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透過德國財政大臣的視角
看戰爭中的經濟策略與戰爭經濟的運作
翻譯自德國經濟學家赫弗里希的名作《世界大戰》中的一部分
以德國為主線,深度剖析一戰兩大陣營之間看不見硝煙的經濟戰爭
▎經濟戰爭的概念
所謂的「經濟戰爭」是指在世界大戰中,協約國尤其是英國對德國實施經濟封鎖,而德國則以各種手段進行反擊的策略。德國在軍事上雖有充分準備,但最終因經濟戰爭而面臨失敗。
▎德國的經濟困境與創新
德國在戰時遭受了嚴重的物資短缺,特別是糧食與工業原料。然而,德國學者與科學家透過創新,如從空氣中提取氮素、發明木料製絲等方法,有效緩解了這些困境。這些發明不僅震驚了世界,也展現了德國在逆境中的科技創新能力。
▎戰爭經濟的應對策略
面對敵國的經濟封鎖,德國採取了一系列戰爭經濟策略,如提高生產效率、重組企業與人工、實行消費條例和國民糧食政策,以及將重要原料收歸國有。這些措施旨在維持國內經濟的穩定與戰爭需求的滿足。
▎救國服役條例與興登堡計畫
《救國服役條例》是德國為了解決戰爭期間勞動力短缺問題而制定的政策。它擴大了兵役義務,限制了工人的進退自由,並促進了女工代替男工的現象。興登堡計畫則是一項軍事製造擴張計畫,旨在大量生產軍火以應對戰爭需求。
▎戰爭經濟的影響與反思
雖然德國在戰爭經濟中採取了多項措施,但這些政策帶來的成效與損失仍存在爭議。戰爭導致了國內經濟的重大壓力,並對後續的社會與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者對於戰爭經濟的有效性提出了質疑,並反思了戰爭對國家與人民的影響。
【背景】根據一戰中的親身經歷所著
作者卡爾.赫弗里希在戰時擔任德國的財政大臣和內務大臣,主導了德國的經濟動員工作。本書取材自赫弗里希在其著作《世界大戰》第二冊中的第三部分,詳細記錄了他在戰時的經歷和思考。
【翻譯】準確傳達原著觀點
譯者王光祈在翻譯本書時,不僅傳達了原著的觀點,也將其置於更廣泛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下進行解讀。編者在對原譯本進行修改時,力求保持原著的精神,同時使語言更加通俗易懂,以便現代讀者理解。
本書特色:本書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經濟策略為核心,闡述經濟戰爭與戰爭經濟的概念,提供詳細的戰時政策和措施,如軍費政策、公債籌措及經濟動員。本書講述了卡爾.赫弗里希在戰時的財政與內務管理經驗,不僅記錄了其獨特的經濟手段,還反映出德國面對封鎖和物資短缺的應對策略。
作者簡介:
卡爾.赫弗里希(Karl Helfferich,西元1872~1924年),政治家、經濟學家與財政專家,曾任德意志帝國銀行總裁、財政部長,在當時德國艱難時刻,肩負重擔,支持前方戰事的順利進展。其在戰時主張用借貸的方式籌集軍費,這與傳統的徵稅政策不同。1918年後,他調任德國駐俄大使,1924年死於瑞士貝林索納的一場火車事故。卡爾.赫弗里希一生致力於研究政治、經濟,著述頗多。
王光祈(西元1892~1936年),字潤璵,筆名若愚,著名社會活動家,早年積極參與社會活動,1920年前往德國學習政治經濟學,翻譯許多外國書籍。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內務部
第一節 接任內務大臣
