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明義持續八年觀察台灣社會海洋思維的變化,訪問不同領域專家,寫出給台灣的家書。
●在後疫情及全球政局丕變的新時代,從歷史脈絡分析瀰漫台灣的迷霧,提出今後選擇與監督政治人物的參考。
●聚焦三個影響年輕世代的重要課題,尋找解答方向。
●邀請大家告別陸地思維,社會各個層面共同把風浪化為開啟新航向的機會。
我喜歡這本書的態度。
這是一封家書──當家裡出了問題,首先寫給自己,去問自己作為一個家人會怎麼辦;然後是寫給其他家人,一起商量,該怎麼辦。
──推薦人 張潔平
(區塊鏈社群平台《Matters》、獨立書店「飛地Nowhere」創辦人)
二〇二四年,不只是總統大選的一年,也是另一個新變動時代的開始。
本書希望能和讀者一起穿透選舉的迷霧,看清臺灣社會房間裡的大象,接受海洋的啟示。
第一部分「迷霧」在過去三十年的背景梳理下,仔細觀察兩大政黨近八年的足跡,以及新政黨和候選人的特質,找出每個人可以平靜面對大選課題,也監督他們未來的角度。
第二部分「煙霧」從砲彈、銀彈到認知戰,對岸持續一直在影響臺灣的選舉,以及日常生活。本書整理了常見的來自中國的認知戰煙霧,以及如何避免成為他們的共鳴者,如何不要成為販賣厭恨與恐懼者的買家。
第三部分「大象」 談三個與年輕人居住、工作,以及認知相關的緊急課題。
本書從多個角度陳述在深海時代環境中載浮載沉的年輕世代的掙扎,他們和陸地世代與思維的衝突,以及茫然。目前的洶湧波濤,未來的翻騰勢必更加險惡。
第四部份「海洋」如何從海洋復生的方法中獲得啟示,從風高浪急中看出臺灣面對全世界前所未有的機會,以及每個人都可以從即身的準備做起,以海洋的精神連結世界與未來。
聯合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尹麗喬 – 臺灣大學大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吳崑玉 – 政治觀察家
林宗弘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林濁水 – 前立法委員
苗博雅 – 臺北市議員
張益贍 – 政治評論家
張潔平 – 獨立書店「飛地Nowhere」創辦人
黃丞儀 –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
焦元溥 – 音樂評論家
彭揚凱 – 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
溫約瑟 –「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地及設施」互動地圖創建人
廖鴻基 – 黑潮海洋文創基金會創會董事長
謝金河 – 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
作者簡介:
郝明義(Rex How)
出生於韓國。臺大商學系國際貿易組畢業。
歷任長橋出版社、《2001月刊》、《生產力月刊》、《時報新聞周刊》之特約翻譯、編輯、主編、總編輯等職。
曾任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
現任大塊文化 與Net and Books董事長。
著作:
《工作DNA》(增訂三卷)、《故事》(大塊文化)
《那一百零八天》、《他們說》、《越讀者》、《一隻牡羊的金剛經筆記》(Net and Books)。
譯著:
《如何閱讀一本書》(臺灣商務)、《2001太空漫遊》(遠流)。
章節試閱
第一部 迷霧
一、民進黨的情況
當人均GDP超韓趕日本時
今年二月臺北國際書展期間,有一天和韓國朋友聚餐。他感嘆韓國的經濟表現不佳,恭喜臺灣的人均GDP超越了韓國。
我說是啊,甚至我們還超越了日本呢。
這一下不只韓國人,連同桌的其他臺灣人也大呼驚奇。這麼大的新聞,他們都沒注意到。
最先見諸新聞報導的,是去年十月蔡英文總統表示,根據IMF的數據,臺灣的人均GDP將首次超越日本及韓國,成為東亞第一。到十二月中,日本經濟新聞,也報導臺灣將超越日本。
儘管其後實際的統計顯示,臺灣的人均GDP是三二、五八六美元,比日本的三三、七三一美元差了大約一千美元,但已經是有史以來最小的差距。並且,從二〇〇三年臺灣被韓國超越之後,的確二十年後來首次逆轉,多過韓國的三二、四一〇美元。
這實在是了不起的成績。
以日本在經濟、生活上諸多層面對臺灣都有標竿性意義,臺灣對韓國又有諸多緊盯的競爭指標來說,發生了這麼大事,即使不舉國歡騰,大家也該很興奮。
然而為什麼許多人都沒注意到?或者注意到也覺得很不真實,很無感?
