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醫師給讀者的最後禮物
──謹以此書,獻給所有失去摯愛的人。
▍ 哀傷沒有正確的方式或時間
慢慢來,哀傷沒有終點,也沒有裁判。
給自己時間經歷哀傷所有階段,記住某些階段可能會重疊並重複出現,但所有階段都是處理和學習的一部分。
最近的哀傷可能會喚醒之前的悲傷記憶;當你再度承受失落時,從前的失落強烈作痛是很正常的,若你過去未能完整探索感受,此時心痛尤甚。
不要害怕充分感受哀傷。你要知道,你的失落經驗很重要,請不要將自己與他人比較,貶低自己的感受。
將你的故事說給朋友、家人、重要的人,或者諮商師聆聽。這會幫助你釐清所有事發經過,帶領你向前邁進。
《論哀傷》闡述與哀傷相關的常見經歷,提供實際建議,並論及情緒休憩、揮之不去的意念、夢境、天使、孤立、性、多重打擊、驟逝……等子題。
本書是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醫師生命中的最後一部著作,她與哀傷治療專家大衛.凱思樂,一同為哀傷中的人們,帶來光明、安適和希望。《論哀傷》已長銷二十年,並持續撫慰世界各地的人們,發揮其影響力。
作者簡介: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醫學博士(Elisabeth Kübler-Ross, M.D. 1926-2004)
庫伯勒─羅斯醫師是現代安寧照護運動創始人之一。她的作品包括《論死亡與臨終》、《論哀傷》(舊版譯名:當綠葉緩緩落下)與《用心去活》等書。在《論死亡與臨終》書中,她首度提出悲傷五階段理論。
庫伯勒─羅斯醫師的作品全球銷售超過一千萬冊,並被翻譯成四十五種語言。《時代》雜誌將她列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百位思想家之一」。
她在1977年被評選為「年度女性」,並在70年代被評選為科學界的「近十年傑出女性」。庫伯勒─羅斯資料館建立於史丹佛大學典藏部,她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大學的安寧緩和醫療計畫。
庫伯勒─羅斯醫師的堅毅和決心永遠改變了這世界面對臨終者的態度。孜孜不倦的她努力確保病患在獲得同情的同時保持尊嚴面對臨終,現已成為許多西方國家照顧末期病人的準則。
她教導世人,面對死亡就是面對生命,人生在世是要學習無條件的愛。
大衛.凱思樂(David Kessler)
凱思樂是哀傷和失落領域中的頂尖專家。他有六本著作,其中包括《Visions, Trips and Crowded Rooms》,以及暢銷書《Finding Meaning: The Sixth Stage of Grief》。他與庫伯勒─羅斯醫師合著兩本書《論哀傷》與《用心去活》,以及與露易絲.賀合作撰寫《You Can Heal Your Heart》。
他的首作《臨終的需求》倍受德蕾莎修女讚譽。大衛在兒時目睹大規模槍擊事件,事發時住院中的母親性命垂危,這些遭遇帶他走上療癒傷痛的旅程。他大半輩子都致力於傳授醫師、護理師、諮商師、警察和急救人員,有關死亡、創傷和哀傷的知識。此外也替正經歷哀傷的人們主持講座、工作坊、線上團體以及開設療養中心。
譯者簡介:
蔡孟璇
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加州州立大學語言學碩士,曾任出版社編輯多年,並獲兩屆「梁實秋文學獎」譯文組評審獎。譯作有《在定靜中成為自己》(遠流)、《能量醫療》、《心靈能量》、《釋放更自在的自己》、《你就是世界:克里希那穆提90篇經典對話錄》、《覺醒父母》、《新意識觀》、《我去過天堂》等近30部心靈勵志類作品。
吳品儒
專職小說及人文書籍翻譯,譯作包括《遇見奇卡》等多部米奇.艾爾邦作品,以及亞瑟.克拉克小說獎作品《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並受邀撰寫OPENBOOK「童書書房」每月書訊專欄。短篇小說〈在路上〉獲得台北市客委會後生文學獎。喜歡微縮模型玩具、旅行、繪本,以及想像世界末日。
合作信箱:wupinrurossetti@gmail.com
(註:蔡孟璇負責翻譯《論哀傷》引文〈預期性哀傷〉與第1章〈哀傷的五個階段〉部分內文,其餘內文皆由吳品儒翻譯。)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國內外專家攜手推薦】
哀傷沒有特效藥,哀傷的痛苦也無法進行任何手術切除,我們需要面對的是在生命破碎之後,還有什麼人生的價值及意義,讓你仍義無反顧的選擇承受這一份哀慟,在窒礙難行的人生顛簸中,帶著這一份失落的破碎勇敢前行?
