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時「老師講的我都懂」,回家後怎麼看都不懂。
◎大人總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可是我的耕耘怎麼都沒收穫?
◎成績好的同學的讀書方法,我都試過一遍──但差距還是好大。
你或是你的孩子,是否也陷入以上的「中等生困境」:
明明很努力,成績還是差強人意,但又不敢不努力。
作者李波是數學名師,擁有18年第一線教學經驗,
受數百萬家長和孩子信賴,在抖音上有超過200萬名粉絲。
他說,學習就像馬拉松比賽,一開始所有人都擠一起;
進行到三分之一時,許多選手會聚集在中間,卻難以向領先群推進。
這種情況很像占班上人數最多的「中等生」:
聽課算認真,解題效率卻不高;題目簡單就高分,題目難就掛很慘;
成績忽上忽下,對未來特別沒有安全感。
面對這種學習態度不差,但就是無法進入領先群的「中等生困境」,
該怎麼在學業上突破?父母該如何協助他們開竅,對學習上癮?
‧想進入領先群,重點不在解困難題(浪費很多時間卻想不出來),
而是先掌握中低難度題,所有的中低難度題都要會寫,且要寫對。
還要避免因粗心(少看一個0或漏了負號)而失分。
中等生得養成「答題前先把題目讀三遍」的習慣。
‧大量刷題仍沒進步?因為你當前的程度還無法消化這麼多內容,
所以你得先學會一道題、會做一類題,試著在更短時間內解題,
接著再大量刷題,才會越寫越快。
◎孩子會挑老師?家長如何幫助他提高學習興趣
他玩耍時惦記著學習,坐在書桌前又學不進去——怎麼提高孩子專注力?
遇到不喜歡的老師就不想學——如何引導孩子,避免被情緒駕馭?
之前訂正過的題目又錯了——除了罵他粗心,你還有更棒的處理方法。
覺得自己已經很拚命,跟其他同學比其實算不上努力——
這時對他們說「要動腦!要勤奮!」沒用,父母該如何激勵?
明明很努力,就是無法往領先群靠近?
成績總是不上不下的中等生,要如何突破困境?
18年實務經驗的數學老師,教你任何科目都能聽得懂、記得牢、考高分。
作者簡介:
李波
數學老師、家庭教育專家,第一線教育教學18年,數百萬家長信賴的老師。
對親子教育、青少年心理、學習方法等有多年的分析、思考和實踐,幫助超過10萬個家庭掌握有效率且有科學根據的讀書方法,讓孩子愛上學習,理解高效學習的底層邏輯。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閱讀推廣人、國小教師/林怡辰
《給力:我想教會孩子的事》作者、岡山國小教師/林晉如
「洛議不絕-學習未來力」粉絲專頁創辦人、作家/洛洛老師
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
(依姓名筆畫排序)
名人推薦:閱讀推廣人、國小教師/林怡辰
《給力:我想教會孩子的事》作者、岡山國小教師/林晉如
「洛議不絕-學習未來力」粉絲專頁創辦人、作家/洛洛老師
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
(依姓名筆畫排序)
章節試閱
中等題其實不中等,先把題目讀三遍
開始考試時,首先把能裝到口袋裡的裝進去,且慢慢的裝並裝好,這指的是簡單題。簡單題對於一些學生來說,完全可以在他們的能力範圍內寫對。只是在解題時不能因為它簡單而不認真的寫。要慢慢的讀題目,結合解決問題的工具,不要跳著走。這個過程的慢,首先是心態上的慢,再來是行為上的慢,雖然看似慢,卻是真正的快。因為只有前期慢下來,才能換得後來的快。
接下來,開始去裝可碰得到,但要費一點力氣的分數,這往往指中等題。
很多同學認為,中等難度的問題稍有挑戰性,也是他們投放精力以及注意力最多的問題。在他們的意識中,只有具備一定的挑戰性才會有意義。所以他們在寫簡單題時,心裡想著中等題;在寫中等題時,心裡在想著下一個中等題。
這使得他們在寫某些中等題時,思維開始緊繃,敏感度、嚴謹性開始下降。平時能解決的問題在這時找不到突破口;平時稍微思考就有想法,但這時的大腦空白;平時解決問題時能很有條理的寫出解題過程,但這時要麼多一步,要麼少一步。
