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書
了解金錢的真正運作方式,學會如何做出更好的財務決策。
★過去一個世紀,英鎊的價值為何下跌了九九%?
★一九七一年發生了什麼事,導致劇烈的貨幣創造?
★為什麼現在購買房產需要更多的英鎊,但不需要更多的黃金呢?
★食物目前是否真正變得更便宜,取決於你如何衡量此事。
★為什麼從汽車到咖啡,一切突然都變得更加昂貴了?
★政府如何憑空製造出數百億元,而你的儲蓄卻不斷縮水?
★在經濟混亂的時期,你要怎麼做,才能取得領先?
數百年來,努力工作和勤儉儲蓄本應確保你的財務安全和舒適的退休生活。但此時此刻的當下,在也不是這樣了。
過去五十年,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金融世界——一個你的儲蓄失去價值的速度,比你建立它們還要快,全球債務不斷增高,大多數人無論如何努力都在退步的世界。
在這本書中,一位站在時代前端的投資專家解釋了什麼已經改變,以及現在我們在目前的情勢下應該做些什麼。你將了解為什麼世界各地的貨幣已失去了九九%的價值,以及如何利用未來的下滑為你帶來優勢。你會明白政府如何憑空製造出數百億元,以及他們這麼做時哪些投資會受益。最重要的是,這裡會告訴你,下一步即將發生什麼事——讓你知道如何定位自己好能獲益,而非遭受經濟上的苦難。
閱讀這本書時,甚至不需要對經濟學有任何了解,只需要渴望理解為什麼金錢的世界正在與你作對,以及應該怎麼做。
作者簡介:
羅伯.迪克斯(Rob Dix)
最初是從興趣出發,運用閑餘資金投資,但很快就著迷於投資。接下來的十年,他竭盡所能豐富自己關於金融世界的知識,並將他所學的傳授出去。
如今,他是英國最受尊敬的金融專家之一。無論是主持《The Property Podcast》(英國最多人下載的投資播客)還是為《星期日泰晤士報》撰寫每週房地產專欄,羅伯都致力於教導世界真正的金錢、經濟和投資知識。
他的第四本書,《金錢的價值》,2022年首次出版時立刻成為暢銷書的冠軍,目前已完全修訂並更新為最新版本,以適應當今的經濟狀況。
譯者簡介:
陳珮榆
曾任海外媒體編譯多年,現為專職譯者,譯有《AI威脅》、《瞬間吸睛行銷力》、《普丁正傳》、《羅傑費德勒》、《花蝴蝶回憶錄》、《光鮮亮麗:傳奇時尚雜誌Vogue,從書報攤小報到時尚雜誌巨頭的精彩旅程》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這本傑出的書籍提供了一個極為清晰、易於理解且幽默的介紹,闡述我們經濟困境的來源,且理解它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財務決策。我極力推薦這本書。
——伊恩.戴爾(IAIN DALE),倫敦廣播公司知名財經主持人。
一本簡潔有力的指南,用非常吸引人且易讀的方式解釋了現代金融和經濟的基本知識。對於想要理解目前全球經濟為何處於如此混亂的狀態,以及這對你自己的財務意味著什麼的人來說,它非常有用。
——吉蓮.邰蒂(GILLIAN TETT),《金融時報》編輯委員會主席。
作者提供了對於金錢及其陷阱明確且全面的描述,你會發現,在物價飛漲的時代,它對我們所有人的生活都極為相關。
——艾力克斯.布魯莫(ALEX BRUMMER),《每日郵報》市政編輯
對於經濟的細節和要點的導覽不應該是有趣的,但羅伯使其變得迷人。這是場暢遊金錢狂野世界的刺激旅程。
——艾德‧康威(ED CONWAY),天空新聞台(Sky News)經濟學編輯
很少有事物比金錢更能影響你的生活品質——如果你真的不理解它是如何運作的,會很難獲得和留住它。讀過羅伯.迪克斯簡短、犀利的介紹後,你將比大多數普通人知道更多關於金錢如何運作的知識,並且(很遺憾地說)也比大多數內閣長官們知道的更多。
——梅林.薩默賽特.韋伯(MERRYN SOMERSET WEBB),彭博社專欄作家與「Merryn Talks Money」節目主持人。
名人推薦:這本傑出的書籍提供了一個極為清晰、易於理解且幽默的介紹,闡述我們經濟困境的來源,且理解它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財務決策。我極力推薦這本書。
——伊恩.戴爾(IAIN DALE),倫敦廣播公司知名財經主持人。
一本簡潔有力的指南,用非常吸引人且易讀的方式解釋了現代金融和經濟的基本知識。對於想要理解目前全球經濟為何處於如此混亂的狀態,以及這對你自己的財務意味著什麼的人來說,它非常有用。
——吉蓮.邰蒂(GILLIAN TETT),《金融時報》編輯委員會主席。
作者提供了對於金錢及其陷阱明確且全面的描述,你會發現,...
