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觀看」的方式,電影複合了私密與自曝兩種相悖卻又併行無礙的特質;鏡頭四界的框格既是限制也是指引,排除一切多餘,只留下導演要你看的。在這個創作者自我邊界消隱的過程中,無數的情感、欲求、渴望、匱乏……也都隨著其創作的影像溢流而出。
作者劉森堯這一次放下譯筆,再次回歸專業影評人角色,透過精神分析的理論觀點,帶引讀者「重看」十三部經典電影。他從人格分裂與戀母情結的角度,解析恐怖大師希區考克《驚魂記》凶手的悲慘心理生活;以精神官能症詮釋王家衛《花樣年華》裡的不倫戀情;更從英格瑪.柏格曼《秋光奏鳴曲》的母女關係,找出劇中人物情感匱乏的症候……種種別開生面的析論,為讀者們打開截然不同的觀影視野。
作者簡介:
劉森堯
台灣東海大學外文系學士,愛爾蘭大學愛爾蘭文學碩士,並於法國波特爾大學攻讀比較文學博士。著有《電影生活》、《導演與電影》、《天光雲影共徘徊》,譯有《歷史學家的三堂小說課》、《威瑪文化》、《啟蒙運動:現代異教精神的崛起》、《閒暇》、《歡樂時光》、《放逐與王國》等。
章節試閱
一、永遠的一天
《永遠的一天》(A Day and Eternity)是一九九九年坎城影展的最佳影片,希臘著名導演安哲羅普洛斯的作品,這位名氣響亮的導演自從一九六○年代末期以來享譽世界影壇已久,其作品中特別以早期的《流浪藝人》聞名於世,近期大家比較熟悉的有《霧中風景》和《尤利西斯生命之旅》以及《悲傷的草原》等片。我們今天要談的這部片子主要描寫一個六十幾歲的男人發生在一天當中的故事,對男主角而言,這短短的一天幾乎就是他的生命之旅,他整個一生的縮影,他藉此機會認真省視自己失敗的生活,深刻體認生命的哀痛並由此瞻望嶄新的未來。仔細看,這部影片幾乎就是柏格曼《野草莓》一片的翻版。
過去許多人曾將安哲羅普洛斯視為柏格曼的最佳繼承人,甚至也有人認為他結合了柏格曼和塔可夫斯基的精華,展現銀幕上最精采的影像風格。就本片來看,我們可以這樣說,繼承柏格曼的部分是如同《野草莓》對生命的深刻探索並觸碰生命的哀傷本質,塔可夫斯基的部分,是他出神入化的攝影機運作方式。他巧妙運動他的攝影機,有時推進,有時橫移,並頻頻塑造美妙長拍鏡頭,經常有意無意間展現出如塔可夫斯基式的如夢似幻的作夢情境,人生像一場夢。
一九九○年代初,東歐共產國家相繼崩潰,希臘北邊的阿爾巴尼亞是巴爾幹半島最窮的共產國家,共產黨政權垮台後,衍生出許多移民和偷渡的問題,其中還包括走私和販賣兒童的問題。本片即是奠立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出一段有關人際關係的感人故事,筆調充滿對人生的反省與覺悟。首先是,導演把男主角個人的生命史和近代祖國的歷史發展緊緊結合在一起,透過男主角一天當中的生活,把他過去走過的道路,特別是情感方面,拿來跟希臘從十九世紀以來努力要脫離土耳其統治的政治歷史相結合。希臘的歷史背景,自從第十六世紀被鄂圖曼帝國征服,被土耳其人統治達四百年之久,直到十九世紀末才慢慢展開獨立運動,終於在二十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脫離土耳其真正獨立。片中述及三個歷史階段,第一個是十九世紀末,以一個當時著名詩人代表那個時代,第二個是一九六六年的十月,男主角的女兒出生滿月那天,代表希臘獨立後一段動盪不安的歲月,是軍事獨裁和共產黨對立鬥爭的慘淡時期,第三個則是一九九○年代至今。
