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投資人、Google前設計者、騰訊前副總裁 吳軍 博士,繼銷量達300萬冊《見識》、《態度》、《格局》,人生進階系列收官之作!
★上市即登管理暢銷榜,破萬名讀者100%好評推薦
★《底層邏輯》作者劉潤:吳軍老師,是我非常敬佩的人。我特別喜歡和吳軍老師聊
天。他思考問題的方式,讓我折服。這次,他寫了一本新書,就叫《富足》。迫不及
待看完,很深刻,接地氣,有啟發。
內有智慧,外有方法,成為真正富足的人。唯有持續增加見識、調整態度、創造格局,才能突破人生天花板,實現真正的富足。
人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先天的差異並不大,但是幾十年下來,大家就會有非常大的
不同。那麼,究竟是什麼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呢?
身為矽谷投資人的吳軍博士,數十年來跟世界頂尖的聰明人、菁英打過交道,他發現
發展得特別快、特別好的人,就算身處不同領域,都擁有相似的特質。
選擇活得有智慧,比活得很聰明更重要。
現在,吳軍博士將這些特質去蕪存菁成6大底層邏輯.41篇成事心法,不只能養成見識
、態度、格局,還能實際運用在學習、工作、生活等不同場景,活出內在豐盛、外在
豐裕的理想人生。
☐理解規律:善用人生的加減乘除,讓自己少走彎路。
☐正確決策:做決定前考慮成本,排除不理想的選擇。
☐提升認知:有目標、有效率地探索,主動累積經驗。
☐用對方法:面對不同事情,明白該先動手還先動腦。
☐重塑行為:適時調整目標,讓每一次努力都有意義。
☐準確判斷:認清世界真偽,找對方法解決複雜問題。
當你對人生有全新領悟,知識層次得到提升,決策和判斷力更精準時,就會慢慢富足
起來。
無論你處在人生哪個階段,越早讀這本書,越有機會重塑命運!
作者簡介:
吳軍博士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電腦資訊科學博士,知名電腦自然語言處理和搜尋技術專家,矽谷風險投資人。他的著作《數學之美》榮獲中國國家圖書館第八屆文津圖書獎、第五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文明之光》被評為2014年「中國好書」,《浪潮之巔》榮獲「藍獅子2011年十大極佳商業圖書」獎,《超級智能時代》開啟了2016智慧時代元年。
吳軍博士於2002年進入Google,擔任資深研究員,設計了Google中、日、韓文搜尋演算法以及自然語言分析器。開發網路搜尋反作弊研究,榮獲Google工程獎。2010~2012年擔任騰訊負責網路搜尋和搜尋廣告等業務的副總裁,後回到Google負責電腦自動問答專案。
吳軍博士自2008年開始從事風險投資,並於2014年作為創始合夥人創立了矽谷豐元資本風險投資基金。他也是上海交通大學客座研究員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工學院董事。
章節試閱
01 理解規律:用數學思維認識世界
很多人一輩子都在做簡單的加法,他們雖然在進步,但是速度不夠快。有些人則是在做乘法,他們會用一項技能撬動一個很大的槓桿。我們知道,通常乘法比加法的結果要大。
很多人只知道世界上有正數,卻忘記了世界上還有負數,他們做事顧頭不顧尾,總以為自己能夠獲得,忘記了很多努力的結果反而會讓自己失去。
懂得這些道理並不需要太多高深的數學知識,只需要掌握數學思維,習慣於用數學的頭腦來分析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各種現象,從而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的規律。因此,我們這一章就從數學思維談起。
做減法比做加法重要
人類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多不喜歡少,喜歡獲得而不喜歡捨棄,因此人們通常喜歡做加法而不喜歡做減法。然而世界上很多事情卻是要靠做減法才能完成的。
