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學術價值分為四點。第一,脈絡地討論楊牧與胡楚卿、覃子豪、徐復觀、聶華苓、陳世驤、陳少聰等人的相關性,通過詩文互證,推進楊牧的生平研究。第二,重讀楊牧《年輪》、《疑神》兩部散文集,通過「虛構敘事」、「斷簡新編」等概念,標舉楊牧散文的新格局。第三,聚焦楊牧詩的主題象徵群,解譯楊牧的神秘詩學與終極關懷。第四,根據楊牧對五四文學的編選及《失去的樂土》一書,討論楊牧編輯與創作的有機結合。
商品特色
重讀《年輪》、《疑神》、《失去的樂土》,
趨近戰後臺灣文學的花果飄零,
也趨近楊牧的虛構敘事與神秘詩學。
作者簡介:
張期達
現職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學歷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
經歷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專案助理教授、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講師、新竹教育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講師
研究專長
現當代文學、文學理論、文學創作、語言應用
相關重要著作
專書論文
〈楊牧的五四精神與散文技藝〉
〈楊牧與周作人〉
〈浮士德精神:論楊牧的《疑神》〉
〈百煉鋼成繞指柔──試論《射雕英雄傳》的「故事」與《東邪西毒》的「新編」〉
期刊論文
〈「魯蛇詩派」:論《衛生紙詩刊+》的班底與選題〉
〈勞動的雪:讀陳年喜《炸裂志》〉
現代詩集
《迷路天堂》
教材編撰
《大學寫作基礎教程》(詩歌寫作部分)
重要事蹟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教學優秀獎、畢業論文優秀指導教師、斐陶斐榮譽學會榮譽會員、中央大學金筆獎、中興湖文學獎
章節試閱
【緒 論】
一、研究動機
楊牧是臺灣文學中的一位豪傑。楊牧勤勉創作,為現代文學添增厚重一頁,表徵一位臺灣文學菁英在20世紀後半葉所能取得的優異成績。瘂弦指出楊牧是「臺灣本土受了『國語』教育成長起來的詩人」,「能用最漂亮的中文寫作,他是『國語』一代的代表。」而楊牧的代表性是多方面的。楊牧是臺灣脫離日本殖民後回歸漢語教育的第一屆學童,是在冷戰結構下赴美留學並見證柏克萊學運、保釣運動的第一批留學生,也是積極從中西文化汲取養分,孜矻開擘現代文學新格局的戰後第一代學院詩人。楊牧雖然長期於美國任教,但重要作品的發表與出版都在臺灣,與戰後臺灣文學的發展息息相關。是以,兩岸學界對楊牧的關注與日俱增,一支以楊牧為研究主題的學術隊伍──「楊牧學」亦逐漸成形。楊牧在現代文學史的典型意義可說愈發得到重視。
