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作與批評、個人與時代等多層次的論述,具體勾勒詞體美典形成及詞史建構的輪廓。
探索詞體美典的形成,主要係由比較李煜前後期詞,分析其變與不變的特質;由柳永詞的豔情書寫,檢討雅俗之辨及其美學評價;由歐陽脩其人其詞,論析其在情理跌宕中所展現的姿態;由周邦彥詞之結合詩賦與樂律,體察其如何創造一種可觀可感的抒情模式。這些文章雖不能完全反映唐宋詞的整體面貌,但都有其代表意義,而其中若干論點,於我們探索詞學文體論時應具有啟發的作用。
而詞史建構部分,則以周濟、胡適為代表,研究近代學者如何因應時代為詞史賦予不同的意義,並藉《草堂詩餘》之研究,分析明清詞學的演變勢態。如是交錯著作家與作品、創作與批評、個人與時代等多層次的論述,庶幾能為詞體美典的形成以及詞史建構的歷程勾勒出一個較具體的輪廓。
作者簡介:
劉少雄,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現職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曾任臺大藝文中心主任、中文系副主任。專研東坡文學、唐宋詩詞、宋代文學及詞學理論。兩度榮獲臺灣大學教學傑出獎,並於2018年獲頒教育部第八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著有《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論題之探討》、《以詩為詞──東坡詞及其相關理論新詮》、《讀寫之間──學詞講義》、《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經典‧東坡‧詞》、《東坡詞‧東坡情》、《唐宋詞的情感世界》等專書和新詩集《光年之外》、《我只為你寫詩》。
譯者簡介:
詞體美典如何形成?諸家怎樣建構詞的歷史?這是我一直以來為學治詞很感興趣的兩個課題。這些年來發表了二十餘篇詞學論文,大多與此相關。
我之研究詞體美典的形成,不是就詞這一文類作整體概括的論述,而是透過個別作家、作品分析詞學文體論中潛在的問題。譬如:由李煜前後期詞的對照分析個人與時代如何影響詞的抒情特性;由柳永的豔詞探討雅俗之辨及其美學評價;由歐陽脩的性情與創作表現論析其詞在情理跌宕中展現的姿態;由周邦彥詞之結合音樂旋律與文字鋪敘,融會敘事與抒情的特性,觀察其如何創造一種可觀可感的抒情模式,形成一種美的典範;由時代人情的觀點探討清詞之美和清代詞學的批評意態等。這些文章大抵是從「人」的觀點研究「文」的,其實都關係到詞作為一種獨特文體的情感問題。
我們談論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要知道每一種文體所抒的情應有不一樣的內容和表現。而要體察詞的情感特質,必須深入辨析詞人為詞的內在動因及其用情為文的態度。源自詞心的「情」雖相似,但如何面對、梳理這份情卻因人而異,或表現為婉轉低回,或表現為超脫飛揚,或豪,或曠,在迎拒依違、抑揚跌宕之間,各具面貌,呈現出多種姿態,成就了不同的美感。李煜、柳永、歐陽脩、周邦彥皆婉約詞名家,我所撰作與之相關的詞學論題,雖不能完全反映唐宋詞的整體面貌,但都有其代表的意義,而其中揭示的若干論點,於我們重探詞學文體論時也應具激發思考的作用。
至於詞史建構部分,則以周濟、胡適為代表,研究清代和近代學者如何因應時代的需要為詞史賦予不同的內容及意義,並藉《草堂詩餘》一集之研究分析明清詞學的演變勢態。
如是交錯著作家與作品、創作與批評、個人與時代等多層次的論述,希望能為詞體美典的形成以及詞史建構的歷程勾勒出一個較具體的輪廓。
《論語》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詞乃小道末技,為何詞人卻耽溺於此,甚至成為時代的文學、復興的體類?詞家和一般的論者何嘗不知詞體的制限,他們之尊體,特別強調詞的比興寄託的特質,不斷提出清空、沉鬱、境界之說,似乎皆是「為詞而辯」的舉措,適足以反映他們內心的憂懼。我們研究詞家、詞史,是不能不正視詞的幽暗意識及其與時代個人的關係的。
這些年來,我一直在探問:詞所抒發的是怎樣的情?作家為何要選擇詞體創作?論者為何提出緣於尊體的理論?詞為何成為宋代的文學代表?清詞為何復興?學者怎樣建構詞史以強化他們堅守的理念?我在大學教詩詞、做研究,在家裡寫古體、作新詩,認真地生活,感受人情世界的悲喜,出入於不同的界域,深切領會到「體」(形於外者)、「性」(凝於內者)的深沉意義。小至一詩一詞,大至個人和時代,即因即果,內外表裡都是有關聯的。這裡所收的文章,或明或暗的,都在試圖回答上述的問題。這樣的文體論述,不純然是客觀事理的探尋,其實更關係到主觀的因素──藉此梳理一己的情思,作一學理的體證。我之愛詞,本身就有許多可以敘說的故事。我深信,言為心聲,文學研究若能回到內心探問,會有更深刻的生命意義。而在讀寫之間,情理交涉之際,能入其內,又能出其外,回歸生活,反省而有所開創,那是多麼美好的境界。
文章寫了,發表了,本來不想再回顧整理。但學生不時向我抱怨,不容易找到我散在各處的論文。後來想想,彙集這些作品,重新出版,既方便讀者參閱,順便反省過去的思路,為自己留個紀念,未嘗不好。撰述這些論文期間,常常得到國科會的獎勵,參考了許多評審先生的意見,使我在物質和精神上都獲得幫助,在此,致上我誠摯的謝意。尤其感謝內子玟玲,平時欣賞詩文,疑義相析,彼此激發並加深了許多想法。她最懂我為文的用心,這書中有不少論見是與她商討後才得出來的。我在臺大中文系接受完整的大學、研究所教育,老師的提攜和指引,我銘感於心。除了詩詞老師(如鄭騫老師、張敬老師、吳宏一老師)的啟迪,張亨老師的學養與寬厚、廖蔚卿老師的嚴謹與任真、樂蘅軍老師的專注與深情,都給予我深遠的影響。我從他們開設的思想史、先秦道家、批評史、文心雕龍、散文與小說等課程,學會如何進入轉益多師、融會古今、兼重情理、具通變史觀的治學門徑,更重要的是,他們讓我知道:做人要踏實真誠,對學問要存一份敬意;全心的投入,是可以做出有生命的學問來的。詞學,對我來說,豈只是做詞的學問而已?