據我的老朋友、曾經在蘋果公司早期擔任副總裁的邁克爾.穆勒先生回憶,一九九六年賈伯斯回到蘋果公司重新擔任執行長時,看到白板上畫了十四條產品線,他拿起筆,劃掉了其中的大部分,最後只剩下四條。正是靠做減法,賈伯斯從死亡線上救回了蘋果公司。
二○二三年全球市值最大的五家公司分別是蘋果、微軟、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字母控股(Google 的母公司)和亞馬遜。它們的市值都達數兆美元,年收入都在兩千億美元以上,但是這五家公司的產品線都非常短,幾乎一個巴掌就能數出來。相比之下,有的集團公司產品線長得不得了,光控股的上市子公司就有十幾家甚至更多,但無論年收入還是市值,都不如這五家公司任何一家的零頭。
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想要把自己的成就最大化,或者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都需要做減法,而不是做加法。
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
我們先來說說個人。
每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做事情的總量也是有限的,這時人就有兩個選擇,要麼追求數量,要麼追求把事情做好。如果是追求數量,最理想的狀態就是收到的效果和所追求的數量成正比。你如果為自己設定了三個目標,三個目標都實現了,你的成就就是三;設定五個目標,五個目標都實現了,你的成就就是五。因此,很多人就會根據這個邏輯自然而然地想做加法。
但是上面說的只是最理想的情況,而且通常只對簡單任務有效。我們都知道,做任何事情,幾乎只有當成本的投入超過一定的臨界值後才能取得效果,而當成本投入不足時,效果就是零。比如運動,無論是想消耗體內的脂肪還是想訓練心肺功能,都必須超過十分鐘才會有效果。如果只練習三五分鐘就停下了,然後過一會兒又練幾分鐘,時間是花了,但基本上沒有任何作用。讀書也是如此,人們通常五到十分鐘後才能進入深度思考狀態,如果一本書拿起來看幾眼就放下,或者讀書的時候看兩頁就找人聊天去了,看似花了很多時間,其實效果很差。
因此,如果一個人同時做的事情過多,而在每一件事情上的投入都沒有超過開始產生收益的臨界值,那麼所有的事情都做不成,也就是說,時間和精力花了很多卻沒有效果。今天很多中小學生在課外上了很多才藝班,從體育到藝術再到STEM,但等他們高中畢業時卻沒有培養出什麼特長。雖然說什麼活動都嘗試一下,發現自己天賦的機率比較大,但是因為精力太分散,每一項投入都沒有達到獲得收益的臨界值,因此效果加起來為零。
即便我們在每一件事上的投入超過了獲得收益的臨界值,也並非做的事情越多越好,因為這裡涉及做事品質的問題。為了方便說明數量和品質對收益的差異,我們用可量化的例子來加以說明。
同樣是一個品質上乘、結實耐用、功能齊全的手提包,Coach 只要一兩百美元,愛馬仕則要一兩萬美元,一些限量版甚至會到十萬美元。很顯然,這兩個產品的成本不會差到幾百倍,但售價卻是天壤之別,這不僅僅是因為物以稀為貴,一些小眾品牌的手提包一年的銷量還不如愛馬仕,價格照樣上不去。世界上的很多東西,品質、藝術水準差百分之幾,價格就差了好幾倍。
不僅東西如此,人也是如此。俄羅斯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列夫.朗道把物理學家分為五個等級,每差一級,貢獻和影響力就差一個數量級。在朗道的名單中,尼爾斯.波耳、維爾納.海森堡和埃爾溫.薛丁格等少數奠定了現代物理學基礎的科學家是第一級,勉強稱得上是物理學家、剛入職的大學老師,也就是西方的助理教授是第五級,再往下就不能被稱為物理學家了。第一級物理學家的貢獻是第二級的十倍,第二級的又是第三級的十倍,依次類推,這樣第一級物理學家就是第五級的一萬倍。至於朗道的等級理論為什麼成立,我們會在這一章的最後予以分析,這裡我們不妨先承認物理學家之間確實有這麼大的差距。