此時,應把題目讀三遍,並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也是在復盤可能遺漏的地方。如果解決問題前,就已在頭腦中演練解決過程,實際解題時又一步步慢慢的走下去,那麼就可完美解決中等題,而不會造成「會做卻寫錯」。
那些需要我們使勁跳才碰得到的問題,或碰不到的問題,通常就是困難題。
這時須讓自己看到一個事實:面對難題時首先要產生想法,而這會花時間。這時要做的不是懊惱或氣憤,而是抱著「玩耍」的心態,盡力試試,但要掌握好時間,留時間獲得本該得到的分數。
熟練使用的工具、方法
工具升級代表解決問題越來越有效率,也是工具能解決越來越艱深問題的過程。這也就要求我們在日常學習過程中,首先能熟練使用的工具、方法,就像一個醫生熟練使用手術器械一樣,他不僅知道這些手術器械能解決什麼問題,還可以熟練的使用它。
若僅停留在知道、了解這個層面上,沒有進一步的深入掌握,就無法將其順利在實際問題中使用。
其次是對工具進行整合與標準化。過程是:
1. 我現在擁有什麼工具。
2. 這個工具能解決什麼問題。
3. 還有哪些工具可解決類似的問題。
4. 這些問題結合後會形成一個什麼問題。
5. 從新問題出發確定解決該問題所需的解決方案。
6. 將該問題的解決方案標準化。
每一個工具能解決的問題,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相對複雜的新問題。從原有的問題出發,不能做到使用這個工具就可直接解決問題,須從解決新問題的想法出發,提出新問題的解決方案,按照流程(也就是先後順序),結合原有的工具才能把新問題解決完。
提出解決新問題需要的想法以及方案,對於大多數學生而言通常沒有問題。問題出在他們處理完後,沒有對新問題的解決方案進行標準化,導致在每一次見到類似問題時,都會從頭開始。
很多同學考試時面對簡單題,最後呈現出的分數其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的根源有兩點:
‧無法在考試用更先進的工具又快又準的解決問題,來獲得更多的分數。
‧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將正在解決的問題進行一般化、標準化,也就不能生出解決問題需要的先進工具。
我們要記住,在日常學習過程中不能執著於使用先進的工具。日常學習的價值在於提高我們的能力,讓工具變先進。應從現有的工具出發,審視它能解決的問題,試著將它能解決的問題一般化。將問題一般化即是舉一反三的能力成長的過程,而能否成功,取決於能否將一般化後的解決方案進行標準化。當然,標準化後的結果可能是一個公式、一句話,也可能是一個流程、一種思維方式。
有邏輯的解決一個問題的前提是,對於解決問題有想法,想法引發了邏輯,即是一個步驟或流程,而邏輯駕馭了工具。有一些問題有點難度,但仍能找出解決它的邏輯,只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沒有拿到分數──對很多同學而言,之所以出現這個問題,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有邏輯,具體是什麼卻說不上來。
有一句老話:「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我也常跟學生說:「大腦知道、手也知道,才是真知道。」知道是有層次的。但在中等生看來,所謂知道就是看見過或經歷過。曾看見老師按照這樣的方法把問題的解決過程寫了一遍,或自己重新寫了一遍,殊不知,任何學習都有分階段:先了解,再來理解,接下來才是掌握、運用。看見或經歷過,只能算是對它有一點理解,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它遵循的想法是什麼。
