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題目時,不妨先問問題,也許寫作的靈感就會從答案之中閃現。
寫作不是只有起承轉合,試著以探索自己的方式來學寫作吧!
如果我問:「你是個有問題的人嗎?」
請先別生氣,我指的是,你是不是一個可以隨時提出問題的人?能習慣性的提出問題,表示你經常在思考,是個充滿好奇、大腦運作勤勞的人。
所以,如果你回答:「是的,我是個有問題的人!」
我會非常開心,想進一步知道你腦中有哪些問題?
如果你經常處於問問題的狀態,也能自然地自問自答,那麼,遇到問題時,會感覺不那麼緊張吧?在回答問題後,你將有滿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接著,再認真收集好這些思考過後的「答案們」,你會發現,只要問題都解決了,「答案們」就是你的寫作素材,寫作其實也不會是個難題。
試著透過三個提問:
I.觀察性提問:運用五感(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仔細觀察,依照客觀、基本的資料去進行提問,留心注意或發現到什麼。
II.解釋性提問:請描述你的感受(包含喜、怒、哀、樂)的狀態,以及找出這些感受為什麼出現的原因。
III.應用性提問:具體說明你的決定、行動和計畫,理出整個事件啟發你做什麼樣的改變,以及產生何種意義。
本書共有15個主題,每個主題包括「主題說明」、「問題引導」、「底細:參考答案區」、「示範短文」、「希望你更好」、「寫作見習區」等。你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主題,先閱讀主題說明,再進行問題的寫作,包準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重量級推薦】
以煥發出寫作者的自我為前提,提出了一種有效引導的方式。「問問題」看似嚴肅,實際上是鼓勵「活出自己」的寫作教學。
——鍾宗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國教署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教師團隊語文領域國語文組召集人)
書寫的訓練,不止是書寫一端,也是思考的訓練,也是提問的訓練。問出什麼樣的問題,成了書寫是否深刻、是否準確的根源訓練。
——李崇建(千樹成林創意作文創辦人)
把問題當鈎子,將寫作者的想法,一點一點勾出來。一問一答之間,所累積的問答文字,就轉成寫作的即可用材料。
——陳勇延(國立興大附中校長)
最需要本書的讀者是「面臨學測國寫挑戰,需要拓展思考力和表達力的高中生」。此外,對於困惑何去何從的新鮮人,是一盞明燈;對於把握大學教育的高年級生,會引起共鳴;對於關心子女活動的家長,則是旱中甘霖。
——顏鴻森(東海大學中文系大四學生,國立成功大學機械系名譽講座教授,大葉大學前校長)
作者簡介:
林香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現任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曾主持「中區中文寫作中心」計畫四年,擔任東海大學教學資源中心主任、華東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南京大學客座教授、大連外國語大學特聘研究員等職務。
從小愛唱歌,愛寫生,愛閱讀,愛寫作,經常投稿,參加作文比賽,喜歡看到作品被刊登出來,甚至「逼自己」上台說故事。因為大學念中文系讀了更多名家作品,突然「不敢」創作,於是轉向學術研究,碩士鑽研唐代游俠,博士遊走近代南社。碩士就讀期間開始在兒童寫作班教學,相當享受編寫教材、激發靈感的過程。
歷任弘光科技大學、逢甲大學等校,教學資歷剛過而立之年,開課超過三十門,出版四本學術著作,主編《論文寫作不藏私》、《時光・地景・大度山》,發表過幾十篇學術論文。開過寫作相關的課程有:創意思考與寫作、實用中文寫作、現代散文閱讀與寫作、知性散文閱讀與寫作、作文研習、詩選及習作等。除學術專業外,喜歡雜食閱讀法,尤其無法抵擋腦力開發、創意思考相關的書籍。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解決寫作困境的關鍵鑰匙
