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自由恩田陸靈媒媽媽長女病讀冊選讀季暢銷5折起陳思宏吳明益京極夏彥節稅
暫存清單
放入購物車
立即結帳
  • 首頁 > 
  • 中文書 > 
  • 藝術 > 
  • 「藝術/運動」作為公共平台: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之間

「藝術/運動」作為公共平台: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之間

Art / Movement as a Public Platform: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Art and Social Movements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呂佩怡

評價
3收藏
14人次試讀
我要賣
行銷分紅
分享

優惠價: 79 NT$ 458 NT$ 580

優惠截止日:至2025年06月30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2

購買電子書(固定版型)
7 406
圖書館借閱
二手書交易資訊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商品資料
內容簡介

◤ 1996年聯福製衣廠失業女工臥軌抗爭
◤ 2004年新莊樂生療養院保留運動
◤ 2008年新店溪洲部落與桃園撒烏瓦知部落反迫遷抗議
◤ 2011年東海岸反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之行動
◤ 2014年3月反服貿協議太陽花學生運動

這些發生在生活周遭,由電視或網路媒體放送的社會事件與抗議運動,
不一定與我們直接相關,卻為群體創造議題討論的空間與進步養分,甚至帶給藝術工作者回應世界的動力和創作靈感。

重回轉動時代的重要時刻,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有什麼樣的關係?
是平行世界、互相衝突或是互為主體
一段關於藝術與社會運動交會的在地記錄

從藝術文化視角出發的社會運動研究闕如,本書提供不同的觀看角度,由藝術的創作實踐、展覽製作、藝術評論等面向,理解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不斷變動中的關係。

作者以六個章節梳理2010年代至今,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互動的過程,包含藝術家陳界仁在社會運動遠去後針對議題創作的作品;溪洲部落與撒烏瓦知部落的反迫遷抗爭;2014年太陽花學生運動及其創意生產;青年藝術家復返318運動的創作實踐;2011到2013年東海岸的「反美麗灣開發案」、2017年至今的「凱道抗爭」運動;以及將藝術行動轉化為在地社區運動的「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等案例,從事件開端、合作策畫到結束或再啟討論等歷程,釐清事件來龍去脈,呈現多元觀點,書中並收錄1980至2023年台灣重要社會運動與藝文事件之年表,帶領讀者橫跨10年光陰,看發生於台灣、與特定社會運動相關的當代藝術計畫與行動,在追求理想與願景的路程上,如何開展更具創意的辯證對話。

作者簡介:

呂佩怡
策展人、研究者、藝評人。目前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全英文碩士學程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分為兩個主軸:一為美術館之外藝術實踐與策展,包括藝術與城市、社區/社群/社會參與、文化行動等。另一軸線則關注展覽史、策展研究。策展與策劃實踐包括:擔任2014年第八屆深圳雕塑双年展「我們從未參與」副策展人、2015年英國曼徹斯特華人當代藝術中心「微型小革命」策展人、2016年第五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負地平線」」共同策展人、北美館「對談雙年展」講座策劃主持、2017–2018年台北當代藝術館「春之當代夜-亞洲策展史I&II」策劃主持。其出版發表散見於國內外研討會、學術期刊等,研究計畫專書《台灣當代策展二十年(1992-2012)》獲得第十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出版提名獎」

章節試閱
作者序
目錄
購物須知
發表評論
歡迎你給予星評或評論
近期最多人購買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TAAZE | facebook 動態分享
同步facebook帳號,將您的冊格子收藏分享給facebook上的好友們!了解更多
不,我不想同步
facebook帳號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