這八篇文章,有舊稿,也有新作,共同見證我這些年來的學思歷程。這裡收錄的論柳永、歐陽脩、清詞、《草堂詩餘》、周濟和胡適等篇章,都屬舊作,皆刊載於之前出版的《詞學文體與史觀新論》(2010)。該書另有論蘇軾和姜夔二文,因題材性質的關係,則編入五南圖書公司出版的《以詩為詞──東坡詞及其相關理論新詮》(2020)和《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論題之探討》(2022)二書中。至於該書〈鄭騫先生的詞史觀〉一文,將會結合其他論述鄭騫詞學的相關文章,另外結撰成書。本書新收的是論李煜和周邦彥兩篇長文,又於論胡適詞史觀一文中補寫其詞學效應一節,這些都是近期的研究心得。對於舊稿,我的態度是儘量保持原貌,不作更動。人生過處,如路上偶然留下的指爪,記痕已在,毋須著意塗改。寫下這篇序文,畫上句號,就是新的開始。好像休息過後正待起飛的鴻雁,留泥印在人間,一趟新的旅途即將展現眼前。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作者:劉少雄
優惠價: 93 折, NT$ 446 NT$ 48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1
◎以創作與批評、個人與時代等多層次的論述,具體勾勒詞體美典形成及詞史建構的輪廓。
探索詞體美典的形成,主要係由比較李煜前後期詞,分析其變與不變的特質;由柳永詞的豔情書寫,檢討雅俗之辨及其美學評價;由歐陽脩其人其詞,論析其在情理跌宕中所展現的姿態;由周邦彥詞之結合詩賦與樂律,體察其如何創造一種可觀可感的抒情模式。這些文章雖不能完全反映唐宋詞的整體面貌,但都有其代表意義,而其中若干論點,於我們探索詞學文體論時應具有啟發的作用。
而詞史建構部分,則以周濟、胡適為代表,研究近代學者如何因應時代為詞史賦予不同的意義,並藉《草堂詩餘》之研究,分析明清詞學的演變勢態。如是交錯著作家與作品、創作與批評、個人與時代等多層次的論述,庶幾能為詞體美典的形成以及詞史建構的歷程勾勒出一個較具體的輪廓。
作者簡介:
劉少雄,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現職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曾任臺大藝文中心主任、中文系副主任。專研東坡文學、唐宋詩詞、宋代文學及詞學理論。兩度榮獲臺灣大學教學傑出獎,並於2018年獲頒教育部第八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著有《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論題之探討》、《以詩為詞──東坡詞及其相關理論新詮》、《讀寫之間──學詞講義》、《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經典‧東坡‧詞》、《東坡詞‧東坡情》、《唐宋詞的情感世界》等專書和新詩集《光年之外》、《我只為你寫詩》。
譯者簡介:
詞體美典如何形成?諸家怎樣建構詞的歷史?這是我一直以來為學治詞很感興趣的兩個課題。這些年來發表了二十餘篇詞學論文,大多與此相關。
我之研究詞體美典的形成,不是就詞這一文類作整體概括的論述,而是透過個別作家、作品分析詞學文體論中潛在的問題。譬如:由李煜前後期詞的對照分析個人與時代如何影響詞的抒情特性;由柳永的豔詞探討雅俗之辨及其美學評價;由歐陽脩的性情與創作表現論析其詞在情理跌宕中展現的姿態;由周邦彥詞之結合音樂旋律與文字鋪敘,融會敘事與抒情的特性,觀察其如何創造一種可觀可感的抒情模式,形成一種美的典範;由時代人情的觀點探討清詞之美和清代詞學的批評意態等。這些文章大抵是從「人」的觀點研究「文」的,其實都關係到詞作為一種獨特文體的情感問題。
