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共同推薦
李忠謙|風傳媒國際中心主任
陳方隅|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陳嘉宏|上報總主筆
馮卓健|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葉耀元|美國聖湯瑪斯大學教授
(依姓名筆劃排列)
作者:科林.伍達德
定價:NT$ 500
優惠價: 79 折, NT$ 395
優惠截止日:至2025年01月20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5
戰藍綠、戰南北不是台灣的專利
美國也有「藍驢子」對決「紅大象」、北方「洋基」大戰南方「狄克西」
250年的歷史如何孕育出美國的政治文化
美國是由11個分裂的「小美國」結合而成,
面臨「巴爾幹化」的美國會分裂得更嚴重嗎?
2024年川普即將捲土重來,是否又是一波腥風血雨?
【本書特色】
◆以兩大意識形態:「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為切入點的簡明美國史,清楚地把美國250年的政治、歷史、文化談得分明。
◆透過50個州、11種地域文化來認識美國,開台灣讀者所未聞。點出美國並非鐵板一塊,而是由許多「小美國」組成的複數美國。作者用了諸如「洋基國」、「左岸國」、「大阿帕拉契國」來凸顯地域差異,可相比我們台灣戲稱的「天龍國」、「花蓮國」、「苗栗國」。
◆本書可幫助理解偏向極左或極右的危險、美國新保守主義如何崛起、兩黨政治文化的特色,主流民意如何影響國家的發展走向。
【內容簡介】
在美國歷史上,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的鬥爭是永恆的課題,從立國時的制憲會議、內戰爆發前的大型辯論,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以及2009年崛起的茶黨運動,都可以看到這兩股力量此消彼長,相互抗衡。而有時,兩者的對抗會失衡,產生通往極左或極右的鐘擺效應,這會讓美國陷入癱瘓的死局,使國家落入無法度過的危機。
本書作者伍達德提出了三點創見:其一,他認為找尋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間的平衡,是健康的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要素。政治光譜上極度的偏向自由放任主義(右),或倒向集體主義(左),都會讓民主制度走向專制暴政,走向衰亡,這是已經歷歷在目的事實。
其二,作者認為在這場自由民主的賽局,參賽的不只有政府與人民兩方,而應該是政府、人民與寡頭(掌握權力的政治家或資本家)三方。我們不僅要注意政府以國家利益的名義,限縮人民的自由,走向極端的集體主義,也要防範寡頭以人民的姿態、以保護個人自由為名,遂行其自私自利的欲求,最終走向由寡頭奴役普通人的景況。
其三,要完成上述的平衡不是件容易的事,這更攸關美國不是一個美國,而是由許多「小美國」所組成的美國,每一個小美國都有自身對於這個平衡點該抓在哪裡的見解。
要如何找到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間的「甜蜜點」,如何讓政府、人民、寡頭三股勢力保持平衡狀態,就是《國家的品格》想要回答的問題,也是當前每一位關心當代美國政治困境,甚至是民主制度存續的有識者,都會感興趣的課題。
【各界好評】
一般觀察美國政治,我們會習慣將政治人物以「保守vs.自由」做一個區分,或者在總統大選、期中選舉時,我們習慣用「紅州vs.藍州」的標籤來辨識哪些州分別是投給「共和黨vs.民主黨」的勢力範圍。本書帶著讀者往更深一層走,意即我們要從建國時的美英之間、不同菁英之間、菁英與庶民之間與不同地理區塊的需求之間來看政治競爭。作者提出十一個美國的觀念,各篇章均由這十一個地理區域作為不同的詮釋視角做貫穿,彷彿是「十一國演義」,讀來扣人心弦,戲劇張力十足。──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美國曾被看作自由開放、多元民族的大熔爐,但近年的政治極化與對立,讓簡單的「自由/保守」架構已說不清楚各種湧動與伏流之下的社會肌理。作者伍達德沿用他所提出的政治地理架構「十一個美國」,試圖在美利堅四百年的歷史縱深中梳理出「美國精神」的多元樣貌,進而探討能夠衡平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真正適合美國的政治哲學。想了解美國者,不該繞過這本精采的小書。──李忠謙,風傳媒國際中心主任