首先,楊牧一生與戰後中國海外知識分子命運緊密綰合。這樣的一種「縱的繼承」,詮釋空間非常迷人。 例如,楊牧作為臺灣回歸漢語教育的第一屆學童,受到「花果飄零」的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高度影響。楊牧花蓮中學的語文老師是籍貫湖南的小說家胡楚卿,讀東海大學前就與《藍星》覃子豪、《創世紀》洛夫等外省籍詩人相來往;楊牧的大學老師是新儒家徐復觀,留學時則與曾任《自由中國》編輯的聶華苓親善;楊牧在柏克萊大學攻讀博士的指導教授,是北大才子陳世驤;楊牧論中國的文藝復興基本延續胡適的立場。簡單地說,研究楊牧,有個巨大的中國歷史語境是繞不開的。要把握這個歷史語境,可以考慮楊牧的師承關係與文學交友圈,想像楊牧如何繼承中國傳統文學並回應五四新文學以降發展;可以考慮1960年代臺灣知識分子乃至1970年代留美的中國海外知識分子處境,想像楊牧如何在故鄉儲備力量,又如何在異鄉踟躕與追尋,並與劉大任、郭松棻等朋輩做出不同選擇。通過這些思緒的追索,對楊牧的詮釋應該更為細膩,對於楊牧創作裡憂患意識、五四精神與抒情傳統等質地的表現也更為敏感。
再者,楊牧是活躍而入世的。楊牧對於文學相關的公共事務懷有熱忱,從事的文學活動相當多元,包含詩、散文、學術、翻譯、專欄、編輯、出版、教學、辦學、評審等面向。這些文學活動的交互作用,展現楊牧多角經營的文學格局。例如楊牧寫於1990年的筆記體散文《疑神》,創作時間與楊牧《一首詩的完成》、《完整的寓言》、《方向歸零》、《唐詩選集》、《隱喻與實現》等書相接近。比對後即可發現《一首詩的完成》最末篇〈詩與真實〉儼如《疑神》的前奏;《完整的寓言》組詩〈寓言二:黃雀〉使用的典故機竅與時空感懷在《疑神》有迴響;《方向歸零》的〈你決心懷疑〉(篇末標註為1990.2.28)與《疑神》第二集(發表時間為1990.3)在主題與諷喻有聯繫;《唐詩選集》的編務工作轉進為《疑神》的創作靈感;《隱喻與實現》裡的〈詩關涉與翻譯問題〉與《疑神》第四集援引莎士比亞《暴風雨》相同詩句,各有發揮。凡此事例,說明楊牧文學創作與文學活動互為表裡。如能考慮懷德海「機體」或者羅蘭巴特「文」的概念,並將楊牧的社會影響納入研究視野,自能增進對楊牧文學志業的總體把握。
最後,楊牧的文學風格值得進一步探討。楊牧的美學追求與終極關懷,部分表現在楊牧所處的時代共性,部分表現在楊牧的創作個性。一方面,楊牧關心現實,反抗權威,表現與徐復觀類似的知識分子形象與終極關懷。楊牧《完整的寓言》後記稱,不能或忘的是「政治和牽涉鬼神的種種活動」。另方面,楊牧創作個性又與周作人接近,對現實的牢騷與批評,往往通過托物起興的筆法來超脫,較少直截描述。楊牧《星圖》開篇稱「請容許我指涉末節」,即楊牧創作個性的一種典型表現。要把握楊牧的時代共性與創作個性,對於楊牧創作題材與背景的適度考察有其必要。由於楊牧成長於臺灣威權統治時期,政治力對文學的箝制是無法忽視的。楊牧《飛過火山》跋說「我於題材的選擇是十分小心的」,應不止於美學的考量。例如,楊牧前述筆記體散文《疑神》,審美趣味主要在托物起興的筆法與用事用典的巧思相結合。但楊牧《疑神》的趣味還依賴一個內在邏輯,即創作題材與創作背景的反差。這自然也是楊牧的創作個性。楊牧《疑神》表面寫日常瑣事與讀書隨想,實則通過美國軍中牧師買勳章側寫波斯灣戰爭,通過臺灣陜西村尋根側寫兩岸關係,通過大象林旺心路歷程側寫班揚《天路歷程》的反思等。換句話說,楊牧《疑神》通過小敘事閃擊大敘事,來寄寓個人的現實觀照與形上思考。楊牧這個美學特點並不限於《疑神》。因此,楊牧的文學風格,通過新批評式的閱讀儘管能得到基本理解,如能顧及楊牧時代共性與創作個性,將能深化對楊牧美學追求與終極關懷的理解。
