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NT$ 450
優惠價: 79 折, NT$ 355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2月25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5
由航港出發>>>>重新回望基隆!
基隆設市100週年 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成立20週年
凝視港城往事的深情之作!
你認識基隆嗎?你記憶中的基隆,有什麼樣的景致風光?廟口夜市、山風海雨、思慕的人、中元祭……這些構成記憶的元素,其實都與海港有著密切關係。
本書透過八個章節,為您呈現基隆最道地的「海」味。無論是日常交通、移民、百工、居住、飲食、娛樂、文化,還是傳說故事,都與基隆港遙相呼應。由熟悉基隆歷史的作者,透過獨特的在地故事和簡潔的文字,帶領讀者發掘基隆不為人知的一面。
船行年代的港城舊事
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靜靜佇立在港邊已有百年歷史,望盡基隆港城的繁華盛世。建築見證了島嶼歷經二次大戰、政權轉換、國共內戰、國際局勢變易、經濟發展等複雜的歷史過程。現由陽明海運改建為文化館,提供民眾了解海洋及基隆地方文史的場所。
本書擬從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出發,望向四方,凝視港口,了解港與城的共生關係。我們擬想八個篇章,用新的航港角度,重新訴說關於這座城市,你可能聽過的一些故事,賦與其新的意義。
第一篇為交通篇。港口的誕生是劃時代的大事,清代劉銘傳開始有建港的構想,但真正落實為現代化的港口是在日本時代。為配合築港工程,整座城市產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推行市區改正,填海造陸、棋盤式街道規劃、整治河流,確立了今天城市的規模格局。日本政府透過縱貫鐵路將基隆、高雄相連,南北交通縮短至12小時,同時配合貨運建設海港城市獨有的臨港線鐵路。其後隨著人口的持續湧入,原先的運河退讓給予更多居住的空間,市區的風景也隨之慢慢改變。
第二篇為移民篇。大航海時代,基隆即躍上國際舞台。清代的漢人移民以漳州、泉州為主。到日本時代,溫州、廣東、福州、廈門、山東都陸續有移民遷入。同屬日本帝國版圖的琉球、朝鮮,也在基隆建立移民社群。戰後,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台,中國各省籍軍公教人員紛紛湧入,尤其1955年的大陳島撤退,政府為其在基隆設置大陳新村。隨著港口及產業發展,基隆在戰後還吸引了客家族群以及第二波島內移民,包括原住民。至今日,則以東南亞及中國的新住民為主。大海是通往世界的道路,移民與多元文化始終深鑄在海港城市的DNA中。
第三篇為百工篇。移民來到這座城市,許多工作圍繞著航港機能運作。例如碼頭工人,他們的工作不分晝夜24小時輪班進行,汗水揮灑鎔鑄強大的情感連繫,工作與生活都緊密依靠。船舶是港埠最顯著的風景,「台灣國際造船公司」所代表的大型造船業是基隆人的驕傲,和平島上則有許多小型造船公司,製造漁船、工作船、遊艇等。潛水工人的工作類型繁多,他們是港口運作不為人所知的守護者。貨物與人員的往來流動是港口最重要的功能,長崎華商泰益號留存的文獻,讓我們得窺日本時代基隆商號利用書信、電報密碼織就的貿易網路世界。
第四篇為住宅篇。由於外來移民持續湧入,加以腹地狹小,基隆從日本時代就一直面臨居住空間不足的問題。政府嘗試許多方式,包括協助推動設立台灣第一間土地開發公司「台灣建物株式會社」;鼓勵民間興建慈善住宅、成立「住宅組合」;或是官方興建市營住宅、提供低率貸款等。戰後,在美援資助下採取「自助建屋」形式,興建碼頭工人住宅。1970年代的安樂國宅則是郊區大型集合住宅的先聲。1990年代的海濱國宅則是第一個專為原住民而設立的國宅。這些帶有公共性的住宅,隨時代轉變而呈現對「理想家庭生活」的不同想像。
第五篇為飲食篇。飲食最能反映地方風土民情,基隆是個四方移民往來的海港城市,包括潮汕的沙茶、南洋的咖哩,都是在地飲食常見的佐料。碼頭工人的體力消耗大,偏愛食用大量澱粉維持飽足感,因此出現大燒賣。馬露、紙包醋和香麻油,則是地方特色醬料,提煉基隆味所不可或缺的神器。
