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1961年,鹿耳門天上聖母暨代天巡狩連續3年舉行了熱鬧的出巡遶境安南區16寮,第三年(1961)除擴大出巡遶境活動外,正統鹿耳門聖母廟曾因拾得王船,本身即有舉辦王醮之淵源,於是同時啟建禳災祈安醮,形成了「鹿耳門媽香、五府千歲醮」結合的儀式,是為首科的土城香醮,俗稱「土城香」。
土城地方基於對恩主天上聖母、五府千歲、代天巡狩、西天佛祖的共同信仰,善盡角頭職責,由地方子弟自組發起團練組陣,隨駕擔任開路先鋒,壯大的規模與聲勢來彰顯神恩,反應出地方族群的凝聚團結與對聖母廟的宗教信仰向心力。在臺灣社會少子化愈來愈嚴重之下,地方自組陣頭還能保存下來,是地方信徒對信仰的具體實踐,也是非常珍貴的文化資產。
本書特色
1.3年一科,具傳統信仰之特色。結合地方發展,由王爺、媽祖信仰發展而出,以王醮為主,具歷史意義與地方特色,於民國102年(2013)被臺南市文化局文化資產管理處,以「鹿耳門聖母廟土城仔香」之名登錄為市定民俗。
2.土城香武陣有6陣和百足真人蜈蚣陣,形成在地特色,具有文化性和藝術性之信仰活動。活動內容整合多個村落相關民俗團體,共同營造頗具豐富性,屬有歷史、有特殊性的民俗活動。結合地方信仰與陣頭,形成龐大壯觀的香科。
作者簡介:
謝奇峰
1963年出生,府城五條港在地人,國立臺南大學文學碩士。
〔現任〕
臺南市導覽協會理事長
廟會民俗通電臺主持人
臺南市文化協會研究員
〔著作〕
2004年,〈峰言峰語峰神榜〉府城文學獎/佳作
2005年,《府城的古蹟/南臺灣》合著
2013年,《府城做十六歲介紹手冊》
2013年,《臺南府城聯境組織研究》
2014年,《七娘媽生.做十六歲》
2015年,《圖解臺灣神明圖鑑》(晨星)
2015年,《臺南南勢街西羅殿》
2016年,《臺南粧佛工藝研究》
2016年,《百工巧手在臺南》合著
2018年,《全臺西來庵》、《西佛國:府城傳承百年粧佛工藝》
2019年,《西羅殿戊戌年慶成祈安建醮大典紀實》
2021年,《西佛國:府城五代粧佛世家傳奇》
2021年,《八吉境五帝廟文化資產》、《鄭子寮福安宮書文化資產及特色》
2022年,《下林碧龍宮廟誌》
2022年,《圖解臺灣行業神明圖鑑:臺南體傳統工藝》(晨星)
吳明勳
1971年生,臺南市安平人,現任臺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理事,對臺灣民間信仰有多年的田野調查經驗,尤其在安平民間信仰與迎王祭典上,有著深入的觀察與研究,著有許多相關書籍與期刊論文,並擔任多場研習營、工作坊講師。
個人著作專書
2018年,《安平億載社杭州殿丁酉年啟建金籙慶成祈安三朝建醮大典》
2019年,《臺南過火儀式研究》
2019年,《安平靈濟殿孤棚祭》
2022年,《開臺佑民:安平媽》
2023年,《安平迎媽祖上香山》
合著專書
2008年,《灣裡萬年殿戊子科五朝王醮醮志》
2013年,《臺南王爺信仰與儀式》
2014年,《與千歲爺有約-臺南蘇厝長興宮七朝瘟王大醮典》
2015年,《巡狩神舟-臺灣王爺祭典中的王船製作技術》
2016年,《鹿耳門聖母廟土城仔香》
2017年,《新營太子宮羅天大醮志》
2018年,《玉勅良寶宮五朝慶成清醮暨五朝禳灾王醮紀實》
2019年,《關廟山西宮2018年戊戌年慶成祈安王醮暨遊社》
2020年,《安定真護宮王船祭》
2022年,《下林碧龍宮廟志》
章節試閱
壹、土城仔香的歷史發展
從「西港刈香」到「土城香科」
說到土城香( 鹿耳門媽香)要先從西港玉勅慶安宮的「西港刈香」談起。
