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茫茫地走闖,
為了躲逃背後的槍響,
躲逃遍地的煙硝與屍骸……
天地蒼莽,死生追趕,
只為可供立足的一席之地,
不再被問從何來,也不再往哪裡去。
何寄澎、陳育虹 專文導讀
唐捐|洪淑苓|簡媜|唐諾——一致推薦
世潮的動盪,將黎民百姓凡常的想望與寄託,全都一夕傾倒。而一切的顛沛、奔逃,也由此而生。七十餘年後,在煙硝苦難看似遠遁,遺留的倖存者也逐漸被遺忘之際,詩人銳意以長詩追索,捕捉先人的艱辛履跡;以字字血淚的詩篇,迤邐成一幅流徙喪亂的時代圖景。
詩集分為「遺民手記」、「遺民後書」、「離亂備忘錄」、「散繹13」等四卷。「遺民手記」係長篇敘事組詩,以第二人稱視野開展出個人磨難與時代傷痕的錯綜互文;「遺民後書」淡筆描摹了亂世遊子在海角天涯終歸於隱的堅忍;「離亂備忘錄」則追溯了先人飄零前的滄桑。一首首連綴的詩篇刻劃出一代民國人的命運寫真。
作者簡介:
陳義芝
生於花蓮,成長於彰化。一九七二年開始寫作,以詩和散文為主。曾參與創辦《後浪詩刊》、《詩人季刊》,擔任《聯合報》副刊主任,並於輔大、清大、台大、政大等校講授現代詩。現為台灣師大兼任教授,逢甲大學特約講座,趨勢基金會文學顧問。出版詩集、散文集及詩學論著計二十餘冊,詩集有英、日、韓譯本。論者稱許其詩作:冶煉敘事抒情於一爐,堂廡闊大,視野遼遠,為當代焦點詩人。
章節試閱
序詩 氓
有許多聲音
述說悲哀的天氣
在生死遺忘的身體
命運藏身的心房
我設想
你的名字比風聲
早一步穿越那片曠地
天亮時風聲變得淒厲
獨行,渡河
浪,為你斷後
我記得
你帶了一個皮箱一柄刺刀
皮箱沿路收納逃亡
刺刀生出血紅的鏽斑
當我瞇起眼回望
回望時間的火光
我問傷痕累累的硬土
有人還要走多遠才能
抵達昨夜──
遺忘的昨夜
即使睡夢,你仍不停地走
涉過三十條河
不知還要攀越多少座山
走過一萬個白日
不知為何還有三千黑夜
荼蘼開盡了,道路一片白
聲音滅不掉的火光
在晚秋,在暮冬
在你心底
撒落一層又一層的灰燼
二○二四年七月五日改訂
卷一 遺民手記
1 一個人的逃亡
睜著眼睛,走著走著
熟悉的同袍一恍神都不見了
沒有一個鄉親的野地,你四望
只有你這具活著的軀體擺動腳步
樹搖晃,山巒搖晃
空中一個透明布幕也在搖晃
你期待看見什麼
紅星似在遠方卻在近前
聽見體內喧譁的血
看不見車馬,但有流民奔行
看不見船隻,但見人頭掀湧如浪
逃亡是共通的語言
你向西走,向東走
不向東走就向西走
遠戍十三年啊一個兵丁
荒野收納乾黃的草芥
暴露一灘又一灘火痕
越過一條山溝你越過山
慣於沉默的嘴你無聲吶喊
焚風吹著,你的臉被風吹皺
像夢中的家屋被煙浸染
被黑燻黑
嶺頭殘破的旗
入夜閃爍成野火
你忘了昨日也忘了明日
去到想去或不想去的地方
打開一扇黑窗
母親在窗外哭喊著家亨啊家亨
家亨?你還能祈求什麼
打開一扇黑窗
哭喊的女人走進窗裡
襁褓中沒有聲息的
女兒的臉也跌落窗裡
家亨,你的譜名
跌進時光悲哀的誘惑裡
曾經開木料場是木工,被拉伕
你追逐槍聲也被槍聲追逐
槍聲包圍一個又一個戰場
如果躺下,就是家
鐵路線上的逃亡也是戰場
