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院士朱敬一透過閱讀,
橫跨科技、經濟、歷史、兩岸、文學與文化等領域面向。
帶您辨認當前趨勢與潮流之中,真正關鍵的價值與問題所在。
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 李安妮
台大醫院院長 吳明賢
中央廣播電台總台長 張瑞昌
──專文推薦
當大國對峙從經貿、科技、外交領域蔓延成為全方位的價值衝突時,世界要怎麼因應這樣的態勢?AI紀元降臨,面對個資與隱私邊界越發模糊的數位環境,應如何定義人的價值?而台灣在波瞬息萬變的世事潮流中又該如何自處,找到自身定位?
作者朱敬一在書中再次展現其廣博而深入的閱讀力與思辨力,透過一篇篇深刻的讀後評論,帶引讀者橫跨科技、經濟、歷史、兩岸、文學與文化等諸多面向,思索、辨認當前看似當道的趨勢和潮流之中,真正關鍵的價值與問題所在。
眼下我們這個堪稱快速裂變的時代,一切的生發與衰變都在轉瞬之間,讓人無所適從。作者以沉穩的筆調耕耘出豐厚而紮實的評論,不僅向讀者指出思考問題時的核心要義,更揭示了閱讀的積累在這紛亂當下,仍有其積極的意義與作用。作者耕讀千卷之精要,盡在此卷中矣。
作者簡介:
朱敬一
1955年出生於台北市,29歲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博士,1998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為台灣獲選最年輕的院士。2003年渠獲頒總統科學獎,當時也是國內社會科學領域第一位獲獎者。曾任中研院副院長、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行政院政務委員、國家科學委員會主委、我國駐世界貿易組織(WTO)常任代表等職。2010年獲選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院士。2017年復獲選美國國家科學院(NAS)海外院士,是亞洲第一位獲選的社會科學研究者。
除學術期刊論文外,通俗著作有《維尼、跳虎與台灣民主》、《牧羊人讀書筆記》、《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十封信》、《朱敬一講社會科學:台灣社會的新世紀挑戰》、《經濟學的新視野》等。
章節試閱
《低端中國》幫助我們了解中國
這本書的英文名稱是 “The Myth of Chinese Capitalism”,它還有一個副標:“The Worker, the factory, and the future of theworld.”。老實說,不論是英文主標或副標,讀者都不會猜到作者想要描述的主軸。反倒是中文書名取得比較好:「低端」,英文大概是 low-end,是指社會低層的那一群人。2017 年北京清理「低端人口」,大概是外界第一次看到這個名詞。在民主國家、尊重人權的社會,我們都不可能把任何「人」描述為「低端」。但是在中國共產黨統治的地方,不尊重人權其實是常態。
這本書所描述的,是中國數以億計的「農民工」。所謂農民工,是指他們原本是農村家庭的年輕或是壯年成員,在中國九○年代鄧小平改革開放風潮下,因為東南沿海城鎮先行「試點」,使得深圳、上海、浙江、天津等地成為率先移入輕重工業的地區,遂吸引了幾千萬、幾億的農村人口移入,成為「農民轉工人」的農民工。農民工原本生活苦,所以到新的工廠工作要求低、吃苦耐勞,是絕大多數東南沿海工廠的廉價勞工,其實也是血汗勞工。從 1990 到 2005 左右的 15 年間,中國的經濟成長都是由這些血汗勞工撐起來的。
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的經濟成長,都會經歷前述「農民往城市、工業區移動」的過程。在經濟發展初期,農民人口比例動輒超過六成、七成,到了經濟發展成熟期,則農業人口往往只剩下不到 3%,其他大約 60% 的農民都轉軌到工業部門或是服務業。這個過程台灣、韓國、新加坡和所有走過經濟發展過程的國家,都經歷過。但是中國的經驗,卻與別的國家不同。哪裡不同?且讓我慢慢解說。
第一,中國農民沒有居住遷徙的自由。台灣若干南部人民「北漂」,到了北部就是一個權利完整的「北部人」。但是中國實施嚴格的「戶口制度」,所以鄉村農民漂到東南沿海城市,理論上仍然是非法的,沒有城市戶口。因為是非法,農民工永遠無法取得城市的居留權,所以他們的子女也永遠不可能移居城市。