西港慶安宮三年為一科的王醮,有臺灣第一香的美名,為國定民俗「西港刈香」,循例會來鹿耳門謁祖進香刈火後,才開始遶境;自咸豐6 年(1856)起,開始前來古鹿耳門媽祖宮鹿耳門溪畔請水;同治13 年(1874),鹿耳門聖母廟為洪水湮毀,土城留有二尊聖母神像在地方輪流奉祀,此後每屆科醮,西港慶安宮除來舊廟遺址謁祖請水外,並至土城爐主處請火。
土城於大正7 年(1918)迎請寄佛於海安宮的鹿耳門鎮殿大媽、佛祖眾神像回鑾土城安座,二建大廟時名「保安宮」,自第52 科(1937 年丁丑科)起,慶安宮改來保安宮恭請鹿耳門媽蒞臨主醮,並出巡遶境,為收香案,「鹿耳門媽香」於是形成。土城信眾逢香期,皆動員一二千人護駕媽祖,並自組陣頭參與遶境,其陣容的浩大,為西港仔香醮之大觀。
民國47 年(1958)戊戌科醮,慶安宮執事別請朝天宮「北港媽」為主醮,仍依往例前來土城謁祖進香,恭請聖駕。時鹿耳門媽筶示不允前往,然信眾誤解其意,強行抬舉出巡大媽聖駕前去。俟第三天遶境收香案返慶安宮後,鹿耳門媽不肯入駕王府;經西港五大老跪請,聖母顯靈起駕,直衝入王府橫掃後,連夜返駕土城。事後,土城信眾知悉聖母大鬧之原因,甚不諒解,仍停止與西港慶安宮的往來。
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自民國47 年與西港慶安宮斷香後,土城信眾於民國48 年,鹿耳門媽置天案向上蒼領「出巡16 寮」的玉旨,並擲出主壇老師為海尾朝皇宮保生大帝,鹿耳門天上聖母暨代天巡狩自民國48 至50年連續三年出香巡視安南區16寮,展開遶境巡安祈福,後於民國50 年歲次辛丑,適逢擴大慶祝民族英雄鄭成功復臺三百年紀念,自行啟建首科的「鹿耳門媽香,五府千歲醮」,當時的報紙都有大幅的報導,陣容浩大,非常熱鬧,展現了土城人對五王、媽祖的堅定信仰與團結。
「鹿耳門媽香」在西港香科自1937 年丁丑科,迄1958 年戊戌科,在西港香前後共舉行七科(第52科至59科,第54科因戰火停辦),再續土城香自己的香科,從1937 年丁丑科至今2024 年甲辰科也有87 年的歷史之久,鹿耳門媽撫慰了曾文溪上下游流域之信眾心靈,深入人心,源遠流長。
土城仔香:臺南民俗文化資產
「鹿耳門聖母廟土城仔香」於2013年被臺南市政府登錄為民俗類文化資產,登錄理由:
一、與往昔移民及信仰發展史有密切關聯性,原為西港刈香之一員,後斷香自行刈香,從民國50年迄今未曾間斷,深具傳統性。
二、香陣和儀程大抵是西港刈香的翻版,60多年來自行刈香已完全在地化,具有強烈民俗特色,為曾文溪南北兩岸出海口之大廟會。
三、三年一科,具傳統信仰之特色。結合地方發展,由王爺、媽祖信仰發展而出,以王醮為主,具歷史意義與地方特色。
四、武陣有6陣和蜈蚣陣,形成在地特色,具有文化性和藝術性,足與其他四香科媲美,已屬成熟之信仰活動。
五、活動內容整合多個村落相關民俗團體,共同營造頗具豐富性,屬有歷史、有特殊性的民俗活動。結合地方信仰與陣頭,形成龐大壯觀的香科,有凝聚地方功能,具示範作用。
……
肆、五府千歲醮
舉辦王醮的機緣
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因有拾得王船,本身即有舉辦王醮之淵源,但從日治大正2年(1913)拾得王船後,近50年都未曾舉辦王醮,直至民國47年(1958),鹿耳門聖母廟退出西港香,才有了舉辦王醮的機緣。退出西港香的鹿耳門聖母廟,於民國48至50年(1959 ~ 1961)連續3 年舉行了熱鬧的出巡遶境,民國50年(1961)的第三年遶境,為慶祝鄭成功復臺300 年,除將出巡遶境擴大為3 天外,也同時啟建禳災祈安醮(王醮),形成了「鹿耳門媽香、五府千歲醮」的型式,是為首科的土城香醮,俗稱「土城香」。
