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亞馬遜暢銷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你是否注意過,
自己的性格在經歷人生的重大事件後有所改變?
上小學的第一天、決定人生方向的一次考試、進入職場、
建立家庭、迎接第一個孩子、至親離世……
究竟這些人生經驗會如何影響我們的人格?
德國新銳心理學家揭開最新發現:基因也許決定了某部分的人格特質,但真正使性格趨於成熟穩定的,是一連串的生命事件!
✧ 是什麼讓我們從流連酒吧的單身貴族,變成守在嬰兒床邊的父母?
✧ 讓我們變成熟的是結婚生子,還是工作?
✧ 分手、失業導致的性格轉變,是暫時,還是持久的?
✧ 遭受命運的沉重打擊後,人生還能開心起來嗎?
▎經驗如何造就此刻的你?
探索「成為自己」的過程與關鍵事件
人格心理學家伊娃.艾瑟曼長期探究性格與生命事件的關係,為此分析了上千人的數據與過往研究,帶我們一窺:人生中的哪些事件使我們真正成長?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否從經驗中「調整」自己的性格?
全書以「五大人格特質」為基礎展開人格心理學的探索,透過幽默清晰的筆調,將科學數據、心理學專業與真實生活情境結合,並依成長時序呈現人類性格從嬰兒到成人乃至老年的轉變。從中可以看到,我們在童年時代、狂飆的青春期、沒有房貸壓力的成年前期與卸下重責大任的老年期,性格會如何隨著親密關係、職場社會、家庭生育、疾病壓力及生離死別的事件而變化。
此外,更特別探討創傷經驗帶來的傷害及復原的可能性。例如歷經意外、疾病、失業、天災或戰爭的悲慘事件,甚至是COVID-19疫情後,人們的心理狀態會如何變化,以及該具備什麼樣的心理素質才能順利度過難關,都可在本書中找到答案。
▎運用心理學技巧,跳脫原廠設定
讓經驗與性格為人生加分!
書中除了闡述引人入勝的科學發現,每一章更有精心編排的提問、問卷設計與練習單元,提供蘊含心理學技巧的方法,帶你重新認識自己的性格,進而調整處世態度與設定人生目標。
★在本書中,你將獲得以下解答:
.藉由「五大人格測量問卷」,找出自己的人格傾向
.調整自己的習性,有意識地朝往理想的方向
.訓練心理韌性,從危機中變得更強大
.從性格上探索自己的長處,並確認可借助的資源
.有效減少來自生活與工作中的壓力
.日常中保持專注與放鬆的方法
當你對性格發展有所理解,即握有「改變性格與命運」的鑰匙,將更懂得運用適當的方式面對生命中的重大事件,安然度過不同階段的課題與挑戰,累積更美好的生命經驗!
【本書特色】
1. 清晰梳理人格心理學的研究結果,並以幽默又生動有趣的文筆呈現,即使不具專業背景,也能快速掌握主題與重點。
2. 本書依照成長時序編排,以心理學專業為基礎,整合了作者多年來的觀察、分析與參與的研究結果,完整呈現不同類型的性格對於生命各階段的影響。
3. 每一章附有「科學觀點」、「現在換你了!」及「個人訓練」三個單元,為讀者補充科學知識,也提供具體方法引導讀者思考與實踐,能將書中提及的論點活用到生活中。
4. 完整收錄「五大人格測量問卷」,只要幾分鐘就能掌握自己的人格傾向,以此為根基,塑造出更有利於人生的性格!
