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準會降息、美中貿易戰、美國債務危機……
當經濟實力決定了主宰力,
我們正處在所有人都無法逃離的「美式資本主義時代」!
聯準會支配時代,解構金融帝國的關鍵著作
「美式資本主義正走向新一波危機?如果想擺脫困境,就得知道我們是如何深陷其中!」
──詹姆斯.羅賓森,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共同作者
當今一切的經濟發展,都擺脫不了資本主義的影響。舉凡福特的大量生產、J.P.摩根的摩根組織化,甚至是華爾街的資本、聯準會利率、外資投信,當今社會早就被隱形的資本之手彼此相捆,而這一切的起源,正源自歷史上資本主義最滋潤的沃土:美國。
這一切是怎麼辦到的?當聯準會支配了一切,若美國再次陷入蕭條風暴,我們有可能幸免於難嗎?
百年來儘管美國經濟遇上了多場金融風暴與經濟蕭條,卻依然透過操縱人心預期不斷攀上高點,美國更挾著龐大的流入資本,在世界各地施展支配力。當美國的一舉一動都牽扯到全球經濟安穩時,美國的金融根基是什麼?是低儲蓄率、美元霸權還是矽谷投資創新?美國政府與聯準會是在為經濟災難善後,還是在創造災難?如今,在面臨新一輪的降息循環經濟時,我們該如何緊抓景氣循環的核心,突破美式資本主義的框架?
本書將分4大階段探討美式資本主義的形成與轉變,並著重探討經濟循環與囤積偏好帶來的經濟影響力,透過剖析美式資本主義如何牽扯了各國金融、戰爭波動、利息升降與地緣政治,本書大膽地討論美國資本的社會宰制力,是在下一次金融海嘯將我們滅頂之前,不得錯過的經典。
本書特色:
1.降息時代最全面的金融帝國史:2024年9月,美國聯準會啟動了降息循環,時隔4年的政策轉向,牽動全球金融貿易的敏感神經。歷年來美國降息都面臨了強大的衰退風險,作為全世界最重要的金融帝國,美元是如何走到如此強勢的地位?而聯準會作為「最後貸款人」的身分又是如何影響2008年以後複雜的地緣政治與國際局勢?要了解降息時代即將面臨的種種可能,便必須從歷史中思考、從經驗中取勝。
2.結合眾多圖表,不再是「感覺」行事:過往看待金融危機或經濟恐慌時,人們很容易下意識把時代與經濟拆開看待,甚至放大個人感覺,而欠缺解析時代的真正能力。喬納森.利維作為一名經濟史學家,他不僅僅是從資本主義誕生的根本去思考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他更結合了眾多圖表分析以及數據,去思考整個經濟社會是如何運作,人們為何時而恐慌時而貪婪。這種跨領域的書寫,才能全面地理解複雜的金融版圖。
3.窺探以古鑑今的漫長金融弧線:市面上談述經濟霸權的書,鮮少如此全面,甚至大多僅寫到2008年金融海嘯之前。然而,自2008年金融海嘯到今天,已超過15年的時間,從聯準會制度到國際地緣政治,這條漫長的金融發展線早已深入世界肌理,牽動所有國家的敏感神經。要了解全球局勢的發展、理解臺灣、美國與世界的定位,就不得錯過這本金融譜系。
4.揭露景氣循環的根本邏輯:即便是對經濟或金融不熟悉的讀者,依然可以每年感受到景氣循環的影響,但似乎鮮少有人思考景氣為何循環?推動景氣循環的原因是什麼?在此書中,便透過美國的經濟案例,逐一分析貪婪與囤積如何造成多次的通貨緊縮與金融海嘯,想要掌握投資理財或金融先機,就不可能忽略景氣循環與製造業循環的歷史淵源。
作者簡介:
喬納森.利維(Jonathan Levy)
芝加哥大學歷史系及約翰.涅伏社會思想委員會(John U. Nef Committee on Social Thought)的教授,同時也是法律、文字與社會計畫(Law, Letters, and Society)的負責人。利維長年專研經濟史議題,包括美國資本主義、全球貨幣經濟、領域涉及經濟學、歷史學與政治學,著有多本著作,包括《畸形的財富:美國新興的資本主義世界與風險》(Freaks of Fortune: The Emerging World of Capitalism and Risk in America)一書,他更以此書榮獲美國歷史學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Historians)佛雷德里克.傑克遜.特納獎(Frederick Jackson Turner Award)等獎項。
審訂
鄭仲棠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史博士、 臺北大學經濟學系助理教授。
譯者簡介:
張馨方
英國愛丁堡大學譯研所畢,現為專職譯者,譯作十餘。
相信旅行為生活帶來養分,閱讀讓自我實現成為可能。
譯作賜教: nurachang@gmail.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鄭仲棠 臺北大學經濟學系助理教授