章節試閱
第三章 為什麼物價總是上漲?
每個好故事都需要一個反派,而這個就是我們遇到的壞蛋。造成你購買力下降的邪惡勢力有個名字,那就是(你可能已經猜到了)通貨膨脹(inflation)。
除非通膨正處於偶爾特別高的階段,不然我們沒有人會太在意,就算我們注意到,也只是把通膨視為金融生活的一個事實。然而,即使通膨看起來平淡無奇,它仍然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會使一些人變窮,而讓一些人致富──透過了解通膨造成的原因,我們可以更深入認識貨幣世界的運作方式、如何在這個世界中繁榮起來。
如果你的薪資比得上通膨的速度,那麼通膨就不是問題,但這個不能百分之百保證(事實上,如果你住在英國,平均薪資自二〇〇八年以來也都有調漲,那麼你根本沒有獲得真正的加薪,因為薪資幾乎跟不上通膨)。如果你在銀行的存款至少能獲得同樣金額的利息,那麼通膨就不是問題,但自二〇〇九年以來,這種情況並不存在。因此,如果通膨的最好情況是保持現狀,最糟情況會造成嚴重的損害,那麼政府必須不斷努力防止通膨發生,對吧?
呃,不對。溫和的通膨不僅被容忍,而且是明確的政策。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日本和歐盟都設定每年百分之二的通膨目標,並刻意採取措施實現通膨。
什麼是通膨?
身為作者,最偷懶的一件事就是仰賴字典的定義,但這次你需要放我一馬:通貨膨脹是一個經常被提到的術語,每個人都以為自己知道通膨的意思,但知道通膨的定義才能真正理解它的由來。
我最喜歡的通貨膨脹字典定義(什麼?這些定義你都不愛?)取自藍燈書屋《韋氏英文大辭典》:「(通膨)係指與貨幣量增加相關,一般物價水準持續且顯著地上漲,導致貨幣價值減少。」
把這段定義拆解來看。我們已經理解「貨幣價值減少」的意思:我們知道英鎊自維多利亞女王時代以來已經損失了九九%的購買力,美元的情況也相差不遠。「一般物價水準持續且顯著地上漲」其實只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同樣的事:如果某種貨幣正在貶值,那麼以該貨幣計價的所有商品價格自然都會上漲。特別有意思的是「與貨幣量增加相關」這個部分──這引起一個明顯的後續問題:「蛤?」等到本章結束時,我們就會明白了。
不過,我們需要先知道,如何判斷通膨是否確實在任何特定時間發生。
我們經常談論「通貨膨脹」,彷彿所有物品都有個固定數字,但實際上在一個經濟體中,所有產品和服務都有自己的通膨率。例如,目前一打雞蛋的通膨率可能較低,而建築服務的通膨率可能較高。某些商品可能會經歷通貨緊縮(deflation)(在特定時候或永久性),意思就是它們的價格變得更便宜。科技是最好的例子:今天,你可以花較少的英鎊或美元買到一台功能性優於十年前的電視。這種情況很合理:每件物品都以不同方式的生產(在國內或國外製造、投入不同的資源、不同類型的勞動力等等),所以會有不同的因素影響其價格。
在大多數國家,通貨膨脹是透過挑選假設的「一籃子商品」來測量,這一籃子商品應該代表典型消費者會購買的東西。在英國和美國,由此得出的衡量指標稱為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即使有些國家使用不同稱呼,但接下來開始,我會以CPI來指代。在英國,這個「籃子」裡大約有七百三十件物品,包括無麩質穀物、風帆裝備、手足修甲和競馬比賽的入場券。(該份清單會隨著時代發展而變化:二○二二年刪除了男士西裝,將抗菌濕紙巾列入。)如果這個假設性籃子裡的商品總價在一年內增加了百分之四,我們會說消費者物價通膨率為百分之四。
這樣推估顯然不完美,因為每個人購買的產品和服務都不同,所以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人通膨率,不一定與CPI有很大的相似度。不過,縱然CPI的通膨率為四%(假設)並不代表你的生活花費會增加四%(可能更多或更少,取決於你購買的東西),但CPI作為衡量一般物價長期變動的工具仍然有用,我們在本章中將應用CPI。
什麼造成通膨?
