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倫.艾塞默魯 Daron Acemoglu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學院教授,為該校最高榮譽教職。他過去二十五年來持續研究繁榮與貧困的歷史根源,以及新科技對於經濟成長、就業與不平等的影響。曾榮獲眾多獎項與榮譽:2005年獲頒「克拉克獎章」(John Bates Clark Medal),該獎章授予四十歲以下、對經濟思想與知識具有重大貢獻的經濟學家;2016年榮獲「BBVA基金會新領域知識獎」(BBVA Frontiers of Knowledge Award),表彰他在經濟、財務金融與管理學上的傑出貢獻;2019年獲基爾世界經濟研究院(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的「經濟學全球經濟獎」(Global Economy Prize)。作品:與詹姆斯.羅賓森(James Robinson)合著《自由的窄廊》(The Narrow Corridor)、《國家為什麼會失敗》(Why Nations Fail)。
賽門.強森 Simon Johnson 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創業學講座教授與全球經濟與管理(Glob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團隊主任。曾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研究全球經濟危機與復甦長達三十年。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大西洋月刊》、《金融時報》等重要刊物發表超過三百篇文章,著述豐富,影響深遠。作品:與強納森.格魯伯(Jonathan Gruber)合著《美國再啟動》(Jump-Starting America),與郭庾信(James Kwak)合著《燃燒的白宮》(White House Burning)、《13個銀行家》(13 Bankers)。強森目前與全球各地企業家、民選官員與公民社會維持密切合作。
戴倫,你的雙胞胎兄弟在哪裡? 艾塞默魯可以說是過去二十年來經濟學界的最大驚奇。早慧的他在土耳其長大,於倫敦政經學院取得博士後,二十六歲即在麻省理工學院(MIT)任教至今。他的研究領域涵蓋總體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發展經濟學與經濟理論,研究範圍之廣、論點之深入、數量之多,都令我輩望塵莫及,至今在Google Scholar上也獲得超過二十二萬個引用次數。 當艾塞默魯在2005年獲得美國經濟學會有「小諾貝爾獎」之稱的「克拉克獎」(John Bates Clark Medal)時,大家曾開玩笑說:「Daron,是時候讓你的雙胞胎現身了!」而這幾年的社群網路上,也不時出現研究生以艾塞默魯為主角進行創作,例如「Nations fail, but Acemoglu doesn’t」或「Acemoglu writes faster than I read」的迷因圖,可見他在大家心目中的大神地位。艾塞默魯是MIT少數幾位年薪超過百萬美金的教授,也已經是公開的祕密。在與詹姆斯.羅賓森(James Robinson)合著的《國家為什麼會失敗》(Why Nations Fail)和《自由的窄廊》(The Narrow Corridor)出版後,他更進一步從學界明星轉為深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據說,連中國共產黨都把《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簡體版書名為《國敗論》)列為必讀書籍! 在《權力與進步》這本最新力作中,艾塞默魯和強森討論的是時下最熱門的議題:AI的出現,對於社會制度、權力平衡、資源分配會產生什影響?而本書副標「科技變革與共享繁榮之間的千年辯證」,則點出人類社會本來就是持續不斷地面對這個困境。只是這一次,人類面對的是速度之快、範圍之廣、影響之深都前所未見的AI,我們究竟能不能逢凶化吉、化險為夷?還是,我們能找到理由相信:「這次沒有不一樣」(This Time It’s NOT Different)?