鄭紹鈺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系博士生
精彩推薦
林明仁 臺灣大學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王宏恩 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副教授
吳介民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謝劍平 臺科大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
闕又上 美國又上成長基金經理人
游庭皓 財經直播主
§
理查.懷特(Richard White)/美國歷史學家
斯溫.貝克特(Sven Beckert)/《棉花帝國》作者
詹姆斯.羅賓森(James Robinson)/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共同作者
史蒂芬.米姆(Stephen Mihm)/喬治亞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娜歐蜜.拉莫羅(Naomi R. Lamoreaux)/古根漢獎學金得獎者、耶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查克里.卡特(Zachary D. Carter)/《和平的代價》作者
斯蒂文.博爾斯丁(Steven Pearlstein)/普立茲獎得主
「臺灣人為什麼要知道資本主義的歷史?我們每天上網刷卡下單購物、用手機檢查存款餘額、算一算下個月房貸,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並不是自然而然出現的,而是整個人類跟資本主義間互動學習而進化至如此的。這本《美式資本主義時代》,貫穿美國不同時代的領袖、移民、原住民、奴隸、企業、外國之間的互動,彼此之間為了財富、理想而不斷在不同經濟與科技發展階段辯論、革新資本跟人們互動的樣態,讓我們看到了資本主義如何跟著美國發展一起跌跌撞撞、美國以及各國政策如何把那看不見的手時而變成五毒魔爪、時而變成拯救經濟的回春妙手。如今國際間關稅、匯率、政體之爭,夾在衝突漩渦中的臺灣可透過本書進一步了解資本主義的力量,並乘風而行。」──王宏恩,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副教授
「美國是個物產豐饒,得天獨厚的國家。其建國理念強調生而平等,未承襲歐洲的貴族制與封建體系。一七七六年美國建國適逢工業革命,資本主義伴隨工業化興起,帶動資本積累與社會進步。後來資本主義也融合部分社會主義內涵,並在完全自由與政府干預間調整。基於自利的人性與可保有私人產權的特性,我認為資本主義不會消失,而在資本主義下很容易產生創新,這也正是推動經濟的主要動力。資本主義雖不完美需不斷修正,但仍是最合理的制度。本書以以宏觀又細緻的視角,描繪美國資本主義的歷史,是研究經濟史的必讀之作。」──謝劍平,臺科大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
「諸多證據都指出,臺灣正處在景氣上行的階段。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臺股指數從一萬點不斷上行,在二○二四年已經突破兩萬點。低利率與青年優惠房貸,讓資本大量聚集在房地產市場,許多投資客從中獲利,但多數青年依舊無法負擔高房價。這樣憂喜參半的發展是否穩健?臺灣是否有足夠的經驗對抗信心崩盤與資本市場衰退?要釐清這些疑問,本書或許對臺灣是最好的借鑑。馬克思曾言:『歷史總是重演,第一次是悲劇,再一次是鬧劇。』看完美國近兩百五十年來的這齣戲,我們應當更有能力避免鬧劇在臺灣上演。」──鄭仲棠,臺北大學經濟學系助理教授
「在我們經濟起飛的過程中,我們把美國當年摧枯拉朽全世界製造業的模樣,刻在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儘管一如這本書的後半部所形容的,這樣的「工業資本主義」早已不是美國的主流。換句話說,臺灣的戰後資本主義發展,繼承了某部分美國的工業資本主義精神。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模式對臺灣的影響,已深入骨髓,透過閱讀本書,你將發現,臺灣人在經濟奇蹟中所開展出的工業資本主義,其締造者並不是其他西方國家,正是美國。」──鄭紹鈺,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系博士生