電影中不斷反覆提到一首名之為〈解放受困之人〉的詩,在希臘的中學教科書裡有案可稽,作者是十九世紀末一位著名詩人。他原來在國外流浪,後來體認到應該回國參加祖國的獨立運動,回國後為了激勵人心,就創作這首詩。但他因為離家太久,對自己的母語竟然無法掌控自如,深深感受到詞窮而無以為繼,為了完成這首詩,就深入民間向販夫走卒買詞彙,可惜不久之後詩未完成竟與世長辭了。片中男主角決定繼續為這位前人完成這首詩,卻始終無法動筆,他自己也詞窮了。
這似乎是一首生命之詩,帶有強烈的隱喻性,「受困之人」擴大來看,指的是整個受困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希臘民族,縮小範圍來看,指的就是男主角亞歷山大,他個人在生活上即是個受困之人。從某個角度看,他是個生活的局外人,活到六十幾歲他感慨很深,覺得自己從來沒有真正生活過。電影接近尾聲時他來到醫院探望年邁生病的母親,他對母親說:「我沒有真正活過」、「人為什麼會不快樂」、「為什麼我們都活在慾望和痛苦之間」、「為什麼我老是不斷在漂泊」。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漂泊之中,即使過著很穩定的家庭生活,也難免會有不安定的感覺,人的一生都是帶有漂泊的性質,我們讀赫塞的許多小說,幾乎都離不開描寫人對安身立命的追求,渴望精神的安定,卻很少能夠成功。
活在這世上的宿命就是不停的漂泊,有的是外在的漂泊,有的則是內在的漂泊,德國著名導演溫德斯早年曾拍過多部以流浪為主題的公路電影,影片所描述的,大約即是這一類主題,就像小說家赫塞所描繪的年輕人的世界一樣。溫德斯是一九六○和一九七○年代美國搖滾樂的最佳詮釋者,就像赫塞,也是那一代年輕人精神生活的代言人,他引用美國搖滾歌手鮑布.狄倫說過的一句話:「流浪比在家更有在家的感覺」來詮釋人的不安定感。本片男主角即使有一個家,精神上還是缺少安定感,尋不到安身立命的寄託,他的生活困厄主要來自兩方面;一個是他的創作遇上瓶頸,受到了阻礙,他是當代的著名詩人,他的醫生還說他是讀他的詩長大的,可見他還是希臘當代有名的詩人,他這輩子的最大期望就是能夠把上一輩的偉大詩人沒完成的作品加以完成。另一個是情感問題,也是他個人最感傷痛的問題,主要來自他和妻子之間在感情上的不諧調,形成他在記憶上的一大創傷,而事實上這也正是這部電影的主軸部分。
這部片子包括了三段主角個人的重要回憶:許多親友聚在一起慶祝女兒出生滿月、夫妻在山崖上的共處、最後是夫妻在海邊的對話。這三段回憶都發生在同一天,透過主角的妻子生前所寫的一封信展開,筆調帶有控訴意味,我們看到一個美麗天真,占有慾很強的美麗女性,她老是要求丈夫要時時刻刻陪她,但丈夫心中總是想著創作的事情,她就說:「我要綁住你上本書和這本書當中的空檔。」這說明丈夫是多麼忽略妻子啊,他每天腦子想的都是寫詩,女兒滿月許多客人來了,他說要到海邊自己一個人冷靜一下;大家都到海邊來了,他卻又說要自己一個人到山崖去看風景,這是一個多麼自私乏味的男人啊。
把個人生命史和國家民族史結合在一起的中心主題是一首詩,展現主角個人人際關係的中心主題則是一封信。這封信對我們男主角的命運是具有決定性的。他的妻子去世已久,他在身上感覺到某種無以名狀的疼痛,據醫生判斷有可能是癌症,他必須去醫院住院檢查,就在整理物品時發現了這封沒有信封的信,因而展開了他和妻子之間塵封已久的情感記憶,信裡文情並茂,也充滿責備抱怨的語氣,但基本語調是含蓄的。對亞歷山大而言,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讓他有機會再度走入和妻子曾經共同享有的情感世界。每當進入回憶片段時,我們就會聽到妻子寫在信裡的獨白,是多麼久遠的記憶啊!剛結婚那一陣,她還曾自稱為「戀愛中的女人」,但願美麗的舊日時光能夠重新來過,可嘆一切已經是一去不復返了,以前為什麼不對她好一點呢?