今年六月,《報導者》有一篇報導特別分析為什麼臺灣的GDP數字亮眼,卻和不少臺灣人的「體感」存在落差。
如果有感的話,以民進黨執政有如此突出的成績,不致於在野各方一度主張有六〇%的民意想要再次政黨輪替,使得二〇二四總統大位顯得如此多嬌,引來多方人馬競折腰,而賴清德只能寄望於三腳督或四腳督來取勝。
無感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暴增的百億富豪
我先去訪問了財金文化董事長謝金河。
二〇一五年訪問他的時候,馬英九政府雖然一直在喊「拚經濟」、「拚出口」,但經濟成長率連保一都出了問題,出口連續衰退、股市崩盤,唯一仰仗半導體和電子業兩個明星產業支撐。
當時謝金河最擔心的是,「等紅色供應鏈的威脅再增強,我們就可能動搖國本。」而那年稍晚的時候,中國紫光集團的趙偉國來臺灣,高調號稱要合併聯發科,還要買下台積電的二十五%股份。
而當時不只聯發科心動,連台積電的張忠謀的表態也很含糊。他說唯一的準則是「只要價格合適,而且對股東有利」。
所以從謝金河的角度,不只看到八年來蔡英文政府比當年馬英九政府超越之處,也可以充分理解臺灣去年亮眼的經濟成績的原因。
謝金河說台積電真正「轉大人」是從二〇一八年起。當時英特爾的市值還是台積電的三倍,而現在台積電的市值是英特爾的四倍,有了護國神山之稱。
謝金河認為這其中是蔡英文全力支持台積電的決策發揮了關鍵作用。相形之下,紫光集團則在二〇二一年宣告破產重整。
謝金河也肯定蔡英文政府大力扶植起一些產業,每個產業都出現了亮眼的代表性企業,譬如軍工產業及其中的中信造船、龍德造船、生產飛彈晶片的全訊;綠能產業及其中的世紀鋼、世紀風電。
這些產業和企業的表現是如此之突出,造就了許多人的財富。謝金河說,八年前臺灣的百億級富豪為數很少,但現在暴增。並且二〇二二年富比世報導,臺灣總計 五十一人身價突破十億美元,人數排名全球第十。
至於當年馬英九政府當年把臺灣的經濟成長寄望於鎖進中國,簽訂《服貿協議》最終引發太陽花運動而破局之後,二〇一六年眼看韓國卻和中國簽訂了FTA(《自由貿易協定》),許多藍營政治人物及媒體感嘆臺灣把機會拱手讓給了韓國,接下來和韓國的差距會越拉越遠。
謝金河則認為事實證明:韓國經濟表現之所以在去年被臺灣超車,除了匯率變化的因素之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自從韓國和中國簽署FTA之後,反而造成中國在化工、面板、汽車、手機等韓國原先領先的領域節節敗退,不只失去產業領先優勢,也終於在二〇二二年結束長期對中國的貿易出超,而出現逆差。
「馬英九一直說兩岸關係不好,臺灣經濟不會好。但是事實證明,兩岸關係不好,臺灣經濟反而可以更好。」謝金河說,「韓國還證明,你和他關係越好,經濟還可能越不好。」
我問謝金河那怎麼解釋臺灣去年人均GDP超韓趕日,經濟表現這麼好,許多一般人卻無感?
《報導者》的分析裡,提到的可能原因有一個是:「從二〇一二年至二〇二一年間,臺灣人的年薪中位數只成長了十四.四八%,明顯落後於GDP的成長率」;以及顯示貧富差距的「吉尼係數」近年來都在逐漸拉大。尤其疫情期間臺灣企業(和地主及股東)實在太賺錢了,而勞工分配到的GDP比例不但沒有提升,還明顯縮水。
所以我問謝金河,會不會是這人均GDP增加的現象,主要由於少數富有者和大多數其他人的貧富差距拉得更大而導致?