AI已經變成獨裁政府的好朋友 本書的另一個重要論點是,AI已經變成獨裁政府執行社會控制、鞏固自身政權的最佳利器。關於此一論點,四位經濟學家(Martin Beraja、Andrew Kao、David Y Yang & Noam Yuchtman, 2023)今年發表在《經濟學季刊》(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一篇標題為〈AI專制〉(AI-tocracy)的文章,對此給出非常明確的實證結果。四位作者收集自2010年起,AI廠商從中國政府獲得的政府契約完整內容以及中國社會抗爭的資料。該研究發現,專制政權真的很懂AI的好,當地方抗爭愈多,政府採購契約裡就會愈包含如人臉辨識等便於政治控制的AI項目;反過來說,地方政府的AI採購增加之後,人民的抗爭也就減少了。 另一方面,AI公司也因為協助政府發展政治控制技術而獲利。接了政府標案後,這些公司就更可以掌握更多不必顧慮隱私權的資料,以及更廣泛的應用場景。而這些練習更大幅提高他們的技術能力,再加上資料平台與演算法規模經濟的特性,也讓他們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服務。因此,執行政府契約的公司不但在商業市場的競爭力跟著提高,也更容易打進國外市場。就上面提到的中國例子來說,AI創新增強政治控制的能力,增加了政權的穩定性;而政府的投資,也讓AI公司有了更多創新所需要的資金,於是資料與場景兩者互相強化,結合成一個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體。更妙的是,獨裁政府也不需要擔心AI造成的所得不均,因為每當有三個「小小盧德」開始密謀造反,AI就可以協助政府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而到處密布的辨識系統,也讓所有人的一舉一動無所遁形。當反抗的成本太大,心靈禁錮就會變成唯一的選擇。
我們還有機會嗎? 那我們能怎麼辦?兩位作者一再強調,我們是有選擇的。本書最後一章「讓科技重新導向」,作者提出一個包含三個面向的公式:改變敘事觀點與價值規範、培養制衡力量,以及提出政策解決方案作為解方。其中,運用市場機制讓科技重新導向、反托拉斯法的使用,導向投資員工的稅務改革、重分配政策的再審視,以及更有社會科學內涵、更具證據導向的政策分析等,都是刻不容緩的改革方向。另外在第十一章中,也提到我國數位部唐鳳部長透過新數位技術,打造更透明的線上社群新民主倡議的努力,都是未來可以參考的做法。 目前世界各國也開始積極面對此一趨勢,最早有歐盟的「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與「數位服務法」(Digital Services Act, DSA),美國拜登政府也在2023年10月底簽署一項「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賴的AI的行政命令」(safe, secure, and trustworthy AI),要求最先進的AI系統與政府分享安全測試結果和其他關鍵資訊,也要開發標準、工具和測試,以幫助確保AI系統的安全及可靠。另外,隱私保護技術的開發、減少演算法的歧視、增進社會公平也是強調的重點。2023年11月1日,二十多個國家也在英國簽署「布萊切利宣言」(Bletchley Declaration),宣示安全發展AI的重要。 我國國科會也已經制定行政與所屬機關使用生成式AI 的參考指引,目前也正在積極研議「人工智慧基本法」與建立AI評測的規則。這顯示世界各國都已經意識到此一技術可能產生的重大影響,必須立刻開始討論監管架構。對本書兩位作者艾塞默魯和強森來說,AI的全面影響才剛開始,科技的發展也非完全悲觀,只要政府、公民社會與企業攜手合作,我們一定有能力把這艘船,開往更包容、更民主的方向!
戴倫.艾塞默魯 Daron Acemoglu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學院教授,為該校最高榮譽教職。他過去二十五年來持續研究繁榮與貧困的歷史根源,以及新科技對於經濟成長、就業與不平等的影響。曾榮獲眾多獎項與榮譽:2005年獲頒「克拉克獎章」(John Bates Clark Medal),該獎章授予四十歲以下、對經濟思想與知識具有重大貢獻的經濟學家;2016年榮獲「BBVA基金會新領域知識獎」(BBVA Frontiers of Knowledge Award),表彰他在經濟、財務金融與管理學上的傑出貢獻;2019年獲基爾世界經濟研究院(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的「經濟學全球經濟獎」(Global Economy Prize)。作品:與詹姆斯.羅賓森(James Robinson)合著《自由的窄廊》(The Narrow Corridor)、《國家為什麼會失敗》(Why Nations Fail)。
賽門.強森 Simon Johnson 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創業學講座教授與全球經濟與管理(Glob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團隊主任。曾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研究全球經濟危機與復甦長達三十年。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大西洋月刊》、《金融時報》等重要刊物發表超過三百篇文章,著述豐富,影響深遠。作品:與強納森.格魯伯(Jonathan Gruber)合著《美國再啟動》(Jump-Starting America),與郭庾信(James Kwak)合著《燃燒的白宮》(White House Burning)、《13個銀行家》(13 Bankers)。強森目前與全球各地企業家、民選官員與公民社會維持密切合作。
戴倫,你的雙胞胎兄弟在哪裡? 艾塞默魯可以說是過去二十年來經濟學界的最大驚奇。早慧的他在土耳其長大,於倫敦政經學院取得博士後,二十六歲即在麻省理工學院(MIT)任教至今。他的研究領域涵蓋總體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發展經濟學與經濟理論,研究範圍之廣、論點之深入、數量之多,都令我輩望塵莫及,至今在Google Scholar上也獲得超過二十二萬個引用次數。 當艾塞默魯在2005年獲得美國經濟學會有「小諾貝爾獎」之稱的「克拉克獎」(John Bates Clark Medal)時,大家曾開玩笑說:「Daron,是時候讓你的雙胞胎現身了!」而這幾年的社群網路上,也不時出現研究生以艾塞默魯為主角進行創作,例如「Nations fail, but Acemoglu doesn’t」或「Acemoglu writes faster than I read」的迷因圖,可見他在大家心目中的大神地位。艾塞默魯是MIT少數幾位年薪超過百萬美金的教授,也已經是公開的祕密。在與詹姆斯.羅賓森(James Robinson)合著的《國家為什麼會失敗》(Why Nations Fail)和《自由的窄廊》(The Narrow Corridor)出版後,他更進一步從學界明星轉為深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據說,連中國共產黨都把《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簡體版書名為《國敗論》)列為必讀書籍! 在《權力與進步》這本最新力作中,艾塞默魯和強森討論的是時下最熱門的議題:AI的出現,對於社會制度、權力平衡、資源分配會產生什影響?而本書副標「科技變革與共享繁榮之間的千年辯證」,則點出人類社會本來就是持續不斷地面對這個困境。只是這一次,人類面對的是速度之快、範圍之廣、影響之深都前所未見的AI,我們究竟能不能逢凶化吉、化險為夷?還是,我們能找到理由相信:「這次沒有不一樣」(This Time It’s NOT Different)?