這部片子表面看來很沉重,其實它的基調和柏格曼的《野草莓》是一致的,在隱喻層次上,最後都望向光明遼闊的海洋,特別是《永遠的一天》中涉及回憶部分都離不開海洋,甚至現實場景中也離不開海洋。海洋在這部電影裡頭形成為另一個重要的中心主題,它所展現的是一個永恆而沒有界限的境界,有海闊天空的隱喻性,讓我們眼睛望向一個沒有止境的未來。他原本以為要入院檢查不樂觀病情的一天,又聽聞女兒要變賣家產,這會是個不愉快的日子,但是和一個偷渡入境的阿爾巴尼亞小男孩的邂逅,卻為他帶來新的轉機,他的心情突然變為豁然開朗。「要去醫院做什麼呢?死亡對我來講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他已經六十八歲,且又隨時有可能被判定罹癌而命在旦夕,可是為什麼要拘泥於一個有限的狹小空間呢?為何不將心胸拓開,度過一個永恆的一天,然後坦蕩邁向一個比永恆的一天更多的一天,也就是明天,望向還有許多可能的未來?如同《野草莓》中七十八歲的老醫生,生活走到一個地步,體認到人生不是七十八歲就算結束了,往後還有許多日子要過,他要去開展一個更扎實且更能掌握的生命。
這部影片一開始就展現了主角亞歷山大的創傷,創傷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真正發生在身上的重大創傷,另一種是生活所帶來的創傷。這種創傷很多時候是無形的,甚至是不知不覺的,當我們在生活上不停往前走的時候,生活的創傷發生了,對生活感受到「為何生活不是我所期盼的樣子」?契訶夫的戲劇和短篇小說最常表現這種主題,他筆下的人物總是活在生活的創傷底下,頻頻吶喊著:「我所期待的生活不是這個樣子!」人年輕的時候總覺得世界掌握在自己手上,可是一到中年時對生活的感受就不一樣了,這個世界不但不在我們手上,而且發現自己根本就不屬於這個世界,我們開始陷入沮喪。
所以男主角最大的生活創傷是,他發現自己並不屬於這個世界,問題在哪裡呢?這時候我們看到了這部影片的另一個重大主題:孤獨。電影一開始他獨自站在窗口,想像對面住著一位和他一樣孤獨的人,聽相同基調的音樂,一樣心中存在著許多打不開的結。我們在生活上也許有伴侶,有別的人互相來往交際,但本質卻是孤獨的,這是生存的宿命。當我們在生活上遭逢挫折,萌生創傷的感覺時,只有勇敢面對一途,從事反省性的自我分析治療;換句話說,自我精神分析一番,我們的男主角如今所需要的就是這個,亦即生命傷痛的撫慰。
男主角活到了六十八歲才體悟到,他過去的生活原來都是一片盲點,正如佛家所告訴我們的,我們在生活上很容易陷入業障的陷阱,看不清楚自己的行為,看不清楚自己真正所要的,看不清楚自己活著痛苦的宿命根源。這部電影我把它看成是一個逐步解開生活盲點的過程,主角如何解開他自己的盲點呢?首先是挑起他對一個陌生小孩的愛心。
這部影片另一個故事主軸描寫一九九○年代末東歐和巴爾幹半島共產世界解體之後所衍生的難民和偷渡客問題,其中以和希臘隔鄰的阿爾巴尼亞問題最大。希臘本身本來就不富裕,幾乎是靠歐盟的救濟在過活,但比起巴爾幹半島那些解體的共產國家,還算是富有,因此會有許多偷渡客來打工,甚至牽涉到兒童的人口販賣問題。我們的主角在決定命運的這一天遇見了這個小孩,我們剛才說詩和信是這部片子的重要中心主題,把主角推向一個反省的世界,其實小孩也是本片的一個重要中心主題,這個小男孩將我們的主角推入另一個世界,敲醒他這輩子可能從來沒真正付出過的對他人的愛心。