什麼是左派、右派?在美國,自由派與保守派之間的差別到底是什麼?個人自由與政府權力之間該怎麼樣平衡?本書帶我們從歷史來看不同意識形態與主張的發展軌跡,一路從開國講到川普時期。作者指出,自由民主制度的出現是人類社會長期嘗試錯誤之下才終於創造出來的珍貴資產,而要維持這樣子能夠保障人權的制度,其實是很不容易的。而民主社會的公民們都有責任要多了解這些脈絡,一起去形塑與維持整個國家的品格。──陳方隅,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伍達德以美國人在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這兩種價值觀之間的辯證為主軸,講述了一個意義深遠的美國歷史故事,成功地呈現美國作為一個國家其性格上的複雜性。閱讀這本書有助於我們理解從過去到現在美國所面臨的政治和社會課題,也能幫助我們思考如何面對當下台灣所遇到的課題,想想我們希望建立什麼樣的政治制度與文化。──馮卓健,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一個國家的發展會往什麼方向前進,是會發展成為更注重個人主義的民主體制,還是會朝向集體主義的極權政治前進,長年以來都是學者關注的問題。而美國知名記者科林.伍達德在《國家的品格》這本書中,透過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這兩個意識形態的爭辯,融會貫通美國過去的歷史發展,並解釋了當代美國政治與社會的形成。──葉耀元,美國聖湯瑪斯大學教授
伍達德作為緬因州一名獲獎肯定的《波特蘭新聞先驅報》記者,有著絕佳的文筆,而且他上天下地什麼都能寫。關於安蘭德如何影響美國保守主義的思索,或是他自己在共產黨獨夫西奧塞古治下那瀕臨崩潰的羅馬尼亞,如何度過可怕而黑暗的一天,都是他非常優美的正常演出。──大衛.奧辛斯基(David Oshinsky),《華盛頓郵報》
歷史上公益與私權拉鋸的深度分析……這兩者的平衡乃是健康的民主制度中所不可或缺,任何一方的過猶不及都會導致……《國家的品格》宛如在公私光譜的光束前放上三稜鏡一枚,折射並拆解出許多觀點。「一場對於自由的鬥爭不是兩方面在爭,而是三方面,」伍達德寫道,「參與者有政府、民眾,以及潛在的貴族或寡頭。自由民主制靠的是讓這三股勢力保持平衡。」歷史上的這場鬥爭,就是一趟延續四百年的雲霄飛車之旅,當中歷經了集體主義者與個人主義者對這個國家的接力管理。就在這趟旅程表面下潛伏著的,永遠是一面面能反映我們所處時代的鏡子……伍達德的這本重要著作亟待我們深挖。──湯姆斯.厄克哈特(Thomas Urquhart),《波特蘭新聞先驅報》
在一個格外處於分水嶺的時刻,一幅能夠對我們有所啟發的美國肖像。──緬因州《東方雜誌》
伍達德銳利地檢視了美國四百年來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沿革,闡述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間的平衡曾如何地劇烈改變,包括過程中所常伴隨著巨大鐘擺效應。他直指左或右的極端都只會帶來災難,讓我們陷於混亂、暴政、戰爭、社會的崩潰。結論是: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間的衡平,將永遠都是一個在移動中的目標。──比爾.布胥內爾(Bill Bushnell),《肯尼貝克日報》
伍達德的作品對任何想知道我們是怎麼走到今天這一步的來說,都是不容錯過的評析。其行文看似平易近人,不會為難廣大群眾的閱讀能力,但其中的內容卻完全有資格以教科書之姿進入許多學科的課堂。──《波林格凌日報》
在其新作《國家的品格》中,伍達德探討了我們與自身個體性的關係,還有我們對社群的需求。他說我們現行政治體系中的僵局凸顯了這當中的張力。伍達德表示:「我們不能長久坐視這種癱瘓的死局,硬要如此,只會讓這個國家愈發頻繁地陷入危機。這種針鋒相對的僵局在美國歷史上早非首例……民主黨與共和黨已經在近百年中互換過了勢力範圍與政策政綱。所以什麼叫自由派,什麼叫保守派,已經愈來愈教人搞不清楚了。」──愛荷華公共廣播電台
有時候你就只是希望大家別再吵了。政治光譜的其中一端說個人自由是美國最重要的財產,另外一端則說我們必須要協力為了公益打拚。別擔心,這遠遠不是我們第一次吵這件事情。事實上,我們一直都在吵這件事情,從美國憲法還沒寫出來之前就在吵,不信你可以去看伍達德在新書《國家的品格》裡是怎麼寫的。伍達德五年前的作品《北美十三國》讓我們非常驚豔,主要是這本前作為我們展示了美利堅這個所謂的「合眾國」,其實有著多樣而迥異的區域文化。這次他再接再厲,談的是我們的共和國究竟是為了什麼而存在,還有這個問題引發了何種至今仍處於現在進行式的爭議。──傑佛遜公共廣播電台
