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既不能存錢也不能借錢,這地方到底在幹嘛?
◎為什麼房貸是你我對抗通膨的金融槓桿?信貸消費卻成了吃人陷阱?
◎在銀行眼中,借了錢並準時還的人,比從不借錢的人更有信用。
日常儲蓄、銀行借貸、物價上漲、利率調整,有錢的地方就有金融,
然而這門直接影響你財富的知識,你了解多少?
利率對經濟有啥影響?央行才調升一碼、兩碼,股市怎麼應聲倒地?
匯率是什麼?日圓貶值,去日本更能爽花,對日本經濟有利還是不利?
買黃金能不能保值抗通膨?投資同一檔股票,為什麼有人能賺加倍?
關於買賣股票,投資大師講過哪些至理名言?我們務必終身牢記。
買房好還是租房好,房地產價格為什麼就是不跌?那些大跌的國家怎麼「辦到」?
你懂點金融就知道。
本書作者陳思進為國際金融專家,
曾任美國銀行證券公司副總裁、瑞士信貸證券部助理副總裁等職。
他以生動的語言、簡單的例子,
從基金股票到外匯期貨,從個人理財到國際資本運轉,
帶你掌握財富自由的基礎知識,透視金融世界的運行規則。
人人都看懂,天天可活用。
◎關於金融的基本知識:
.利率,就是衡量利息高低的指標,
樂了存款族,就會苦了房貸族,反之亦然。
利率也是國家調控經濟的策略工具:
寬鬆可促進經濟增長,卻會導致通膨,緊縮可降低通膨,卻可能提高失業率,
中間的矛盾央行怎麼克服?
.想致富,一定要知道神奇的「複利」:
投資10萬元,每年回報率20%,10年後連本帶息得到30萬元;
若把每年的回報也加入本金,利滾利的結果,10年後你會得到62萬元!
難怪愛因斯坦說,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
.金融槓桿,就是舉債投資高風險標的。
當獲利高於預期,可以把回報放大;一旦虧損,也會按倍數放大你的損失。
但甘蔗沒有兩頭甜,有利就有弊,放大了利潤,也放大了風險。
◎打開財富大門,先學工具怎麼用
.股票,是金融投資的基礎。
你一定聽過的IPO(首次公開發行),新股中籤率往往僅有1%,
且發行當天股價通常會暴漲。為什麼要低估IPO價格?這場遊戲到底是誰在玩?
.沒有雄厚資本、缺乏投資技巧怎麼辦?有個產品叫共同基金。
專業經理人幫你選股、投資,是專為懶人設計的投資術,但……。
.衍生性金融商品──選擇權與期貨,華爾街就靠這個巨大槓桿撬動財富,
這是一種既非貸款(例如債券),也非股本(例如股票)的金融工具,
怎麼運作?作者以購買預售屋解釋給你聽(參考本書第二章)。
◎頂尖投資大師如何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
「市場極端悲觀之時,正是買入的最佳時機。」
美國共同基金先驅約翰.坦伯頓,就這樣大賺400倍。我能怎麼效法?
「沒有值得投資的標的,寧可持有現金。」
股神華倫.巴菲特一年買賣幾次你知道嗎?