後來我發現,在幾乎所有的專業領域,朗道的等級理論都成立。在資訊技術領域,能夠開創一個新產業的工程師和電腦科學家當屬第一級,比如提出電腦演算法標準,開創了演算法這個研究領域的高德納當屬第一級,而一個普通的合格工程師最多算是第五級。今天世界上一些頂級的工程師,比如打造出Google 自動駕駛汽車的安東尼.列文多夫斯基,以及發明了Google 雲端運算和深度學習工具的Google大腦的傑夫.迪恩都接近第一級。他們的貢獻和被我們戲稱為「碼農」的普通軟體工程師相比,相差甚至不只千萬倍。當然,貢獻大也會伴隨著收入高。列文多夫斯基在Google 工作了六年,賺了一點二億美元,平均一年兩千萬美元,和普通「碼農」相比,也差了上百倍。
因此,如果一個人從事兩份工作,花兩倍的時間,即便能夠做到互不干擾,最多收入增加一倍。如果他只做一份工作,但屬於高水準的,可能收入會增加好幾倍。
今天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報導,很多底層的民眾不得不打幾份工維持生計。這些人非常可憐,而他們可憐的原因是每一份工作的收入都不高,幾份簡單的工作頂不上一份有難度的工作。
今天很多人想成為「斜槓青年」,醉心於跨界,其實如果只是在低水準上做事情,哪怕做了好幾件事情,哪怕那些事情屬於不同的領域,對社會的貢獻也依然非常有限,因為幾個很小的數值加在一起也不會太大。因此,與其整天想著在名片上多加幾個名詞作為自己的身分標籤,不如在自己的身分標籤之前加上「資深」或者「著名」這樣的形容詞。今天,絕大部分人需要做的不是加法而是減法,不是在低水準上複製,而是把力量集中到一點,實現等級的躍遷。
做減法的意義
接下來我們說說企業。
在賈伯斯回到蘋果之前,蘋果有一堆產品線,但是幾乎沒有哪個產品是盈利的,因此賈伯斯才要砍掉其中的大部分,集中資源做出幾個能盈利的產品。但是很多企業家卻想不清楚這個道理,總覺得市場上有那麼多錢,自己不賺就可惜了。
今天,大部分初創公司的創辦人在談他們的計畫時,都要讓自己顯得無所不能,都有龐大的商業計畫。他們談論的以及所做的經常是全面挑戰行業裡現有的企業,甚至想顛覆整個行業。企業家有點雄心是好事,但通常的結果都是事與願違。一個初創企業,各方面的資源都有限,又沒有現成的產品和市場,照理講不該做太多事情。那些一開始就把攤子鋪得很大的企業,幾乎無一例外都以失敗收場,而且失敗得特別快。相反地,那些能夠聚焦於一點,把一個看似小的問題解決到極致的初創企業,即便最終不能做到成功上市,也會因為自身有特定的價值而被大企業收購,這些企業的成功率要高得多。
因此,幾乎所有的風險投資人和機構,包括我本人在內,在投資前都會要求初創公司把自己的任務清單盡可能地精簡,減到無法再減為止。我在《格局》一書中舉了不少這樣的例子。很多時候,創始團隊不願意這麼做,因此會和投資人產生矛盾,他們會覺得投資人限制了他們才能的發揮。但事實證明,當創辦人意識到做減法的意義,並且能夠把心思放在做出具有代差的產品上時,他們就接近成功了。二○二○年全球公共衛生事件期間,美國有兩家公司特別受關注,一家是全球視訊會議公司Zoom,另一家是送餐公司DoorDash,後者還在二○二○年成功上市。
這兩家公司規模都不大,但市占率非常高,這既得益於很多人不得不在家辦公並且無法到餐館用餐,也是因為這兩家公司長期堅持只做好一件事。以視訊會議為例,這個市場有很多家實力非常強的競爭對手,比如Google、微軟和思科,其中Google做視訊會議的歷史已經將近二十年了,因此這些企業有更強大的全球基礎架構,更多的資金和工程師,而且它們雲端運算服務的客戶就是現成的市場。但是Zoom 在全世界範圍內更受歡迎,而且發展得更快。
為什麼Google 和微軟這樣的企業做不過小得多的Zoom 呢? 有人專門一項一項地比較了微軟的視訊會議產品Teams 和Zoom。微軟的產品是所謂的一站式服務,即把所有的線上功能都集成到視訊會議系統中,而且能夠使用非常多應用程式,而Zoom只是一個視訊會議系統,沒有其他功能。但是,在涉及視訊會議的各項指標上,如使用的方便性、使用者客製化選項、影像品質(特別是低速網路的影像品質),以及會議規模等方面,Zoom 都超過微軟的同類服務。作為掌握了全球個人電腦市場的企業,微軟有太多個人電腦級別的軟體需要集成到它的視訊會議系統中。Zoom也可以選擇做同樣的事情,但是它選擇了做減法,寧可少一些功能,也要把核心功能做好。
那麼一家企業做大之後是否可以再多做一些事情呢? 通常,在自己不擅長領域的擴張是大企業由盛而衰的開始。假如有這樣兩家企業,一家企業在某個領域的市占率做到了絕對第一,另一家企業在十個領域做到了市占率第二或第三,哪家企業會發展得更好呢? 幾乎無一例外的是第一家。這就如同在每屆奧運會之後,人們能記住的只有得金牌的人,而不是得了十塊銀牌的人。