在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剛開始的時候,我(卡爾.赫弗里希,德國經濟學家、政治家)以財政大臣的資格,主持戰爭財政事務,曾有機會參與各種重大經濟問題的討論。到了一九一六年五月底,我被任命為內務大臣,其職責,據《戰前政治機關組織條例》規定,是主管全國經濟事宜。
五月六日,國務總理(德意志第二帝國首相)特奧巴登.馮.貝特曼.霍爾維格(Theobald von Bethmann-Hollweg)曾告訴我,現任內務大臣兼國務副總理以及普魯士(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各個邦國後,成為德意志第二帝國內最大的王國,其國王兼任德意志第二帝國皇帝)政府副大臣德爾白呂克(Delbrück)早已決意辭去本職及所兼任的各項職務,現在他辭職的意願更堅定了,迫切希望政府批准自己辭職。原來德爾白呂克在戰爭開始之前,本來打算請上幾個月的假期,好調養一下自己的病體。後來,戰爭突然就到來了,於是德爾白呂克就將請假的計畫取消了,繼續主持了兩年本職及所兼任的各項工作。自今年開始以來,德爾白呂克的健康狀況,一天比一天差。因此,每有重要會議的時候,我往往代他出席。
現在,國務總理向我徵求意見,問我是否願意接替德爾白呂克,擔任國務副總理及內務大臣兩個職務。同時國務總理請求鐵路部門的主管大臣布賴滕巴哈(Breitenbach)擔任德爾白呂克離任後空缺出來的普魯士政府副大臣一職。我當時也在普魯士政府任職,而且是政府各大臣中最年輕的一個。
當國務總理向我徵求意見時,提出了使我無法推辭的種種理由。我也非常清楚:脫離財政部,心中很難過;接任內務部的繁雜事務,心中也很惶恐,有一種跳入黑暗境域前途茫茫的感覺,超過了以前剛接任財政大臣時的感受。
至於我調任之後空缺出來的財政大臣一職,則由當時亞爾隆斯羅連大臣儒丹(Rdern)伯爵接任。
皇五月二十二日,上(德意志末代皇帝威廉二世)在柏林好景宮(Schloss Bellevue,貝爾維尤宮)中,正式任命我為內務大臣,當時皇后(奧古斯塔.維多利亞,Auguste Viktoria)誇我很大膽,使我受寵若驚。
我對皇后說:「如果是必須要求要做到的事,其結果也一定是可以做到的。」皇后聽後就退回去坐下,並帶有譏諷的神情,說道:「但求上帝保佑!」
六月一日,我正式接任了內務大臣的職務。
第二節 內務大臣職務
當時,內務大臣掌管一切內務以及聯邦會議、社會政策、經濟問題等各種事宜。只有關於經濟問題一項,稍稍受到一些限制。在大戰之前,關於對外貿易的事情,外交部方面已經特設商政專司管理;並會同內務部各要員,隨時討論辦理的辦法。當大戰開始的時候,軍務部方面,凡與軍隊武裝、軍隊給養有關的問題,加上因為戒嚴狀態以及由戒嚴狀態所產生的軍事當局的特權,尤其是該部所屬的「軍用材料司」,立即將一部分重要經濟問題接手過去自行處理;軍事機關所施行之緊急處置措施,往往比民事機關根據八月四日法律所能夠使用的緊急處分特權迅速。
按八月四日的法律,曾授予「聯邦會議」一種特權,即「在戰爭期間,如遇有損害經濟組織的事,可以用緊急條例作為救濟」。但是「聯邦會議」是一種團體組織,其代表必須等待本邦政府訓令到來,才能表示贊同與否。相關手續雖已遠比召集國會討論簡單,但還是過於笨拙,沒有軍事機關直接施行緊急處分便捷。此外,軍事機關與民事機關之間,關於彼此的工作範圍,也從未正式劃分得清楚。因此,軍事機關如果認為某種經濟問題與軍事關聯性很大,必須立刻解決時,往往直接加以處置;反之,又有許多經濟問題,原來是由軍事機關著手辦理,後來經常移交到內務部,由內務部接手將其處理。為保證政策的統一性和連貫性,軍事機關和內務部雙方時常各派代表,召開會議,來保持聯繫溝通。
