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脈絡裡,中國原來如此!
兩河流域文明刺激了中國早期王朝的出現與發展;
但外來因素沒有削弱的情形下,卻反而強化了中國文化的個性?
羅馬帝國和秦漢帝國分別瓦解後,
歐洲和中國為何各自走上不同的發展路徑?
為什麼中國文明後發先至,卻成為不斷改朝換代的早熟國家?透過50個主題,以世界觀點看中國王朝興衰的運作邏輯!中國從來都不是獨立發展,自產生的那刻起,就受到世界其他文明的影響。
本書在世界大背景下,聚焦歷史背後的規則,從歷史縫隙中,找出串聯古今中外發展與真相的引線,拆解歷史大問題、挖開不準確的歷史常識:
◆秦漢與羅馬之間有什麼神奇關聯?
◆遊牧民族進入中原的時間,存在著規律次序?
◆為什麼希臘人「弒父」而中國人「殺子」?
◆歐洲沒有官逼民反?西方農奴的生活水準竟比中國農民高?!
◆中國在鴉片戰爭中輸給英國的真正原因是……
◆面子外交:對於西方的「叩門」,中國與日本的態度為何截然不同?
◆「丞相」名稱的演變:不過是一場皇帝與丞相間一直在玩的同個遊戲罷了。
◆海上來的蠻夷和陸上來的哪裡不一樣?
……
世界史概念下的視角,跳脫通史與斷代史的架構,
以新的方式看懂歷史:長時間、遠距離、寬視野,
全方位呈現中國歷史盛世與動亂的內在邏輯和外在動因。
【以核心問題為緯、以世界歷史為經】
從縱橫比較的視野深入思考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找出歷史認知盲點,從細節分析,看懂真正的歷史。短時間內建立起整體概念。
【找出歷史變動過程背後的規則】
本書沒有津津樂道於歷史上一個又一個的權謀故事,或是一次又一次的君臣爭鬥,也沒有按照善惡忠奸思路的歷史軼聞,因為這些過程雖然每次花樣都會翻新,但本質上無非是一些歷史中規律性的重複。
藉由切入50個歷史課題,化繁為簡,以世界史的視角,提引出中國王朝的興亡邏輯與遊戲規則,以及這些規則是怎麼形成的。
作者簡介:
張宏杰
蒙古族,1972年生於遼寧。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學士,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後,現任職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曾在「百家講壇」主講《成敗論乾隆》。大型紀錄片《楚國八百年》總撰稿。
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低薪的盛世:從俸祿窺看中國二千年官場經濟與腐敗人性》、《先求穩,再求奇:曾國藩的內功與外功》、《饑餓的盛世》、《張宏杰講乾隆成敗》、《千年悖論》、《坐天下很累》、《中國人的性格歷程》、《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縱有五千年,橫有四萬里,視野越是高遠,對中國史的理解越是開闊。
——馬伯庸,知名歷史暢銷書作家
十多年前,史鐵生就向我推薦過張宏杰的《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我讀了好幾遍,還覺得不夠。這一次,張宏杰把他對歷史的理解都放在了這本書中,想法非常好,歷史的比較,更容易看得清楚;比較的歷史,更容易接近真相。
——姜文 ,中國導演、演員
本書中涉及的史實,或許有些已為讀者熟知;但張宏杰在本書中的見解和觀點,肯定會引發歷史愛好者的興趣和思考。
——葛劍雄,中國歷史地理學者
張宏杰的這本書,以核心問題為緯,以世界歷史為經,從縱橫的比較視野中得出了對中國史的深入思考,也蘊含著對歷史命運的深切關懷。
——許紀霖,中國歷史學家
名人推薦:【名人推薦】
縱有五千年,橫有四萬里,視野越是高遠,對中國史的理解越是開闊。
——馬伯庸,知名歷史暢銷書作家
十多年前,史鐵生就向我推薦過張宏杰的《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我讀了好幾遍,還覺得不夠。這一次,張宏杰把他對歷史的理解都放在了這本書中,想法非常好,歷史的比較,更容易看得清楚;比較的歷史,更容易接近真相。
——姜文 ,中國導演、演員
本書中涉及的史實,或許有些已為讀者熟知;但張宏杰在本書中的見解和觀點,肯定會引發歷史愛好者的興趣和思考。
——葛劍雄,中國歷史地理學者
張宏杰的...
