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留痕》首篇談及留日士官系與民國政壇,誠如作者所言,由日本士官學校回來的留學生,後來都成為叱吒風雲的軍政人物,在對內及對外的戰爭歷史上表現過身手。這個「士官系」,後來還是「保定系」、「黃埔系」的老大哥。
自辛亥革命,民國肇建,以迄於北伐成功,南北統一,其間政治組織,或黨或系,名目繁多,魚龍漫衍,變化尤劇。〈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黨〉所述,為自南京臨時參議院起,大小政黨與政團的變化,及其間若干有關的重大的事故。
蔣作賓、廣田弘毅、葛魯是中、日、美三國的外交官,他們涉及當年中日外交的一段秘聞,作者說姑不論功過是非,而以一個「這個時代最痛苦的中國知識份子」來回顧這三位前輩,讀者也許可能看出我們今日國運之蹇劣,實承自當年他們處理之失策。
寫過《汪政權的開場與收場》的朱子家(金雄白),因張志韓寫了〈血淚當年話報壇〉的長文,而談及在抗戰當年,腥風血雨,上海報壇真是充滿了血淚,新聞界却首當其衝,不少同業,都成為政爭中的犧牲品。
其他還有談上海《申報》滄桑與史量才死、談上海當年四大報之一:《時報》、談「揚州才子」畢倚虹、談五十五年前的《星光》、談狀元女婿徐枕亞、談三十年代上海「藝社」的活動、談上海的小型報,篇篇都精彩可讀,史料珍貴,堪稱可謂「歷史留痕」之作。
作者簡介:
秦嶺雲,生平事蹟不詳。是名記者,當年商界奇人李晉(組紳)晚年要寫回憶錄,曾找過曹聚仁要筆錄,但曹聚仁沒時間做。後來就由李晉口述,由秦嶺雲筆錄而成,在香港《春秋》雜誌連載過,但從未結集出過書。二○一四年經我重新整理編成《民國政壇見聞錄》,李晉/口述;秦嶺雲/筆錄出版。
章節試閱
留日士官系與民初政壇 方東瀛
由日本士官學校回來的留學生,後來都成為叱吒風雲的軍政人物,在對內及對外的戰爭歷史上表現過身手。他們這個集團─「士官系」!說來還是「保定系」、「黃埔系」的老大哥呢!
「同學少年多不賤!」
一八九五年(光緒二十一年),即中日戰爭結束後的一年,清政府開始了建軍的工作。除在國內各主要城市設立各級軍事學校,如武備學堂、講武堂、幹部學堂,陸軍小學等以培養新軍幹部和軍事教育人材以外,並分批派送「可靠」青年出洋學習軍事,他們之中大部分又都是被送往日本去深造的。
當時的日本政府為了迎接中國建軍的潮流,特在成武學校以外加設振武學校,這兩個學校都是初級軍事學校。振武學校的主要吸收對象,也就是那班到日本投考軍事學校的中國青年。進入成武或振武的留學生,他們的目的便是能進入日本的中級軍事學校即士官學校。
根據日本軍部的規定,初級軍事學校畢業生必須送入「聯隊」(相當於團),進行下等兵至下士的實習,入伍期由半年至一年不等,日本人稱之為「士官候補生」。實習期滿,以下士資格派入士官學校肄業,肄業期一年至一年半不等。士官畢業後,仍須派回聯隊為士以上的實習,實習期由三個月至六個月不等,期滿後以少尉資格錄用。
從日本士官學校回來的留學生,後來有不少都成為叱吒風雲的軍政人物,在近五十年來的中國對內對外戰爭史上,也都曾現過身手。「同學少年多不賤」,由於彼此推轂,互相提攜的結果,久而久之,他們逐漸形成了一個軍事派別─士官系,在近代中國政治史上,也曾盡過「縱橫排閤」之能事,可說是後來的「保定系」、「黃埔系」的老大哥呢?