本書的研究動機,即在描繪與分析楊牧的師承關係與文學交友圈、文學活動與影響、美學追求與終極關懷。
二、文獻探討
臺灣文學館2010年起分四年三批,陸續出版50冊【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這50位作家依生年排序,從賴和至楊牧,迤邐為臺灣文學史的斑爛星圖。其中,《楊牧》一卷收錄的相關評論資料共有987篇,可見楊牧的典律化過程與研究動能。《楊牧》卷的編者須文蔚在〈楊牧評論與研究綜述〉一文裡,對楊牧的評論資料進行概括,整理為四部分:「楊牧生平研究、楊牧詩中浪漫主義精神研究、楊牧詩中抒情傳統展現與變革研究以及楊牧散文研究」。須文蔚進一步評價,目前楊牧研究比較集中在闡釋浪漫詩人特質但生平研究不足,抒情傳統研究限於古典溯源,散文研究稍欠理論觀照。須文蔚指出後續研究方向,可以多元觀點切入楊牧美學,聚焦楊牧於翻譯與創作的互文,以楊牧為例看中國文學抒情傳統對現代華文文學的影響,從編輯與出版論楊牧的社會影響力等。本書試從三方面回應須文蔚的觀察與提示,並摘述相關文獻進行討論。
第一,本書通過楊牧師承關係與文學交友圈的描繪與分析,補充楊牧的生平研究。學界已經論及徐復觀與陳世驤對楊牧的影響,例如陳義芝、郝譽翔等學者的論述。陳義芝〈住在一千個世界上〉剖析楊牧的知識淵源,以詩文與生平資料證明楊牧闡發徐復觀揭示的憂患意識,亦體現了陳世驤定義的抒情傳統。陳義芝更將楊牧學術專著《陸機文賦校釋》引進研究視野,導出精彩的詮釋:楊牧以注《文賦》緬懷徐復觀與陳世驤,會心陸機,後續更觸發創作《一首詩的完成》。郝譽翔〈抒情傳統的審思與再造〉則從楊牧自傳體散文《奇萊後書》入手,論證楊牧如何在抒情傳統與西方詩學、主觀介入與客觀疏離之間取得平衡。郝譽翔亦扼要耙梳陳世驤「抒情傳統」的論述與迴響,突顯楊牧在呼應師說同時,創造性賦予「詩言志」兩層新意。值得注意的是,沿著徐復觀與陳世驤這兩條線索,可發現楊牧從兩位老師繼承的除了學術衣缽,還有文人風骨。但楊牧文人風骨的表現值得玩味。例如,在楊牧對陸機《文賦》的詮釋裡,楊牧為何讚揚「陸機是吳中軍人世家最值得驕傲的飄零子弟」,為何格外重視陸機在亡國後的文學堅持與作為?本書認為楊牧對「遺民」的精神感懷,通過楊牧師承關係與文學交友圈的觀察能得到一定解釋。
第二,本書通過楊牧文學活動與影響的描繪與分析,拓展對楊牧文學格局的理解。學界已經論及楊牧創作、學術、翻譯、專欄等面向的互動,例如許又方、曾珍珍、賴芳伶等學者的論述。許又方〈讀楊牧《鐘與鼓》及其《詩經》研究〉一文,指出楊牧治學的審慎與嚴謹,援引西方套語理論開創國學新視野,仍照顧到中國文學基礎,開拓比較文學的學科領域並範示之。許又方亦說明楊牧從治學體悟出的詩歌原質,與其創作關係密切,更斷言要領會楊牧的文學,無法割離其學術研究。曾珍珍〈譯者楊牧〉一文討論楊牧的兩部譯作《葉慈詩選》與《暴風雨》,分別從譯作選目的歷史脈絡、譯文的修辭策略、譯詩音樂性的再現與轉化三面向,揭示楊牧鼎立創作、翻譯、治學的跨文化屬性。曾珍珍緊扣楊牧作為譯者的主體性,突顯楊牧在翻譯時反映出的文化關懷、認同,以及創作者身份對翻譯過程的積極影響。