第六篇為娛樂篇。北管於清代傳入台灣,即成為民間最流行的音樂戲曲,故俗諺云:「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北管後來分成西皮、福祿兩派,在基隆參加者分別以商人、碼頭工作者為主,雙方的音樂系統不同,以致矛盾漸增,甚至以武力械鬥相拼,在多方調停之下,廟會節慶陣頭才取代了拳頭。遍布街頭的卡啦OK,它的興起與過去基隆碼頭興盛時工人候工的情境有關,隨時代演變,如今則呈現某種老派日常家居生活的調性。最後則是今日東岸閃耀的明珠,基隆人必逛的東岸商場。這座商場的繁華背後,有著曲折的身世背景,與台灣歷史及航運發展相關。
第七篇為文化篇。我們從電影、流行歌、地方廣播三個面向,呈現大眾記憶中的基隆。基隆倚山傍海,城市景觀高低錯落,加上海港旁的大船、起重機,視覺沖擊感十足,所以常有影視團隊取景拍攝,構成基隆印象的基礎。若說最為大眾所熟知的基隆代表歌曲,非〈港都夜雨〉莫屬,這首歌誕生的背景與戰後美援及其帶來的美式文化有關。但台灣另有一股源自日本時代的文化傳統,包括如今已是日本文化遺產的門思港〈小香蕉節〉。除了楊三郎跟呂傳梓合作的〈港都夜雨〉之外,葉俊麟也從日本演歌汲取養份,寫出〈船去情也斷〉、〈行船的人〉等經典歌曲的台語歌詞。廣播曾是深具影響力的新媒體,透過電波穿透區域限制,四方人群共同感受一個特定的時刻。基隆是台灣最早接收廣播的城市,戰後益世、震華電台則培養了不同世代的廣播明星,與大眾記憶緊密相繫。
第八篇為故事篇,介紹大眾耳熟能詳的故事傳說,包括中元祭、七號房慘案、林開郡洋樓等。這些故事也都與基隆航港城市的背景密不可分。日本時代,中元祭的遊行、陣頭競賽、普度儀式,航港產業如苦力、船公司、運輸倉儲等皆為其中要角。轟動全臺的七號房分屍案,後來成了台灣推理小說的文本,以及台語電影的素材,並成為歌仔冊的傳唱主題,是臺灣社會集體記憶的重要環節。案件男女主角的身分職業,則呈現了海港城市的多元工作機會及移民流動性,讓基隆成為這個案件的背景舞台。林開郡洋樓在基隆曾有許多鬼氛謠言,其發跡過程,實則與基隆煤礦業的興盛,以及港口鐵路造就的卓越運輸條件有關。
上述篇章主題,意在說明基隆市港的綿密關係,在食衣住行樂等日常文化中,一道菜、一首歌、一則故事、一抹風景,城市生活裡諸多不經意的靈光碎片,背後都深深刻鐫著航港的印記,與山風海雨共同造就了我們的生活與記憶。
★ 戴寶村(台灣史、海洋史學者)✕詹益忠(古蹟修復暨城市規畫建築師)——專文傾力推薦
作者簡介:
書籍策畫
財團法人陽明海運文化基金會
陽明海運公司有鑑於台灣四面環海,海洋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為了使國人對海洋文化有更深的了解與重視,提供多樣化人文知性的生活空間,促進國內外海洋文化活動及觀光休憩機能,因此孕育推動海洋文化願景事業,而成立陽明海運文化基金會。
基金會近年整修1915年誕生的老建築,成立「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作為基隆文化工作的基地,也陸續推出許多精彩活動,希望在地人一起認識自己深遠的海洋文化,也讓觀光客能藉由文化活動更深入體會港邊生活。
陽明海運文化基金會希望大家的生活能夠「親近海洋、喜歡海洋、保護海洋、開發海洋、利用海洋」。為台灣未來的永續生活做好更健全的準備!
企畫製作
好風土文化有限公司
好風土是以歷史文化為核心的企劃設計團隊,從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出發,發掘台灣島嶼上,土地及人民的故事。透過跨領域的文化轉譯及資源整合,以書籍、影視、展覽、遊戲、體驗活動等多元形式呈現,將故事內容打造為具市場潛力的文化產品。
內容篇章作者(按照篇章排序)
雞籠卡米諾 單彥博|基隆文史工作者 施博文|海。嶼。足跡主理人 林炫辰|挑興文化社群總監 何昱泓|基隆文史作者「愛哭の黑熊」粉絲頁版主 陳坤松|雞籠文史協進會研究者 葉玉雯|作家 唐墨|自由工作者 Sabrina(汪怡君)|建築史研究者 沈孟穎|文字工作者 西打藍(葉奕緯)|基隆嗨嗨 廖湘玲|文史工作者 楊凱傑|電影地景踏查 島國拾影|文史研究者 周馥儀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作者:好風土文化有限公司、Sabrina (汪怡君)、何昱泓、沈孟穎、周馥儀、林炫辰、施博文、唐 墨、島國拾影、陳坤松、單彥博
優惠價: 79 折, NT$ 355 NT$ 450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2月25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5
由航港出發>>>>重新回望基隆!