我在《浪潮之巔》中講了一個「70-20-10」定律,也就是說在很多市場上,第一名要拿走整個市場七○%的利潤,第二名能獲得二○%的利潤,其餘所有的競爭者只有不到一○%的利潤。當然在一些相對傳統的行業,比如製藥行業,似乎各大藥廠的規模和產值差不多,但是在每一類特定的藥品上,依然遵循這個規律。我弟弟吳子寧在半導體行業從業二十多年,擔任過邁威爾科技的技術長,對這個領域有非常全面的了解。他說在半導體行業的任何一個細分市場中,第一名盈利,第二名勉強打平,不賠不賺,剩下的一律虧損。因此,任何一家大的半導體公司,諸如英特爾、輝達和三星,其實真正最具競爭力的產品只有一兩個。
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從心理感受上來說,做減法都不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情,特別是已經投入了時間、精力、金錢和其他成本之後。最有智慧的人會慎重地開始每一件事,以免耽誤自己做最重要的事情,也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費。次之的人,在意識到自己的時間、精力和資源被分散後,會理智地做減法。世界上那些百年老店,在歷史上都經歷過做減法的痛苦,但正是因為它們做了減法,因此可以生存到今天,而與它們同時代的大部分企業都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那麼,對個人來說,做減法時該捨棄什麼呢? 日本暢銷書作家山下英子在《斷捨離》一書中給了一個很清晰的原則: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就保留相應的東西,放棄那些和你心目中的生活無關的東西,因為你實際上不需要它們。做事情也一樣,問問自己的目標是什麼,一個人不可能東西南北所有方位都是目標,那樣的話只會寸步難行,更談不上有任何進步。和目標沒有關係的事情,就應該透過做減法刪掉。
01 理解規律:用數學思維認識世界
很多人一輩子都在做簡單的加法,他們雖然在進步,但是速度不夠快。有些人則是在做乘法,他們會用一項技能撬動一個很大的槓桿。我們知道,通常乘法比加法的結果要大。
很多人只知道世界上有正數,卻忘記了世界上還有負數,他們做事顧頭不顧尾,總以為自己能夠獲得,忘記了很多努力的結果反而會讓自己失去。
懂得這些道理並不需要太多高深的數學知識,只需要掌握數學思維,習慣於用數學的頭腦來分析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各種現象,從而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的規律。因此,我們這一章就從數學思維談起。
做...
作者序
前言:成為富足的人
從二○一六年開始,我陸續出版了《見識》、《態度》、《格局》三本書,並且有幸受到廣大讀者朋友的認可。六年來,這三本書已經累計銷售三百萬冊,很多讀者朋友表示,讀了它們之後開始以一種更積極的態度看待生活了,這讓我倍感欣慰。因此,我覺得有必要把剩下的一些想法和大家講一講。見識、態度和格局,從某種程度上講,都是手段,這些手段的目的是要生活得好,工作上有所成就,簡單地講,就是實現富足的人生。
雖然每一個人獲得外在財富需要有大的運氣因素,包括出生的家庭與地點、生活的年代,以及各種機遇等,但是總的來說,收穫和付出是成正比的,或者說,獲得和貢獻是正相關的。運氣的因素很難把控,試圖控制運氣是徒勞的。很多人熱衷於算命,想控制那些運氣的因素,但很顯然,人的命運和算命的次數無關。人所能改變的不是外界的各種因素,甚至不是他人,只有自己。把自己塑造成不同的人,就會得到不同的命運。