賴芳伶〈介入社會與超越流俗的人文理念〉一文,觀照楊牧三本報章體散文集《柏克萊精神》、《交流道》、《飛過火山》,論證楊牧廣義的介入詩學,正與專欄散文符節合拍,交互為用,指出文學現實功能與超越價值,實相辯證。賴芳伶參酌臺灣歷史社會脈絡,剴切一文藝復興人胸襟,翔實呈現楊牧的現實關懷、知識履踐。而通過上述文獻,可見學界已認識到楊牧文學活動彼此照應,是以每每發顯楊牧在不同文本間的相關性。
奚密則從文學現象的高度,論及楊牧的文學活動與社會影響。奚密〈楊牧──臺灣現代詩的Game-Changer〉一文提出一個理論架構,核心概念為Game-Changer,即「改變遊戲規則的人」,藉此論證楊牧的開創意義。奚密在這篇文章裡表現一個結構與主體、場域與文本並重的詮釋立場。奚密在鳥瞰戰後臺灣文學的場域運作同時,觀測楊牧如何在現代主義的美學風潮下,透過多樣具體的文學實踐,建構兼容浪漫主義與古典色彩的主體性,範示一種新的文學「習尚」(habitus)並產生深遠影響。進而,奚密指出楊牧作為學院派詩人,影響在1970年代中期達到高峰,佐證事例包含楊牧的詩文發表,雜誌叢書編輯,為報紙副刊寫專欄,薦選新秀,與葉步榮創辦洪範書店,參與比較文學學科建制,以及臺大客座期間與戰後世代詩人如羅智成、楊澤、廖咸浩等友善。奚密引領學界注意楊牧文學的開闊與進步意義,深具參考價值。
楊牧文學像是多頭馬車,同步齊驅。楊牧的影響力在1980年代持續擴大。儘管1978-1980年間楊牧在密集出版四本詩集後,詩集問世的速度趨緩。楊牧同期的散文創作量明顯增長,1980年代有《搜索者》、《交流道》、《山風海雨》、《飛過火山》、《一首詩的完成》六種。這些作品拓展了楊牧文學的受眾。有意思的是,楊牧編輯的成績也在1980年代取得可觀突破。1980年代楊牧一鼓作氣編選《中國近代散文選》(2冊)、《豐子愷文選》(4冊)、《周作人文選》(2冊)、《許地山小說選》、《許地山散文選》、《徐志摩詩選》,又與鄭樹森合編《現代中國詩選》(2冊),共計13冊由詩而文的近現代詩文經典選輯。由此可見楊牧的氣魄與識見,且有意與當時社會進行更多元交流。不過,學界目前對楊牧編者身份的討論較少,楊牧如何從編輯工作中,資糧創作?楊牧在編輯時是否有政治、倫理與美學考量?楊牧多角經營的創作策略該如何描繪評價?本書嘗試討論這些問題,以推進對楊牧文學格局的理解。
第三,通過對於楊牧美學追求與終極關懷的描繪與分析,勾勒楊牧文學風格的「現代性」。如同須文蔚指出楊牧研究比較集中在浪漫詩人特質的探討,學界在通過「浪漫主義」解讀楊牧文學,已經取得豐富成果。其中,顧蕙倩《臺灣現代詩的浪漫特質》的論述具有系統與發明。顧蕙倩先是追溯浪漫主義的西方傳統與流變,嘗試與中國傳統文學對位,再以楊牧論浪漫主義的四個層次為綱領,選楊牧、楊澤、夏宇、葉紅四家,勾勒臺灣現代詩對浪漫主義的吸收、想像及再造。顧蕙倩將楊牧定位為「知識分子的浪漫革命」,以對軸「追尋浪漫主義的個人主體性」,合為臺灣現代詩浪漫特質的兩種表現。顧蕙倩認為,楊牧因為承襲中國傳統「士君子」的浪漫精神,有迥異西方傳統的呈現:楊牧不積極涉入現實權威,不藉話語論述宰制媒體,卻甘於獻身虛構∕象徵的文字世界,以書寫抗拒、超越現實。然而,楊牧兼具浪漫精神與現代精神。楊牧詩的抒情語調、戲劇獨白體、用事與互文,楊牧散文的虛構敘事、拼貼實驗、解構筆法等美學特徵,以至楊牧「疑神」的立場,亦可視作對「現代主義」的回應。