「作者在前言裡頭的一句話,不要把資本僅僅視為一個生產的要素,金錢、財務、信用,都是資本經濟中不可分的齒輪,我希望讀者能夠夠好好去體會這句話,這本書雖然不是投資技巧的操作,但是這種資本經濟思維性探討,對理財方向的掌握,依然有相當幫助的,不過這類的大頭部的書籍還是需要一定興趣和耐心,但一旦看完,會有收穫的!」──闕又上,美國又上成長基金經理人
「成就非凡,必將成為經典。」──查克里.卡特(Zachary D. Carter),《和平的代價》作者
「《美式資本主義時代》巧妙地將經濟、商業、政治、社會和思想史的線索編織成引人入勝、易於理解的敘事。」──《華盛頓郵報》
「生動的社會和地緣政治史。……如果拜登真想建立一個更公正和平等的經濟秩序,他最好參考書中記錄的美國發展的成就和悲劇。」──賈斯汀.瓦薩洛(Justin H. Vassallo),《波士頓評論》
「如果不了解美國的經濟歷史,就不可能了解美國。這本書由美國最重要的資本主義歷史學家撰寫,將這個重要且無窮無盡的迷人故事化為現實,帶領讀者迅速參觀種植園、工廠、董事會會議室和政府辦公室。如果你想更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請想想歷史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斯溫.貝克特,《棉花帝國》作者
「一部非凡、全面且娛樂性十足的美國資本主義歷史,揭露了美式偉大的謬誤核心,也就是市場永遠無法與社會、政治和歷史分離。」──理查.懷特,美國歷史學家
「美式資本主義正走向新一波危機?如果想擺脫困境,就得知道我們是如何深陷其中!這需要一位歷史學家。這本書具有《國富論》的雄心和原創性……令人愛不釋手。」──詹姆斯.羅賓森,《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共同作者
「在這部宏大的作品中,作者撰寫了美國經濟生活的歷史,將資本重新置於國家歷史的中心。在他細緻卻易於理解的論述中,他展示了定義資本意義和目的的機構在過去幾個世紀中是如何顯著演變的,不僅改變了國家,也改變了資本主義本身的含義。」──史蒂芬.米姆,喬治亞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描述了這個國家經濟經歷的龐大故事,以及主要財富的所有權變得越來越狹窄的原因……作者的解釋清晰罕見,他對數字和理論的解讀非常透徹,並且解釋靈活。」──《柯克斯書評》(星級評論)
「比大多數經濟歷史學家提供的敘述更廣泛,因為它相當關注美國人對經濟變革的文化反應。然而,同時,它提供了相關經濟學文獻的最新報道,使無法理解計量經濟學的讀者也能理解。……《美式資本主義時代》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綜合著作,每個對美國歷史感興趣的人都應該閱讀。」──娜歐蜜.拉莫羅(美國經濟史家),《商業史評論》
名人推薦:專文導讀
鄭仲棠 臺北大學經濟學系助理教授
鄭紹鈺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系博士生
精彩推薦
林明仁 臺灣大學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王宏恩 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副教授
吳介民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謝劍平 臺科大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
闕又上 美國又上成長基金經理人
游庭皓 財經直播主
§
理查.懷特(Richard White)/美國歷史學家
斯溫.貝克特(Sven Beckert)/《棉花帝國》作者
詹姆斯.羅賓森(James Robinson)/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共同作者
史蒂芬.米姆(Stephen Mihm...
章節試閱
前言 混沌
幾乎所有評論家都認為,二十世紀末的那數十年裡出現了一種「新」資本主義。然而,特徵難以描述(更別說是命名了),正是這種新資本主義的顯著特徵之一。它或許是「後工業」或「後福特主義」,但這些標籤實際上說明的是「它不是什麼」,而非「它是什麼」。這是「第二個鍍金時代」,抑或是「新自由主義」時期嗎?在某種意義上是否是十九世紀晚期的再現?當然,這種資本主義的某些方面跟舊時代並無二致,譬如其不平等的形態及對債務的依賴。但是,在十九世紀晚期的鍍金時代,電腦尚未發明,而在現代,很少有人將馬匹當作交通工具。許多事物都變了。一九八○年後誕生的新資本主義不再稚嫩。應該針對主要特質來描述。