【國內名人推薦】
于玥|占星療癒心理師
尚瑞君|暢銷作家、講師
洪仲淸|臨床心理師
愛瑞克|TMBA 共同創辦人、《內在原力》系列作者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蘇俊濠|諮商心理師、精神分析主題作家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驚豔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本書從五大人格的研究和分析切入,如同幫我們將散落四處的人生經驗串起,就像珍珠串成珍珠項鍊,我們才能看見自己的人生也在閃閃發光。我們不需要努力成為誰,而是在生命的旅程中認識自己、活出自己,既能理解過去,也能開創更喜歡的未來。」──尚瑞君|暢銷作家、講師
「性格、事件、選擇、環境,彼此交互影響,是一個複雜的動態系統,要搞懂這些,原本就不容易。作者抽絲剝繭、深入淺出地剖析,不僅在學理根據與實務應用上都立論完整,探討層面之深且廣,令我驚嘆。」──愛瑞克|TMBA 共同創辦人、《內在原力》系列作者
「我是誰?這是我們花一生在追尋的答案,而這本書給了我們一些方向。這本書透過心理學界普遍認可的五大人格特質工具,引導我們更全面認識自己。如果你也在找尋『我是誰』這個答案,那麼或許這本書可以給你一些線索。」──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跳脫扁平的好壞二分,我們將對彼此性格的多元差異有更多同理與尊重。一如不同寶可夢的特性各有優劣與相剋,兩位作者透過研究工作與性格的關連,讓人們對生命裡種種的作戰經驗確實能改變人格一事抱有希望。」──蘇俊濠|諮商心理師、精神分析主題作家
「認識自己是我們這輩子的重要功課之一。藉由性格心理學的研究發現,這份功課將不再那麼讓人手足無措。善用本書提供的概念、故事、例子與引導,讓我們一起來練習更靠近自己一點。」──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德國讀者五顆星好評★★
「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作品,建立在科學基礎上,文筆具有娛樂性,內容有非心理學家也能理解的人格心理學最新知識,一本絕對值得閱讀又有趣的讀物。」──德國亞馬遜讀者5顆星評價
「本書談論了生活的多樣面向,讓我覺得很有趣。此外,每個章節後都有針對個人性格光譜的反思練習,很推薦給對這個主題有興趣的人!」──Goodreads讀者5顆星評價
「讀起來很棒,而且跟著練習能讓人有意識地成長。不管是工作、伴侶或友誼相關的問題,你都能在書中找到建議。」──德國Thalia網路書店讀者5顆星評價
作者簡介:
伊娃.艾瑟曼(Eva Asselmann)
生於1989年,是波茲坦健康與醫學大學人格心理學教授,擁有自然科學博士學位並取得特許任教資格。她研究的主題包含人格發展、健康促進及預防醫學,並致力於探索以下的問題:我們的性格隨著生命進程會如何變化?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會如何影響我們的性格、幸福與健康?我們該如何克服危機並從挑戰中成長?她主持各種研究計畫,也產出許多論文,並以此為基礎發展出針對人格發展、復原力、壓力管理及放鬆為主題的輔導與培訓課程,已累積多年實務經驗,也取得系統性培訓、變革管理、接納與承諾療法的資格認證,經常獲邀演講並以專家身分出現在媒體上。
個人網站:https://evaasselmann.com
瑪蒂娜.帕爾(Martina Pahr)
生於1968年,擁有文學碩士學位,是一名記者也是自由作家,曾出版多部幽默風趣的心靈勵志書籍。
個人網站:www.martinapahr.de
譯者簡介:
王莉雯
畢業於東吳大學德國文化學系,目前為兼職譯者。
章節試閱
Chapter 6:能被你愛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性格與愛情(節錄)
