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的威脅與陰霾襲捲全球,生命之受摧殘、無助和虛無堪稱史上空前,不僅是人心惶惶、朝不保夕,更令人擔心的是文化的沉淪與衰退。
哲學是文化的醫生,扮演針砭文化發展的角色;文化是人類生活物質面和精神面的總合,更是主體之我身心靈的總匯與表現。此外,哲學的應用與實踐即是以助人、益世與利生為目的,在危機四伏,甚至災禍可能隨時臨頭的境況之中,那些可以讓人心理清澈、始終保有足夠的自知之明的哲學思考,更顯彌足珍貴。
中國哲學會於2021年以「危機時代的哲學──『後』疫情時期的反思」為主題,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自然生命與文化生命之衝撞與擺蕩之間,尋覓安身立命之道,以對治當代的文化發展危機。本輯由此精選十一篇論文,內容豐富,是臺灣哲學界在大疫之後所進行的宏觀的人文反思,也可作為關心人間苦痛與現實災難的一種參照、一項指引。
作者簡介:
李偉銘(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人)
蕭麗芬(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學程助理教授)
王心運(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與教育學科副教授)
林宣里(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生)
饒忠恕(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生)
林慧如(高雄醫學大學人文與藝術教育中心副教授)
蕭宏恩(中山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甘偵蓉(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副研究學者)
張莞苓(致理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歐思鼎(靜宜大學人文及社會院助理教授)
黃藿(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特約講座教授)
作者序
序一
2021年是人類文明飽受衝擊與生命風雨飄搖的年代,COVID-19新冠疫情的威脅與陰霾襲捲全球,生命之受摧殘、無助和虛無可稱史上空前,不僅是人心惶惶、朝不保夕,更令人耽心的是文化的沉淪與衰退。哲學是文化的醫生,扮演針砭文化發展的導向與角色,文化是人類生活物質面和精神面的總合,更是主體之我身心靈的總匯與表現;面對摸不著、聞不到的病毒肆虐,人類是否在其面前首稱臣,僅能成為螻蟻而苟延殘喘?主體之我必將有其對治之方,因而吾人看到治療之疫苗相研發展現科技之成果,而暫能穩住身體所受之磨難。但是在心理與精神層面確實跌落谷底,亦不能不藉此重新思考生命之究極意義何在?在自然生命與文化生命之衝撞與擺蕩之間,尋覓安身立命之道,以對治當代的文化發展危機。
中國哲學會非常榮幸的能在本會理事葉海煙的奔走協助之下,與國立成功大學副校長兼文學院院長陳玉女教授、中國文學系黃聖松主任以及臺南市哲學會理事長陳弘學等學界前賢合作,於2021年11月20、21日假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文學院學術演講廳,共同主辦2021學術研討會—「危機時代的哲學—『後』疫情時期的反思」,計有2場主題演講、10場次的論文發表會、37篇論文、2場圓桌論壇,會場討論熱烈,咸以在此疫情嚴峻時期仍有此盛況確屬空前與難能可貴,也創下臺灣學術論壇之先例,不因疫情而讓學術活動裹足不前甚至停頓。
依據中哲會的傳統,秘書處將已發表的論文提交理監事會議審議後,再辦理外審作業,如獲通過審查者即列入本會《中國哲學會學術集刊》第6輯登載。本輯計有11篇學者們的專論付梓,以誌斯盛及研究成果分享於社會各界,一睹哲學研究的風采。
感謝五南圖書公司楊董事長榮川之指導、編輯人員的熱心服務,本輯終於完成。在付梓的前夕,特為之序,以饗讀者。
中國哲學會理事長
吳進安 謹誌
2023年10月於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人科學院