混沌時代的最大特點是,資本主義的核心動力轉變了,即經由生產、交換與消費發揮作用的投資邏輯發生了變化。自一九八○年以來,資本投資前所未見地偏好流動性,而非長期承諾。快速流動的資金,迅疾的投資與撤資,跨越各種資產階層及出入不同公司,不但顛覆了舊有的生產方式,邏輯也往往幾乎超越其他經濟模式。簡而言之,資本的流動性促成了這個受變幻莫測資產增值所主導的混沌時代。
在第十九章〈市場的魔法〉中,新時代的序幕令人熟悉:美國政府重申貨幣與信貸的稀缺價值。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二年間,為了打擊通膨(有鑑於國家貨幣制度在一九七三年脫離了金本位制,政府無法採用任何金屬標準),美聯準在新任主席保羅.沃克的領導下動用了高利率這項武器。兩位數的利率與緊接「沃克衝擊」期間信貸緊縮而來的急劇雙底衰退(double-dip recession),最終控制了通膨局勢。美聯準至此主導了全球經濟政策制定,至今仍是如此。一九八二年,這項任務大功告成但總體經濟仍舊衰退不下,美聯準態度放緩,調降了利率。新現的價格穩定使得人們的信心與預期猛增。在投機性投資熱潮的帶動下,總體經濟展開了新一波的擴張。
一九八二年後發生的事情出乎決策者的意料──此時沃克跟雷根總統早已不在是決策者。一九八○年就職後,雷根放手讓沃克主導經濟發展。他所率領的政府成員大多是理論家,他們頌揚「市場的魔法」,痛斥「大政府」的控管,譴責黑人對「福利的依賴」。大致上,他們的政策對財富所有者是友善的。政府固然實施了重要的「解除管制」,但雷根許下的經濟承諾,不論是製造業就業的復甦、國民儲蓄與投資的激增、預算赤字的減少,還是福利支出的大幅削減,沒有任何一項兌現。新的資本主義反而誕生了。
沃克衝擊改變了國內外資本投資的特徵。在全球經濟中,美國的高利率導致世界各地信貸緊縮與經濟蕭條。為了追求高利率,全球資本大量湧入美國資本市場。美金幣值飆升,使美國的貿易逆差擴大。這個新模式最終會陷入困境,徹底重組美國全球經濟霸權。二戰之後,如同過去的其他霸權,美國是資本與商品的出口國。在沃克衝擊過後,它成為了全球資本的淨進口國,以及世界製造業出口導向經濟體(包括日本、西德與後來的中國)最終消費市場。
在國內,由於資本進口與金融管制放鬆,較容易獲得貨幣與信貸。資產之間的可兌換性增加,交易流動性也更大。一九八二年之後,美聯準仍然擔心通貨膨脹,因此利率仍維持較高水準。自一戰後恢復金本位制以來,資本市場中從未出現過這樣一個時代,當時信貸極為新奇與自由可得,但利率相當高。就如同一九二○年代,一九八○年代出現了巨大的投機性投資熱潮。信心高漲的投資者為了克服高利率,拿債務當槓桿來追求短期投機利潤,尤其是股票、債券與商業地產。投機性投資重新成為經濟生活的動力,與無法饜足的美國消費主義攜手並進。
長久以來,企業的短期投機與長期投資動機便相互矛盾。不同於一九二○年代工業福特主義的誕生,一九八○年代的投機熱潮並未導致生產活動投資的激增,反而讓金融家經由「槓桿收購」打通了新的資本與信貸途徑,藉此摧毀了戰後的工業企業與推翻戰後的管理階層。固定資本存量被廢棄,尤其是在歷史悠久的東北–中西部製造業地帶。企業撤資重創了男性的製造業就業比率與工會。隨著利潤轉向短期融資,一九八○年代的總體擴張,顯然成為有史以來唯一一次固定投資占國內生產毛額份額下降的時期。
資本的流動性變大,使新資本主義變得混亂。在工業時代,固定投資已在投入夠多安置於地面上的資本財,時間久到足以讓工業社會的許多穩定結構隨之出現且安頓下來,像是工廠社區、財政三角,以及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緊接在這些投資之後,無論根源自利潤、工資或財政收入,收入都是藉由消耗工業資本財而來。當然,在混沌時代,勞動、生產與創造財富的企業依然存在,但有一種不同的價值邏輯占了上風。收入的產生從資本資產在使用過程中的貶值轉向了增值。什麼意思?不論一家企業有無創造財富或盈利,股票價值仍可能上漲。或者,增值的是另一種資產類別,例如債券、房地產或複合式「衍生性金融商品」(一種專門為此目的所新建的資產類別)。透過銷售(資本收益)或資產在信貸市場中的槓桿作用,資產的增值創造了貨幣收入。
這麼一來,原本屬於勞動者的收入成長轉向了財產所有者,也就是那些擁有增值資產的族群。因此,收入差距擴大。與「金融」與「商業」服務中資本資產增值相關的資本所有者收入與勞動收入飆升。這種現象在生活富足的地方創造了新的就業需求,即在傳統上以女性及黑人為主的低薪服務業,譬如食品製備或家庭保健。沃克衝擊過後,隨著金融資本不斷湧入美國,全球大部分地區的經濟在一九八○年代仍處於低迷狀態。因此,新資本主義在美國誕生了。