我們在觀察短期內價格上漲(從逐月而非逐年來看)時,每一項產品都有自己漲價的原因,通常與供需有關。例如,如果加州發生乾旱導致橘子供應量減少,或者哪位廣受歡迎的電視廚師在食譜中使用橘子造成需求量大增,橘子價格可能會因此上漲。(反過來看,如果橘子盛產導致市場供應量過剩,或者因為健康恐慌造成需求量下降,橘子價格可能會因此下跌。)
但單一因素的改變,也可能同時影響到大量商品。可能是:
• 許多商品會使用的重要原物料(例如石油)變得更昂貴;
• 世界上某個製造大量商品的地區(例如中國)工資上漲;
• 政府展開大規模的建設計畫,增加了對勞動力和建設過程中所有投入要素的需求,進而推高物價;
• 每個人突然覺得自己更富有(也許是因為股市快速上漲),因此對所有事物的需求增加了,如果供應量增加的速度不夠快,無法滿足需求,物價就會上漲。
把這些「影響一切」的事件串在一起,就有了物價隨時間上漲的解釋,尤其是當你將預期納入考量時。如果物價過去以來一直呈現上漲趨勢,企業就會把每年價格漲幅納入合約和租約裡作為補償,而員工每年也會要求更高的工資。換句話說,由於充分的歷史證據來預期通貨膨脹,最終這個對通膨的預期成為自證預言。
但光是「商品」方面還不足以解釋造成通膨的原因,通膨與貨幣本身可能也有關係。換言之,也可能是所有事物的成本花費保持不變,但你計價的貨幣價值卻在減少。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
令人驚訝,貨幣貶值的原因和個別產品價格變動的原因相同,都是供需關係。更準確來說,貨幣供給量隨著時間增加,由於貨幣數量的增加,每單位貨幣的價值也就因此下降。
在進一步探討之前,我需要強調經濟學家之間一個令人乏味的爭議。幾乎沒媒人質疑貨幣供給量增加是導致通膨的原因,畢竟,前面提到的字典定義「與貨幣量增加相關」已經暗示了這一點。但問題不單單是數量的增加,商品需求、失業程度、政府行動以及貨幣在經濟中的流通速度等因素也有影響。談到控制通膨方面,經濟學家對於哪些是應該關注的因素有不同的觀點,現實情況也無法將它們拆開來看找出正確的因素。
不過在這裡,我只關注貨幣數量。這樣並不是說貨幣數量是唯一因素,但我希望透過單獨觀察,能夠證明它是一個重要因素。我也認為這個因素值得關注,因為即使經濟學界幾乎所有人都同意貨幣數量具有影響性,但你在關於通貨膨脹的新聞報導中鮮少聽到這個問題。(真奇怪,政治人物接受採訪時也往往不會提到。)
首先來證明貨幣數量確實隨著時間而增加。次頁的圖表五顯示出,一九○○年至一九五五年期間英國經濟市場的貨幣總量(學術上以M4來表示的衡量指標,通常俗稱為廣義貨幣)。
你可以看到,貨幣供給量曲線在一九一四年到一九二○年間出現隆起,然後從一九四○年開始大幅攀升。如果這些時間點看起來似曾相識,那是因為它們正好是我們前面看到購買力下降的時間點。這些時期發生過什麼事情?世界大戰。戰爭開銷高昂,所以政府突然有了龐大的新成本需要面對。他們如何支付這些費用?透過製造新的貨幣,以支付武器和軍隊費用。貨幣的供給量增加會怎麼樣?最後貨幣的價值會降低。(我們稍後會討論新貨幣如何製造。現在,我只是證明貨幣供給量確實會增加。)
圖表五:一九○○年至一九五五年英國廣義貨幣(M4),以百萬英鎊為單位。
談到英鎊的供給,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日期:一九七一年。事實上,我不得不在一九五五年這個時間點切割出圖表五,因為自一九七一年以來,貨幣供給量大幅增加,以至於幾乎看不見受世界大戰影響的波動,如圖表六所示。
在下一章中,我們將發現一九七○年代初期發生了什麼事情,導致貨幣供給量大爆發。無論什麼原因,其影響都很劇烈:這些新增貨幣的通貨膨脹意味著,一九七○年的一百英鎊到一九八三年只有二十英鎊的購買力(貶值了八○%,如今只剩五‧七英鎊。雖然我在本書使用的是英國經濟的統計數據,但全球各大貨幣的情況大致相同。
圖表六:一九○○年至二○二○年英國廣義貨幣(M4),以百萬英鎊為單位。
我們在這裡看到字典定義的現實效應:「貨幣量增加……導致貨幣價值減少。」換句話說,今天市場流通的貨幣比一九六○年代多更多,這就是為什麼你必須掏出比過去更多的錢來購買房子、一品脫牛奶、或任何你想得到的其他商品。
如果你仍然覺得市場流通的貨幣更多怎麼會導致購買力下降(以更高的價格呈現),這裡有另一種觀察方式。請記住,貨幣的目的是在你想要進行的每一筆交易之間扮演「中間人」,讓你能夠更方便買到你需要的商品和服務,而不必仰賴與鄰居以物易物。如果政府瘋狂印鈔票,將一百萬英鎊(或美元、歐元)存入每個人的銀行帳戶,會發生什麼事?可供購買的物品數量不變,但每個人手上都有更多的錢。對此,價格必須上漲作為回應,否則所有東西都會短缺,因為新增貨幣並沒有使公司奇蹟似地生產出更多的物品。現實世界中發生的情況沒有那麼極端,但運作機制是相同的。
為什麼政府想要通貨膨脹?