我們談論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要知道每一種文體所抒的情應有不一樣的內容和表現。而要體察詞的情感特質,必須深入辨析詞人為詞的內在動因及其用情為文的態度。源自詞心的「情」雖相似,但如何面對、梳理這份情卻因人而異,或表現為婉轉低回,或表現為超脫飛揚,或豪,或曠,在迎拒依違、抑揚跌宕之間,各具面貌,呈現出多種姿態,成就了不同的美感。李煜、柳永、歐陽脩、周邦彥皆婉約詞名家,我所撰作與之相關的詞學論題,雖不能完全反映唐宋詞的整體面貌,但都有其代表的意義,而其中揭示的若干論點,於我們重探詞學文體論時也應具激發思考的作用。
至於詞史建構部分,則以周濟、胡適為代表,研究清代和近代學者如何因應時代的需要為詞史賦予不同的內容及意義,並藉《草堂詩餘》一集之研究分析明清詞學的演變勢態。
如是交錯著作家與作品、創作與批評、個人與時代等多層次的論述,希望能為詞體美典的形成以及詞史建構的歷程勾勒出一個較具體的輪廓。
《論語》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詞乃小道末技,為何詞人卻耽溺於此,甚至成為時代的文學、復興的體類?詞家和一般的論者何嘗不知詞體的制限,他們之尊體,特別強調詞的比興寄託的特質,不斷提出清空、沉鬱、境界之說,似乎皆是「為詞而辯」的舉措,適足以反映他們內心的憂懼。我們研究詞家、詞史,是不能不正視詞的幽暗意識及其與時代個人的關係的。
這些年來,我一直在探問:詞所抒發的是怎樣的情?作家為何要選擇詞體創作?論者為何提出緣於尊體的理論?詞為何成為宋代的文學代表?清詞為何復興?學者怎樣建構詞史以強化他們堅守的理念?我在大學教詩詞、做研究,在家裡寫古體、作新詩,認真地生活,感受人情世界的悲喜,出入於不同的界域,深切領會到「體」(形於外者)、「性」(凝於內者)的深沉意義。小至一詩一詞,大至個人和時代,即因即果,內外表裡都是有關聯的。這裡所收的文章,或明或暗的,都在試圖回答上述的問題。這樣的文體論述,不純然是客觀事理的探尋,其實更關係到主觀的因素──藉此梳理一己的情思,作一學理的體證。我之愛詞,本身就有許多可以敘說的故事。我深信,言為心聲,文學研究若能回到內心探問,會有更深刻的生命意義。而在讀寫之間,情理交涉之際,能入其內,又能出其外,回歸生活,反省而有所開創,那是多麼美好的境界。
文章寫了,發表了,本來不想再回顧整理。但學生不時向我抱怨,不容易找到我散在各處的論文。後來想想,彙集這些作品,重新出版,既方便讀者參閱,順便反省過去的思路,為自己留個紀念,未嘗不好。撰述這些論文期間,常常得到國科會的獎勵,參考了許多評審先生的意見,使我在物質和精神上都獲得幫助,在此,致上我誠摯的謝意。尤其感謝內子玟玲,平時欣賞詩文,疑義相析,彼此激發並加深了許多想法。她最懂我為文的用心,這書中有不少論見是與她商討後才得出來的。我在臺大中文系接受完整的大學、研究所教育,老師的提攜和指引,我銘感於心。除了詩詞老師(如鄭騫老師、張敬老師、吳宏一老師)的啟迪,張亨老師的學養與寬厚、廖蔚卿老師的嚴謹與任真、樂蘅軍老師的專注與深情,都給予我深遠的影響。我從他們開設的思想史、先秦道家、批評史、文心雕龍、散文與小說等課程,學會如何進入轉益多師、融會古今、兼重情理、具通變史觀的治學門徑,更重要的是,他們讓我知道:做人要踏實真誠,對學問要存一份敬意;全心的投入,是可以做出有生命的學問來的。詞學,對我來說,豈只是做詞的學問而已?
這八篇文章,有舊稿,也有新作,共同見證我這些年來的學思歷程。這裡收錄的論柳永、歐陽脩、清詞、《草堂詩餘》、周濟和胡適等篇章,都屬舊作,皆刊載於之前出版的《詞學文體與史觀新論》(2010)。該書另有論蘇軾和姜夔二文,因題材性質的關係,則編入五南圖書公司出版的《以詩為詞──東坡詞及其相關理論新詮》(2020)和《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論題之探討》(2022)二書中。至於該書〈鄭騫先生的詞史觀〉一文,將會結合其他論述鄭騫詞學的相關文章,另外結撰成書。本書新收的是論李煜和周邦彥兩篇長文,又於論胡適詞史觀一文中補寫其詞學效應一節,這些都是近期的研究心得。對於舊稿,我的態度是儘量保持原貌,不作更動。人生過處,如路上偶然留下的指爪,記痕已在,毋須著意塗改。寫下這篇序文,畫上句號,就是新的開始。好像休息過後正待起飛的鴻雁,留泥印在人間,一趟新的旅途即將展現眼前。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