他每年的回報率都超過20%,理由是他只買自己熟悉的產業。
「別相信跌的全都會反彈回來,就算好股票也一樣。」
傳奇投資人彼得.林區管理的基金報酬率高達29.2%,
正因他謹記股市危險陷阱。止損,每個投資人都該學學如何保存實力。
利率、貨幣、股票、基金……財富自由的基礎知識,
從個人投資到國際資本運轉,人人能看懂,天天可活用。
作者簡介:
陳思進
國際金融專家,央視大型紀錄片《華爾街》、《貨幣》學術顧問。曾任美國銀行證券公司(BofA Securities)副總裁、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證券部助理副總裁、宏利金融集團(Manulife Financial Corporation)資深顧問。
目前擔任某國際金融財團風險管理資深顧問。
著有《看懂財經新聞賺錢門道》、《看懂貨幣》、《金融讓誰富有》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極上國際執行長、《闖出人生好業績》作者/陳詩慧
財經作家/Mr. Market市場先生
財經直播主/游庭皓
臺灣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謝劍平
名人推薦:極上國際執行長、《闖出人生好業績》作者/陳詩慧
財經作家/Mr. Market市場先生
財經直播主/游庭皓
臺灣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謝劍平
章節試閱
1利率:經濟的晴雨計
利率,又叫利息率,是衡量利息高低的指標。它是一定時期內利息額和本金的比率。利率不但能反映貨幣與信用的供給狀態,且能夠帶來供給與需求的相對變化。利率水準趨高被認為是銀根緊縮,利率水準趨低則被認為是銀根鬆弛。
國家的利率政策通常有幾種情況:寬鬆政策利於促進經濟增長,但容易導致通貨膨脹;中性政策旨在保持穩定;緊縮政策利於降低通貨膨脹,卻可能提高失業率。
調控利率的主要對象,包括轉融資(re-lending)利率、重貼現利率(rediscount rate)、存款準備金利率、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存放款利率等。貼現率(discount rate)是指持票人以沒有到期的票據向銀行要求兌現時,銀行扣除利息所使用的利率。如果銀行將已貼現過的未到期票據作擔保,向中央銀行申請借款時,按中央銀行規定所支付的預扣利率則稱為重貼現率。
重貼現率是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之間的貼現行為。調整重貼現率,可以控制和調節信貸規模,影響貨幣供應量。當中央銀行提高重貼現轉融資利率時,商業銀行借入資金的成本上升,基礎貨幣收縮。反之,當中央銀行降低重貼現轉融資利率時,商業銀行借入資金的成本下降,基礎貨幣擴張。
而當央行提高存款準備金利率時,商業銀行就會增加超額存款準備金,從而使基礎貨幣量收縮;反之,基礎貨幣量則會擴張。
當存放款利率提高時,人民會較積極存款,因而導致企業貸款積極性降低;反之,當存放款利率降低時,人民存款的積極性降低,導致企業貸款積極性提高。以控制存放款利率的方式,能明確改變貨幣供應量的配置。
由此可見,調控不同的利率,有不同的效能,可能導致互相矛盾的效應。如果同時對多種利率結構和年限進行調整,實際上是屬於利率雙軌(多軌)制,不僅很難確定調控經濟的效果,且容易造成腐敗,所以中央銀行通常只能選用其中一種利率作為操作目標。
複利效應,時間越長、效果越明顯
我曾就讀的紐約市立大學(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有一對教授夫婦,他們在四、五十年前出了一本書,得到5萬美元的稿酬。這對教授夫婦的生活樸素簡單,沒有任何奢侈嗜好,平時靠薪資過日子已綽綽有餘,對於手中多出的這筆錢,他們真不知該怎麼用。
有天,教授夫婦向他們的朋友、華爾街(Wall Street)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提及此事,巴菲特對他們說:「你們如果信得過我,就先把這筆錢投入我的公司,我來幫你們管,好嗎?」那時,巴菲特已小有名氣,於是這對教授夫婦異口同聲的說:「當然好啊!」
教授夫婦將這筆錢投入巴菲特的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公司。之後,他們從不過問,幾乎忘記這件事了。30年後,教授先生去世,巴菲特出席了他的葬禮。在葬禮上,巴菲特對教授太太說:「你們放在我那裡的錢,已經漲到六千多萬美元了。」教授太太大吃一驚:不會吧?怎麼可能?
其實,這正是複利奇特的魅力。複利是現代理財的一個重要概念,由此產生的財富增長,稱作「複利效應」,對於累積財富有著深遠的影響。
假設本金10萬元,每年投資回報率是20%,如果按照普通利息計算的話,每年的回報是2萬元,10年後連本帶息漲至30萬元,整體財富增長為兩倍;但如果按照複利方法計算,亦即指10萬元的本金,每年的回報都加入本金,即「利滾利」,那10年後會變成62萬元,比30萬多了超過一倍!
隨著時間增加,複利效應引發的倍數增長會越來越顯著。若仍以每年20%回報計算,10年複利會令本金增加6.2倍(1.2的10次方),而20年則增長38.34倍(1.2的20次方),30年的累積倍數更可高達237.38倍(1.2的30次方)。若本金是10萬元,30年後就會變成2,374萬元!