如果你花時間向一個有代表性的民眾樣本解釋通貨膨脹,我無法想像有誰會說他比較喜歡通貨膨脹而不是穩定的價格:通貨膨脹對大多數人來說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在過去十四年來儲蓄利息跟不上通貨膨脹的時候。然而,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政府明確想要通貨膨脹,有時他們會不計一切實現這個目標(我們稍後會知道如何實現)。為什麼?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個原因是「通貨膨脹比通貨緊縮好」。如果知道下個月的價格會比今天低,你可能會延遲購買,如果你認為價格將繼續下跌,那麼下個月你又會延遲購買。如果很多的人和你做同樣的事,商品的產量只好減少,不然這些商品乏人問津,賣不出去。這樣一來,公司可能需要裁員,因為付不出薪水(也沒有人需要它們生產的東西)。這正是各國政府所害怕的「通貨緊縮螺旋」(deflationary spiral):通貨緊縮導致失業。因此,政府寧願追求某些通貨膨脹,而不是零通膨,因為這樣就有了低於預期的轉圜餘地,而不至於陷入通貨緊縮的情況。(這種延遲購買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發生過嗎?你可能會反駁:想買電視和iPhone的時候,我們基本上都會購買,儘管我們完全明白這些產品的價格會隨著時間降低而品質提升。)
第二個原因是,通貨膨脹迫使人把錢用掉,不願意持有大量的現金,因為貨幣一直貶值。民眾反而有動機把錢拿去購物(有助於維持就業穩定和今日的經濟成長)、拿去投資(也許投資股市,提高貨幣價值,讓每個人都覺得更有錢)、或者至少會把錢存入儲蓄帳戶,賺取一些利息(存入銀行可以提供貸款給企業,進而在未來生產更多商品)。
現在來解釋第三個原因。雖然通貨膨脹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件壞事,但對某一群人來說是件好事:就是那些借了錢並因此「負債」的人。為什麼?因為通貨膨脹意味著你將來必須償還的錢比你借的錢還少。舉個極端的例子,假設你在一百年前借了二十英鎊。你可以用這二十英鎊支付一個月的房租,還剩下足夠的錢外出吃飯(難以置信,但千真萬確)。然後等到今天你需要還錢的時候,通貨膨脹意味著你可以直接從錢包裡掏出一張二十英鎊,遞交出去,幾乎察覺不到什麼損失感。相比之下,通貨緊縮使債務更難償還,增加了個人和企業公司破產的可能性。
政府為什麼要善待那些負債的人?我們很快就會看到,因為政府本身的債務比任何人都多。他們體驗到的好處,和你在我的二十英鎊例子中所看到的一樣。通貨膨脹使借款變得沒那麼痛苦,因為未來必須償還的錢價值更低。(所以,答案是否定的,政府這樣做其實不是出於善意去幫助那些負債的人。)
所有國家都選擇了百分之二的通膨目標並非巧合。通膨率高於零,具備我們前面看到的三個好處,又不至於太高。如果通膨率長期高於二%太多,可能會引發「通貨膨脹螺旋」(inflationary spiral):所有東西都變得更昂貴,這表示員工會要求更高的薪資,而更高的薪資又拉高了生產成本,進一步導致價格提高,然後不斷循環下去。二%代表著一個「黃金區間」(Goldilocks zone),既可避免通貨緊縮又可抑制高通膨的危機,沒有人需要太過擔心物價上漲的問題。
可以預測貨幣增加對經濟的影響嗎?