人馬喧闐,當你暗喚自己的名字
山頭露出雜沓的月光
野地覆蓋著草黃的敵兵
躲在濃密高低的樹與樹中
你不知身在何處,你是
結滿朱紅酸果的
一棵孤單的樹
一隻白鳥墜落蒺藜堆
蒺藜感受到血的刺熱
你蹲伏荒村廢屋,硝煙過後的
荒村只剩撕碎的狗哭
黑窗搖晃幽黯的叢林
有野狗一群群奔跑不知發生了什麼
有鱷魚浮在沼澤一對半開半閉的眼
有人跟著黎明,有人黑夜
群向東,羊群向西
螞蟻築巢,僧人持缽
你漫無目的跟著思念的風
像蚯蚓翻掘十三年前家鄉的泥土
2 測字:以家亨之名
江流在彎道處沒入眼底
一根浮木還在水漩中
你向南走,向北走,停步
你向前走,又踅回,抬頭
盛夏的樹無風抖動
空中篩下的光像一隻天蠍入夜
浮木回流,繞圈,無法脫困
一條蛇迷走進光的塵埃
走過午後那座荒涼市集
石板路的轉角豎著一面旗招
時來運會轉,你想起兒時
鄉里中的桃園結義
想起兒時江邊碼頭的市集
時來運會轉,轉而參戰,被俘
此刻你孤身彳亍在陌生地
求一個垂眉相士為你測字
測啥個字?藍袍相士閉眼問
你隨手寫下亨字,前程問去路
烏雲在天雷擊在地,他說
各人吃飯各人飽,焉得亨乎
一襲寬袍無風而鼓枻
悠悠道雖亨,惜不遇時啊
嘆息如傳音入密
你感應到他閉眼時的感應
又聽他氣吐金石
何須問關河?何必問家人
亨字腳下既著火,顯見家已烹
后土成了砧板豈不將一亨字
切分成:二,口,了
你茫然收下相士惋惜的目光
不知還有什麼將要來臨
然則:先生莫失神
須知困字猶有木支撐
陽光陰晦仍有破碎的光縷
如蜘蛛絲在你眼前嬉戲
你感應天邊那條蛇莫非是
水中浮木,一時
化成了心上那根悲哀的弦
而黃昏久久停駐相士攤前
你返鄉尋路的心,也停駐在那座攤前
眼前沒有水浪卻有喧譁
像血的激流
3一溜矮簷一張桌旁
翻掘家鄉的泥土
彷彿前生又前生
久遠已久遠的記憶
你拉開心頭一軸長卷,看到
綠蔭中的茶館坐滿了人
走到江邊
露天茶館正在躲警報
沿著江你想找船過江
對岸的山高聳,林木搖晃
顯現一種安靜的猙獰
聽不到從前的鳥聲
二十年前你在江流另一頭
坐定黑油面紅油腳的高桌
早一碗茶,午一碗茶,晚一碗茶
江水注入爐邊的沙缸
二十年前,青色茶煙在眼前晃悠
茶湯在火爐吱吱作響
當幽靈唱起悲傷的歌
村人用贖金交換了盜匪的擄掠
家人用白泥填飽秋來的饑荒
坐困茶館,憑窗地北天南的想
坐困茶館與其空談老鄉
談婦人的體態男人的賭台
空論山川之大蒼蠅之小,權勢與西崽
何不出走
但你仍坐在
一溜矮簷一張桌旁。竹編的矮凳
伴隨你聽街頭小販的吆喝
聽黃包車夫的叫喊,看膠輪車
大木桶載回一桶桶江水
你聽左鄰談仙鬼,右鄰說軍情
乍聞一縷藥香,原來
楠竹椅坐上一個紮褲腰帶的漢子
倒沖一碗茶以雪花蓋頂
揭起茶蓋,扣在茶船邊沿
他像是起義的農民嗎
在哪一個山堂記名?自哪一個碼頭前來
犯了會規闖了禍,或是
頂著餓殍的臉逃亡的臉
有人抱膝踏出一雙泥汙的腳
有人閉目小憩時而睜眼張一張門外
在渾水亂潑的話語堆裡
那漢子看了一眼你
你還記得那一刻嗎
堂倌提著銅壺為茶碗添水
讀報的人驚呼,看相的人疲憊
你聽到黃金又漲了
有人說,紙幣趕緊脫手吧
4 無法回頭的訊號
餓殍與傷患現出同一張臉
戰火與百姓搶奪同一條路
投宿在兵荒的客棧
