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豐富,總共收錄全球上百部經典和當代恐怖電影的參考資料!
★ 七種恐怖策略分析,圖表呈現影片驚嚇指數,一目了然。
★ 除了詳細探討三十四部經典恐怖片,並附加延伸片單,絕佳觀影指南。
《驚魂記》、《月光光心慌慌》、《見鬼》、
《德州電鋸殺人狂》、《陌路狂殺》、
《鬼店》、《黑天鵝》、《喪妖之章》、
《七夜怪談》、《咒怨》、《輪迴》……
我們喜歡看恐怖電影,享受在黑暗的電影院中腎上腺素飆升的快感。一部恐怖電影成功與否,只有一個衡量標準:它們嚇人嗎?過去,在默片時代,觀眾對《科學怪人》和《吸血鬼德古拉》感到興奮不已,然而隨著化妝與攝影、電腦特效技術的日新月異,當代電影中的怪物已經有完全超乎想像的變化,但恐怖電影迷的目的依然相同:尋找難以言喻的事物,駕馭腎上腺素的激增,並在安全的電影院裡品嘗自己的恐懼。
本書介紹有史以來最恐怖的電影,從一九六〇年希區考克《驚魂記》──奠定了恐怖電影類型的分水嶺──到二〇一九年《牠:第二章》,橫跨七十五年的經典之作詳細解析,整理出七項關鍵標準。每一章都深入探討一部具有開創性的恐怖電影,並以時間表呈現出每一部影片中的驚悚時刻,恰似高低起伏的心跳節奏,最後並提出延伸觀影片單的建議。
內容豐富、引人入勝,不只收錄全球上百部經典和當代恐怖電影的參考資料,並以當代知名插畫家巴奈.波多諾的驚人插圖,在黑色炭筆的描繪下,恐怖氣氛油然而生,那黑暗無光的畫面中若隱若現的白影,彷彿下一刻就會從紙頁上爬出來……
本書絕對是所有喜愛電影、且更喜愛恐怖電影的人最佳指南。
作者簡介:
麥特.格拉斯比(Matt Glasby)
國際電影記者、電影評論家和作家。曾為《廣播時報》、《Total Film》和《GQ》等雜誌撰稿,同時也是評論家協會和恐怖作家協會的成員。著作有《英倫流行電影:從〔猜火車〕到〔這就是英格蘭〕》(Intellect,二○一九年)和《偉大電影導演A-Z》(Cassell,二○一八年)。目前居住在格拉斯哥。
個人網站mattglasby.com。
巴奈.波多諾(Barney Bodoano)
藝術家和插畫家,居住在英國倫敦。他受到傳統插畫技巧的影響,特別喜歡維多利亞時代的鬼故事、恐怖和科幻小說,以及四、五十年代的通俗雜誌插圖。他也是漫畫的忠實粉絲,尤其是恐怖和懸疑漫畫。巴奈擅長繪製鬼故事,陰影、月光和明暗對比的臉是他的拿手好戲。
譯者簡介:
柯松韻
自由譯者,成大外文系畢。喜愛認識世界的種種面向,唯耐性不足又愛睡覺,在墨爾本的家養了三隻不請自來的貓,希望有天成為索拉力星人。譯有《祕密會社與邪惡教派:以神為名的殘酷密令》、《義大利美食史:在神話與刻板印象之外》、《超譯迷宮:世界經典迷宮探奇》等書。工作聯繫請賜信:ichbinkrissi@gmail.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人
但唐謨(影評人)
鄭秉泓(影評人)
詹正德(影評人、有河書店店主)
半瓶醋(電影製片、影評人)
我其實很怕看恐怖片,但是我卻經常又無法自拔的在看到恐怖片的時候深深為製作者操弄觀眾情緒的手段為之著迷,當看到一部真的很厲害的恐怖片的時候,我反而會心情很好,但看到一部無聊的老梗恐怖片的時候,我會覺得浪費了自己的人生,《電影中的驚聲尖叫》為許多經典的恐怖片特地做了深刻的分析,甚至還有驚嚇指數表,當然書中所述的內容不一定就跟我的感官相符,但是有一位作者能夠這麼慎密的分析自己觀影時的情緒指數與探究原因,也是一種非常棒的參考資訊。--半瓶醋(電影製片、影評人)
好評推薦:
《電影中的驚聲尖叫》是一場視覺和心靈的盛宴,一定會讓所有恐怖迷感到高興。 衷心推薦!──《嚇壞了》(Horrified)
……這是一本關於探討是什麼讓我們陷入困境的權威指南。
──SFX 雜誌
格拉斯比在三十四部精心挑選的主要影片中,以敏銳、清晰的方式剖析了恐怖片的恐嚇策略──經典而又晦澀難懂。四星推薦。
──《完全電影》(Total Film)
……分析詳盡、文筆引人入勝,插圖表現出濃厚的恐怖氛圍。
──《穿過樹林》(Through The Trees)
如果想了解極度的恐怖,你需要與電影記者麥特.格拉斯比交談。他生活在恐怖之中,呼吸著恐怖,他最新的著作證明了這一點。
──《入圍名單》(Shortlist)
