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病患在診間的每次相逢,都看見一篇篇抗病血淚史。
本書以大林慈院陳金城醫師的真實治療案例編織而成,
病患深受疾病苦痛時,在陳醫師的堅定眼神中找到希望的光,
並透過他精湛的刀鋒醫術,找回嶄新的人生。白袍下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此書將帶著讀者一起探索陳金城醫師的刀下人生。
曾是嘉北地區首位腦神經外科醫師的陳金城,膽大心細的精湛手術,許多外縣市重症患者在無助徬徨中慕名求診,他面對高難度、高風險病症時勇於承擔壓力,不但未將患者外送,更全心投入對治,為求助無門的患者守住最後一線生機,拯救無數個家庭。
他人生的座右銘:「要做醫生就要做到最好,盡自己的本分,只要病人有一絲希望,就絕對不能放棄。」
期望透過本書給予讀者參考指引,在面臨類似的疾病症狀時,及時尋求專科醫師建議,獲得正確的診斷及適切的治療,延續健康的生命篇章。
作者簡介:
主述簡介
陳金城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於臺大醫院擔任神經外科住院醫師及總醫師,之後擔任臺大醫院兼任主治醫師及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現任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兼神經外科主任、慈濟大學專任副教授。專長頸胸腰椎退化性疾病、腦及脊髓腫瘤、腦血管疾病、頭頸部外傷、微創脊椎手術等。97年獲得商業周刊百大良醫、108年榮獲臺灣醫療貢獻獎。
撰文簡介
江珮如
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畢業,現任職大林慈濟醫院公共傳播室,喜愛閱讀、寫作及交響樂。因從小深受父親影響,經常與警界朋友齊聚一堂,在各種刑案耳濡目染下,逐漸養成眼觀四路、耳聽八方的敏銳觀察力。長大後融入採訪工作,對於筆下寫實人性呈現的真實世界,有著以毫不浮誇而樸實的文字、口語化對白描繪事件的執著。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醫界推薦:
對於這些困難案例或罕病的治療,陳金城認為只要病人能好起來,就是給自己最大的回饋,這就是慈濟醫療的原則:「把幸福美滿快樂留給病人及家屬,所有的問題、困難與責任由我們來承擔」的最好寫照。
──林俊龍(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暨大林慈濟醫院啟業院長)
陳副院長不只是對病人燃膏繼晷,對整個醫院的品質提升也是不遺餘力。讓大林慈濟醫院不只是對社區長者的照顧溫馨感人,更把急重症醫療以及重度緊急醫療的服務,帶入偏鄉。他武功高強又悲天憫人,指尖傳遞溫柔,白袍散發溫暖與承諾,是今之俠者!
──簡守信(台中慈濟醫院院長)
名人推薦:◎醫界推薦:
對於這些困難案例或罕病的治療,陳金城認為只要病人能好起來,就是給自己最大的回饋,這就是慈濟醫療的原則:「把幸福美滿快樂留給病人及家屬,所有的問題、困難與責任由我們來承擔」的最好寫照。
──林俊龍(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暨大林慈濟醫院啟業院長)
陳副院長不只是對病人燃膏繼晷,對整個醫院的品質提升也是不遺餘力。讓大林慈濟醫院不只是對社區長者的照顧溫馨感人,更把急重症醫療以及重度緊急醫療的服務,帶入偏鄉。他武功高強又悲天憫人,指尖傳遞溫柔,白袍散發溫暖與承諾,是今之俠者!
──簡守信...
