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橐七歲成為孔子的老師;
乾隆只靠一句話就坐上龍椅!
想要好口才其實並不難!
一起來看看以前的那些英才們是如何靠著三言兩語,
說得滿堂喝采、名傳千古!
▍焉知來者不如今!年輕人可能比你想的更聰明!
甘羅智勇兼備,只靠一張嘴,就贏得了十六座城池,最終十二歲就當了秦國的上卿!
聰明絕頂的長孫無忌想刁難年僅七歲賈嘉隱,卻不料被巧言戲弄,搞得顏面無光!
吳祐年方十二歲,不但知書達禮,還能一眼看出了家族的禍事,避免父親的殺身之禍!
鄭均十三歲就能明白為官應清廉的道德要求,並能夠巧言勸諫,最終幫兄長躲避一劫!
項橐自幼機智聰敏,與孔子一問一答之間展現出了聰慧的應變,兩人也共同留下了「七歲為孔子師」的歷史典故,成為後世聞道有先後的典範!
▍妙語如珠、辯才無礙!一條「三寸不爛之舌」,究竟能發揮多大的用處?
春秋戰國總是大欺小、強欺弱,墨子是如何靠著聰明才智,在夾縫中取得寶貴的和平?
晏子雖然其貌不揚,但思緒敏捷,足智多謀,最終不但沒有被楚王羞辱,反而完美完成了任務!
藺相如雖然代表弱小的趙國和秦國交往,但卻能不卑不亢,依靠口才和智慧,一次次的化解秦王的羞辱和威脅!
魯肅不但有看清局勢的智慧,還靠著口才以一己之力促成孫劉聯盟,終於創造出了三國鼎立的局勢!
▍以理智辯,以德服人!有好的口才,也要有好的德行,才能讓能力發揮最大的用處!
翟璜善於說話,不但不用觸怒君王,還可以達到勸諫的效果,創造出了順耳的忠言!
緹縈不但聰明伶俐,孝心亦是感人,不但讓父親免於肉刑,更促進了漢代的法律改革,影響了數以萬計的後人!
老子在年幼的時候就能闡明禍福相倚,樂極生悲的道理,最後成為著名的哲學家,留下了傳世千年的《道德經》!
本書特色:
本書蒐集中國歷代少年英才以口才出名的故事。全書以通俗的筆調,凸顯少年們辯才無礙的聰明才智。除此之外本書也著重強調這些少年才俊們除了機敏以外的道德品格,不只對於現今的青少年有著深遠的現實與教育意義,對於成年人也有許多可以借鑑之處,適合所有想要提升口才與智慧的人閱讀。
作者簡介:
謝惟亨,心理及管理雙碩士,現職企業培訓講師。有在談話中辨別對方是否說謊的特殊技能,準確率高達七成。認為充分的溝通是一切問題的解決良方,非常討厭看網路上的雞湯文。
李楠,專業編者。
章節試閱
項橐攔車難孔子
項橐,姓項名橐,春秋時期魯國人,自幼機智聰敏。他以七歲為孔子師而成為中國古代史上一位很有名氣的神童。關於項橐機智聰敏的故事不少,都和中國古代的大教育家、思想家、號稱「聖人」的孔子連繫在一起,這也許正是項橐的聰慧之處。
項橐聽別人說孔子是當今的大聖人,沒有什麼不懂的,也沒有什麼不知道的,心中很不服氣,便想找個機會考考孔子。
這一天,他聽說孔子周遊列國回來,要經過他們村,便找來幾個小朋友,挖了許多石頭和土,在村口的大道上圍成了一座「城池」。當他看到孔子的車子快要來到時,便馬上坐到「城池」的中央,指揮小朋友遊戲,擋住了孔子的車馬。
車伕見一個小孩坐在路中央,急忙大聲喊道:「車子來了,快閃開!」
項橐並不躲閃,反而毫不示弱地說:「你這人好不懂禮貌,說話連車也不下,叫你們車上的主人下來答話!」
車伕怕傷著他,只好跳下車子對他說:「你這小孩口氣不小,要讓車上的主人下來,你知道車上坐的是誰嗎?他就是當今的孔老聖人!」
項橐說:「正因為你車上坐的是大聖人,我才非讓他下車答話不可!」
孔子聽了,感到驚奇,只好走下車子問項橐:「你讓我下來有什麼話要說麼?」
項橐答:「聽說你是個聖人,特別是在禮儀方面還是個專家,但是你的車伕對我如此粗野,這樣對嗎?」