謝金河承認有這個可能。「所以臺灣接下來的課題是要讓這些富有者的財富如何補貼到貧窮的人身上。」
從這一點看,他說像七月宣布私立大學學費的補助,就是可以讓人有感的。
訪問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的秘書長彭揚凱,和長期研究臺灣經濟發展與年輕人薪資關係的中研院林宗弘研究員,這種貧富差距的落差原因就更清楚。
千分之一的人和其他人
臺灣急劇拉大的貧富差距,除了反映在謝金河說的人數暴增的百億富豪上,也顯示在有錢人擁有的房子數量上。
臺灣居住正義所涉及的課題,不只是房價高昂,很多人只能望屋興嘆,聽彭揚凱分析的一點尤其令人驚奇。
臺灣為了打擊房價的飆升喊著要開徵囤房稅很久了,但事實上並沒有一個特定的囤房稅,只是縣市政府視各自情況,就若干戶以上的非自用住宅課以比較高的稅率。平均起來,每個人大約從自己擁有的第四戶房屋才略為調高稅率。但因為幅度不大,不痛不癢。
而擁有多間房產的人數,在過去幾年時間裡也急劇增加。
二〇一四年,臺灣個人擁有三間房以上的人,有三十萬人;到二〇二〇年,個人擁有三間房以上的人,多達五十萬人。六年間增加了二十萬人,將近七成。
在大家普遍感嘆房價太高買不起房子的時候,這固然是實證貧富差距巨大的一個例子,還不是最驚人的。
林宗弘看到的無感原因,在於薪資的比例沒有增加太多,消費也沒有增加太多。
雖然蔡政府八年來改變馬英九政府時代的情況,持續在拉高最低工資水準,但是林宗弘說目前也不過就拉回崩世代應有的基準上而已。
並且平均薪資雖然在上升,但是通膨也上升,實質所得反而萎縮。
所以林宗弘指出了兩個值得注意的現象。
第一個,固然有貧富差距拉大的現象,還不能用一般講的貧富兩端這種觀念來看。
林宗弘從財政部的「家庭收支調查」來分析,近年來,臺灣只有頂端一%到〇.一%的人口的收入才有明顯成長,連頂端五%到一〇%的人的收入成長率都不明顯。而他們擁有的財富還不在不動產上,而是金融資產上。
所以臺灣貧富差距拉大不能只用籠統的貧富兩端來看,要用一%到〇.一%極富有的尖端,和其他所有的人的對比來看。
第二,GDP從收入面來看有三大面向,包括薪資、產業主所得(也就是利潤),加上資本支出和地租。
而林宗弘看到,相對於名目工資所得稍有上漲,產業主的所得是停滯的。在GDP增長的結構裡,增加最多的是因資本支出而產生的資本折損。
因此,GDP雖然有成長,但是實際上其中真正在成長的不是受薪者的薪資,也不是產業主的所得(利潤),而是資本支出的受益者。所以真正獲益的圈子不只限縮在高階工程師、經理人,或是投資者,而是在資本支出的獲益者,也就是電子業購買那些昂貴、資本密集設備的相對方。像荷蘭提供晶片製造設備的艾司摩爾(ASML)。
也因此,林宗弘跟我說,雖然台積電得到「護國神山」之名,但相對於臺灣的投資者有八〇%是來自國外,臺灣本身要為台積電的用電用水付出偌大代價,連GDP的成長也有很大一塊是被台積電所代表的電子業的供應鏈給吃掉,大家應該思考一件事情:「臺灣電子業的利益是否等同於臺灣人民的利益?台積電的利益是否等同於臺灣人民的利益?」
總之,臺灣有些人可以歡慶人均GDP的超韓趕日,卻有更多的人無感於這種成長,不是沒有原因。
然而,光是這種無感,應該不至於形成那麼多人想要民進黨下台。
站在民進黨對面的人到底是什麼面貌?
(未完)
二、國民黨的情況
民國八十年五月一日
很長一段時間,我想不通二〇一三年馬英九總統是為什麼那麼急切地想要通過《服貿協議》,非要把臺灣的經濟鎖進中國不可。
《服貿協議》內容的制定、和對岸簽約的安排,一切都保密到家。不只是在國民黨完全執政時期的國會把在野的民進黨立法委員蒙在鼓裡,連國民黨的立法委員也沒人知道;不但國民黨的立委不知道,連同黨的立院龍頭王金平都蒙在鼓裡。在上海的簽約時間和簽約內容,都是在簽後才對外公布。而到底誰要為《服貿協議》的內容和談判負責,一時也沒有人承認。
等到後來輿論大嘩,是馬英九總統親自上陣,帶著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四處滅火。
堂堂中華民國總統,為什麼會這麼急切地非要臺灣與對岸簽下一張風險與爭議如此之大的協議?
後來,我想到答案應該從一九九一年五月一日找起。
那天是個常見的春日。雖然是星期三,但因為是五一勞動節假日,臺北街頭的人去看《沉默的羔羊》,留在家裡的人看三台的電視節目。
但那也是劃分歷史里程的一天。
當天,李登輝總統經國民大會諮請公告,廢止了施行四十三年之久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是國共內戰的產物。在國民政府遷台之後,一方面據以把臺灣和大陸界定為自由地區和匪區,成為剿匪、對付中共匪諜的法律依據,一方面也成為在臺灣實施威權統治的有力工具,瀰漫白色恐怖,同時也鎮壓臺灣本土意識的工具。
在臺灣民主化的過程裡,從一九八七年解除戒嚴令之後,到再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是必須的一步;有了這一步,次年再修正刑法第一百條,再配合警備總部這樣單位的改制,才全面奠定保護臺灣言論自由、基本人權的基石。
然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的廢止,也要搭配著另兩件事情看。
一個是在前一年出現的國統會,及當年二月出現的《國家統一綱領》。
《國統綱領》提出一個中國,兩個政治實體,把兩岸看作兩個政治實體,避談主權歸屬,而希望將來追求終極統一。
另一個,是在五月同時宣布撤裁的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
簡單說,國民黨李登輝黨主席主政下的中華民國政府,有別於過去兩蔣時代國民黨主政下的中華民國政府,一方面宣布了要和對岸進入國家統一的途徑和期程,另一方面也不再把對岸視之為動員戡亂時期的「匪區」,也不需要再「光復大陸」了。
隨著這個臨時條款的廢止,之前的「匪區」改名為「大陸地區」,不只不再需要「剿匪」,連「資匪」、「通匪」這些帽子也都跟著消失,對於大量過去長期習慣於反攻大陸、匪我不兩立的人來說,世界徹底改觀。