╱鍾宗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國教署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教師團隊語文領域國語文組召集人)
每次被問起:「如何學習寫作?」總會想到楊渡在輔仁大學執教「現代散文及習作」課程的例子。
學生時代的楊渡創作新詩;投身媒體工作後,以報導文學撰述聞名於文壇,前幾年獲得梁實秋文學獎散文大師獎。當時,楊渡從第三次上課開始,連續讓學生看了八、九週的影片。這樣的課程安排,在中文系內引發了不小的爭議。「這是開學後了解班上學生的情況,才決定調整課程進度。因為這些學生沒有東西可以寫!」楊渡如此回答系主任的詢問。
同樣是教育工作者,其實深有體會。相信許多朋友的共同經驗是:小學就學習寫作文,一直寫、一直寫,到了大學也還繼續寫,但是怎麼寫都只是徒有起承轉合的形式,內容卻始終乏善可陳;更有甚者,連如何落筆都感到困難,大嘆欠缺靈感。其實論究原因,這固然是「應試教學」風氣下的科舉式結果,另一方面多數人也認為寫作是「文青」的專利,只能風花雪月而已。於是對於「作文」自然產生出逃避和排擠的心態,視寫作如畏途。
不能寫自己,是寫作的問題關鍵。這是多年教學經驗所得到的答案。師大國文系已故教授蔡宗陽先生曾留下一句名言:「閱讀是寫作的開始,寫作是閱讀的完成。」通過閱讀來習得字詞、句式的應用與變化,同時通過前人的生命足跡來增加自己的所思所感。從這句話進一步體會楊渡面對中文系學生的用心良苦:寫作練習是複雜的素養表現,而不單純在表面上詞藻的堆疊或格式的框架。「自己」應該充斥於字裡行間,自然地呈顯,自然地現身。寫作的形式框架和文句組織,是一種習得語言邏輯的展現;而寫作的內涵與情思,則是建立於個人的生活經驗、知識底蘊和觀察、投入後的體悟。
當然,寫作不必都出自感性,也可以出自理性。寫作的完成往往有生活、知識累積的階段,有靈感觸動的階段,有構思布局的階段,最後則有賴於字詞段落的表現。坦白說,這四個階段不容易短時間內從無到有,學習上更難以一蹴而得。那麼寫作該如何學習?
清代桐城派古文大儒姚鼐認為學習寫作可區分為「文之粗」、「文之精」。前者重點在於形式、聲韻的正與奇;後者強調情懷、思辨與個人風格的呈現。學習的步驟是先閱讀名作,之後刻意仿作,最終找到自己獨有的表達方式。這種學習程序一直影響至今。然而,像這樣的學習,畢竟自學的成分很高,從事教育者的思考是:教師應該要如何介入?要如何給出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可以明確習得,同時可以遷移到舉一反三的持續成長?
林香伶教授所編撰的這本書,以煥發出寫作者的自我為前提,提出了一種有效引導的方式。「問問題」看似嚴肅,實際上是鼓勵「活出自己」的寫作教學。試想:生活沒有觀察、體驗,遇事沒有認知、解釋,人生沒有目標、意義,怎麼能寫出自己呢?通過提出具有層次的問題,類似綱要性的簡答,來協助寫作者進行反省、體會或挑戰,在主題的範疇中,慢慢由句、段而成篇。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取材的設定相當生活化,適用於各行各業,包括未來不同發展方向的學子們從事學習。這是在傳統教學基礎和寫作學理運用後的教學突破――學習成效可期的一種突破。
這本書的精采處在於留白和「底細」。建議讀者以探索自己的方式來跟著一起學寫作。
提問與寫作結合的「另類」作文書
/李崇建(千樹成林創意作文創辦人)
我與香伶相識十餘年,她是不折不扣的才女,在中文學術上早享盛名。但她不是故步自封之人,她任教古典的中文系,教學上卻大膽且創新。猶記當時,她舉辦豐富的活動,邀請創作者系列講座,關於中文的創新運用,以及寫作教學的分享,那些課程主題新穎,涵蓋了書法美學、寫作教學、旅行書寫與在地探索,搭配課程設計進行,她擔任與談人主持,參與提問與經驗交流,為學子拋出新的視野,帶來中文更多元的應用。她與一般邀請者不同,不是蜻蜓點水消化預算,是紮實想為學子留下功夫。