第二,許多在中國的外資、台資的工廠老闆,都是豬狗不如之輩,他們竭盡所能壓榨這些血汗勞工。因為怕勞工逃跑,所以老闆扣押他們的身分證,外加在薪水中先扣下一個月的伙食費。工資低廉不說,住宿環境也差。由於農民工理論上是非法,他們也不敢向外界申寃。即使申寃,地方官府也是偏袒業主(因為那是地方官員索賄與油水的衣食父母)。農民工身分證被工廠扣押,在街上經常被警察欺負,動不動押回警局,又要工廠付賄才能保出。所以農民工的生活狀況極慘。看看全球各國的經濟發展歷程,中國的廣大農民工大概是人權待遇最差的一群。
第三,農民工由於在城市是「非法低端人口」,所以極少有「在城市待下去」的打算。每年十一長假或是農曆春節,這些農民工才能休假返鄉,形成極大的人口流動,動輒以億計。他們平均一年回鄉兩次,其他時間子女都交給祖父祖母照顧,形成全世界唯一、極大比例的「跨代教養」。也有許多外移農民工父母沒有辦法照顧,就把子女安置在鄉下的寄宿學校。這些完全沒有家庭生活的十幾歲孩子,人格成長與心理發展,都更容易出問題。
第四,有些農民工選擇把家人子女接到城市與自己一起住。即使這些農民工收入能夠養活一家人,但是這一家人就是沒有戶口,就是非法。於是,農民工的子女沒有辦法上水準比較好的公立學校,只能上「專門吸收農民工子女」的私立學校。這些學校十之八九是「辦學以賺錢為目的」,因此農民工的下一代,也因為教育機會差而難有出路,往往還是下一個世代的「低端人口」。簡言之,農民工跨代往上階級移動的機率,非常非常低。
第五,中國的經濟發展是從東南沿海開始的,所有的彈性制度與試點辦法,包括土地買賣,都只適用於東南沿海,不適用廣大農村。所以,農民不可能在自己的家園發展出什麼有積極機會的經濟翻身模式。於是,幾億農民工是被卡在中間的:往城市移動則自己加子女就是次等公民;如果留在鄉下則勞苦農耕一生,完全沒有翻身機會。
第六,唯一的可能,就是北京忽然「垂憐」某個偏遠鄉鎮,要由上而下地發展那個鄉鎮。例如,北京說要在貴州發展「雲端」產業、要建造一座大型太空雷達,則貴州就中選,大力發展這些產業。但是地方即使被相中,只是平白冒出一些政府機關或是財團,打著中央政策的名號來徵收土地。土地徵收價格未必合理,農民沒有拒絕的權利,徵收之後農民除了一筆錢,頓失生活依靠。所以說穿了,「垂憐」之後的徵收,未必是農民的福利。
第七,在中國最近發展的大數據「社會計點」制度下,農民工益發難以翻身。「社會計點」該怎麼計,其實是「非農民工」設計出來的。種種「加點」的行為(例如捐款行善),大概絕對不是農民工做得到的。於是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將使農民工的弱勢「制度化、數量化」,更不利於農民工。
綜合以上,讀者大概就能體會在中國扭曲的共產黨統治下,幾億農民工的苦難。這些苦難有改變的機會嗎?很難,背後有兩個原因。其一,若要改善農民工在都市地區的權益,例如讓他們擁有戶口,享受一般都市居民的權益,則都市居民會群起反對,因為這是零和遊戲,例如增加農民工子女的就讀公立學校機會,就會減少都市人子女的就學機會。都市人直達天聽,絕對會擋下來。其二,農民工生活雖苦,但是與十幾年前比,生活還是有改善。在媒體、網路一言堂洗腦之下,這些「都是共產黨的德政」。農民燃不起不滿意識,就很難形成改變的壓力。
作者 Dexter Roberts 做過 Business Week 與Bloomberg 的記者,記者的調查與寫作,其路數與學者截然不同。他們的田野探索,不走「問卷」、「實驗」、「推理」、「論證」這樣的路線,但是有時候卻是極為敏銳。例如,作者有一回訪問移民工在家鄉獨居子女就讀的寄宿學校,校長安排了幾個學生受訪,想必是排練過問題/答案模擬的。但是 Roberts 一開口就問「想不想爸爸媽媽?」女學生沒有心理準備,不安地扯扯衣袖,就哭了起來。我讀起來非常真實,也非常難過。我們學術研究者,絕對沒有這樣的功力。
天安門頭有毛澤東所寫「為人民服務」幾個大字,是「毛_體書法」,大概也是集權中國最諷刺的幾個字。作者最後引述費孝通的幾句話做結論:「一個人民所不能控制的權力能為人民服務,是一個奇跡。奇跡可以有,但不能視作當然。所以為了要保證權力不能不向人民服務,還是得先由人民控制住這權力,這才是政治上的常軌」。
對於費孝通的說法,我必須要加幾句:「人民控制權力,才能促成權力為人民服務」,這並不是「奇跡」與「常軌」的高深辯證,而是誠實與謊言的普通常識。不受人民控制的政治權力,就只是政治人物的私欲私利,了無其他。硬要合理化不受人民控制的權力,必然是謊言。
台灣政治學界有少數垃圾,連區辨謊言的能力都沒有。這是台灣學術界的恥辱!