當時,在內務大臣調換的時候,同時將該部原來所管事務之一的糧食問題,劃出另外組織機關專門辦理。
第三節 戰時給養問題
關於給養問題方面,當時就達成了一致的意見:必須要組織一個嚴密靈活的戰時特別機關來專門管理。除了「聯邦會議」方面對於這件事必須詳細制定法律外,其餘如內務部以及許多中央政府、各聯邦政府等,對於制定及施行《給養條例》這件事,也得派遣專員列席,參加討論。最終結果卻是,施行條例既不能統一,決議案件的施行也非常遲緩。因此,將糧食問題,改由國務總理掌管,並設定「戰時給養局」的職位,讓專人幫助國務總理辦理相關事宜。
我在尚未接任內務大臣之前,對於這種解決方法,曾表示同意。在一九一六年五月二十二日,我被任命為內務大臣的時候,「聯邦會議」方面也在同時宣布《戰時給養條例》,並授國務總理以沒收一切民用糧食儲備及民用器械的特權,以及解決民用糧食儲備問題所需的緊急處分權利。國務總理當天就公布:特設「戰時給養局」一職。所有國務總理關於糧食問題的特權,均由該局督辦加以處理。至於局長一職,則由時任東普魯士郡長巴妥基(Batocki)擔任。
從此以後,國民糧食問題,就跟我負責的內務部方面脫離關係。但是,有關糧食的進出口問題,則仍由內務部方面辦理。這是因為,由國外進口人民所需的糧食,必須要跟各友邦或中立國進行各種經濟交涉,這些事情都屬於內務部的事情。
除此之外,我以國務副總理的身分,也可以或多或少地參與一些戰時糧食督辦的事情。根據一八七八年法律所規定,新任的戰時給養局不具有臨時代理國務總理的資格。因此,臨時代理國務總理的事情,仍屬於我的職分。就糧食問題與其他一切經濟問題的密切關係而言,這種解決辦法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可以便於中央對於戰時糧食問題,有一個統一籌劃,以免因為糧食問題獨立經營,導致整個戰時經濟組織陷於分裂的狀態。
但在實際上,因為某些其他的關係,我參與這項戰時給養事宜的權力,大大地受到限制。因為,之前的國會中,原有一種「國民糧食委員會」的組織,自「戰時給養局」成立以後,每有條例頒布,必須先與該委員會商議。起初,我想要親自兼任該委員會主席,以便達到監督作用。但後來因為這個委員會開會次數多,開會時間又長,以及我的其他職務非常繁冗,我想要親自擔任委員會主席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最終,政府不得不在一九一六年七月底時,決定將主席一職委託給戰時給養局局長擔任。凡是有「國民糧食委員會」商議後批准的條例,就送到我這裡簽字。如果對報送過來的批覆申請有異議,就勢必再行經過一番遲緩笨重的手續;而等待批覆的問題又往往非常急切,不能有一點的延誤。因為這個原因,我只限於萬分重要之事件,才做出駁回的舉動,其餘次要的問題,或是我認為不很緊要的問題,也只能不管好壞,把我的名字署上就行了。
現在仍然記得有一次,因為《雞蛋強迫條例》之事,我當天就認為不妥當,曾與戰時給養局局長巴妥基先生力爭過。但此時這個條例已經過「國民糧食委員會」商議批准,而巴妥基先生也一再堅稱此事已是板上釘釘,很難更改,並說什麼推翻委員會方面的決議(其實這種決議,只帶一種條陳性質)是多麼的困難。我做這種違背心意的事,實在不是一次了。後來因受時事逼迫(陸軍元帥興登堡以辭職相威脅,使威廉二世命令貝特曼辭去總理職務),國家元首竟不得不打破「統一戰時經濟組織原則」,將「戰時給養局」升為「糧食大臣」並將代理國務總理改由「糧食大臣」擔任。一九一七年七月,威廉二世任命格奧爾格.米夏埃爾(Michaelis)為國務總理,任命瓦爾多(Waldow)擔任糧食大臣,同時內閣改組問題告一段落。