孔子說:「我的車伕態度是粗野了些,可你站在路中央,看見車子來了不讓路也不對呀!」
項橐指著地上說:「我並沒站在路上,你看這是什麼?」
孔子看了看說:「倒像一座小土城。」
項橐十分認真地說:「是呀,你的車遇到城池,為什麼不繞道而行?」
孔子一聽,哈哈大笑說:「這是你們玩遊戲堆的假城。」
項橐卻說:「真的也罷,假的也罷,它究竟叫不叫城?」
孔子說:「是叫城。」
項橐又說:「既然叫城,你的車子遇到城,到底是車應該躲城呢,還是城應該躲車?」
孔子說:「車應該躲城。」
項橐笑了:「好,人們都說你是個大聖人,上懂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而今你的車伕遇到我的『城池』沒有繞道而行,反而讓我的『城池』躲開,你說說看,究竟是我的不對,還是你車伕的不對?」
孔子連忙說:「是車伕不對,是車伕不對,是我沒將車伕教育好,現在向你表示歉意!」言罷,只好上車繞道而行。
孔子沒走多遠,又回頭問道:「你叫什麼名字,今年幾歲了?」
項橐大聲說:「我叫項橐,今年七歲!」
孔子驚嘆道:「好聰明的孩子!」
項橐自從以築城攔車難住孔子後,很想找機會再給孔子出個難題。
終有一天,孔子又要坐車周遊諸國,以宣傳自己的學說和主張,企圖使自己能得到某一個諸侯國的重用。項橐聽說後,便約了個朋友,來到孔子出遊必須經過的路口,遠遠見孔子來了,就故意展開了辯論,而且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孔子見了,以為小項橐又有什麼高論,便讓車子停住,下得車來,饒有興致地問項橐:「你們在討論什麼問題呀,爭得這樣有勁?」兩人沒有回答,繼續爭論。
一個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出山的時候,離我們近,到了中午,就離我們遠了。」
另一個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我們遠,到了中午,離我們就近了。」
一個不同意另一個的看法,補充說:「我說太陽剛出的時候離我們近,是因為那時候太陽大得像車子上的傘蓋一樣,可到了中午,太陽就變得只有盤子那麼小了。這不是和任何東西一樣,遠了看著小,近了看著大麼?」
另一個也補充說:「我說中午近,也是有理由的,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天氣清清涼涼,但是到了中午,天氣就熱得喘不過氣來,這不正像爐火一樣,離得越近越覺得熱,離得越遠越覺得涼麼?」
兩人爭得沒有結果,見孔子站在旁邊,捋著鬍子,也在思索,而且眉頭皺得緊緊的,不由得心中暗暗發笑。項橐料想孔子對這個問題沒有想清楚,便上前兩步,拉著孔子故意對他的朋友說:「這就是當今無事不通、無事不曉的孔大聖人,讓他來給咱倆評評理,看看究竟誰說的對!」
孔子見問,又思索了一會,仍沒有想出誰對誰不對的道理,只好面紅耳赤地回答說:「這事我也不知道。」說完,便低著頭上車走了。
項橐和他的朋友見孔子那副尷尬的樣子,拍手大笑起來,並嘲笑說:「沒想到一個堂堂的大聖人,竟連這樣一個小小的問題也回答不出,今後誰還說你博學多聞呀?」
孔子兩次被項橐提出的問題難住,深感這個年僅七歲的孩子不同凡響,絕頂聰明。但他心中也有點窩火,特別是當著一些弟子的面,更覺難堪。因此,他決心找個機會,也對項橐提出幾個問題,以挽回面子。
這一天,孔子又東遊回魯,來到項橐與朋友們辯日的地方,恰好碰上項橐正在看其他幾個孩子做遊戲,便帶著弟子上前問道:「項橐,人家在玩遊戲,你為什麼不參加呢?難道這裡邊也有許多道理麼?」