序二
中國哲學會在理事長吳進安教授擘劃主導之下,於2021年11月20日至11月21日,假成功大學文學院,舉辦年度學術研討會。為因應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選定「危機時代的哲學—『後』疫情時期的反思」為主題,進行了為期兩天的論文發表以及相關問題的討論。會議結束之後,經一段時間的嚴謹審查,終於在數十篇論文之中,精選了11篇,編就了這本應時又應機的哲學論文集。
就這11篇論文的研究主題及其實際之內容看來,可謂字字不虛、句句屬實而篇篇精采,並且都與研討會的主題有著一定程度的關聯性。本來,哲學的應用與實踐,即是以助人、益世與利生為目的,而在危機四伏,甚至災禍可能隨時臨頭的生活境況之中,那些可以讓我們心理清澈而始終保有足夠的自知之明的哲學思考,似乎更顯得彌足珍貴—它們可以讓我們安頓身心而發揮其慰藉與療癒的義理效應,實值得人人持續的關注與反思。因此,在這本論文集開卷之際,對這11篇論文做些許的簡介,或許,會有助於讀者更全面地了解這些論文撰作所蘊含的真實的心思。
王心運〈生病的身體或危險的身體〉一文論析在疫情與病毒交相蔓延的同時,醫護人員面對的不只是「生病的身體」,也是「危險的身體」,因此不得不提防自身可能隨時會被傳染。此外,照護者或許也可能隱隱然出現「抽象的退縮空間」,而導致一些幾近人性扭曲的情事。作者因此試圖從生病至危險身體的特殊向度,分析疫情可能帶來的醫學人文的危險因子。
李偉銘〈論荀子「解蔽」之「虛壹而靜」對「亂」的「治理」與「應變」〉全篇集中探究《荀子》所突出的「解蔽」所蘊含的「虛」、「壹」、「靜」三個層次的意義脈絡,由此闡釋「亂」的「治理」及其「應變」之脈絡,以便了解「解蔽」何以能在「虛壹而靜」的「大清明」之中給出一份真實無比的「光照」。
林宣里〈論《老子》存身防患之研究〉一文藉由「存身防患」的核心觀念,闡釋老子的「無身說」與「貴身說」,並由此論析《老子》重身及「身之患」的觀點,以說明身之患從何而來,為何而來,以及其關於保身、養身以防患的深層意義。
林慧如〈COVID-19疫情下的臨床敘事與倫理療癒〉全篇集中探究疫情對醫療人員造成倫理衝擊,並藉由第一線人員的敘事,揭露出問題的嚴重性,而這些臨床敘事也突顯了「道德傷害」的嚴重性。此外,在相信醫者有能力自我關懷而全力投入助人專業、應對臨床的挑戰的同時,作者認為「敘事醫學」強調專注傾聽醫病敘事,乃理當是培養倫理覺察能力,以進行倫理療癒的方法與策略。
張莞苓〈朱熹「命」論與其當代價值〉一文指出朱子「命」論主張普遍尊重萬物之間的同與異,並要人人冷靜面對現實的變動與侷限性,以彰顯儒家的道德人文之精神。由此,作者斷言朱子對「命」的觀點相當切合當代包容多元差異以理性面對生死禍福的思考方式;同時,作者對朱子的命論,進行了全面的檢視,而由此整合了相關的經典詮釋與觀念解析,並因此強調「正命」所具有的當代意義。
黃藿(後疫情時代的高教走向與通識教育——教育哲學的觀點)則旨在探究後疫情時代的高教走向以及通識教育的大趨勢。作者著眼全球疫情大流行的諸多問題,其中,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人類與自然的互動、國際之間各國人民之間的互動,政治體制與意識形態之間的對抗,以及疫情的防治與疫苗的研發所涉及的生產與公平分配等等問題。顯然,作者是以哲學的立場與觀點,來考察上述問題對高等教與與通識教育所可能產生的影響。
歐思鼎〈苦死與哲學之慰藉:對COVID-19疫情的塞內卡之反思〉一文明白指出哲學或哲學家不是悲劇時的無助旁觀者,而是與人類境遇具有生存相關性的活動。因此,本文旨在回應底下這些問題:哲學可以對數百萬因為疫情直接死亡者的家人和朋友說些什麼?當前的哲學家又能如何為因COVID-19疫情而遭受悲劇的人們帶來什麼慰藉?作者於是闡析哲學家塞內卡(Seneca)的論點,試圖將哲學的應用與實踐作為處理當今悲劇的一種有效的策略。
蕭宏恩〈當代墨者對後疫情時代之醫學人文的反思〉則在《傳染病爆發處理倫理議題之指引》一書中,整理出「正義、行善、效益、尊重自主、自由、團結、互惠」等七項原則,作為對新冠肺炎(COVID-19)的應對性原則。由此,作者認為當代的墨學研究者應可結合上述之倫理原則與墨學義理,展開一系列後設而有效的醫學人文反思。