導演在影片中使用了許多小孩的意象,比如邊境那場戲,導演心目中特別將小孩拿來跟主角做一個對比,一個有關生命闡述的強烈對比。小孩何等天真可愛,但很不幸他必須面對一個極端險惡的環境,他和友伴必須離鄉背井在外邦打工,還要躲避警察的追捕。片中有許多場景小孩都是被阻隔開的,用欄杆阻隔,比如在邊境或婚禮上,小孩都是掛在欄杆上,他們想跨越到另一個世界,一個險阻惡劣的環境,讓他們從小就要經歷人生的痛苦和煎熬。片中這位小孩一方面天真純潔,可另一方面卻又敏銳纖細,他和主角一起走到一個地步,首先他賣詞給他作詩;其次,只有他才看出他的內心是痛苦哀傷的,眼光尖銳而直接,似乎要看穿這個世界,顯得很早熟。凸顯了小孩意象的可愛迷人之餘,卻又顯得成熟老到。
柏格曼的《秋光奏鳴曲》描寫母親和女兒之間的對立衝突,表現出母親和女兒互相走向對方並掀開對方心扉的旅程。這部片子也一樣,一方面是男主角的自我回顧旅程,同時也是他和小孩互相走向對方以及探索對方心靈祕密世界的旅程。對小孩來講情況比較單純,對男主角來講,小孩的意象把他帶向另一個更為純真的世界,即使小孩最後還是離開了,他心底所引發的震撼力量卻久久無法散去。所以我們看到他停車在十字路口,直到清晨才離去,經過一番靜靜的思索,天亮後回到故居,他這才發現自己因為前一日的經歷而還在感動著,眼睛望向海闊天空。
一、永遠的一天
《永遠的一天》(A Day and Eternity)是一九九九年坎城影展的最佳影片,希臘著名導演安哲羅普洛斯的作品,這位名氣響亮的導演自從一九六○年代末期以來享譽世界影壇已久,其作品中特別以早期的《流浪藝人》聞名於世,近期大家比較熟悉的有《霧中風景》和《尤利西斯生命之旅》以及《悲傷的草原》等片。我們今天要談的這部片子主要描寫一個六十幾歲的男人發生在一天當中的故事,對男主角而言,這短短的一天幾乎就是他的生命之旅,他整個一生的縮影,他藉此機會認真省視自己失敗的生活,深刻體認生命的哀痛並由此...
目錄
一、永遠的一天
二、驚魂記
三、扒 手
四、花樣年華
五、秋光奏鳴曲
六、悄悄告訴她
附錄 戀愛中的男人
——關於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
七、過 客
八、朦朧的慾望
九、大開眼戒
十、大 路
十一、長日將盡
十二、鋼琴師和她的情人
十三、《雙面維諾妮卡》及其他
一、永遠的一天
二、驚魂記
三、扒 手
四、花樣年華
五、秋光奏鳴曲
六、悄悄告訴她
附錄 戀愛中的男人
——關於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
七、過 客
八、朦朧的慾望
九、大開眼戒
十、大 路
十一、長日將盡
十二、鋼琴師和她的情人
十三、《雙面維諾妮卡》及其他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