伍達德分析過美國區域文化的差異。在該分析的基礎上,他進一步要專注談的是美國的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之爭,畢竟這是一項足以定義美國人性格的爭議。在前作當中,作者……主張「我們不論就理念、原則或政治行為,都從來沒有統一過。我們從來不是歐洲各國那種民族國家,而是一個聯邦」,就像歐盟一樣。我們確實共同繼承了反抗國王的革命傳統,由此我們「時時保持著警醒,就怕一個不注意,凌駕於所有人之上的政府就會崛起並否決掉我們的個別潛力。」伍達德認為絕大多數美國人相信「美國之道」,而這代表的是我們相信「讓個人透過自由且公平的競爭去遂行對幸福的追求」。政治人物必須讓選民安心,必須讓選民知道公平是「我們政治論述中的核心議題」,必須透過稅改與對教育的投資去「維持賽場的公平性」。在這個分裂的時期,本書中的政治理論堪稱縝密。──《科克斯書評》
作者簡介:
科林.伍達德(Colin Woodard)
美國記者、作家,畢業於塔夫茨大學與芝加哥大學。2012年獲頒由紐約長島大學頒發的喬治.波克新聞獎(George Polk Award)、2016年入圍普立茲獎釋義報導類決選名單。長期駐外的伍達德曾為多家媒體撰寫報導,擔任過《基督教論壇報》、《舊金山紀事報》、《高等教育紀事報》的特派員,走遍六大洲超過五十個國家,他的文章廣見於《經濟學人》、《史密森尼》、《華盛頓郵報》、《新聞週刊》、《野獸日報》、《衛報》、《彭博觀點》、《華府月刊》。伍達德另有兩本專書,分別是《海盜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Pirates,中譯本由商業周刊出版),《北美十一國》(American Nations,書名暫譯),後者將由八旗文化出版。
譯者簡介:
鄭煥昇
教育界的逃兵,翻譯的志願役,喜歡看書、堆書的譯者。譯有《1291阿卡圍城戰》、《二次大戰後的野蠻歐陸》、《烈日帝國》、《古羅馬24小時歷史現場》、《古雅典24小時歷史》、《失蹤的加密貨幣女王》、《公雞之家》、《第一響禮砲》等書。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共同推薦
李忠謙|風傳媒國際中心主任
陳方隅|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陳嘉宏|上報總主筆
馮卓健|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葉耀元|美國聖湯瑪斯大學教授
(依姓名筆劃排列)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科林.伍達德
優惠價: 79 折, NT$ 395 NT$ 500
優惠截止日:至2025年01月20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5
戰藍綠、戰南北不是台灣的專利
美國也有「藍驢子」對決「紅大象」、北方「洋基」大戰南方「狄克西」
250年的歷史如何孕育出美國的政治文化
美國是由11個分裂的「小美國」結合而成,
面臨「巴爾幹化」的美國會分裂得更嚴重嗎?
2024年川普即將捲土重來,是否又是一波腥風血雨?
【本書特色】
◆以兩大意識形態:「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為切入點的簡明美國史,清楚地把美國250年的政治、歷史、文化談得分明。
◆透過50個州、11種地域文化來認識美國,開台灣讀者所未聞。點出美國並非鐵板一塊,而是由許多「小美國」組成的複數美國。作者用了諸如「洋基國」、「左岸國」、「大阿帕拉契國」來凸顯地域差異,可相比我們台灣戲稱的「天龍國」、「花蓮國」、「苗栗國」。
◆本書可幫助理解偏向極左或極右的危險、美國新保守主義如何崛起、兩黨政治文化的特色,主流民意如何影響國家的發展走向。
【內容簡介】
在美國歷史上,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的鬥爭是永恆的課題,從立國時的制憲會議、內戰爆發前的大型辯論,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以及2009年崛起的茶黨運動,都可以看到這兩股力量此消彼長,相互抗衡。而有時,兩者的對抗會失衡,產生通往極左或極右的鐘擺效應,這會讓美國陷入癱瘓的死局,使國家落入無法度過的危機。
本書作者伍達德提出了三點創見:其一,他認為找尋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間的平衡,是健康的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要素。政治光譜上極度的偏向自由放任主義(右),或倒向集體主義(左),都會讓民主制度走向專制暴政,走向衰亡,這是已經歷歷在目的事實。