野島剛所看見的《台灣十年大變局》
這本書完成於 2017 年 2月,迄今已近五年。我已經不記得是誰送我的,一週前偶然發現,看到出版年分,還擔心書的內容會不會過時了。畢竟,在過去五年,有四年是美國川普執政,美/中衝突日益升高,中國的戰狼外交也日益引發全球反感,而這些都是影響台灣處境的重要變數。野島剛的書大概完稿於 2016年底蔡英文勝選之後,但是對於其後的發展,作者還沒有機會觀察。
雖然錯過了這五年的觀察,我認為此書還是非常值得一讀,原因概述如下。
野島是日本媒體《朝日新聞》的記者。記者寫作的方式與學者不同;如果用比喻來說,記者的筆法都像是在寫「科普」,試圖把脈絡複雜的社會現象,用一般讀者能夠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學術界人士寫科普的頂尖高手,大概許多人都會想到 Jared Diamond,他能把演化、地理、歷史用簡單的白話文寫出來,幫助完全沒有專業知識的人理解複雜的科學知識。記者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也可以對複雜的政治、社會、經濟問題清爽解析。野島剛的功力,庶幾近矣。
舉個例子:此書一章提到了南海爭議,扯出「九段線」、「十二段線」等名稱的源起。在另一本普立兹獎得主 DanielYergin 的近著 “The New Map” 中,這位美國記者也有一章類似的敘述。兩相比較,野島的描繪較之 Yergin 毫不遜色,甚至對於來龍去脈描述的更清楚。記者功力堪與普立兹獎得主平起平坐,當然不容易。
野島觀察台灣的視角與一般學者不同,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日本因素」。畢竟,台灣曾經被日本統治五十年,老一輩的台灣人有相當的日本文化記憶,這些文化因子當然會影響今天的民間情緒。此外,中國對於台灣的民族主義情緒,又與鴉片戰爭、甲午戰爭、清朝割讓台灣密切相關,而甲午戰爭、割讓台灣的主角又是日本。再者,釣魚台、琉球、南海諸島也曾經被日本占領數十年,相關的地緣政治恩怨情仇,背後又有日本的因素。國際關係的教授經常分析「美/中/台」的三角關係,而野島剛強調的「日/中/台」切入,對於理解台灣現況,絕對有互補作用。
除了國際政治,野島也花了不少力氣了解台灣政治的脈絡。他分析李登輝、馬英九、台灣認同的轉變,都相當精準。對於諸如一中各表、九二共識、憲法一中、一國兩制、一國兩府、一邊一國、維持現狀、終極統一、終極獨立、特殊國與國、兩岸一家親等複雜的中文文字遊戲,野島承認他理解起來頗為困難。這種文字遊戲對任何「正常人」來說也許都是困難,野島並沒有什麼劣勢。
我也想從不同的角度,對於野島的論述做一些補充。社會科學學術研究者也要觀察、分析錯綜複雜的社會現象。我認為學術研究者要在「一中各表、九二共識、憲法一中、一國兩制、一國兩府、一邊一國、維持現狀、終極統一、終極獨立、特殊國與國、兩岸一家親」等複雜的毛線球中找到某個線頭,另外創造一個名詞加入戰局,一點都不難。例如,最近美國某個智庫學者就針對「維持現狀」一詞中何謂「現狀」,提出了不同詮釋,拉雜引證,也就寫成一篇論文。但是國際政治這樣分析,實在沒有什麼意思,而學者如果只是這種水準,其實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功力。捲入名詞,其實是人云亦云的研究,論文滿坑滿谷,缺乏透視。