資產的增值取決於雷根所說的「市場的魔法」。對短期資產價格上漲的投機仰賴交易流動性,也就是在上漲行情中總有人願意買入。因為,如果一項資本資產沒有被拿來生產另一種可供出售的商品,本身就必須出售才能產生利潤。這個時期信貸的普遍擴張助長了這種行為。如果一項資產無法輕易售出,至少可以透過債務融資。在此過程中,市場參與者必須相信交易流動性存在,這點至關重要,因為倘若沒有這樣的信念,信心便有可能崩潰,交易可能會中止,緊迫的催債也可能導致信貸循環逆轉,使原本的流動性偏好從投機性轉向預防性。在隨之而來的衰退中,資產價格投機性投資熱潮所帶動的總體經濟擴張將走向終點。
在壓力超乎以往的混沌時代,金融市場中新的交易流動性擔保人是美聯準,即「最後貸款人」。只要美聯準能維持市場信心,讓人們繼續相信資產價值將持續增加(就像利用神奇的思維來創造奇蹟),資產就能持續增值。在此基礎上,總體經濟將得以繼續擴張。一九八二年後的經濟擴張或許缺乏長期投資,卻是一段持續很久的商業擴張期。
到了一九八○年代末,新資本主義已正式確立。在柏林圍牆倒塌與其二十世紀意識形態對手蘇聯共產主義告終之後,資本主義擺脫了一九七○年代的工業困境,前景高度可期,而這部分將在第二十章〈新經濟〉有深入討論。一九九○年代,對比隨性的雷根政府,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總統領導的「新民主黨」為新時代提出了一個長期政治經濟解決方案。柯林頓全力支持金融與技術驅動的中間偏左「全球化」願景。這是一個仍由美國主導的全球經濟,具有新的流動性、流向、能量與風險。新的自由貿易協定促成了全球資本與商品跨境流動,也小幅導致合法與非法移民流動。長期以來負責確保局勢穩定的結構與圍牆變得越來越模糊,國家邊界、公益與自利、營利與非營利之間的鴻溝逐漸消弭。柯林頓宣稱「大政府」時代結束。只要抑止公然的種族主義或性別歧視以確保機會平等,資本就會自由發揮並物盡其用,造福所有人。
在艾倫.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主席的領導下,美聯準也成為了新經濟的信徒。一九九○年代末是這個時代唯一一個固定投資率上升(資訊科技的新建基礎設施)、生產力成長率也同步提高的時期。投資與企業之間的關係也產生了變化。矽谷科技企業的估值通常取決於企業家創新「想法」的預期價值,而不是上個世代慣常的商業利潤。嶄新、無形的資本形式有所增值,譬如連接矽谷的重組關係網絡的「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在任何地方,不論線上或線下,「網絡」都成為逐漸跨越國界的美國企業新奉行的商業組織原則,甚至成為整體社會生活也核心。同時,流動性更勝以往的全球資本開始湧入美國資本市場,在網際網路的早期商業化期間抬升了美國科技的股價。一九九七至一九九八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全球信貸循環反轉、資本外逃打擊世界各地的市場與經濟之際,格林斯潘領導的美聯準出手調降了利率。此舉緩和了資本所有者緊繃的神經。然而,成本低廉的融資進一步將美國科技股的價值推到了頂端。
儘管如此,信貸循環在二○○○年出現逆轉。投資者對科技股的終極價值提出了無解的問題,美國股市遭受巨大損失。第二十一章〈大穩健時期〉講述見於二十一世紀頭十年的下一波經濟擴張。聯準會短期利率處於歷史低點,支撐了真正的全球經濟熱潮,站在舞台中央的,則是中國在二○○一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作為世界製造業大國的崛起。隨著中國的生產商向美國龐大的消費市場出口平板電視、以及蘋果公司自二○○七年推出的iPhone等產品,中國各地與美國跨國供給鏈的連結比以往更加緊密。為了支持美國的消費與累積美元計價的資產,中國也開始將鉅額存款投入美國資本市場以累積美元資產,因為美元資產具有世界上最安全、最保險且流動性最強的特性。同時,這也有助於壓低長期利率。二○○四年,聯準會主席班.柏南克(Ben Bernanke)談論當代的「大穩健時期」時指出,自沃克衝擊以來,總體經濟擴張相對延長,從國內生產毛額的角度來看,波動性也變小了。
前言 混沌
幾乎所有評論家都認為,二十世紀末的那數十年裡出現了一種「新」資本主義。然而,特徵難以描述(更別說是命名了),正是這種新資本主義的顯著特徵之一。它或許是「後工業」或「後福特主義」,但這些標籤實際上說明的是「它不是什麼」,而非「它是什麼」。這是「第二個鍍金時代」,抑或是「新自由主義」時期嗎?在某種意義上是否是十九世紀晚期的再現?當然,這種資本主義的某些方面跟舊時代並無二致,譬如其不平等的形態及對債務的依賴。但是,在十九世紀晚期的鍍金時代,電腦尚未發明,而在現代,很少有人將馬匹當作交通工具。...
推薦序
導讀 美式資本主義是怎麼一回事?