章節試閱
從○到○‧○○一的希望/腦下垂體瘤
一個人只要有一個理由讓他活下去,而且懂得怎麼活,又能同時把這種心得傳遞給後代,他便能永垂不朽。這是德國哲學家尼采曾經說過的話,而從這一位腦下垂體瘤患者身上,讓我看到了比任何教科書所教導都多的東西。
半掩的病房裡透出一絲微光,如同往常般早上的例行性巡房,一大早隨著匆促的腳步展開忙碌的一天。
「陳醫師來巡房了。」跟隨在後的專科護理師禮貌性的打聲招呼後進入病房裡。
「陳副院長好。」原本躺在病床上的患者急著想起身問好。
「傅老師,你躺著就好,不用起來。」專師立刻制止他。
由於手術後鼻腔裡還塞著止血紗條,這類的患者通常只能乖乖躺在病床上說話、休息。
「恢復得很好,明天就可以出院了。」我伸手過去抽出塞在病人鼻腔裡的紗條,並檢查無出血及滲漏腦脊髓液情況後告知家屬。
這位五十多歲的傅老師,談起十年前與大林慈濟醫院巧妙的結緣。他說,其實一開始這個緣,說起來並不怎麼「圓」,但華人似乎對圓特別有偏愛,我也有同感,凡事都要求個圓滿,就像從圓的任一點走一圈,都會回到原點,所以有緣就會碰在一起。
傅老師娓娓道來他四處奔波求醫的心路歷程,繞了一大圈,最後終於得了個圓滿。
「很嚴重、要開刀、排時間。」
傅老師說,當年的印象很深刻,陳醫師眼睛直盯著螢幕裡的檢查影像看,口中簡單明瞭回覆治療的方式,因當時腦下垂體瘤又再度復發,朋友都介紹到大林慈濟醫院求診,卻沒想到初次在門診見面,就有著不怎麼好的感受。
「第一眼的感覺就是酷酷的,很冷漠,有傲氣,或許他只是想把他的工作做好,沒有考慮過感性的問題。」身為國文老師兼輔導主任的傅老師說,怎麼看,都覺得自己和這位醫生不投緣。
「我們學輔導的常說,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但陳醫師就是先把事情處理好,卻沒有感性那一面。」傅老師簡單形容第一眼我給他的感覺是「有霸氣、有自信、沒感性」。
我平日的話就不多,所以常被病人偷偷取了「酷哥」、「省話一哥」等稱號,十年前的那三句「簡潔有力的對聯」一直深深烙印在傅老師心中,但萬萬沒有想到,二○一○年第二次的腦下垂體瘤又再度復發時,他的雙眼視力逐漸變得模糊,直到高雄開刀後,右眼從此失明。
上課時只能使用左眼,就連想繼續進修博士的生涯規畫,也無奈就此化為泡沫。傅老師平日很愛看書,對於各種不同種類的書籍,凡只要是書,他都視為珍寶,但自從失去右眼視力之後,不僅造成生活上許多不便,包括走路不平衡、眼睛容易疲累,更讓他自尊心受到極大的打擊。
每當人生遭遇到重大考驗,迫使我們運用自己的內在之眼時,就會開始提出一些強而有力的問題,也就是因為如此,非要到這種時刻,才會對自己的人生中少有的反躬自省。對傅老師而言,在生這場大病之前,所擁有的自命不凡可是自信滿滿。
傅太太說:「他是一個自尊心強,又充滿自信的人,凡事總認為自己可以,但沒想到那一天下課後,他說頭痛、四肢無力、嗜睡,想上樓躺著休息一下,直到樓上傳來一聲砰砰巨響,趕緊跑上樓查看後嚇出了一身冷汗。」
「他當時摔倒在地板上,雙眼往上吊,一動也不動的,我很怕他會因此而走掉……」太太說她回想起那時候的情景,在緊急叫救護車到鄰近醫院時,一路陪伴只能不斷祈求佛祖保佑。
救護車到達醫院後,經由腦部電腦斷層顯示為疑似水腦症,醫院為考量後續治療,於是再轉至高雄的大醫院處理,腦部磁振造影(MRI)顯示為腦下垂體瘤,醫生建議要趕緊住院開刀治療,但傅老師清醒後卻拒絕了,怎麼也無法再次承受打擊,第二次的手術已經失去右眼了,再開,下一步會是如何?他連想都不敢想。
回家後,傅老師強忍著身體的病痛,隔天照常到學校教書,但太太看在眼裡、痛在心理,怎麼也無法安下這顆心。
接下來幾天,她開始四處打聽,詢問親朋好友哪間醫院腦神經外科的醫師厲害,結果得到的答案是從南到北的大型醫院,最後多數人都告訴她,不妨去試試「問神明」,雖然這對知識分子所講求的科學是背道而馳,屬於玄學沒辦法印證的理論,但在這個時候,很多人還是會想要一試。
