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飽含法律知識的法學教材。
不僅能讓法律人腦力激盪、心有所感,更是適合非法律人閱讀的法律入門書。
這是一本以德國法為背景的法律科普書,作者透過歷史事件與實務案例進行法律敘事,引領讀者飽覽各種法律的精華,並借用美國哲學家羅爾斯的「無知之幕」作為橋段,請讀者自己思考如何制定讓我們安居樂活的法律。書中作者不厭其煩地碰觸德國納粹時期的人事掌故以及古往今來卑微人物的悲苦際遇,在大歷史與小人物交互穿插的法律故事中,讀者可以跳脫刻板的法條邏輯,嘗試批判性的法治思辨。
作者簡介:
彼強‧莫伊尼(Bijan Moini)
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德國自由權協會(Gesellschaft für Freiheitsrechte)專職訴訟律師,主打與人權議題有關的憲法訴訟。除法律專業外,亦熱衷法律文學與科普書籍的寫作,著有以人工智慧為主題之小說《演算人生》(Der Würfel, 2019)(獲得2020年Seraph科幻小說新人獎及2020年德國最佳德語科幻小說獎)、數位法律科普書《拯救我們的自由:數位時代的起床號》(Rettet die Freiheit!: Ein Weckruf im digitalen Zeitalter, 2020)等書。
譯者簡介:
李建良
德國哥廷根大學法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系合聘教授。著有《人權理念與憲法秩序》(2018)、《多階段行政處分論:行政處分體系思維》(2024,2版)等書,譯有《法學導論的博雅講堂:當代德國法學名家的法律通識課》(2023)、《拯救我們的自由:數位時代的起床號》(2024)等書。
章節試閱
想像一下,您如果忘記您是誰,不知道今夕何夕、人在哪裡,甚至以什麼性別出生,不知道您有多聰明、健康且富有,是否有家庭或朋友,您只知道,您是一個人。然後再想像一下,不是只有您是這樣,其他的九十九個人也是如此,您和眾人一起集合在無知之幕底下。再想像一下,您們這些人被挑選來為我們的社會制定一套共同生活的規則。您對於現行法規毫無所悉,也不知道您在這個社會裡屬於強者或是弱者。
您會為我們定下何種一般而有效的規則呢?
第一章 魔法:法是什麼與法的起源
法律猶如魔法!透過文字語句,我們無中生有,創造出權利與義務、財產權與名譽、婚姻制度、企業,乃至於國家,甚至還有和平與戰爭的規則。
以上種種都是物理上無法觸及得到的。人們可以看到人,卻看不到將人與人結合在一起的婚姻;腳底下的土地,人們可以碰摸感知,卻看不到有人可以主張土地上的所有權。農田、草地及森林,人們可以與聞氣息,卻看不到將之據為領地的國家。
以上種種,皆有其道理,魔法在起作用;產生作用的關鍵點不是在法條中或契約裡寫的東西,而是我們相信它,且日久內化人心。就是這種相信讓我們規範的東西成真。在此基礎之上,我們行使我們的權利,要求別人履行其義務。
不過,法律的魔力要能夠完全地開展,上述的相信還需要付諸執行。因為,不同於自然律,人類是脆弱且易受傷害的。人類描述的不是實然事物,而是應然之道。沒有人可以忽略萬有引力,卻可能忽視契約。契約不履行會帶來損害賠償的後果;打斷別人的骨頭,要支付慰撫金;殺人,要終身監禁。違反法律的後果,屬於法律的一部分,就像投擲與落地的關係;法律不是僅僅生效,法律還要被宣示出來,必要時,強制執行。
想像一下,您如果忘記您是誰,不知道今夕何夕、人在哪裡,甚至以什麼性別出生,不知道您有多聰明、健康且富有,是否有家庭或朋友,您只知道,您是一個人。然後再想像一下,不是只有您是這樣,其他的九十九個人也是如此,您和眾人一起集合在無知之幕底下。再想像一下,您們這些人被挑選來為我們的社會制定一套共同生活的規則。您對於現行法規毫無所悉,也不知道您在這個社會裡屬於強者或是弱者。
您會為我們定下何種一般而有效的規則呢?