項橐一聽他的口氣,便知道孔子兩次被難住,今天想報復,便微微一笑說:「當然有道理。你想,大遊戲相殺,小遊戲相傷,遊戲功何在?衣破肚裡空。與其相戲擲石子,不如回家把米舂。」
孔子也笑著說:「看來你確實很聰明,嘴巴也很厲害。那麼今天我倒要提出幾個問題考考你,不知你能否回答上來?」
項橐說:「那就請孔大聖人出題吧!」
孔子想了想問道:「你可知道什麼山上沒有石頭?什麼水裡沒有魚蝦?什麼門沒有門扇?什麼車子沒有車輪?什麼牛不生牛犢?什麼馬不生馬駒?什麼刀沒刀環?什麼火沒有煙?什麼人沒有妻子?什麼女子沒有丈夫?什麼季節白天短?什麼季節白天長?什麼樹木沒有樹葉?什麼城裡沒有官員?什麼人沒有名字?」
項橐稍一思索,便順口答道:「土山上沒有石頭,井水中沒有魚蝦,空門沒有門扇,風車沒有車輪,泥牛不生牛犢,木馬不生馬駒,砍柴刀沒有刀環,螢火蟲的火沒有煙,神仙沒有妻子,仙女沒有丈夫,冬季白天短,夏季白天長,枯樹沒有樹葉,空城沒有官員,剛出生的嬰兒沒有名字。」
孔子的那些弟子聽了,一個個被驚得目瞪口呆,他們怎麼也沒有想到一個七歲的孩子竟知道的這麼多,又回答得如此流利,無不為其拍手叫好,就連孔子也沒想到這小傢伙知識這麼豐富,腦子反應得這麼快。
孔子對項橐稱讚了幾句以後,又說:「我再問你,你可知道屋頂上為什麼會生松樹?門前為什麼會長蘆葦?床上為什麼會長香蒲?什麼情況下狗會咬牠的主人?什麼情況下媳婦敢使喚婆婆?什麼情況下家雞會變成野雞?什麼情況下狗會變成狐狸?」
項橐聽了,笑著回答:「這有何難?屋頂上生松樹,那是指松木做的屋椽子;門前長蘆葦是指蘆葦做的門簾子;床上長香蒲,是指蓆子;狗咬牠的主人,那是因為有客人站在主人的身邊;媳婦使喚婆婆,那是媳婦在花叢中,請婆婆給她頭上插上一朵鮮花;家雞變成野雞,那是當把牠扔在沼澤中的時候;狗變成狐狸,那是當把牠扔在荒山野嶺的時候。」
孔子見項橐對答如流,接著又問:「你可知天高多少里?地厚多少丈?天有多少梁?地有多少柱?風從何處來?雨從何處起?霜從哪裡降?露珠何處有?」
項橐仍脫口而出說:「天高一萬九千九百零九里,地厚與天高一樣,天上沒有梁,地上沒有柱,全靠四方的雲氣來支撐。風從蒼梧來,雨從高山起,霜從天上降,百草葉上有露珠。」
孔子給項橐提了這麼多稀奇古怪的問題,然而一個也沒能將項橐難住。項橐見孔子提不出可以把他難住的問題,不由得微微一笑,慢條斯理地對孔子說:「如果你不再提什麼問題的話,我倒還有幾個問題向孔老聖人請教,不知你能否回答?」孔子道:「請講。」
項橐說:「你可知道鵝和鴨為什麼能浮在水面?鴻雁和仙鶴為什麼善於鳴叫?松柏為什麼能四季常青?」
孔子說:「這些問題很簡單,鵝和鴨之所以能浮在水面上,是因為牠們的腳是方的;鴻雁和仙鶴之所以善於鳴叫,是因為牠們的脖子都是長的;松柏之所以四季常青,是因為它們的樹心都很堅實。」
項橐一聽,連著搖頭說:「你回答的不對,龜鱉也能浮在水面,難道是由於牠們的腳是方的嗎?青蛙善於鳴叫,難道牠們的脖子長嗎?胡竹冬夏常青,難道它們的心是堅實的嗎?」孔子無言以對,只好低頭不語。
項橐又說:「我再向你請教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希望你能給予回答:你知道天上多少星?地上多少人?你自己的頭髮、眉毛、鬍子共有多少根?」