章節試閱
為什麼希臘人「弒父」而中國人「殺子」?
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有著巨大的差別。
希臘神話中一個常見的主題是「弒父」,其中最有名的一個是伊底帕斯的故事。
有一位國王,得到一條神諭,說他「將被兒子所殺」。這個國王很害怕,因此甚至不敢和王后同床。有一天,他酒後忍不住亂了一下性,結果生出一個兒子,叫伊底帕斯。國王很害怕,就把這個嬰兒扔到山裡。結果這個孩子被一個牧羊人發現並且養大。長大之後,他和國王在城裡狹路相逢。兩個人互不認識對方,國王命令伊底帕斯讓路,伊底帕斯脾氣也很暴躁,盛怒之下把國王也就是自己的親生父親殺死了。然後他因為能力出眾,被民眾選為國王,按照習俗與前王后也就是自己的母親成婚,於是應驗了他將「弒父娶母」的神諭。
這個故事後來被佛洛伊德引用,成為心理學中一個著名術語:「伊底帕斯情結」。
除了這個故事之外,在希臘神話中,「弒父」的例子實際上還有許多。希臘的神界頻繁發生父子衝突,父親通常會對自己的兒子百般提防。天空之神烏拉諾斯把子女們囚禁於地下,結果他的兒子克洛諾斯用大鐮刀閹割了父親,取代父親的統治地位。
克洛諾斯成為神界的主人後並不放心,因為他的父親死前對他說:「你也將像我一樣被自己的兒子推翻。」於是克洛諾斯做出了一個殘忍的決定:把生下來的孩子全吃掉。所以他的前五個孩子,全都在剛出生時被他一口吞下。第六個孩子叫宙斯,也就是希臘神話中最偉大的神,出生之後,被母親用石頭調包,僥倖活了下來。長大後,宙斯把父親扔出王宮,自己成為眾神之王。
希臘神話中「弒父」的故事這麼多,並不是一個偶然的巧合,而是反映了希臘社會當時的某種現實。
遍觀中國上古神話,我們絕對看不到這類「大逆不道」的情節,與此相反,我們看到的多是「殺子」的傳說。
例如堯舜禹中的舜很有才幹,但是他的父親瞽叟卻不喜歡他,經常無緣無故地毒打他。舜怎麼辦呢?他從來也不反抗。打得輕,他就乖乖地忍受著;打得重,他就逃到荒野中,一個人痛哭。堯聽說了這些事情,認為舜品德高尚,準備重用他。結果瞽叟更不高興了,他聯合自己小妾生的兒子象,要謀殺舜。有一次,瞽叟要舜修房頂。舜剛爬上去,瞽叟和象立刻抽走梯子,放火燒屋。好在舜把自己頭上戴的斗笠當作降落傘使用,然後跳了下來,逃過一死。結果過了兩天,瞽叟叫舜去挖井,舜又老老實實去了,等舜下到井底,他的老爹和弟弟就急急忙忙地挖土填井,想把他給活埋。幸運的是,舜很有警覺性,知道他們沒安好心,一下井就早早在井的側壁鑿出一條暗道,這才又撿回一條 命。
因為這種「百忍成家」、「不惜一切代價維持和諧家庭」的精神,讓舜成為那個時代最偉大的聖賢,被萬人歌頌,後來又成為領袖。這個現在讀起來有點怪異的傳說,在一九一一年以前,一直被當作教育中國人的最經典故事之一,列為「二十四孝」之首。
「二十四孝」中還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在一個大災之年,一名叫郭巨的孝子為了省下一口糧食以確保母親不挨餓,打算把自己的兒子活埋。他的理論是,兒子死了可以再生一個,母親死了就不能復生。這就是二十四孝中著名的「郭巨埋兒」。
這兩個故事也不是偶然出現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這樣極端地強調孝道的故事很多。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也許可以把中國文化解讀為「殺子文化」。
那麼,為什麼西方神話的主題是弒父而我們是殺子呢?
