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休為何如此在意二疊?
身兼建築史家和建築家的藤森照信,
縱橫馳騁緊追日本極小空間——茶室。
這位親自著手建造國內外茶室的作者,
耗費十年寫下的渾身力作。
藤森照信從如何開始造茶室談起,追溯茶文化的歷史,探討日本茶室的起源與演變,解開利休茶室二疊之謎,剖析茶室空間及建築的結構與細節,更論及日本與歐美建築的連結,以及由此發展出的不同建築家的茶室作品,內容涵蓋歷史、宗教、哲學、建築、藝術及工藝,展現了獨特的藤森風格茶室論,並得以領略茶室「極小中蘊含極大」的魅力。
書中收錄的圖片及手稿,對茶道、茶室建築相關術語及名稱的註解說明,對喜好建築或茶文化的人都很有參考價值。
本書相較藤森老師的其他建築史寫作,來得更加廣闊,建築以外的宗教、政治、文藝和工藝等佔得比重高很多,因此在茶室設計的創作脈絡上有著更沉厚的解釋力道。
——實踐大學建築系專任教授 王俊雄
看藤森照信先生如何以犀利之筆,深刻地剖析了千利休的聖遺作〈待庵〉的形成:包括了一休之悟、珠光的侘寂、小乘佛教的修行、對世間權力與慾望的反轉……到極小空間的勝義,道出了:「茶室」才是日本茶道的靈魂。
——紫藤廬創辦人 周 渝
只有學透日本,才有可能轉化創新,六十多年前陳其寬建築師說過,今天仍然如此。《藤森照信的茶室學》裡面隱含的枯素簡淡正是值得我們深入閱讀的一本書。
——銘傳大學建築系所助理教授、建築史學者 徐明松
作者簡介:
藤森照信
一九四六年出生於長野縣。為建築家、建築史家,專攻日本近現代建築史、都市計畫史。東北大學工學部建築系畢業,東京大學工學博士,曾任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教授、工學院大學教授,現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工學院大學特任教授、江戶東京博物館館長。
一九八六年與赤瀨川原平、南伸坊等人組成「路上觀察學會」,出版《建築偵探冒險.東京篇》(獲三得利學藝賞)。一九九一年以〈神長官守矢史料館〉之建築家初登場。一九九七年以〈赤瀨川原平邸溫暖餘裕的空間〉獲日本藝術大賞,一九九八年以日本近代都市.建築史的研究(〈明治的東京計畫〉以及〈日本近代建築〉)榮獲日本建築學會獎論文獎,二○○一年以〈熊本縣立農業大學校學生寮〉獲日本建築學會獎作品獎,二○○六年擔任第十屆威尼斯雙年建築展的日本館主展人,二○二○年以〈La Collina草屋根〉(近江八幡)獲日本藝術院賞。
著有《建築偵探冒險.東京篇》、《日本近代建築》(五南)、《藤森照信之原.現代住宅再見》全三冊、《人類與建築的歷史》、《天下無雙的建築學入門》(暖暖書屋)、《藤森照信論建築:建築是什麼》(遠流)、《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建築史的解題》(遠流)、《藤森照信建築偵探放浪記》(遠流)等書籍。
譯者簡介:
楊周素華
一九三二年生於台北萬華,一九三九年入台北日據時代寿小學校(現西門國小),一九四五年入台北第一高等女學校(北一女前身),一九五一年入台中農學院(中興大學前身),一九六一年任實踐家專學校講師(實踐大學前身)。
一九七二年成立台北鴻霖藝廊。一九七六年旅居紐約。一九九七年如期完成已故女兒Alice Yang為New York Drawing Center策展的《台灣探究——當代紙上作品》(Tracing Taiwan - Contemporary Works on Paper),展於Drawing Center之後,該展巡迴至長島Parrish Art Museum、加州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Santa Barbara,以及台北市立美術館。一九九八年統籌集結Alice Yang生前所寫有關亞洲及美籍亞裔當代藝術的評論文章,編輯成書:Why Asia? Contemporary Asian and Asian American Art,由紐約大學出版,並在紐約新當代美術館(The New Museum)舉行新書發表會。一九九九年開辦環亞替代空間,提供展覽空間及贊助藝術家創作經費。二○○八年起為炫光計畫榮譽發起人。現為亞洲文化協會台灣基金會董事(二○○八年迄今)。