我曾經向一位對前述文字遊戲頗有鑽研的媒體總主筆說:「一中各表、九二共識、憲法一中、一國兩制、一國兩府、一邊一國、維持現狀、終極統一、終極獨立、特殊國與國、兩岸一家親」等這些論述,統統沒有「民主」因素。中華民國在台灣是個民主體制;任何涉及台灣走向的憲政論述,怎麼可能不經過民主程序?又怎麼可能靠文字鑽研,就迴避人民的角色?民主社會絕不能「不問蒼生問外人」。更嚴重的是:在民主社會,所有憲政論述都可以隨民意而改變。今天的蒼生不能代表明天的蒼生發言,我們這一代去吵什麼「終極」如何,意義在哪裡?野島剛的觀察如果能加上一些民主的價值,我認為就更完整了。
最後一點補充,則是關於「主觀與客觀」因素的切割。學者與記者的訓練,往往都要求報導與研究要客觀,至少要「先客觀了解事實,再主觀提出見解」。但是對岸中國在鴉片戰爭的陰影之下,對於與「民族主義」有關的議題,幾乎永遠是直接跳到主觀結論。主觀搶占結論,就再也沒有客觀討論的空間;這是兩岸問題難解的重要關鍵。
不只對岸,我們台灣人當然也有情緒、也會反彈。我在WTO 做大使的時候,對岸經常對 WTO 祕書處施壓,所有「信紙、名片、會議、文件,統統不准台灣字樣」,這真的會惹毛所有台灣人民。有一年,我突發奇想,用交際費預算去買了一些酒,由酒廠印製酒標,上面印上 Mission of Taiwan to WTO,當成外交禮物,送給各國大使。對岸自以為戰狼無所不在,但是管不到酒莊酒標。雖然這種遊戲很無聊,但是用無聊遊戲對付老共,還是頗有樂趣的。
《低端中國》幫助我們了解中國
這本書的英文名稱是 “The Myth of Chinese Capitalism”,它還有一個副標:“The Worker, the factory, and the future of theworld.”。老實說,不論是英文主標或副標,讀者都不會猜到作者想要描述的主軸。反倒是中文書名取得比較好:「低端」,英文大概是 low-end,是指社會低層的那一群人。2017 年北京清理「低端人口」,大概是外界第一次看到這個名詞。在民主國家、尊重人權的社會,我們都不可能把任何「人」描述為「低端」。但是在中國共產黨統治的地方,不尊重人權其實是常態。
這本書所...
作者序
膝蓋幫助閱讀,閱讀訓練膝蓋
我在擔任台灣駐 WTO 大使三年期間,由於瑞士「好山好水好無聊」,也不是一天到晚有那麼多公務,閒暇時就只能瘋狂讀書。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大使館館員也常有假日無聊之歎,於是我將自購之書約百餘冊彙集捐出,供同仁免費借閱。每本書還附上一頁簡短提點,有點像是書評。提點慣了,寫下書的評論也就漸成習慣了。
2019 年回台灣歸建中央研究院,雖然瑞士的「好山好水」美景不再,但瘋狂讀書、勤寫書評似乎已成常態。以每十天一冊來算,回台迄今最少也累積了近兩百篇書評。我的書評大都貼在臉書,久而久之也累積了不少粉絲。其中《晶片戰爭》一書居然有一千八百多次分享,連我自己都嚇一跳。其餘書評通常也是數百次分享起跳,看起來小有知識推廣之效。有朋友說:出版《晶片戰爭》的天下雜誌應該要付我推書佣金,事實上未必如此。我相信,有不少比例的人是「讀完書評就不買書」的。天下雜誌沒有控訴我「實質阻礙書籍銷售」,就已經不錯了!