在我生命走過各式各樣失落的歷程,也面對自己難以計量的哀傷經驗來說,庫伯勒─羅斯的生命智慧與豁達見地,給予我不少的領悟及學習。
──蘇絢慧.專文推薦(璞成健康心理學堂創辦人.著有暢銷書《於是,我可以好好說再見》)
《論哀傷》是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送給讀者的最後一樣禮物,它是一部傑作。她和哀傷治療專家大衛.凱思樂共同寫下現代經典,這是我們都想放在書架上的作品,因為我們聽見它對心靈最深處的喊話。
──瑪莉安.威廉森(Marianne Williamson,著有《愛的奇蹟課程》)
《論哀傷》是觸動人心的哀悼,獻給所有失去摯愛的人。作者藉由改變世人對於死亡的觀感,也使我們的生活產生變化。伊莉莎白和大衛所寫的書真是絕妙無比。
──卡洛琳.密斯(Caroline Myss,著有《神性的親密對話》)
名人推薦:【國內外專家攜手推薦】
哀傷沒有特效藥,哀傷的痛苦也無法進行任何手術切除,我們需要面對的是在生命破碎之後,還有什麼人生的價值及意義,讓你仍義無反顧的選擇承受這一份哀慟,在窒礙難行的人生顛簸中,帶著這一份失落的破碎勇敢前行?
在我生命走過各式各樣失落的歷程,也面對自己難以計量的哀傷經驗來說,庫伯勒─羅斯的生命智慧與豁達見地,給予我不少的領悟及學習。
──蘇絢慧.專文推薦(璞成健康心理學堂創辦人.著有暢銷書《於是,我可以好好說再見》)
《論哀傷》是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送給讀者的最後...
章節試閱
哀傷的內在世界
.你的失去
失去的規模無法想像,經歷無法述說。你被撕開一道深深的傷口,受傷的你心情麻痺、極度痛苦,甚是矛盾。
人生只要持續就會經歷許多失去,但是失去摯愛帶來的空虛和深沉的傷痛,卻很難與其他類型比擬。事件發生的那一刻你的世界停止運轉,你記得摯愛離去的確切時刻,或是記得死訊傳來的那一刻。時間的刻度往你心上狠狠刻下一道痕跡。你的世界被籠罩在緩慢不真切的氛圍中,外在世界的時間持續運轉,但是你內心的時間停下來了。
生命持續前進,但你質疑還有什麼理由要前進。眼前的人生被切換了軌道,往後這段新生活再也不存在親人的身影。說什麼也無法安慰你,語言失效。你總會撐過去,但你不知該如何才能做到,也不知道你是否想撐過去。
你所經歷的失去及其伴隨而來的哀傷,是屬於你的特殊經歷,誰也不會和你一樣。其他人或許會跟你分享他們的創傷,用他們知道的方法安慰你。你的失去具有什麼涵義只有你才能體會,它所帶來的痛苦和別人體驗到的不同。
布萊恩在將近六十歲時一條腿被截肢了,這是很嚴重的損失。他在復健過程中看見有人兩條腿都被截肢,於是覺得心情好過許多,也認為自己沒必要低落。布萊恩說他在那刻瞬間醒悟,原來還有很多人處境比他更糟。結果,布萊恩隔天在復健中心看到一個年輕人雙腿健在,步行時只需要拄拐杖。這時布萊恩更加心痛回想起單邊截肢的事實。後來兩人在復健結束後有機會聊天,兩人聊到需要復健的理由。布萊恩解釋他截肢是因為罹患糖尿病,至於拄拐杖的年輕人則說他的背部因為車禍受到輕傷,需要復健恢復能力。布萊恩比較兩人受傷的嚴重程度,他說:「至少你兩條腿都還在。」對方則說:「沒錯,但我太太不在了。」
要是跟別人相比,總有人失去的比你多、比你少,但是所有的失去都會帶來傷痛。如果你覺得七十歲就喪夫太早了,你會發現有人四十八歲就喪夫。如果你在十二歲失去父親或母親,總會有人在五歲或十五歲就遇到相同遭遇。每一個人的失去經驗都帶有強烈的個人性質,比較失去不會比出結果。只有你的失去才對你有意義、對你產生影響。失去經驗如此深刻,絕對需要你不做比較、全心投入體會。只有你有權判定失去的份量是輕是重。沒有人會知道這次失去能教會你什麼,或是產生多麼幽深的罅隙妨礙你未來前進。這一切只有你明白,只有你能體會,曾擁有的那段關係多麼深刻。
人活著總會扮演許多角色,例如配偶、家長、孩子、家人、朋友,因此你眼中的親人,別人在過去和往後都沒有機會看見了。一個人的死亡帶給身邊的人不同解讀,每個人的體悟都不一樣。在親人死後,你的任務就是全面體認到自己失去了什麼,用你專屬的視角解讀。該用多少時間,該花多少心力就盡力配合,你會讓心中的殘缺變得完整,變成自己的一部分。
.解脫
許多人發現他們的失落感隱含著一股不請自來的異樣感,那就是「解脫」。與無所不在的悲傷相較之下,解脫感更顯鮮明。這時感到解脫通常會被認為不對勁、脫序、錯誤。為什麼關係親密、令人牽掛的摯愛死去了,你卻鬆了一口氣?