把重心放在中低難度問題
很多學習表現一般的同學,在開始解決難度較大的問題時,往往會很認真、謹慎,不像學習優秀的同學怡然自得,因為一直以來的事實讓他們覺得自己處理這類問題,還是有很多不足。這種心態更進一步阻礙了他們的成長,且也做不到完全放棄,卻不知道該做些什麼來彌補不足。
這樣的糾結,直接影響了中等生在日常學習中花費時間和精力的方式。中低難度的問題他們覺得自己能理解到位,所以沒必要花太多的精力。他們把更多的時間以及精力投入難度更大的問題上,甚至上課時會專門聽那些很難的題目,而忽略看上去偏簡單的問題。
然而,解決難度大的問題是從完美解決中低難度的問題開始。
從考試的角度出發,應快速解決中低難度的問題,為解決難度大的問題爭取時間,讓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將想法轉化為具體邏輯。
在看到一個問題時,因為自己的思索有了解決的想法。這時要記得問自己:這個想法是因為什麼出現的,是看到題目中的一句話而喚醒了腦中的一個經驗?還是因為由這個題目的結構聯想到了生活中某個情境?而後,要從這句話出發,要從這個結構出發,去審視這句話、這個結構與得到的想法連接的橋梁;要把這座橋梁用一個具體的東西(一句話、一個順口溜或其他)描述,同時審視那句話、那個結構本身,從中挖掘出它在思想上的表達。
以上就是思維放大化的過程,透過一個又一個的思維路徑,提煉想法背後的規律,並總結出理論,這時面對難度大的問題,就不再只依靠「靈機一動」。
但須注意,考試不單是對知識能力的考查,還是對心態的考查。
什麼是考試?我往往喜歡用這句話來表達:正式的場合,表達嚴肅的問題。每當得知即將考試的消息,很多同學就會不自覺的開始各項準備:確定考試範圍、考試難度,甚至會想辦法確定出題人,他們希望這些「確定」能讓自己對即將到來的考試有更多的把握。
這樣的態度值得讚賞,但過分在意,卻讓中等生忽略了應對考試需要的另一個重要素質。
考試要求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解決問題,因此,一些學生在拿到考卷的那一刻,往往會想:若時間再充分一些,我完全可得更多分。
所以,我們在考試前要結合自己的能力,對考試進行策略設計。簡單題在考查知識的工具性,中等題在考查方法以及實施過程中的工具使用,難題在考查想法以及方法,因此,如果你學習水準一般,應將解決問題的重心放在中低難度問題上,而非浪費更多的時間寫難度大的問題。透過快速、準確的處理中低難度問題,使得解決難題的時間更充足,進而促進有效解決難度大的問題。
有的同學恰恰相反,沒有評估好自己的學習能力,在考試前和考試中往往會忽略中低難度的問題,草草了事,覺得應在難度大的問題上拿分。但高難度問題往往超越他的目前能力,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解決此類問題的思路,反而浪費大量的時間,最終使成績遠不如預期。
同時,倉促的解決難度大的問題,導致這些學生在解決此類問題時,越來越不能駕馭自己的情緒,又因為時間有限,同時又極度想在考試成績上有所提升,以至於出現心理上的失衡,最終導致緊張,無法進入深層的思考、總結出解題的思路。
我們在考試前,要客觀的評估自己的能力,同時面對難題時保持心態平和,能讓自己以一種「能拿多少分,就拿多少分」的氣魄面對,並在拿的過程中秉承「只要拿就一定要拿穩」的信念。
中等題其實不中等,先把題目讀三遍
開始考試時,首先把能裝到口袋裡的裝進去,且慢慢的裝並裝好,這指的是簡單題。簡單題對於一些學生來說,完全可以在他們的能力範圍內寫對。只是在解題時不能因為它簡單而不認真的寫。要慢慢的讀題目,結合解決問題的工具,不要跳著走。這個過程的慢,首先是心態上的慢,再來是行為上的慢,雖然看似慢,卻是真正的快。因為只有前期慢下來,才能換得後來的快。
接下來,開始去裝可碰得到,但要費一點力氣的分數,這往往指中等題。
很多同學認為,中等難度的問題稍有挑戰性,也是他們投放精力以及注意力...