香伶邀約我講寫作,最初擔任文學獎評審,她很願意與我交流,邀約我到學校講座,談關係裡如何對話,談生命成長的面貌,並嘗試與文學融合展現,她極力讓講者發揮所長,再進行歸納講解與整理。至今十餘年過去了,當年聆聽的學生,有的在寫作教學之路耕耘,有人在對話與心靈領域任講師,她可能未必知道自己影響所及。
在中文與通識領域教學,香伶結合了提問與書寫,出版了這本「另類」作文書,展現了她大膽嘗試的一面。
她將提問與寫作結合,我再同意不過了。
早年我也進行作文教學,我的策略是以故事為軸線,以提問與孩子產生激盪,解放孩子們的思維與創意,比如我以「孤單」為主題,提問孩子們:是否有過孤單經驗?曾經歷孤單的感覺,卻不是一個人嗎?曾在勝利、美好時刻,產生孤單感覺嗎?曾在歡樂的情境中,卻感到孤單嗎……當每個孩子陳述經驗,我再說一個故事搭配,當年以蘇童小說〈傷心的舞蹈〉,與孩子再度提問互動。
我的對象是中小學生,香伶與我對象不同,她與大學生共同創造,給予高中生寫作方向,她以ORID「焦點討論法」的方式,帶領學生進行提問思考。焦點討論法具有五感觀察、經驗詮釋與外在行動與運用,整合進入書寫再適合不過。
此書呈現了幾個主題,從生活經驗開始拓展,展開多面的思維方向,都是透過提問穿梭整合,香伶希望學生寫作的同時,能開啟思考的能力,邀請學生訓練「自問自答」,從中審視「問題和答案的關聯」。
愛因斯坦說:「如果給我一小時解決問題,若是能改變人生的重大問題,我會花55分鐘確認是否問了正確的問題。」
因此書寫的訓練,不只是書寫一端,也是思考和提問的訓練。問出什麼樣的問題,成了書寫是否深刻,是否準確的根源訓練。
此書所提供的提問思維,是讓書寫回到根本訓練。問題的設定會影響文章,影響文章呈現與成敗,因此當一個題目出現,要提出什麼樣的問題?透過這些提問,如何將感官、認知與呈現整合?朝向哪一個書寫目標前進?才能呈現出特別的思考,文字的敘述得以展現。隨著這些提問的呈現,後面的參考答案,書寫的線索浮現,書寫的興致也提升,讓書寫者充滿能量。
從提問的線索、蒐集整合資料、發展書寫脈絡,香伶帶著學子前行,將中文寫作走向實用,呈現香伶學生的成果,再給予建議與回饋,有心學習書寫者,甚至教學工作者,可以作為寫作或教學的參考。
我自東海中文系畢業已經三十多年了,東海始終文風鼎盛,常在各大文學獎看見學弟妹蹤跡,他們對書寫的熱忱,以及書寫所獲得獎項,早已超越我的表現。香伶在東海任教多年,其寫作教學多元具創造性,一定影響了學弟妹的創作,延續了東海文學的創造性,我心裡常懷開心與感動,我也特別在書序中表達感謝。
問題像鈎子,勾出素材讓寫作變簡單
/陳勇延(國立興大附中校長)
林香伶教授編著的這本新作《問問題.學寫作》,嘗試透過自問自答的操作,將原本看似玄之又玄的寫作,拆解成「問題—回答—編輯」。有點像是把問題當鈎子,將寫作者的想法,一點一點勾出來。一問一答之間,所累積的問答文字,就轉成寫作的即可用材料。
有了素材再來編輯,難度就降低了不少。寫作如食物烹煮一樣,煮一碗牛肉麵,首先要想到煮牛肉麵需要哪些材料,材料羅列出來後,再佐以火候、調味料。素材正確,至少不會離題。再來的火候與調味,就要靠自己平時的積累,遣詞造句與結構布局的能力。這種方法很適合來帶一些原本寫作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像是鷹架來引導學生鼓勵他們把想法說出來。
擔任校長十幾年,我養成在臉書發表文章的習慣。有些是教育理念倡導、有些是辦學經驗分享。經常有人問我,校長行程那麼多,怎麼還有體力時間,源源不絕在臉書輸出內容呢?
關於這問題,我分四點說說我的觀點與做法。
一、為什麼要做?
(一)外顯
想法若內隱在自己腦中,別人是無法看到的。因此,要輸出。作為校長,想發揮正向影響力,就必須將內隱知識轉為外顯知識。寫出來(文章)、說出來(談話),將教育理念、政策轉譯詮釋出來。老師、家長、學生才能看到我腦袋裡的思路。
(二)共好
一個人好,不夠;要更多人好。我始終認為,如果我腦袋具備有價值的知識、理念、經驗,應該不吝與我的同事、學生、家長分享。畢竟助人幸福,自己也幸福。讓更多人有做好事的能力,不是更好嗎?