一兩百本書,從哪裡來的呢?絕大多數都是出版商送的,我自己花錢買的不到十本。出版商為什麼要送書呢?八成是希望我寫個好評,有助行銷推廣。難道出版商寄來的書都是我想要讀的書嗎?幸好我不挑三揀四;大概除了六法全書,我什麼書都喜歡讀。幾十年來,我都在鼓吹「不住相讀書」、也就是讀書不計目的。讀非專業書籍,本來就應該內容不設限,反正知識棗吞之後,再由腦神經網絡去篩選吸收。因為不住相,所以腦袋的吸收全無系統,凌亂雜沓。但若哪一天心有靈犀,銜接那些雜沓之點,就能自然成章。這種自然串接知識的本事,我把它描述為「膝蓋透視力」。膝蓋透視力又從何而來呢?它從閱讀而來。這有點像是正向循環:讀書訓練膝蓋,膝蓋有助讀書。
萬一書籍閱後觀感不佳,書評怎麼寫呢?書評就像是教授寫介紹信,碰到「朽木不可雕」的學生,教授通常有兩種處理方式:其一,用詞隱晦,例如說此生「非常用功」,隱喻其亟需勤以補其拙;說學生的論文「有趣」,隱喻其文章除了主題,餘皆乏善可陳。其二,則是用「最近實在太忙」的理由拒絕寫推薦信。本書收錄的書評十之九五是正面書評。偶爾有兩三本實在爛得不像話的書,我刻意留下「不同意見書」的書評,以減少爛書對社會的誤導。這些都是對事不對人,對號入座的千萬不要放在心上。
要寫一百篇書評,背後必然有十倍以上的知識奠基,否則內容必然乾澀。我所寫的評論,經常有超越書本範圍的拓展延伸、另類思考、反例析辨、旁涉其他。這些旁門左道的內容,通常遠多於書籍原本內容的介紹。書名取作「千卷耕讀一卷評」,就是刻畫這背後的準備工夫。
寫書評辛苦嗎?一點也不會。自己擔任公職的時候,經常要出席雜七雜八的會議。這些會議不能缺席,但是內容非常不營養。於是開會時就是寫評論的好機會。開會時耳朵還是要聆聽會議的風吹草動,但一心可以二用:給我一口公文信封廢紙袋、一隻原子筆,一場無聊會議開完就有 1,000 字初稿,事後小做刪修,庶幾完工矣。反正「好山好水好無聊」與「好多會議好無聊」,都一樣是無聊。
膝蓋為思辨學習之父,無聊為閱讀寫作之母。膝蓋在無聊時最好用,遂有《千卷耕讀一卷評》之成書耳。
二○二四年八月七日 朱敬一
於台北南港
膝蓋幫助閱讀,閱讀訓練膝蓋
我在擔任台灣駐 WTO 大使三年期間,由於瑞士「好山好水好無聊」,也不是一天到晚有那麼多公務,閒暇時就只能瘋狂讀書。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大使館館員也常有假日無聊之歎,於是我將自購之書約百餘冊彙集捐出,供同仁免費借閱。每本書還附上一頁簡短提點,有點像是書評。提點慣了,寫下書的評論也就漸成習慣了。
2019 年回台灣歸建中央研究院,雖然瑞士的「好山好水」美景不再,但瘋狂讀書、勤寫書評似乎已成常態。以每十天一冊來算,回台迄今最少也累積了近兩百篇書評。我的書評大都貼在臉書,久而...
目錄
【推薦序】
見樹亦見林 李安妮
君子不器 國士無雙 吳明賢
打通任督二脈之後 張瑞昌
【作者序】
膝蓋幫助閱讀,閱讀訓練膝蓋
台灣中國
《低端中國》幫助我們了解中國
野島剛所看見的《台灣十年大變局》
《余英時評政治現實》讀後
《台灣的勝算》是一本台灣人「必讀」之書
《艱難的抉擇》與《經濟學人》專題,值得一讀,但也都缺了一角
關心兩岸關係,就該讀《民主與兩岸動向》
《中國的執念》從外媒記者的角度,了解兩岸三地
《我們如何守住台灣》一語道盡全書要旨
看看他們,想想台灣──讀《等待在夜裡被捕》
老杜公的權威著作──《中國是怎麼形成的》
歷史切片
台灣與新疆,是中國「固有疆域」嗎?──讀《中國西征》
從《末日》談疫苗政策
珍愛生命,遠離帝國──讀《大逃離》
了解共產黨與極權體制,才能夠抗中保台──讀《血色大地》
「大歷史」研究的終極評論──《平等的暴政》
攤開歐洲帝國的歷史──《帝國統治世界的邏輯》與《大逃離》
讀《槍炮、船艦與筆墨》,既是知識洗禮,也是享受
讀《民族重建》,思考台灣的永續民主
迷人的未履之徑—讀《歷史的草稿》
經濟思潮
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
方法可以學習,但是「洞見」很難──論《隨機試驗:改變世界的大膽研究》
為「民粹主義」溯源──讀《成功的反思》
打造創業型國家?