初戀令人難忘,既美麗又短暫,是重要的回憶,影響我們的一生。幾乎沒有其他主題能比初戀獲得更多文化、社會和媒體的關注。連科學界也在研究第一段浪漫的戀情對我們性格的影響。結果顯示,越是外向和盡責的年輕成人,越有可能展開戀情。那些進入伴侶關係的人,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會變得不那麼開放,但卻更外向、盡責,情緒也特別穩定。有趣的是,即使這對年輕戀人再次分開,被提高的情緒穩定程度仍持續存在。總結來說,即使戀情破裂,初戀似乎讓我們變得更堅強。初戀(通常)會讓我們意識到,自己能夠進入一段親密且持續的浪漫關係,它會帶給我們支持、安全感和自信。進入第一段戀情的人,已經征服了成為大人的「重要里程碑」──至少在主觀感受上是如此。在我們試圖勸誡女兒不要和那位文藝青年往來,或是禁止兒子和那位爬蟲動物頻道主聯繫之前,請先想一下:這段愛情非常重要,因為是第一次,也可能不會持續,但這可是第一段──哎呀!這是我們都要經歷的。
你是怎麼樣的人,決定你如何去愛人
我和尤勒.絲蓓希特教授一起研究,一段關係開始與結束時的重大轉折,與我們的性格有什麼關聯,意即:性格是否會影響我們和伴侶同居、結婚、分手或甚至是離婚?在這些愛情轉捩點前後,我們的性格會如何變化?為此,我們再次透過德國社會經濟調查小組的資料,分析了近五萬人的數據。在研究期間內,有五千零二十五人與伴侶同居,四千一百三十人結婚,三千七百零六人分手,一千兩百五十二人離婚。
親和性:親密關係的進展推手
我們的研究證明,「親和性」是親密關係進展推手的第一名,它決定了參與者是否經歷過親密關係裡的重大事件(在愛情裡我們稱為「身分轉變」)。親和性較低的人,更有可能與他們的愛人同居、結婚、分手或離婚。後兩點很容易解釋,因為親和性較低的人,通常不願意「為了和平」而接受妥協,他們完全不害怕爭吵,因此分手和離婚的風險就比較高。
但是,為什麼親和性較低的人會更容易與他們的愛人同居和結婚呢?顯然,我們的假設是低落的親和程度會阻礙愛情的正向體驗,但這裡出現了另一個因素:越容易分手的人,也越容易再次「擁有」。所以,他們進入一段新關係、展開同居或再婚的機會也更高。因為他們的戀情比較不穩定,感情狀況時常變動(不只在社群媒體上)──從單身到「穩定交往中」,變成「一言難盡」,最後回到「單身」。他們因此更頻繁地經歷感情事件,不論是好是壞。
考驗:同居
性格比較外向的人,也更有可能和他們的愛人同居。這是當然的,思想開放又善於社交的他們,更容易找到合適的另一半,也更願意和他們共享床鋪與生活。展開同居生活後,男性會變得更有責任感,而不是女性。雖然在我們的印象中,男性通常沒有女性這麼盡責。剛開始,他們可能為了祝福這一段新生活,會調整自己的衛生習慣,以符合另一半的標準。(也許他們因此變得更愛乾淨,因為他們實在無法招架那句飽含強烈愛意的話:「親愛的,把垃圾拿去樓下倒!」)
永遠(?)的蜜月:結婚
進入「婚姻關係」的人,在接下來的幾年會變得比較不開放。一個合理的解釋是,新婚夫妻大多剛建立家庭,他們會把注意力放在房子和小孩身上(或單純是眼裡的愛心粉紅泡泡擋住了他們的視線)。因此,能花在新潮事物的時間和精力就變少了。正忙著為自己、另一半和下一代築巢的人,也比較難再追求與國外有關的愛好、接受遠距課程或環遊世界。
緣分已盡:分手
情緒比較不穩定的女性,更有可能與她們的伴侶分手。也許是因為她們的情緒經常「比較複雜」、變化不定,這對對方來說也更費勁。她們無法忍受任何事,經常對問題有不同的看法,可能會鑽牛角尖,對這段關係造成負擔而導致分手。至少我們是這麼假設的。
而且,我們的研究也發現,剛分手的女性會變得比之前更開放也更外向。這與我們對女性更容易以主動的方法來應對分手的認知相符:她們會向親密的女性友人哭訴、談論許多關於那段戀情的事,以及重拾過去的愛好並發掘新的興趣。
相比之下,男性在分手後的第一年並不會變得更開放和外向,情緒反而更不穩定。若考慮到男性更傾向用消極的態度應付失落,這麼看來也算合理。比起說出來,他們喜歡用工作、酒精或電動來轉移注意力,這可能會讓這段過程變得更困難。(當然不是每個男人都會這樣,你的另一半肯定是個例外!)除了戀情,女性也會維持和家人及朋友的聯繫;而男性往往更專注在他的戀人身上。這聽起來可能很浪漫,但對人際關係的維護並不一定是件好事,可能會讓分手變得更困難──因為幾乎沒有人能接住這些剛分手的男性,讓他們重新站起來並找回單身生活。