(三)放大
網路像槓桿,能放大分享力量。將內隱知識轉外顯,若只有在我身旁的人能聽到、看到,這樣影響的僅有少少幾個人、幾十人。若能傳遞內容給更多人,同樣的知識,將其貼在臉書或者錄成影片、音檔上傳網路,可讓其附加價值變得更高。
二、怎有時間寫作?
其實,時間絕對是足夠的。只要把那些佔用日常時間,不重要不緊急的事少做即可。例如,追劇、打屁。想像一下,時間與專注力就像一個裝滿水的寶特瓶,分心就像在寶特瓶上戳洞,每戳一個洞,水就流失,一點一滴就不見。一天省下半小時,日積月累,6個月就有15小時,1年就180小時,10年就1800小時。如果用一天學習10小時來換算,等於比浪費時間的人多出6個月的時間在精進自己。10年下來,你跟同儕的實力養成高下立判。
三、想清楚就能寫明白
常聽到有人說不會寫,或者推託自己是學理工的,所以文筆不好。真正的癥結,不在文筆問題,而是邏輯與組織問題。108課綱之後,被許多學生抱怨的學習歷程檔案,也有類似的情形。學生也常抱怨他不會寫、沒時間寫。叫他寫感想,就說只會寫理性文,不會寫感性文。
事實上根本沒有人要你寫感性文。只需依照ORID的程序陳述即可。當學生遇到類似問題時,我們可以把這套方法派上用場。我認為不會寫的困擾,主要是因為撰寫者對這件事的思緒還沒整理清楚。有時他們會推說沒靈感,其實這與靈感無關。如果我們什麼事情都要仰賴靈感,那我們肯定要開天窗了。
法蘭西斯.培根曾說:「讀書使人豐富,討論使人成熟,寫作使人精確。」我常常建議高中生對生活的人事物,要多涉獵、細觀察、勤記錄、深思考,時間一久,可以創造出和同儕見識的高低差。有了生活歷練,當你閱讀時,和作者之間的頻道也更容易打通。否則,書還是書,你仍是你。
而討論和寫作是提升閱讀成效的利器。讀到佳句,除了記下來,也試著短文寫作,多讀多寫,自然會多想,想久了就會融通成自己的思維系統,對於事情也更有獨立的見地。此時,書就是活的,可為你所用。林香伶教授這本問題寫作書,告訴讀者的不只方法、示例,還有豐富實用的引導問題。很適合常常不知如何下筆的讀者熟讀運用。
課堂親歷,「老」學生替業師掛保證
/顏鴻森(東海大學中文系大三學生,國立成功大學機械系名譽講座教授,大葉大學前校長)
2023年2月,我以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二年級學生身分,基於學分需求及上課時段,選修了香伶老師開授的「實用中文寫作」課程。配合教學進度,修課學生必須完成不同類型的習作,尤其是深具創意的「問問題‧學寫作」實務演練。首先,每位同學提出30至45個大學生要面對的問題;接著,選擇一位同學,針對其「問題」提問5個問題,並共同討論所提問題;其後,經由香伶老師的分析、歸納、講解,於學期結束時,完成了本書的初稿。在我屆齡退休前的41年教學生涯中,從未想到,講授一門大學部課程,可導引學生將習作內容寫成專書出版。作者就是這麼一位充滿創意、活力、熱忱的學者。
生涯是個人終其一生的生命歷程,經由抉擇並透過工作/事業/職業的歷練,追求生活風格與人生價值的課題。退休後,我依然在成功大學開授「生涯抉擇與規畫」通識課程,其學習目標之一是要求同學:勇敢的面對問題、不要逃避問題,好好的了解問題、不要誤解問題,有系統地解決問題、不要個案化問題。此書的孕育,讓我由基本面重新認識教學的本質,除培養超前部署解決問題的能力外,更將洞燭先機的問題發掘,融入教學考量與設計,催化出青年學子滿滿創意的好奇心。畢竟,大學生涯終點的能量,會影響未來二、三十年的個人生涯。
誠如作者所言,最需要本書的讀者是「面臨學測國寫挑戰,需要拓展思考力和表達力的高中生」。此外,本書的問世,對於困惑何去何從的新鮮人,是一盞明燈;對於把握大學教育的高年級生,會引起共鳴;對於關心子女活動的家長,則是旱中甘霖。期待本書的出版,具拋磚引玉之效,猶如《642件可寫的事》(642 Things to Write About)一書,驅動讀者自主性的問問題,激發創意寫作的靈感。
名人推薦:解決寫作困境的關鍵鑰匙
╱鍾宗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國教署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教師團隊語文領域國語文組召集人)
每次被問起:「如何學習寫作?」總會想到楊渡在輔仁大學執教「現代散文及習作」課程的例子。
學生時代的楊渡創作新詩;投身媒體工作後,以報導文學撰述聞名於文壇,前幾年獲得梁實秋文學獎散文大師獎。當時,楊渡從第三次上課開始,連續讓學生看了八、九週的影片。這樣的課程安排,在中文系內引發了不小的爭議。「這是開學後了解班上學生的情況,才決定調整課程進度。因為這些學生沒有東西...