當初滿清政府既要派送學生出洋學習軍事,又怕學生學好本事回來鬧革命,因此規定凡投考外國軍事學校的學生,必須由各省督撫保送,否則不得出國。為了防止海外華僑逃避這個規定,又作了一個補充規定,一切非公費生均不得投考日本士官學校。
日本軍部為了配合清政府的這些規定,又作出另一規定,中國新生非由中國駐日使臣簽發證件,一概不得進入士官學校。這是中日兩國政府在處理中國軍事學生問題上互相配合的一種情況。
但是,規定自規定,人的思想是沒有方法加以控制的,絕大部份的中國學生。都具有反滿革命的思想,而且後來其中大多數又都參加了辛亥革命的行列。這,我們可以從初期士官學校的中國學生名單中看出來。
士官學校第一期的中國學生,著名人物有陳其采、吳錫永、杜淮川、蔣雁行、王廷楨、吳祿貞、唐在禮、陸錦、張紹曾等。
第二期的著名人物有:舒清阿、哈漢章、良弼、馮耿光、藍天蔚等。
第三期的著名人物有:蔣方震、許崇智、曲同豐、胡景伊、宮邦鐸、張懷斌、高爾登、蔣百器、蔣鍔、吳光新、傅良佐、陳樂山、孫銘、張瀾等。
第四期的著名人物有蔣作賓、石星川、杜錫鈞、何佩鎔、李宣倜、王揖唐、劉嗣榮等。
第五、第六兩期是合併畢業的,其中著名人物有:何成濬、陳之驥、袁華選、范熙績、陳毅、姜登選、朱先志、危道豐、孫傳芳、莫擎宇、李根源、尹昌衡、劉存厚、閻錫山、盧香亭、張鳳翔、韓麟春、周蔭人、唐蟒、楊揆一、唐繼堯、葛光庭、趙恆惕、李烈均、程潛、黃慕松等。(按陸光熙、徐樹錚、黃郛、楊宇霆、邢士廉等均為七期以後,不備贅。)
這些早期的士官生,不消說,都是熱血奔騰的青年有為之士,他們之不遠千里,負笈東來,除了為自身的出路打算之外,也不無有為國家前途打算的意思。這也可以說是當時的社會風氣使然。由於當時的外侮日亟,棄文習武已成為士大夫時髦的趨勢了。
人才推兩湖江浙
以當時士官學生的籍貫而論,似乎以兩湖(湖南、湖北兩省)的人才最盛,其次要算淅江、江蘇。前者為吳祿貞、蔡鍔、蔣作賓、張孝准、何佩鎔、何成濬、李烈鈞、程潛、楊揆一、唐蟒、趙恆惕等;後者如陳其采、蔣方震、蔣百器等。這也不是沒有原因的,蓋爾時各省督撫中,力求革新者,首數湖廣總督張之洞,也以他所派之學生最多。其次兩江總督端方,也號稱開通,故亦多派遣。
滿清末年,派遣士官學生本來頗有獎勵親貴少年,力圖中興的意思,可是這些愛新覺羅的貴冑子弟實在太不爭氣,除了一個良弼,真正是在士官學成畢業,回國之後且能有所作為的以外,其餘簡直就數不出一個人來。(良弼之事詳後)
士官某期,尚有內蒙古帕拉托王,率內蒙青年四人,華振武學校畢業後,清廷忽照會日方,不准他們入聯隊候充補生,帕拉托王返國,不久便病死了。四位蒙古青年也在日本分別改習農醫。這件事情足以說明當時的大勢,既有外重內輕的傾向,清廷因妬忌而生畏懼,雖在表面上不得不順應潮流,提倡軍事教育,而內心實在是十分顧忌的。凡以留學士官請求者,並不是輕易可以獲其邀准的。
早期士官生,雖則大部分都不是科擧中人物,但亦間有已登兩榜入詞館之清要,連袂三島,棄文就武,以改陸軍於士官學校者,如王揖唐、陸光熙、陳毅均是如此。尤其是王揖唐與陳毅後來都是大名鼎鼎的北洋官僚。
王揖唐原名王賡,安徽合肥人,他在赴日留學之前,已是光緒甲辰科進士,那一科的狀元是劉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揖唐是二甲第五名。陳毅是二甲第二十六名,譚延闓是第三十五名,沈鈞儒第七十五名,湯化龍第一○八名。此公回國以後,曾先後在袁世凱、段祺瑞左右紅極一時,為安福系的巨擘。抗戰時又落水作過「華北政務委員會」的「委員長」,及汪的「考試院長」等職,說起來他還是文武兼資的,他也喜歡做詩,與人唱和常用「逸塘居士」的別號,真是雅得可以!
讀者看到前面名單上「陳毅」的名字,也許以為是目前中共的總理大人,那就大錯而特錯了。這位陳毅進士,在民國初年也是一個有名的人物,他在外蒙古搞過一陣「邊政」,後來被他的士官同學徐樹錚引兵趕出庫倫的。這已是民國八、九年的事情了。
前幾期的士官學生,回國以後,正當孫中山先生醞釀革命漸趨成熟的候時。於是,隱然已分成兩派,不入於北(北洋),即入於南(革命),而屬於最忠於清室的頑固宗社黨,恐怕只有良弼一人而已。其屬於南方革命旗幟之下的,最初似乎為數無幾,後來則愈來愈多了。
第一期的陳其采,字藹士,淅江吳興人,他是先烈陳英士的老弟,果夫立夫的令叔。吳興陳氏對於中國革命是有過相當貢獻的,不過,藹士先生雖然在日本學了陸軍,回國之後似乎並沒有正式馳騁疆場,用其所學。而在國民政府時代所長期擔任的又只是「主計長」一職,不玩槍桿子而玩算盤,也許正是他人家的聰明處。此老和易近人,真是名符其實的一個「靄」然懦「士」也。
自然,真正為革命黨建立了實際的「軍事力量,成為孫中山下面第一位主將的,還是士官第三期畢業生後任粵軍總司令的許崇智(汝為)將軍。士官第三期人才鼎盛,日本方面的荒木楨夫、小磯國昭等。至於淪陷時期的「香港總督」磯谷廉介,則是遲於許汝為十多期的後輩,他們對許老都很尊敬。
數十年前的孫中山先生知人善任,的確是恢宏大度,有些開國氣象,對於軍事人才,也很重視士官系的。他的麾下除了許汝為之外,歷任其參謀總長的正是「士官」出身的江西湖南軍老李烈鈞(協和)、程潛(頌雲)。
國民黨元老中間,江蘇的鈕惕生先生,入日本士官的資格也是很老的,但他沒有畢業便回國了。那是六十年前日俄戰爭爆發之際,日本籍學生全體提前入伍,因而士官學校停頓一年。惕老便和浙江的留學生湯爾和一同回國,向北洋大臣袁世凱請願不得允許外國軍隊在中國領土上作戰,這是中國留學生派遣回國來從事愛國運動的開端。
湯爾和不久便改行學醫,成為東方研究熱帶病學者之第一人,日人多稱賞其《近世婦人科學》一書,認為他的婦人病科研究最有價值。此君後任北大教授,再由教授而入政界,(曾任王龐惠內閣的教育總長),抗戰後又出任「華北政務委員會」的「教育督辦」,時論頗為惋惜,蓋已無復當年「愛國青年」的面目矣。
「萬里封侯一夢」
在第二期的士官人物中,有一個最具有代表性的革命的建軍人才,他的事績,實在值得大書特書,那便是吳祿貞(綬卿)其人了。此公對中華民國的歷史,大有關係,可惜一般人都不知道!