不過,在人類歷史上,除了巴菲特之外,幾乎沒有人能長期保持每年30%以上回報的投資。以蟬聯多年香港首富寶座的李嘉誠為例,1945年,他投資7,000美元成立長江塑膠廠,到了2006年,他擁有約188億美元身家,暫且撇開其他因素不談,他的財富在57年間增長了268.6倍,每年的複利回報也「不過」為29.65%。
前面談到的那位教授太太,後來立下自己的遺囑,決定在她去世後,將這筆錢全部捐給慈善機構。幾年後,當她去世時,這筆錢已漲到了一億兩千多萬!
以買房看選擇權
某次我朋友老王回中國探親,在上海外灘閒逛時,發現那裡有棟正在建設中的公寓,外觀十分大氣,他立刻被吸引。於是,他走進接待中心,一位服務人員熱情接待他,向他介紹公寓的種種現況,說外灘地段好、房價看漲,6個月後公寓完工,市值起碼人民幣1,000萬元。
服務人員對老王說:「假如你現在付10萬元,我們可以在建成之後以900萬的價格賣給你,即使那時房價漲到1,000萬,你還是支付900萬。但是,若到時你改變主意不買了,你之前支付的10萬就歸我們所有。」
可能那位服務人員都沒有意識到,她所說的就是最典型的「買進選擇權」。如果屆時你買了房子,且房子的市價也確實漲到了1,000萬元,那麼你賣出房子時,可以立刻獲利100萬元,去掉先前支付的權利金10萬元,淨賺90萬元。假如到時房價大跌,跌破900萬元,你完全可以不買,頂多虧損10萬元權利金。也就是說,選擇權賦予你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買賣房子的權利。
必須注意的是,「買進選擇權」與「賣出選擇權」並不是一項選擇權交易的買賣雙方,而「買進選擇權」或「賣出選擇權」本身就是買賣雙方的約定。他們之中,只有買方才有權利選擇執行或放棄這個約定。
像剛才舉的例子中,我朋友老王和服務人員的這個約定,就是「買進選擇權」,老王是這個約定中的買方,服務人員是賣方,因此只有老王有權選擇屆時是否執行這個選擇權。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選擇權持有人可以按約使用權利,也可以任其作廢,還可以在有效期內將權利轉售給其他人。
再舉一個例子說明。如果你買了一份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縮寫為IBM)股票的「買進」合約,履約價格為80美元,你就擁有在規定期限內,以每股80美元買入IBM股票的權利。如果其股價一直低於80美元的話,你就可以不用執行權利;若在這個階段內,IBM漲到了100美元,你就可以執行你的選擇權。這時,賣出「買進選擇權」的那個人,必須按約以每股80美元將IBM股票賣給你,這樣一來,每股你可以賺20美元。
而如果你買了IBM 的「賣出選擇權」,履約價格為80美元,你在一定期限內有權以80美元的價格賣出IBM。具體情況可根據「買進期權」的例子來類推,在此不另贅述。
必須特別注意的是,以上例子暫且不計購買選擇權所支付的費用。
近幾十年來,帶來豐厚利潤的證券化、衍生性金融商品早已成為華爾街最主要的業務。從上述買房選擇權的例子可以看到,10萬權利金就可以撬動900萬,槓桿比例高達90倍。而華爾街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實際操作,比買賣房子少說複雜10倍,槓桿比例更高,且花樣繁多,將風險包裝得漂漂亮亮,誘人上鉤,同時用不可思議的槓桿,使華爾街投資銀行天量獲利!