那麼人與人都會有哪些不同呢? 人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先天的差異並不大,但是幾十年下來,大家就會有非常大的不同。有些不同對人的命運沒有什麼影響,無所謂好壞,無關大局,但是有些就不一樣了,比如對於世界規律的理解、知識的層次、決策的能力以及做事的方法等。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理解世界規律的方法,這些方法沒有對錯之分,但是需要長期有效。對我而言,數學思維是理解世界的一個工具。世界上的很多規律都可以用加減乘除來表述,比如我們應該盡可能地把自己的專長用到不同的領域,做到一通百通,這就是做乘法。只要財富累積比別人快的人,都是做了乘法的。但是乘法不能亂用,很多人在具有風險的事情上做乘法,結果不僅收益沒有翻倍,反倒是風險把自己淹沒了。
人一輩子難免要做各種選擇,選擇對了,有時比努力更重要。但是決策是一種能力,不是碰運氣,而決策能力又不完全能夠靠循序漸進的學習來掌握,因此很多人雖然有知識,甚至學富五車,卻經常在需要做決策時做出了最壞的選擇。要做正確的決策,最重要的是要有敬畏之心,什麼事情在自己的能力之外不能做,什麼事情不值得做,什麼事情有能力做卻不應該做。我在本書中舉了兩個例子:在投資中,試圖打敗市場的事情就不能做;只能獲得一時的收益,無法獲得長期回報的事情就不值得做。當然,違背道義的事情則不應該做。把不能做、不值得做、不應該做的事情從我們的腦子裡清除,選擇就容易多了。
知道該做什麼事情之後,也要講究做事情的方法。世界上可行的方法有千千萬,但要選擇一些適合自己的方法。有的人做事,是先動腦後動手,因此獲得了成功,但有的人則相反,他們習慣先動手、先嘗試,再總結經驗。這兩種方法沒有高下之分,但是並非每一種方法都適合所有人,也並非每一種方法都適合做所有事情。知道用什麼方法做什麼事情,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經驗。經驗是要靠累積才能獲得的,但是,很多人卻把經驗和經歷搞混了。人只要在社會上生活就會有經歷,簡單的、重複的經歷並不會產生豐富的經驗,只有將各種不同的經歷、越來越複雜的經歷經過大腦的思考總結,經過和他人的交流,才能變為經驗。
當兩個人對世界有了不同的理解,知識層次有了差別,判斷和決策的能力產生了不同,經驗的豐富程度也出現差異時,他們就是兩個不同的人了。有的人可能很快富足起來,有的人則可能忙碌一生,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拿不出什麼成績。
當然,我說的富足不僅包含外在財富,也體現在精神層面上,後者比前者更重要,因為它能讓人感到滿足。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在論快樂時指出,快樂分成兩種,一種是動態的、短暫的快樂,另一種是靜態的、永恆的快樂。當人的物質欲望得到滿足時,就獲得了快樂,但那是暫時的。比如渴了喝水,餓了吃飯,累了休息,睏了睡覺,這些都是讓我們獲得快樂的事情。但這種快樂是短暫的、動態的,第二天我們還會渴,還會餓,還需要休息和睡覺。財富也是如此,它帶來的快樂是暫時的。當我們獲得財富時會感到快樂,會有富足感,但是當我們把錢花出去之後,這種快樂和富足感就消失了,甚至當獲得和過去同樣多的錢財時,我們的快樂其實也比不上從前,這也是很多人開始追求越來越多的錢財,繼而走向貪婪的原因。伊壁鳩魯認為,真正的快樂來自一種明智、清醒和道德的生活,換句話說,精神上的快樂才是靜態的、永恆的。同樣的道理,人只有在精神上感到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足。
在近代歐洲,有很多貴族或者富家子弟對知識的渴望遠遠超過對財富的追求。這些人最終開啟了人類的科學時代和思想啟蒙,也獲得了應有的榮譽,比如羅伯特.波以耳、愛德蒙.哈雷、伏爾泰、孟德斯鳩和安托萬-洛朗.德.拉瓦節等人。在他們生活的年代,他們就已經獲得了社會的尊重,今天我們依然在紀念他們,感謝他們對文明的貢獻。但是,同時代只追求權力和財富的貴族,今天已經沒人知道他們的名字了。因此,人在解決了溫飽之後,最終的快樂來自精神上的富足。
成為一個精神上富足的人並非遙不可及的事情,任何人如果能做好以下三件事,就有希望成為精神上的「富翁」。
首先,人需要認清自己。人類認識自身總是最難的。今天,人類能夠認識上百億光年外的宇宙規律,卻對人體的很多機能所知甚少。人能夠看到他人的問題,卻會忽視自己的毛病。一個人只有在認清自己之後,才能以開放的態度接受外面世界的輸入,才能增加自己的精神財富。