孔子更是回答不出,停了一會,只好回過頭來對他的弟子們說:「你們都走近一些,我來介紹一下,他就是我平時說的那個孩子,姓項名橐,今年剛七歲。剛才你們都親眼看到了,親耳聽到了,我提了那麼多問題,他沒有一個答不出來的;而他只向我提了幾個問題,我卻不是答錯了,就是根本答不出。這使我又悟出了一個道理:有智不在年高,學習是無止境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看來,他是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項橐見孔老聖人要拜他為師,卻實在吃不住勁了,連忙推辭說:「使不得,使不得,我剛才只不過是和孔老聖人逗著玩的,萬望孔老聖人和諸位先生們見諒!」說完,扭頭便跑了,從此,再也不好意思和孔子見面。但是,「項橐七歲為孔子師」的故事便廣為傳誦,流傳後世了。
且說項橐在多次難倒孔子之後便出了名,常常有人來訪,並且一次又一次地受到稱讚,他漸漸產生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學業也漸漸放鬆了。孔子知道這個消息後,甚是吃驚,生怕這個前途遠大的孩子半途而廢,便想去對他進行引導。
這一日,孔子外出,路過項橐的家鄉,正好看見項橐和一幫小孩騎木馬玩,便走了過去。
項橐看見孔子,也帶著他的朋友迎了上去,未等孔子開口,項橐便搶先問道:「聽說孔老聖人近來學問大有進步,是嗎?」
孔子說:「進步倒不敢說,學業卻是從不敢稍有鬆懈。」
項橐一聽,又想出個題目難難孔子,於是說道:「咱們一老一小,今日相見,說明很有緣分,那麼,我就再向你出個題目好嗎?」
孔子道:「甘願領教,不知是何題目?」
項橐說:「我問你四個字可認得?」
孔子道:「但講無妨,如不認得,你仍為師!」
項橐說:「我說出四個字你猜猜吧!其字是:
一點一點分一點,
一點一點合一點,
一點一點留一點,
一點一點少一點。」
孔子聽罷笑道:「老夫一生研究的就是認字和寫字的學問,你說的這幾個字我豈能不知?它們分別是『汾』、『洽』、『溜』、『沙』。還有什麼字要我猜,儘管說吧!」
項橐見孔子猜對了,心想:「聖人畢竟是聖人,看來在字上的知識是難不倒他的。」可是他想再出個其他題目難難孔子,卻又總也想不出來。
孔子見項橐一時提不出什麼題目來,便對他說:「剛才你說了四句話是四個字,我現在也說四句話,卻是一個字,請你猜猜吧!」只聽孔子吟道:
「一橫一橫又一橫,
一豎一豎又一豎,
一撇一撇又一撇,
一捺一捺又一捺。」
項橐聽了,想了半天也未想出,只好說:「我猜不出了,請您說出是個什麼字吧!」
孔子笑道:「是個森林的『森』字。」
然後孔子又意味深長地說:「孩子,你很聰明,也很有才華,可是要牢牢記住:人無完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三人行,必有我師啊!」
項橐聽後,倒地便拜,並且紅著臉認真地說:「老爺爺說得對。從今以後,你就是我的老師。」
孔子見項橐一點就透,滿意地笑了。
不幸的是,項橐也許是用腦過度,不鍛鍊身體;也許是患了急症,在他剛剛年滿十歲的時候便死去了。孔子聽說後,非常悲傷,很是惋惜。
後來,人們都稱項橐為「小兒神」,即神童的意思,不少人還經常到他的墳上去祭祀。
項橐攔車難孔子
項橐,姓項名橐,春秋時期魯國人,自幼機智聰敏。他以七歲為孔子師而成為中國古代史上一位很有名氣的神童。關於項橐機智聰敏的故事不少,都和中國古代的大教育家、思想家、號稱「聖人」的孔子連繫在一起,這也許正是項橐的聰慧之處。
項橐聽別人說孔子是當今的大聖人,沒有什麼不懂的,也沒有什麼不知道的,心中很不服氣,便想找個機會考考孔子。
這一天,他聽說孔子周遊列國回來,要經過他們村,便找來幾個小朋友,挖了許多石頭和土,在村口的大道上圍成了一座「城池」。當他看到孔子的車子快要來到...