自此這樣的香、醮合一慶典,每逢丑、辰、未、戌年3年舉辦一次,至今都不曾中斷。本章節主要是以「香醮」當中的五府千歲醮為主,詳述其祭典內容的王船相關儀式、火醮、請王儀式、王府行儀、三朝禳災祈安醮等。
Ⅰ王船儀式
大正2年(1913),土城仔庄民在西爿湖仔撿到一艘從海上漂流而來的王船,船內奉有五府千歲、銅製湄洲聖母3尊、純銅製成的統兵元帥1尊、七王爺1 尊、金府三千歲1 尊、管船大王1尊、過水夫人1尊、夫人媽5尊、打頭將1尊、打波將2尊,侍衛將士36尊、水手爺等40餘尊。據耆老相傳,此船由福建漂至澎湖馬公港海靈殿附近停泊,海靈殿境眾想迎入廟奉祀,但神意表示:「是受鹿耳門聖母邀請來臺保境安民」,於是海靈殿在建醮祀王後,又將王船恭送出海,這也是正統鹿耳門聖母廟與海靈殿兩廟,雖相隔臺、澎兩地確有交陪的緣由。
早期每年吳府千歲聖誕前一日,也就是農曆9月14日,土城信眾會恭請王船出塢,送王船出海任其隨風浪漂遊,此王船巡海的盛況,直至皇民化運動後被禁才不復見。今時滄海桑田,王船已無法像昔日出海任其隨風浪漂遊,但還是會於吳府千歲聖誕前恭請王船出塢,停於五王殿拜庭上供信眾參拜。在土城香醮期間,五王殿成為莊嚴的王府,於是王船便移至王府衙門旁停泊,供信眾參拜、添載、杯請王船神像聖物等。
聖母廟的五府千歲醮雖是禳災祈安的王醮,與鄰近地方舉行王醮最大的不同處,就是無造王船與送(燒)王船儀式,但廟中所拾獲的這艘百年王船,在香醮期間仍然有相關重要的儀式要進行,例如:王船清艙、神像開光、取水與出塢、點艙添載等。
Ⅱ王船清艙
在明清時代來往臺閩兩岸的官船或商船中,大都以福船型式為主,傳統上會於船內規劃13 個空間,來存放行船時所需的各種物品與生活用品,俗稱「13艙」。而民間信仰中的王船也大都是仿照福船型式建造,同樣保留著「13艙」的觀念,但是王船的大小往往不及實際的官船、商船,無法規畫有13 艙的空間,故大多是將行船時所需的各種物資,造冊分成13個單位,也就是「十三艙艙簿」,再將艙簿所載行船所需的物品一一點明,不詳分位置通通置於船艙之內,稱為「點艙添載」。
聖母廟王船之船艙內,亦添載有行船所需之各種物品與生活用品,這當中也包含柴、米、油、鹽、五穀雜糧、日常生活用品等,這些物品尤以食物最易會腐敗產生臭味,故香醮之前一個月,王船組人員會擇日進行「清艙」,用手慢慢伸入艙內將一項一項的添載物品取出,清空船艙,並對王船的船身、船桅、船帆等進行清潔與維護,以利香醮之進行。
王船重光與神像開光
聖母的王船在清艙後進行了清潔與維護,在香醮時,將恭請管船大王、天上聖母及五府千歲安座於王船上,供信徒膜拜,但當初隨船而來的湄州媽祖會參加遶境,而開基五府千歲須坐鎮王府,故聖母廟會重新雕塑神像,並擇日為神像開光。
開光儀式是由當科香醮主法道長主持,除了重新為經過清潔與維護的王船開光,付予神聖靈力外,也為天上聖母、五府千歲、鯉魚公等神像,統兵大元帥、五府千歲、天上聖母等王令,還有王船上換新的一條龍千歲旗、王船綵、五色旗、蝴蝶旗、順風旗、龍目燈等聖物開光。同時一併為先鋒官及蜈蚣陣,榮封的旨牌、劍、印等信物,以朱砂筆點紅付予神聖性,整個儀式最後將這些新的神像、王令、聖物,依序過淨油火,進行潔淨除穢。
壹、土城仔香的歷史發展
從「西港刈香」到「土城香科」
說到土城香( 鹿耳門媽香)要先從西港玉勅慶安宮的「西港刈香」談起。
西港慶安宮三年為一科的王醮,有臺灣第一香的美名,為國定民俗「西港刈香」,循例會來鹿耳門謁祖進香刈火後,才開始遶境;自咸豐6 年(1856)起,開始前來古鹿耳門媽祖宮鹿耳門溪畔請水;同治13 年(1874),鹿耳門聖母廟為洪水湮毀,土城留有二尊聖母神像在地方輪流奉祀,此後每屆科醮,西港慶安宮除來舊廟遺址謁祖請水外,並至土城爐主處請火。
土城於大正7 年(1918)迎請寄佛於海安宮的鹿耳門鎮殿大媽、...