傅太太找到了一間香火鼎盛的廟宇求神問卜,從南部大型醫院一直問到北部的醫學中心,準備的醫師人選就是擲不出筊,突然心中出現一個名字「陳金城」,沒想到這一擲就是聖筊,她興高采烈的回家等著先生下班後告訴他這個好消息,結果得到的回應卻是「你怎麼會問他?誰要你問他的。」
等待耐心解說自己的用意,傅太太千拜託萬拜託,加上倆人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她告訴先生,既然神明如此指點,不妨試試看,最後傅老師還是不敵親情的攻勢,勉為其難的答應了。
夫妻倆懷抱著希望,帶著之前醫院所檢查的影像,再次踏入大林慈濟醫院腦神經外科。
「十年後的改變沒想到如此之大,這一次再見到陳醫師,看到的是一位滿頭白髮、莊嚴相貌的醫者,正是我心中的觀世音。」傅老師說,十年後的陳醫師變得很不同,他一樣有霸氣、有自信、更有了感性。
於是十年前的緣,從此刻又重新接上,也把結束轉化為開始。
入院後,我與傅老師夫妻倆討論,此時手術需要另一位腦神經外科吳宗憲醫師一同進行。
「一切交給醫生。」傅老師簡短有力的回答。
手術後在加護病房,傅老師形容當時的回想,必然是驚濤駭浪,對這二位醫師來說,一定是很辛苦的手術。
「我想,菩薩留我這條命……」分享到此時,傅老師停頓了三秒鐘,強忍住在眼眶中打轉的淚水。
他說:「我以後會走入慈濟,從加入慈誠懿德會開始吧!因為眼睛不方便,擔心做事的時候效果會打折,加上我是一個比較重視效率的人,輔導小孩又是我的專長。」
二十多年的教師生涯,傅老師與慈濟結了更深的緣,就從此時開始發酵。
轉到普通病房後,傅老師的右眼視力慢慢恢復,從○到○‧○○一的希望,是他用來形容自己重獲光明的那一刻。
「陳醫師查房時,一樣話少、沉默是金,但值得信賴,可以把生命交給他,而吳醫師則讓人感到親切又溫暖,兩位醫者都是救回自己的恩人。」傅老師說,他們是我生命中的恩人,這條命,是他們救回來的,以後,我會更發揮自己的良能,做更多事。
出院後的病房桌上,一張寫給我的感恩卡上寫著:「感恩您本著仁心仁術的精神,全力以赴,專業用心的治療我的病痛,並發揮神乎奇技的醫術,拔刀相助為我解除病痛,使用經歷了兩次失敗的手術後,重新嚐到手術成功的喜悅,由於您的奉獻及付出,使得我的生命從此刻開始加入了您的元素。感恩您!」
而另一張寫給吳宗憲醫師的卡片中也寫道:「吳醫師,感恩您的義氣相挺,拔刀相助,才能讓我在手術過程中一路平安,也因為您的專業與用心,讓我的內心充滿了無限的感佩!感恩您!」
出院當天,傅老師站在窗檯邊的巨大身影,不疾不徐地轉過身來向我微笑點頭。夫妻倆站在病床前的靜思語合影,那句「行善是本分,付出無所求。」讓他有著深深感觸。
傅老師康復後歡喜回歸校園,重拾教書工作,平日上課不僅是教科書上的內容,更以自身抗病經歷,以生命教育與靜思語融入各科教學課程中,期待給學生帶來生命的正能量,讓他們從尊重生命、熱愛生命,進而到發揮生命的良能。
他說,每當回想起將自己從鬼門關救回的醫師,就會感受到醫者以生命守護生命、無私奉獻,為求助無門的患者守住最後一線生機。
古老的諺語說,一畦園地裡最好的肥料便是農夫的身影,就如同醫院這片肥沃的土地,不就是處處有著醫者播種的身影。
從○到○‧○○一的希望/腦下垂體瘤
一個人只要有一個理由讓他活下去,而且懂得怎麼活,又能同時把這種心得傳遞給後代,他便能永垂不朽。這是德國哲學家尼采曾經說過的話,而從這一位腦下垂體瘤患者身上,讓我看到了比任何教科書所教導都多的東西。
半掩的病房裡透出一絲微光,如同往常般早上的例行性巡房,一大早隨著匆促的腳步展開忙碌的一天。
「陳醫師來巡房了。」跟隨在後的專科護理師禮貌性的打聲招呼後進入病房裡。
「陳副院長好。」原本躺在病床上的患者急著想起身問好。
「傅老師,你躺著就好,不用起來。」專師立刻制止...