家門已拋在生前,拋置死後
鳥籠的門被風吹開
木造的神龕棄置道旁
不知名的前方瀰漫著霧
看不到路,只隱隱看見
月光捧出半邊頭顱
你凝視激流,不是浮木是斷劍
醒來,仍在冷汗中張望
童年嬉遊的樹林被薄光覆蓋
撒落的桃花是無處可寄的
心底的話
投宿在客棧
隨身物還在?但家已不在
記憶還在?但家人不在
漫長的黑夜過去仍然黑夜
焦躁的黃昏滯留仍然黃昏
你不知道是誰遺失什麼遺忘了誰
是生活?還是命運
是誰穿上粗麻的喪服
遙望啊遙望
原本門庭現在成廢墟
你聽到一首兒歌在裡面在周圍
偶然記起,忽然又遺忘
海馬迴沉積成一座泥潭
蝙蝠群起亂飛
蜘蛛結出一張鐵柵的形狀
肉體像監獄
遊魂在哭嚎
有風穿過一更二更的門縫
有雨打響三更四更的屋簷
雜沓的腳步聲和人語都鑽進夜裡
天色微明
你聽到粗暴的叩門聲
來了?來了
無法回頭的訊號來了
序詩 氓
有許多聲音
述說悲哀的天氣
在生死遺忘的身體
命運藏身的心房
我設想
你的名字比風聲
早一步穿越那片曠地
天亮時風聲變得淒厲
獨行,渡河
浪,為你斷後
我記得
你帶了一個皮箱一柄刺刀
皮箱沿路收納逃亡
刺刀生出血紅的鏽斑
當我瞇起眼回望
回望時間的火光
我問傷痕累累的硬土
有人還要走多遠才能
抵達昨夜──
遺忘的昨夜
即使睡夢,你仍不停地走
涉過三十條河
不知還要攀越多少座山
走過一萬個白日
不知為何還有三千黑夜
荼蘼開盡了,道路一片白
聲音滅不掉的火光
在晚秋,在暮冬
在...
推薦序
讓遺忘的不再被遺忘
——具史遷精神的大歷史敘述:讀陳義芝《遺民手記》
何寄澎
讀芝的《遺民手記》,是噙著淚讀的。
義芝的父親是四川人,母親是山東人。我的父親是河南人,母親是江蘇人。他們經歷同樣的亂離時代,最後都埋骨於田橫之島。
無法回頭的訊號 一個人原應有的平凡的、平靜的、平安的、平和的生命,他們沒有; 他們被老天、被歷史、被故土、被他鄉,甚至於也被自己遺棄。但義芝不 忍讓他們如此無聲無息地飄逝,所以有了《遺民手記》這本詩文集。
這本詩文集不只是為他的父親、母親、三娘繪像,也為那千千萬萬親歷亂離倥傯的人繪像。所以〈一個人的逃亡〉,不是一個人的逃亡;「母親在窗外哭喊」,也不是一位特定的母親在窗外哭喊;而「無法回頭的訊號」,更是所有流亡之民共同接收的訊號。
我反覆閱讀書裡的篇章,感覺義芝真是嘔心瀝血的刻鏤每一字、每一詞、每一句、每一場景。做為一個敘事者,〈卷一〉用隱身的旁觀視角,寫父親在戰火中的出生入死。「淒唎唎,淒唎唎,天陰鳥就叫/水中有流屍和泡沫」,令人想起杜甫〈兵車行〉:「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而〈那座山頭,草叢白骨〉中將軍的悲吟:「江水起毒浪,山險滿蓬蒿。仰攻實艱苦,將士不辭勞。屍橫貢山野,血染怒江濤。……」完全以古樂府之筆寫父親高黎貢山之役的慘烈,令人想起李白〈戰城南〉:「萬里長征戰,三軍盡衰老。……烽火燃不息,征戰無已時。野戰格鬥死,敗馬號鳴向天悲。烏鳶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末尾〈石碑與遺民證〉:「一生匍匐的你,而今無聲無息/睡入一個長眠的閘門」「這一尺見方的居所/是靜寂的墳場不是戰場」,寫父親的逝去,卻也同時為那同時代、同命運的人寫——試看這樣的詩句:「還有無數的/他他他……來自/山東的濟陽,山西的太原,/河北的雁門,甘肅的隴西,/浙江的吳興,安徽的高平,/河南的南陽,湖南的武陵,/陝西的馮翊,江蘇的東海,/江西的南昌,湖北的江夏……」。