其次,要在「道」的層面上提升自己,而不是滿足於掌握一些「術」的技巧。一些人讀我的書、聽我的課,總希望找到一個「有用」的祕訣,一蹴而就,明天就能長本事。我沒有這個本事,也不相信什麼人有這樣的本事,因為任何在「術」層面的技巧都有很嚴格的應用場景,條件變了,那些技巧就不再管用了。人的學習可以從「術」開始,但最終要能夠悟「道」,在「道」的層面想清楚了,遇事就能做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了。
最後,要從學習知識上升到獲得智慧。今天,人在知識上遠超前人,而且獲得知識也很容易,但是很多人有了知識卻無法活好一生,這種現象很普遍。其實,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智慧,知識和智慧不能畫等號,因此今天一個學富五車的人在智慧上可能遠比不上古代的先哲。智慧是富於創造性的,不被有限所困,它面對無限的世界反而顯得生機勃勃,能夠創造出更多的知識。有了智慧,不僅獲得知識是一件相對容易的事情,而且能夠比同齡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作為這套叢書的收官之作,我希望《富足》這本書能夠帶給大家更深入的思考,幫助大家成為富足的人。
本書得到了鄭婷女士,中信出版集團的總出版人趙輝、總編張豔霞,編輯楊博惠、范虹軼、左亞琦和李瑤的長期支持和大力協助,因此,在本書出版之際,我向他們表示最衷心的感謝。我在寫作的過程中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和鼓勵,在此我對她們表達由衷的感謝。
前言:成為富足的人
從二○一六年開始,我陸續出版了《見識》、《態度》、《格局》三本書,並且有幸受到廣大讀者朋友的認可。六年來,這三本書已經累計銷售三百萬冊,很多讀者朋友表示,讀了它們之後開始以一種更積極的態度看待生活了,這讓我倍感欣慰。因此,我覺得有必要把剩下的一些想法和大家講一講。見識、態度和格局,從某種程度上講,都是手段,這些手段的目的是要生活得好,工作上有所成就,簡單地講,就是實現富足的人生。
雖然每一個人獲得外在財富需要有大的運氣因素,包括出生的家庭與地點、生活的年代,以及各種機遇等...
目錄
前言
01 理解規律:用數學思維認識世界
做事永遠不要忽視負數
你與億萬富翁的距離
做減法比做加法重要
善用槓桿,事半功倍
破解三十五歲中年危機
線性成長的局限性
用乘方思維擴大影響力
02 正確決策:凡事皆有成本
做決定前,先考慮成本
如何讓回報大於成本
沒有體量創造不了奇蹟
最好的投資是自己的專業
不要試圖戰勝市場
不怕慢,就怕停,更怕反覆
可重複的成功
可疊加的進步
03 認知躍遷:經歷和經驗
經驗比理性更重要
經歷不等於經驗
失敗不是成功之母
如何做好有效復盤
不要輕視常識
失效的經驗:常識需要更新
點石成金:化經歷為經驗
04 做事方法:先動腦還是先動手
手先於腦,有效學習
腦先於手,理性思考
太初有為:行動才是答案
問題的解決,不只靠腦子
學會跳出問題看問題
05 重塑能力:改變固有的行為模式
把錢變成知識和把知識變成錢的區別
什麼是真正的從零到一
大眾需求與小眾需求
關鍵路徑和替代方案
做大事和做小事的心態
人生演算法能夠改變嗎
06 理性判斷:分清幻象與現實
不要把幻象當作現實
走出認知的洞穴
菁英永遠是少數人
真相是否能拆穿謠言
辨別資訊真假的有效手段
現實世界的複雜性
學會用系統思維看問題
奧卡姆剃刀:簡單成就高效
前言
01 理解規律:用數學思維認識世界
做事永遠不要忽視負數
你與億萬富翁的距離
做減法比做加法重要
善用槓桿,事半功倍
破解三十五歲中年危機
線性成長的局限性
用乘方思維擴大影響力
02 正確決策:凡事皆有成本
做決定前,先考慮成本
如何讓回報大於成本
沒有體量創造不了奇蹟
最好的投資是自己的專業
不要試圖戰勝市場
不怕慢,就怕停,更怕反覆
可重複的成功
可疊加的進步
03 認知躍遷:經歷和經驗
經驗比理性更重要
經歷不等於經驗
失敗不是成功之母
如何做好有效復盤
不要輕視常識
失效的經驗:常識...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