推薦序
【推薦序】
人本醫療呈大愛 鄉土良醫惠雲嘉
/林俊龍(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暨大林慈濟醫院啟業院長)
二○○○年八月大林慈濟醫院啟業,我帶著為數不多的同仁在這間田中央的大醫院開始耕耘醫療福田,陳金城醫師那時候還是個年輕小伙子,窮苦家庭出身的他沒有選擇西部大醫院或以賺錢為目的,臺大醫學系畢業後願意返鄉加入我們。鄉下醫院人才難求,所以等著他的是「神經外科一人科」,只有他一個神經外科醫師,要負責門診、手術、巡房、急診輪值,一週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時,隨時都在待命,後來他即使跟家人出門,範圍只敢在離醫院半個小時的車程之內。
我怎麼會知道這個事情呢?因為有一次心得分享時間,陳金城哭著說:「這四、五年來非常愧對家人……」尤其是太太、孩子,因為全部被工作占據,沒有家庭生活。其實我們當初啟業時的團隊都是如此,天天忙得人仰馬翻,都守在醫院,那段時間真是難忘的草創階段。
轉眼二十三年過去,大林慈濟醫院已具備醫學中心等級的能力,而陳金城副院長的神經外科專業已是倍受肯定,為了求診他這位良醫,許多病人從臺灣各地慕名而來。
我對陳金城醫師最早最鮮明的印象,就是他個性非常老實,實事求是。他的老實也運用在醫療專業上,老實的充分練習,老實的遍查文獻,開刀技術精良,且一定在術前為病人擬定最適合的治療計畫。如果是高困難度的手術,一般醫生可能會怕,萬一開刀開不好,破壞了醫生的手術成功率,又影響口碑,寧可選擇不動刀。但陳金城面對別人都不敢動刀的疑難雜症,他願意,單純是為病人的那一分心。
因為病人可能已經找過全臺灣好幾家醫院,沒有人願意為他們開刀,但陳金城願意接受挑戰,這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
不管是腦脊髓血管母細胞瘤、腦膜瘤、腦下垂體瘤、頸椎、胸椎、腰椎的椎間盤突出或是瘤、血栓、顏面痙攣……這本書中收錄的三十二則故事,是三十二個病人家庭對陳金城的感謝;陳金城挺身而出,幫病人把問題解決。今年十月也有一位十八年來飽受坐骨神經痛困擾,接受三次手術沒有解決問題的病人,到寺廟請示白沙屯媽祖後,找到陳金城副院長進行手術而恢復健康的溫馨案例。
對於這些困難案例或罕病的治療,陳金城認為只要病人能好起來,就是給自己最大的回饋,所以即使他做過再多次手術,不論多有經驗,仍然會老實的勤加準備,且不忘再去翻閱各式各樣的外科書籍、文獻、網路資料、請教老師,為的就是讓手術更為完美,才能看到病人康復的成果。這就是慈濟醫療的原則:「把幸福美滿快樂留給病人及家屬,所有的問題、困難與責任由我們來承擔」的最好寫照。
「認真去做!做該做的,做到好就對了。」是陳金城副院長待人處事的邏輯,最難得的是他那一分醫病的心,二十多年來他的整個醫療過程充分展現出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精神。身為他的醫療老伙伴與主管,見證他的神乎奇技的手術能力與仁醫精神,引以為榮,樂為之序。
【推薦序】
白袍下的承諾
/簡守信(台中慈濟醫院院長)
還記得二○一○年大林慈院十周年慶時,一位年輕美麗的少女深情的與陳金城副院長對唱時,眼眶泛淚的不只是那位少女,陳副也是,所有的來賓也是!