對國民黨,或所謂藍營的許多人來說,不再需要剿匪,對岸不再是「匪」而是可以經由談判而統一的對象之後,加上早已開放的探親、投資,大陸所承載的「中國」記憶和印象,血濃於水的說法,就產生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然而另一方面,隨著《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廢止而啟動各種相關法律、機關的改變、言論和思想禁忌的解除,不論是基於歷史因素,還是基於社會價值觀和中國的差異,臺灣本土意識不可避免地日益抬頭,意識到需要和中國即使不是保持對立也要保持距離,並且想和中國人有清楚區分的臺灣人身分認同的人,也不可避免地越來越多。所以,從這個臨時條款的廢止開始,注定繼續以「統一」為目標的國民黨在臺灣會日益背離主流民意,越漂越遠。
看政大選舉研究中心所做的「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調查」,三十年的消長一目瞭然。
一九九二年,也就是民國八十一年,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比率是十六.七%;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是二十五.五%;認同自己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是四十六.四%。合起來看,接受自己中國人身分的,佔了七十一.九%。接受自己臺灣人身分的,是六十三.一%。
但接下來,三種認同比率的消長對比,越來越明顯。到今年二〇二三年六月,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比率達到六十二.八%;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降到二.五%;認同自己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則是三十.五%。合起來,接受自己是臺灣人身分的,佔了九十三.三%,接受自己是中國人身分的,是三十三%。
但是許多國民黨人及其支持者,卻站上了另一端。
在馬英九的努力之下
在一九九〇年國統會成立的時候,馬英九是國統會研究委員,想必對其後提出的《國統綱領》的擬定參與很多。
眼看國統會和《國統綱領》都在民進黨陳水扁任上廢止,臺灣主流的國家認同意識又和他當年參與設計的方向越來越遠,以他為代表的許多國民黨人感受到的衝擊和焦慮可以想見。
二〇〇〇年第一次政黨輪替,國民黨交出政權,當時擔任陸委會主委的蘇起在卸任前提出「九二共識」的說法。蘇起之所以要在距一九九二年八年之後才提出「九二共識」的說法,很可能就是在參與《國統綱領》設計的國民黨人眼見政權輪替,又預見在民進黨主政下《國統綱領》可能被廢止的風險,而提出不同名稱的論述。這樣,等將來即使有《國統綱領》被廢止的一天(六年後也的確發生),他們仍然有一個對兩岸關係的論述,和對岸來往的依據。這可以說是國民黨另類版的「《國統綱領》」。
而馬英九在二〇〇八年當選總統後,想要從施政上實踐這個論述,力挽狂瀾。
馬英九當選總統後,不顧如果再多一些談判可以為臺灣爭取到更好的條件,就立即大開兩岸三通;二〇〇九年就提出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並在次年與對岸簽約;二〇一三年在拚經濟屢不見效之下,企圖把臺灣經濟和中國緊密結合,簽下《服貿協議》;同年啟動自經區並企圖開放中資進入;二〇一五年甚至準備開放中國紫光集團來臺灣「買下台積電、合併聯發科」。
馬英九這些越來越毫不顧忌把臺灣鎖進中國的政策,都是因為《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廢止,對岸不再是「匪區」而成為「大陸地區」之後,他心中就少了對對岸應有的戒心和警醒,一心努力要把臺灣地區和大陸地區緊密結合了。
如果《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還在,學法律的馬英九就不會說他都是依照中華民國憲法行事,他會想到他在做的事情就是資匪、通匪了。
然而,國民黨人忘了一件事:他們廢止了《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他們不再稱呼對岸為「匪區」,他們認為從此可以和對岸來往,可以透過坐下來談判將來追求統一,但是一九四九年把他們大江南北一路追殺到臺灣的共產黨人又怎麼想呢?
如果他們也有一個類似《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的東西,在當時也同時廢止了,那還可以多少說表露了同樣的意圖。還比較可以說是有共識。
但可惜他們沒有。
而中國共產黨沒有,並不是說他們沒把國民黨當敵手,沒有把臺灣當「匪區」,而是他們認為中華民國早已滅亡了,不存在了。都已經滅亡、不存在的對手,不需要有個法律來對付。
他們不會忘記的,應該還是毛澤東那句「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未完)
第一部 迷霧
一、民進黨的情況
當人均GDP超韓趕日本時
今年二月臺北國際書展期間,有一天和韓國朋友聚餐。他感嘆韓國的經濟表現不佳,恭喜臺灣的人均GDP超越了韓國。
我說是啊,甚至我們還超越了日本呢。
這一下不只韓國人,連同桌的其他臺灣人也大呼驚奇。這麼大的新聞,他們都沒注意到。
最先見諸新聞報導的,是去年十月蔡英文總統表示,根據IMF的數據,臺灣的人均GDP將首次超越日本及韓國,成為東亞第一。到十二月中,日本經濟新聞,也報導臺灣將超越日本。
儘管其後實際的統計顯示,臺灣的人均GDP是三二、五...
