殷付囑弟子修行之要,第一重要即是「持戒」。
如何修學戒律?以往,學人往往把戒律孤立起來修學,甚至將戒律當作一切,只見戒律而不見佛法,使持戒修行成為一種形式,或片面而孤立的現象。事實上,戒律只是佛法修學體系的一個基礎,必須將其放在整個修學體系中去理解,才能更好地學戒、持戒。在此,我想從佛法修學的五大要素,來談談如何修學戒律。
皈依,是持戒的靈魂。
我們受戒是從皈依中獲得戒體。比如五戒、八戒、沙彌十戒,都是從三皈中得到戒體。所以在受持五戒、八戒等儀軌中都有皈依的內容,分別為五戒三皈、八戒三皈、十戒三皈。
比丘戒也不例外。僧團成立之初,僧眾曾依“三語”受戒。只要對三寶生起信心,對著僧團三稱“我某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今於如來所出家,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所尊”,就能獲得比丘戒體。後來,因為眾生的根機、信心都
不如從前,才形成羯磨受戒的方式,通過隆重的儀軌,使受戒者納法於心。
但皈依始終是戒律的靈魂。惟有對三寶具足信心,戒律才能產生相應的效果。有多少信心,就會有多少持戒的自覺性。如果不是佛教徒,對三寶沒有信心,戒律對他們就只是一些條文而已,並無多少實際作用。
所以,我們受戒前必須對三寶生起真切的皈依之心,否則就無法得到戒體。惟有深信三寶,對三寶所發的誓言才會產生效應,不然可能只是說說而已。如果有一天三寶在我們心目中失去地位,那麼,曾經對三寶所做的宣誓也就難以產生效應了。
可見,戒體完全建立在我們對三寶的信心之上,建立在皈依的基礎上。所以我們皈依之後還要不斷修習皈依,以此堅固道心,強化戒體力量。一旦信心減弱,戒體的基石就會隨之動搖,戒律在我們心中也將失去分量。
編者的話
濟群法師早年親近過弘公弟子圓拙老法師。一九八四年自中國佛學院畢業後,得圓老關心,法師與數位同道在莆田廣化寺小南山潛心學律,時稱「五比丘」。上世紀90年代初在閩南佛學院任教期間,法師又撰寫一系列律學論文,發表於《法音》《內明》《閩院學報》等刊物,在教界影響廣泛。
其後十數年,濟群法師在教學之餘積極面向社會弘法,法音廣宣,筆耕不輟。經過多年學修及弘法實踐,對佛法修學體系的思考逐步明朗。二○○四年春,法師發表《漢傳佛教的反思》,並陸續撰寫《一個根本、三大要領》等文,將修學核心歸納為「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五大要素,依此建構修學次第,為探索適合當代的修學模式提出了清晰的思路。
多年來,法師致力於修學基礎的引導,通過講座、著述、共修等形式,大力宣導皈依、發心、戒律的修學,將此作為各宗修行繞不開的共同基礎。正如法師所說:「見和止觀多有宗派特點,如見有唯識、天臺、中觀之別,禪修用心方法亦不盡相同。若將見和止觀比做不同的專業門類,那麼皈依、發心、戒律就是選
擇專業前必須接受的基礎教育。基礎扎實了,才有能力深入專業領域。」
為引導學人奠定扎實的修學基礎,法師特別將戒律作為戒幢佛學研究所預科教學的重要內容,並於二○○六年起為研究所學員開講「《四分律行事鈔》選讀」。此次教授戒律,距法師最初學律已有廿載。講課中,法師不僅對行文和事相有深入淺出的解讀,更一一剖析其中蘊含的修行原理。歷時一年多,共講授12篇116講。現有音像資料與大眾結緣,或可至濟群法師主頁下載。
其後,法師又將講課內容整理成文,特點有三:
一、立足佛法修學體系,從戒定慧三學的整體,認識戒律在個人修學及僧團管理中的作用,而不僅僅是針對戒律來說。戒律的重點,是「此應作此不應作」;學戒的重點,則是「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主動、自覺、身心合一地持戒。
二、從佛陀制戒的精神出發,契合時代脈動,善巧解讀戒律的開遮持犯,使以往在人們心目中感覺枯燥、遙遠的戒律,變得生動現實而易於踐行。
三、為方便大眾學習,將道宣律師在《行事鈔》中引用的律典和經論原文一一查找出處,引導學人深入律藏,以戒為師。
目前,「以戒為師系列叢書」已推出十一本,分別是:
《認識戒律》
《戒律與佛教命脈—標宗顯德篇解讀》
《僧伽禮儀及塔像建造—僧像致敬篇解讀》
《出家剃度及沙彌生活—沙彌別行篇解讀》
《比丘資格的取得—受戒緣集篇解讀》
《僧伽的教育問題—師資相攝篇解讀》
《僧伽的自新大會—說戒正儀篇解讀》
《僧團的管理制度—僧網大綱篇解讀》
《僧伽的定期潛修—安居策修篇解讀》
《僧格的年檢—自恣宗要篇解讀》
《戒律與僧伽生活》
在正法衰微、戒律廢弛的今天,多數人對戒律的認識幾近無知,和社會提倡普法一樣,教界也需要普法,需要一些通透的人進行解讀,才能使大眾對法和律具備基本的認知。因此,我們將本套叢書定位為「普法讀物」,希望能引發大眾對戒律的重視,對學戒的熱忱,為漢傳佛教的健康發展盡一份力。
最後,感謝參與本套叢書記錄、整理、校對及捐贈淨資的四眾弟子。我們以至誠之心將此叢書供養教界大眾,以期正法久住。
戒幢佛學研究所編輯部
作者簡介:
濟群法師
童真入道,出家四十餘載。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斯里蘭卡佛教與巴利語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特約研究員及多所大學客座教授。
1980年就讀於中國佛學院,隨後於閩南佛學院、戒幢佛學研究所等地任教。從事教育幾十年來,對如何有效修學,有著深入的觀察、思考和實踐。由此,提出修學五大要素,創建三級課程體系,令無數學人蒙益。
1992年起,面向社會及高校舉辦講座,開中國內地弘法之先,法音流布海內外。同時筆耕不輟,出版「智慧人生、修學引導、以戒為師」等叢書四百多萬字。以純正的佛法知見,剖析社會問題,釐清修學誤區,提出切實的解決之道。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