推薦序
民間信仰歷史的書寫典範
文◎/丁仁傑(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如果歷史的發展有一種軌跡的話,這會是什麼?Hegel 的講法,世界歷史是精神在時間中自身發展的過程。精神是人類共有的單一精神,表現為人們透過語言、心靈、文化所創造的一切。歷史是精神自我發展的歷程,也是世界走向自我意識的過程。歷史的目標就是精神的充分發展和充分的自我意識。這個充分的自我意識,也就是自由意識,它是宇宙發展的頂點。歷史就是我們的理性潛能逐漸實現為自由的過程,歷史是一個理性自由的故事。
的確,人類歷史有其理性之光,但是一個繁衍茂盛的村莊與城鎮,何嘗沒有它的歷史理性呢? 屬於臺南市安南區的土城,就是這樣一個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土城仔的位置,原為臺江內海的一部分,道光3 年(1823)曾文溪大改道之後,內海淤積形成浮陸。1823年到1860年之間,郭黃兩姓前來開墾,逐漸形成了一個大型聚落。這個聚落所在的位置,又與過去存在,而後被洪水沖走的媽祖廟間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日大正2 年(1913)海邊一艘奉有五府千歲的漂流王船漂至土城仔,五府千歲開始為當地所供奉。1918年,土城仔將五府千歲與媽祖聯合供奉。1856年西港刈香由至姑媽宮請水改至北汕尾媽祖宮請水,但1874年時媽祖宮已又被洪水沖走,西港刈香改為至鹿耳門溪邊請水,沿路會經過土城區,這乃開啟了土城庄頭參與西港刈香的契機。到了1934年後,又改成至土城鹿耳門聖母廟請媽祖,這乃大大改變了西港刈香的內部結構,可以說是一種雙元合作的刈香模式,只是維持沒有太久,1958年,以媽祖建醮神尊位置安排的問題為導火線,雙元破裂。1961年起土城仔既模仿又競爭的,創造了自己的刈香活動。它並極力擴展,經由宣稱「他們是國姓爺建立在登陸地點海灘之開基媽祖廟之唯一正當的繼承者」,而開始也更與官方的意識型態間相互呼應與增強。
相對應於信仰型態,在經濟層面,它的由浮陸到農業大鎮到市區邊沿,到璀璨的文化瑰寶,則又是另一個故事。1900年代初期,土城仔已由邊緣聚落而進入了「標準化城鎮」(standard market towns)的規模,人口可能已達於數千人。它的市場活動,提供了周邊依賴區域之貨物交換的市場,也是農產品和手工藝品往更上一級的市場系統流動的起點,和農民消費物品進口至此而向下流動的終點。1946年土城仔併入臺南市,新區名取安順與臺南之意,合稱為安南,它成為了都會區的邊緣之地。再之後就是1980年代以後,回應民族國家與都市化的發展,大型迎神賽會成為國家動員民族情感過程裡的不可或缺的基礎,土城仔再度成為中產階級懷舊與國家建立愛鄉情懷的發展基地。
就儀式活動的發展上,土城仔是一個自覺性與主動性都非常鮮明的一個聚落。聚落由無到有,宗教儀式的規模也益發完備,這正是民間社會的「歷史理性」包括︰
一、獻供關係維繫下的人神關係,沒有最完備,只有更完備(建醮、遶境王府科儀絕不可少,也絕不怠慢)。
二、超自然的超越性沒有最超越,只有更超越(媽祖和五府千歲形象的想像愈來愈為崇高,王爺迎請的過程愈來愈為神秘)。
三、循環性的時間節奏構成為傳統(三年一科絕不可省)。
四、外聘儀式專家不可或缺,但他們僅是受雇者,而協助於前三項達成嚴謹而無錯誤的狀態。