第一章 魔法:法是什麼與法的起源
法律猶如魔法!透過文字語句,我們無中生有,創造出權利與義...
推薦序
推薦序
《法條背後的故事》是一本以德國法律為背景的科普書。有些人不認為「法律學」是狹義認定的「科學」,或許也就不同意「科普」二字。但這無傷大雅,讀者也可以把它視為「故事書」。全書除了起頭的引言之外,內容分為公法、私法、刑法、國際法四個獨立的區塊。每個區塊又分若干篇章,其目的不在於涵蓋周全,而在於解說若干關鍵法律條文或概念的源起與背景。
前述源起背景,就公法、基本法、國際法而言,歷史軸線比較短,差不多與歐美憲政主義、人本主義、兩次世界大戰、上世紀的歐洲種族清洗、近廿年網際網路普及有關。但是就私法與刑法而言,歷史軸線拉長,故事源起甚至可以上溯至幾千年前的漢摩拉比法典。但是不論是長歷史軸線或短歷史軸線,作者挑選的故事都很好看,讀起來饒富趣味。
「趣味」二字,是所有科普寫作的關鍵字;相對於「趣味」則是「乾澀」。每個學科都有乾澀的本錢;數學、物理、經濟、病毒,都可以寫到「讓你我看到倒胃口」。但是科普寫作必須要有旁枝、有延伸、有連結、有源頭,把原本乾澀的知識加上很多裝飾,變身為好玩好看的故事。作者的故事發揮,大部分是過去數百年實際的法律個案。這些個案有些(從現在來看)極其荒謬,有些則扮演扭轉乾坤的角色,則則深入淺出,完全擺脫了法條乾澀的刻板印象。
作者講述的背景是德國法律。德國是民主國家成員,而台灣的法律也有不少條文引介了德國的法律觀念,因此我相信台灣讀者閱讀此書,並不會有太大的隔閡。但是除了民主國家的法制,我相信讀者也可能會關心另外一個歷史切分:民主憲政的法規框架與極權統治下的法規框架。由於現代的憲政主義與人本思潮僅有兩三百年的歷史,我始終還有個大疑惑:究竟是哪些因素,使得現在的世界切分成民主憲政與極權統治兩大塊的呢?這個切分,將來又是什麼走向呢?以網際網路的規範而言,哥倫比亞法學教授Anu Bradford指出,網路規範有三個競逐架構:美國是market-driven,歐盟是rights-driven,中國是statedriven。這三種架構彼此競逐,將來十年、廿年將會決定虛擬世界的規範模式。我希望法學知識淵博如作者,將來也許可以對於其他的、更宏觀的法律演變(例如資訊法律規範),也寫一本暢銷「故事書」。
過去卅幾年,我都勉強是台灣通識教育的推手;從南到北,我一共開授過整整六個學期的「高中公民」課程。原本的高中公民教科書,裡面都有法律、政治、經濟、社會的內容,但是這些內容寫得太差、太乾澀。說它填鴨都是美化,根本就像是匪諜寫的。匪諜的目的是摧毀台灣年輕學子追求知識的欲望,於是用極為乾澀的法律分類(例如公法是上對下的法律關係、私法是平行的法律關係)為內容,逼得學生硬背。我當年一時衝動,自己跳下去高中教公民,就是因為社會科學方面的科普寫作太貧乏。
十幾年下來,環境也慢慢改變了。經濟學有Steven Levitt寫的科普、法律則Richard Posner的著作早已膾炙人口、法哲學如Michael Sandel更是如日中天。本書也是科普法學的好例子,為通識教育打下一些基礎。一般的法律工作者一次只能專注於一案一法,貢獻是一點一滴的;正如杜甫所說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廣廈是私有財,所以才有杜甫的感慨。但是科普與通識都是大眾教育。大眾教育是全面的影響,它是公共財。希望這本書能夠喚起更多年輕人對法律知識的興趣。
朱敬一
於中央研究院
推薦序
《法條背後的故事》是一本以德國法律為背景的科普書。有些人不認為「法律學」是狹義認定的「科學」,或許也就不同意「科普」二字。但這無傷大雅,讀者也可以把它視為「故事書」。全書除了起頭的引言之外,內容分為公法、私法、刑法、國際法四個獨立的區塊。每個區塊又分若干篇章,其目的不在於涵蓋周全,而在於解說若干關鍵法律條文或概念的源起與背景。
前述源起背景,就公法、基本法、國際法而言,歷史軸線比較短,差不多與歐美憲政主義、人本主義、兩次世界大戰、上世紀的歐洲種族清洗、近廿年網際網路普及有關。但是就私法與...