但當時內務部職務之中,除去一切內務事宜及給養問題之外,有關於經濟方面的事務,仍是十分繁冗。當時戰爭規模擴大,戰事持久,與敵人與日俱增的嚴厲經濟封鎖有關,再加上內務部辦事人員,在戰爭期間大為減少,造成經濟事務日益繁難。在戰爭初期,一般的少年辦事人員,必須荷槍前往戰線服役。其餘一部分辦事人員,或調往各種軍事機關補充就任臨時辦事人員,或調往德軍占領區域,管理行政事務。同時,由沒有具有正規訓練的候補人員來彌補這個缺口。因此,內務部中所餘少數辦事人員,都承擔了前所未有的工作壓力。此外,國會召開議會的次數逐漸增多,使工作更為繁冗。比如開戰後的第一個半年期間,國會只召開了三次大會,所用時間也很短,會議的速記紀錄只有二十三頁。
到了第二個半年期間,也只開九次大會,會議速記紀錄共有一百八十六頁。可是,到了第六個半年期間,(一九一六年二月一日至八月一日)竟開了三十七次大會,共有會議速記紀錄一千二百八十頁。至於國會中的各種委員,也是讓我們的辦事人員費時費力。我在內務大臣的任期內,經常從早晨九點鐘或十點鐘,一直做到晚上七點鐘或八點鐘,才能將事辦完。有時甚至工作到午夜以後才能離開辦公室;第二天一早就得早起,再繼續忙碌。其他重要部門的大臣,當然也是這樣忙碌。
這樣事務繁重的機關,承擔的重任是,必須盡快將戰爭期間與日俱增的各種經濟問題,一一加以解決,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第一章 內務部
第一節 接任內務大臣
在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剛開始的時候,我(卡爾.赫弗里希,德國經濟學家、政治家)以財政大臣的資格,主持戰爭財政事務,曾有機會參與各種重大經濟問題的討論。到了一九一六年五月底,我被任命為內務大臣,其職責,據《戰前政治機關組織條例》規定,是主管全國經濟事宜。
五月六日,國務總理(德意志第二帝國首相)特奧巴登.馮.貝特曼.霍爾維格(Theobald von Bethmann-Hollweg)曾告訴我,現任內務大臣兼國務副總理以及普魯士(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各個邦國後,成為德意志第二帝國內最...
推薦序
譯者序
此書出自德國戰時財政大臣兼內務大臣卡爾.赫弗里希(Karl Theodor Helfferich)所著《世界大戰》(Der Weltkrieg)第二冊中的第三部分。赫弗里希原為著名財政學者及銀行專家,自歐洲戰爭開始後不久,被德皇威廉二世(William II)任命為財政大臣以及內務大臣,主持「全國經濟動員」的相關事宜。他主張的「軍費政策」,以及將「軍費」作為「特別支出」,不用傳統的徵稅方法,代之以舉行公債(借貸)作為填補,雖然多次被其他德國經濟學者所抨擊,但他在大戰之中,維持德國財政危局,並與世界列強進行「經濟戰爭」的功勞,是不能否定的。後來德皇威廉二世主張「無限制潛艇戰爭」(德國海軍部宣布的一種艦艇作戰方法,對任何開往英國水域的商船,不進行警告而予以擊沉,旨在對英國進行海上封鎖。這也是後來美國對德宣戰的導火線)時,赫弗里希曾極力勸阻,可惜沒有被採納。一九一八年七月,他出任駐俄大使,並預備「全國解除經濟動員」之事。戰後他成為德國社會民主黨右翼首領之一,並發明「有利馬克」計畫,以緩解當時德國面臨的金融恐慌,並奠定了現在(對於作者所處時代而言)德國貨幣制度的基礎。一九二四年四月,赫弗里希因火車出軌而遇險喪命,享年五十二歲。無論是友黨還是敵對政黨,都發表文章稱讚他是理財天才,是歐洲大戰中的怪異而傑出的人才。