吳祿貞原籍湖北省雲夢縣,父親是一位茂才公,曾在武昌講學,為時儒宗。祿貞幼承家學,有神童之目,十五入邑庠,未幾補廩膳生。十七歸,捷於鄉闈。那時正值清政不綱,外侵日亟,祿貞即有投筆從戎之願。適張之洞創辦湖北武備學堂,祿貞乃投考入學。旋即以高材生,選送日本留學,入士官學校騎兵科。因而結識了傅慈祥、鈕永建諸志士。他們開始秘密接受中山的革命領導,也就在此時。
公元一九○○年(光緒二十六年),滿清政府最頑固的慈禧太后一派,鬧了義和團之亂,造成八國聯軍,攻陷京師,中山先生以為機不可失,乃召集革命志士,在鐮倉秘密會議,公決由同志分赴長江、珠江流域從事革命活動。除珠江地區由中山自任其職外,長江地區則由吳氏主持。後來唐才常在武漢成後立「自立軍」,即由祿貞策動而起(唐氏本來隸於康梁保皇黨,後由祿貞及畢永年之介,加盟興中會)。當時原動計劃,係由唐氏在漢口組織總機關,統籌各路軍事。祿貞本人,則赴安徽大通,指揮發動,以成犄角之勢。不料武漢方面,事機不密,唐才常、傅慈祥等同時殉難。消息傳來,祿貞不得不從大通轉滬東渡。
好一個機警的吳綬卿,回到日本後一聲不響,不但清廷不知道他幹過了這樣驚天動地的事情。連他的同窗好友良弼也被他瞞過了。
學成回國以後的吳祿貞,終於通過了良弼的關係,成為蒙古親貴錫良的得力助手。一九一一年(宣統三年)錫良繼徐世昌調任東三省總督。祿貞也跟他被調到關外來。那時他的職務是第六鎮統制,他的前任統制便是段祺瑞。(按其時有所謂北洋六鎮,其餘的五鎮統制,計第一鎮何宗蓮,第二鎮馬龍標,第三鎮曹錕,第四鎮吳鳳嶙,第五鎮張懷芝。)
這時鐵良也照袁世凱的辦法,在北洋各鎮中各調一部合編為第二十鎮,第一任統制為陳宧,他與吳祿貞,及第二混成協協統藍天蔚都是湖北人,當時被稱為關外的「湖北三傑」。
後來趙爾巽又繼錫良為東三省總督,陳宧早已被派赴德國考察軍事,第二十鎮統制便落到士官第二期畢業生張紹曾手裏。他們的另一同學蔣方震(第三期)也被調來充任督練公署的總參議。吳、蔣、張、藍又正是清一色的「士官系」老同學。
辛亥革命的前夜,吳祿貞率領第六鎮回正太線原防,第二十鎮也調回濼州擧行秋操。剩下一個藍天蔚便在奉天以關東大都督的名義起義響應革命。趙爾巽趕忙調張作霖到省城來應變,張雨帥於一晝夜之間兼程趕到省城,逐走藍大都督,新軍便失去了關外的地盤。
武昌起義後不久,陝西新軍推擧士官出身的管帶張鳳翽為都督,宣佈響應革命軍,接著,山西也宣佈獨立,推擧新軍標統閻錫山(閻是與張鳳翽在士官的同期同學)為都督。這兩省的獨立,使革命勢力伸展到北方地區內,清府政尤為之寢食難安,急忙派了升元署理陝西巡撫,吳祿貞署理山西巡撫。無非是想集中力量,以先除北方的肘腋之患。
石家莊的血案
吳祿貞署理山西巡撫的新任命發表以後,正好他的同學第十鎮統制張紹曾發動所謂「兵諫」,清政府因為他和張紹曾是士官同學,因此派他到灤州進行宣撫工作。其實這是表面文章,清政府真正的意思,是要把他調離他的部隊(第六鎮),以免再生禍患。
他到灤州後,曾向第二十鎮官兵發表了一次動人的演說,又與張紹曾商定兩路會師北京的軍事進攻計劃。在他由濼州回到石家莊的時候,並且單騎到娘子關和起義軍閻錫山見了面,彼此商定了第六鎮、第十二鎮、山西革命軍三路進攻北京,分別截斷京漢、京灤、京浦三路交通的計劃,山西軍推舉他為燕晉聯軍大都督。他並且派他的士官同學王孝真(福建閩侯人)到歲昌去與黎元洪取得聯繫。
各方佈置完畢,吳氏才又匆匆回到石家莊,並向北京清政府謊稱山西革命願意受撫。他做夢也沒有想到他的內部已經有了袁世凱的奸細。他的部下第十二協協統周符麟已受了老袁的收買(代價是二萬兩銀),做了暗殺吳祿貞的劊子手。
那年十一月六日,周把心腹將士秘密地佈置在正太路車站周圍,他自己走進設在車站內的司令部去見吳祿貞,報告軍情。當吳送他走出門時,周便發出暗號指揮伏兵,亂槍齊發,這個年僅三十二歲的新軍統制與參謀張世膺,副官周維楨便同告畢命。
吳祿貞一死,北方革命黨的軍隊失去了重心,以致袁世凱能從容的東山再起,捲土重來,較滿清政府更變本加厲的禍國殃民,這是吳綬卿死不瞑目的!我們可以說,如果吳氏不在石家莊暗殺而死,那麼,民國以來的歷史,也不許是現在這樣子寫法的。
