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按自己喜歡的方式,把自己重養一遍
三十六歲本命年的生日當天,我在廣州工作的高中同學傳來祝福後對我說:「我們在外面生活的年數,已經等於在家鄉的年數了。」
我掐指一算,不禁感慨:時間都去哪裡了?
十八歲前,父母養我,出錢出力。
十九歲時,我考上大學,半養自己——父母出錢,自己出力。
二十三歲後,我步入職場,重養自己——自己出錢,自己出力。
三十三歲後,我邊養自己,邊養女兒。
半養自己的那些年,我養成了早起的習慣,常常一個人泡在圖書館裡看書,也會用獎學金和兼職賺來的錢去旅遊,還曾孤身一人到外地實習。這些經歷雖然讓我嘗到了人生自主的甜頭,但人生自主的籌碼還不夠,畢竟經濟尚未完全獨立。
重養自己的那些年,我走南闖北,去過博物館做志工,也去過印度為公司開拓新市場。我喜歡寫作,一直堅持寫下來,幸運地出了幾本暢銷書。三十歲,我第一次到東南亞旅遊;與此同時,我的書也在東南亞出版。
在重養自己的過程中,除了完成心願,我還順手把自己的「出廠設定問題」和「歷史遺留問題」依次解決了。
我眼角有曬斑,我爸總說「沒事的」。但我在重養自己的過程中,透過科學護膚淡化了曬斑。我身上有贅肉,我媽總說「胖一點挺好的」。但我在重養自己的過程中,透過運動變苗條了。我圓肩又駝背,於是跟著退役模特兒練走路,跟著瑜伽教練學正位,糾正了自己的不良體態。我的普通話發音不標準,分不清前、後鼻音,於是報名了正音課程,開始練習唇舌、矯正發音,最終順利錄製了上百期的讀書會音頻節目。
以前的我,遇狀況易著急,遇選擇易糾結,遇不公易憋屈,遇問題易鑽牛角尖。自從看了很多心理學方面的書後,我開始適度借鑑、量身調整。經年累月,我的性格竟彷彿拋過光一樣,去除了多餘的敏感、自卑和過度自省,擁有了被討厭的勇氣和敢於面對脆弱的能力,可以心平氣和地表達不滿。
「雕像本來就在石頭裡,我只是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米開朗基羅在鑿刻雕塑〈大衛〉後說的這句話,被人總結為「鑿出你心中的大衛」。
同理,我想要的樣子本來就在自己身上,我只是發現她,然後查漏補缺,重新養出我心中的自己。
如果三十六歲的我能給二十三歲的自己捎來一句話,那就是:多謝自己的「重養」之恩。
***
在新聞寫作中,「5W1H」是基本要素,分別是When(時間)、Where(地點)、Who(人物)、What(是什麼)、Why(為什麼)、How(怎麼做)。這個框架如此簡潔、清晰、實用,為了便於大家理解「重養自己」,我決定臨時徵用它,但框架基本要素的順序需要調整。
What——什麼是重養自己
重養自己,是由於物質匱乏、家庭侷限、榜樣單一、心智未開等多方面因素,一個人未能按自己的意願去選擇生活,等到自己經濟獨立,且見識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後,決定不再隨波逐流,不再得過且過,把過往的遺憾補上,把心中的陰影淡化,把將來需要的能力補足,輕裝上陣。
重養自己,不是要推翻父母的養育之恩——把你養大,父母已竭盡全力。
重養自己,不是讓自己掉進消費主義的陷阱——核心是養自己,而不是養資本。
重養自己,不是看不上現在的自己——目標是重新發現自己,不是對現在的自己充滿不屑和不滿。
Who——誰需要重養自己
幸運的人,從小被父母順著天性養,年少時已基本形成健全的人格。
不幸的人,從小被父母逆著天性養,進入社會以後難免跌跌撞撞。
一個殘酷的現實是:一些沒被原生家庭有效養育的女孩,開竅較晚,覺醒較遲,如果未經審視,缺少重養自己這一步,就快速進入下一個人生階段,很大機率不會生活得太幸福。
演員楊冪在綜藝節目《花兒與少年》中說:「你的原生家庭,好還是不好,其實都有缺失。如果你的原生家庭本身就不好,你就缺少愛;如果你的原生家庭本身就很好,你就缺少歷練。你在原生家庭裡面沒有上過的課,你終歸還是要補上。」
根據正態分布規律,人群中極其幸運的和極其不幸的人,都屬於少數派。當然,不排除幸運的人對自己的幸運視若無睹,出現把同花順一樣的人生好牌拆散單出的狀況。而處在正態分布中間位置的絕大多數人,終歸要到社會上補課——把自己重養一遍。
Why——為什麼需要重養自己
未經重養的自己,會把人生的每個階段都過得累人累己。你把自己重養一遍,看清自己,重啟人生。小時候遙不可及的願望,是時候實現了;童年潰爛結痂的內傷,是時候癒合了。
心靈的碎片要重新拼起來,內心的缺口要打上補丁。
正如《了凡四訓》中所說:「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以前的事就像昨天一樣過去了,從今往後,一切都是嶄新的開始。
一個人,在從被養到半養,再到重養自己的過程中,會看見真正的自己。
慢慢地,那個覺得別人心情不好都錯在自己的你,那個有著大人模樣而身體裡卻還住著一個驚慌失措的孩子的你,已經變得愈來愈遠、愈來愈小了。
隨著經濟的獨立、習慣的改變、閱歷的豐富、心智的成熟、性格的穩定,最終你必將養出一個大方得體、賞心悅目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