這個原因比較複雜,歸根結底還是要追溯到中國和希臘地理環境上的不同。
前面已經講過,中國地理環境有兩個特點。第一,它是半封閉的,由青藏高原、草原、沙漠、長城圍起來。第二,被圍起來的這一大塊腹地,土地很肥沃,非常適合發展農業,也非常適合定居。
而希臘的地理環境與中國幾乎完全相反。希臘地理環境的第一個特點是開放性。希臘是個半島,看希臘地圖,給人留下第一個印象是:它的海岸線很長。除了北部,這個半島的其他任何地方距海邊都不過五十公里,海岸天然良港密布,航海條件得天獨厚。用當代思想家顧準的話來說,「這種條件幾乎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區都不具備的」。
第二個特點是土地非常貧瘠。希臘多山,土壤裡有很多石塊和沙礫,不利於農業耕作。所以古希臘作家、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希臘「一生下來就是由貧窮哺育的」。
這種地理環境的不同,決定了中國文明和希臘文明的區別。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在黃河兩邊世代定居下來,很快形成了大規模、單純的定居農業模式。中國文明從根上就是農業文明、定居文明。定居文明中,人們的生活方式不過是重複上一代,老年人的經驗和智慧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他們知道什麼時候發洪水,什麼時候播種。所以我們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 前。」
在農業社會,老年人是永遠的權威,一切社會資源都掌握在老年人手裡,老年人對家族的支配是終身制的,年齡越大,輩分越高,發言權就越大。所以中國社會是一個「尚老社會」,與「老」有關的一切詞都是好的:「老實」、「老練」、「少年老成」、「老闆」、「老總」……都有成熟、穩重、德高望重的意思。
而希臘人的生活卻不是這樣。
希臘貧瘠的土地不適合種稻米和麥子,不過那些多岩石的山坡能用來種葡萄樹和橄欖樹,也可以養羊。所以,希臘糧食不能自給,但是可以生產橄欖油、葡萄酒和羊毛。
橄欖油、葡萄酒和羊毛不能吃,怎麼辦呢?可以賣掉換糧食吃。所以希臘人就到海上去做生意,把自己生產的橄欖油、葡萄酒和羊毛賣到別的國家,把別的國家的糧食運回來。
海上貿易和定居農業這兩種生活方式完全不同。大海顯然是年輕人的天下。因為大海充滿危險,一次遠航要費時數月,與風濤搏鬥,這是老年人做不到的。所以在早期的希臘社會,最富有的往往是年輕人。在希臘傳說中,我們讀到更多的是對青春、活力的讚美。希臘雕塑歌頌的多是青春、健美的人體,因為希臘人崇尚展示青春和力量的體育運動。
這種航海的商業活動更重要的一個作用是打散了血緣紐帶。大規模的航海活動,不可能是一個家族的男女老幼同上一條船,只能是各家的年輕人上一條船,在這條船上,人與人之間是平等關係,而不是長幼尊卑的關係。所以一般來講,在古代希臘,兒子成年後,父親就會承認他的平等地位。這一傳統後來演變成了一條法律:「雅典男性成年後(滿十七歲、滿十八歲)即完全擺脫家父的控制,在透過由家父或監護人及立法大會主持的市民資格考察以後,即可獲得獨立權利而登記造冊。」
說到這裡,我們回頭再看希臘神話。神話是現實社會的隱喻。佛洛伊德在《文明與缺憾》(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一書中,把西方民主制度的產生直接歸因於兒子對父親的反抗。他認為,文明的發展過程就是從「原始父親」的專制向「兄弟聯盟」的民主轉變過程。在希臘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血緣紐帶不斷鬆弛,父權不斷弱化。成年人以平等的方式組成社會,從而創造出希臘的民主城邦。