巴菲特投資理念:只投資熟悉的產業
其實,巴菲特所投資的公司特點都有跡可循。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 Group AG)研究分析師團隊負責人布米卡.加什蒂(Bhumika Gashti)曾在研究中表示,巴菲特近年來對投資股票的標準為高回報率、抗通膨能力強、債務負擔小或無債務、管理良好並易於理解的公司。並且,無論是哪個行業,巴菲特都會挑選表現最好的前兩、三家公司投資。
例如,巴菲特在保險行業投資了兩家表現極佳的公司: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之一「通用再保險」(General Reinsurance Corporation),以及美國最大的汽車保險公司之一「政府僱員保險公司」(Government Employees Insurance Company,縮寫為GEICO)。因為保險公司具有穩定的現金流通量,只要計算準確,投資風險是可控的,投資回報更可以用數值掌控。
而在食品方面,巴菲特投資了可口可樂公司(The Coca-Cola Company),波克夏.海瑟威擁有可口可樂公司10%的股份,是其最大的股東;在醫療保健領域,巴菲特投資了全球超過250家子公司、產品銷售遍及逾170個國家與地區的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在其他日用品方面,巴菲特投資了地毯公司Shaw Industries與家具公司Nebraska Furniture Mart。這些公司都滿足巴菲特的投資特點:它們基本上不會被經濟週期左右,獲利穩定。
波克夏.海瑟威不僅是可口可樂公司的最大股東,還是金融服務公司「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富國銀行(Wells Fargo)及美國合眾銀行(U.S. Bancorp)的最大股東。其中,美國運通在金融服務業價值最高,富國銀行擁有全球最大市值,合眾銀行也是美國七大銀行之一。
近年來,巴菲特幾乎不投資高科技公司,但他在2011年時,曾投資了IBM,持有其8.5%的股份,是當時IBM的最大股東。這是巴菲特的一次嘗試,但顯然以失敗告終。巴菲特投資了130億美元,卻在將近6年的時間內虧得精光。這次嘗試徹底打消了他投資高科技公司的想法,並更加堅定了他追求風險可控、回報可期的投資信念。
因此,即使巴菲特錯過了投資谷歌(Google)、亞馬遜(Amazon)和臉書(Facebook)的機會,也並不覺得可惜,他堅持投資可口可樂、通用再保險與美國運通這類傳統公司,依然是明智之舉。
至於他投資蘋果公司(Apple Inc.),是在蘋果成熟之後的事情。當時的蘋果在巴菲特眼中,已經不是風險不可控的高科技公司,而是有持續收益的消費品公司,波克夏.海瑟威此時入股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總之,巴菲特的策略就是投資自己熟悉的產業,如此能最大程度掌握投資環節的諸多不可控因素,實現利益最大化、保護股東的權益,而不是像一些投機取巧的公司,只看見眼前的財富,卻忽略長遠的發展。
貸款證券化,風險轉移到投資人身上
投資銀行家採用證券化,首先透過信用卡這一大眾市場,利用借款人的信用分數和有針對性的直接行銷技巧,使銀行找到將信用卡發放到數以百萬中等收入(甚至低收入)家庭的方法。這一領域對銀行唯一的限制,來自於他們自己的資產負債表──缺乏足夠的存款或資本,銀行便被限制,不能自由的大幹一場。
而證券化就解除了這一束縛。當信用卡證券化,銀行不需要存款就可以放貸,這時,就有投資者購買由信用卡抵押支援證券所提供的資金。到了這一步,資本已經不是問題,因為是投資者擁有持卡人的貸款,而不是發卡銀行。信用卡貸款因而劇增,到了1990年代中期,應收款增加了一倍。
證券化的威力,也運用在繁榮時期的房屋淨值貸款和住房建造貸款。當美國國會取消對非抵押貸款債務利息的減稅後,第二抵押貸款在1980年代後期大幅上升,因為房屋淨值信貸額度的利息依然可以抵稅,持有房屋者如果缺錢,可以用自家房子抵押,廉價、簡便的貸到所需款項,拿來購買遊艇、豪華汽車、珠寶項鍊。創新的行銷手段使獨棟別墅頗具吸引力,有取代公寓的趨勢。到1990年代中期,房屋淨值和住房貸款幾乎增加了三倍。
但是,最活躍的信用卡、房屋淨值和住房建造的放貸人並不是銀行,而是金融機構。這些金融機構無需吸收存款,因為貸款已經證券化了。正因為無需吸收存款,金融機構便不像銀行那樣受到監管機構的監控。如果金融機構倒了,納稅人不會受損失,只有金融機構的股東和其他債權人會虧損。因此,金融機構便為所欲為,越來越瘋狂,毫無顧忌的降低或完全違背傳統的貸款標準。