「對於您認識的任何一名恐怖迷來說,這本書是一份理想的禮物。」──達倫.帕特洛維茨
──猶太雜誌(Jewish Journal)
這是對有史以來最恐怖的電影及其運作方式的精心策劃的研究……對我們害怕的事物及其原因進行了精彩的分析。巴奈.波多諾的插圖也很精美。這本華麗的精裝書是每個人的必備──恐怖片迷的參考集。
──KendallReviews.com
深度解析和清楚、有用的呈現格式,賦予《電影中的驚聲尖叫》如外科手術般的精確性,在我看來,它遠遠勝過大多數摘要和評論集。
──horrorbuzz.com
無論是在你的電視機旁,還是在你收藏史蒂芬.金的書架上,《電影中的驚聲尖叫》肯定是任何喜歡恐怖電影的人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gobeyondtheveil.co.uk
名人推薦:推薦人
但唐謨(影評人)
鄭秉泓(影評人)
詹正德(影評人、有河書店店主)
半瓶醋(電影製片、影評人)
我其實很怕看恐怖片,但是我卻經常又無法自拔的在看到恐怖片的時候深深為製作者操弄觀眾情緒的手段為之著迷,當看到一部真的很厲害的恐怖片的時候,我反而會心情很好,但看到一部無聊的老梗恐怖片的時候,我會覺得浪費了自己的人生,《電影中的驚聲尖叫》為許多經典的恐怖片特地做了深刻的分析,甚至還有驚嚇指數表,當然書中所述的內容不一定就跟我的感官相符,但是有一位作者能夠這麼慎密的分析自己觀影時的情...
章節試閱
驚魂記
媽咪的最愛
_____
上映: 一九六〇年
導演: 亞佛烈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
編劇:約瑟夫.史蒂法諾 (Joseph Stefano)、勞勃.布洛克(Robert Bloch,原著小說)
主演: 安東尼.柏金斯(Anthony Perkins)、珍妮.李、薇拉.邁爾斯(Vera Miles)、約翰.蓋文(John Gavin)、馬丁.鮑爾薩姆(Martin Balsam)
國家: 美國
次分類: 心理驚悚
_____
死亡空間(5/10)
閾下知覺刺激(4/10)
猝不及防(10/10)
醜怪噁爛(3/10)
不祥預感(4/10)
詭異不安(4/10)
在劫難逃(7/10)
_____
「我們都會在某些時候變得有點瘋狂。你沒有過嗎?」──諾曼.貝茲
「他們會看見的,然後他們會明白,然後他們會說,『她可是連一隻蒼蠅都不忍心傷害呢。』」──貝茲太太
_____
A15 MINS 管閒事的警察
B28 MINS 母親
C45 MINS 諾曼偷窺
D47 MINS 咿-咿-咿!
E58 MINS 感覺不斷下沉
F77 MINS 亞伯蓋茲下場
G86 MINS 母親之物
H102 MINS 住在地窖的人
I105 MINS 惱人尖叫
J108 MINS 連蒼蠅都不忍心傷害
K109 MINS 全劇終
______
一九六〇年九月,《驚魂記》在電影院上映,從此改變了人們對恐怖電影的概念。在此之前,恐怖電影以歌德風的幻想故事為主,故事總是發生在遙遠又不存在的封建領土上,《驚魂記》之後,危機感覺變得寫實,任何人都可能是怪物,連隔壁的好好先生都可能有嫌疑。
勞勃.布洛克的原著小說將故事設於一九五九年的威士康辛州,一如盜墓者兼殺人犯艾德.蓋恩(Ed Gein)的犯罪時間與地點。小說主角是中年旅館業者諾曼.貝茲,他有人格分裂,行兇時會打扮成死去母親的模樣。編劇史蒂法諾修改的關鍵差異是把諾曼(柏金斯飾)年齡設定下修,讓他看起來帶點脆弱而迷人。劇本也將片頭前四十分鐘的焦點換成受害者瑪麗安(李飾),好讓她突然遇害的時刻顯得更為驚悚。
希區考克知道諾曼的變裝癖設定可能會無法通過審查,所以他改採成本低廉的黑白電影來製作,由《希區考克劇場》(Alfred Hitchcock Presents)劇組進行拍攝。不過,真正讓希區考克感到興奮的不只是故事中的性侵氛圍,還有嚇人的手法。阿克羅伊德(Peter Ackroyd)在二〇一五年寫的希區考克傳記引用本人說法:「引起我興趣決定要拍這部片的地方是,淋浴間的謀殺在突然之間發生,猝然而來。」當代觀眾可能會從片頭演員名單以「以及珍妮.李」標示,察覺出瑪麗安得出場時間不長,但是對於一九六〇年代的觀眾而言,他們完全沒有心理準備。
淋浴場景發生於四十七分鐘處,為影史上最富盛名的一幕,甚至有人在二〇一七年為此拍了一部紀錄片《78/52》,片名來自這一幕所使用的鏡頭與剪接數目。不過,這部片的文化影響並非希區考克的交錯剪接技法令人驚豔,而是這部片讓恐怖電影的觀影體驗變得不安全。