基隆設市100週年 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成立20週年
凝視港城往事的深情之作!
你認識基隆嗎?你記憶中的基隆,有什麼樣的景致風光?廟口夜市、山風海雨、思慕的人、中元祭……這些構成記憶的元素,其實都與海港有著密切關係。
本書透過八個章節,為您呈現基隆最道地的「海」味。無論是日常交通、移民、百工、居住、飲食、娛樂、文化,還是傳說故事,都與基隆港遙相呼應。由熟悉基隆歷史的作者,透過獨特的在地故事和簡潔的文字,帶領讀者發掘基隆不為人知的一面。
船行年代的港城舊事
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靜靜佇立在港邊已有百年歷史,望盡基隆港城的繁華盛世。建築見證了島嶼歷經二次大戰、政權轉換、國共內戰、國際局勢變易、經濟發展等複雜的歷史過程。現由陽明海運改建為文化館,提供民眾了解海洋及基隆地方文史的場所。
本書擬從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出發,望向四方,凝視港口,了解港與城的共生關係。我們擬想八個篇章,用新的航港角度,重新訴說關於這座城市,你可能聽過的一些故事,賦與其新的意義。
第一篇為交通篇。港口的誕生是劃時代的大事,清代劉銘傳開始有建港的構想,但真正落實為現代化的港口是在日本時代。為配合築港工程,整座城市產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推行市區改正,填海造陸、棋盤式街道規劃、整治河流,確立了今天城市的規模格局。日本政府透過縱貫鐵路將基隆、高雄相連,南北交通縮短至12小時,同時配合貨運建設海港城市獨有的臨港線鐵路。其後隨著人口的持續湧入,原先的運河退讓給予更多居住的空間,市區的風景也隨之慢慢改變。
第二篇為移民篇。大航海時代,基隆即躍上國際舞台。清代的漢人移民以漳州、泉州為主。到日本時代,溫州、廣東、福州、廈門、山東都陸續有移民遷入。同屬日本帝國版圖的琉球、朝鮮,也在基隆建立移民社群。戰後,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台,中國各省籍軍公教人員紛紛湧入,尤其1955年的大陳島撤退,政府為其在基隆設置大陳新村。隨著港口及產業發展,基隆在戰後還吸引了客家族群以及第二波島內移民,包括原住民。至今日,則以東南亞及中國的新住民為主。大海是通往世界的道路,移民與多元文化始終深鑄在海港城市的DNA中。
第三篇為百工篇。移民來到這座城市,許多工作圍繞著航港機能運作。例如碼頭工人,他們的工作不分晝夜24小時輪班進行,汗水揮灑鎔鑄強大的情感連繫,工作與生活都緊密依靠。船舶是港埠最顯著的風景,「台灣國際造船公司」所代表的大型造船業是基隆人的驕傲,和平島上則有許多小型造船公司,製造漁船、工作船、遊艇等。潛水工人的工作類型繁多,他們是港口運作不為人所知的守護者。貨物與人員的往來流動是港口最重要的功能,長崎華商泰益號留存的文獻,讓我們得窺日本時代基隆商號利用書信、電報密碼織就的貿易網路世界。
第四篇為住宅篇。由於外來移民持續湧入,加以腹地狹小,基隆從日本時代就一直面臨居住空間不足的問題。政府嘗試許多方式,包括協助推動設立台灣第一間土地開發公司「台灣建物株式會社」;鼓勵民間興建慈善住宅、成立「住宅組合」;或是官方興建市營住宅、提供低率貸款等。戰後,在美援資助下採取「自助建屋」形式,興建碼頭工人住宅。1970年代的安樂國宅則是郊區大型集合住宅的先聲。1990年代的海濱國宅則是第一個專為原住民而設立的國宅。這些帶有公共性的住宅,隨時代轉變而呈現對「理想家庭生活」的不同想像。
第五篇為飲食篇。飲食最能反映地方風土民情,基隆是個四方移民往來的海港城市,包括潮汕的沙茶、南洋的咖哩,都是在地飲食常見的佐料。碼頭工人的體力消耗大,偏愛食用大量澱粉維持飽足感,因此出現大燒賣。馬露、紙包醋和香麻油,則是地方特色醬料,提煉基隆味所不可或缺的神器。