〈卷二〉以現身的「我」先述說父母渡海來台,從東到西、從南到北,艱苦維家,養兒育女的一生:「父親茫然的忙碌和母親著急的痛苦,合成/一座仍要生活的十字架/在三天兩頭的飢餓中/在連續不止的地震裡」,「離開花蓮,終於/越過山越過海/父親到遠方去墾荒地/離開他的同袍,回鄉的夢/母親到遠方去幫傭/忘記她曾經是千金,翰林家的曾孫女」。其中不斷穿插自己童年與成年的記憶:「每逢起霧就想起/那棟老厝,在花蓮/重慶街,浸在火焚的煙霧裡」,「三歲的我坐在霧動的屋瓦上/霧,在花蓮的清晨」,「四十歲的我帶著一具/童年的老相機,二月的下午/孤零零走回重慶街」。末尾回到父親與母親(還有三娘)。〈翻拍舊照〉如是敘寫:「父親時常打電話和我/討論火葬土葬的事。十年前/指定我描繪一處向陽高地/兒孫假日郊遊的路線圖」,「母親四十幾歲開始失眠/暴怒而哀傷。直到她/在念珠撥弄中找回失去的夜/—也是父親的,也是子女的」,「大陸上的前妻,父親說,叫她/三娘吧。半世紀前她把先生送給戰爭/把女兒送給苦旱饑荒/把自己送進活寡的黑盒子裡」。此外,〈死者與苟活者〉如是敘寫:「戰爭遺棄平凡的青春/忠貞遺棄纏綿的病/當一生的痛也遺棄他的時候/他把刺刀戳過子彈射過軍令欺蒙過的/身體交給荒涼的山頭/一個再也沒人追趕的地方」,「定期來看望的只剩下/像他一樣苟活在陰影裡的家人/不定期的還有山頭的/烈日,風,和雨/全不知戰爭是什麼原因/苟活是什麼原因」。我想任何人讀到這樣的句子,看到這樣的生命,都會有無以名狀的椎心之痛而掩卷嘆息吧?
〈卷三〉的人稱依然是「我」,但這「我」轉成了父親。筆下是父親記憶裡的家——「凡廳堂都安置天地君親/廂屋接待詩書易禮」,「教忠,教孝,教我/人生啟蒙的第一課」;是離家的拜別,是母親殷殷的告誡,是遠行相對咽咽的流淚;是整整十二年後,束裝,上路,「把手上積存的六十塊大洋交給母親/與最親近的姊姊說再見/與新婚的妻子告別」,「也許你還想問我的心情,然而/已經半個世紀嘍/該怎麼說呢/人生如寄在江上/無非峰巒、雲霧、峽谷/中間有波濤洄漩/大的如家國世事/小的是個人閒愁/船,輕輕一擺首/全都過去了……」,句句輕描淡寫,句句都是「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箇秋」的無奈、沉重。其下〈新婚別〉再轉以三娘的口吻,托出她的一生:「有鷹盤旋/風在山的稜線上鼓湧牠的雙翅/你走前幾日/神情閃爍,怔營/像極了一隻形銷而欲飛的鷹」,「驚鵲聲裡,我/為你打背心毛襪/用雨灑庭階的細密針腳/追趕你的行期/月子還未坐滿就在/井邊石板上搓你換下的衣褲」,「日月是不變的耕者/加速犁耕著我的容顏」,「我含著淚想,那鷹呢/在重山之外棲停的/還是原來的嗎」,「啊,那鷹呢/牽引家門紙灰香燭的風都轉了方向/所謂的一生顯然也已成為空想/那時我乃除孝/投譚家山/改嫁」,「我變賣銀簪變白髮/變賣掉春/轉眼變成秋/眼前相望的只剩/新婚暫短的紅妝/天涯,和餘年」。 如果我們比讀義芝的〈新婚別〉與杜甫的〈新婚別〉,不難感知杜詩的時空是固定的、情節是單純的、敘寫是直線的;義芝之作則時空變換、今昔交錯、情節多樣、敘寫轉折;結尾之悲尤嬝嬝氤氳,久久不去。