本片開頭就像尋常的驚悚片。瑪麗安住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端莊可人,她一心想要嫁給愛人山姆.魯米斯(蓋文飾),所以當她從公司那裡拿到四萬美金時,她沒有替公司存入銀行,反而捲款潛逃,前往加州與情人會合。電影巧妙地以寥寥數個鏡頭交代過程,上一秒錢在她床上,下一秒她的行李已經打包完畢,她心意已決,自身的命運也隨之轉變。
觀察力敏銳的觀眾會發現她身後的背景中掛著浴簾,看似平凡無害[5]。開車上路之後,瑪麗安被公路巡警攔了下來(米爾斯〔Mort Mills〕飾),警察告訴她,「為了安全起見」她應該找個汽車旅館過夜,她隨後換了台車子,並努力壓下心裡三番兩次的良心呼籲——幽微呼應諾曼的心理疾病。
大雨滂沱之中,瑪麗安聽從警察的建議,把車開進貝茲汽車旅館。她走到櫃檯,沒有看到任何工作人員,不過,她看見旅館後方有棟歌德風的加州式建築,窗口邊有個女子身影走過[6]。這巧妙地誤導了觀眾——那正是諾曼的身影,他正穿著母親的裝扮,沒有察覺有人正在看他,不過觀眾要到後面才會理解這個橋段的驚悚之處,且明白這必然是諾曼常做的事。觀眾看到這裡時,會想知道該女子是誰,也想知道瑪麗安跟贓款會發生什麼事,不過觀眾並未預期接下來將發生兇殺案。「《驚魂記》的架構非常有趣,跟觀眾玩遊戲很有意思。」法國導演楚浮訪問希區考克時,他這麼說:「我指揮著觀眾。可以說,我把觀眾當作樂器在撥弄。」
接下來,瑪麗安與諾曼在門廊吃著三明治、喝牛奶,兩人建立起關係,暫且拋開諸多不祥之兆[5],這個橋段的劇本編排與演員表現都很優美。他們身邊有許多鳥類標本——觀眾這時瞭解,諾曼熱衷製作動物標本,鳥的意象與電影其他地方呼應(瑪麗安姓克萊恩,這個姓氏直譯是鶴。還有鳳凰城,加上諾曼愛吃的玉米糖果)——兩人談到身陷於自己所設的陷阱之中。
觀眾聽到房子傳來貝茲太太責罵諾曼的聲音,以及他的解釋:「她就跟那些鳥兒標本一樣無害」,只不過「她今天有些魂不守舍」。他很快想起父親是怎麼死的,也想起繼父,以及「兒子難以取代情人」,這句話有明顯的亂倫暗示。不過,在柏金斯的詮釋之下,諾曼一角帶有某種奇異的親暱感,他在美麗的女子面前支支吾吾,一不小心就太多嘴。兩人對談結束時,瑪麗安決定回到鳳凰城,把錢還給公司。不過,就在她回房脫下衣服時,諾曼取下牆壁上掛著的畫,然後透過牆上的小洞窺看牆後風景。該幅畫是荷蘭畫家范米里斯(Willem van Mieris)《蘇珊娜和長老》(Susanna and the Elders),描繪聖經中偷窺行徑的一幕。鏡頭中,一隻眼睛凝視著鏡頭之外的畫面,渾然忘我。這是希區考克作品的核心畫面,觀眾看著鏡頭中的窺伺者,兩相對照產生關聯,愧疚感油然而生。
瑪麗安在一張紙條上算出款項金額後,將紙條帶到浴室裡扔了──據說這是沖水馬桶頭一遭被拍入電影裡──她開始淋浴。鏡頭在她身上流連徘徊,可說是導演起了色心,這是舉證歷歷之事(後來希區考克被《鳥》〔The Birds〕片中演員緹琵.海德倫〔Tippi Herden〕指控性侵),不過這裡也有主觀鏡頭,洗滌之水在畫面中流動,鼓勵觀眾認同瑪麗安。接著是一連串快速、緊張的畫面剪接[5],隨後的畫面雖然安定,女主角身後卻有不尋常的大量死亡空間[1]。這時某個人的身影出現了──是貝茲太太嗎?──這人走進房裡、拉開浴簾,往可憐的瑪麗安身上一陣猛刺,一刀又一刀,作曲家赫爾曼(Bernard Herrman)為這驚嚇時刻搭配了尖銳吶喊的弦樂。不過幾秒時間,觀眾就看著她流血倒地而死,攤在浴室地上。激動的剪接手法強化了突如其來的暴力攻擊[3]。阿克羅伊德引述希區考克之言:「殺戮的激昂情緒都是透過剪接來表達。」
不過,真正的恐懼感來自毫不留情的冷血感覺[7]。攻擊感覺上永無止盡,一來是因為暴力發生的一連串片段,明顯經過延長,二來是因為觀眾與電影之間的契約自此不再了。驚悚片有了恐怖──即使只有一瞬間──就再也回不去了。希區考克連演員都能殺死,他什麼事都做得出來,而觀眾別無選擇,只能繼續看下去。
雖然影史大多不認同以下觀點,不過《驚魂記》接下來的劇情流於沉悶,劇情發展無趣──以山姆與瑪麗安的妹妹麗拉(邁爾斯飾)為主──只有少數幾個片段展示技藝,能讓人心跳加速。