雖然我們已經看到貨幣數量和價格變動之間的明確關聯,但重點在於,不要誤以為這是一種線性關係:例如,你不能說貨幣供給量增加之五%,物價就會上漲五%。如果沒有其他因素的影響,也許可以這樣解釋,但正如我們所見,還有很多其他因素存在。讓事情更加複雜的是,在增加貨幣到看見任何效果之前存在未知且多變的時間差,所以政策制定者可能新增一些貨幣,等待六個月後才發現,「嗯,沒有太大效果,我再增加一些」,結果因為他們的第一次干預,通貨膨脹在接下來一週突然上升。
另外要考慮的是,消費者的感受將影響增加貨幣供給的結果和時機。我們在二○二○年見識過這一點:英國政府為了提振疲軟無力、被封鎖的經濟,加印幾十億英鎊鈔票,但需求(除了舒適的居家工作服和酸種酵母之外,幾乎所有東西)也同時下降,因為人民擔心失業。當然,也是因為人民關在家裡無法花錢。因此,沒有通貨膨脹的現象(至少短時間之內沒有)。
最後,你需要思考新增的貨幣最後流到哪裡。假設政府印製了幾十億英鎊,將所有錢都交給一個人,然後這個人把錢永遠擺在保險箱裡,什麼也不做。結果會怎樣?對物價不會有任何影響。這種情形顯然不可能發生,但貨幣確實會以不同方式流入經濟體系,取決於貨幣如何增加的,這關係到貨幣增加對通膨的影響程度和哪裡出現通膨。
我們在第八章會回頭深入探討這些概念。現在,你只需要了解,雖然從一般意義來說,增加貨幣供給量會產生長期的通貨膨脹,但每年還有其他影響因素相互作用,所以短期內不可能看到兩者之間有直接的線性關係。
快速回顧一下
我們已經明白到,任何特定產品的價格上漲可能是由多種因素引起,但幾十年來所有商品的價格普遍上漲主要受到貨幣數量增加的影響。這就是字典裡對於「通膨」的定義。
我們也明白到,通膨對於負債的人有利,而對其他人可能不利。我們現在知道,政府本身也有龐大的債務,他們刻意採取行動製造通膨,部分原因是他們最能從中受益。在接下來的幾章中,我們將研究他們的作法,因為他們採用的機制有微妙且重要的影響。
在這裡,我們有必要提醒自己想起第一章提過的概念:稀缺性是好貨幣最重要的特性。如果有哪種貨幣像黃金一樣(數量有限、不易生產、不會一夕之間供給量大增),我非常樂意拿我的書來交換。如果貨幣像樹葉一樣(你可以隨時走到外面抓起一把),那我就不太願意接受這種貨幣。英鎊、美元、歐元和其他主要貨幣現在變得像樹葉嗎?還沒有──但請記住,與幾十年(甚至幾世紀)之前相比,一九七〇年代以來貨幣供給量增加得有多快。在接下來的章節,我們顯然應該牢記這個重點。
所以我們現在的情況是:世界各大經濟體都以中央控制的貨幣運行,其幣值每年刻意降低,貨幣數量則可能無限增加。但我們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無窮無盡的新貨幣怎麼能說出線就出現?又是什麼導致購買力和貨幣供給突然大轉變?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再次回到過去,追溯一段將世界從簡單的地方經濟網絡,轉變成現今極度複雜的金融體系的旅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我們已進入了一個五十年前從未見過的金融實驗。
章節總結:
通膨是透過「一籃子商品」來衡量的,用於計算官方的通膨指標,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通膨水準,取決於他們購買的物品。
政府想要通貨膨脹,因為他們更擔心通貨緊縮,而且通膨可以更容易管理他們自己的債務。
長期的普遍性通膨是由於經濟中貨幣數量的增加速度,超過了你可以用貨幣購買的商品和服務數量。
持續的通膨意味著,現代貨幣沒有履行貨幣的三大功能之一:「儲存價值」。
第三章 為什麼物價總是上漲?
每個好故事都需要一個反派,而這個就是我們遇到的壞蛋。造成你購買力下降的邪惡勢力有個名字,那就是(你可能已經猜到了)通貨膨脹(inflation)。
除非通膨正處於偶爾特別高的階段,不然我們沒有人會太在意,就算我們注意到,也只是把通膨視為金融生活的一個事實。然而,即使通膨看起來平淡無奇,它仍然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會使一些人變窮,而讓一些人致富──透過了解通膨造成的原因,我們可以更深入認識貨幣世界的運作方式、如何在這個世界中繁榮起來。
如果你的薪資比得上通膨的速度,那麼通膨就不是問題...