作者序
前言
一.
八年前,介於太陽花運動之後和二○一六年大選之間,我寫了一本書:《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接著在大選結束後,我又寫了《大航海時刻》,總結那兩年我對當時社會氛圍的觀察和體會。
之所以敢又脫離過去在閱讀、文化領域的書寫,開始寫起涉及政經和社會的課題,不是因為覺得有了什麼評論的能力,而是我急於想把那段時間的觀察心得趕快和大家分享。
我看到了一個景象:臺灣的社會環境,正在由陸地轉為海洋;新一代年輕人的思維和價值觀也由陸地轉為海洋,對過去世代產生巨大衝擊。
本來,隨著社會的前進,每個不同的年齡世代置身的環境不同,思維和價值觀也就會有所差別。儘管有差別,但是前後世代之間又總有些承接的脈絡。直到某個時間點上環境產生劇變,景貌徹底不同,新一代人的思維和價值觀跟著異變,就會告別先前的脈絡。雖然仍是一代之隔,彼此卻是陸海相對了。
二○一六年前後我看到的情況就是如此。
國民政府來臺灣的幾十年間,先前一代代人置身的社會環境儘管有變化,很像是高山、丘陵、平原的不同,再怎麼變化還都是陸地景貌,適用在陸地生存的思維。
而太陽花運動前後,是一九八七年解嚴那年出生的年輕人長大成年的時候。隨著政治、經濟、兩岸關係、科技、媒體及國際情勢都出現劇變,他們已經置身有異於過去的海洋環境,也發展出屬於海洋的思維和價值觀。
陸地思維,講究穩定,習慣於避免震動。陸地的價值觀,重視秩序、權威、由上而下的分配。
海洋思維,必須習慣於風浪的波動,把波動化為前進的助力。海洋的價值觀,重視自由、個人意志、公平透明的分配。
陸地思維裡的海洋,是隔斷大陸的分界,充滿風急浪高的危險。
海洋思維裡的海洋,是連接世界的通路,充滿乘風快意的機會。
最關鍵的,陸地思維注重與中國的聯結,海洋思維重視臺灣本土意識。
當然,在陸地環境成長的世代裡,也有人長於海洋思維,在海洋環境成長的世代裡,也有人長於陸地思維,但這不妨礙以解嚴那年為分界線,劃出前後世代不同的思維。
臺灣海洋思維的年輕世代,就這樣一路參與反媒體壟斷、反大埔、紀念洪仲丘,終於策動三一八學運。
當時民進黨和國民黨的掌權者都成長於陸地時代,但民進黨知道如何一路聯結海洋思維的年輕人,而國民黨卻一路驅趕他們站到自己的對立面,並堅持要在海裡蹲馬步、練鉛球,結果後來大家都知道。
我震撼於臺灣這種劃時代的轉變,寫出來是為了和大家分享,也當作自己接下來觀察、思考的基點。
二.
八年後再寫這本《臺灣的未來在海洋》,起因是我看到二○二四年總統大選出現一些特殊現象。
雖然每一次選舉都有自己的特殊現象,但這一次還是有不同的特殊。
首先,因為「新時代」。綜合了疫情三年加解封、俄烏戰爭、新AI登場,還有中共對臺灣日益升高的軍事威脅等各種新變數,這個時代背景的本身就把我們帶入風浪更為險惡的海洋。
而各個總統候選人,以及各方陣營支持者之間的互動,讓我看到許多或是和海洋思維相衝突,或是逆行回陸地思維。
而解嚴時刻出生的年輕人,在八年前代表和陸地思維最對立的那一代,現在成了代表和陸地世代最接近的一代;更後來,在進入二十一世紀才出生的年輕人,出現了對照更巨大的海洋思維。儘管同在海洋裡,深淺不同水域裡的年輕世代之對比,落差可能不小於陸海之間的差異。譬如,今天二十歲上下的人很多已經不知道太陽花運動為何物。
而這些更深海域裡年輕世代和政治人物的互動方式,又是前所未見。
我把這些讓人眼花撩亂的現象簡稱為「迷霧」。
另一方面,中華民國自從有總統直選以來,每一次總統大選在枱面上的候選人之外,都還有另一個候選人:中共。只是不同時期的階段,這位候選人使用的工具不同。
早期在李登輝、陳水扁時代,中共參與臺灣選舉使用的工具是砲彈;到馬英九時代是銀彈;到今天,是綜合了砲彈加銀彈,外加新的戰線:認知戰。
在認知戰裡,連臉書都算是老舊媒體。各種新科技、新演算法、新媒體綜合出的認知戰,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變化出的形貌,代理人、共鳴者也無所不有。
認知戰的目的就是要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誤導方向,所以我把認知戰比喻為用心設計的「煙霧」。
這次大選,煙霧的濃度、廣度及方向,都和砲彈加銀彈結合出前所未見的強度。
身為一個公民,我想看穿瀰漫的迷霧和煙霧,發現有哪些被隱藏或淹沒,但真正值得關注的重要課題;也想知道在風高浪急中該有哪些調整和準備,前行的方向在
哪裡。
所以我除了訪問八年前寫那兩本書的時候見過的許多人之外,也訪問了近年來新認識的一些人,希望從大家不同位置交叉的雷達和探照燈中,整理頭緒。
很慶幸。在訪問、整理,並不斷對照出發基點的過程中,我不只為自己想要探索的許多問題找到解答,也更驚奇於許多意外的發現。
固然有些問題的巨大和糾葛影響出乎意料,但也有些解答的方向出乎意料令人鼓舞。而我想在這個特殊時刻把我所知道的寫出來給大家參考,以供大家共同繼續探索。
三.