私家偵探亞伯蓋茲(鮑爾薩姆飾)受僱尋找瑪麗安,他遇害的時刻是突發驚嚇[3]。他隻身進入貝茲大宅,上樓走去,這個橋段安排的鏡頭節奏經過刻意安排,顯露出貝茲太太的臥室房門微微敞開。緊張氣氛來到頂點時,貝茲太太/諾曼衝進房間,朝他的臉猛刺,小提琴發出尖鳴。偵探墜落樓梯──視覺特效做得很糟糕──貝茲太太/諾曼又是一陣刀刺,了結他的性命。
下一場戲是高潮處,麗拉在宅裡探索時,在地窖裡看見貝茲太太面牆而坐。由於編劇史蒂法諾與希區考克費盡心思隱藏電影的核心機密,用不同的演員演出貝茲太太的聲音,又以俯角拍攝貝茲太太,假裝她還活著,只是身體虛弱,所以觀眾到了這一刻,心中預期要看見的是殺人兇手。然而,麗拉的手一碰到貝茲太太的肩膀,輪椅跟著一轉,畫面的卻是雙眼凹陷的骷髏一具[4]。第二波驚嚇[3]來自匆匆闖入的諾曼,穿裙子戴假髮,高舉兇刀,笑容滿面。山姆阻止他再度行兇,但是這一幕最後定在貝茲太太身上,上方的電燈泡搖擺不定,風乾成屍的面龐隨之明滅[6]。
希區考克很努力避免暴雷,所以最後這一招是雙重爆擊,肯定讓當時的觀眾嚇得魂不守舍。或許,也是這樣,他們會需要下一幕存在:警方的精神科醫師唸出一段枯燥無味的獨白,里奇蒙醫生(奧克蘭〔Simon Oakland〕飾)對麗拉與山姆解釋諾曼的疾病,詳細到掃興的程度。說實話,驚悚片才會保留這類賣弄學問的作風,恐怖片不需要解釋,恐怖就是恐怖——如最後一幕所示。
有位員警插話,詢問是否能幫諾曼拿條毯子。觀眾跟著員警穿越大廳,走到拘留房,我們在此聽到貝茲太太說了聲:「謝謝你。」接下來的可說是詭異到極點[6]。畫面拉近諾曼,獨自在囚室之中,貝茲太太的聲音穿透配樂,她佔據了兒子身體,抗議捍衛自己的清譽。有隻蒼蠅停在諾曼的手上,諾曼垂眼看看蒼蠅,再抬頭看著觀眾。「他們會看見的。」貝茲太太開始低語:「他們會看見的,然後他們會明白,然後他們會說,『她可是連一隻蒼蠅都不忍心傷害的呢。』」諾曼微微笑了,有那麼幾秒,畫面中他的臉與母親的骷顱頭疊在一起[2]。所得推論很明確了:恐怖片與驚悚片之爭,只會有一方勝出。
延伸片單
《偷窺狂》(Peeping Tom,一九六〇年)
能力出眾的英國導演麥可.鮑威爾(Michael Powell)執導,電影上映時,民眾認為內容過於駭人聽聞,引起公憤,甚至毀了鮑威爾的職涯發展,本片推了《驚魂記》一把,讓恐怖電影走入全新的時代。本片的拍攝採用原始、低俗色情片風格,故事講述倫敦攝影師馬克.路易斯(波姆〔Carl Boehm〕飾),他會在行凶殺人時拍攝受害人的反應。本片觸及觀影行為中的偷窺癖,其樂趣與陷阱之所在,片中也有許多傑出的主觀鏡頭[5]。本作無疑啟發了殺人狂類型。不過,本片威力最大之處是鑽研虐童議題。馬克的父親(鮑威爾親自飾演)強迫兒子(鮑威爾之子哥倫巴〔Columba〕飾演)做出各種殘酷行徑,並在旁拍攝,小至趁他睡覺時在他床上放蜥蜴,大至強迫兒子對躺在棺材裡的死去母親說再見。「別傻了,沒什麼好怕的。」成人鮑威爾在電影高潮時責備孩子,孩子的反應則是:「爸爸,握住我的手,我愛你。[6]」讓人毛骨悚然。
《笑窗之屋》(The House With Laughing Windows,一九七六年)
要是談到「鉛黃電影」(giallo,起源於義大利,直譯為「黃色」),這部表現亮眼的義大利驚悚片貫穿一九七〇年代,引起許多效仿者。片名沒透露多少劇情,倒是保證接下來故事可以有多邪惡。導演普皮.艾瓦帝(Pupi Avati)的作品沉著,還加上一絲不安冷顫。藝術品修復師史蒂凡諾(卡波利奇歐〔Lino Capolicchio〕飾)前往偏遠沼澤地的村莊,要修復涅亞尼(Legnani)所作教堂壁畫,涅亞尼是「受苦的畫家」,在世時感染梅毒,最後發瘋病死。史蒂凡諾在村里遇到各式各樣的怪人,每個都有滿肚子的涅亞尼秘密想要宣洩──觀眾甚至聽到了錄音帶,他以怪異、狂喜般的語調發表意見[6],搭配酷刑與殺人的場景播放[4]。史蒂凡諾借住在陰森的老房子裡,在他漸漸發現真相的同時,也經歷了一連串叫人發毛的怪事。本片深深受益於《驚魂記》,最後揭露真相的部分十分瘋狂,會深深烙印在你腦海之中。
《你快樂,所以我不快樂》(Sleep Tight,二〇一一年)