五、內部均質的多角頭的分工,形成為永續性的組織基礎。每一個角頭內部也形成為光榮的傳統,有各種物質性的資料來證明這些榮光。
六、總結前五項,反映為充滿宇宙生機性的社區秩序,人神共歡,轉禍為福,並適應於現代多變的社會。
七、不是必然,但是經常,整個地方活力背後社會關係性的基礎,往往是來自競爭而不是合作(如與西港刈香的競爭)。
土城仔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這個「歷史理性」由無到有到極其完備化的過程與內容,但因為它起自曾文溪改道,也屢受曾文溪水氾濫之苦,早期文物與歷史保存殊為不易,各姓氏宗族裡的人物或是宗教遺跡,有的僅在傳說中,有的則是後人出於特定目的而有所想像。謝奇峰與吳明勳長期參與臺灣各類廟會,深入民間,俱為民俗活動溯源與探索之老手,著作等身,屢有佳作。這一次,兩位作者上窮碧落下黃泉,甚至找出族譜,一頁一頁對照,將各角頭內部的家族源流予以釐清,有不少讓人恍然大悟的傑作。這也帶來了土城仔歷史與風俗文化的一次最豪華的饗宴。而廟方主委王增榮有此遠見,提倡地方文史,重視地方文化紀錄,發想了這本書的誕生,這更是讓人佩服。
值此新書出版之際,個人也抒發淺見,樂為本書推薦。我們也期待這本見證土城地方史與香醮專書的出版,再添傳奇,不僅創造出地方書寫的典範,也將激發出當地更為長遠且堅實的凝聚力。
民間信仰歷史的書寫典範
文◎/丁仁傑(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如果歷史的發展有一種軌跡的話,這會是什麼?Hegel 的講法,世界歷史是精神在時間中自身發展的過程。精神是人類共有的單一精神,表現為人們透過語言、心靈、文化所創造的一切。歷史是精神自我發展的歷程,也是世界走向自我意識的過程。歷史的目標就是精神的充分發展和充分的自我意識。這個充分的自我意識,也就是自由意識,它是宇宙發展的頂點。歷史就是我們的理性潛能逐漸實現為自由的過程,歷史是一個理性自由的故事。
的確,人類歷史有其理性之光,但是一...
作者序
【作者序一】
媽祖情.弟子心
文◎/謝奇峰
2023年1月開始受到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第13屆王增榮主委的聘請,前來土城仔幫忙聖母廟做文化推廣與地方記錄的工作,王主委非常重視地方的扎根,借重筆者的專長,來規劃土城仔導覽解說、舉辦文史營、舉辦研討會、廟方故事集來出版傳世,將在地文化靠紀錄保存下來。
土城仔的聚落是以鹿耳門聖母廟為中心點,原始祭祀圈以五角頭庄(土城仔庄、虎尾寮庄、郭份寮庄、中州角庄、蚵寮庄)為中心,後稱為土城角、虎尾寮角、郭岑寮角、中州角、蚵寮角,再加上中間鄭仔寮庄、最西邊的港仔西庄,再加上青草崙庄合為八角頭,後來又有砂崙腳、十份塭、溪埔仔等地的出現,合為現在的十一角頭,涵蓋有七個里(城東里、城北里、城南里、城中里、城西里、青草里、砂崙里、學東里)。
鹿耳門位於臺疆之門,清初康雍乾時代是與廈門船運對渡的唯一正口,隨著乾隆年間商業的活絡,乾隆43 年(1778)後臺南三郊(北郊蘇萬利、南郊金永順、糖郊李勝興)崛起,進入臺灣開墾與貿易的商民倍增,臺江內海大規模淤積陸化,在乾隆、嘉慶之際(18世紀末)已經發生,土城地區屬二次移民的社會,筆者梳理各角頭的移民史,從其族譜中發現,土城郭岑寮其土城開基祖郭文鎮(1784 ~ 1824)若在30歲來到鹿耳門,是在嘉慶19 年(1814),那時的臺江內海是尚未「一夕之間」大範圍的浮覆起來,道光3 年(1823)後,臺江內海陸浮,鹿耳門沙洲則變為大片陸地,也吸引了曾文溪以北,西南沿海東石、布袋、北門、學甲、將軍、佳里、西港、七股的居民陸續到此墾荒。