推薦序
推薦序一
只有苦讀不夠,重要的是用對方法
閱讀推廣人、國小教師/林怡辰
我翻開《開竅了,學習會上癮》,讀了一些後便應用在教學上,並收到很明顯的成果。
班上有幾個孩子,你說他不認真聽,但也會看著你回答;你說他很認真聽,回家作業卻錯誤連篇。我讀了這本書之後,應用了「成績不上也不下的中等生困境」這章的內容,這樣跟孩子說:
「老師發現,同學們有三種聽課方式:第一種是有聽卻沒進到腦子裡,學習成效當然差。第二種是好像有在聽,老師說劃線,學生就劃線;老師說抄下來,學生就抄下來,看著老師示範都會,然而回家都不會。第三種是上課會動腦想,思考老師為什麼這樣說、舉了什麼例子、上課時指出老師說錯的地方、提出更深入的問題,代表他上課時不只在接收,而是已經在運用學到的內容。於是光是上課,他就吸收得比別人快、運用得更好。」
那我們該如何向第三種同學學習?上課前看看目錄,複習上次上課提到的概念,預習老師要說的地方;上課時不僅要回答,更期許自己可以提問,最好自己在心裡解釋一次上課的內容。
就只是這樣,上課的效率就提高了,下課前請他們說明單元和單元之間的關係,都可以用自己的話說出來。
面對孩子,須先細心觀察,再用他們能理解的語言和他們溝通,才能為他們架好鷹架,協助他們進步。
本書作者有18年第一線的教學經驗,書中寫出很多程度中等的學生(大都是國中生)的學業狀況,他們不知道自己卡在哪裡。本書藉由一個個案例說明,該如何聽課、預習,以及怎麼避免粗心寫錯、到底要不要大量寫題目,還有最重要的──家長怎麼幫孩子提高讀書效率。
教育界有個說法:國小高年級數學的因數倍數單元是一個坎,到國中又是一個坎,高中又是一個坎。作者細細分析不同學習階段的重點,並談到如何協助孩子從思考、邏輯、閱讀開始,奠定基礎然後跳躍。
只有苦讀是不夠的,重要的是方向和方法,我看過許多很努力,成績卻不見起色的孩子,有的學生是受學習能力限制,但更多學生是由於自我限制、過度消耗信心、沒有熱情、用錯方法、閱讀量不夠所導致。
這些很少在其他書中提出的關鍵,都在本書一一揭開。此外,父母對成績的執著,也會對孩子帶來負面影響;理解孩子有助於幫他們打敗學習上的心魔,讓孩子積極面對,最後再使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念書,最終必能在成績上有所突破。
10歲以前成績優異,不代表未來在學業上順風順水,這本書教你怎麼看見學習的本質,推薦給你。
推薦序二
開竅了,學習便能「事半功倍」
「洛議不絕-學習未來力」粉絲專頁創辦人、作家/洛洛老師
學生常問我:「老師,大家都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覺得自己也很努力,為什麼還看不見收穫?」
關於「努力」與「收穫」的大哉問,的確有很多種解釋。但就課業學習而言,應該是相對來說可控性高的事。而許多認真的孩子,花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念書,成績卻沒有相對應的進步,這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我看到他們陷入不斷的努力,表現卻不盡人意的挫敗中,逐漸失去信心與熱情,覺得學習就是一場無法克服的任務。每每看到這些學生,都令人心疼不已。如果能打通孩子的任督二脈,讓他們在學習上出現「事半功倍」的效果,那該有多好?
了解「舉一反三」,才能感受到學習的威力
《論語.述而》中,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很擅長用問答法啟發學生,本書的作者李波也強調孩子要隨著不同階段來升級學習方式,並逐漸加入自己的思考。
在我的教學生涯中碰過不少學霸,他們總是學得又快又好,很多人想要「依樣畫葫蘆」,卻碰了一鼻子灰。追根究柢,其實學霸是帶著「問題意識」在聽課,而不是單純跟隨著老師的講解而已。他們在課堂上不只做筆記和聽講,更著重於思考課本的脈絡在說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安排,明白其中的關聯性。當他們把握這些規律後,就能解決同一類的題目,並且加強自己的熟悉度與解題效率。
這點和作者提及「舉一反三」的方法不謀而合,特別是踏入國、高中階段,應更注重學習的邏輯思維。如果沒有掌握這些學習原則的不同,即便維持以往的努力程度,可能也無法得到相同的成績。
書中還針對考試策略做介紹,內容十分受用。試問在有限的時間,要完成考試題目,我們該如何安排解題優先順序?