黃麗明《搜尋的日光:楊牧的跨文化詩學》,不限於浪漫主義或現代主義,而是通過多元觀點析論楊牧的美學關懷。黃麗明的論述定錨比較文學的寬闊視野,導入大量文化知識,多能顧慮詩文的時空肌理,使文本詮釋相當靈活。黃麗明分五章論楊牧「對話式抒情」、「互文性」、「時間的多重世界」、「歷史的另類敘述」、「跨文化詩學」,理序漸次開展,終於揭示在世界文學脈絡下討論楊牧的可能。黃麗明不輕易以某某主義來框架審美過程,論證始終圍繞詩人關懷「何所趨」,能發見楊牧文學的生命感。例如對楊牧詩〈寓言二:黃雀〉的詮釋,黃麗明先論詩的典故出處,包含曹植詩〈野田黃雀行〉,一則關於黃雀受困復而獲救的寓言;雪萊詩〈窩基曼迪亞士〉,一則關於帝王雄偉雕像傾頹荒漠的寓言。次論楊牧的用事,如不言黃雀謝恩,改稱黃雀是「復讐的」,暗示對中國道德規範的懷疑;襲取雪萊雙重敘述的技巧,與浪漫式反諷。最末對照創作背景,推斷楊牧這首詩寄寓著當代關懷:1989年世界結構受到搖撼,人類文明經歷天安門事件、柏林圍牆倒塌、蘇聯解體等歷史事件後,解放性變遷的意義卻不明朗;楊牧調用兩種文化模型,置於巴赫汀式的語意關連,創造一種對國際事務的批判立場。
通過顧蕙倩與黃麗明的研究,可見脈絡地論楊牧美學關懷是研究趨勢。這點旁證楊牧文學的文本分析已經獲得一定程度開展,學界興趣轉向文化分析,或如顧蕙倩拉長美學縱深,或如黃麗明輻輳關懷視域。但楊牧的文本分析仍有可為,尤其是論證楊牧文學「現代性」的一面。本書希望藉此平衡楊牧浪漫詩人特質的研究傾向,也適度補充對於楊牧散文的理論觀照。
附帶一提的是,著墨作家的社會性存在,強調作家的社會參與以迄重構作家與社會的動態關係,是楊牧研究中一個仍然充滿張力的研究進路。石計生寫於1983年的〈布爾喬亞詩學論楊牧〉即曝顯這課題的內在衝突。石計生認為楊牧缺乏普羅意識,脫離現實,基本矛盾在無法擺脫階級屬性的馴化性格,反而是在文化霸權下接受資本主義的異化與豢養。石計生的質疑,可謂1970年代唐文標事件的理論迴響,攪和著臺灣現代主義運動的流韻,鄉土主義運動的呼喚,以及新世代詩人的焦慮與緊張,對於臺灣文學「左盲」的不滿,文學與社會該當如何對位等問題。石計生這篇文章在楊牧研究雖處於邊緣位置,鮮見其他學者參引並對話。但很多論文都堪稱為此辯護。前引賴芳伶、奚密文皆力證楊牧積極介入社會的一面;顧蕙倩則採折衷觀點。
綜上,本書期望通過須文蔚〈楊牧評論與研究綜述〉的觀察與提示,在既有楊牧研究基礎上,對「楊牧學」能有所針對性的推展。
【緒 論】
一、研究動機
楊牧是臺灣文學中的一位豪傑。楊牧勤勉創作,為現代文學添增厚重一頁,表徵一位臺灣文學菁英在20世紀後半葉所能取得的優異成績。瘂弦指出楊牧是「臺灣本土受了『國語』教育成長起來的詩人」,「能用最漂亮的中文寫作,他是『國語』一代的代表。」而楊牧的代表性是多方面的。楊牧是臺灣脫離日本殖民後回歸漢語教育的第一屆學童,是在冷戰結構下赴美留學並見證柏克萊學運、保釣運動的第一批留學生,也是積極從中西文化汲取養分,孜矻開擘現代文學新格局的戰後第一代學院詩人。楊牧雖然長期於美國任教,但重要作品的...