寧願結束,也不要無止境的惡夢:離婚
離婚的人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情緒的穩定程度會下降。進入婚姻的人都堅信,自己會和最愛的另一半一起變老,當這個想法在離婚法庭上,以白紙黑字被證實是自己的錯覺時,我們便會動搖。(而且,「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這句苦澀的聲明,也會變成「多虧了我,那位離婚律師至少能買一艘新遊艇了」。)離婚會帶來懷疑和困惑:我們在訂婚和撰寫婚前契約(如果有的話)的時候,是不是瞎了?自願犧牲自己的工作是不是太天真了?我們是否能再次找到偉大的愛情?和樂的家庭往往會變得四分五裂,而這段關係的結束則演變成監護權之爭。與其對付前任,我們會為了爭取孩子而咬緊牙關,假裝我們的自尊沒有受到嚴重的傷害。這一切都讓人精疲力竭,也讓放手變得更困難,這也是為什麼情緒穩定程度會受到負面的影響。
幸福和痛苦的關係對我們造成的影響
總之,我們的研究指出:上述提到的感情事件,對人格的影響相對地小。在愛情的重大轉捩點前後,雖然我們似乎有所改變,但不是很明顯。即使一段戀情的初始和終結深深觸動我們的內心,也不會影響我們的本性──至少我們的科學分析如此暗示。
為什麼愛情裡的深刻經歷,不會對我們的本質造成持續性的影響呢?難道我們不該(在看了各種不同的浪漫喜劇後)認定愛情會左右我們的人生嗎?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我們各自以非常不同的方式經歷和評價了這些感情事件。比方說,婚姻對我們來說有多重要?投入多年籌備的夢幻婚禮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嗎?或者對你而言那只是一種形式,到戶政事務所簽個名,而且要越快越好,才來得及提出今年的所得稅減免?分手對我們來說又有多糟糕?我們會因為對方讓我們的世界崩潰,就認為自己是失敗者或輸家嗎?或者,即使這段關係無法永遠持續,我們還是能將這段美麗的共度時光保留在美好的回憶裡?也許我們甚至覺得,「自己的」生活終於又回來了,還因為解脫而感到開心?
當然,我們如何看待一個事件,取決於它是如何以及為何而發生的。我們的達令是在夜裡悄悄離開的嗎?經歷了無數個謊言、打破的承諾、疑似或實際外遇而引發的戲劇性場面後,是否將迎來終點?或者我們只是彼此疏遠,所以這次是和平分手,幾乎是和諧地分開?
最後,實際的後果也有影響。如果我們有小孩,不僅是我們的生活,連家庭日常也必須因此而重新安排嗎?之前為愛犧牲了工作,分手會讓我們陷入財務困難嗎?我們的交友圈也會隨之崩解嗎?總結來說,各式各樣和高度個人化相關的情況可以解釋,為什麼感情事件前後的平均性格變化(許多人的平均值)是相當小的。一段關係的開始、結婚、分手和離婚並沒有特定公式,即便我們在美好的電影、令人陶醉的催淚作品或輕快的流行歌曲中,對這些事的詮釋都一樣,我們的經歷也不會相同。
顯然,愛情中的深刻經驗幾乎不會讓我們變成熟,至少遠不如剛踏入職場對我們的影響。雖然與伴侶展開同居生活的男性會變得更有責任感,但這並非來自成熟效應。最後,我們的研究也清楚地顯示,男性與女性明顯以不一樣的方式處理感情經驗,因為許多效應對男性和女性所造成的影響是不同的。
Chapter 7:子女的祝福
──孩子如何影響我們的性格(節錄)
孩子是幸福的因素──他會讓我們快樂嗎?
啊,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他讓生活變得完滿,讓作為母親的女性感到滿足,讓身為一家之主的男性感到自豪。不論這個可愛的小傢伙讓人多麼費力,只要他對你微笑,睡眠不足的夜晚、經濟上的憂慮和被擱置的愛情生活就會被忘得一乾二淨了。父母就這樣成了更棒的人:慈愛又有條理,總是很明理,完全知道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多虧了他們的孩子!