我們常會看到很多孩子卡在一個難題上太久,以至來不及完成後面的題目。而作者建議大家先快速拿下基本與中等題的分數,才能為難題爭取更多的時間,應用在學習策略上也是如此。
許多考生在準備大考時,沉溺於大量刷難題,但對於基本題的觀念與定義甚至不太熟悉,所以花了很多時間未見成效,殊不知自己其實用錯了力氣。
父母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
我常聽到父母跟我說:「我的孩子好像沒有自己的意見與想法。」但孩子在和大人對話時,大人卻又期待孩子「聽話」。大人是否允許他們有思考與回應的機會?還是覺得「你不懂」,或「聽爸媽的就對了」?
這本書在最後的部分,把重心放在父母身上。我們雖然不能替代孩子學習,但家長的引導對孩子有極大的影響。焦慮的父母又要如何安定孩子的情緒?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又要孩子如何認可自己?我看到很多學習表現優秀的孩子,其實父母都是享受學習的人。這樣的潛移默化,都在蓄積孩子的能量。
孩子的學習表現,需要父母的陪伴與影響。如果你認為自己或孩子有一方尚未開竅,不妨來看看這本書,相信會對上課方式與應試策略有所幫助。
推薦序一
只有苦讀不夠,重要的是用對方法
閱讀推廣人、國小教師/林怡辰
我翻開《開竅了,學習會上癮》,讀了一些後便應用在教學上,並收到很明顯的成果。
班上有幾個孩子,你說他不認真聽,但也會看著你回答;你說他很認真聽,回家作業卻錯誤連篇。我讀了這本書之後,應用了「成績不上也不下的中等生困境」這章的內容,這樣跟孩子說:
「老師發現,同學們有三種聽課方式:第一種是有聽卻沒進到腦子裡,學習成效當然差。第二種是好像有在聽,老師說劃線,學生就劃線;老師說抄下來,學生就抄下來,看著老師示範都會,然而回家...
作者序
前言
沒開竅,再努力也是徒勞
我在第一線教學已經18年,這期間我接觸了數萬個家庭。和大量的家長溝通後,我發現家長對於孩子的成績,實在太過焦慮了。
最焦慮的往往是那些表現不算很差,但尚未真正「開竅」的孩子的家長──這些孩子對念書的熱情程度大都一般,但也還算勤勉;家長迫切的期待孩子再努力,成為更優秀、更耀眼的學生;同時,又擔心孩子稍微一懈怠就跟不上。在期待與擔憂之間,我感受到家長的無所適從和無能為力。
面對那些對學習還沒有開竅、成績一般的孩子,家長該怎麼辦?該如何陪伴孩子,讓孩子積極的面對自己的學業生涯?我寫這本書,就是為了和大家討論這個問題,也想把我在教學、教育研究中的經驗分享給大家。
學習的過程就像一場馬拉松比賽,剛開始往往所有人都擠在一起。比賽進行到大約三分之一時,群體開始形成,或前或後的人開始變得很少,中間的人非常多。比賽進行到大約三分之二時,群體開始固定,即便有變化,也只是群體內的變化。
一名馬拉松選手跑到中間,有許多方面的原因。有人是體力所限;有人是前期體力耗損;有人在為下一步的衝刺累積力量;有人認為差不多就可以了。
而一名學生之所以成績處於中等,原因也很類似:有人被學業能力限制;有人在前期過度消耗熱情;有人完全不關注成績,只埋頭按照自己的節奏讀書;有人因為對分數失去信心,而不願再付出太多。
10歲後,孩子在學習上開始有差別
小學三、四年級以前,學生與學生之間在掌握知識與解決問題方面,差距往往不明顯。多數父母對孩子也充滿信心,對他的未來產生憧憬,相信他可以創造出輝煌的成就,或過上比自己更好的日子。
然而在10歲後,往往會在學習上表現出不同的狀態。
有一部分學生開始對讀書失去興趣,這並不代表他的能力出了問題,可能只是沒有將心思放在念書上,若多花一些時間跟心思,往往能追趕上成績優秀的同學;不過,也有學生的分數毫無起色,確實是跟學習能力有關,但也跟他的思維、對知識的敏感度,以及對外部事物的感知能力有關。
根據我的觀察,這個時期的大多數學生表現都不錯,甚至可說是優秀。一個班裡,按照學習的情況主要分為兩個群體:學得很好的和學得還不錯的。兩個群體在成績上有差別,但很細微。