如土城角的三郊管理人郭光潘(1798 ~1878)、虎尾寮角的蔡自香(1759 ~ 1775)、中州角的陳里(1817 ~ 1888)、鄭仔寮角的鄭強(1813 ~ 1890)、陳摻(1823 ~ 1898)等,他們都是在清代就居住在鹿耳門嶼的人,傳衍後代至今,「鹿耳門」和「塗城」、「土城」不過是同體的異名而已。
在聖母廟一年半的時間,以府城人的視角看見土城各角頭信眾對五王、媽祖、佛祖的虔誠信仰,2024年有幸能全程參與甲辰科「土城仔香」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禳災祈安香醮大典的觀察與記錄,從籌備香醮辦公室成立開始,以公開、透明的儀式來杯選出道長、手轎腳、置天案五大會首名單、杯選出五大會首、媽祖訂出日課表、展開香醮訪宮、造王府、王船清艙、豎燈篙、陣頭開舘、王船神明開光、過油、媽祖換新襖、王船取水、王船出塢、三郊請佛鑑醮、醮事起鼓……可說是千頭萬緒,都靠著大家同心協力,一步一步共同來幫媽祖完成聖事。
2024年也幫土城仔在庄的三陣武陣(虎尾寮伍聖宮宋江陣、郭岑寮聖岑宮金獅陣、青草崙紫金宮百足真人蜈蚣陣)提報無形文化資產,由各角頭子弟自組發起團練組陣,隨駕擔任開路先鋒,善盡角頭應盡的職責,反映出地方族群的凝聚團結與對聖母廟的宗教信仰向心力,在臺灣社會少子化愈來愈嚴重之下,愈顯珍貴,目前文資處已列冊追蹤。
今天《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土城香:鹿耳門媽香.五府千歲醮》一書能夠付梓,一路走來要感謝的人真的很多! 分別有:
一、第13屆王增榮主委、蔡瑞源總幹事、陸昕慈的支持。
二、各角頭的訪查有監委鄭瑞民( 美國仔)熱心的帶路。
三、郭智輝副主委的邀請,跟隨他們一起回福建晉江東石郭岑村參加郭氏宗族安座三周年慶,了解汾陽傳衍的郭氏移民社會脈絡。
四、土城虎尾寮四房蔡瑞祥(南清宮蔡姑娘副主委),做有詳細的虎尾寮西霞蔡氏五房宗譜,跟隨這脈回福建晉江東石西霞原鄉記錄,並至溫王宮看主神溫王爺的原型。
五、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兼副所長丁仁傑老師提供西港大竹林郭氏族譜。
六、香醮期間副總幹事陳壽享、王府正案吳國山、副案蔡清籐的協助。
七、還有此書一起共筆的吳明勳老師,幫忙書寫五府千歲醮。
此書若有不足之處,還請包涵,尚祈方家識者指教。
【作者序二】
緣續土城香
文◎/吳明勳
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是我過年走春必去的廟宇之一,其除了春節期間眾多的的祈福儀式與元宵的燦爛煙花之外,每逢丑、辰、未、戌年3年舉辦一次的土城香醮,也是名聞遐邇的民俗廟會活動。從2003年起,筆者開始對臺南地區的王醮與廟會民俗,展開一系列的觀察記錄,香境跨越曾文溪南北的土城香,自然也是調查記錄的重點。
土城香是南瀛五大香之一,是鹿耳門媽香與五府千歲醮合一的香醮民俗廟會,相對於鹿耳門媽熱鬧出巡的媽祖香,或許是王府與鑑醮場的封閉森嚴,使得同時於鹿耳門聖母廟舉行的五府千歲醮,顯得較少受到注意,故多年前筆者曾於一篇期刊文章中提到,土城香醮的醮典是王醮時,即被審稿的委員認為是錯誤的,然五府千歲醮所啟建的「禳災祈安醮典」即是俗稱的王醮,只不過土城香有其特殊的逐瘟方式,而非以王醮常見的送王船的方式。