「弒父精神」是推動希臘西方社會不斷發展的一個基本精神動力。人們對家庭權威的態度,決定了他長大之後對社會權威的態度。西方文化的一個明顯特徵是敢於反抗權威,在代際衝突中完成新陳代謝和自我更新。
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鬼魂經常干涉人世的生活,需要人的供奉。而血緣紐帶斷裂後的希臘並非如此。「在古希臘羅馬人的觀念中,靈魂猶如飄忽的影像,不具實體,甚至連思考和說話的功能都沒有,無力干涉生者的世界。而且,死者一經埋葬或火化,其靈魂即可渡過陰河,進入一去不復返之鄉,從此斷了還陽的歸路。因而,古希臘人對已經安葬,尤其是已經火化的死者的靈魂並沒有畏懼感,很少有鬼魂上門造訪的故事。」
在世界其他主要文明中,血緣紐帶也以其他不同的方式早早地被割斷了。例如兩河流域的蘇美文明,也很早就從血緣酋邦時代進入分層社會,推動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商業。而商業在兩河流域之所以重要,也是因為兩河流域的地理環境與中國相當不同。
「古代蘇美位於兩河之間……每一座城市及其衛星城鎮都被沙漠和其他的城市分離開來。……蘇美幾乎沒有石頭或金屬,除了棕櫚、檉柳、柳樹和白楊這些並不太好的建材之外,幾乎沒有木材。銅、石頭和建築木材,如果需要的話,也只能透過與北部上游的貿易而獲得。」
因此,蘇美文明不存在如中國這樣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不同地區的物產必須大量交換,大商業特別是長距離的遠途販運在蘇美社會中具很重要的地位,並且決定性地影響社會組織的形成。「在蘇美人那裡……大商業的存在是生產分工或者說社會勞動分工中不可缺少的,而且是將整個社會生活整合起來的黏合劑。」
因此,蘇美人的血緣紐帶也很早就斷裂了,血緣紐帶斷裂的一個表現就是神廟的興起。因為人群不再以血緣為聯繫紐帶,自然也就不能用共同的祖先來維繫團結。他們要尋找新的共同信仰,這就令中東地區出現巨大的神廟。蘇美各個城邦都竭盡全力,修建精美的神廟,供奉整個城市崇拜的主神,這些神與祖先是沒有關係的。共同的神「是有力的社會黏合劑,將居民團結在一起,團結在國王身邊,順從其作為宇宙秩序的一部分。」人們的社會地位由財產而不是血緣決定,窮人大批地成為富人的奴隷,由此進入奴隷社 會。
而在中國,商業自始至終不發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一直是主體。「美國著名甲骨學家吉德煒指出,中國古代的地理環境特點有助於解釋其文化發展的形式。早期中國文化的根基是農耕,所以市場的作用似乎很不重要。另外,中國境內主要大河的流向是自西向東的,這種自然環境很難激發地區間貿易的發展,因為它們流經的緯度相同,故而自然資源基本相似。缺少大範圍貿易網絡也可以用自然資源分布的廣泛性來解釋,各地日常生活都可自給自足,沒有必要進行貿易。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自然環境與此完全不同,社會發展所需的金屬礦石、堅硬的石料和優質的木材十分匱乏,都要依賴遠程貿易網。」
因此,中國歷史的發展與其他主要文明不同。在其他文明血緣斷裂的同時,中國卻出現了血緣群體的不斷擴張,從家庭、家族擴大到部落、部落聯合體,最終形成國家。