那是一位脊髓腫瘤的患者,由於手術的風險高,辛酸於就醫無門的同時,她的下肢也逐漸無力,不良於行。當陳副看到她的磁振造影時,二話不說就把這樣的困難,這樣的責任扛在自己的肩上。對病人,陳副院長沒有責怪她為何等到這麼嚴重才來就醫,只透過他堅定的眼神讓求助無門的病人及家屬知道:隧道的盡頭還是有著光明的希望。開完刀順利拆除脊髓內的炸彈時,他的反應也只是淡淡的(但約略還是有那麼一點掩蓋不住的高興)告訴他的團隊,動這樣的手術要注意哪些事情,腫瘤的罩門是哪裡,事先的準備以及其他科的配合又是哪些?只有在與臺大神經外科師兄弟的交換訊息時才會顯出「藝高人膽大」和「捨我其誰」的自信與氣勢。
這樣的個案在陳副院長的行醫生涯中屢見不鮮。這本文采飛揚,病情跌宕起伏,宛若「醫龍」與「福爾摩斯」合體的《白袍下的溫暖》是最好的見證。不過讀者除了可以聚焦在怎麼有那麼多的病人是神明轉介給陳副院長,祂們又是透過什麼方式讓病人知道祂的指示?同樣是腦瘤,症狀可以從「記憶當機」到「卡到陰」到「蜈蚣白蛇纏身」等精彩個案鮮明呈現外,更讓我感念的是陳副院長的「俠骨柔情」!
那種「以病人福祉為己任,置個人辛勞於度外的胸懷」就當然會引來一個晚上可能被加護病房狂扣七、八次的「夜不寐」。如果這只是偶然一次的付出,那當然沒有問題。可是陳副院長一個人就是一科,值班表上天天都是「陳金城」的承擔竟然長達五年。而兩人一科,兩位醫師交互蹲跳般的輪流值班則長達十八年。這樣的毅力讓人動容!
跟他同事這麼多年,從來沒有聽他喊累。眼睛也許有些血絲,但他的腰桿永久是挺直的。
陳副院長不只是對病人燃膏繼晷,對整個醫院的品質提升也是不遺餘力。讓大林慈濟醫院不只是對社區長者的照顧溫馨感人,更把急重症醫療以及重度緊急醫療的服務,帶入偏鄉。他的苦口婆心、身先士卒和緊盯進度功不可沒。
陳副院長武功高強又悲天憫人,指尖傳遞溫柔,白袍散發溫暖與承諾,是今之俠者!
【推薦序】
人本醫療呈大愛 鄉土良醫惠雲嘉
/林俊龍(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暨大林慈濟醫院啟業院長)
二○○○年八月大林慈濟醫院啟業,我帶著為數不多的同仁在這間田中央的大醫院開始耕耘醫療福田,陳金城醫師那時候還是個年輕小伙子,窮苦家庭出身的他沒有選擇西部大醫院或以賺錢為目的,臺大醫學系畢業後願意返鄉加入我們。鄉下醫院人才難求,所以等著他的是「神經外科一人科」,只有他一個神經外科醫師,要負責門診、手術、巡房、急診輪值,一週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時,隨時都在待命,後來他即使跟家人出門,範圍只敢在離醫院半個小...