這本書共有四個部份。
第一部份,「迷霧」。主要分析二〇二四大選民進黨、國民黨、柯文哲及郭台銘四組人馬各自的條件及呈現的問題。
因為世代差異如此急劇,沒多久前的事也容易被遺忘,因此我寫目前的現象,也整理過去埋下的根源。
民進黨從前瞻計畫談起。國民黨從廢止動員戡亂條例談起。柯文哲從他怎麼撿到槍談起。郭台銘從一篇寫他的文章談起。
我希望讀者看過這個部份之後,能有新的角度看待二○二四年大選,不必焦慮,並可以做些為國家,為自己做些更長遠的準備。
第二部份,是「煙霧」。
我從一位完全意想不到也是對岸認知戰共鳴者的女士談起,整理了一些常見的認知戰煙霧。
我希望能說得清這些煙霧是怎麼來的,作用是什麼,以及一個理性的人可以如何吹散煙霧。
如果只聽得進自己喜愛的政治人物,如果只仰賴政治人物決定未來,我們就容易成為販賣恐懼與仇恨者的買家。何況其中還有對岸認知戰發生作用的時候。
在國家安全上,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保持清醒。
第三部份,是「大象」。
臺灣社會有許多被迷霧和煙霧隱藏的緊要課題。在不同的人眼裡,有不同的優先順序。我只談自己最關心也覺得最緊急的三個與年輕人相關的課題。
之所以用「大象」來形容,一方面是這三個課題像是房間裡的大象,人人視若無睹;另一方面是因為這三個課題的根源,都在於臺灣過去陸地思維,是屬於陸地的巨獸。這三個課題,影響他們的居住、工作,以及對世界的認知。
我看到在更深的海洋環境裡出生的年輕世代的掙扎,他們和陸地世代與思維的衝突、被剝奪的公民權利,對未來的茫然,以及遭受特定政治人物的操弄。目前我們已經看到很多洶湧波濤,如果再不面對,未來海裡的翻騰勢必更險惡。
第四部份,是「海洋」。
八年前,我得知臺灣的四周雖然都是海,但卻是無魚之海。八年後,這次訪談中發現情況更嚴重。
但我意外又欣喜地,聽到讓海洋復生的方法也是很簡便,甚至在看似緩慢中可以很快速。而海洋復生的方法可以啟發民主社會許多其他運作的思考。
因此我在第四部寫如何以海洋思維重新看待今天的處境:如何從風高浪急中看出臺灣面對全世界前所未有的機會、如何改革社會固有的陸地思維,以及如何看出未來的希望,還有每個人自己該有的準備,如何務實地一寸寸實現理想。
這樣我們就不必為風浪的起伏而恐懼,而會乘風破浪,航向更廣闊的天地。
又因為我相信以這本書當個基點,我們要共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的話,一定需要
更多讀者的參與,所以在書的最後也有一章是留給讀者自己書寫的。也很歡迎大家
以這些意見與我討論。
我們一起共同探索挑戰和希望。
後語
一.
一九七四年九月,我穿著一件藍色有胸兜吊帶的牛仔褲,一件介於咖啡和橘黃之間顏色的襯衫,在釜山搭上了大韓航空的班機。這架飛機將先飛到日本福岡,再轉機去台北。
五十年後,我仍然聞得到新襯衫和新褲子的氣味。在福岡機場過境的時候,和同班飛機一位同學聊天比手劃腳的情景,甚至說話聲音的起伏。
是吧。一個十八歲少年生平頭一次出遠門,離開雖然是他出生卻沒有當作家鄉的地方,要去一個雖然從來沒去過,連他父母都沒去過,卻在他心裡認定是要「回去」的地方。他的興奮是可以想像的。
沒有那種認定和興奮,他是不會那麼執著地要來臺灣。儘管他早已習慣因為小兒痲痺而要拄拐杖的不便,但畢竟這是一次徹底別離自己生活和家人的移動。離開家人之後,連上洗手間這種事情都不知道如何處理的移動。
雖然我說不清是什麼原因,但我是從五十年前還沒有來這裡的時候就相信:中華民國是我的歸屬之地,臺灣是我的家。
二.