如果你確實感受到解脫,或許是因為你的親人在生前活受罪,而你慶幸對方終於因為死亡而解脫。但你看到摯愛受苦,別說是那幅景象,光憑想像就會讓你不僅悲而且痛。你當然希望對方長壽,活出健全幸福的人生,但是你沒有這種選項。
你並非希望摯愛趕快死去讓你解脫,而是希望對方不再痛苦,所以你在她離開人世後產生上述感受。解脫和悲傷交織在一起,把你搞糊塗了,沒有解套的可能。遇到這種狀況你要知道,你的解脫感來自摯愛不再受苦、不再疼痛、不再被病痛折磨。病魔離開了她的身體,不再使她疼痛。
親人痛苦的程度和時間長短可能會影響解脫感的輕重。以美國前總統雷根為例,他在離世前飽受阿茲海默症折磨,時間長達將近十年。妻子南西心中滿溢深切的哀愁,她向全世界展示她的喪夫之痛。許多人(包括雷根親屬在內)看了都說,看到雷根終於不再受苦,自己也跟著感到解脫。雷根的晚年飽受痛苦,毫無生活品質可言,家人束手無策,只能看著他逐漸萎靡。以這種情況而言,病人離世任誰都會感到解脫。
如果摯愛離世前的痛苦並沒有持續特別長一段時間,要區分解脫和失落會變得更加困難。你明白對方再也不用受苦了,事實上,是你們兩個都解脫了。痛苦是全家人的事,一人受苦,全員共同分攤。
約翰為了接受簡單的心血管手術而住院,他和妻子阿曼達在術前被告知手術可能會有風險,不過這只是例行告知而已。夫妻倆接受風險同意手術,偏偏約翰極不走運,他就是會產生手術併發症的少數千分之一。阿曼達還弄不清楚狀況,約翰已呈現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的症狀,也就是發炎導致肺部失去功能,程度輕重不一。阿曼達不敢相信竟然有這種症候群存在,也不敢相信ARDS一舉擊潰丈夫的身體健康,讓他重大感染、呼吸衰竭——畢竟發生這種事的機率真的太低了。約翰不但需要施行心肺復甦術,甚至還做了兩次。他體溫上升到華氏一百零七度(接近攝氏四十二度)。心臟手術過後幾天約翰躺在加護病房中,大腦幾乎無法運作,生存機率之渺茫更不用提。
接下來十天,阿曼達看著丈夫臉上被貼滿透氣膠帶固定呼吸器導管。到了第十天,約翰最後一次心臟驟停,他的心跳沒能恢復。阿曼達震驚無比,兩週前的約翰不管是外觀看起來或感覺上都是一個生龍活虎的健康人士;然而阿曼達也替他感到解脫,在那好像永遠不會結束的十天後,約翰再也不會被折磨了。
接下來阿曼達要做的,是整合心中的解脫感和悲傷,這是典型的「混合情緒」(mixed emotion),多數人都會有這種體驗,雖然很多人誤會一次只該感受到一種情緒,事實上是有多種互相衝突的情緒同時在體內共存。因此阿曼達大可同時感受解脫與悲傷,但她要怎樣才能讓自己心安理得接受每種情緒?