如果「定點理論」有效,我們就無法假設,孩子會讓我們的幸福程度持續躍升至如此(幾乎是)不可思議的高度。根據該理論,幸福程度雖然會受到正向和負向事件的影響而變得更好或更糟,但長期下來,會再次回到我們自己的幸福預定值。因此,孩子頂多只會讓我們短暫地比以前還要幸福。
為了回應以下問題,我調查並分析了這項假設(資料庫為德國社會經濟調查小組)。第一個孩子出生的前後五年,父母的生活滿意度與情緒感受會如何變化?結果顯示,早在第一個孩子出生的前五年,生活滿意度和日常的幸福感就已提升。新手爸媽在第一年裡,因為孩子而明顯比以前更滿足也更幸福。然而,這個效果在接下來的幾年便消失了,因此在孩子出生的五年後,他們的滿足和幸福程度幾乎又回到與成為父母前一樣。定點理論是大贏家!
此外,在第一年裡,新手爸媽通常會比以前更少生氣。也許在被拉回現實前,他們還沉浸在成為父母的欣喜之中。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憤怒的感受會顯著增加。平均來說,在孩子出生後的頭幾年,父母會比五年前還要更常生氣。(目前我們還無法確定,這個結果是因為家庭生活並不總是像繪本描繪的那般美好,或是有其他原因。)
總結來說,研究結果清楚表明,生小孩並不保證會帶來一段持續的幸福生活。孩子讓我們感到滿足,但也會引起壓力,進而耗損與伴侶的關係。在進一步的研究中我還發現,孩子出生後,新手媽媽對與另一半的關係感到更不滿意,覺得自己與伴侶不如以往親密。不只是爭吵和溝通問題,性生活的難處在孩子出生的頭幾個月內也會增加。這個發現與其他研究結果一致,父母在孩子出生後,不只對生活的滿意度會退回到預定值,對於和伴侶的關係甚至變得比以往更不滿意。
原因很容易理解。身為父母,與哭鬧的嬰兒、上頭有不祥汙漬的T恤和小傢伙鼓鼓的尿布相處的日常,一點也不性感,反而是一場睡不飽且伴隨許多壓力而來的挑戰。一對熱戀的情侶變成疲憊不堪的父母,既沒時間享受浪漫的夜晚,也沒有精力投入持久的愛情之夜,取而代之的是,因不同教育觀點而展開的爭吵。因此,「孩子能挽救一段關係」這一則難以改變的迷思,顯然是個致命的錯誤。如果伴侶關係在這之前就岌岌可危,孩子會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孩子不會讓關係變得完美,而是會──完全相反地──帶來嚴峻的考驗。
【科學觀點】幸福的媽媽,冷靜的爸爸?
我們的分析還揭示了其他現象,那就是(準)媽媽的幸福程度變化得比爸爸還要強烈。尤其女性在生小孩後的第一年,明顯比之前更滿足也更幸福,而男性在這方面幾乎沒什麼變化。在我的另一項研究裡,這種性別作用的效果甚至更強烈,可以看到媽媽的心理健康狀態在懷孕期間就已經增強,孩子出生後也比以前更好,而爸爸卻什麼都沒有改變!我們也許可以帶著善意,以生物學的差異來解釋這種情況:和男性相反,女性在懷孕及哺乳期間經歷了廣泛的生理變化,包括荷爾蒙的改變。情緒固然會藉由不同的神經傳導系統作用而改變,但我們也猜測,這與性別刻板印象所產生的結果也有關係。至今,許多媽媽對於自己母親角色的認同仍然比爸爸強烈,並將其視為幸福與滿足感的重要來源。
----------
剛開始帶孩子可能會很辛苦,所以這段時間有人能依靠就顯得更重要。在我與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夥伴進行的另一項研究中,我們發現,在懷孕期間就受到良好支持的女性,之後比較少感受到壓力、不安和憂鬱。不過,生產後所感受到的支持則有所減少,也就是說,生完孩子後的頭幾個月,新手媽媽獲得的支援感覺比以前少。這聽起來可能令人訝異,因為旁人想幫忙的意願從一開始幾乎就不曾間斷。大家都會來看望,但卻沒有意識到,比起支持,這對媽媽來說更像是壓力。連沒有小孩的人手邊都有很多妙計,而睡眠不足的我們,只能奮力找出可行的節奏。儘管這些妙計的幫助可能很大,但新手媽媽(當然還有爸爸)經常認為自己無法勝任他們的新任務。畢竟,夜裡他們幾乎再也無法好好闔眼,還要不停地輕哄懷裡哭鬧不休的小傢伙,連刷牙、沖澡和吃飯都變成難以完成的事情。。因此,尋求幫助的渴望也就特別高,而期望與實際獲得的支持之間的差距也會特別大。這能說明為什麼媽媽們不滿意她們的支持網絡──也許不太公平,但可以理解。