哈佛大學經濟系博士生 鄭紹鈺
臺灣人為何要讀一本關於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書?
美國對臺灣的影響力毋庸置疑。從戰後的美援,到臺灣人在經濟起飛製造的電視機與電子產品,多半外銷到美國,甚至是戰後臺灣流行的音樂、文化,乃至新竹科學園區與美國矽谷緊密的連結,以及直到臺灣今天在國際上立足的半導體產業,都與美國息息相關。然而,如果閱讀由喬納森.利維所著的《美式資本主義時代:商業帝國的誕生與經濟循環的死結》一書,你會發現美國對於臺灣的影響力,並不只在上述的層面,遠比我們所想的深入得多。
比方說,當你仔細的翻閱本書的章節,你會在美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史裡,看到某一部份你熟悉的臺灣史的影子。這絕不是意外。當你讀到書中的工業大亨卡內基,你會看到他對於工廠營運每一個環節的「成本」的精確計算到了瘋狂的程度,你便會有一種極強烈的既視感,以為你在讀臺塑王永慶的創業傳記。但你看到書中提到紐約的「家庭即工廠」的「血汗照片」,你會苦笑,因為那個畫面曾經發生在臺灣每一戶人家的客廳裡頭。當書中提到美國底特律等大型工廠裝配線上的工人,午餐只有十五分鐘的時間,你會以為是發生在臺灣某工業區的裝配線,又或是鴻海在中國鄭州的某個超巨型工廠。你如果讀到亨利.福特將泰勒主義的科學化管理導入到生產線上,對每一塊零件的良率都極盡苛求,你會在臺灣半導體的製程中看到這種「精神」的體現,當你看到書中提到美國工業起飛的巨大發明──三班輪班制,你腦中會突然浮現一個畫面:在臺灣新竹科學園區的某一廠房,在半夜仍然燈火通明。
這些既視感都不是偶然,這正是因為臺灣是美國工業主義之子。在我們經濟起飛的過程中,我們把美國當年摧枯拉朽全世界的製造業的模樣,刻在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儘管一如這本書的後半部所形容的這樣的「工業資本主義」早已不是美國的主流。換句話說,臺灣的戰後資本主義發展,繼承了某部分美國的工業資本主義精神。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模式對臺灣的影響,深入到了骨髓的程度,透過閱讀本書,你將發現,臺灣人在經濟奇蹟中所開展出的工業資本主義,其締造者並不是其他西方國家,正是美國。
儘管美國在全球上乃最重要的國家,也對戰後臺灣的形成至關重要,但古怪的是,臺灣對於美國的立國與經濟變遷的理解,卻非常的少。但這其實不是臺灣人的問題,因為在美國經濟史界,也是費了好一番功夫,美國經濟史才漸漸取代了英法的經濟史,成為了當今經濟史研究的主流。在過去,我們對於理解工業革命跟資本主義,文必稱西歐的歷史經驗──但其實說穿了只有大英帝國的歷史經驗才被當作歷史發展的道路,甚至連美國學界也曾深受其害。
筆者很幸運能在哈佛大學經濟系讀博士,目前是二○二三年的諾貝爾經濟學克勞蒂亞.戈丁(Claudia Goldin)的「經濟史讀書會」的召集人,有幸每週能跟這位本世紀的經濟史大師研討經濟史。戈丁作為美國目前最有名的經濟史家,師承另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羅伯特.福格爾(Robert Fogel),在讀書會研討的過程中,戈丁甚至給了我一個書單跟歷史材料的索引目錄,讓我可以循序漸近的理解美國經濟史。在某次餐會後,她跟我提到,美國人過去相當依賴歐洲人的敘事來理解資本主義的發展,但英法的發展經驗,都跟美國的經濟變遷相差甚遠。從她老師福格爾那一代人開始,美國人嘗試要將「經濟發展」這一觀念,內化到美國歷史當中,從而取得美國人的內在理解,這一學術工程,可謂是透過她跟她老師這兩代人的努力才算成功,目前仍方興未艾。現在由戈丁主持的「哈佛經濟史學群」的工作坊跟研討會上,近九成的報告人,都是在講美國經濟史的研究(反而是戈丁讓我在這學群裡不斷推銷臺灣、日本、南韓等地區的經驗,此乃後話)。
也就是說,我們對於英國工業革命的許多理解,不只是對東亞經驗不適用,甚至對於美國都不適用──像是另一名經濟史大師喬爾.莫基爾(Joel Mokyr)強調的英國工業革命與行會學徒制度的關聯,但美國過去甚至不存在行會學徒制度。反倒今日在東亞所熟悉的「工業資本主義」的許多元素,多是美國所發明出來,從政府的普查制度、專業化的工程師訓練、企業與工程師的有機複合體,到利用低利貸款來促進固定工業資本的形成,以及複雜工業製程裡對每一個繁複程序的精密追求,而固定資本投資又如何與會計觀念結合,這些工業資本主義的元素,多半在美國誕生並發揚光大。
然而,你讀到這邊,或許會感到疑問:你如果坐一趟飛機到美國,似乎再也看不到這些「工業資本主義」的存在了,美國的工業資本主義如何誕生,再如何被金融資本主義的思維所取代,中間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轉變,其實也是本書所爬梳的美國資本主義史的核心敘事。
本書的史料建立在許多重要的經濟史研究,包含戈丁等人的重要著作,並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新觀點:「無流動性偏好(illiquidity preference)」。作者一直所圍繞著觀點便是:工業資本的形成,乃實業的生產行為,有巨大的流動性代價,如果資本家只是想顧著盈利(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所形容的資本家「為了利潤而利潤」),相較於搞製造業的固定投資,有更好的標的,與其建立複雜的生產線,資本家為何不帶著滿滿的鈔票進到華爾街去坑殺散戶呢?