不過,從這種細微的差距上仍能看出一些端倪。父母可能無法清晰的描述出來,但還是能感覺到。這些差距在當下看似對成績影響不大,可是過往的人生經驗會讓每個父母感覺到,它們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生走向。
從此時開始,父母往往會在心裡默默的調整對孩子的定位。但同時,父母又抱有極大的期待──也許我們能幫孩子改變他現在的狀況,畢竟這條學習之路也才剛開始。
從國中開始,有一些學生明顯的開竅了,讀起書來好像很輕鬆;而另外一些學生,則彷彿很吃力。他們也認真聽講、認真做題,但始終力不從心。最先感受到壓力的並不是那些平時不太認真的孩子,而是成績處於中段班的學生。他們好像總是早出晚歸,從來沒有停下來過,可是學習上仍無法突破。他們也想進步,但又發現努力似乎沒帶來顯著的效果。
面對壓力,有的孩子退縮,有的徘徊,有的奮進,但他們面對父母時,很少表露自己的情緒。不是不想從父母或老師身上尋求支持,只是因為處於青春期,往往不太願意承認自己的困難。
細心的父母能察覺到孩子的變化,但多數人很難站在他的立場思考。這時,雙方的溝通往往不通暢。父母認為,孩子對於未來的想法與自己相左,是因為不願意變得更好;孩子認為,父母對於未來的期望並不符合自己當下的實際情況,只是一味的提要求,卻無法解決問題。
從父母的角度來看,孩子消極的學習態度,讓父母的支持無從著力。父母迫切的想幫忙,卻找不到更好的辦法。這種情況下,父母會開始懷疑,自己以前對孩子的規畫並不正確;也會開始懷疑,認為孩子不具備優秀的能力。
在國中階段,有些學生會透過刻意努力換來些許的成長,勉強能跟得上學校進度。但往後的高中階段,尤其是從高一上學期的第二個月開始,他們想藉由努力讓學業有所突破,變得越來越難。上課時,他們能聽懂;但自己寫題目時,發現那堂課就像從來沒有聽過,要麼不知從何下筆,要麼花費很長的時間來解題。隨著時間的推移,讀書對這些學生來說變得越來越困難。他們心中仍有目標,也願意努力,但又感覺即便努力了也於事無補。
十幾年的教育和研究經驗告訴我,在學習上表現不突出的學生,可藉由父母的引導讓成績更進步。只是大多數父母不具備相關的知識,不曉得以什麼方式來引導,只能完全依靠學校,或將希望寄託於孩子自身的機遇。
在這本書中,我會結合對學生在學習這件事上的觀察與思考,從他們身處的環境出發,探討分數無法突破的原因,也會帶你了解學生學習的全部過程。
為什麼有的孩子非常認真讀書,仍難以進步?為什麼有的孩子,表面上努力念書,事實上熱情程度一般?為什麼父母不能執著於表面的分數?學生的學業表現,和他的心理發展有什麼關係?家長應如何引導孩子愛上學習,享受這個過程?以上這些問題,我都會逐步探討。
我常跟來找我諮詢的家長說:「人對了、理念對了、認知對了,學習才會好。」我始終認為,想真正的成長,往往須被看見。只有被看見、被理解,他們才能看見自己、理解自己,在學習上,才能燃起熱情,抓得住,把得牢。
作為父母,我們應拋開對分數的執念,更用心的陪伴孩子。只有理解,才能讓他們積極的面對學業生涯。我們不該再因為孩子的成績不好而焦慮,而是找到學業跟不上的心理和思維層面的原因,讓孩子全面的理解學習的本質。
在這本書中,我會從四個面向,給予孩子在學習成長上的建議與指導。希望我的思考與分享,能幫到所有希望在學業上有所突破的孩子。
前言
沒開竅,再努力也是徒勞
我在第一線教學已經18年,這期間我接觸了數萬個家庭。和大量的家長溝通後,我發現家長對於孩子的成績,實在太過焦慮了。
最焦慮的往往是那些表現不算很差,但尚未真正「開竅」的孩子的家長──這些孩子對念書的熱情程度大都一般,但也還算勤勉;家長迫切的期待孩子再努力,成為更優秀、更耀眼的學生;同時,又擔心孩子稍微一懈怠就跟不上。在期待與擔憂之間,我感受到家長的無所適從和無能為力。
面對那些對學習還沒有開竅、成績一般的孩子,家長該怎麼辦?該如何陪伴孩子,讓孩子積極的面對自己的...