孩子帶來的是幸福或壓力,不只與環境有關,也取決於我們自己的性格。我們的研究指出,平均來說,情緒更穩定、更外向也更盡責的女性,在懷孕期間及帶小孩的前幾個月,感受上會比前述人格特質表現較低的女性來得好。情緒穩定的人通常更具有抗壓性,因此,這樣的媽媽可能比較不會在睡眠不足的狀態下,對嬰兒的哭鬧、堆積如山的尿布及其味道感到絕望。盡責的媽媽能透過有遠見的計畫和靈活的安排,來緩解育兒初期的壓力。最後,外向的媽媽可能更樂於與他人交流分享。一般來說,外向者不只擁有更緊密的社交網絡,讓她們在有需要時能隨手取得嬰兒監視器和創傷藥膏(給小傢伙的),或助眠滴劑(給大人的),當她們需要幫助時,也會更清楚直接地向伴侶、家人或熟人求助。
Chapter 6:能被你愛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性格與愛情(節錄)
初戀令人難忘,既美麗又短暫,是重要的回憶,影響我們的一生。幾乎沒有其他主題能比初戀獲得更多文化、社會和媒體的關注。連科學界也在研究第一段浪漫的戀情對我們性格的影響。結果顯示,越是外向和盡責的年輕成人,越有可能展開戀情。那些進入伴侶關係的人,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會變得不那麼開放,但卻更外向、盡責,情緒也特別穩定。有趣的是,即使這對年輕戀人再次分開,被提高的情緒穩定程度仍持續存在。總結來說,即使戀情破裂,初戀似乎讓我們變得更堅強。初戀(通...
推薦序
我們生而如此,但不必保持原樣
「生命歷程絕非我們個人的成就,而是一連串的事件和抉擇相互交織又彼此修飾的產物。」──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讓我們先從一個好消息開始:影響我們如何發展(身高、體態或是性格──深度的成長)的不只是基因,環境也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而幸運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我們還可以參與塑造它。如同前幾年科學已證實的,我們的性格並非靜止不動,而是一生都在改變。
到目前為止都是意料中的事。那麼,到底是什麼推動了這些轉變?深刻的生命事件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性格?當我們墜入愛河而同居、結婚或組成家庭時,會發生什麼樣的改變?當我們踏入職場或是獲得提拔時,又會發生什麼事?退休後我們會變得更放鬆嗎?讓我們變成熟的是孩子,還是工作?失業、分手或喪親所導致的性格轉變是暫時的,還是持續到多年後我們仍然看得出來?
過去幾年我都在研究這些問題,並為此分析了上千人的數據。從中獲得的成果,有些證實了先前的假設,有些則完全出乎意料。但無論如何總是令人感到興奮,而這本書就是集大成之作。
你的經歷,造就此刻的「你」
經歷會影響我們的性格,同時,性格也會影響我們如何應對遭遇到的事。這意味著,性格取決於我們到底有沒有經歷過某些事件。心態開放的人,比起喜歡待在熟悉環境的人,更可能為了認識當地的文化風土,而前往具有異國風情的度假勝地;後者則傾向為自己找一個更熟悉的旅遊目的地。重視和諧的人,對他人友善且樂意妥協,因此也減少了衝突、離別和法律爭訟的風險;而有支配慾的人,則會毫不猶豫地接下領導職務,所以更容易晉升到主管階層。
這一切都是相互作用的:環境塑造我們,而我們也透過思想、感覺與行為影響它。我們經常「選擇」進入一個「生態位」,一個符合我們本性且會持續增強它的環境。以工作為例,有創意的人會選擇藝術相關的職業,並因此變得更有創造力;對科學感興趣的人會進行研究,讓他們對科學的好奇不斷增長(希望如此!);不畏懼風險的人會建立新創公司,並因此能夠(或必須)表現得越來越有勇氣。除了工作,這種效應也適用於其他生活領域。
我們都認識不斷「換工作」的亨士先生,或是陷入一段又一段情感肥皂劇的昆茲女士;對麥爾先生來說,混亂是家常便飯,而對穆勒太太來說,一切似乎都很順利。哪些人格特質可以解釋這些差異呢?哪些性格在個別的生活領域特別有作用?性格有「好」或「壞」之分嗎?會讓我們變成傷心的倒楣鬼,或是健康、快樂、受歡迎且事業有成的幸運兒嗎?