作者序
引言
生命中有許多重要的事物,往往在我們失去的時候,才會懂得珍惜。健康、愛情、意義、和平、自由,以及正義。之所以感到可惜,因為這些都是我們幸福的泉源。比起過去,今天的湧泉更加充沛:我們活得比較健康,可以更自由地相愛,擁有近乎無窮的志向。對我們大部分的人來說,戰爭已然遠去,自由理所當然。今天,正義不是貴族獨享索求之物,而是人人可以向任何人主張的訴求。本書要述說的,正是關於這種幸福的法律,還有權利。
今天的法律,是長久以來各種奮鬥的果實,是理性勝過直覺、和平勝過戰爭、自由勝過強制、正義勝過恣意的戰果。在法條的背後,藏著許許多多的歷史故事,滿載各種悲歡離合和跌宕起伏的人類命運。古往今來,鞏固社會的,莫過於法律演進過程中所累積的碩果。只不過,我們坐擁如此良好的法律,卻幾乎沒有善加珍視;相反地:法律經常讓人有種不愉快的感覺,給人的印象不是備感吃力,就是難以親近。這點不僅可惜,而且危險。因為如果我們不珍惜法律,就不會把它牢牢握在手中,而我們可能付出的代價是,失去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東西。
人們對其所理解的事情,可以做比較好的評估。我們的法律為什麼會是如此?法律如何確保和平、自由與正義?這是本書的核心關鍵問題。答案存於過去和現在,彼此交錯、橫跨所有法領域,且與達官顯要和凡夫俗子的人類命運緊密相連。凡此背景因素很少淺而易見,就算是法律人本身,包括我在內,也不是總是明曉。
本書敘事部分會讓您無比驚訝。比如說,糾問制度(Inquisition)曾對刑事程序有著正面的影響;或者,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成為全世界最強法院一路披荊斬棘的過程;或者,十九世紀對工廠勞工及童工的剝削,有其法律上的依據;又或者,今天對我們來說理所應然的法院,從歷史的脈絡來觀察,卻是另番樣貌。今天,一個人生為女人或猶太人、非婚生,或者生於平民之家,在法律上無關緊要,可是在不遙遠的歷史流裡,卻迥然不同。今天,我們在罪責有疑時,被無罪釋放,更不會被刑求、強令認罪。這些成就新近的程度,超乎您的想像。還有,爭端──甚至是國與國之間的衝突──原則上不能以武力解決,而是由法院定分,這是一項現代的發明。喬裝科佩尼克上尉(Hauptmann von Köpenick)的生命奇遇,在刑罰發展史上帶給我們的啟示,您可能會啞然失笑。
讓我們來回穿梭於法律的過去與現在,越來越清楚的是,法律是一把雙面刃。對於犯罪行為人或被害人來說,法律是一把劍,或是一面盾,是強者或弱者的工具,是社會的束縛,也是推進力,法律會把人類與民族結合在一起,也會將其打散分離。不過,今天,我們法律在所有這些問題上都是在正確的一面作成決定,即使在第一眼不是總能夠看出。我們的法律體系如此地複雜,不是件災厄,毋寧是人類文明的傑作。法律確保我們免於國家與私人的恣意,未必處處可見,卻著實有效。無可諱言,法律有其弱點,但我們不能因為這些弱點而絕望放棄,反而更應激勵我們自己不斷地設法改善法律。
我在「自由權協會」的正式職務,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下進行策略性的訴訟:我們為了對抗不正當的監控或歧視,或為了有尊嚴的生活而提出訴訟。我們可以做這件事本身,就是一項讓人不可置信的絕大特權。世界上幾乎少有一個國家像德國一樣,人們可以這般地貫徹或改變自己的法律。這一點我們自己必須一而再、再而三地牢記在心。