商代和比它早一千多年的蘇美城邦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例如城市、宮殿、文字和青銅器。但這只是表面類似,骨子裡,中國早期文明和蘇美文明及後來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有很多截然不同的地方:在兩河流域,青銅器之所以出現和發展,主要是由於耕種和作戰這些實用因素。而在早期中國,青銅器主要被製造成禮器,用於政治目的。雖然中國的青銅文化如此發達,但農民們用的一直都是簡陋的石器。
蘇美人創造文字是為了記帳,或者說為了服務於經濟。而中國的甲骨文記錄的幾乎都是占卜,而占卜是商代政治的運作方式。在蘇美,城市是從經濟中心或者說商品交易中心發展來的,而在中國,最早的城市都是政治中心,而非經濟中心。因此,考古學家張光直強調,推動中國文明形成社會變革的主要動力是政治而非技術和貿易。而在世界其他很多地方,例如希臘和蘇美,是相反的。
張光直也因此認為,中國早期文化與馬雅文化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重要特徵是連續性的,就是從野蠻社會到文明社會許多文化、社會成分延續下來」。而蘇美文化「是一個突破式的,就是在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上,經過技術、貿易等新因素的產生而造成一種對自然生態系統束縛的突破」。「親屬制度被破壞,親緣關係被地緣關係所取代。」
然而,雖然和中國一樣屬於連續發育的文化,馬雅文化也沒有祖先崇拜,只有神靈崇拜。所以,我們看馬雅文化與蘇美文明、埃及文明、希臘文明一樣,有著巨大的神廟建築。中國沒有這種與民居完全不同的神廟建築類型,中國的太廟建築與活人使用的宮殿建築毫無二致。
因此,血緣這個紐帶,從新石器時代到春秋戰國,一直牢牢地束縛著中國人。儒家的政治學說原理,其實就是把血緣原則放大到國家。有人說,中國人的宗教是儒教,而儒教的核心是孝道,是「慎終追遠」、「無後為大」。語言學家研究統計,世界上主要民族的語言中,關於親屬的稱謂有二十五個詞左右,但中文裡有多少個呢?三百五十個。與父親同輩的男性,英語只用一個uncle就打發了,而中文有伯父、叔父、姑父、舅父、姨父等五種稱謂。英語中cousin這個詞,在中文中要用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這八個詞才能完全表達。這正說明血緣關係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直到明清,太廟仍然建在離皇宮最近的位置上。在中國南方,一個村子中心最精美的建築基本上都是宗祠。而如果你到世界各地去旅遊,你會發現,不論是印度、中東還是歐洲,他們城市中心的教堂、寺廟供奉的都是神,沒有一個是供奉祖先的。
中國人的廟供奉的是祖先,其他文明的廟供奉的是神。這是中國文明與其他文明的一個根本區別。
為什麼希臘人「弒父」而中國人「殺子」?
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有著巨大的差別。
希臘神話中一個常見的主題是「弒父」,其中最有名的一個是伊底帕斯的故事。
有一位國王,得到一條神諭,說他「將被兒子所殺」。這個國王很害怕,因此甚至不敢和王后同床。有一天,他酒後忍不住亂了一下性,結果生出一個兒子,叫伊底帕斯。國王很害怕,就把這個嬰兒扔到山裡。結果這個孩子被一個牧羊人發現並且養大。長大之後,他和國王在城裡狹路相逢。兩個人互不認識對方,國王命令伊底帕斯讓路,伊底帕斯脾氣也很暴躁,盛怒之下把國王也就是自己的親生...
作者序
為什麼寫「世界史座標下的中國」?
《一》
歷史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
有多重要?