作者序
作者序
在可以提升知識的各種主題中,我想不到有什麼比金錢更重要的。老實說,我們大多數人對於金錢的基礎知識都相當薄弱。
我們花了一生的時間試圖搞懂金錢,不知道金錢到底從哪裡來。然後,我們被指望能夠明智決定如何使用我們賺來的錢,卻沒有人教我們該怎麼做。無論你喜不喜歡,錢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占了一大部分,我認識的大多數人都因為不太了解金錢,而感到不安或自卑。
「了解金錢」不只是能夠挑選最佳的儲蓄帳戶或選擇合適的抵押貸款那麼簡單而已。這些都是有用的生活技能,但它們只是在整體大局中的枝微末節。如果通貨膨脹是指每個儲蓄帳戶裡的錢都會貶值,那麼挑選最佳的儲蓄帳戶有何意義可言?如果房價即將崩盤,那麼拿到不錯的房貸條件又如何?如果你在不了解整體背景的情況下做出這些謹慎負責任的精細決策(micro-decisions),就好比是為一間蓋在懸崖上的房子進行精美的室內裝潢。
但是,我們真的有可能了解這個大局的背景嗎?是的,你真的可以對目前正在發生的事情有更好的了解,並且利用這些新知識預測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讓自己得到最可能獲利的機會。這本書將提供你掌握這些新技能所需要的一切。
讓你感到卻步嗎?別擔心。這些內容沒有你想像那麼難以理解。記住一點,你周圍幾乎每個人同樣對金錢的了解有限──儘管如此,我們仍然都能從掌握更多的金錢知識中獲益。
為什麼我們對於金錢的知識如此匱乏?我能想到四個原因,並試圖透過這本書來解決這些問題。
首先,這是無法迴避的事實,金錢是個複雜的主題。有無數相互關連的概念,所以每當你為了更理解某個概念而去查資料時,答案又會提到另外三個你不懂的東西。在本書裡面,我會按照邏輯順序一次介紹一個概念──在我們開始之前,不會假設你已知道任何事情。
其次,金錢主題讓人覺得枯燥乏味,而且如果你在學校念過經濟學,我敢肯定你也這麼認為。但那只是因為教得不好,金錢其實十分有趣。例如,你知道英鎊在過去一百年內已經貶值了百分之九九了嗎?這是怎麼發生的?你知道銀行永遠不會沒錢可借嗎?因為銀行可以憑空創造資金。這本書充滿了各種關於金錢的奇特現象,一直在你身邊出現卻沒有人願意解釋的問題。
第三,帶有諷刺意味,當權者沒有動機幫助你獲得更好的資訊,因為如果你蒙在鼓裡,他們更容易利用你。亨利‧福特(Henry Ford)曾經說過:「還好人民並不清楚我們的銀行與貨幣系統,一旦人民知道真相,我相信明天太陽升起以前就會發生革命。」我沒有愚昧到認為這本書會造成世界各地的人民衝撞議會,但如果沒有在某些地方引起你的憤怒,那就是我沒有好好完成我的工作。
第四,即使是經過高度訓練的經濟學家也無法在大多數問題上達成共識,這對我們一點幫助也沒有。由於世界那麼複雜,永遠不可能只調整單一變數,五位經濟學家可能會對同一情況,提出五種完全不同的解釋和應對方法。這個問題我無法解決──但我至少可以解釋我的理解和為何持有這種觀點,所以你可以自行決定是否認同。
金錢是極為複雜的話題,幾乎每個人都認為這個話題很「無聊」,而且意圖晦澀難解。喔,世界頂尖的金錢專家甚至在最簡單的決策或解釋上都無法達成共識。那麼,為何像我這樣一個骨子裡完全沒有受虐狂傾向的人,會決定寫一本關於金錢的書呢?