章節試閱
序曲
林香伶
「看不懂題目時,不妨先問問題,也許作文的靈感就會從答案之中閃現。」這是一句我再同意不過的話了。
教書近三十年,不少朋友,朋友的孩子,甚至是自己的孩子知道我在中文系任教,也擔任一些寫作課程的傳授,總喜歡問我:
「怎麼樣才能把作文寫好?」
對我而言,這是個看似簡單,但其實應該列入「大哉問」的難題。剛開始我會說:「這是個很難有答案的問題!」
後來,我改變策略,會直接回答:
「把你的作文拿給我看吧!記得要連題目一起,現在作文不是古板的命題作文,引導的文本和提出的問題很關鍵,我必須連題目和你的作文一起看,才能回答你。」
在多次的經驗中,我發現,多數的孩子都不是太在乎題幹問些什麼,自然也不見得針對原有的問題去作答。即使將作答核心放在比較明顯,有加黑、粗體的「命題」上,雖不致於離題,但總會發現不夠深入,不能聚焦,多數沒有記憶點,無法引人注意,自然也很難獲得高分。
因此,我將孩子作文和題幹說明逐一比對,很明顯地,如果孩子針對提問作答,甚至進一步推想,為什麼會這樣問?在看完引導的文本後,換位思考下,能否提出自己的閱讀問題,一來可幫助自己更了解文本和提問的要義,二來因為是自己提出的問題,比較容易掌握問題的脈絡,也能提高回答的能力。如果能循序漸進,結果就是問題一一被解決,作文材料自然生成,可想而知,組織一篇文章就不會那麼困難了。
那麼,如果我問你:
「你是個有問題的人嗎?」
請先別生氣,我指的是,你是不是一個可以隨時提出問題的人?能習慣性地提出問題,表示你經常在思考,是個充滿好奇,大腦運作勤勞的人。
所以,如果你回答:
「是的,我是個有問題的人!」
我會非常開心,想進一步知道你腦中有哪些問題?接下來,我會問你,這些問題你有答案嗎?或者,你有答案的居多,沒有答案的較少;或者,正好相反;也或者,你不確定答案對不對?好不好?看到這裡,我想邀請你想一想,你知道你提出的問題是哪一種類型的嗎?你最常問哪一種類型?你認為你提出的問題是好問題嗎?還有,怎樣的問題會讓你感到有興趣呢?
我再接著問你,你會自問自答嗎?問題和答案之間的關聯夠不夠?如果每一個你提出的問題都能夠自己找到滿意的答案,是不是就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呢?
再試著想想,如果你經常處於問問題的狀態,也能自然地自問自答,那麼,是不是遇到問題時(不管是自己提的,還是別人問的),會不會感覺比較不那麼緊張?而且,在回答問題後,你將有滿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接著,再認真收集好這些思考過後的「答案們」,你會發現,只要問題都解決了,「答案們」就是你的寫作素材,寫作其實也不會是個難題。
「問題寫作」是這樣來的
近幾年坊間出版不少教導提問力的書籍,提供相當多提問的妙方。從思考為何提問,提問的情境、脈絡、方法,到如何決定、探究、引導、提出問題,循循善誘。或者強調「好問題能讓人投入並充滿能量」、「愈是卡位,愈要提問」、「一個好的提問,不僅能駕馭他人,也能改變自己的人生」,提問力可以「擄獲人心」、「創造企業力」、「自我管理」。如此看來,擁有好的提問力是頗受大眾歡迎的,而要培養提問力也必須按部就班,經常練習,想速成,實在不可能。
在這些提問的訓練理論中,我最常使用的就是ORID,即「焦點討論法」(focused conversation):
O
Objective(客觀、事實)
外在客觀事實:看到了什麼?記得什麼?發生什麼事?