本片看似充滿活力,卻是暗潮洶湧,邪惡狡猾。導演豪梅.巴拿蓋魯(Jaume Balagueró)端出來這部心理驚悚片,巧妙操弄觀眾認知的程度,連希區考克也會感到驕傲吧。凱薩(托薩〔Luis Tosar〕飾)是巴賽隆納高級公寓的管理員。他在黎明時起床離開克拉拉(艾圖拉〔Marta Etura〕飾),讓觀眾認為兩人有一腿。他上班站櫃檯的時候,住戶不是對他訓話就是無視他存在,凱薩也吐露心酸,他年邁母親住院,有類似僵直型思覺失調症狀。但是凱薩並不是故事開頭呈現的可憐受害者,他的處境恰好給他濫用職權的優勢。事實逐一浮上水面,我們開始看到他躲在克拉拉的床底下,渾然未覺的克拉拉穿著內衣在公寓裡跳著舞,凱薩等她睡著才行動[1]。本片令人渾身發毛的地方並不在於渴望克拉拉的壞人藏在日常生活中,而是他費盡心思竟是為了摧毀她[7]。
驚魂記
媽咪的最愛
_____
上映: 一九六〇年
導演: 亞佛烈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
編劇:約瑟夫.史蒂法諾 (Joseph Stefano)、勞勃.布洛克(Robert Bloch,原著小說)
主演: 安東尼.柏金斯(Anthony Perkins)、珍妮.李、薇拉.邁爾斯(Vera Miles)、約翰.蓋文(John Gavin)、馬丁.鮑爾薩姆(Martin Balsam)
國家: 美國
次分類: 心理驚悚
_____
死亡空間(5/10)
閾下知覺刺激(4/10)
猝不及防(10/10)
醜怪噁爛(3/10)
不祥預感(4/10)
詭異不安(4/10)
在劫難逃(7/10)
__...
作者序
導論
_____
「恐怖電影從來不曾真的退流行,因為受到驚嚇的感受永不過時。」
_____
傳奇電影導演約翰.卡本特(John Carpenter)說過:「恐怖是種人類反應,而非電影分類。」跟大師爭論固然是不智之舉,不過或許更精確的說法是,恐怖電影這類電影跟其他類別(喜劇除外)不一樣,因為它得依靠某種反應才成立。
不論恐怖電影描述的是怪物、殺人犯、日益加深的瘋狂,這類電影的企圖就是嚇人。達若.瓊斯教授(Darryl Jones)所作《睡覺時不關燈》(Sleeping With the Lights On)書中表示,恐怖的英文「horror」來自拉丁語「horrere」,指的是一種不由自主的反應:毛髮聳立、顫抖戰兢。
這是為何恐怖電影成立的關鍵的是風格,而非內容主題。《鬼馬小精靈》雖然有超自然生物,卻明顯不是恐怖電影,而描述玩具娃娃的《安娜貝爾》卻肯定是恐怖電影。同樣地,《大白鯊》、《異形》、《沉默的羔羊》等作品雖然包含恐怖的片段,卻不屬於恐怖電影,因為這些作品的主要目標並不是為了嚇人。近來知名電影雜誌《Time Out》整理了百大最佳恐怖電影清單,其中包含電影作品《見證》(Come and See)、電視劇《線》(Threads)、科幻片《變蠅人》(The Fly)、《極地詭變》(The Thing)——在在指出恐怖電影的定義分野模糊不清,且點出更重要的問題,能夠成功嚇到觀眾的恐怖電影,可說是少之又少。
熱門電影如《牠》(It)創下票房銷售新紀錄,「深度」恐怖電影如珍妮佛.肯特(Jennifer Kent)《鬼敲門》(The Babadook)、喬登.皮爾(Jordan Peele)《逃出絕命鎮》(Get Out)、《我們》(US)、羅伯特.艾格斯(Robert Eggers)《女巫》(The Witch)、《燈塔》(The Lighthouse)等作品倍受影評讚賞,恐怖電影這個類型受到空前注目。話說回來,恐怖電影也從未真正退流行,因為受到驚嚇的感受一直存在。從默片時代起,就有梅里葉(Georges Méliès)經典作品,《魔鬼莊園》(Le Manoir du diable,一八九六年)可能是史上第一部恐怖電影,到了二十一世紀,也有擁抱新潮科技的電影《影音部落客之死》(Death of a Vlogger,二〇二〇年)。雖然銀幕上操弄恐懼的方法隨著時空演進,恐懼本身維持原樣。
今天看來,一九三〇年代環球影業製作的怪獸電影,或一九四〇年代雷電華電影公司(KRO)導演瓦爾.盧頓(Val Lewton)的低成本電影,可謂影史上的驚奇之作,得以從中歸納、觀察創新的軌跡,但於今人而言已不再嚇人。因此,本書討論的電影作品將從戰後算起。本書並不是電影史之書,也無意神化任何作品,僅希望能檢閱影史上最恐怖的電影,並觀察其中使用技巧。
雖然我從事恐怖電影影評工作已近二十載,沉迷電影的時光也有三十年了,要選擇哪些電影來討論,仍非易事。在朋友、同事、電影工作者的推薦清單下,我研究了幾百部經典與當代的電影,包含來自冰島或印尼的晦澀作品。