記憶的沼澤與提升
——陳義芝詩集《遺民手記》
陳育虹
是移民,也是遺民。四百年來,世間的遺民持續增加,世間的不幸也總是一再重複。詩人細數父親經歷的戰事:九江、馬當、武漢、鄂北、上海保衛戰。轉戰十餘年間老母病亡、幼女夭折、元配改嫁,他隨軍撤退,由上海而海南島而基隆,最後到花蓮經商,到彰化墾荒……。母親的流亡路也波折迭起:膠縣、青島、南京、上饒、廣州、基隆,在途中懷孕生子,幾度病危死裡逃生。陳義芝多次引用杜甫詩句:「天地軍麾滿,山河戰角悲」,「君今生死地,沉痛迫中腸」。一千兩百年前的杜甫也經歷過同樣的亡命歲月啊。
詩人對父母的際遇充滿不捨。可以說,在種種細節的探索中,詩人更深刻地認識了父母,也承襲了他們心靈傷痕的印記。他藉這部作品為他們設立一個舞台,帶著同情與體悟,替他們說出他們的故事,而那些故事也是一個時代的故事。是的,《遺民手記》是一個離散家族的悲歌,也是巨變時代的哀歌;它寫的是個人的傷痛,但其實更是集體的傷痛。
「詩是醒著的墓碑」,詩集最後陳義芝這樣寫。那麼,或許《遺民手記》是詩人為所有遺民譜寫的《命運交響曲》。
※
而到底是什麼啟發了他繼九本詩集、五本散文集、六本文論之後出版這結合舊作與新編、詩與手札的《遺民手記》?是惠特曼嗎?
被視為美國現代史詩的《草葉集》,是惠特曼由最初發表的十二首詩,經過九次增補修訂,窮一生精力完成的詩集。他曾說《草葉集》裡沒有英雄,只有他個人的生命經歷,是他時空當下的如實記憶。陳義芝增編他自七○年代開始寫的系列家族故事,在父後二十年完成《遺民手記》,憑藉的應該也是那如實記憶的整合、集成、一體化。
這部家族悲歌也很難不使我聯想到畢卡索的《格爾尼卡》。一生不涉政治的畢卡索於一九三七年畫了一幅三百五十公分高、七百八十公分寬的大畫《格爾尼卡》,主題是格爾尼卡小鎮在西班牙內戰期間遭納粹及法西斯軍隊轟炸的慘況。它是公認歷史上最動人、影響力最大的反戰畫。
在文章結尾,讓我也說一個關於戰爭的故事:
二戰後,匈牙利阿布達水壩附近一座亂葬坑,挖出二十二具集體掩埋的骸骨。編號十二的骨骸上有這樣一張報告:
「它附著一張米克羅許•拉諾提博士的名片。身分註記:母名約娜•葛羅斯,父名難辨。出生:一九○九年五月五日,布達佩斯。死因:後頸中彈。後褲袋有一本淤泥及屍水滲透染黑之小記事簿。記事簿現已清潔曬乾。」
報告裡的主詞「它」之後證實是「他」:猶裔匈牙利詩人拉諾提(Miklos Radnoti, 1909-1944)。拉諾提一九四四年初被德軍送往南斯拉夫勞改營,德軍自知即將戰敗時,將三千勞役遣返原籍,一路步行,最後僅二十二人抵達匈牙利,其中包括拉諾提。這二十二人於次日遭集體槍殺。