2015年,臺南市文資處準備為土城香出版專書,在好友周宗楊的邀請下,前來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對土城香的醮典儀式做了近距離的田野調查記錄,並於2016年付梓出版《鹿耳門聖母廟土城仔香》一書,成為第一本書寫土城香的專書,此書在有限田調時間與書籍篇幅下,難免遺漏不夠全面周全。2024年,鹿耳門聖母廟廟方要出版屬於自己的土城香專書,於是在謝奇峰老師的邀請下,與土城香再續緣份,參與書籍的寫作。土城香是香醮合一盛大的祭典,有著眾多民俗文化觀察點,例如儀式、香境、陣頭等等;此次謝奇峰老師,從土城角頭文化歷史到香境的演變,以不同的視角做為觀察,而筆者也借此機會,在廟方相關人員的協助下,針對香醮儀式多年紀錄做了增修調整,帶來不同的土城香面向,期望此《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土城香:鹿耳門媽香.五府千歲醮》一書的出版,除為甲辰科土城香醮留下紀錄外,也能讓土城香的文史資料更為充實而完整,對土城香的文化傳承有所貢獻。
【作者序一】
媽祖情.弟子心
文◎/謝奇峰
2023年1月開始受到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第13屆王增榮主委的聘請,前來土城仔幫忙聖母廟做文化推廣與地方記錄的工作,王主委非常重視地方的扎根,借重筆者的專長,來規劃土城仔導覽解說、舉辦文史營、舉辦研討會、廟方故事集來出版傳世,將在地文化靠紀錄保存下來。
土城仔的聚落是以鹿耳門聖母廟為中心點,原始祭祀圈以五角頭庄(土城仔庄、虎尾寮庄、郭份寮庄、中州角庄、蚵寮庄)為中心,後稱為土城角、虎尾寮角、郭岑寮角、中州角、蚵寮角,再加上中間鄭仔寮庄、最西邊的港仔西庄,再加上...
目錄
推薦序 :民間信仰歷史的書寫典範 ◎ 丁仁傑(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作者序:媽祖情.子弟心 ◎ 謝奇峰
作者序:緣續土城香 ◎ 吳明勳
壹 土城仔香的歷史發展
Ⅰ.「鹿耳門嶼」即「土城」時序梳理
Ⅱ.聖母廟的轄境:七里十一角頭
貳 香醮前的準備工作與儀式
Ⅰ.醮前準備工作
Ⅱ.香醮訪宮與請佛
Ⅲ.三郊請佛鑑醮
參 鹿耳門媽香
Ⅰ.陣頭文化與儀式
Ⅱ.鹿耳門媽出巡遶境
肆 五府千歲醮
Ⅰ.王船儀式
Ⅱ.禳熒祈安送火王
Ⅲ.請王大典
Ⅳ.王府行儀
Ⅴ.三朝禳災祈安醮
伍 土城仔香的民俗特色
參考書目及網站
推薦序 :民間信仰歷史的書寫典範 ◎ 丁仁傑(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作者序:媽祖情.子弟心 ◎ 謝奇峰
作者序:緣續土城香 ◎ 吳明勳
壹 土城仔香的歷史發展
Ⅰ.「鹿耳門嶼」即「土城」時序梳理
Ⅱ.聖母廟的轄境:七里十一角頭
貳 香醮前的準備工作與儀式
Ⅰ.醮前準備工作
Ⅱ.香醮訪宮與請佛
Ⅲ.三郊請佛鑑醮
參 鹿耳門媽香
Ⅰ.陣頭文化與儀式
Ⅱ.鹿耳門媽出巡遶境
肆 五府千歲醮
Ⅰ.王船儀式
Ⅱ.禳熒祈安送火王
Ⅲ.請王大典
Ⅳ.王府行儀
Ⅴ.三朝禳災祈安醮
伍 土城仔香的民俗特色...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