作者序
本書是我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增補修訂完成的。增補的部分,主要依據我近年幾篇論文,包含〈楊牧與周作人〉、〈楊牧散文的「虛構敘事」與「斷簡新編」〉、〈楊牧的五四精神與散文技藝〉。修訂的部分,在章節架構做了調整,章節標題做了簡化,部分章節文字從頭修潤。
本書在目前楊牧研究中具有一定的獨特性,觸及學界比較少處理的研究面向。本書的研究面向可以分為四點。第一,關於楊牧的生平研究,本書通過詩文互證,脈絡地討論楊牧與胡楚卿、覃子豪、徐復觀、聶華苓、陳世驤、陳少聰的相關性,另及楊牧在臺灣文壇的影響。第二,關於楊牧的散文研究,本書重讀楊牧《年輪》、《疑神》兩部散文集,通過「虛構敘事」、「斷簡新編」標舉楊牧散文的新格局,另及楊牧與周作人的相關性。第三,關於楊牧的詩歌研究,本書通過楊牧詩的主題象徵群,凸顯楊牧的神秘詩學。第四,關於楊牧的編輯研究,本書通過楊牧編選五四文學及楊牧舊作新編的《失去的樂土》,討論楊牧編輯與創作的相關性。這四個研究面向,對於推進楊牧研究是具有相當意義與價值的。然而敝帚自珍,論證不成熟與謬誤的地方,也請方家不吝批評指正。
本書的撰寫過程受益於中央大學康來新老師的細心指導,與中央大學李瑞騰老師、臺灣大學劉正忠老師、東華大學賴芳伶老師、曾珍珍老師的口試意見。部分內容發表過程,受益於東華大學吳冠宏老師、賴芳伶老師、張寶云老師的講評意見。本書的出版,得到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科研啟動基金的資助,題目為「臺灣詩人楊牧的『五四精神』」,以及閩南師範大學陳建安老師、元華文創主編李欣芳女士的協助。家人更是我堅實的後盾:父親張忠民、母親施寶鳳、弟弟張期翔,我的妻子李明倫、兩個小寶貝:張宸寧、張李和靖。謹在此一併致謝。
特別感謝的是廈門大學蘇新春老師。學者的成長與發展,有賴一個健全穩定的學術環境。感謝蘇老師一路上對我的提攜與照顧,我才能在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盡教師的本分,敢於做學者的夢。
2015年東華大學舉辦「楊牧研究國際研討會」,我帶著研究楊牧《疑神》的一篇論文到場發表。茶敘時間,楊牧老師走出會場,我上前準備自我介紹,盈盈師母一側小聲提醒是研究《疑神》的學生。楊牧老師看著我,笑說:「你是對的。」雖然我沒問論文對在哪裡?但得到原作者的肯定,在我這樣一個學術晚輩自然是倍受鼓舞的。我將始終懷抱著這分雀躍。
本書是我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增補修訂完成的。增補的部分,主要依據我近年幾篇論文,包含〈楊牧與周作人〉、〈楊牧散文的「虛構敘事」與「斷簡新編」〉、〈楊牧的五四精神與散文技藝〉。修訂的部分,在章節架構做了調整,章節標題做了簡化,部分章節文字從頭修潤。
本書在目前楊牧研究中具有一定的獨特性,觸及學界比較少處理的研究面向。本書的研究面向可以分為四點。第一,關於楊牧的生平研究,本書通過詩文互證,脈絡地討論楊牧與胡楚卿、覃子豪、徐復觀、聶華苓、陳世驤、陳少聰的相關性,另及楊牧在臺灣文壇的影響。第二,關於楊...
目錄
自 序
緒 論
一、研究動機
二、文獻探討
三、命題架構
第一章 楊牧的師承關係與文學交友圈
一、臺灣求學時期(1946-1963)與外省族群
二、美國留學時期(1964-1971)與留美華人圈
三、返臺講學時期(1975-1976)與「楊派」的誕生
第二章 楊牧的散文實驗與浮士德精神
一、《年輪》與周作人
二、《疑神》的浮士德精神
三、楊牧散文的「虛構敘事」
第三章 楊牧的神秘詩學與終極關懷
一、詩的神秘經驗
二、楊牧詩的美學特徵
三、《海岸七疊》與《禁忌的遊戲》的主題辯證
四、《時光命題》與《涉事》的象徵演繹
五、《一首詩的完成》
第四章 楊牧的文藝復興與五四精神
一、「編者楊牧」與洪範書店
二、編選豐子愷
三、編選許地山
四、召喚五四文學
五、《失去的樂土》
結 論
參考書目
後記:耳語數星星
自 序
緒 論
一、研究動機
二、文獻探討
三、命題架構
第一章 楊牧的師承關係與文學交友圈
一、臺灣求學時期(1946-1963)與外省族群
二、美國留學時期(1964-1971)與留美華人圈
三、返臺講學時期(1975-1976)與「楊派」的誕生
第二章 楊牧的散文實驗與浮士德精神
一、《年輪》與周作人
二、《疑神》的浮士德精神
三、楊牧散文的「虛構敘事」
第三章 楊牧的神秘詩學與終極關懷
一、詩的神秘經驗
二、楊牧詩的美學特徵
三、《海岸七疊》與《禁忌的遊戲》的主題辯證
四、《時光命題》與《涉事》的象徵演繹
五...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