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微知著,游動掃描,反能看清人生趑趄行進,以及個人與時代之間的互證。」楊佳嫻(作家,清大中文系副教授)
「虛度年華」是香港文學網絡媒體「虛詞」專欄,將個別文人的特定歲數聚焦放大,以趣味性的角度織裁文學史料,讓讀者可以更細緻地看文人當時的境遇,當時的社會環境,某個年份在文人的文學生命與文學史脈絡中的位置,以及他們複雜幽微的內心。二十八歲——作家的第一本書剛面世或快要面世;只是,這不代表心情就一定很好……
一九一一年,弗蘭茲.卡夫卡,二十八歲。距離他出版第一本著作,尚有一年。
一九二四年, 費茲傑羅,二十八歲。距離出版《大亨小傳》,尚有一年。
一九八四年,夏宇,二十八歲。距離陳珊妮《乘噴射機離去》大碟上巿,尚有十一年。
三十三歲——都市傳說,一個人的三十一至三十三歲,會是飛揚提升的關鍵歲數,否則……
一九一五年,維珍尼亞.吳爾芙,三十三歲,距離出版《自己的房間》,尚有十四年。
一九三〇年,威廉.福克納,三十三歲,距離他奪得諾貝爾文學獎,尚有十九年。
一九三八年,尚-保羅.沙特,三十三歲,距離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尚有二十六年。
四十六歲——被稱為「人生最不幸的年紀」,不少作家遭遇創作瓶頸、離婚喪親入獄等人生困境……
一九〇〇年,奧斯卡.王爾德,四十六歲,潦倒病逝。
一九五九年,阿爾貝.卡繆,四十六歲。翌年一月四日,他將完結短暫而燦爛的一生。
一九九五年, 村上春樹,四十六歲。距離他出版《1Q84》,還有十四年。
作者簡介:
「虛詞」為香港文學生活館旗下網上文學發表平台,以文學為中心,旁及電影、劇場、視藝、音樂等範疇,再從而觸及社會時事,連結華語創作界。「虛詞」持續探索更多跨越定型和既有分類的獨特作品,讓不同意見與作品互動交流,讓那些我們日常觸及、但尚未被完全理解或包納的事物,被重新發現。 香港文學生活館由一群香港作家、學者、文化人、藝術家、媒體人組成。自 2013年成立以來,每年均會舉辦大量與文學及閱讀相關的活動、課程、展覽,帶動城中文藝氣氛,廣受傳媒及兩岸三地文化界注意。 虛詞網址:https://p-articles.com/
譯者簡介:
「虛詞」為香港文學生活館旗下網上文學發表平台,以文學為中心,旁及電影、劇場、視藝、音樂等範疇,再從而觸及社會時事,連結華語創作界。「虛詞」持續探索更多跨越定型和既有分類的獨特作品,讓不同意見與作品互動交流,讓那些我們日常觸及、但尚未被完全理解或包納的事物,被重新發現。
香港文學生活館由一群香港作家、學者、文化人、藝術家、媒體人組成。自 2013年成立以來,每年均會舉辦大量與文學及閱讀相關的活動、課程、展覽,帶動城中文藝氣氛,廣受傳媒及兩岸三地文化界注意。
虛詞網址:https://p-articles.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楊佳嫻(作家、清大中文系副教授)
王聰威(作家、編輯)
朱宥勳(作家、評論人)
卓韻芝(作家、編劇)
黃念欣(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廖偉棠(詩人、作家)
名人推薦:楊佳嫻(作家、清大中文系副教授)
王聰威(作家、編輯)
朱宥勳(作家、評論人)
卓韻芝(作家、編劇)
黃念欣(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廖偉棠(詩人、作家)
章節試閱
編者序:回首行樂地
網上偶見一句詩:「願有歲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頭」——這詩字句平白、對偶不工,只是若你興起要找它的出處,卻會發現它有兩個版本:一作「願有歲月可回首」,一作「願無歲月可回首」——這一字之差倒問出一個相當有意思的問題:到底是有歲月可回首比較好,還是無歲月可回首比較好?答案大概取決於「回首」是甜蜜還是痛苦。只是,甜蜜痛苦只怕也是共存的,一枚硬幣之兩面。無論歲月是否可堪回首,詩句始終以「深情共白頭」為篤定答案——只是想想,有所謂「情深不壽」,而風流人物也不一定能活到白頭。