二○○八年金融危機讓我第一次認真接觸經濟學,從那以後,我一直以學習經濟學為樂。然後在二○二○年,當其他人突然成為「R值」(病毒傳染率)專家,並對世界各地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波動圖表感到擔憂之際,我的癡迷程度又上升幾個等級。我知道,我知道,我應該繼續製作我的天然酵母麵包或參加線上酒吧的問答競賽。但是我無法忽略這樣一個事實:英國政府在過去十年一直告訴我們沒有「神奇的搖錢樹」,卻突然找到了一棵──憑空產生四千五百億英鎊,然後拿來用於無條件的貸款和優惠餐飲上面。在美國,他們更進一步,直接把支票寄給每個人。這怎麼可能呢?會有什麼後果?最重要的是,為什麼我們大家那麼辛苦工作賺錢(然後其中大部分直接拿去繳稅),錢卻可以如魔法般憑空變出來?身為一位資淺的投資播客主(沒有任何正式培訓),我當然沒有答案。但我碰到不明白的事情會有個既定反應,那就是開始過度熱衷於找出答案。
我回頭研究了錢最初是怎麼產生的。翻看了十五年前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的會議紀錄,鑽研了英鎊的歷史,接著是美元、歐元、日元以及人民幣的歷史。我讀過一些人寫的書,他們主張政府應該根據我們的需求盡量印製鈔票,這樣我們才能擁有我們想要的一切,也讀過一些認為這種無限印鈔的過度作法已將我們推向毀滅的人寫的書。我盯著數百張圖表看,甚至在找不到我想要的統計數據時,請了一個人幫我編制新的圖表。
接著,讀完大量的資料後,我做了一件經常做的事:把它寫下來,試圖在腦海中搞清楚,因為在試圖解釋給別人聽之前,你永遠無法確定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一件事。這本書就是這樣子來的。
所以我承認:這本書是我為自己寫的。但是,經過了一連串閱讀、研究、質疑和抓破頭皮等過程,我覺得自己好像開發出兩種新的超能力。透過閱讀,你也會擁有這些超能力,而且會少走很多彎路。
你的第一個超能力將是,終於理解你所聽到和讀到有關金錢和經濟的內容。那些關於利率、貨幣波動或債券市場的新聞報導,聽起來像胡言亂語嗎?工作上的對話,你沉默不語,因為除了你,似乎每個人都對經濟別有一番見解?十個篇章過後,你對這一切將豁然開朗。(而你會發現,那些充滿自信陳述自己觀點的人,包括電視上和廣播裡的人,其實並不理解他們所說的內容。)
非常有趣,但你的第二個超能力更有利,你能夠為自己的錢做出明顯更好的決定。你不需要盲目接受理財顧問的建議,也不需要因為朋友說哪支股票不錯就去買,你將理解現今金融世界的運作方式,對未來的發展形成明確的觀點,並因此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我的目標是給你知識與信心,讓你能夠得出自己的結論,但在最終章裡面,我也將闡述我對未來的預期,以及我個人會因此考慮進行的投資類型。
要真正理解當前的金錢世界,我們需要了解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事前提醒一下:這表示,在進入「你應該怎麼做」的環節之前,我們會有一大堆關於通貨膨脹、利率、債務、中央銀行、國內生產總值和其他類似的概念需要學習,你可能聽過但並不太理解。聽起來可能像是一件苦差事,但事實並不然:正如我所說,只要以適當的方式來解釋,金錢是十分有趣的主題。等到我解釋我會如何投資的時候,結論會顯得自然而易於理解,因為你已經具備了所需的基礎知識。
我們還會探討惡名昭彰的二○○八年金融危機,以及二○二○年那些引起我的好奇心而促使我開始寫這本書的事件。我們也將回顧一九七一年的一個事件,改變了我們所處的金融世界面貌。不過,首先,讓我們回溯得更早一些,從最合乎邏輯的地方開始:從最初的地方開始……。
作者序
在可以提升知識的各種主題中,我想不到有什麼比金錢更重要的。老實說,我們大多數人對於金錢的基礎知識都相當薄弱。
我們花了一生的時間試圖搞懂金錢,不知道金錢到底從哪裡來。然後,我們被指望能夠明智決定如何使用我們賺來的錢,卻沒有人教我們該怎麼做。無論你喜不喜歡,錢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占了一大部分,我認識的大多數人都因為不太了解金錢,而感到不安或自卑。
「了解金錢」不只是能夠挑選最佳的儲蓄帳戶或選擇合適的抵押貸款那麼簡單而已。這些都是有用的生活技能,但它們只是在整體大局中的枝微末節。如果通貨膨脹是指...
目錄
目錄
序言
我們花了一生的時間試圖搞懂金錢,不知道金錢到底從哪裡來。然後,我們被指望能夠明智決定如何使用我們賺來的錢,卻沒有人教我們該怎麼做。要真正理解當前的金錢世界,我們需要了解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第一章:錢是什麼?
What Is Money?
它是我們用來支付商品和服務的東西,可以是紙鈔和硬幣的實體形式,或者越來越多的數位等價物。這些共同組成了一個「貨幣系統」。錢本身並不是重點。錢甚至可能是你觸摸不到或看不見的東西,但這並不重要,因為錢的實際目的是用來交換其他東西。
第二章:錢為什麼有缺陷?
Why Money Is Broken?
為什麼幾乎所有東西(從啤酒到房地產)的價格都會隨著時間上漲呢?你能想到一個具有說服力的理由,來解釋為什麼所有東西都越變越昂貴嗎?當有人說「房子比以前貴很多」時,一個好的回應(如果你想展現自己很聰明的樣子,而且對於維持朋友關係不太在乎)會是「以什麼計價?」顯然,以英鎊計算的房價變得更昂貴,但以黃金計算的房價並沒有。
第三章:為什麼物價總是上漲?