所謂「經濟戰爭」這個說法,就是指在世界大戰之中,協約各國,尤其是英國,利用各種「經濟封鎖」的策略以圍困德國。同時,德國方面,又用各種抵制手段,進行對抗。我們知道:戰前德國陸海兩軍的預備,都已經極其充實。血戰四年,除了大戰剛開始的時候,俄國八十萬軍隊曾乘機一度侵入東普魯士(東普魯士原是普魯士王國的一個省,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後,併入德意志帝國),不久被保羅.馮.興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元帥全部殲滅,敵國的陸軍沒有侵入德國境內一步。至於海軍實力,自一九一六年五月三十一日爆發的日德蘭海戰(Skagerrak,在挪威、丹麥兩國之間)後,英國海軍從此不敢正視德國海岸。所以單就軍事而言,德國在「國防」上面的準備,可以說是非常充足。然而,德國最終不免於失敗,是輸在了「經濟戰爭」上。當時德國海軍的實力,對於保護本國沿海口岸來說綽綽有餘,但是想要直搗英國根據地還是不行的。其結果,德國海軍逐漸被包圍於東海(波羅的海)與北海(大西洋東北部邊緣海,位於歐洲大陸的西北,北部與大西洋連成一片,東經斯卡格拉克海峽、卡特加特厄勒海峽與波羅的海相通)之內。但當時與德國接壤的中立各國,如丹麥、荷蘭、瑞典、挪威、瑞士、羅馬尼亞(指羅馬尼亞尚未加入協約國之前)等等,還能不斷地接濟德國各種糧食用品及海外原料。
英國知道這個情況後,就宣布北海也是戰爭區域。所有與德國鄰近的中立各邦國,從此也被劃入了封鎖範圍之內。凡是中立各國船隻,從海外運回原料的時候,必須先向英國海軍當局報告,否則就要受到沒收貨物的處分。英國並在各中立國內勾結當地商家,共同組織「海軍公司」獨攬該國海軍之事。
凡是該國船隻運入原料時,都需經由該公司負責。該公司還必須親自向英國當局保證:所運原料確實是專供中立國自己用度,絕不會有絲毫轉輸入德國。同時,英國更是將人民的生活日常用品,也一一列入「禁運物品名單」之內。當時歐洲中立各國,雖然都具有一定的軍事實力,但對於英國這種違背國際公法的行為,也只能忍氣吞聲,聽其安排。中立各國中只有美國(指美國尚未參戰以前而言),具有與英國力爭的資格。但後來英國又利用美國需要英屬各殖民地原料的機會,與美國方面訂立條約:以後不可再將羊毛、橡膠等物輸入德國。於是美國也陷入了英國的圈套。
至於德國方面,海外來源既然已經斷絕,國內糧食就變得非常缺乏。至於其他方面的物資,則由國內的學者想盡辦法,透過發明創造來補救。比如,當時的「氮素」這種東西,國內非常缺乏,曾使德國火藥及肥料之製造,一時陷入了極其危險的境地。等到後來德國學者發明了從空氣中提取出大批「氮素」的方法,這種困境才得以解除。又如當時紡織線缺乏,德國又發明了木料製絲的方法,使其紡織業不至於癱瘓。
總之,在大戰短短四年之中,德國人的發明之多,實在使世界各國驚駭不已。在其他方面,德國又利用中立各國需要德國煤炭、藥材以及化學用品的弱點,暗中與中立各國訂立交換貨物的條約。這樣以後,戰時歐洲中立各國輸入德國糧食的數額,竟然比戰前還增加了;與此相反,當時歐洲中立各國輸入英國糧食的數額,卻比戰前減少。所以專就「經濟戰爭」一項來說,德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但是,大戰之時,德國的壯丁全都要開赴前線作戰。同時,又因要趕造大批槍彈(當時德國動員了大批的女工,但仍缺乏勞動力),以至於國內其他生產事業難免面臨停頓。雖然戰爭期間曾經試用各種「戰爭經濟」的手段來補救,但後來終於因為各方面的力量消耗殆盡,不得不接受失敗。