生命的劇情起伏轉折,意義總是後來才知道,能否活到白頭也看命運如何播弄。那麼,在關鍵的年份,或命運的轉折來到之前或之後,偉大的人物正經歷怎樣的境遇、內心有如何的感觸?本書聚焦的是中外著名文人在特定歲數的生命故事,文人內在世界更為豐富,與外在境遇有時相反有時相承,參讀時會有更複雜的體會,與我們自身的生命有更多層次的對話。
本書中的文章,來自香港文學網絡媒體「虛詞」的專欄「虛度年華」。媒體寫作有所謂「炒稿」,即是消化資訊而重綴成引介文章,「虛度年華」就是一個編輯部炒稿專欄。「虛詞」之前結集成書的專欄就有《文學單身動物園》、《文藝星座馬戲團》;「虛詞」編輯部設欄著重有特殊的切入點,以期有趣味性的角度織裁本來可能有點沉悶的文學史料;當時,編輯部就是希望將個別文人的特定歲數聚焦放大,讓讀者可以更細緻地看文人當時的境遇,當時的社會環境,某個年份在文人的文學生命與文學史脈絡中的位置,以及他們複雜幽微的內心。是故,所有文章皆有同樣格式的句子作開首結尾:首句「某某年,某人,若干歲數。」揭開劇場帷幕;結尾則是「某某年,某人,若干歲數。距離那人的人生關鍵(如生死大關、出版關鍵著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名揚天下等),還有若干年。」這個對照引起抑揚悲喜之慨嘆效果不一,當時主角懵然不知,倒是讀者擁有了時間視角的制高點,讀者才能細味時間的意義——而日後再讀,讀者心境不同,感受也當不同。
本書收錄的是三個歲數,這些歲數的選擇一開始只是直覺(有點賭博成分:必須要選一個對夠多作家來說有意義的歲數才方便組稿搜集資料)——而在組稿的過程中,整體的意義才慢慢浮現出來:
二十八歲——我們最早選擇這個歲數,因為覺得青春比較美好,應該選一個三十之前的歲數,而又不像二十九那樣太具「門檻歲數」的趑趄性質。而後發現,這個歲數偏向選擇早熟型作家,他們往往是剛出版第一本書,或者快要出版第一本書,這類作家與閱讀巿場的關係會較為緊密。只是,出版了第一本書,不代表心情就一定很好。整個欄目及本書的開卷第一篇,都是〈卡夫卡:每天都想離開地球〉。「虛詞」對於厭世者有著偏袒。
三十三歲——選擇這個歲數,是因為香港文化界一直有個都巿傳說:一個人的三十一至三十三歲,會是飛揚提升(粵語所謂「彈起」)的關鍵歲數,如果當時不彈起,那就可能一生沉瘖……那時是想用組稿來驗證一下這個都巿傳說,也希望多寫文人的飛揚一面……「虛詞」也喜歡迴護飛揚者。
四十六歲——這個本是繼二十八歲之後的第二個題目選擇,然後上網一搜尋,發現原來四十六歲被稱為「人生最不幸的年紀」、「人生幸福U型的底部」,的確不少作家遭遇創作瓶頸、離婚喪親入獄等等人生困境,有些很有才華的作家乾脆活不過四十六歲,像佩索亞、李商隱、卡繆、凱魯亞克……天啊文章愈來愈沉,後來就改去組三十三歲。「虛詞」對於人生困境,也心存不忍。
所以這三章展示出來的文人生命,有些是回首叫雲飛風起,有些是忍把浮名換了低斟低唱,有些則是訣別已在眼前。有些作家會重複出現,如卡繆、王爾德、吳爾芙等,必須感恩他們可搜尋到的資料夠多夠細,而許多中港臺現當代作家則好像尚未享有同等的待遇(起碼在成稿當時)。本來還在想如果再老一點六十到七十之間,應該是哪個歲數比較有意義……但那時已經是二○一九年了,編輯部遭遇一些大家能夠懂得的困難,整個專欄也在疫情來到前戛然而止。
在文學媒體中工作的當然是文學愛好者,為「虛度年華」撰過稿的編輯部成員包括劉平、黃潤宇、沐羽、李顥謙、黃柏熹、陳芷盈,其中多人走上作家之路,或將要成為作家。所以這些「炒稿」,其實不是AI式的硬資料整理,而是以文人看文人的主觀角度,充滿感情與評論的眼光,去統合客觀資料,寫成他們自己都算滿意的故事。文章當時不署名,現時出版也出現不知作者歸誰的撲朔迷離狀況,自然是一個雙魚座總編的海王星問題。在此感謝各位作者的辛勞,《易經.泰卦》說「翩翩不富以其鄰」,翩翩乃言鳥群飛舞、呼朋引伴,而「不富以其鄰」是指不被財利驅引,而是以志趣、理念來驅使。祝大家在文學路上,歲月長,衣裳薄;回首行樂地, 明日隔雲山。