目錄
推薦序一 只有苦讀不夠,重要的是用對方法/林怡辰
推薦序二 開竅了,學習便能「事半功倍」/洛洛老師
前言 沒開竅,再努力也是徒勞
第一章 成績不上也不下的中等生困境
1. 那些表現中等的學生,現在去了哪裡?
2. 分數忽上忽下,沒有安全感
3. 嘗試過各種學習法,成績還是沒起色
4. 總覺得「老師講的我都懂呀」
5. 聽課認真,解題效率卻不高
6. 進入高中,中等生會越來越吃力
第二章 努力卻沒結果,又不敢不努力
1. 看見差距,明白差距,追上差距
2. 差異會展現在哪些方面?
3. 高手是透過向他人學習而成為高手
4. 學霸的方法,你不一定適用
5. 天道酬勤沒問題,那是哪裡出問題?
6. 只讀課本不讀書,分數再高也走不遠
7. 認定自己腦袋差,是最糟的自我否定
8. 爸媽也要學習,成為孩子的引路人
9. 大腦知道、手也知道,才是真知道
第三章 學習會上癮的祕訣
1. 成績中等的孩子常常活在當下
2. 那些粗心的錯,就像被下了魔咒
3. 中等題其實不中等,先把題目讀三遍
4. 學會一道題,會做一類題
5. 遇到不會寫的題目怎麼辦?
6. 學數學,不要拒絕記和背
7. 完全複製,直到變成本能
8. 解決問題的底層思維
9. 課本是根本
10. 重複是關鍵
11. 人的思維就像電腦CPU
12. 觸摸其存在、感受其規律、預測其趨勢
13. 要有「學進去」的思維方式
14. 將累積的知識連接起來
15. 把握「出得來」的過程
第四章 家長筆記──如何幫孩子提高學習興趣
1. 學習時惦記娛樂,娛樂時又良心不安
2. 管好學習,先從管好情緒開始
3. 孩子情緒化,問題多半在父母
4. 如何處理孩子叛逆?腐蝕他而非否定
5. 愛,不是占有,也不是代勞
6. 他在講,你要聽
7. 你急功近利,孩子就會投機取巧
8. 學習態度消沉的主因
推薦序一 只有苦讀不夠,重要的是用對方法/林怡辰
推薦序二 開竅了,學習便能「事半功倍」/洛洛老師
前言 沒開竅,再努力也是徒勞
第一章 成績不上也不下的中等生困境
1. 那些表現中等的學生,現在去了哪裡?
2. 分數忽上忽下,沒有安全感
3. 嘗試過各種學習法,成績還是沒起色
4. 總覺得「老師講的我都懂呀」
5. 聽課認真,解題效率卻不高
6. 進入高中,中等生會越來越吃力
第二章 努力卻沒結果,又不敢不努力
1. 看見差距,明白差距,追上差距
2. 差異會展現在哪些方面?
3. 高手是透過向他人學習而成為高手
4...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