這樣的意識未廣為人知,我不感意外:在中小學裡,我們幾乎不學法律。從新聞報導中,我們只知道當前的新鮮事。哪些法律決定我們日常生活,通常是在發生爭執的時候才會察覺到。的確,法律複雜且不易瞭解。但這是細節部分,就像數學一樣,我們嫻熟四則運算方法,要比靠著熟背一加一要來得容易應付接下來的算數問題。類似道理也適用在法律身上:誰要是掌握基本要領,就可以自己舉一反三。這些基本要領可以傳授給任何人,而且用讓人理解且有趣的方式。
不瞞您說,這本書承載了我對所述內容的著迷。對我來說,法律就如同一座美麗的大房子,在其結構與造型之內灌注了數以千年的人類經驗。我們當然也可以住在這座房子的外頭,但可能會相當的不舒服,遇到天氣不好的時候,甚至會有生命危險。但是我們必須始終保持警戒,這座房子不是無堅不摧,但總還頂得住考驗。如有破損,稍費功夫即可修復。重要的是,它的地基及主要梁柱牆面還在就好;其他部分可以更動,有時候甚至有其必要,如果要讓住在裡面的人覺得──或總算感覺到──舒適而安全。
我可以為您導覽這座房子嗎?我沒法一下子就向您展示所有的地方,但這點並不是壞事。碰到比較無聊的房間,我們可以乾脆快步走過。總之,有足夠美好、夠吸引人的角度讓您得以飽覽。也許,我可以成功地讓您感染上我對法律的著迷,這對我們的法律來說,應該是一件好事。
引言
生命中有許多重要的事物,往往在我們失去的時候,才會懂得珍惜。健康、愛情、意義、和平、自由,以及正義。之所以感到可惜,因為這些都是我們幸福的泉源。比起過去,今天的湧泉更加充沛:我們活得比較健康,可以更自由地相愛,擁有近乎無窮的志向。對我們大部分的人來說,戰爭已然遠去,自由理所當然。今天,正義不是貴族獨享索求之物,而是人人可以向任何人主張的訴求。本書要述說的,正是關於這種幸福的法律,還有權利。
今天的法律,是長久以來各種奮鬥的果實,是理性勝過直覺、和平勝過戰爭、自由勝過強制、正義勝過恣意的戰果...
目錄
推薦序
譯例
導讀
引言
第一編 法律通論:本質與變遷
第一章 魔法:法是什麼與法的起源
第二章 生與死:殺人之法
第二編 我們與國家的關係:公法
第三章 巨靈:憲法史
第四章 美女:《基本法》的誕生
第五章 病毒:基本權利
第六章 角力:國家的組織
第七章 推手:聯邦憲法法院
第八章 (非)理性:其他法院
第三編 我們彼此之間的關係:私法
第九章 羅馬:私法的歷史
第十章 自由與強制:契約法
第十一章 損害與咎責:損害賠償法
第十二章 債與債務:強制執行法
第十三章 家庭:親屬法
第十四章 繼承與被繼承:繼承法
第四編 犯罪應對之道:刑法
第十五章 應報:刑罰的歷史與理由
第十六章 犯罪行為:刑事實體法
第十七章 審判程序:刑事訴訟法
第十八章 法律效果:刑罰與量刑
第五編 我們與其他民族的關係:國際法
第十九章 和平:歐盟法
第二十章 戰爭:國際法
收尾
致謝
後記
推薦序
譯例
導讀
引言
第一編 法律通論:本質與變遷
第一章 魔法:法是什麼與法的起源
第二章 生與死:殺人之法
第二編 我們與國家的關係:公法
第三章 巨靈:憲法史
第四章 美女:《基本法》的誕生
第五章 病毒:基本權利
第六章 角力:國家的組織
第七章 推手:聯邦憲法法院
第八章 (非)理性:其他法院
第三編 我們彼此之間的關係:私法
第九章 羅馬:私法的歷史
第十章 自由與強制:契約法
第十一章 損害與咎責:損害賠償法
第十二章 債與債務:強制執行法
第十三章 家...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