卡繆:自由之始
一九四一年,阿爾貝.卡繆(Albert Camus ),二十八歲。
如果將阿爾貝.卡繆的一生分成幾個階段,二十八歲的他,剛好踏在「荒謬期」與「反抗期」的界線之上。這位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以他的「荒謬」哲學最廣為人知,荒謬之後又導向「反抗」與「自由」等等超脫的概念,然而,在文學家的身分下,卡繆首先是一名記者。
一九四〇年,卡繆從阿爾及利亞移居巴黎,為《巴黎晚報》擔任編輯部秘書,儘管當時巴黎正籠罩在戰爭醞釀的低氣壓中,鼻尖底彷彿瀰漫一股硝煙味。卡繆前往巴黎,有說是受到阿爾及利亞政府驅逐,因為他在幾份當地報紙裡的行徑,早就被當局視為眼中釘―他主張阿拉伯人能與歐裔享有同等政治權利與薪酬待遇;又揭穿阿爾及利亞北部卡比利亞地區的貧窮狀況;不只一次幫助那些被誣陷欺壓的人追討正義。
卡繆的正義感為他豎立不少敵人,最後落得被封殺的下場,於他寫信告訴他的拍檔帕斯卡.皮雅(Pascal Pia ),他要去巴黎。一九四〇年三月十四日,他登上前往馬賽的船,而在他的行李箱中,收藏了一部即將驚艷文壇的著作。
抵達巴黎後,他整天躲在房間裡寫作,一邊聽窗外傳來的聲音,他在筆記寫道:「陌生,我承認只覺得一切怪怪的,一切陌生。」戰爭的陰影將這座城市置於一種詭異的氛圍下―街上的巡警隨身攜帶防毒面具、晚上車輛的車頭燈因為被藍色燈罩蓋住而發出詭異的光「假戰」 (Phony war )狀況持續至四月。而他在五月完成了《異鄉人》。
《異鄉人》屬於「荒謬三部曲」之一,「荒謬三部曲」由小說、戲劇與論述組成,劇本《卡利古拉》早於一九三八年寫就,現在小說《異鄉人》完成,卡繆也沒有停下來,馬上動手撰寫《薛西弗斯的神話》。似乎戰爭並沒有對他的寫作計劃做成多大的影響,事實上,「荒謬三部曲」裡每一部作品都沒有花費他太長的時間。
那時候他還未知道這本小說會為他帶來多大的名聲,他只是如實地寫下他對世界的荒謬感受,卡繆從來不採取逃避手段,他的哲學一點都不消極,而是對荒謬境況的正面迎擊。那是在兩次大戰之間如雨後春筍一樣冒出的存在主義文學,雖然卡繆有時反對這個貼在他身上的標籤。於是在一年之後,他二十八歲,《薛西弗斯的神話》也宣告完成。同年的十二月十五日,他目擊法國共產黨的政治人物與記者卡布里埃.貝里(Gabriel Peri )被德軍處死,這件事在他心內埋下了苗頭。
他在日記裡寫道:「 《薛西弗斯的神話》脫稿,三荒謬完成了,自由之始。」
事實上是反抗伊始。在他把《異鄉人》與《薛西弗斯的神話》出版後,城內一紙風行,也令西蒙波娃與沙特等人留意到他的存在,下一年他加入地下報刊《戰鬥報》,以筆代槍,開始了他反抗納粹德軍的地下活動。
一九四一年,阿爾貝.卡繆,二十八歲。距離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尚有十六年。
村上春樹:地下鐵事件,走進黑暗面
一九九五年,村上春樹,四十六歲。
對於絕大多數的日本人來說,一九九五年絕對是滿載痛苦的一年―一月十七日,關西發生神戶大地震;到了三月二十日早上,五名奧姆真理教的教徒,各自在東京地鐵五條行車線上的列車施放沙林毒氣。事件共導致十三人死亡,超過六千三百人受傷。
那年的村上春樹,還在埋首長篇《發條鳥年代記》的最後撰寫工作。十二月,他決定走訪沙林毒氣事件的受害者家庭。歷經一年時間,採訪了六十二名受害者,就在事件的兩周年之際,他出版《地下鐵事件》;一年後,他再發表《約束的場所:地下鐵事件Ⅱ 》。
像沙林一樣的現實之惡
沙林毒氣事件之後,社會均把敵視、批判的目光放到奧姆真理教教主麻原彰晃與其信眾身上。村上春樹寫作《地下鐵事件》的目的,正是希望突破當時的排他心理,同時抗拒悲憫的消費,平實而深入去呈現事件受害者們的心理狀態:
在我打算寫「地下鐵事件」的當時,因為社會的關心壓倒性偏向地下鐵沙林事件加害者方面的奧姆真理教,所以我有心想試著把被害一方的普通人的姿態,以接近地面的眼光來把他們浮雕出來。不光是因為「有這樣可憐的被害者」。
視力嚴重受損、記憶力變差、時常頭痛、因創傷後遺症而不敢乘搭地下鐵、拒絕承認受害者身分、甚至在事發一年半後才敢向醫生求診……這些固然是毒氣事件為受害者帶來的巨大創傷。而讓人驚訝的地方卻在於部分受訪者在中毒之後的反應。即使身體陷入強烈的不適、瀕臨失去知覺的邊緣,他們竟然還可回到工作場所,如常地上班。這種難以理解的行為,除了體現日本人恪守規範律則的文化,還反映出他們害怕被標籤邊緣、不受社群認同的恐懼:
在公司,當你覺得迷惑時,如果上司叫你「這樣做」,那樣也會覺得輕鬆。因為就算出事,也是上面的責任。自己可以逃避責任。尤其我們的世代,我想大概有這種世代特徵吧。所以我不是不了解他們信徒被心靈控制的感覺。
當時四十歲、在食品公司任職的受訪者片山博,透露出如此消極的想法。寧願被人無理地控制使喚,服從權威,也不願追尋自我而行,面對被拒絕、成為異類的風險。就像施襲的信徒,無法承受社會的價值要求,轉而相信麻原彰晃的虛妄,透過一般人不能原諒的行為尋找慰藉。村上春樹連結到受害者與加害者之間的共通點―兩者都是被社會規則逼迫,陷入認同恐懼的受害者。只是雙方各以盲目承受或發泄的方式,逃避問題的核心,繼續沉淪深淵。
在奧姆案上,我無法反對死刑。
《地下鐵事件》出版後,部分讀者給村上春樹來信。他們在看畢書後大哭一場,甚至在生理上感到不適,或有一陣子不敢乘坐地鐵。有誰不會想像到:在一個完全密封的地底空間裡,毒氣的破壞力?
村上明言,即使自己希望作事件的觀察者,當他碰上奧姆真理教教徒時,也會忍不住把眼光轉開,對他們產生恐懼與排拒的感情。他覺得這是因為「他們」所抱有的某些東西,正是「我們」刻意或潛意識中,一直想排除的、自己本身內在的影子部分(underground )。而這些影子,正是在「我們=被害者、無辜者、正義、正常、健康;他們=加害者、污染者、邪惡、反常、病態」的思想下操作而成的產物。
體制向民眾施以暴力,民眾壓抑到爆發,就作出瘋狂無理的行為;而社會就再以更暴力的方案,解決、孤立異類者。被關押多年,麻原彰晃與另外九名信徒終於在二〇一八年七月六日被處死刑――然而處決犯人,真的能解決毒氣事件曝露的社會問題?七月二十九日,村上春樹就在《每日新聞》投書,回應麻原彰晃等人的死。即使他強調自己反對死刑的立場,但當他看到毒氣事件受害者承受的苦難,他也不忍公開說:我反對處決奧姆真理教教徒。
縱然無法回應現實,村上仍然把對事件引起的暴力、宗教、體制之思考,放到二〇〇九年,他六十歲時推出的《1Q84》中。故事的神秘宗教團體「先驅」,以「空氣蛹」重新書寫時間。主角青豆與天吾,亦因此獲得相逢的機會;而青豆的秘密身分,更是暗殺家暴丈夫的殺手。無論是故事設定、書名對《一九八四》的呼應、還是奧姆真理教在一九八四年成立的背景,都反映「地下鐵事件」對《1Q84》的深遠影響。難怪村上春樹也公開坦言:「《1Q84》的寫作動機,是源自奧姆真理教的審判過程。」
一九九五年,村上春樹,四十六歲。距離他出版《1Q84》,還有十四年。
編者序:回首行樂地
網上偶見一句詩:「願有歲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頭」——這詩字句平白、對偶不工,只是若你興起要找它的出處,卻會發現它有兩個版本:一作「願有歲月可回首」,一作「願無歲月可回首」——這一字之差倒問出一個相當有意思的問題:到底是有歲月可回首比較好,還是無歲月可回首比較好?答案大概取決於「回首」是甜蜜還是痛苦。只是,甜蜜痛苦只怕也是共存的,一枚硬幣之兩面。無論歲月是否可堪回首,詩句始終以「深情共白頭」為篤定答案——只是想想,有所謂「情深不壽」,而風流人物也不一定能活到白頭。
生命...