AI已經變成獨裁政府的好朋友 本書的另一個重要論點是,AI已經變成獨裁政府執行社會控制、鞏固自身政權的最佳利器。關於此一論點,四位經濟學家(Martin Beraja、Andrew Kao、David Y Yang & Noam Yuchtman, 2023)今年發表在《經濟學季刊》(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一篇標題為〈AI專制〉(AI-tocracy)的文章,對此給出非常明確的實證結果。四位作者收集自2010年起,AI廠商從中國政府獲得的政府契約完整內容以及中國社會抗爭的資料。該研究發現,專制政權真的很懂AI的好,當地方抗爭愈多,政府採購契約裡就會愈包含如人臉辨識等便於政治控制的AI項目;反過來說,地方政府的AI採購增加之後,人民的抗爭也就減少了。 另一方面,AI公司也因為協助政府發展政治控制技術而獲利。接了政府標案後,這些公司就更可以掌握更多不必顧慮隱私權的資料,以及更廣泛的應用場景。而這些練習更大幅提高他們的技術能力,再加上資料平台與演算法規模經濟的特性,也讓他們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服務。因此,執行政府契約的公司不但在商業市場的競爭力跟著提高,也更容易打進國外市場。就上面提到的中國例子來說,AI創新增強政治控制的能力,增加了政權的穩定性;而政府的投資,也讓AI公司有了更多創新所需要的資金,於是資料與場景兩者互相強化,結合成一個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體。更妙的是,獨裁政府也不需要擔心AI造成的所得不均,因為每當有三個「小小盧德」開始密謀造反,AI就可以協助政府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而到處密布的辨識系統,也讓所有人的一舉一動無所遁形。當反抗的成本太大,心靈禁錮就會變成唯一的選擇。
我們還有機會嗎? 那我們能怎麼辦?兩位作者一再強調,我們是有選擇的。本書最後一章「讓科技重新導向」,作者提出一個包含三個面向的公式:改變敘事觀點與價值規範、培養制衡力量,以及提出政策解決方案作為解方。其中,運用市場機制讓科技重新導向、反托拉斯法的使用,導向投資員工的稅務改革、重分配政策的再審視,以及更有社會科學內涵、更具證據導向的政策分析等,都是刻不容緩的改革方向。另外在第十一章中,也提到我國數位部唐鳳部長透過新數位技術,打造更透明的線上社群新民主倡議的努力,都是未來可以參考的做法。 目前世界各國也開始積極面對此一趨勢,最早有歐盟的「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與「數位服務法」(Digital Services Act, DSA),美國拜登政府也在2023年10月底簽署一項「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賴的AI的行政命令」(safe, secure, and trustworthy AI),要求最先進的AI系統與政府分享安全測試結果和其他關鍵資訊,也要開發標準、工具和測試,以幫助確保AI系統的安全及可靠。另外,隱私保護技術的開發、減少演算法的歧視、增進社會公平也是強調的重點。2023年11月1日,二十多個國家也在英國簽署「布萊切利宣言」(Bletchley Declaration),宣示安全發展AI的重要。 我國國科會也已經制定行政與所屬機關使用生成式AI 的參考指引,目前也正在積極研議「人工智慧基本法」與建立AI評測的規則。這顯示世界各國都已經意識到此一技術可能產生的重大影響,必須立刻開始討論監管架構。對本書兩位作者艾塞默魯和強森來說,AI的全面影響才剛開始,科技的發展也非完全悲觀,只要政府、公民社會與企業攜手合作,我們一定有能力把這艘船,開往更包容、更民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