歷史就是一個國家的記憶。
我們都知道,記性不好的人,今天的事明天就忘,做事顛三倒四,他的人生顯然會受到很大影響。
同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不善於梳理分析自己的歷史,他在現實當中就會總犯錯誤,甚至會總在同一個地方跌倒。
因此有一句話,「讀史使人明智」。
但是,「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並不是說一個人只要多讀幾本史書,就會明智起來,沒那麼簡單。讀史關鍵在於方法,要善於總結和分析。記住一堆年號並不能使人明智。
然而,分析歷史的規律是件很難的事情,面臨著很多困難。
第一個是歷史資料方面的困難。
有些國家歷史分析的困難在於歷史太短,資料太少,沒什麼可歸納總結的。而中國歷史分析的困難在於太長,資料太多,總結不易。
確實,中國是世界上最重視歷史的國家,從商代開始我們就有史官了,因此,中國是世界上歷史資料最多的國家,可謂浩如煙海,汗牛充棟。別的不說,整套《二十四史》就有四千多萬字,讀起來非常困難。
所以如果你遇到一個人說他通讀過二十四史,你最好別信。
為什麼呢,因為二十四史是古文,裡面有今天讀者不熟悉的大量生僻字,不知道的人名、地名,不熟悉的典章制度,讀起來很費力。因此,假設你一天讀三千字原文,不論過年過節、颳風下雨,一天也不間斷,那麼讀一遍二十四史,要花多長時間?我算了一下,大約是三十六年。因此,除了少數的專業史學家(例如張舜徽),極少有人能真正通讀二十四史。
那麼除了二十四史,我們還有《資治通鑑》、《史通》、《通典》……都是大部頭的。如果你都想通讀一遍,再去歸納總結,一輩子也讀不完。
所以這是第一個困難,資料方面的困難。
第二個困難,是總結和梳理的困難。
你掌握了史料,讀了大量的史書,也不見得能從歷史當中獲得益處,相反,還可能被歷史欺騙了。
為什麼呢?因為同樣的一段歷史,不同的人可能會歸納總結出完全不同的規律。
歷史是一個民族的記憶,然而,並不是記性好的人就能生活得很好,因為記憶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並不是同義詞。
很多人記性很好,但是思考的邏輯性很差。例如我的一位舅媽,她的記憶力不錯,說起多年前的什麼事來都講得連枝帶葉,非常生動。但是每次生病她都不去醫院,而是去找村裡的算命先生。她堅持認為人會生病都是因為「衝撞」了什麼「不潔的魂靈」所致,按照算命先生的指示,朝某個方向燒紙錢就能夠治好。曾經有兩次巧合,燒完紙錢後不久,她的病還真好了,她的那套理論因此更加強化,還嘲笑我關於病毒和細菌的說法是異端邪說。直到五十多歲時因為急性腎炎拖延治療而去世前,她都認為我是讀書把腦子讀壞 了。
一個國家也是這樣。
中國擁有最龐大的史料庫,然而並不見得因此就能產生最偉大的歷史學。事實上,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史中,歷史學家們基本上是按照「善惡忠奸」這個簡單的思路,對複雜的歷史記憶進行整合。幾千年來,中國的讀書人總是認為,中國之所以沒有治理好,就是因為人心不古,不肯好好聽孔子的話。如果大家都老老實實貫徹孔孟之說,那麼堯舜之治很快會再現。而普通老百姓聽了歷代的評書、演義,得出的結論更是簡單:一切成功都是因為皇上聽了忠臣的話,一切失敗都是因為皇上聽了奸臣的話。所以只要「親賢臣、遠小人」,天下自然太平。這種歷史總結能力,是中國從秦朝到清朝,一直在「鬼打牆」式的治亂循環中繞圈子的原因之一。
所以,讀史需要悟性。「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並不絕對正確。學歷史不見得都能獲得智慧,有的時候獲得的是更深的愚昧。
一般來說,我們普通讀者的頭腦中,其實充斥著大量不準確甚至是錯誤的歷史常識,例如:
「歐洲中世紀是一個黑暗時代。」
「羅馬帝國的皇帝和中國古代的皇帝一樣也是世襲的。」
「漢武帝獨尊儒術,尊的是孔子、孟子的學說。」
「以推翻王朝為目的的農民起義是全世界歷史共有的現象。」
「中國歷史上腐敗很嚴重,是因為皇帝們不能下狠心反貪腐。」
「歷史是直線發展的,越到後面肯定越進步。」
……
這些都是不準確甚至是錯誤的常識。
《二》
基於讀史的困難,我決定寫一本簡單明瞭的「世界史座標下的中國」。
它的作用,是幫助一般讀者在世界史的背景下,迅速了解中國歷史的大脈絡,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建立起對中國史的一個整體概念。
有人問,為什麼不寫一部《中國通史》?