吳祿貞這個名字,在辛亥革命的時代,是曾經震動一時的。下面便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在武昌,黎元洪以新軍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被推為革命軍大都督,還在猶豫不決,半推半就,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的當兒,忽然聽說吳祿貞的代表王孝真被前線士兵當作北軍奸細被捉了來,不禁眉飛色舞地說:「吳綬卿的代表來了。事情就好辦了。快請進來,快請進來!」於是,整個都督府的樂觀空氣,也突然地濃厚了起來!顯然的,這是因為他們知道吳祿貞真有擧足輕重的力量,他的態度表示北方即將發生有利於革命的重大變化,勝利之神,已在向著他們招手。但是,不久又傳來吳氏被刺身死的消息,他們又跟著悲觀、消沉起來。
吳祿貞不但是一個義薄雲天的革命志士,並且還是一位能慷慨悲歌的民族詩人。他的詩,正如其為人,是「雄直悍快,不肯囁嚅作兒女態」。(引廉南湖語)吳氏死後,南湖曾搜集其遺稿,成《西征草》及《戍延草》兩卷。廉夫人吳芝瑛女士,曾將其遺稿手寫影印出來,這是民國初年的事。因為吳烈士的母夫人曾垂淚對芝瑛說:「綬卿在日,最愛芝瑛的詩、書,認為寫作之好,如今海內外一人而已,不知女士可願意為他寫遺稿否?」吳夫人不久便將它寫了出來。但是現在已不容易見到這本「小萬柳堂」(黑底白字本)了。
下面抄錄吳氏遺作「西江月」的小詞(一九○八、戊申年),也是《戍延草》的最後一首。
報道金牌罷戍,空教壯士蓬飛。關心明月滿簾櫳,偏是嫦娥情重,回首鄉關何處?長空幾陣飛鴻。憑將秋信寫江東,萬里封侯一夢!
讀他的這一首詞,覺其字裏行間,自有一種肝膽照人的英氣,而其愛國情深,抱負不凡,也就昭然若揭了。這是可以更增加一些我們對他的了解的。
吳祿貞的死,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疑案之一,(有人說是出於滿清政府,事實上卻是袁世凱的傑作。)由於他從日本學成歸國以後,一方面與他的同學滿清親貴良弼保持著友好關係,另一方面他卻是同盟會的一個秘密會員。
當蔭昌南下「討伐」武漢革命軍時,他自告勇奮地請願清政府調他的部隊開往前方作戰。清政府已經疑心他是個「危險人物」,並且疑心此擧「別有用心」。此時清政府不敢把他逼上梁山,乃用假言假語誇獎他,暗中卻指示蔭昌隨時提防著他。他果然隨即露出馬腳來,在石家莊,截留南運的軍火,並且通電指斥北洋軍將領馮國章燒漢口的罪行。
灤州「兵諫」事件發生,清政府因為吳和張紹曾是士官同學,第六鎮和第二十鎮又有著根同並蒂的歷史關係,因此派他到灤州進行宣撫工作。但這是清政府的表面文章,其真實用意是要把他調離他的部隊,使他興不起風,作不起浪來。
他到灤州時,張紹曾等正好借重他的威望以加強第二十鎮內部的團結。他向第二十鎮官兵發表了一次動人的演說,又與張紹曾商定兩路會師北京的軍事進攻計劃。清政府在接到這些情報後更為吃驚,匆忙地發表命令提升他為巡撫,派他帶兵去打山西的革命軍,這又是一個用地位誘惑人,用「敵人打敵人」的詭計。
吳接這道命令,即由灤州回到石家莊,並且單騎到娘子關和山西軍都督閻錫山見面(閻也是士官出身)。他和閻商定了第二鎮,第二十鎮,山西革命軍三路進攻北京,分別截斷京漢,京灤,京浦三路交通的計劃,同時派人到湖北與武漢,革命軍進行聯繫。山西軍推擧他為燕晉軍大都督。他回到石家莊的時侯,就向清政府謊稱「山西革命軍願意受撫」。他做夢也想不到他的內部已經有了袁世凱的奸細。
留日士官系與民初政壇 方東瀛
由日本士官學校回來的留學生,後來都成為叱吒風雲的軍政人物,在對內及對外的戰爭歷史上表現過身手。他們這個集團─「士官系」!說來還是「保定系」、「黃埔系」的老大哥呢!
「同學少年多不賤!」
一八九五年(光緒二十一年),即中日戰爭結束後的一年,清政府開始了建軍的工作。除在國內各主要城市設立各級軍事學校,如武備學堂、講武堂、幹部學堂,陸軍小學等以培養新軍幹部和軍事教育人材以外,並分批派送「可靠」青年出洋學習軍事,他們之中大部分又都是被送往日本去深造的。
當時的日本政府...
