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知名教育史家陳青之,耗費十年心血寫就
胡適、鄭振鐸、蔡元培、傅斯年、顧頡剛……
經多位著名學者組成的大學叢書委員會審定
【公認影響最大,學術價值極高】
中國教育史研究者必讀!躬行實踐,超越空談理論
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其思想核心在於「倫理」。因此,只要掌握儒家一派學說,官學和私學兩種教育體系,封建社會、半封建社會等不同社會型態,及不同的學制發展階段、具代表性的教育家,就有助於理解各時代的重要教育思潮:
▎封建時代──東周:孔子
「士人教育到了君子的地步,則修養可算成熟,於是不激不隨,有為有守,藹然一副儒者氣象。這種人格,不僅富於知識,實優於品性,得志時能致君澤民,不得志時能安貧樂道。國家若是有了多數的這種人才執行政務,則政治必然清明;社會有了多數的這種人才主持正義,則風俗必然醇厚──這就是孔子的教育目的。」
▎半封建時代前期──漢:董仲舒
「自此以後,中國學術就於一尊,孔子成為思想界的中心人物,儒家經典成為民族的必然讀物,歷代國家教育莫不規定以儒家學說為範圍,……其後有時雖因政局的關係,儒家勢力在政治上偶一衰微,但在社會方面總不失為重心,且衰微不久而即恢復。」
▎半封建時代中期──宋:朱熹
「他不但直承伊川的傳授,且以廣闊的胸襟,縝密的頭腦,好學深思的工夫,網羅濂溪(按:周敦頤)以來諸家學說,上接孔、孟的言論,綜合貫通,而成一包羅萬象的朱子學系,可謂集宋學之大成了。」
▎半封建時代中期──明:王陽明
「教育只從心上栽培灌溉,待得良知純全了,擴充起來,自然晬面盎背,自然篤實光輝,自然事父而能孝、事君而能忠,自然不計利害一本良心行事,這與孟子的培養主義同一功用。」
本書特色:本書爬梳中國歷代教育發展,詳述教育制度和思想的轉變歷程,以及其前後繼承關係。在教育之外,書中也將政治、經濟、文化做一剖析。除學校教育,透過整理、反芻豐富的史料文獻,他也留意到女子教育、兒童教育、社會教育等,蒐羅全面。作為懷抱熱忱的教育家,他有意針砭當代教育現狀,並提出歷史可供參照之處。
作者簡介:
陳青之(西元1891~1943年),又名炎聯,號春陽。著名教育史家,著有《中國通史》、《中國歷史朝代變遷圖》、《中國疆域變遷圖》等。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初民的生活與教育的起源
一 初民的生活
據歷史家的考證,距現今五千年前,我們的祖先業已占有了黃河下游兩岸的地方。他們的生產方法,就是捕魚、採果、打鳥、射擊野獸;一切衣食的來源,皆取給於自然物品,吾人稱此時期為採拾經濟時期。男子出外採拾食物,女子在家照料兒童,同血緣的人員聚居在一群,以年長的女子為一群的首領。這種社會,謂之母系氏族社會。這個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制度,完全過著自然生活,共同採拾食品,共同消費,共同育養兒童,故又稱為原始公有社會。這個時候,敵人很多,毒蟲是敵人,猛獸是敵人,天災水患也是敵人,異種族、遠血族也會成敵人;他們的生命長日在群敵包圍之中,故如何抵禦敵人成了他們重要的工作。
經過長期爭鬥以後,征服了異族,漢族生齒日蕃,遂繁衍於黃河中流的中原腹地。到了此時,他們已知火食,漸有文字,發明了一切粗笨的用具,他們的生產方法遂由漁獵進步到牧畜了。生產方法由漁獵進步到牧畜,是男子對於女子的一大革命,故社會組織也由母系移轉到父系。在父系氏族之下,產生了私有性質,產生了階級意識,此時人民的生活,就不比以前那樣自然了,就不比以前那樣簡單了。這種形態的社會──父系氏族社會,歷唐、虞、夏、商一千數百年,直到周朝才又經一次重大的變革。黃河中下游地方,縱橫數千里,全是廣大平原,處北緯三、四十度之間,氣候溫和,植物種子的產生當極容易,故自洪水平定以後,中國社會已有農業的萌芽。生產方法由牧畜進步到農業,從前遊動生活此時遂變為定居生活了。在定居生活之下,工作經濟,較易蓄積,社會上一定產生有閒階級,而種種觀念形態莫不由此發生。
二 教育的起源
知道了初民生活的情形,就可以知道他們的教育的起源了。教育發生於實際生活的需要,教育情形也跟著當時的經濟情形而變遷。在漁獵經濟時代,他們的教育就是怎樣捕魚,怎樣獵取鳥獸,怎樣採集果實。在牧畜經濟時代,他們的教育就是怎樣架設柵欄,怎樣尋逐水草,怎樣餵牛趕羊。勞動即是學習,父母即是教師,獵場與牧地即是學校,教育與生活是一致的。最初沒有文字,要記載事情時則用結繩的方法;其後見結繩有時而窮,則又畫些種種圖樣表示形意,即吾人所謂象形文字。當初沒有宮室,他們就要學習怎樣掘穴,怎樣架巢。當初沒有衣服,他們就要學習怎樣縫綴樹葉,怎樣剝取獸皮。還有怎樣抵抗敵人的侵凌,怎樣防備毒蟲猛獸的迫害。此等教育,與實際生活完全一致;即使不然,也是幫助自身謀社會生活之一種手段,其目的就在謀全體族人的利益,除此以外,並無其他目的,也無其他意義。