由於本書討論的電影年代橫跨七十五年,顯然有必要設下一些篩選原則。列入本書的作品得是人們認定的恐怖電影——所以,只在電視上播出的電影、科幻片或驚悚片,都不計入——此外,這些作品得要在今天還能以合法途徑觀賞。雖然恐怖電影最早可上溯到一九四五年《深夜》(Dead of Night),本書選擇詳細探討的作品中,最早的則是一九六〇年希區考克《驚魂記》,因為這部片是奠定恐怖電影類型的分水嶺。在《驚魂記》之後,追求嚇人的手法變得百無禁忌,沒有什麼主題是於踰越份際,沒有特效過於極端,沒有什麼敘事轉折太過駭人。這樣的風氣延續,貫穿「穢物影帶」盛行的八〇年代,直到今天——近年來艾瑞.艾斯特(Ari Aster)執導《宿怨》(Hereditary)米莉.夏普洛(Milly Shapiro)所飾查莉一角就是絕佳案例。
本書另規定不得重複,系列作品中只有表現最為優異的電影才列入討論(比如《錄到鬼2:屍控》〔[Rec]²〕),有少數例子是原作與翻拍作品都納入考量,如《咒怨》系列,最後選出效果最佳的一部。系列型恐怖電影,如《半夜鬼上床》(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十三號星期五》(Friday the 13th)大多未達標準,主要是因為觀眾對電影產生了熟悉感,就沒那麼恐怖了。讀者也會發現,本書沒有提到跨類型多偉大電影作者,如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布萊恩.狄帕瑪(Brian De Palma)、大衛.林區。以結果論,本書片單中的作品每部都讓人真的嚇得要命,且就算看了好幾次還是一樣恐怖。雖然這些原則會讓本書錯失《錄影帶謀殺案》(Videodrome)、《魔女嘉莉》(Carrie)、《穆荷蘭大道》(Mulholland Drive)等傑作,也只能這樣了。
七種驚嚇策略
當然,每個人感覺恐怖的點是主觀的,不過,就算是主觀的反應,也有著值得拆解的模式。各類型的電影都會採用誇張的燈光、非線性剪輯等技巧,所以本書設計了一套專門系統來檢視恐怖電影黑魔法背後的驚嚇策略,共分為七種。
這七種驚嚇策略在本書中各有專屬符號,會在文章中反覆出現。舉例而言,如果內文中有個像這樣[5]正在倒數計時的時鐘,就意味著「不祥預感」。本書會在文章提到有關場景或探討相關層面時置入關聯符號。各片附上的資訊圖表也會置入符號來歸納整部電影運用各策略的程度分別,另一個圖表則標示電影時間軸與電影片段的驚嚇程度。以下列出七種驚嚇策略:
一、死亡空間
這與攝影技巧中的兩大層面有關:負空間與正空間。在此負空間指的是,所攝主體周圍空間過多。這種構圖會讓人感覺不安,彷彿下一秒會有什麼東西突然跑出來。負空間的絕佳案例大概是《驚魂記》中,站在洗澡間的女主角瑪麗安(珍妮.李〔Janet Leigh〕飾)身後的浴簾。負空間也讓觀眾瞥見角色看不到的東西,比如《陌路狂殺》(The Strangers)中角落暗處浮現的面具臉。正空間在此則指的是畫面主體周圍幾乎沒有空間的情況,這麼做可以讓威脅之物突然出現在畫面裡,比如《地獄魔咒》(Drag Me to Hell)躺在克莉絲汀(蘿曼〔Alison Lohman〕飾)身後的賈奴許夫人(蕾佛〔Lorna Raver〕飾)。利用拾獲錄像(found footage)手法的電影作品,尤其擅長利用死亡空間來嚇人,晃動不安的錄影畫面傳達拍攝者的驚慌,毫無預警地從遠景(負空間)跳到極特寫(正空間),如《厄夜叢林》(The Blair Witch Project)。《蒙哥湖》(Lake Mungo)運用這項技巧的手段更為精細,安排鬼魂在家族照片、影片的邊緣徘徊。
二、閾下知覺刺激(subliminal)
這個技巧指的是觀眾不一定會注意到的視覺與聽覺式暗示。多數電影會使用聲音來影響觀眾——比如持續播放低頻噪音,造成生理性的不適,在電影院裡效果尤其強烈。不過恐怖電影的手段更刁鑽,有些會採用難以明辨的細微音效,諸如昆蟲的嗡嗡鳴響(《大法師》),有些或採用屠宰場的白噪音(《德州電鋸殺人狂》,諸多手段都是要讓人不由自主地產生恐懼感。《坐立不安》(Suspiria)出色的電影原聲帶來自義大利樂隊 Goblin,採用沉重的呼吸聲與誦唸聲響,或許說不上細膩,但能成功讓觀眾感覺到隱隱約約、無所不在的邪惡。至於潛意識刺激的視覺應用技巧,威廉.弗里德金(William Friedkin)開了先河,他在《大法師》電影進行時穿插惡靈臉孔的閃爍畫面,暗示電影本身也遭到惡靈作祟,難怪當時的觀眾心靈受創,不乏昏厥大哭者,還有人的反應更慘烈。