面臨哀傷的人,心中都有一口深井,井裡存在著不同情緒。雖然情緒共存的狀況讓人頭大,事實上你不用計較哪種情緒是對是錯,每當情緒湧上就汲取感受,藉此了解到我們解脫的根源並非因為對不起親人,而是源自深沉的愛。即便你失去摯愛心有不甘,但你其實知道:你寧願放手讓對方離開,也不要看對方繼續受苦。這是真愛。
解脫感出現在許多場合和時機:例如當你把家裡的醫療儀器全部清空,把自己布置的病房還原成臥室的那一刻,空虛感油然而生,另一種傷痛悄然浮現。你回去工作那天高興得有點內疚,你帶著事件發生前的平常心重返職場,心中一陣解脫。然而到了下午四點半,你突然意識到下班回家後家裡不會有人等你。和朋友重聚聽他們說說笑笑會讓你開心,你心裡雖然解脫但參雜悲傷,或許還有些內疚。
這裡需要了解的是,感到解脫並非異於常人,而且就算悲傷尚未告一段落,你還是有可能感到解脫。你的反應很正常,沒有理由內疚。你現在的解脫,是暴風雨離開之後的寧靜。
哀傷的內在世界
.你的失去
失去的規模無法想像,經歷無法述說。你被撕開一道深深的傷口,受傷的你心情麻痺、極度痛苦,甚是矛盾。
人生只要持續就會經歷許多失去,但是失去摯愛帶來的空虛和深沉的傷痛,卻很難與其他類型比擬。事件發生的那一刻你的世界停止運轉,你記得摯愛離去的確切時刻,或是記得死訊傳來的那一刻。時間的刻度往你心上狠狠刻下一道痕跡。你的世界被籠罩在緩慢不真切的氛圍中,外在世界的時間持續運轉,但是你內心的時間停下來了。
生命持續前進,但你質疑還有什麼理由要前進。眼前的人生被切換了軌道,往後...
推薦序
〈推薦序〉
哀傷──即是愛的化身
蘇絢慧(璞成健康心理學堂創辦人/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哀傷沒有正確的方式或時間」作者大衛‧凱思樂與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醫師在本書一開頭,如此告訴我們。所以,這本書不是要告訴我,療癒哀傷的正確途徑或方法,而是從哀傷的旅程中,發現生命及靈性成長轉化的奧妙。
哀傷(Grief),在台灣也譯為「悲傷」,定義上是專指失落之傷、失喪之慟的歷程所具有的綜合性反應,包括:
.生理方面的反應,如心絞痛、頭昏、四肢軟弱無力、體力虛弱……等等;
.情緒方面的反應,如茫然、悲痛、無助、憤怒、難過、憂鬱、焦慮、無望……等等;
.認知方面的反應,如不敢相信、否認、合理化、討價還價、百思不解、遍尋解答……等等;
.行為方面的反應,如迴避面對、吃不下、睡不著、尋找解除痛苦的方法、思念逝者、強迫自己處理……等等。
本書《論哀傷》是羅斯醫師生命中的最後作品,在與大衛‧凱思樂合寫的過程,也等於在體現她自己的理論模式──哀傷五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歷程。此模型特別來自臨床預期性哀傷歷程所發現,過去我在醫院臨床工作時,也常以此階段模型來理解病人與家屬的預期性哀傷歷程及狀態。
哀傷五階段理論(或稱為「庫布勒─羅斯模型」)是由庫伯勒─羅斯醫師於一九六九年所提出,用以描述面對死亡或其他劇烈損失時,人們通常會經歷的五種情感反應: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鬱和最後階段的接受。關於此理論模型,以下是補充一些觀點,提供讀者參考:
此模型廣泛認可但不是絕對:許多人在經歷失喪時,確實會經歷這五階段中的某些階段或全部。但不是每個人都會按照這五階段的順序經歷,有些人可能會跳過某些階段,或者在某些階段中停留的時間長短不一。
需要保有靈活性:五階段不該被視為固定或線性模式。人們可以在這五階段之間反覆地移動,也可能同時經歷多個階段。
非普遍性:雖然五階段理論廣泛被認為是描述失落悲傷過程的一種模型,但也有人質疑其普遍性。一些研究表明,不是所有人都會經歷這五階段。
文化具差異性:已有越來越多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信仰的研究,發現文化和信仰可能會影響人們經歷哀傷的方式。某些文化可能有特定的哀傷儀式或信仰,這可能使得某些階段更加顯著或不那麼明顯(例如台灣傳統文化要求生者「不要在死者面前哭」)。
避免過度簡化:一些讀者可能會因為此模型理論,而過於簡化哀傷的調適需求。哀傷是一種非常個人化及私人的經歷,每個人的反應都獨特不同,也有各種哀傷樣貌與多元呈現,把五階段用來評價或武斷自己或他人的哀傷歷程皆須再考量。
有助於理解與溝通:儘管在學術界存在某些批評及質疑,但這一模型仍為許多人提供了一種理解和描述哀傷的方式,幫助人們認識到他們的失落情感反應是正常的,並為增進溝通自身感受提供了語言材料,有益於與旁人溝通內心的哀傷世界。
雖然悲傷五階段理論作為提供一個有價值的框架來理解悲傷,必然有其限制所在,但瑕不掩瑜,此理論模式為這世界開啟理解失落與哀傷的樣貌,不僅帶領人們突破死亡的禁忌,更靠近人的心靈世界,知道死亡雖有限制並具有毀滅性,但人的心靈世界卻是具有超越及轉化的力量及能力。
對一位哀傷的人來說,在經驗重大失去及感到悲痛的同時,最為艱困的是:世界的時間持續運轉,在環境的氛圍中卻很難與哀傷者同在,甚至可說世界並不等任何人,然而失去摯愛帶來的空虛和深沉的傷痛,卻很難瞬間消失、無影無蹤,人生只要持續就會感受到失去所帶來的痛楚,甚是各種矛盾及掙扎。
然而,哀傷沒有特效藥,哀傷的痛苦也無法進行任何手術切除,我們需要面對的是在生命破碎之後,還有什麼人生的價值及意義,讓你仍義無反顧的選擇承受這一份哀慟,在窒礙難行的人生顛簸中,帶著這一份失落的破碎勇敢前行?