到了後來,一方面因人口增加,氏族內部分出許多房族,這些房族又聯合成為種族,即由父系氏族社會進化到部落社會,而統治階級日益顯明。一方面因農具的發明,農業經濟逐漸奪了牧畜經濟的地位,土地變成為主要生產手段,而私產觀念日益顯明。這兩種觀念混合為一,統治階級掌握了經濟重權,促成了技術的進步,於是奴隸制、分工制及種種剝削情形,由此產生。到了此時,原始教育的意義無形改變,帶有了階級性了,與實際生活不能完全一致了,除了生物慾望的目的外,還帶著了支配所屬階級的工具之目的。
第二章 漢人臆造之上古教育制度
一 緒言
《戴記》,即《禮記》。因後世所傳《禮記》為戴氏所訂,故稱。
自商代以上,通稱上古時代,即我們所謂原始氏族社會時代。在這個時代,文化程度極其幼稚;生產尚以牧畜為主體,漸進於農業;文字只具雛形,多為象形體式;婚姻猶在亞血族時代,倫理觀念未曾發生;縱有支配階級,也不過為家長式的首領,尚未達到階級對立的形式。以這種文化程度的民族,一切生活概屬自然生活,一切行動全是習慣行動,既不會有繁文縟節,悠閒的教育制度當然無法產生。再以現今已經出土的古器物及甲骨文字看來,商代的用具全是銅器,商人的名字全以干支,他們文字的運用且極不規則,更可以證明在商代以上,雖有教育事實,絕無教育制度。但記載上古史事的古籍,如《孟子》、《戴記》、《尚書大傳》及《白虎通》之類,為什麼說唐、虞、夏、商四朝有大學與小學之分,有養老與視學之禮,有教學教悌之意?這種教育制度為何與氏族社會的文化程度相差很遠?要知以上所舉各書,除《孟子》較古外,其他全屬漢人的作品;漢儒最愛關門造謠的,此處所謂上古教育制度,完全由他們捕風捉影,假託古制以見己意,毫無疑義。後人臆造的史料,本可以用革命的手段,一筆勾銷;不過漢人去古未遠,臆造也有時代的背景,由他們的臆造文字裡面,也可以推知上古教育情形之一二。我們既以這種態度來敘論古史,雖然勉強寫出以下三條,應當不致使讀者產生迷惑。
二 學校的起源
據董仲舒、孔穎達一派學者的推想,唐、虞以前,已有了學校,或總名成均。──這當然是太滑稽了又據《孟子》及〈王制〉等書上說,虞、夏、商三代的學校,均分大學、小學兩階段。《孟子》上說:「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孟子·滕文公篇》宋儒朱子給這句話下個解釋,他以為「校」、「序」、「庠」皆是鄉學──小學,而「學」謂之國學──大學。鄉學的名稱三代不同,國學的名稱是一律的,在這些裡面皆是講明人倫──五倫──之教的。〈王制〉上說:「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夏後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漢儒鄭康成也下幾句解釋,他說,「上庠」、「東序」及「右學」三種是大學,「下庠」、「西序」及「左學」三種是小學。大學即國學,所以養國老;小學即鄉學,所以養庶老。孟子同小戴兩人的口詞雖然不同,而承認虞、夏、商三代之有大學、小學是彼此一致的;再參考其他古籍,也有同樣的說法。再參考〈王制〉、〈祭義〉、〈樂記〉及〈文王世子〉等篇,好像此時的學校,除施教以外,養老要算最大的任務。以養老為學校最大的任務,就是崇拜祖先的宗教意識,也就是父系氏族社會的象徵。
三 學官分三部
考查〈舜典〉,唐、虞二代的學官有三部:一曰司徒,主宣布五教的,以契為之長;二曰秩宗,主持三禮的,以伯夷為之長;三曰典樂,教導詩歌音樂之類的,以夔為之長。什麼是五教?就是為父以義,為母以慈,為兄以友,為弟以恭,為子以孝。什麼是三禮?就是祭祀天神──日月、風雷之類,地祇──山川、草木之類,及人鬼──他們已經死了的祖先。第一部屬於倫常之教,即孝親敬長的教育。第三部屬於樂歌之教,所以陶冶性情的。第二部主持三禮,屬於鬼神之教,正足以表現初民的宗教思想,以祭祀鬼神為最尊嚴的事務,也是極重要的教育。主持祭祀的必為僧侶階級,此在其他開化最古的民族史上也有不少例子,且最初民族的教育權的確在僧侶階級手中,中國古籍雖未曾明白敘出,但在此處也可以看見一點痕跡。
四 宮廷教育