作者序
【主述者序】
從醫救人的信念永不變
/陳金城(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
一九九○年的雲嘉地區醫療資源匱乏,人們只要一生病,不是往南送就是往北送,經常一些緊急與嚴重創傷性的病人,在與時間分秒拔河之間因而失去寶貴的生命。
當年還是第五年住院醫師的我,接到家中的緊急電話,告訴我父親突發中風的消息,送到醫院檢查後,醫生說必須開刀。姊姊告訴我,原因是胸部看起來不正常。我趕回家中後看了片子,完全沒事!突然覺得疑惑,為何醫生說要開刀?一度以為是自己的能力不足,於是把片子給一位放射科主治醫師看,結果對方肯定的回覆「胸腔毫無病徵」。
這是讓我決心回嘉義的理由之一,自己家鄉的鄉親應該得到更妥善的照顧與醫療資源,正巧當時大林慈濟醫院正在興建、招募醫師,於是我毅然決然回歸家鄉。二○○○年大林慈濟醫院啟業之後,回鄉服務的我成了創院元老,同時也成為嘉北地區首位神經外科醫師。
當年手機還沒有普及化,大家都是佩帶醫院提供的BB call機,由於神經外科只有我一位醫師,所以幾乎一天二十四小時隨時待命,因此我的call機從不離身,即使放假的時候也不敢跑太遠,每次只要call機一響,就得趕緊找公共電話打回醫院詢問病人現在的狀況,然後想辦法用最快速度趕回醫院,更不用說早期急診的值班表上永遠都是我的名字,也因而被院內同仁封上「鐵人」的名號。
平時還好,不過到了假日很多需要腦神經外科治療的病人,救治包括緊急外傷、出血性中風、脊椎外傷等,幾乎都會轉到大林慈濟醫院,病人轉院從彰化以南,高雄以北的都有,所以假日才是最忙碌的時候,call機響不停。有時候甚至是接到call機通知,不是相當緊急的事情,像是病人發燒之類等問題,曾經一個晚上就陸續被call了七、八次,休息的時間也只能斷斷續續,睡眠會被打亂,更可怕的是,說要轉院過來的病人,等了一個晚上最後卻又說不來了,到後來我乾脆以院為家,將距離縮短之後,自然也減少追趕時間的壓力。
大林慈濟因為地處雲嘉交界,鄰近高速公路、省道等交通要道,還有馳名國際的阿里山,成為鄰近地區重症、急症與難症病人的依靠。臺灣醫療從二○一○年開始有急救責任醫院分級,當時大林慈濟連中度都無法達標,在大家不斷努力之下,經歷了多次大量傷患急救處置,從阿里山小火車發生翻覆意外,到遊覽車翻車意外,急診部除了二十四小時提供緊急傷病患的救護,同時也是嘉義縣災難醫療救護基地、毒化災設備儲備醫院,服務範圍更延伸到偏鄉醫療站。
二○一四年通過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後,承擔起守護雲嘉地區的急重症病人,並開始支援虎尾若瑟醫院,加強服務照顧地方鄉親。當時臺灣有三十幾家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大部分都是醫學中心,這代表大林慈濟等同於有醫學中心的照顧能力。
回顧多年前在這片田中央醫院的篳路藍縷,隨著醫療資源逐漸完善,在精進臨床服務外,我認為必須提升緊急救護醫療品質,將重症醫療能量由點、線、面逐步建構為立體網絡,於是力促大林慈濟醫院通過衛生福利部「重度急救責任醫院」,有能力二十四小時處理重大創傷、急性中風、急性心肌梗塞、高風險妊娠及各種急重症,提供醫學中心等級的急重症照護。
醫療就是一種用生命走入生命,去搶救生命的歷程。能夠讓我無後顧之憂守在醫療的崗位上,都要感謝許多人在背後默默支持,尤其是老婆從未有過一句怨言,家庭一切大小事情都由她一肩扛起,為我守護家與家人。
經常有人問我,工作會不會很累?覺得像我們做醫生這樣過生活很瘋狂!我認為,凡事心寬念純就好,不用把事情複雜化,這樣的日子也沒什麼不好,因為照顧病人、治療病人,本來就是我最喜歡做的事,尤其是每次只要看到病人的病情有所改善,家庭可以恢復到正常生活,那份從醫救人的信念就永遠不會改變。
這本書,是我在大林行醫生涯的點點滴滴,同時也是歷年來治療的真實案例,每一篇都是珍貴紀錄,力求如實描繪,看見病人背後的那段不為人知的抗病血淚史,並透過他們的親身經歷與分享,期盼能帶給同樣飽受疾病困擾的你(妳)一個參考指引,在遇到和書中類似的疾病症狀時,能夠找對專科醫師做正確的診斷,給予最適當的處置與治療,重拾健康亮麗的人生。
【主述者序】
從醫救人的信念永不變
/陳金城(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
一九九○年的雲嘉地區醫療資源匱乏,人們只要一生病,不是往南送就是往北送,經常一些緊急與嚴重創傷性的病人,在與時間分秒拔河之間因而失去寶貴的生命。
當年還是第五年住院醫師的我,接到家中的緊急電話,告訴我父親突發中風的消息,送到醫院檢查後,醫生說必須開刀。姊姊告訴我,原因是胸部看起來不正常。我趕回家中後看了片子,完全沒事!突然覺得疑惑,為何醫生說要開刀?一度以為是自己的能力不足,於是把片子給一位放射科主治醫師看,結果對方肯定的回覆...