第一個原因,是通史的體例不利於讀者簡明地了解中國歷史大脈絡。通史字數往往比較多,例如著名的白壽彞的《中國通史》,共十二卷二十二冊,約一千四百萬字。另外一個,通史的寫法通常比較刻板,首先是按照朝代的順序,一朝一朝地講下去。其次是每一朝分成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一塊一塊地像疊豆腐一樣地疊上去。往往看到後面,就把前面的忘掉了。特別是現有的通史,很多都有同一個問題,那就是重史實而輕史識,只注意羅列知識重點,並沒有把這些重點背後的邏輯打通,也就是說,沒有下功夫梳理歷史背後的規律。
因此我要做的,是打破朝代的順序,提煉中國歷史的大脈絡。跳出具體朝代、具體人物、具體事件,聚焦歷史背後大的規律。
所以,這本書不會津津樂道於歷史上一個又一個的權謀故事,一次又一次的君臣爭鬥過程,還有一個又一個王朝的興起和崩潰,因為這些過程雖然每次都花樣翻新,但本質上無非都是一些規律性的重複。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這些過程背後的遊戲規則,以及這些規則是怎麼形成的。
所以打個比方,通史像是一個人的年譜,每一年都要寫。而我的「簡讀」,更像是對這個人的一些評論或者考察結果,只談幾個重點,但是希望能談深、談透。
《三》
第二個原因是,通史很難進行中外比較,或者說難以在世界史的背景下分析中國史。
有的時候,歷史需要「長時間、遠距離、寬視野」地去看,才能發現一些整體性的規律。例如只有升上太空,你才會看清楚地球是圓的。或者說,只有跳出廬山之外,你才能發現廬山的真面目。
「不讀中國史,不知中國之偉大;不讀世界史,不知中國之特質。」不讀世界史,你無法準確地判斷中國文明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自身的獨特之 處。
所以這本書要做的,是把中國史放到世界史的背景下去觀察。
一般來講,中國人寫中國史,會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局限於中國本身,並不去注意影響中國發展的世界因素。然而事實上,在中國史的發展進程中,世界因素在很多時候發揮了關鍵作用。例如兩河流域文明的一些要素,對中國早期王朝的出現和發展有重要的刺激作用。當然,這些外來因素並沒有削弱,反而強化了中國的文化個性。
所以這本書還有一個重點,是分析中國與世界的相同與差異。事實上,中國歷史有很多與歐洲歷史相似的階段。例如周代封建制下的貴族社會,與西方的「封建時代」(也就是中世紀),有著非常相似的貴族精神和遊戲規則。中國的秦漢帝國,更是與歐洲的羅馬帝國有著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漢帝國滅亡後的「蠻族入侵」(或者說「五胡亂華」),並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而是當時一個世界性的現象,羅馬帝國也是在同一波「蠻族入侵」中滅亡的。中國史與其他國家的歷史也有「神同步」的階段,例如晚清中國面對外來侵略的反應,與東南亞的鄰國緬甸幾乎一模一樣。
當然,中國史與其他國家的歷史更多的是本質上的不同。例如羅馬帝國雖稱帝國,卻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也沒有做到書同文、車同軌。正是因為這種不同的歷史本質,導致秦漢帝國和羅馬帝國分別滅亡後,中國和歐洲各自走上不同的發展路徑。
因此我會在這本書中對照比較在地理因素影響下的先秦和希臘文明、秦漢帝國和羅馬帝國、清代中國與工業革命前後英國的財政能力,對比中國、日本和緬甸在西方殖民主義入侵時的反應,這樣才能凸顯出中國歷史的獨特規律。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讀史也都會歸納總結出不同的經驗和教訓。這本書的性質是普及讀物,並非對歷史知識的均衡敘述。更重要的是,我自始至終是個「歷史愛好者」,而非「歷史學家」。因此我這本書是典型的一家之言,肯定有很多偏頗之處。但如果這本小書能刺激你更主動、更積極地思考歷史,或者說,你能把這本書當成是我手繪的中國歷史導覽圖,拿著它去漫遊,探索更深入、更廣闊的歷史,那麼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為什麼寫「世界史座標下的中國」?
《一》
歷史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
有多重要?