生命事件不只影響性格,顯然也讓我們產生情緒的波動。我們從自身的經驗體會到:墜入愛河彷彿身處綠洲般的喜悅、分手或離婚後的崩潰沮喪、迎接新生命的欣喜若狂、工作問題所帶來的壓力,或失去摯愛的沉痛絕望。但這些影響有多強烈又會持續多久呢?工作成就所帶來的喜悅會持續,還是生孩子的歡喜會比較長久?孩子真的能挽救一段關係嗎?遭受命運的沉重打擊後,我們還能像以前一樣開心又無憂無慮嗎?我研究了所有這些有趣的問題,而你可以在這本書裡找到答案。
心理韌性存在嗎?
深刻的生命事件不一定對每個人都帶來一樣的影響,也不是每個人在經歷這些事件後,都會對身心健康產生相同強烈的變化。我們對於特定生命事件的經歷、評價和領悟都有所不同,充滿壓力的事件尤其如此。有些人對壓力的反應非常敏感,有些人則是和沉重的命運打擊與創傷經驗相處得不錯。那麼,心理抵抗力取決於哪些因素?我們不只可以鍛鍊肌肉,也能針對心理強度做訓練嗎?有鑑於最近許多全球性的困難挑戰,這個課題變得比以往更真實了,你也將在本書中找到關於韌性和面對集體危機的章節。
上述問題的觀察研究告訴我們,我們何時會如何轉變,以及我們對哪些外部影響的反應特別敏感。研究成果不僅有利於科學進步,就社會層面來說,我們能藉由這些研究的幫助,讓(未來)即將面臨人生重大事件的人做最好的準備:新手爸媽展開家庭生活、大學畢業生尋找(適合的)工作,或是讓處於職涯尾端的人們,可以一帆風順地進入退休生活。不只如此,也能透過具有針對性的輔導,讓潛在危險群體能在危急時刻獲得重要的支持,像是為壓力過大和剛分手的人提供訓練課程,以及為失去至親或經歷戰爭和暴力的受害者提供治療協助,藉此及早預防嚴重的心理問題。
重要的是,不只對當事人,也要讓周圍的人提高意識。舉例來說,如果讓父母、老師或實習機構了解到初戀、學業或職涯對青少年人格發展的重要性,以及他們如何在一路上提供合適的支持,這將會很有幫助。此外,研究成果也可應用於「自我賦能」,我們可以在學校或課堂中教導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學的知識與對策,讓他們為人生做好準備,幫助他們面對不安全感、恐懼、競爭壓力、考試壓力、情感煩惱或悲傷時刻。
即使此刻的你沒有深陷在人生泥沼中,書中關於人格發展的新知,對每個人來說仍然是有幫助的:如何改變自己,有意識地引導這個過程轉往特定的方向?這是可行的嗎?該怎麼做才能成功克服挑戰,從危機中變得更強大?如何有效訓練我們的心理韌性?──這正是你打開這本書的原因。
在本書中,你不只會找到這些問題的解答,更有為你打造的心理問卷、建議和實用的練習,它們將幫助你確認自己的性格特徵所展現的程度,以及你的自我形象是否和他人眼中的一致。你將會發現自己的長處在哪裡、能夠借助哪些資源、哪些是你所重視的需求與價值。最後,藉由學習實際有效的技巧,減少你的工作壓力、巧妙解決家庭衝突、保持專注與放鬆,以及讓你更懂得活在當下並為未來設定目標,這些技巧都有助於你的人生發展。
在此,預祝你有一段愉快又豐富的閱讀體驗。當然,也願你在個人發展的道路上充滿樂趣,並擁有發現者的精神!