三、猝不及防
這指的是恐怖電影要讓人嚇一大跳的種種方法,從突然跳出來的突發式驚嚇,到劇情急轉直下等各種作法,採用此法者,比比皆是,從瓦爾.盧頓到溫子仁,突發驚嚇是嚇觀眾的好方法,如果運用得當,能增加觀影過程中的整體焦慮感,比如《靈異孤兒院》(The Orphanage),車禍身亡的貝琳娜(克羅亞〔Montserrat Carulla〕飾)斷氣那一刻。劇情大轉彎的效果則較為幽微,比如《宿怨》中查莉之死,這種作法打破了觀眾與故事之間未曾言明的約定,讓觀眾感覺電影中的世界隨機難測、精神錯亂,不能信賴,讓觀眾害怕下一刻將會發生的事情。
四、醜怪噁爛
這指的是肉體畫面引發的恐怖感,從怪物特效到殘破的人類肢體都算。人類一看到血液、傷口就會產生警覺之心,因為這提醒了我們,肉體是脆弱的,而人終將一死。恐怖電影的反派常常是死去之人(如《《錄到鬼》)、畸形者(如《煉獄迷宮》〔Baskin〕),這麼做當然是政治不正確,卻能讓觀者腦中警鈴大作,感覺事態有異。同樣地,看到他人承受痛苦(如《極限:殘殺煉獄》〔Martyrs〕)會讓人想起自己受苦的經驗,讓人感到脆弱。噁心的感覺也有強大影響力,且容易被畫面觸發:體液血液、昆蟲、異種面貌,任何人類天生害怕的事物。《深入絕地》(The Descent)大大利用了這項策略,觀眾會看到沒眼睛、濕漉漉的怪物之臉,心生恐懼反胃。
五、不祥預感
這指的是壞事即將來臨的預感。這項策略可能也是恐怖電影的主要手段。羅傑.克拉克(Roger Clarke)《鬼的自然史》(A Natural History of Ghosts)闡述:「鬼故事的內容大部分都是預期心理。」有各式各樣的方式能讓人產生不祥預感。有時候,片名已經告訴你了,像是《德州電鋸殺人狂》,讓觀眾心中先產生會看到嗜血屠殺畫面的恐懼感。也有些作品是用故事背景設定來營造不祥氛圍,如《邪屋》(The Haunting),觀眾等著看悲劇重演。也有作品藉由敘事讓故事充滿警告意味,比如《鬼店》中,大人要丹尼(洛伊德〔Danny Lloyd〕飾)不要靠近二三七號房。《七夜怪談》還直接給觀眾七天倒數預告,讓人預期恐怖之事只會越演越烈。也有作品運用技術面來引發不祥感,諸如反覆出現的主題動機(motif)來預告壞事,比如《鬼戀》(The Entity)中攻擊發生前的沉重腳步聲,或是《靈病》(It Follows)中緩慢水平位移的長鏡頭,會讓觀眾害怕下一刻即將揭露之事,或《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採用的主觀鏡頭,暗示觀眾攝影機正在跟蹤獵物。
六、詭異不安
這指的是觀眾能感到有什麼地方不對勁,這項策略可能是最難明確指出的驚嚇策略。詭異(the uncanny)一詞的源頭可以追溯至一九一九年佛洛伊得〈詭異論〉(Das Unheimliche)一文,指的是人在經歷異常熟悉或異常奇怪的事情時,所產生的不安感,像噩夢的意象。達若.瓊斯教授寫道,詭異感來自「不確定感,不知道我們所見之物是死是活,是有機之物或機械之物,是實體還是靈異」,以及庸俗日常與怪異之事在對照之下的差異。這類的例子如:《牠:第二章》中,克什夫人(葛雷格森〔Joan Gregson〕飾)在貝芙(潔西卡.崔斯坦飾)背後裸體跳舞;《喪妖之章》(Banshee Chapter)中兩位面無表情的人類宿主;《七夜怪談》中動作僵硬的貞子(伊野尾理枝飾)突兀怪異的動作;《宿怨》中畫面從微縮模型變成實際的房間,鏡頭連貫沒有剪接,也令人感到深深不安,因為這讓真實的房間看起來像是假的,反過來看也成立。
七、在劫難逃
這指的是觀眾感覺此時經歷的創傷永無止盡。多數的恐怖電影故事讓事態逐漸失控,問題沒辦法好好解決,但有些作品的手段更上一層樓。《德州電鋸殺人狂》女主角莎莉(伯恩斯〔Marilyn Burns〕飾)跳窗逃生,還跳了兩次,下場卻都是無法逃脫這場惡夢。《月光光心慌慌》的故事高潮,麥克.邁爾斯最後看來是個殺不死的妖怪,依然在人間徘徊等待,伺機而動。《咒怨》則表示詛咒會永遠傳下去。《大法師》的電影原聲帶不斷重複,也產生了類似的效果,不斷循環回到開頭。恐怖電影激起觀眾的情緒,卻不會給觀眾宣洩的機會,或許這一點最極端的例子是《七夜怪談》的劇情轉折,貞子從電視中爬出來,將魔爪伸往下一位受害者。這麼做讓螢幕本身變成了隱含威脅的所在,就算電影結束,觀眾回到了自己的家,依然暴露於危險之中。