Why Prices Always Go Up
任何特定產品的價格上漲可能是由多種因素引起,但幾十年來所有商品的價格普遍上漲,主要是受到貨幣數量增加的影響。這就是字典裡對於「通膨」的定義。通膨對於負債的人有利,對其他人可能不利。此外,政府本身也有龐大債務,他們刻意採取行動製造通膨,部分原因是他們最能從中受益。
第四章:錢與權
Money And Power
在實體貨幣發展之前,人們早已開始交易貨物。錢幣在英國的使用可以追溯到西元前二世紀,但直到西元八世紀,錢幣的使用才變得普遍,錢幣本身也更加標準化。一開始,一切運作都基於地域性考量,就貨幣而言,每個城鎮都會鑄造自己的錢幣,並沒有像今天這樣只有「皇家鑄幣廠」,後來,為了消除了地方權貴為自身利益操縱金錢的能力,並將這種特權轉移到中央政府手中,開始有了集中管控模式。
第五章:錢從哪裡來?
Where Money Comes From
我們有一個沒有任何實物「支持」貨幣的體系,而且可以無限創造貨幣,這樣一來,是誰來負責決定我們需要多少錢呢?即在貨幣政策方面被賦予操作獨立性的中央銀行。除此之外,它還有一項次要任務,就是協助政府實現經濟成長和就業目標。那實際作法是什麼呢?在大多數情況下,還是讓商業銀行來創造貨幣。
第六章:借貸狂潮
An Explosion of Borrowing
從一九七○年代開始,許多經濟體的私人(非政府)債務量驟增,雖然大多數國家的私人債務於二○一○年左右達到高峰,但按照歷史情況來看仍然極高。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借貸成本下降──從一九七○年代的高點下降到二○二○年幾乎為零。
第七章:以債建立的世界
A World Built on Debt
本章說明了政府是如何大量借款的。從前一章我們了解到,個人和企業也是借貸量很大的借款者。而且我們也看到,在過去的四十年,這兩種類型的借貸都大幅增加。綜合我們迄今為止所學的一切,我們逐漸理解了自一九七〇年代以來所置身的新金融世界。
第八章:創造更多錢的戰爭
The Battle to Create More Money
本章我們將回顧二○○八年的金融危機,並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嚴重的通貨緊縮事件。然後,我們將了解中央銀行為對抗通縮而發明的一種新(而且非常奇特的)工具,並找出為什麼這個工具沒有預期般有效的原因。事實上,十多年後,通貨緊縮仍然是一種威脅。世界經濟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第九章:對錢上癮
Addicted to Money
新冠病毒危機讓量化寬鬆政策(QE)走向全球:實施QE的國家比以往更多,美國和英國的QE規模也比以往更大。與前面幾輪的QE政策不同──新的貨幣不再只是滯留在金融體系中──這一輪的新資金浪潮流入了實體經濟,因此引發了大量通膨。
第十章:讓錢為你工作
Making Money Work for You
在這一章,我將努力提高你成功的機會。我將從闡述我對未來的看法開始,然後會分享五個原則,如果未來確實如我所料,這些原則應該會給你帶來回報。最後,我將分享自己如何在投資中應用這五個原則。
結論:最終章
Conclusion: The Final Chapter
我們現在距離經濟體系崩潰還有多遠?我希望這麼說不會讓自己與那些經濟末日崇拜者走得太近,但過去五十年來,感覺我們更接近這個時代的終結,而非開始。
後記:經濟生存指南
Afterword: The Economy – A Survival Guide
如何避免在可能出現的經濟風暴中受到波及?我找到了七個原則來引導你的思考:如何解讀現正發生的事情,誰值得信任(和誰不值得信任),以及如何行動。統整已談過的觀點,以下是我在任何經濟情勢下實現財務成功的指南。
目錄
序言
我們花了一生的時間試圖搞懂金錢,不知道金錢到底從哪裡來。然後,我們被指望能夠明智決定如何使用我們賺來的錢,卻沒有人教我們該怎麼做。要真正理解當前的金錢世界,我們需要了解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第一章:錢是什麼?
What Is Money?
它是我們用來支付商品和服務的東西,可以是紙鈔和硬幣的實體形式,或者越來越多的數位等價物。這些共同組成了一個「貨幣系統」。錢本身並不是重點。錢甚至可能是你觸摸不到或看不見的東西,但這並不重要,因為錢的實際目的是用來交換其他東西。
第二章:錢為什麼有缺陷?
Why Money I...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