賢明的君主尚能自知其責任的重大,不敢怠忽,每於治事之外,還力求知識上的進步和性情上的修養;所以他們的宮廷裡頭都聘請了教師,以備隨時請益。那些教師皆是選擇當代的第一名流,他們的位置極其尊崇,他們的威權也非常顯赫,試讀〈仲虺之誥〉、〈伊訓〉、〈太甲〉、〈說命〉諸篇,對於時君諄諄訓誨,真有令人發驚的地方。太子是承繼老君管理國家的,教育尤為重要。每個太子都有師、保、傅朝夕訓誨,陳以嘉言,啟發他們的知識;教以禮樂,涵養他們的品性;而太子對待老師,也儼然如事嚴父,有極尊敬的禮貌。按據氏族時代的社會組織,氏族長老一方為行政首領,一方為教育長官,所謂「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在此種情形之下,另聘有權威的師長來訓誨他們,殊不近情。此種有權威的師長,或是同血緣的前輩長老,或在氏族裡面具有勳勞的貴族分子,以他們特殊的資格和較優越的經驗,隨時給時君啟迪或忠告。漢儒不察,因從而誇大之,所以我們認為這一切全是臆造文字。
第一章 初民的生活與教育的起源
一 初民的生活
據歷史家的考證,距現今五千年前,我們的祖先業已占有了黃河下游兩岸的地方。他們的生產方法,就是捕魚、採果、打鳥、射擊野獸;一切衣食的來源,皆取給於自然物品,吾人稱此時期為採拾經濟時期。男子出外採拾食物,女子在家照料兒童,同血緣的人員聚居在一群,以年長的女子為一群的首領。這種社會,謂之母系氏族社會。這個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制度,完全過著自然生活,共同採拾食品,共同消費,共同育養兒童,故又稱為原始公有社會。這個時候,敵人很多,毒蟲是敵人,猛獸是敵人...
目錄
原始氏族社會時代的教育
第一期 自商代以上(西元前3500年—西元前1123年)
第一章 初民的生活與教育的起源
第二章 漢人臆造之上古教育制度
封建時代的教育
第一期 西周(西元前1122年—西元前771年)
第三章 西周社會的概觀
第四章 後人附會之西周教育制度
第二期 東周(西元前770年—西元前222年)
第五章 東周之社會與思想
第六章 東周教育家及其學說
半封建時代前期的教育
第一期 秦漢(西元前221年—西元前219年)
第七章 半封建社會形成之第一幕
第八章 儒家學術之獨占與教育
第九章 兩漢學風
第十章 兩漢教育制度及其實施
第十一章 兩漢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二期 魏晉南北朝(西元220年—西元588年)
第十二章 魏晉六朝之政局與民族
第十三章 魏晉六朝之學風
第十四章 魏晉六朝之教育
第十五章 本期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三期 隋唐及五代(西元589年—西元959年)
第十六章 隋唐之國力與士氣
第十七章 隋唐學風
第十八章 唐之教育制度及其實施
第十九章 隋唐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二十章 唐末及五代
半封建時代中期的教育
第一期 宋(西元960年—西元1276年)
第二十一章 宋之政治與教育的關係
第二十二章 宋代學風及學派
第二十三章 宋代教育制度及其實況
第二十四章 北宋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二十五章 南宋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二期 元(西元1277年—西元1367年)
第二十六章 蒙古帝國之政治經濟與教育
第二十七章 元代教育制度及其實況
第二十八章 元代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三期 明(西元1368年—西元1643年)
第二十九章 蒙古帝國瓦解與漢族主權恢復
第三十章 明代學風之三變
第三十一章 明代教育制度及其實況
第三十二章 初明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三十三章 中明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三十四章 晚明教育家及其學說
原始氏族社會時代的教育
第一期 自商代以上(西元前3500年—西元前1123年)
第一章 初民的生活與教育的起源
第二章 漢人臆造之上古教育制度
封建時代的教育
第一期 西周(西元前1122年—西元前771年)
第三章 西周社會的概觀
第四章 後人附會之西周教育制度
第二期 東周(西元前770年—西元前222年)
第五章 東周之社會與思想
第六章 東周教育家及其學說
半封建時代前期的教育
第一期 秦漢(西元前221年—西元前219年)
第七章 半封建社會形成之第一幕
第八章 儒家學術之獨占與...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