作者序
編輯前言 蔡登山
我曾經將當年蒐集到的有關近代史的文章,擇其最精彩的,試圖依時間為主軸,來加以分類,而編出《晚清遺事》、《晚清遺事續編》、《民初珍史》、《抗戰紀聞》四本書,出版以來,引起海內外諸多迴響,佳評如潮。究其原因,是這些文章的可讀性極高,而且可信度更高,堪稱難得一見的好文章。但由於他們非學術論文,也從未有人加以編纂,或收錄於文史資料庫中,因此成為歷史的「遺珠」。我之所以發現他們的重要,是因為這些作者,雖然大半是姑隱其名,但你整篇文章讀下來,就知道作者是親歷、親聞這些事件,絕非信口開河,大言不慚者流。而這些史料又有其價值,常常會是大事件中的關鍵點,或是見證者。對於我這個有史料癖的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資料,因此我一疊一疊地從無數的老舊雜誌中影印起來,並加以妥善地保存,其間歷經數十寒暑。我時常去翻閱它們,後來我寫文章有時也會參考使用其中的材料,但我引用可能是其中的一小段話,或是一個觀點,為了讓更多讀者能夠一窺全豹,所以這次我把全文錄出,許多有興趣的讀者看過後都拍案叫絕,也證明「英雄所見略同」!
基於前四冊發行以來,叫好叫座,很高興珍貴的史料被重視而不再淹沒於圖書館昏暗的角落中,因此我再次賈其餘勇,再編出《歷史留痕》和《名人餘談》兩冊。這次不同於前例,不是按照時間軸來分類的,而是依照事件來分類。歷史不外乎時間與空間的縱橫交錯,時間是縱的,空間是橫的。因此這兩本書不侷限於時間的縱軸而是偏向跨界的橫軸。將同一類的主題擺放在一起,跨越時間,晚近並存的。
《歷史留痕》首篇談及留日士官系與民國政壇,誠如作者所言,由日本士官學校回來的留學生,後來都成為叱吒風雲的軍政人物,在對內及對外的戰爭歷史上表現過身手。這個「士官系」,後來還是「保定系」、「黃埔系」的老大哥。第一期的著名人物有陳其采、吳錫永、杜淮川、蔣雁行、王廷楨、吳祿貞、唐在禮、陸錦、張紹曾等。第二期的著名人物有:舒清阿、哈漢章、良弼、馮耿光、藍天蔚等。第三期的著名人物有:蔣方震(百里)、許崇智、曲同豐、胡景伊、宮邦鐸、張懷斌、高爾登、蔣百器、蔣鍔、吳光新、傅良佐、陳樂山、孫銘、張瀾等。第四期的著名人物有蔣作賓、石星川、杜錫鈞、何佩鎔、李宣倜、王揖唐、劉嗣榮等。第五第六兩期是合併畢業的,其中著名人物有:何成濬、陳之驥、袁華選、范熙績、陳毅、姜登選、朱先志、危道豐、孫傳芳、莫擎宇、李根源、尹昌衡、劉存厚、閻錫山、盧香亭、張鳳翔、韓麟春、周蔭人、唐蟒、楊揆一、唐繼堯、葛光庭、趙恆惕、李烈均、程潛、黃慕松等。(按:陸光熙、徐樹錚、黃郛、楊宇霆、邢士廉等均爲七期以後,不備贅。)自辛亥革命,民國肇建,以迄於北伐成功,南北統一,其間政治組織,或黨或系,名目繁多,魚龍漫衍,變化尤劇。〈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黨〉所述,為自南京臨時參議院起,大小政黨與政團的變化,及其間若干有關的重大的事故。它們雖各制有政綱,發為宣言,洋洋大文,語長心重,實際只是拉攏幾個有名政客,掛上一塊招牌,標門待沽,投機活動,既乏堅定主張,自無固守崗位。儘可忽左忽右,脱黨跨黨,配合現實,唯利是圖。其為甲黨所推戴的領袖,亦可由乙黨奉為魁首,而被推者則對任何一黨,均不關心,分合興衰,任其演變。蔣作賓、廣田弘毅、葛魯是中、日、美三國的外交官,他們涉及當年中日外交的一段秘聞,作者說姑不論功過是非,而以一個「這個時代最痛苦的中國知識份子」來回顧這三位前輩,讀者也許可能看出我們今日國運之蹇劣,實承自當年他們處理之失策。
寫過《汪政權的開場與收場》的朱子家(金雄白),因張志韓寫了〈血淚當年話報壇〉的長文,而談及在抗戰當年,腥風血雨,上海報壇真是充滿了血淚,新聞界却首當其衝,不少同業,都成為政爭中的犧牲品。他說客窗無俚,回首前塵,也寫一些張志韓那篇鴻文中所牽涉的人與事。真正拆穿西洋鏡,固覺乏味,仍不妨以之對「忠」「奸」之間,揭露一些真相,聊供讀者作爲笑談之資料。其他還有談上海《申報》滄桑與史量才死、談上海當年四大報之一:《時報》、談「揚州才子」畢倚虹、談五十五年前的《星光》、談狀元女婿徐枕亞、談三十年代上海「藝社」的活動、談上海的小型報,篇篇都精彩可讀,史料珍貴,堪稱可謂「歷史留痕」之作。
《名人餘談》從維新派淪落為復辟派的沈曾植談起,有談章太炎及其門下的「五個王」:東王汪旭初、天王黃季剛、翼王錢玄同、北王吳承仕、西王朱逖先,而章太炎的師徒三代,則從章太炎、黃季剛說到劉博平。他們年齡的差距都不遠,劉博平和黃季剛,只相差幾歲;黃季剛和章太炎,也只差幾歲。儘管歲數懸殊不大,但對師道尊嚴,却看得最重;他們師徒之間,最重禮數,逢年過節,或久別乍見,依例都要躬行叩拜之禮;行禮和受禮者,都視為行所當然。最聰明的人,有時不一定記憶力最強!反之,記憶力最強的人,則多屬最聰明之士!湘潭奇士沈鏝若,堪稱縱橫一代,睥睨千秋。自幼即以神童著稱,因資質超越,造詣精湛,不逾弱冠,已成爲傳奇一類人物。書畫大家葉恭綽曾是民初交通系掌門人,這是一般人所較不熟悉者。葉恭綽是梁士詒一手提攜的大將,是交通系的要角。