其二,作者認為在這場自由民主的賽局,參賽的不只有政府與人民兩方,而應該是政府、人民與寡頭(掌握權力的政治家或資本家)三方。我們不僅要注意政府以國家利益的名義,限縮人民的自由,走向極端的集體主義,也要防範寡頭以人民的姿態、以保護個人自由為名,遂行其自私自利的欲求,最終走向由寡頭奴役普通人的景況。
其三,要完成上述的平衡不是件容易的事,這更攸關美國不是一個美國,而是由許多「小美國」所組成的美國,每一個小美國都有自身對於這個平衡點該抓在哪裡的見解。
要如何找到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間的「甜蜜點」,如何讓政府、人民、寡頭三股勢力保持平衡狀態,就是《國家的品格》想要回答的問題,也是當前每一位關心當代美國政治困境,甚至是民主制度存續的有識者,都會感興趣的課題。
【各界好評】
一般觀察美國政治,我們會習慣將政治人物以「保守vs.自由」做一個區分,或者在總統大選、期中選舉時,我們習慣用「紅州vs.藍州」的標籤來辨識哪些州分別是投給「共和黨vs.民主黨」的勢力範圍。本書帶著讀者往更深一層走,意即我們要從建國時的美英之間、不同菁英之間、菁英與庶民之間與不同地理區塊的需求之間來看政治競爭。作者提出十一個美國的觀念,各篇章均由這十一個地理區域作為不同的詮釋視角做貫穿,彷彿是「十一國演義」,讀來扣人心弦,戲劇張力十足。──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美國曾被看作自由開放、多元民族的大熔爐,但近年的政治極化與對立,讓簡單的「自由/保守」架構已說不清楚各種湧動與伏流之下的社會肌理。作者伍達德沿用他所提出的政治地理架構「十一個美國」,試圖在美利堅四百年的歷史縱深中梳理出「美國精神」的多元樣貌,進而探討能夠衡平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真正適合美國的政治哲學。想了解美國者,不該繞過這本精采的小書。──李忠謙,風傳媒國際中心主任
什麼是左派、右派?在美國,自由派與保守派之間的差別到底是什麼?個人自由與政府權力之間該怎麼樣平衡?本書帶我們從歷史來看不同意識形態與主張的發展軌跡,一路從開國講到川普時期。作者指出,自由民主制度的出現是人類社會長期嘗試錯誤之下才終於創造出來的珍貴資產,而要維持這樣子能夠保障人權的制度,其實是很不容易的。而民主社會的公民們都有責任要多了解這些脈絡,一起去形塑與維持整個國家的品格。──陳方隅,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伍達德以美國人在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這兩種價值觀之間的辯證為主軸,講述了一個意義深遠的美國歷史故事,成功地呈現美國作為一個國家其性格上的複雜性。閱讀這本書有助於我們理解從過去到現在美國所面臨的政治和社會課題,也能幫助我們思考如何面對當下台灣所遇到的課題,想想我們希望建立什麼樣的政治制度與文化。──馮卓健,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一個國家的發展會往什麼方向前進,是會發展成為更注重個人主義的民主體制,還是會朝向集體主義的極權政治前進,長年以來都是學者關注的問題。而美國知名記者科林.伍達德在《國家的品格》這本書中,透過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這兩個意識形態的爭辯,融會貫通美國過去的歷史發展,並解釋了當代美國政治與社會的形成。──葉耀元,美國聖湯瑪斯大學教授
伍達德作為緬因州一名獲獎肯定的《波特蘭新聞先驅報》記者,有著絕佳的文筆,而且他上天下地什麼都能寫。關於安蘭德如何影響美國保守主義的思索,或是他自己在共產黨獨夫西奧塞古治下那瀕臨崩潰的羅馬尼亞,如何度過可怕而黑暗的一天,都是他非常優美的正常演出。──大衛.奧辛斯基(David Oshinsky),《華盛頓郵報》
歷史上公益與私權拉鋸的深度分析……這兩者的平衡乃是健康的民主制度中所不可或缺,任何一方的過猶不及都會導致……《國家的品格》宛如在公私光譜的光束前放上三稜鏡一枚,折射並拆解出許多觀點。「一場對於自由的鬥爭不是兩方面在爭,而是三方面,」伍達德寫道,「參與者有政府、民眾,以及潛在的貴族或寡頭。自由民主制靠的是讓這三股勢力保持平衡。」歷史上的這場鬥爭,就是一趟延續四百年的雲霄飛車之旅,當中歷經了集體主義者與個人主義者對這個國家的接力管理。就在這趟旅程表面下潛伏著的,永遠是一面面能反映我們所處時代的鏡子……伍達德的這本重要著作亟待我們深挖。──湯姆斯.厄克哈特(Thomas Urquhart),《波特蘭新聞先驅報》