我們生而如此,但不必保持原樣
「生命歷程絕非我們個人的成就,而是一連串的事件和抉擇相互交織又彼此修飾的產物。」──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讓我們先從一個好消息開始:影響我們如何發展(身高、體態或是性格──深度的成長)的不只是基因,環境也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而幸運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我們還可以參與塑造它。如同前幾年科學已證實的,我們的性格並非靜止不動,而是一生都在改變。
到目前為止都是意料中的事。那麼,到底是什麼推動了這些轉變?深刻的生命事件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性格?當我們墜入愛河...
目錄
序文:我們生而如此,但不必保持原樣
Chapter 1:我們是由什麼組成的?和別人有什麼不同?
.性格究竟是什麼?
.人格心理學是什麼?
.性格可以測量嗎?當然可以!
.繽紛世界真美麗:性格如何豐富我們的生活
Chapter 2:解密五大人格特質
.五大人格特質的起源
.五大人格特質的基礎
.構成性格的其他特質
Chapter 3:性格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心理與身體健康
.社交互動
.教育與工作
.好人、壞人和小人:性格有好壞之分嗎?
.受歡迎的人格特質:越多越好
Chapter 4:性格與我們一起成長!
.童年種下的「因」和結出的「果」
.狂飆突進:青少年時期對我們的影響
.從酒吧到嬰兒床,是什麼讓我們長大成人?
.破除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
Chapter 5:性格、職業選擇與工作幸福度之間的關係
.進進出出:初入職場與步入退休
.合適的工作是「成功」的入場券
.天生的領導者?
.職涯危機(可能)會對我們造成什麼影響
Chapter 6:能被你愛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性格與愛情
.戀愛、訂婚、結婚、分手:親密關係與性格
.情感的雲霄飛車:感情事件與幸福
Chapter 7:子女的祝福──孩子如何影響我們的性格
.入學考:孩子會讓我們「成長」嗎?
.早一點或晚一點成為父母,有差別嗎?
.母親與父親,他們各自經歷了什麼?
.我們什麼時候才會變成熟?
.孩子是幸福的因素──他會讓我們快樂嗎?
Chapter 8:壓力、疾病與失去對性格的影響
.生活中的毒藥:壓力
.失去健康的那一刻:疾病
.超越悲傷:如何面對死亡
.再次孤獨:死亡和分離造成的失去經驗
Chapter 9:如何培養具有韌性的人格
.那些殺不死我們的,將使我們更強大?
.一切是怎麼開始的:心理韌性研究的起源
.複雜的結構:心理韌性的各種面向
.永不屈服?經歷壓力事件後的心理韌性變化
.我們能鍛鍊心理韌性嗎?
Chapter 10:當我們遇上緊急事態──全球大流行病
.可樂娜:最頂的啤酒,最糟的病毒
.從屈服到反抗:性格與全球大流行病
.焦慮與孤獨:心理健康與全球大流行病
.外出限制與社交距離的影響
.警告:愛滑手機看壞消息有礙健康!
Chapter 11:打造五星人格特質──我們能「調整」人格嗎?
.專家來了:穩固的心理學基礎
.必要性的問題:到底為什麼需要改變?
.下定決心改變
Chapter 12:心理問卷可以摸透我們的性格?
.動手時間:如何建構心理問卷
.猜謎遊戲:如何解讀測驗結果
.人格發展的測量方法
.測測你的五大人格特質
參考文獻
序文:我們生而如此,但不必保持原樣
Chapter 1:我們是由什麼組成的?和別人有什麼不同?
.性格究竟是什麼?
.人格心理學是什麼?
.性格可以測量嗎?當然可以!
.繽紛世界真美麗:性格如何豐富我們的生活
Chapter 2:解密五大人格特質
.五大人格特質的起源
.五大人格特質的基礎
.構成性格的其他特質
Chapter 3:性格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心理與身體健康
.社交互動
.教育與工作
.好人、壞人和小人:性格有好壞之分嗎?
.受歡迎的人格特質:越多越好
Chapter 4:性格與我們一起成長!
.童年種下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