於是乎,美國的工業起飛,以及歷史上長期生產力的實質上升,不可能只單純靠在華爾街的買空賣空所達到;於是乎,在美國歷史裡,你會看到像卡內基、福特等人,對於把某些「很特別的玩意」製造出來的執著──之於卡內基便是新式的煉鋼廠,之於福特則是所謂的Model-T,之於現代的矽谷就是賈伯斯的麥金塔電腦與iPhone,讓他們得以無視華爾街資本市場的短線投機的誘惑,專注在工業資本的長期形成,這便是書中所謂的「無流動性偏好」,那是一種偏執的工業資本家精神,也是在美國福特主義與工業資本主義背後的「資本主義」驅力,也是我則在這篇導讀反覆提及的「工業資本主義精神」。
但本書也提到,美國的資本主義發展,還伴隨著另一種驅力,這驅力在美國一九八○年代解管制浪潮(或大家所熟悉的「新自由主義」)下,取得了全球性的全面勝利,這種資本主義精神單純為了利潤而利潤,更關注於用於投機的短期流動性,巴不得要將沉重的實業與製造業固定投資從企業營運跟美國經濟裡頭消除掉,這便是本書所形容的企業經營「摩根化(Morganization)」的現象。
本書對於「摩根化」的探討,金融資本家摩根(J.P Morgan)在美國當時許多的私營鐵路公路有營運問題的年代,僅僅是透過修改企業估值的會計方式(從工程師與實業習慣的歷史成本的權重加總,轉換成對「未來」盈收的部分折現),便規模重構了這些公司的「估值」,並進一步以債務轉換成股權,用上槓桿大規模併購,使得旗下少數企業得以壟斷市場,再進一步提升商品售價。儘管摩根對於實際生產一點興趣都沒有,但透過這些金融操作跟市場策略,便推升了公司「價值」,哪怕這些新增的「價值」,與實際的生產力是脫勾的,完美了實踐浮在雲上的「為了利潤而利潤」的金融資本主義精神。
對於部分讀者來說,這「摩根化」的論述聽起來十分熟悉,這便是所謂的「金融化」,也是社會科學界對於一九八○年以降對於全球新自由主義經濟常見的批判,但由此觀之,許多人批評「新自由主義」並不新,若細讀美國資本主義書,早已在華爾街行之有年。
本書所整理的史料告訴我們,包括亨利.福特的工業資本家,都在與這一種金融化的驅力對抗,而美國二戰後的政策調整,則讓天坪愈來愈傾向金融資本主義這一邊。果不其然,本書的後半章節循著戰後美國不同聯準會主席的腳步,以及多次的解管制立法,描述了金融資本主義如何取代工業資本主義,這體現在商學院畢業的管顧人員取代了傳統工程師,也體現在美國製造──外移事實上,美國不只是把工業外包到了世界外頭,美國也把自己工業資本主義的精神都外移到世界的其他地方去了。
不過,這兩股力量也有合流之處。書中僅隱誨的提到(但沒有很清楚的分析出來),但未詳盡的分析這合流的發展過程,所以筆者可以藉此在這導論中強調,這一合流的結果,似乎就是矽谷的科技創業家。一方面,矽谷充分利用了美國華爾街幾乎無窮無盡的資本銀彈,但同時這些矽谷大公司創辦人卻又不願意被金融資本所挾持,仍然保有某種創新的「偏執」,想要把某些奇怪的新發明做出來,並「擴大規模」(Scale up)到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那些卡內基與亨利.福特的奇怪匠人脾氣,在美國的大街小巷已不容易見到,但仍然能偶爾的在棲居於矽谷的一些獨角獸(unicorn)公司的創辦人身上見到。
最後,本書並不只有在談這兩股資本主義力量的分與合。本書提供了一個非常完整的架構,讓我們得以理解亞美利堅如何面對大英帝國「門戶開放」的殖民地,在傑佛遜等開國元勳的運籌帷幄下,讓美國北方變成了一個相對封閉、自成一個系統的市場。儘管美國依賴奴隸與棉花的南方仍然與英國市場緊密相連,但最終南北戰爭會使得南北這兩個資本主義系統併而為一,而在南北戰爭的戰火下,我們將看到公私結合的軍工複合體的崛起、美國以債券為主的財政系統的誕生、廢奴與反廢奴的激烈對抗──內戰結束後的美國,已然有了現代美國的雛型。而美國又如何在二戰跟冷戰的過程中不斷調整政策,使得金融資本主義獲得全面勝利,也與其中歷史發展脫不了關係。