所謂「戰爭經濟」的說法,是指一國與其他國交戰之時,一方面國內最能工作的壯丁,必須開赴前線作戰;另一方面又因為敵國的封鎖,以致國內原料、糧食的來源,無不大受打擊。這時,國內經濟生活頓時處於一種特殊狀態,必須採用各種特殊的經濟手段來處置。學者因此稱之為「戰爭經濟」。比如,德國在大戰期間所採用的「經濟效率原則」(停辦一切小工廠,專用大工廠生產,以免多用人工煤炭)、《救國服役條例》(限制工人進退自由,以及女工代替男工)、「限制國民糧食消費」、「重要原料收歸國有」,等等,都屬於「戰爭經濟」範圍內的處置措施。
依照德國以前的政治體制,全國的經濟事宜由內務大臣掌管。這本書的作者卡爾.赫弗里希,曾以內務大臣的資格,主持一切 「經濟動員」,他所用的方法,很多都是前所未有的;都是靠辛苦的摸索,從一點一點地經歷中得出來的。所以這本書的取材,並不是像普通「教科書」那樣,錄入各種組織條文,而是在事後追述當時創作的艱難與得失,用來讓後人做個參考而已。
王光祈
譯者序
此書出自德國戰時財政大臣兼內務大臣卡爾.赫弗里希(Karl Theodor Helfferich)所著《世界大戰》(Der Weltkrieg)第二冊中的第三部分。赫弗里希原為著名財政學者及銀行專家,自歐洲戰爭開始後不久,被德皇威廉二世(William II)任命為財政大臣以及內務大臣,主持「全國經濟動員」的相關事宜。他主張的「軍費政策」,以及將「軍費」作為「特別支出」,不用傳統的徵稅方法,代之以舉行公債(借貸)作為填補,雖然多次被其他德國經濟學者所抨擊,但他在大戰之中,維持德國財政危局,並與世界列強進行「經濟戰爭」的功勞,是不...
目錄
譯者序
編者序
第一章 內務部
第一節 接任內務大臣
第二節 內務大臣職務
第三節 戰時給養問題
第二章 處於圍困之中的德國
第一節 德國海軍的實力
第二節 禁運物品名單的擴充
第三節 英國宣布北海為戰爭區域
第四節 監督中立國的商業
第五節 占領地的原料及糧食情況
第六節 各盟國的糧食恐慌問題
第七節 德國戰時糧食情形
第三章 德國對付各中立國的手段
第一節 德國對抗的方法
第二節 輸出與輸入的集中監管
第三節 買賣混亂的結果
第四節 採購總局
第五節 與中立各國交易的手段
第六節 德國戰時的順利輸入
第四章 戰爭經濟中之科學效用
第一節 提高生產能力
第二節 各種企業與人工的改組
第三節 消費條例與國民糧食
第四節 重要原料收歸國有
第五章 救國服役條例與興登堡計畫
第一節 缺乏子彈的難關
第二節 兵役義務的擴大
第三節 最高戰事衙門
第四節 救國服役條例
第五節 救國服役條例與國會
第六節 救國服役條例的施行
第七節 救國服役條例的效力
譯者序
編者序
第一章 內務部
第一節 接任內務大臣
第二節 內務大臣職務
第三節 戰時給養問題
第二章 處於圍困之中的德國
第一節 德國海軍的實力
第二節 禁運物品名單的擴充
第三節 英國宣布北海為戰爭區域
第四節 監督中立國的商業
第五節 占領地的原料及糧食情況
第六節 各盟國的糧食恐慌問題
第七節 德國戰時糧食情形
第三章 德國對付各中立國的手段
第一節 德國對抗的方法
第二節 輸出與輸入的集中監管
第三節 買賣混亂的結果
第四節 採...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