於是,銀行保持資產負債表的貸款模式,便迅速讓位給新模式──貸款證券化,並將其出售給廣大的投資者。銀行業這一模式變化被監管機構全面認可,因為銀行並不擁有貸款,也就不需承擔風險,這就減少了儲貸危機再次發生的可能。但事實上,這些貸款所涉及的風險並沒有消失,只是被轉嫁到投資者身上。實際上,風險已被廣泛的延伸到金融體系之中。
接下來發生的事件,敲響限制證券的警鐘。拖欠、違約及個人破產案例開始劇增,那些還款能力不足、不應得到信用卡及房屋淨值貸款的家庭,首先陷入了困境。而這些貸款抵押證券,最終引發1997~199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
這一事件始於東南亞負債的經濟,一直延伸到俄羅斯,最終導致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L.P.)大崩潰。1998年秋季,幾天內市場所有的交易都停止了。美國聯準會調降利率,房利美和房地美迅速購買大量的抵押證券,為市場提供其急需的流動性,恐慌才因此平息。可是,對許多金融機構來說,這些救市措施還遠遠不夠,許多銀行要不是被兼併,就得面臨倒閉命運。危機的影響力大約持續10年,直到發生次貸危機。
次貸本身的金額只有1.3兆美元,即便「全軍覆沒」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次貸進一步變成次債,數字立刻被放大了四十多倍,變成55兆美元。當房價高到再也沒有傻瓜接棒時,房市便難以為繼,人們唯恐避之不及,那把鋒利無比的下跌利劍,很快就斬斷了爬上金字塔的階梯,底盤立刻鬆動、坍塌。
1利率:經濟的晴雨計
利率,又叫利息率,是衡量利息高低的指標。它是一定時期內利息額和本金的比率。利率不但能反映貨幣與信用的供給狀態,且能夠帶來供給與需求的相對變化。利率水準趨高被認為是銀根緊縮,利率水準趨低則被認為是銀根鬆弛。
國家的利率政策通常有幾種情況:寬鬆政策利於促進經濟增長,但容易導致通貨膨脹;中性政策旨在保持穩定;緊縮政策利於降低通貨膨脹,卻可能提高失業率。
調控利率的主要對象,包括轉融資(re-lending)利率、重貼現利率(rediscount rate)、存款準備金利率、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存放款利率...
目錄
推薦序/陳詩慧
第1章 關於金融的基本功
1利率:經濟的晴雨計
2匯率:國際貿易的基礎
3貨幣政策:國家調控經濟的手段
4複利:錢的時間價值
5信用:金融的立身之本
6槓桿:放大回報(也可能放大損失)
7風險管理:守住金融的生命線
第2章 打開財富大門的工具
1股票:金融投資的基礎
2債券:最單純的金融工具
3外匯:大賺或大賠的賭博
4黃金:買金保值?其實是被炒作!
5共同基金:懶人投資術
6選擇權與期貨:撬動財富的巨大槓桿
第3章 金融世界的頂尖大師
1價值投資的忠實信徒、華爾街大師坦伯頓
2絕不輕易投機的股神華倫.巴菲特
3樂於工作、107歲還不退休的投資大師卡恩
4把別人的錢當自己的來管理,投資奇才許羅斯
5彼得.林區談股票市場的4個危險說法
第4章 理解危機,規避風險
1金融危機怎麼來?
2美國的次貸危機
3有「危」就有「機」:危機的啟示
第5章 貪婪,人的本性
1經濟學的真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2房市泡沫如何被吹起?
3金融家的唯一目的:獲利
4消費性信貸存在,金融危機就會再現
第6章 現代鍊金術
1證券化:華爾街的移山大法
2證券化的形成與威力
3華爾街最大的「戰利品」:中資企業
4虛榮導致毀滅:撞上冰山的美國銀行
第7章 美好生活的起點
1「黑色經濟」的未來
2擺脫GDP的緊箍咒
3信用卡很方便,但有陷阱
4挪威經驗與冰島教訓
推薦序/陳詩慧
第1章 關於金融的基本功
1利率:經濟的晴雨計
2匯率:國際貿易的基礎
3貨幣政策:國家調控經濟的手段
4複利:錢的時間價值
5信用:金融的立身之本
6槓桿:放大回報(也可能放大損失)
7風險管理:守住金融的生命線
第2章 打開財富大門的工具
1股票:金融投資的基礎
2債券:最單純的金融工具
3外匯:大賺或大賠的賭博
4黃金:買金保值?其實是被炒作!
5共同基金:懶人投資術
6選擇權與期貨:撬動財富的巨大槓桿
第3章 金融世界的頂尖大師
1價值投資的忠實信徒、華爾街大師坦伯頓
2絕不輕易投機...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