推薦序
前言
俗話說:「自古英雄出少年」,這的確是一句至理名言。古今中外,有許許多多的少年英才,在各個方面顯露出他們的聰明才智。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優良傳統的偉大民族,淵遠流長、綿澤深厚的民族文化孕育出一代代名傳後世的少年英才。這些傳誦於世的故事,對於今天的少年朋友們來說,仍具有深遠的現實教育與啟迪意義。
人的智慧與才智,並不單單的表現在一個人的文化學識上,而是多方面的。就本書提到的人物來說,雖然以學識見長的不在少數,但也有很多少年是憑藉智力與勇氣致勝的。他們面對難題,能夠冷靜思考;遇到危難,往往沉著機智;取得成績,能夠淡然處之。他們也並非個個都是天賦異秉的神童,卻能夠吃苦耐勞,透過勤學苦練,迎頭趕上;他們中的一些人也同一般尋常兒童一樣,童稚可愛,甚至貪玩任性,但他們又能夠及時反思,知錯即改。他們往往少有大志,不同俗流,尤其是那些奇情少女,更是巾幗不讓鬚眉。他們之所以會為世人所稱道,有賴於其機智靈活的頭腦、鍥而不捨的毅力、英勇無畏的精神以及高尚純潔的品德。
人才的成長不僅需要較好的天賦,更重要的是後天環境的影響與自身的努力。人生的磨難,社會的感染,家庭的薰陶,個人的領悟,都影響著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作為少年通俗讀物,本書並不是簡單的故事彙編,其間還有對少年成長過程中自身努力的肯定、良好教育環境的營造、優秀學習與教育方法方式的總結,所以,不僅對於少年朋友來說有正面的教育意義;對於家長來說,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借鑑。總之,希望本書能給少年朋友們智慧的啟迪,人生的導向,找到打開智慧之門的金鑰匙。
編者
前言
俗話說:「自古英雄出少年」,這的確是一句至理名言。古今中外,有許許多多的少年英才,在各個方面顯露出他們的聰明才智。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優良傳統的偉大民族,淵遠流長、綿澤深厚的民族文化孕育出一代代名傳後世的少年英才。這些傳誦於世的故事,對於今天的少年朋友們來說,仍具有深遠的現實教育與啟迪意義。
人的智慧與才智,並不單單的表現在一個人的文化學識上,而是多方面的。就本書提到的人物來說,雖然以學識見長的不在少數,但也有很多少年是憑藉智力與勇氣致勝的。他們面對難題,能夠冷靜思考;遇到危難,往...
目錄
前言
一、巧舌如簧
二、以理智辯
三、一語驚人
四、妙語連珠
五、能言善辯
前言
一、巧舌如簧
二、以理智辯
三、一語驚人
四、妙語連珠
五、能言善辯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