目錄
推薦序 人本醫療呈大愛 鄉土良醫惠雲嘉/林俊龍
推薦序 白袍下的承諾/簡守信
主述者序 從醫救人的信念永不變/陳金城
◎解煩「腦」:
從○到○•○○一的希望 / 腦下垂體瘤
藏在皮下的祕密 / 小腦血管壓迫三叉神經
神明的處方箋 / 腦膜瘤
蜈蚣白蛇纒身 / 前顱底腦膜瘤
記憶力當機 / 腦瘤
變臉記 / 腦下垂體腫瘤肢端肥大症
爆破的腦炸彈 / 動靜脈畸形破裂
腦內藏珍珠 / 第四腦室表皮樣囊腫
腦袋裡的雞蛋 / 腦膜瘤
臉部跳探戈 / 左側半邊顏面痙攣症
耳朵裡的一道牆 / 聽神經瘤
西螺土地公 / 亞急性硬腦膜下出血
一張特別的診斷書 / 腦動脈瘤
人體氣象臺 / 腦動脈瘤
走鋼索的農夫 / 罕見腦室內室管膜下瘤
卡到陰 / 海綿狀血管瘤
腦瘤剋星 / 罕見顱內副神經神經鞘瘤
腦內來了惡客 / 膠質母細胞瘤
勇者向前走 / 轉移性腦瘤
◎「椎」健康:
父子同病相連 / 逢希伯林道氏症候群――脊髓血管母細胞瘤
千刀萬剮之痛 / 頸椎椎間盤突出
被打敗的英雄 / 腰椎椎間盤突出併左側腰椎第四節神經根壓迫
雷神索爾的復仇 / 頸椎椎間盤突出及退化
體內藏刀 / 腰椎椎間盤突出融合器置入術後併融合器移位
老師的馬蹄腳 / 粘液乳頭狀室管膜瘤
國畫大師的春天 / 頸椎及腰椎椎間盤突出
產後媽媽的惡夢 / 頸胸脊髓室管膜瘤
骨頭裡有刺蝟 / 頸脊椎硬膜上出血
沉重背後的真相 / 頸脊髓室管膜瘤
圓一個夢 / 罕見伊文氏原發性肉瘤
十年之痛 / 頸椎椎間盤突出併椎間盤退化
因禍得福 / 罕見第十二胸椎脊椎硬膜動靜脈廔管
附錄:陳醫師的健康學堂
推薦序 人本醫療呈大愛 鄉土良醫惠雲嘉/林俊龍
推薦序 白袍下的承諾/簡守信
主述者序 從醫救人的信念永不變/陳金城
◎解煩「腦」:
從○到○•○○一的希望 / 腦下垂體瘤
藏在皮下的祕密 / 小腦血管壓迫三叉神經
神明的處方箋 / 腦膜瘤
蜈蚣白蛇纒身 / 前顱底腦膜瘤
記憶力當機 / 腦瘤
變臉記 / 腦下垂體腫瘤肢端肥大症
爆破的腦炸彈 / 動靜脈畸形破裂
腦內藏珍珠 / 第四腦室表皮樣囊腫
腦袋裡的雞蛋 / 腦膜瘤
臉部跳探戈 / 左側半邊顏面痙攣症
耳朵裡的一道牆 / 聽神經瘤
西螺土地公 / 亞急性硬腦膜下出血
一張特別...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