導論
_____
「恐怖電影從來不曾真的退流行,因為受到驚嚇的感受永不過時。」
_____
傳奇電影導演約翰.卡本特(John Carpenter)說過:「恐怖是種人類反應,而非電影分類。」跟大師爭論固然是不智之舉,不過或許更精確的說法是,恐怖電影這類電影跟其他類別(喜劇除外)不一樣,因為它得依靠某種反應才成立。
不論恐怖電影描述的是怪物、殺人犯、日益加深的瘋狂,這類電影的企圖就是嚇人。達若.瓊斯教授(Darryl Jones)所作《睡覺時不關燈》(Sleeping With the Lights On)書中表示,恐怖的英文「horror」來自拉丁語「h...
目錄
導論 Introduction
驚嚇策略 9 Scare Tactics
驚魂記(一九六〇年)13 Psycho (1960)
碧廬冤孽(一九六一年)The Innocents (1961)
邪屋(一九六三年)The Haunting (1963)
威尼斯癡魂(一九七三年)Don’t Look Now (1973)
大法師(一九七三年)The Exorcist (1973)
德州電鋸殺人狂(一九七四年)The Texas Chain Saw Massacre (1974)
誰能殺了孩子(一九七六年)Who Can Kill a Child? (1976)
坐立不安(一九七七年)Suspiria (1977)
月光光心慌慌(一九七八年)Halloween (1978)
鬼店(一九八〇年)The Shining (1980)
鬼戀(一九八二年)The Entity (1982)
恐懼(一九八三年)Angst (1983)
連續殺人犯的一生(一九九〇年)Henry: Portrait of a Serial Killer (1990)
七夜怪談(一九九八年)Ring (1998)
厄夜叢林(一九九九年)The Blair Witch Project (1999)
神鬼第六感(二〇〇一年)The Others (2001)
見鬼(二〇〇二年)The Eye (2002)
咒怨(二〇〇二年)Ju-On: The Grudge (2002)
鬼影(二〇〇四年)Shutter (2004)
深入絕地(二〇〇五年)The Descent (2005)
鬼哭狼嚎(二〇〇五年)Wolf Creek (2005)
靈異孤兒院(二〇〇七年)The Orphanage (2007)
錄到鬼(二〇〇七年)[Rec] (2007)
陌路狂殺(二〇〇八年)The Strangers (2008)
蒙哥湖(二〇〇八年)Lake Mungo (2008)
極限:殘殺煉獄(二〇〇八年)Martyrs (2008)
驚懼旅社(二〇一一年)The Innkeepers (2011)
喪妖之章(二〇一三年)Banshee Chapter (2013)
鬼遮眼(二〇一三年)Oculus (2013)
鬼敲門(二〇一四年)The Babadook (2014)
靈病(二〇一五年)It Follows (2015)
驚死人(二〇一七年)Terrified (2017)
宿怨(二〇一八年)Hereditary (2018)
牠:第二章(二〇一九年)It Chapter Two (2019)
索引 Index
謝詞 Acknowledgments
導論 Introduction
驚嚇策略 9 Scare Tactics
驚魂記(一九六〇年)13 Psycho (1960)
碧廬冤孽(一九六一年)The Innocents (1961)
邪屋(一九六三年)The Haunting (1963)
威尼斯癡魂(一九七三年)Don’t Look Now (1973)
大法師(一九七三年)The Exorcist (1973)
德州電鋸殺人狂(一九七四年)The Texas Chain Saw Massacre (1974)
誰能殺了孩子(一九七六年)Who Can Kill a Child? (1976)
坐立不安(一九七七年)Suspiria (1977)
月光光心慌慌(一九七八年)Halloween (1978)
鬼店(一九八〇年)The Shining (1980)
鬼戀(...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