R
Reflective(感受、反應)
喚起內在情緒與感受:有什麼地方讓你感動、驚訝、難過或開心?什麼是你感到比較容易或困難處理的?令你印象深刻地方是?
I
Interpretive(意義、價值、經驗)
聯結與詮釋你的感受:為什麼讓你如此感動、驚訝、難過或開心?這讓你想到什麼?有什麼重要的領悟呢?對你而言,重要的意義是什麼?學到了什麼?
D
Decisional(決定、行動)
找出決議與行動:有什麼可改變的地方?接下來的計畫是什麼?接下來的行動是什麼?還需要什麼資源或支持才能完成目標?未來你要如何應用?
根據《學問──100種提問力,創造200倍企業力》的討論內容,分別有客觀性的問句、反映性的問句、詮釋性的問句,以及決定性的問句四種類型。而對照我曾經學習過的歸納法查經(《聖經》),其步驟為:
觀察(Observation)──以《聖經》經文為資料,觀察作者對當時的聽眾說了什麼;
解釋(Interpretation)──專有名詞的意思,以及作者為什麼要記錄這些事;
歸納(Induction)──找出《聖經》內容所提出的原則和方法;
應用(Application)──將《聖經》中的原則和方法應用在今日,尋求對人們的意義。
我觀察二者的實施步驟,剛好都是四個層次,基本原則其實也極為接近。然而,將「問題寫作」導入實際課程時,我嘗試將以上二者的實施步驟再簡化成三個,即:
Ι.觀察性提問:運用五感(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仔細觀察,依照客觀、基本的資料去進行提問,留心注意或發現到什麼。(What & O. O.)
II.解釋性提問:請描述你的感受(包含喜、怒、哀、樂)的狀態,以及找出這些感受為什麼出現的原因。(Why & R. I. I.)
III.應用性提問:具體說明你的決定、行動和計畫,理出整個事件啟發你做什麼樣的改變,以及產生何種意義。(Who & D. A.)
事實上,多數人一開始都會停留在第一種問題(以為最簡單),但容易走馬看花,不見得有細膩的觀察。因此,操作上一定要有所規畫,須先設定好主題之後,再區分成若干的小主題,且在每個小主題中,三種類型的問題都得提出。請注意!問問題前先不要預設答案。等到問題擬定後,必須再三檢查,除了基本的錯別字,還要留意提問方式清不清楚,會不會產生Yes或No的封閉性回答,若會,必須再調整提問,以能獲取開放性回答為基本原則。*此外,也要留意有無出現過於類似或相互矛盾的問題。按照以上的說明,問題寫作的問題設計實施步驟雛型如下:
設定主題──區分若干小主題──小主題之間必須有所連貫──每個小主題提出問題(必須包含三種類型)──檢查問題是否合適,進行問題刪改──嘗試回答(若發現回答產生困難,須回頭修改問題)
在此提醒大家,還未設定好所有的題目和答案之前,必須先撰寫主題說明。由於主題是自己選擇的,對其內容應該有一定的了解,也可參照一些相關的材料進行,待主題說明完成後,就可依照以上的步驟,進行問題和答案的設定;完成後,則進行短文撰寫,(不用擔心沒有靈感,因為短文所有的基礎材料都來自於題目和答案)。接著,將適合寫入文章的題目挑選出來,簡單參考已書寫的答案,依照文章結構的脈絡進行大綱設定,基本的文章雛型就可以完成了。最後,再依照內容,給予短文一個適合的題目。
因此,本書分為「生活大小事」、「帶你去旅行」、「E世代妙想」、「大學這樣過」四編,共有15個主題,27篇示範短文。每個主題的編排次序分別是「主題說明」、「問題引導」、「示範短文」、「希望你更好」和「寫作見習區」,而為了不影響本書讀者受到答案的影響,答案統一放置在「底細:參考答案區」,而問題區則考量問題的主題和文字的長短大小,有不同的設計編排,以提供讀者作答。如果看完「希望你更好」的意見後文思泉湧,我鼓勵你試著改寫「示範短文」,甚至在「寫作見習區」來一篇全新的創作,包準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如何使用這本書