尤其是在一九二一年三月在他任交通總長任內將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和交通部原先在北平設有的郵電學校及鐵路管理學校四校合併,改為交通大學,增加其預算及設備,並廣延師資,培育不少專業人才。唐紹儀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位關鍵人物,以民國首任國務總理而為大眾所知。歷史學者經盛鴻說:「關於唐紹儀的死因,多年來一直撲朔迷離,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成為疑案。直到近年,蔣介石的日記與其他史料陸續公開,就在唐被刺死的第二天,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此實為革命黨除一大奸。此賊不除,漢奸更多,偽組織與倭寇更無忌憚矣。總理一生在政治上之大敵,我黨革命之障礙,以唐奸為最也。』蔣介石的日記與其他史料,終於使唐紹儀被刺案真相大白於天下。」歷史學者王綱領認為「他卻自稱一生中『對於外間任何謠言,向不聲辯,而以事實為之表現』,而始終未公開表明態度和政見,使國人動搖了對他的信任,亦授『鋤奸』者以把柄。」這位以遜清郵傳部尚書,首膺民國開國第一任國務總理,曾經望重中外,最後卻成了難逃一斧的悲劇人物!
〈趙竹君趙叔雍父子傳奇故事〉和〈名士風流趙叔雍〉談的是趙鳳昌、趙叔雍父子。趙鳳昌被稱為「民國產婆」,當年在「惜陰堂」中相與計議。此後以十七省代表之力,奠定南京臨時參議院的鎡基,建立共和政體,進而設置臨時政府,推舉孫文為臨時總統,推源溯本,固不妨謂此為其胚胎。趙叔雍是詞人,在國學浸衰的今日,可當一代詞宗而無愧。他親炙於大詞家況夔笙之門,得其薰陶而卓然成家。於詩於文,也都冠絕儕輩,他駢文的典麗,古文的樸茂,而且手揮目送,下筆千言,不加雕琢,往往於談笑中成之。論者謂戴季陶在晚清之際,以「天仇」為筆名,為文犀利淋漓,甚具朝氣。一九二一年之前,從事新文化運動,與陳獨秀、沈玄廬輩,大倡社會主義,亦還有維新氣象。迨官居考試院院長,則一變原有之慷慨激昂,反而仗馬寒蟬,唯唯諾諾,只剩長樂老之風。「良弼」、「天仇」、「季陶」、「傳賢」這些名號,正代表戴季陶一生有此數變矣。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兩個人獲得「財神」的綽號:一個是梁士詒「梁財神」;一個是孔祥熙「孔財神」。說起來真是無獨有偶,他們兩個人,都先後當過財政部長。梁士詒還是清末民初中國政壇上重要人物,交通銀行和「交通系」的創始人和領導者。宋子文在當財政部長的時候,也曾有人稱呼過他「財神」,不過他在財政部長任上,總共祇有七年時間,而且中間還經過了兩次下野,七年時間,並不是一口氣蟬聯下去的。此外,更加上宋子文擔任財政部長期間,又是國府財政最艱苦階段,所以,他的「財神」綽號,也就沒有以後的孔祥熙那麼響亮。孔祥熙一任十二年的財政部長,在中國歷屆擔任這項職務者而言,他可以算是幹得最久的了,所以他這個「孔財神」的稱呼,也就因此叫得就格外響亮,中外咸知。王正廷與顧維鈞兩人,在民國外交壇坫上久據要津,非但為國人所熟知,而且蜚聲於國際;遠在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次年舉行和平會議於巴黎,北京政府派遣代表團前往參加,由於席次的問題,造成王、顧二人的失和。此一民初政壇秘辛,早已成為談助。王、顧二人對國家社會各有其重大之貢獻,其勳業鴻猷可謂各有千秋,據種種傳聞,王、顧二人自巴黎和會失和後,終王之世未能恢復。說到林長民今人都不識了,但若說起他的女兒才女林徽音,那知道的人可多了。一部《人間四月天》連續劇播出後,可說是「滿城爭說林徽音」。但才女的父親也稱得上是「一代才人」,當年他身死於郭松齡之役,福建耆宿、曾任溥儀老師的陳寶琛輓以聯,就有:「喪身亂世非關命,感舊儒門惜此才」之嘆了。林長民工書法,是由晉唐人入手的,美妙絕倫;中歲參了北碑的態勢,更在雅秀之中,顯出樸茂勁遒的意味,所謂「融碑入帖」。康南海作《廣藝舟雙楫》,以評書家自命,曾和伊峻齋(立勳)說起:「你們福建書家,卻只有兩位……」伊峻齋以為他會是其中一個,那康聖人卻從容地說:「一個是鄭蘇戡(孝胥),一個是林宗孟。」而當年王世澂、黃濬所辦的《星報》,蒲殿俊、劉崇佑所辦的《晨報》,常登林長民的詩。《晨報》是研究系的喉舌,孫伏園、徐志摩先後皆曾任副刊主編。這兩家報紙的編輯校對,一見有林長民送來的詩稿,爭著搶到手,把詩謄錄一過,留起原稿,而以抄件付字房排印。原來林長民的詩稿都用特製的箋紙所寫,書法秀逸如不食人間煙火,見者愛不釋手也。
《歷史留痕》和《名人餘談》兩書的作者雖有些用筆名,一時間難以查考。而如秦嶺雲、趙世洵、朱子家(金雄白)、林熙(高伯雨)、傑克(黃天石)、劉豁公都堪稱大名家。秦嶺雲、趙世洵、金雄白都是名記者出身,文筆斐然。劉豁公是有名的劇評家,高伯雨、黃天石精於掌故,有名於世。感謝香港掌故家許禮平先生之協助,徵得高伯雨女兒高季子之同意收錄其父親的幾篇文章,以光篇幅,特此致謝!