目錄
推薦序:距離的組織編者序:回首行樂地
虛度年華.廿八
卡夫卡:每天都想離開地球太宰治: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余華:二十八歲出門遠行
三島由紀夫:從禁色啟航卡繆:自由之始
夏宇:遠走高飛,目中無人馬奎斯:枯枝敗葉,魔幻青春
尼采:悲劇的誕生杜魯福:《四百擊》之後
契訶夫:慢寫,告別通俗布勒東:一個獨裁者的誕生
廢名:螳螂教師,很狂很天真林徽因:搶救建築,理解死亡
胡適:半本書震動中國蕭紅:最後一次獨行
里爾克:後青年的孤獨
海明威:愛的冰山理論費茲傑羅:大亨小傳,情陷巴黎
戴望舒:留學里昂,雨巷怨男蘇珊.桑塔格:早熟早婚,青春期 latecome
珍.奧斯汀:無愛婚姻,不能忍受達利:我愛畢加索,更愛卡拉
保羅.策蘭:語言之痛,花冠重生瑞蒙.卡佛: 再給我一瓶酒
黃碧雲:也有幻滅,也有和解
虛度年華.三三
吳爾芙:就是要出門,就是要遠行
沙林傑:成名讓人困擾胡金銓:我的武俠片革命才剛開始
福克納:我不是廢青寺山修司:我想殺死我母親
王爾德:女性時尚雜誌的毒舌編輯沙特:存在,虛無,《嘔吐》
長毛:八九年,讀完《資本論》
虛度年華.四六
村上春樹:地下鐵事件,走進黑暗面
卡繆:第一人,最後一本書杜拉斯:「我遺憾出版《廣島之戀》」
王爾德:人生有兩種悲劇,我兩種都有了
波特萊爾:黎的憂鬱,及其後左拉:藝術至上,朋友……算了罷!
也斯:游離與對話,是否可能聶魯達:來擁抱著我,政治漩渦
梁啟超:恰逢五四,荒涼歐遊昆德拉:生活在他方,他方在法國
楊絳:反右風潮,真假緘默胡適:沒有低調的自由
章太炎:一代狂士,毒舌禁不住魯迅:亡命鴛鴦,真愛是真聶華苓:從白色恐怖到溫暖紅樓
西蒙波娃:失戀?大把路數!
吳爾芙:女人就是要有自己的房間
陀思妥耶夫斯基:逃債賭徒,偉大白癡凱魯亞克:死亡一直很近,我們永遠年輕
推薦序:距離的組織編者序:回首行樂地
虛度年華.廿八
卡夫卡:每天都想離開地球太宰治: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余華:二十八歲出門遠行
三島由紀夫:從禁色啟航卡繆:自由之始
夏宇:遠走高飛,目中無人馬奎斯:枯枝敗葉,魔幻青春
尼采:悲劇的誕生杜魯福:《四百擊》之後
契訶夫:慢寫,告別通俗布勒東:一個獨裁者的誕生
廢名:螳螂教師,很狂很天真林徽因:搶救建築,理解死亡
胡適:半本書震動中國蕭紅:最後一次獨行
里爾克:後青年的孤獨
海明威:愛的冰山理論費茲傑羅:大亨小傳,情陷巴黎
戴望舒:留學里昂,...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