你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主題,先閱讀主題說明,再進行問題的寫作,同時觀察這些問題的屬性(每個問題背後會標上羅馬數字Ι、Π、Ш,告知問題類型),你也可以自己再設計一些問題,衍生更多的寫作材料。書中預留的寫作空間有限,可以另外準備自己喜歡的筆記本,多多練習延伸發想。
每一組問題引導都有「底細:參考答案區」,這是提供給認為問題困難的人作參考,請記住!這些只是「參考答案」,不是「標準答案」,他們只是開放式答案的其中一種而已。此外,每個單元會有1至4篇不等的示範短文,你可以觀察下他們是怎麼利用問題完成寫作的,也鼓勵自己在「寫作見習區」寫一篇短文。至於我給短文們「希望你更好」的建議,期待對你的寫作也能有所幫助。
誰需要這本書
老實說,我認為任何人都適合用的,但最需要的可能是看膩了硬邦邦的寫作理論書,面臨學測國寫挑戰,需要拓展思考力和表達力的高中生。
除了考試,每天都有要面對的大小問題,吃什麼?怎麼吃會有好心情?穿什麼?怎麼穿搭會和別人不一樣?如果有個喜歡的他(她),要怎麼測試是不是暈船了呢?如果可以出走一下,一個城市?外島?海邊?還是來個國外小旅行?生活會不會更有趣一點?而E 世代的想法,到底有多少大人會懂呢?面對生離或死別,有一種擁抱可以藉風傳達嗎?而我,真的了解我自己嗎?心理測驗準嗎?如果有個魔法世界,那裡有個水晶球, _我許的願能不能都成真呢?我的故事裡還有故事,為什麼大人都不聽我說完?每天這麼努力,就是為了上大學,大學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校園裡有我想要的戀愛,想上的課,想參加的活動嗎?一邊是友情,一邊是愛情, _我該怎麼平衡?大學生滿街跑,要怎麼做規畫,才不會畢業就失業呢? _
以上所有的提問和書寫,都是我和E 世代過來人的精心製作,如果你對我們好奇,也想學一點寫作的撇步和武功,那麼,你真的會需要這本書。準備好了嗎?歡迎加入我們「問題寫作」的行列!
序曲
林香伶
「看不懂題目時,不妨先問問題,也許作文的靈感就會從答案之中閃現。」這是一句我再同意不過的話了。
教書近三十年,不少朋友,朋友的孩子,甚至是自己的孩子知道我在中文系任教,也擔任一些寫作課程的傳授,總喜歡問我:
「怎麼樣才能把作文寫好?」
對我而言,這是個看似簡單,但其實應該列入「大哉問」的難題。剛開始我會說:「這是個很難有答案的問題!」
後來,我改變策略,會直接回答:
「把你的作文拿給我看吧!記得要連題目一起,現在作文不是古板的命題作文,引導的文本和提出的問題很關鍵,我必須連題目和你...
目錄
〔推薦序〕解決寫作困境的關鍵鑰匙/鍾宗憲
〔推薦序〕提問與寫作結合的「另類」作文書/李崇建
〔推薦序〕問題像鈎子,勾出素材讓寫作變簡單/陳勇延
〔推薦序〕課堂親歷,「老」學生替業師掛保證/顏鴻森
序曲/林香伶
第一編:生活大小事
好心情食譜
購物穿搭指南
航海日誌
第二編:帶你去旅行
臺中大哉問
浯島走讀之旅
我要去海邊
國外旅行預備起
第三編:E世代妙想
借風擁抱的人
故事中的故事
假如我是MBTI16型人格
既問蒼生又問鬼神
第四編:大學這樣過
嗨!菜鳥,要來一點生活輔導嗎?
大學必做的事
感情的天平
畢業不會失業
〔推薦序〕解決寫作困境的關鍵鑰匙/鍾宗憲
〔推薦序〕提問與寫作結合的「另類」作文書/李崇建
〔推薦序〕問題像鈎子,勾出素材讓寫作變簡單/陳勇延
〔推薦序〕課堂親歷,「老」學生替業師掛保證/顏鴻森
序曲/林香伶
第一編:生活大小事
好心情食譜
購物穿搭指南
航海日誌
第二編:帶你去旅行
臺中大哉問
浯島走讀之旅
我要去海邊
國外旅行預備起
第三編:E世代妙想
借風擁抱的人
故事中的故事
假如我是MBTI16型人格
既問蒼生又問鬼神
第四編:大學這樣過
嗨!菜鳥,要來一點生活輔導嗎?
大學必做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