本書作者喬納森.利維除了是芝加哥大學歷史系的教授,也在芝加哥大學的「社會思想委員會」此一機構任教,我國已故院士林毓生老師,便曾在該「社會思想委員會」從學於經濟學家海耶克之門,取得了哲學博士的學位。該委員會以博雅通學聞名,強調以跨學科的取徑來關懷社會的核心問題。這一特色也反應在《美式資本主義時代:商業帝國的誕生與經濟循環的死結》一書的寫作上。作者相當博學,其歷史解釋的立論,並不限於傳統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立場,多半穿梭在凱因斯等早期經濟大師的思想之間,其思維也受到不少當代經濟學研究的影響。
我們未必要同意利維的每一個論點,但當中許多分析,卻值得我們思索再三。對於美國資本主義發展史有興趣的讀者,本書適合作為入門之作。
導讀 美式資本主義是怎麼一回事?
哈佛大學經濟系博士生 鄭紹鈺
臺灣人為何要讀一本關於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書?
美國對臺灣的影響力毋庸置疑。從戰後的美援,到臺灣人在經濟起飛製造的電視機與電子產品,多半外銷到美國,甚至是戰後臺灣流行的音樂、文化,乃至新竹科學園區與美國矽谷緊密的連結,以及直到臺灣今天在國際上立足的半導體產業,都與美國息息相關。然而,如果閱讀由喬納森.利維所著的《美式資本主義時代:商業帝國的誕生與經濟循環的死結》一書,你會發現美國對於臺灣的影響力,並不只在上述的層面,遠比我們所想的深入得...
目錄
導讀 在臺灣景氣上行的年代觀看美國資本主義的餘暉
導讀 美式資本主義是怎麼一回事?
序言
第一部 商業時代(一六六○至一八六○年)
前 言 商業
第一章 重商主義
第二章 有機經濟,家戶經濟
第三章 共和國的政治經濟
第四章 資本主義與民主制度
第五章 信任騙局
第六章 奴隸制度與自由之間
第二部 資本時代(一八六○至一九三二年)
前 言 資本
第七章 南北戰爭與資本的重建
第八章 工業化
第九章 階級戰爭與家庭生活
第十章 民粹主義的反叛
第十一章 福特主義
第十二章 經濟大蕭條
第三部 控制時代(一九三二至一九八○年)
前言 控制
第十三章 新政資本主義
第十四章 新世界霸權
第十五章 戰後的轉折時期
第十六章 消費主義
第十七章 黃金時代的嚴峻考驗
第十八章 工業資本的危機
第四部 混沌時代(一九八○年至今)
前言 混沌
第十九章 市場的魔法
第二十章 新經濟
第二十一章 大穩健時期
第二十二章 經濟大衰退
後記
銘謝
圖片來源
註釋
導讀 在臺灣景氣上行的年代觀看美國資本主義的餘暉
導讀 美式資本主義是怎麼一回事?
序言
第一部 商業時代(一六六○至一八六○年)
前 言 商業
第一章 重商主義
第二章 有機經濟,家戶經濟
第三章 共和國的政治經濟
第四章 資本主義與民主制度
第五章 信任騙局
第六章 奴隸制度與自由之間
第二部 資本時代(一八六○至一九三二年)
前 言 資本
第七章 南北戰爭與資本的重建
第八章 工業化
第九章 階級戰爭與家庭生活
第十章 民粹主義的反叛
第十一章 福特主義
第十二章 經濟大蕭條
第三部 控制時代(一九三二至一九八○年)
前言...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