在勞改營中,拉提諾私藏了一本小記事簿,寫了十首詩,並以匈牙利文、克羅埃西亞文、德、法、英文加註:「此為匈牙利詩人拉諾提所作十首詩,敬請代轉布達佩斯大學歐圖泰教授。」他後褲袋裡的,就是這本小簿子。他的家人也因而認出那具骸骨就是他。
與拉諾提同庚,《遺民手記》的核心人物家亨也是戰爭受害者。當然,家亨倖存了。家亨並不寫詩,但和拉諾提一樣,家亨的故事也留了下來,因為他的孩子是詩人。
二十歲從坦桑尼亞移民英國的諾獎得主古納(A. Gurnah)經常以移民及戰爭傷痕為書寫主題。古納認為移民的原鄉情結是源於「所遭受的不公義未獲補償,一種渴望未被安撫」。移民不能遺忘故土故人,因為遺忘彷彿就是背叛。「原鄉記憶像一個沼澤,它時而會襲擊我們,讓我們悲傷、顫抖;但如果幸運,我們會因之得到提昇,寫出豐富動人、甚至美麗的作品……」
那沼澤,也襲擊了陳義芝,並提升了他。
讓遺忘的不再被遺忘
——具史遷精神的大歷史敘述:讀陳義芝《遺民手記》
何寄澎
讀芝的《遺民手記》,是噙著淚讀的。
義芝的父親是四川人,母親是山東人。我的父親是河南人,母親是江蘇人。他們經歷同樣的亂離時代,最後都埋骨於田橫之島。
無法回頭的訊號 一個人原應有的平凡的、平靜的、平安的、平和的生命,他們沒有; 他們被老天、被歷史、被故土、被他鄉,甚至於也被自己遺棄。但義芝不 ...
目錄
讓遺忘的不再被遺忘 何寄澎
記憶的沼澤與提升 陳育虹
序詩 氓
卷一 遺民手記
1 一個人的逃亡
2 測字:以家亨之名
3 一溜矮簷一張桌旁
4 無法回頭的訊號
5 電光,蟻群,燐火
6 第一個抽屜
7 第二個抽屜
8 另一個抽屜
9 那座山頭,草叢白骨
10 一條皮尺怎能丈量一生
11 石碑與遺民證
卷二 遺民後書
居住在花蓮
一座生活的十字架
每逢起霧就想起
溪底村剪影
馬燈掛在漆黑的夜裡
走過泥牆和竹編的門
子夜銳嘯的風
埋下汗水的塚
北海岸聽潮
人生的唱盤
翻拍舊照
死者與苟活者
卷三 離亂備忘錄
出川前紀
新婚別
他和她的夢
野餐
在大風雪之夜
隱形疹子
破爛的家譜
卷四 散繹13
1 無可如何之遇
2 如果沒有戰爭
3 天涯相望
4 蒼天不會說話
5 噩夢
6 山河檔案
7 霧動的屋瓦
8 無告
9 在岩石縫隙求生
10 扛著沾血的牛軛
11 從來萬物本乎天
12 不歸人
13 未完
後記
1 黑夜的歌聲
2 一代民國人
【附錄】
構成一套板蕩敘述 唐捐
代表一群人的命運寫真 洪淑苓
可以當作詩劇閱讀 簡媜
「遺民」有多重意思 向陽
敘事保留了詩和世界的聯繋 唐諾
讓遺忘的不再被遺忘 何寄澎
記憶的沼澤與提升 陳育虹
序詩 氓
卷一 遺民手記
1 一個人的逃亡
2 測字:以家亨之名
3 一溜矮簷一張桌旁
4 無法回頭的訊號
5 電光,蟻群,燐火
6 第一個抽屜
7 第二個抽屜
8 另一個抽屜
9 那座山頭,草叢白骨
10 一條皮尺怎能丈量一生
11 石碑與遺民證
卷二 遺民後書
居住在花蓮
一座生活的十字架
每逢起霧就想起
溪底村剪影
馬燈掛在漆黑的夜裡
走過泥牆和竹編的門
子夜銳嘯的風
埋下汗水的塚
北海岸聽潮
人生的唱盤
翻拍舊照
死者與苟活者
卷...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