第六篇為娛樂篇。北管於清代傳入台灣,即成為民間最流行的音樂戲曲,故俗諺云:「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北管後來分成西皮、福祿兩派,在基隆參加者分別以商人、碼頭工作者為主,雙方的音樂系統不同,以致矛盾漸增,甚至以武力械鬥相拼,在多方調停之下,廟會節慶陣頭才取代了拳頭。遍布街頭的卡啦OK,它的興起與過去基隆碼頭興盛時工人候工的情境有關,隨時代演變,如今則呈現某種老派日常家居生活的調性。最後則是今日東岸閃耀的明珠,基隆人必逛的東岸商場。這座商場的繁華背後,有著曲折的身世背景,與台灣歷史及航運發展相關。
第七篇為文化篇。我們從電影、流行歌、地方廣播三個面向,呈現大眾記憶中的基隆。基隆倚山傍海,城市景觀高低錯落,加上海港旁的大船、起重機,視覺沖擊感十足,所以常有影視團隊取景拍攝,構成基隆印象的基礎。若說最為大眾所熟知的基隆代表歌曲,非〈港都夜雨〉莫屬,這首歌誕生的背景與戰後美援及其帶來的美式文化有關。但台灣另有一股源自日本時代的文化傳統,包括如今已是日本文化遺產的門思港〈小香蕉節〉。除了楊三郎跟呂傳梓合作的〈港都夜雨〉之外,葉俊麟也從日本演歌汲取養份,寫出〈船去情也斷〉、〈行船的人〉等經典歌曲的台語歌詞。廣播曾是深具影響力的新媒體,透過電波穿透區域限制,四方人群共同感受一個特定的時刻。基隆是台灣最早接收廣播的城市,戰後益世、震華電台則培養了不同世代的廣播明星,與大眾記憶緊密相繫。
第八篇為故事篇,介紹大眾耳熟能詳的故事傳說,包括中元祭、七號房慘案、林開郡洋樓等。這些故事也都與基隆航港城市的背景密不可分。日本時代,中元祭的遊行、陣頭競賽、普度儀式,航港產業如苦力、船公司、運輸倉儲等皆為其中要角。轟動全臺的七號房分屍案,後來成了台灣推理小說的文本,以及台語電影的素材,並成為歌仔冊的傳唱主題,是臺灣社會集體記憶的重要環節。案件男女主角的身分職業,則呈現了海港城市的多元工作機會及移民流動性,讓基隆成為這個案件的背景舞台。林開郡洋樓在基隆曾有許多鬼氛謠言,其發跡過程,實則與基隆煤礦業的興盛,以及港口鐵路造就的卓越運輸條件有關。
上述篇章主題,意在說明基隆市港的綿密關係,在食衣住行樂等日常文化中,一道菜、一首歌、一則故事、一抹風景,城市生活裡諸多不經意的靈光碎片,背後都深深刻鐫著航港的印記,與山風海雨共同造就了我們的生活與記憶。
★ 戴寶村(台灣史、海洋史學者)✕詹益忠(古蹟修復暨城市規畫建築師)——專文傾力推薦
作者簡介:
書籍策畫
財團法人陽明海運文化基金會
陽明海運公司有鑑於台灣四面環海,海洋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為了使國人對海洋文化有更深的了解與重視,提供多樣化人文知性的生活空間,促進國內外海洋文化活動及觀光休憩機能,因此孕育推動海洋文化願景事業,而成立陽明海運文化基金會。
基金會近年整修1915年誕生的老建築,成立「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作為基隆文化工作的基地,也陸續推出許多精彩活動,希望在地人一起認識自己深遠的海洋文化,也讓觀光客能藉由文化活動更深入體會港邊生活。
陽明海運文化基金會希望大家的生活能夠「親近海洋、喜歡海洋、保護海洋、開發海洋、利用海洋」。為台灣未來的永續生活做好更健全的準備!
企畫製作
好風土文化有限公司
好風土是以歷史文化為核心的企劃設計團隊,從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出發,發掘台灣島嶼上,土地及人民的故事。透過跨領域的文化轉譯及資源整合,以書籍、影視、展覽、遊戲、體驗活動等多元形式呈現,將故事內容打造為具市場潛力的文化產品。
內容篇章作者(按照篇章排序)
雞籠卡米諾 單彥博|基隆文史工作者 施博文|海。嶼。足跡主理人 林炫辰|挑興文化社群總監 何昱泓|基隆文史作者「愛哭の黑熊」粉絲頁版主 陳坤松|雞籠文史協進會研究者 葉玉雯|作家 唐墨|自由工作者 Sabrina(汪怡君)|建築史研究者 沈孟穎|文字工作者 西打藍(葉奕緯)|基隆嗨嗨 廖湘玲|文史工作者 楊凱傑|電影地景踏查 島國拾影|文史研究者 周馥儀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