在一個格外處於分水嶺的時刻,一幅能夠對我們有所啟發的美國肖像。──緬因州《東方雜誌》
伍達德銳利地檢視了美國四百年來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沿革,闡述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間的平衡曾如何地劇烈改變,包括過程中所常伴隨著巨大鐘擺效應。他直指左或右的極端都只會帶來災難,讓我們陷於混亂、暴政、戰爭、社會的崩潰。結論是: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間的衡平,將永遠都是一個在移動中的目標。──比爾.布胥內爾(Bill Bushnell),《肯尼貝克日報》
伍達德的作品對任何想知道我們是怎麼走到今天這一步的來說,都是不容錯過的評析。其行文看似平易近人,不會為難廣大群眾的閱讀能力,但其中的內容卻完全有資格以教科書之姿進入許多學科的課堂。──《波林格凌日報》
在其新作《國家的品格》中,伍達德探討了我們與自身個體性的關係,還有我們對社群的需求。他說我們現行政治體系中的僵局凸顯了這當中的張力。伍達德表示:「我們不能長久坐視這種癱瘓的死局,硬要如此,只會讓這個國家愈發頻繁地陷入危機。這種針鋒相對的僵局在美國歷史上早非首例……民主黨與共和黨已經在近百年中互換過了勢力範圍與政策政綱。所以什麼叫自由派,什麼叫保守派,已經愈來愈教人搞不清楚了。」──愛荷華公共廣播電台
有時候你就只是希望大家別再吵了。政治光譜的其中一端說個人自由是美國最重要的財產,另外一端則說我們必須要協力為了公益打拚。別擔心,這遠遠不是我們第一次吵這件事情。事實上,我們一直都在吵這件事情,從美國憲法還沒寫出來之前就在吵,不信你可以去看伍達德在新書《國家的品格》裡是怎麼寫的。伍達德五年前的作品《北美十三國》讓我們非常驚豔,主要是這本前作為我們展示了美利堅這個所謂的「合眾國」,其實有著多樣而迥異的區域文化。這次他再接再厲,談的是我們的共和國究竟是為了什麼而存在,還有這個問題引發了何種至今仍處於現在進行式的爭議。──傑佛遜公共廣播電台
伍達德分析過美國區域文化的差異。在該分析的基礎上,他進一步要專注談的是美國的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之爭,畢竟這是一項足以定義美國人性格的爭議。在前作當中,作者……主張「我們不論就理念、原則或政治行為,都從來沒有統一過。我們從來不是歐洲各國那種民族國家,而是一個聯邦」,就像歐盟一樣。我們確實共同繼承了反抗國王的革命傳統,由此我們「時時保持著警醒,就怕一個不注意,凌駕於所有人之上的政府就會崛起並否決掉我們的個別潛力。」伍達德認為絕大多數美國人相信「美國之道」,而這代表的是我們相信「讓個人透過自由且公平的競爭去遂行對幸福的追求」。政治人物必須讓選民安心,必須讓選民知道公平是「我們政治論述中的核心議題」,必須透過稅改與對教育的投資去「維持賽場的公平性」。在這個分裂的時期,本書中的政治理論堪稱縝密。──《科克斯書評》
作者簡介:
科林.伍達德(Colin Woodard)
美國記者、作家,畢業於塔夫茨大學與芝加哥大學。2012年獲頒由紐約長島大學頒發的喬治.波克新聞獎(George Polk Award)、2016年入圍普立茲獎釋義報導類決選名單。長期駐外的伍達德曾為多家媒體撰寫報導,擔任過《基督教論壇報》、《舊金山紀事報》、《高等教育紀事報》的特派員,走遍六大洲超過五十個國家,他的文章廣見於《經濟學人》、《史密森尼》、《華盛頓郵報》、《新聞週刊》、《野獸日報》、《衛報》、《彭博觀點》、《華府月刊》。伍達德另有兩本專書,分別是《海盜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Pirates,中譯本由商業周刊出版),《北美十一國》(American Nations,書名暫譯),後者將由八旗文化出版。
譯者簡介:
鄭煥昇
教育界的逃兵,翻譯的志願役,喜歡看書、堆書的譯者。譯有《1291阿卡圍城戰》、《二次大戰後的野蠻歐陸》、《烈日帝國》、《古羅馬24小時歷史現場》、《古雅典24小時歷史》、《失蹤的加密貨幣女王》、《公雞之家》、《第一響禮砲》等書。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共同推薦
李忠謙|風傳媒國際中心主任
陳方隅|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陳嘉宏|上報總主筆
馮卓健|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葉耀元|美國聖湯瑪斯大學教授
(依姓名筆劃排列)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