編輯前言 蔡登山
我曾經將當年蒐集到的有關近代史的文章,擇其最精彩的,試圖依時間為主軸,來加以分類,而編出《晚清遺事》、《晚清遺事續編》、《民初珍史》、《抗戰紀聞》四本書,出版以來,引起海內外諸多迴響,佳評如潮。究其原因,是這些文章的可讀性極高,而且可信度更高,堪稱難得一見的好文章。但由於他們非學術論文,也從未有人加以編纂,或收錄於文史資料庫中,因此成為歷史的「遺珠」。我之所以發現他們的重要,是因為這些作者,雖然大半是姑隱其名,但你整篇文章讀下來,就知道作者是親歷、親聞這些事件,絕...
目錄
編輯前言3
留日士官系與民初政壇17
「同學少年多不賤!」17
人才推兩湖江浙19
「萬里封侯一夢」22
石家莊的血案24
是老袁的眼中釘28
張紹曾得意關外29
三天完成的憲法30
由總長到國務總理32
蔣百里曾受日皇賜刀35
尚武堂前校長自殺36
士官糸推倒帝制38
振武與成城兩校40
吳稚老大鬧使館42
蔡鈞被調回國44
嚴格而富人情味45
樸質不務外觀46
一切絕不含糊47
天下無如吃飯難49
熟練種種過節50
二等兵掃地51
日本皇族在士官53
練習喊口令55
如此走馬看「花」56
士官不禁打架58
日本的國寶技工59
溥侊夫婦是同學60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黨62
兩黨對立演變為四黨並存62
統一黨與同盟會對立63
政團政黨如雨後春笋64
由國權黨說到民權黨67
臨時參議院四黨並存68
袁世凱的御用黨─進步黨內貌70
國會選舉國民黨大勝70
帝黨與后黨狼狽相依71
刺宋案與五國大借款72
段祺瑞鎮懾八百羅漢73
無利可圖出現第三黨74
國民黨內部四分五裂75
因黨遭難章太炎被拘76
袁梟雄玩弄下的所謂「國會」78
梁士詒任公民黨黨魁78
有人主張解散國民黨79
老梁安排妙計選總統80
袁世凱終於解散國會82
用急計難為了吳大頭83
連台好戲、等待開場84
梁士詒與梁啟超「各有千秋」85
資遣回籍可憐國會議員86
立儲辦法行之繼任總統87
表演投票一體贊成君憲88
假造民意悍然變更國體89
從事倒袁國父改組民黨90
不甘陪葬梁啟超猛回頭92
約法爭新舊、政團如牛毛!93
新舊約法爭持不下93
海軍威脅段氏屈服95
趨炎附勢的進步黨96
三分四裂的國民黨97
五花八門的各政團98
對德宣戰爭訟不決99
黎段成水火、督軍團干政101
對德絕交、另有所圖102
對德宣戰、意見分歧103
包圍國會、毆打議員104
軍閥蠻幹、政客投機105
總理丟官、督軍造反106
找錯調人、引狼入室107
如此總統、不做也罷108
這般國會、成何體統109
議員歪歪倒倒、國父去去來來110
陸榮廷欲分享政治贓物111
舞文弄法國會勉強成立111
政學系民友系與益友社113
李根源妙計推倒孫中山115
阻撓制憲釀成決裂之局116
昆明重慶皆非久住之鄉117
民十二國父復任大元帥118
安福俱樂部的開張與歇業119
皖直相爭便宜徐世昌120
研究系專捧軍閥大腳120
收買議員費用一千萬122
參加新國會的各政團123
吳佩孚通電罵得痛快124
選舉副總統人數不足125
學潮背後的政治鬥爭127
曹吳耍把戲「舊國會」復活記129
總統搬位徐世昌放賴129
議員資格一舉定終身131
大小政團無非混飯吃132
患得患失可憐黎元洪133
暗鬥明爭查辦羅文榦134
議員多變豬仔、曹錕得償大欲137
津貼人人愛群狗爭骨138
有奶便是娘賣身投靠139
人數不足國會移滬難143
吳議長賣力一手張羅145
邵瑞彭求訴賄選貽羞146
段祺瑞任執政,國會壽終正寢147
兔死狗烹吳景濂放潑147
曹錕倒台段祺瑞復起150
取消國會開善後會議151
時代轉變舊政團解體152
記、中、日、美三國的三個外交官:
蔣作賓‧廣田弘毅‧葛魯154
(一)有關當年中日外交的一段秘聞154
(二)中日外交的絆腳石「廣田三原則」165
(三)白皮書種因於美外交官之糊塗累積177
此情可待成追憶!