歷史就是一個國家的記憶。
我們都知道,記性不好的人,今天的事明天就忘,做事顛三倒四,他的人生顯然會受到很大影響。
同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不善於梳理分析自己的歷史,他在現實當中就會總犯錯誤,甚至會總在同一個地方跌倒。
因此有一句話,「讀史使人明智」。
但是,「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並不是說一個人只要多讀幾本史書,就會明智起來,沒那麼簡單。讀史關鍵在於方法,要善於總結和分析。記住一堆年號並不能使人明智。
然而,分...
目錄
自序╱為什麼寫「世界史座標下的中國」
第一篇╱中國文明的起源
第一章 中國歷史的幾條大脈絡
第二章 夏朝為什麼出現在河南?
第三章 中國文明起源的世界因素
第四章 中國文明的基本性格
第五章 為什麼希臘人「弒父」而中國人「殺子」?
第六章 夏商周三代:血緣紐帶的擴大
第二篇╱秦始皇以前的中國
第七章 貴族文化的黃金時代
第八章 亂世的活力
第九章 戰國史就是變法史
第十章 法家的基本思路
第十一章 秦國崛起的秘密
第十二章 中國統一與歐洲分裂
第十三章 影響深遠的周秦之變
第十四章 孔子為什麼經常夢到周公?
第三篇╱秦漢與羅馬
第十五章 成也法家敗也法家的秦朝
第十六章 漢代對秦代的重大升級
第十七章 秦漢與羅馬的神奇連結
第十八章 為什麼羅馬帝國分裂後不再統一?
第四篇╱從秦朝到清朝的歷史循環
第十九章 按下葫蘆起了瓢
第二十章 丞相名稱背後的權力演變
第二十一章 在二級和三級之間徘徊的地方政府
第二十二章 中原與草原的循環
第二十三章 唐太宗是胡人還是漢人
第五篇╱秦以後王朝的週期性滅亡
第二十四章 關於「封建」與「郡縣」的2000年爭論
第二十五章 中國歷史上人口的大起大落
第二十六章 為什麼秦之後不停地治亂循環?
第二十七章 沉重的「輕徭薄賦」
第二十八章 法定稅率與實際稅率
第二十九章 歐洲沒有「官逼民反」
第六篇╱歐洲與中國的交錯
第三十章 中國歷史循環中的突破
第三十一章 中國文明的頂峰和衰落
第三十二章 沒有中世紀,就沒有新歐洲
第三十三章 自治城市:誕生資本主義的容器
第三十四章 古代中國對商人的防範
第三十五章 中國歷史上的官營傳統
第三十六章 中國古代城市與歐洲自治城市
第三十七章 統一國家和全球化的開始
第三十八章 「公司式殖民」的出現
第三十九章 為什麼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
第七篇╱兩個世界的撞擊
第四十章 饑餓的盛世
第四十一章 乾隆皇帝與鴉片戰爭
第四十二章 從財政角度看鴉片戰爭的失敗
第四十三章 「借錢」的能力與英國崛起
第四十四章 被約束的權力更強大
第八篇╱打開國門後的世界
第四十五章 近代世界轉型最順利的國家:日本
第四十六章 朝貢體系與中國的面子外交
第四十七章 要吞併大英帝國的緬甸
第四十八章 海上來的蠻夷和陸上來的不一樣
第四十九章 蠻夷之國實現了中國「三代」的理想
第五十章 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變化
結語╱中國歷史的獨特性
後記
附錄╱世界與中國歷史年表
自序╱為什麼寫「世界史座標下的中國」
第一篇╱中國文明的起源
第一章 中國歷史的幾條大脈絡
第二章 夏朝為什麼出現在河南?
第三章 中國文明起源的世界因素
第四章 中國文明的基本性格
第五章 為什麼希臘人「弒父」而中國人「殺子」?
第六章 夏商周三代:血緣紐帶的擴大
第二篇╱秦始皇以前的中國
第七章 貴族文化的黃金時代
第八章 亂世的活力
第九章 戰國史就是變法史
第十章 法家的基本思路
第十一章 秦國崛起的秘密
第十二章 中國統一與歐洲分裂
第十三章 影響深遠的周秦之變
第十四章 孔子為什麼經常夢到周公...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