多年來,我也好奇過:為什麼就那麼相信?
是因為從小學每天上學在校外圍牆上看到的「光復大陸」?
是因為中學時候聽到韓國人都稱呼臺灣是「自由中國」?
是因為整個童年、少年時期一直讀的都是來自臺灣的書?
但是有一個記憶可以替換所有這些好奇。
十八歲那年飛機從福岡抵達台北的當天是夜裡。出了松山機場,外面下著毛毛雨。同學的姐夫來接他,也邀我一起去住一晚,第二天再去學校宿舍。
我在一盞路燈下等他們把車開過來。抬頭往上看,路燈下雨絲清晰可見。燈的上方比較遠的地方雨絲落的速度似乎很慢,進了燈光裡的下方,就落得很快,撲面而來。
車子去花園新城的路上,車窗外是黑黑的。我望著黑暗,不知怎麼沒感到未知的恐懼,而覺得黑暗中好像有很多可能。雨絲和黑暗,好像都是在歡迎我這個身有行動障礙,沒有任何社會關係的少年,他來到了一個雖然沒有家人但卻將全然擁抱、接納我的地方。
那個雨夜的記憶銘刻了我的心理年齡,也預示了我會受到的一切眷顧。
臺灣確實如我期盼,也超出我期盼的一切,承載了我,豐富了我。
臺灣是個美好之地。
我也一直努力希望自己有所回報。
三.
反服貿的時候,我有一個多月時間公開以國策顧問的身分批評馬英九總統。這不合常理,但是我很坦然的原因,是我從接受馬英九總統邀請擔任這個職位起,就自認是中華民國的國策顧問,不是馬總統個人的國策顧問。
也許我童騃,但那是我的直心。
二○一三年七月底,我在立法院公開辭去了國策顧問一職,隨即回到紐約。
之後有一天晚上很難忘。明明夏天正熱,屋子裡的冷氣也不強,然而我就是覺得冷到牙齒一直在打顫。那是你知道有些時刻再親密的人也幫不上忙,只有你一個人面對所有壓力的孤獨。而許多人質疑我為什麼要堅持蹚反服貿的渾水,為什麼不專心先把出版事業做好時,我只知道如果不先解除自己家裡的危險,事業再成功我也會夜不成𥧌。
我感激上蒼的垂憫,讓我渡過最黑暗的一段時間,直到次年目睹服貿的危機解除。
四.
我參與反服貿運動,開始是因為我對出版業的注意。但後來擴及許多其他產業,甚至也參與太陽花運動,之後又發起「年輕的力量進國會」,以及其後又持續觀察、整理海洋世代與陸地世代的對比,都可能因為來台北第一天夜裡的記憶銘刻了我心理年齡是十八歲,所以一直比較注意年輕世代相關的課題。
動筆寫這一本書,我最後整理出我認為臺灣當下最值得關注的三隻大象都和年輕人有關,也是這個原因。
年輕人沒有未來,就是國家沒有未來。我確實如此相信。
我寫這段後語,一方面是想鼓勵年輕人:如果五十年前,在資訊、交通都不發達的時代,一個身體不便又隻身來台的少年都可以在臺灣找尋到他的機會,那麼從小就生長在這裡的人,今天又有充沛的資訊及新穎的科技工具,應該更有機會從自己面對的黑暗中看到不是未知的恐懼,而是未知的可能。
一方面也希望再次提醒其他世代的人注意和年輕人相關的這些課題,讓我們一起陪同也幫助年輕世代進行對未來新的探索。
臺灣是美好之地,我們可以一起做這件事。
五.
一直到這本書寫到這裡的時候,我才真正明白為什麼當年那麼早我就相信這裡是我的家了。
八年前出版《如果臺灣的四周是海洋》,有一位大學同學看過之後跟我說:「啊,這是你寫給臺灣的情書。」
所以在寫這本書的後語時,我想那這本書是什麼呢?