─由一篇文稿想起的文壇舊事185
揭露一些真相聊供笑談186
漢奸漢忠都是悲劇人物187
無行無恥的也就是文人188
對周佛海稱公聊表敬意189
老大哥設計「藏富於友」190
「銀彈」政策無往而不利191
一生污點用過金╳的錢193
再談談另兩位忠貞人士195
是否受錢自問無慚衾影196
又上了人生道路的一課197
名利雙收的一樁好生意198
有人因條件不合未落水200
《新》《申》二報求托庇汪政權201
曾仲鳴介紹認識林栢生202
朱鳳蔚投井下石造謠言203
農曆年關告貸者難應付204
送款太遲惹來意外磨折205
最多只能弄弄筆桿辦報207
與新聞界聯絡所委非人209
一份通緝名單天大笑話210
政治上暗殺絕不是好事210
義不容辭回上海辦《平報》212
深居簡出幸而未遭毒手213
金華亭如何遭殺身之禍215
保釋倪瀾深無端受侮辱216
通知張志韓未免太天真217
《大美晚報》報名吸引讀者218
張似旭原來竟是自己人220
朱作同也搭上七十六號221
祝尊譽中飽私囊被拘捕222
一所小廟容不了大菩薩223
對祝尊譽只是以德報德224
丁默邨移交了一個空殼225
不究事實而輕易下斷語226
發覺原洗凡的真正身份227
提提胡憨翁的當年舊事228
銀行的門房實在太聰明229
替憨翁鑽營了一個優缺點230
記上海《申報》滄桑與史量才死232
決計革新設總管理處233
編輯同人不理黃炎培234
魯迅稿酬每千字卅元235
高語罕三句不離本行236
史量才謁蔣大發狂言237
翁家埠閘口變起倉卒238
崖岸自高不理杜月笙239
幕後安排全仗黃炎培240
史氏既死黃炎培變向241
張竹坪與史量才之間242
能文能武確有真功夫243
上海當年四大報之一:《時報》之憶245
胡適之對《時報》的佳評246
宗旨不合康有為要拆股248
狄楚青辦報有幾大原則249
陳冷血的筆名恰如其人250
黃遠生人格戰勝了極權252
濮伯欣打油詩萬人傳誦253
黃伯惠八萬元接辦《時報》255
陽春白雪不及俚曲山歌256
金劍華受聘是為了逃難257
採訪主任第一人金雄白258
訪問美專寫盡學舍春光259
石女離婚案極引人入勝260
主僕戀愛案忙壞各報社261
吳靈園金雄白是好拍檔262
兩面不討好各報齊罷市264
千辛萬苦掙來一個第一265
沒有坐過牢不算名記者266
出奇制勝設下十面埋伏267
《時報》體育版「一枝獨秀」269
精打細算火車快過飛機270
《時報》曾刊出巴金成名作271
未曾拿過半文錢津貼272
「揚州才子」畢倚虹傳奇274
十里洋場、揚州才子274
一篇小傳、自我吹噓275
泗水領事、欺人之談277
陳倉暗渡、春滿小樓278
消息洩漏、鳳去樓空279
高莊暫寄、邂逅佳人281
混跡洋場、大有苦衷283
十月姻緣、廿年一夢284
染上肺病、寫作不停285
《上海畫報》、異軍突起286
病體未癒、故態復萌288
天不假年、友朋哀悼289
人間地獄、回目考究291
與《金鋼鑽》、大開筆戰293
闊佬稿稿匠、汽車代步294
五十五年前的《星光》296
狀元女婿徐枕亞328
三十年代上海「藝社」的活動353
宣揚「國防文學」的重要354
第一次公開座談會355
第二次公開座談會356
影片《狼山喋血記》座談會357
「藝社」與軟性電影論者的明爭暗鬥358
為蘇聯影片效勞360
談上海的小型報362
《晶報》363
是一個奇蹟364
蘇揚兩派的筆戰365
評量色藝皆遊戲366
小型報滿街飛367
編輯前言3
留日士官系與民初政壇17
「同學少年多不賤!」17
人才推兩湖江浙19
「萬里封侯一夢」22
石家莊的血案24
是老袁的眼中釘28
張紹曾得意關外29
三天完成的憲法30
由總長到國務總理32
蔣百里曾受日皇賜刀35
尚武堂前校長自殺36
士官糸推倒帝制38
振武與成城兩校40
吳稚老大鬧使館42
蔡鈞被調回國44
嚴格而富人情味45
樸質不務外觀46
一切絕不含糊47
天下無如吃飯難49
熟練種種過節50
二等兵掃地51
日本皇族在士官53
練習喊口令55
如此走馬看「花」56
士官不禁打架58
日本的國寶技工59
溥侊夫婦是同學60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