寫作不能只靠筆下功夫──讀《疫後大未來》
從《不對稱陷阱》談學者從政
金融擴張如何推升不平等?──讀《大逆轉》
如何走向社會民主制度?──讀《北歐不是神話》
檢視「不平等」的大歷史──讀《資本與意識形態》
「古典自由主義」失敗的反擊史──讀《誰製造了貧窮》
企業管理
「數量技術財務」該不該有個極限?
「不完整的市場」是有意義的
《零規則》管理真的可行嗎?
《為社會而設計》提供我們一些衝擊性的思考
數位時代的經營原則:放下你手中那條舊藤!
網路時代企業競爭態勢的巨大改變──讀《生態系競爭策略》
從《結構洞》談「企業管理」這門學問
「大圖像」觀察下的《隱形冠軍 2.0》
讀《正效益模式》,思考台灣企業的 ESG
知識邊界
能源、氣候與地緣政治的紛擾
失焦的「未來」論述──讀《亞洲未來式》
比爾蓋茲教你如何避免氣候災難
《數據的假象》教我們如何辨別「狗屁不通」的鬼扯
《海權經濟大未來》述說「海權的故事」
讀了一本「全球銷售逾三百萬冊」的書
忙人膚淺的思想深度──《新社會契約》讀後
面對《大威脅》,辛勤練膝蓋
全球化時代的終結—讀《世界不再是平的》
與供應鏈戰爭無關的《供應鏈戰爭》
《太空商業時代》幫助我們想像將來的「太空產業」拼圖
腦與科技
我讀《啟示的年代》
《謊言之瓶》揭開製藥產業的醜陋
折舊、重塑、翻新──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 的大腦可塑論
《以太奇襲》描述的未來是什麼?
《越活越年輕》是一本「抗老化」之書
從腦神經科學看「情緒管理」──讀《創造快樂大腦》
對於《新 AI 與新人類》,我有許多不同意見
資安危機──讀《奇幻熊在網路釣魚》
化流體為結晶──讀《重啟人生》
你的自由不是你的自由──《拯救我們的自由》與 AI 管制
科技與共榮的千年辯證──讀《權力與進步》
人物傳記
談談兩個「小人物」
讀《喬.拜登》談「從政」這回事──說說二林科學園區的故事
我們有可能真正擺脫「臉書」嗎?──讀《後臉書時代》
對比胡雪巖與季辛吉──讀四冊有關「紅頂商人」的書
拒絕獨裁者除了要勇氣,也要有「武器」──讀《向獨裁者說不》
Elon Musk 的出現,有使世界更為美好嗎?
AI 泰斗李飛飛的養成之路──讀《電腦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
生活影藝
讀《胡適文存》四大集
《胡適文存》讀後,又(重)讀了三套古典章回小說
讀林裕森《生命不可過濾》,談葡萄酒文化
《大人的床邊故事》,讀了兩遍,還會繼續讀
讀《神行陌路》,體驗葉錦添的藝術觀察
我不是「獨裁者」,但是我想當個廚師
光陰的故事──讀《改變人類文明的 12 座時鐘》
一本「超越旅遊書」的旅遊書──《不只有巧克力,你想知道的立陶宛》
近百年的蘇聯殘酷史──讀《克里姆林宮的餐桌》
《政府不敢告訴你的健保危機》預測健保必倒
讀蘇曉康的《海慟》
一本少見的「中亞諸國遊記」──《失落的衛星》
【推薦序】
見樹亦見林 李安妮
君子不器 國士無雙 吳明賢
打通任督二脈之後 張瑞昌
【作者序】
膝蓋幫助閱讀,閱讀訓練膝蓋
台灣中國
《低端中國》幫助我們了解中國
野島剛所看見的《台灣十年大變局》
《余英時評政治現實》讀後
《台灣的勝算》是一本台灣人「必讀」之書
《艱難的抉擇》與《經濟學人》專題,值得一讀,但也都缺了一角
關心兩岸關係,就該讀《民主與兩岸動向》
《中國的執念》從外媒記者的角度,了解兩岸三地
《我們如何守住台灣》一語道盡全書要旨
看看他們,想想台灣──讀《等待在夜裡被捕...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