在我生命走過各式各樣失落的歷程,也面對自己難以計量的哀傷經驗來說,庫伯勒─羅斯的生命智慧與豁達見地,給予我不少的領悟及學習。雖然生命的歷練仍在進行,人生體悟也尚在轉變,但哀傷確實已不似早年生命那般極具破壞力和傷害性,而是更多從情感層面、生命歷程及死亡的意義加以咀嚼、琢磨,如今的我能更真實且具體的感知到──哀傷如此真切,那是因為哀傷是愛的化身;哀傷證實了人類有情有愛,哀傷也表明了人類歸屬與連結的需求。如此說來,有愛的人,就必然會經歷哀傷。
所以,當你哀傷時,請別忘了深刻理解到──自己是一個多麼有愛的人。
〈推薦序〉
哀傷──即是愛的化身
蘇絢慧(璞成健康心理學堂創辦人/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哀傷沒有正確的方式或時間」作者大衛‧凱思樂與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醫師在本書一開頭,如此告訴我們。所以,這本書不是要告訴我,療癒哀傷的正確途徑或方法,而是從哀傷的旅程中,發現生命及靈性成長轉化的奧妙。
哀傷(Grief),在台灣也譯為「悲傷」,定義上是專指失落之傷、失喪之慟的歷程所具有的綜合性反應,包括:
.生理方面的反應,如心絞痛、頭昏、四肢軟弱無力、體力虛弱……等等;
.情緒方面的反應,如茫...
目錄
作者的話
前言:「我完成了」
引文:預期性哀傷
Chapter 1 哀傷的五個階段
否認
憤怒
討價還價
沮喪(或憂鬱)
接受
Chapter 2 哀傷的內在世界
你的失去
解脫
情緒休憩
後悔
眼淚
天使
夢
揮之不去的意念
角色
說故事
譴責
憎恨
其他失落經驗
人生觀
孤立
祕密
懲罰
控制
幻想
堅強
死後的世界
Chapter 3 哀傷的外在表現
紀念日
性
身體與健康
忙碌
遺物斷捨離
節日
寫信
經濟狀況
年齡
圓滿結束
Chapter 4 哀傷的特殊情況
孩子
多重打擊
災難
自殺
阿茲海默症
驟逝
Chapter 5 哀傷的盈虛消長
Chapter 6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我的哀傷
Chapter 7 大衛.凱思樂:我的哀傷
後話:哀傷的恩典
謝詞
附錄:
讀書會指南
進階思考與深入討論
作者的話
前言:「我完成了」
引文:預期性哀傷
Chapter 1 哀傷的五個階段
否認
憤怒
討價還價
沮喪(或憂鬱)
接受
Chapter 2 哀傷的內在世界
你的失去
解脫
情緒休憩
後悔
眼淚
天使
夢
揮之不去的意念
角色
說故事
譴責
憎恨
其他失落經驗
人生觀
孤立
祕密
懲罰
控制
幻想
堅強
死後的世界
Chapter 3 哀傷的外在表現
紀念日
性
身體與健康
忙碌
遺物斷捨離
節日
寫信
經濟狀況
年齡
圓滿結束
Chapter 4 哀傷的特殊情況
孩子
多重打擊
災難
自殺
阿茲海默症
驟逝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