蕭麗芬〈孤獨世紀——道法自然的療癒〉特別側重莊子內化老子的自然之道以及「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精神。作者認為莊子享受孤獨,而因此感受到一股「連結」、「理解」及「支持」的力量,可以說:「雖孤獨,卻不寂寞」,這其實便是一種安身立命的孤獨。於是本篇以「道法自然」為核心,擴展了「孤獨」的思維,反思人類在天地宇宙中重新與「道」連結、與自我連繫,以及與他物真實感通,終能體踐永續而和諧的人文療癒之道。
饒忠恕〈從生死觀論友誼——以《莊子.大宗師》為例〉一文解析《莊子》對於死亡的獨特觀點,並指出死亡在其友誼觀點中所具有的意義。由此,本文藉由分析《莊子.大宗師》中一些朋友之間的互動,指出其友誼觀的重點在於堅持「朋友是那些對生死有共識的人」。作者因此肯定《莊子.大宗師》教導我們:「即使死亡的發生是友誼的結束,死亡的意識可以是友誼的開始」,或許,《莊子》研究的嶄新面向可能就是:對友誼與死亡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的反思。
甘偵蓉〈人工智能系統應該內建倫理嗎?人工道德行為者之探討〉試圖了解人工智慧在與生命、權利相關的重大決策,對人類是否安全或者是否能輔助人類做出更佳倫理抉擇。此外,作者對「人工道德行為者」(Artificial Moral Agents, AMAs),進行了四個面向的探討:
一、說明AMAs議題重要性。
二、檢視目前支持AMAs的論述,可區分為消極與積極的行為理路以及各有什麼問題後。
三、以非行為理路來說明AMAs的研發,在概念上如何可能。
四、回應不應該研發AMAs的二類主張,並指出當AMAs做出錯誤行為或造成傷害時,AMAs雖然是道德責任得以成立的行為者,但研發或使用AMAs的人類而非AMAs才應該承擔道德責任。
經由上述四個面向的分析,可見人工智慧系統不僅已經成為當代醫療系統不可或缺的一環,而它所涉及的倫理決策與道德決定,顯然必須在醫療過程的技術層次與方法運作之外,展開攸關人類自由意志、人格尊嚴以及生命價值的哲學論述。
以上11篇學術論作,雖然仍無法面面俱到,環環相扣,但卻已然對應了相關的主題,展開了有節有度的論述。或許,這本論文集應可說是國內哲學界在大疫之後所進行的宏觀的人文反思,而它似乎也可以作為我們關心人間苦痛與現實災難的一種參照、一項指引。
國立成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教授
葉海煙
序一
2021年是人類文明飽受衝擊與生命風雨飄搖的年代,COVID-19新冠疫情的威脅與陰霾襲捲全球,生命之受摧殘、無助和虛無可稱史上空前,不僅是人心惶惶、朝不保夕,更令人耽心的是文化的沉淪與衰退。哲學是文化的醫生,扮演針砭文化發展的導向與角色,文化是人類生活物質面和精神面的總合,更是主體之我身心靈的總匯與表現;面對摸不著、聞不到的病毒肆虐,人類是否在其面前首稱臣,僅能成為螻蟻而苟延殘喘?主體之我必將有其對治之方,因而吾人看到治療之疫苗相研發展現科技之成果,而暫能穩住身體所受之磨難。但是在心理與精神層...
目錄
★危機時代與時代危機
論 荀子「解蔽」之「虛壹而靜」對「亂」的「治理」與「應變」(李偉銘)
孤獨世紀——道法自然的療癒(蕭麗芬)
★後疫情時期之倫理議題
生病的身體或危險的身體(王心運)
★生命教育議題
論《老子》存身防患之研究(林宣里)
從生死觀論友誼——以《莊子.大宗師》為例(饒忠恕)
★醫學的人文面向
COVID-19疫情下的臨床敘事與倫理療癒(林慧如)
當代墨者對後疫情時代之醫學人文的反思(蕭宏恩)
★科技應用對社會生態的影響
人工智慧系統應該內建倫理嗎?人工道德行為者之探討(甘偵蓉)
★「時代」的困境與出路
朱熹「命」論與其當代價值(張莞苓)
苦死與哲學之慰藉:對COVID-19疫情的塞內卡之反思(歐思鼎)
★後疫情時期高教學術的省思與回應
後疫情時代的高教走向與通識教育——教育哲學的觀點(黃藿)
★危機時代與時代危機
論 荀子「解蔽」之「虛壹而靜」對「亂」的「治理」與「應變」(李偉銘)
孤獨世紀——道法自然的療癒(蕭麗芬)
★後疫情時期之倫理議題
生病的身體或危險的身體(王心運)
★生命教育議題
論《老子》存身防患之研究(林宣里)
從生死觀論友誼——以《莊子.大宗師》為例(饒忠恕)
★醫學的人文面向
COVID-19疫情下的臨床敘事與倫理療癒(林慧如)
當代墨者對後疫情時代之醫學人文的反思(蕭宏恩)
★科技應用對社會生態的影響
人工智慧系統應該內建倫理嗎?人工道德行為者之探討(甘偵蓉)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