我想到。是家書。
也因為想到是「家書」,所以我明白為什麼當年那麼早就相信了。
真正的相信,不問為什麼。
我沒把出生的韓國當家。
我沒把籍貫上的山東當家。
我沒把曾經居住五年的北京,曾經居住三年的紐約當家。
但我從五十年前還沒有來的時候就相信臺灣是我的家。
相信就是相信。沒有其他。
此刻把書讀到這裡的你,如果你就是生長在此,應該更是如此。
不論家多麼破爛,我們都是可以一起修復的。
不論外面有多少人想搶走我們的家,我們都可以一起努力保衛家。
三三○那天五十萬人上凱道,晚上我應邀上台致詞的時候,先閉目合掌祈禱。我在心底說的話是:希望所有曾經護衛臺灣這塊土地的先人,能賜給我們繼續護衛這塊土地的勇氣和智慧。
寫這本書,也是那個出發點和心意。
不論有多少迷霧、煙霧想要讓我們看不清回家的路,我們不會忘記回家的路,我們不忘記要保護我們的家。
我們一起努力。
前言
一.
八年前,介於太陽花運動之後和二○一六年大選之間,我寫了一本書:《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接著在大選結束後,我又寫了《大航海時刻》,總結那兩年我對當時社會氛圍的觀察和體會。
之所以敢又脫離過去在閱讀、文化領域的書寫,開始寫起涉及政經和社會的課題,不是因為覺得有了什麼評論的能力,而是我急於想把那段時間的觀察心得趕快和大家分享。
我看到了一個景象:臺灣的社會環境,正在由陸地轉為海洋;新一代年輕人的思維和價值觀也由陸地轉為海洋,對過去世代產生巨大衝擊。
本來,隨著社會的前進,每個不同的年齡世...
目錄
前言
第⼀部:迷霧一、 民進黨的情況
當人均GDP超韓趕日時
暴增的百億富豪
千分之一的人和其他人
站在民進黨對立面的人
行政上的傲慢
破壞立法程序的傲慢
後續出現的事不足為怪
二、國民黨的情況
民國八十年五月一日
在馬英九的努力之下
不懂共產黨的心
從熱河日記看陳雲林事件
不把臺灣安危放在心上的《服貿協議》
《服貿協議》對臺灣的危害
對人民執意的欺騙
失去論述能力
也失去制衡能力
失敗失到失去了價值觀
三、柯文哲的情況
賭爛票和年輕票
短影音媒體的寵兒
柯文哲們和五種話術
背離對支持者的承諾
混亂又開時代倒車的政策
混亂的政治思路
帝王學加宮廷政治
不會做決策卻會葉克膜的原因
為什麼中國希望柯文哲出來選總統
四、郭台銘的情況
從一篇文章談起
CEO治國術和培養的人
五、那要怎麼選
藍白合?
票到底要怎麼投
第二部:煙霧
六、和厭恨有關的
一位意料外的女士
從銀彈到煙霧彈的戰爭
共鳴者
全民下架民進黨?
七、和恐懼有關的 等距外交,維持對話的機制?
再委屈的和平也是和平?
和平協議?
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
第三部:大象
八、不只是高房價的問題
居住正義的核心問題
政府才是炒房的第一輪推手
房價和都更
民意代表拱高的房價
黑市化的租屋市場
失去原意的包租、代管
租屋的解決方案
社會住宅不只是不足的問題
社會住宅的另類解決方案
年輕世代受損的公民權
九、不只是低薪的問題
為什麼缺工
無望
《勞基法》的法裡法外
流量和「親人」
斜槓與茫然
十、不只是多巴胺的問題
當孩子不知道白雪公主的時候
多巴胺上癮
教育系統的問題
一個年齡層自殺率的訊號
第四部:海洋
十一、不能全靠政府
從魩仔魚說起
鯨豚的故事
探照燈也是聚光燈
十二、如果相信海洋
地緣政治是這樣的
重新講一個臺灣故事的必要
故事從《白鯨記》講起的話
十三、新的準備
葉公好龍
從香港取經的話
圈子文化
也是圈子文化
看自己的肚臍眼
公共知識分子不能再消失
十四、夢想和實踐
勇敢夢想的他山之石
一個人可以做的事
兩個人可以做的事
擾動的力量
第三勢力
心智的鍛鍊
同溫層的真正名字叫「部落」
勇敢與合作
走向邊緣
最慢也最快的故事
後語
附錄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及其爭議是怎麼來
個人參與反服貿運動重點紀事
我們剩下不到二十四小時了
辭國策顧問信
《前瞻條例》涉及的一句話
為舊有的工業生產模式打開資源的大門
感謝
請寫下你的探索
前言
第⼀部:迷霧一、 民進黨的情況
當人均GDP超韓趕日時
暴增的百億富豪
千分之一的人和其他人
站在民進黨對立面的人
行政上的傲慢
破壞立法程序的傲慢
後續出現的事不足為怪
二、國民黨的情況
民國八十年五月一日
在馬英九的努力之下
不懂共產黨的心
從熱河日記看陳雲林事件
不把臺灣安危放在心上的《服貿協議》
《服貿協議》對臺灣的危害
對人民執意的欺騙
失去論述能力
也失去制衡能力
失敗失到失去了價值觀
三、柯文哲的情況
賭爛票和年輕票
短影音媒體的寵兒
柯文哲們和五種話術
背離對支持者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