張元茜
一九五八年生於花蓮美崙。
現為亞洲文化協會台灣基金會執行長(二○○○年迄今)。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
實踐大學建築系專任教授 王俊雄
二○一○年正在籌辦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展覽暨大評圖之時,想要邀請藤森老師擔任大評圖老師,有一次黃俊銘老師通知我藤森老師來台,正在新竹峨眉創作茶室,可趁這個機會當面邀請藤森老師。我依約前往,到了現場只見多人正忙碌著,有人在整地,有人在敷牆,我也捲起袖子幫了一點小忙,並被邀請爬上〈入川亭〉和登上〈忘茶舟〉。這是我首次體驗藤森老師的茶室設計,尤其〈入川亭〉高七.二米的微晃和〈忘茶舟〉在小湖中隨著水波的搖晃,一高一低不同的搖晃方式卻又相互對應,並聰慧地對應了基地之特性,令人印象非常深刻。隨後我將〈入川亭〉和〈忘茶舟〉刊登在《台灣建築雜誌》上,並對藤森老師的作品做了較完整的介紹。在現場黃老師告知我參與這兩件茶室建造的是一群熱愛茶道的朋友,因為和藤森老師多次交流茶道和茶室,已經成為藤森老師的粉絲。未幾,就聽說這群朋友中有人在翻譯藤森老師寫的《茶室學》,那時就非常期待。二○二○年因為策展粗獷主義建築展之故,與張元茜老師重逢,才知道她也參與《茶室學》的翻譯。二○二三年在藤森老師的演講會上第一次見到主譯者楊媽媽,她年逾九十還努力學習並推進文化交流,令人無比欽佩,尤其譯文非常雅正優美,更添本書之風采。
我個人偏愛閱讀藤森老師的建築史著作。藤森老師的建築史著作,只要被翻譯成中文的,不論是繁體字或簡體字,我都努力蒐集而且細細讀過,尤其《日本近代建築》這些年來已經閱讀過多遍,而《建築偵探放浪記》裡的混凝土建築史,也是我很喜歡的。書架上也有他的《原.現代住宅再見》三冊,這三冊書是我進入日本近現代建築家創作思路很重要的途徑。不過,本書在藤森老師著作中,我覺得是獨樹一格的;楊媽媽說這本《茶室學》是「一本奇書」,這點我非常同意。一般在藤森老師的建築史著作中,主要還是以建築作為主要的切入點,但《茶室學》顯得有些不同,是以整體性的文化角度為主,因此內容要較藤森老師的其他建築史寫作,來得更加廣闊,建築以外的宗教、政治、文藝和工藝等佔的比重高很多,因此在茶室設計的創作脈絡上有著更沉厚的解釋力道。
簡言之,本書重要之處,是將茶室建築放進茶文化建構的歷史過程中去認識。茶室不是孤立地被當成一種建築來被理解,而是在對於茶的特定理念的形成過程中,和諸多茶道具一起產生出來以及一起被使用,並在經年累月的身體實踐中形成一種文化上的知覺和慣習。從這個角度來看,《茶室學》雖然篇幅不大,而且僅論茶室一種建築類型,但從藤森老師選擇的寫作角度來看,是極有野心之作。我認為全書的重點除了爬梳茶文化形成的文化和社會根源外,藤森老師還想讓十六世紀和二十世紀進行歷史對話。第三章和第五章是全書的重點,這兩章所處的兩個世紀在日本史上都屬於較不安定的時代,卻也是建築創作最為輝煌的時代。而藤森老師的巧妙寫作,讓這兩個世紀能跨過時空,透過茶室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相互呼應,並由此鑄造出屬於日本的茶室建築理論。
最後,建築雜誌a+u曾在二○二二年十一月出版特刊「茶室33選」,時間跨度類似本書,也是始自十六世紀末的〈待庵〉,推薦可與本書對照閱讀。
名人推薦:推薦序
實踐大學建築系專任教授 王俊雄
二○一○年正在籌辦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展覽暨大評圖之時,想要邀請藤森老師擔任大評圖老師,有一次黃俊銘老師通知我藤森老師來台,正在新竹峨眉創作茶室,可趁這個機會當面邀請藤森老師。我依約前往,到了現場只見多人正忙碌著,有人在整地,有人在敷牆,我也捲起袖子幫了一點小忙,並被邀請爬上〈入川亭〉和登上〈忘茶舟〉。這是我首次體驗藤森老師的茶室設計,尤其〈入川亭〉高七.二米的微晃和〈忘茶舟〉在小湖中隨著水波的搖晃,一高一低不同的搖晃方式卻又相互對應,並聰慧地...
章節試閱
改變茶室觀的兩個茶室
首次和茶室正面接觸,是在舊知秋野等先生邀請我在他任住持的京都德正寺的後院蓋一茶室時。工程途中,細川護熙先生(日本前首相)來電要我「三個月內蓋個茶室」。
兩年前就聽說他要蓋茶室。也耳聞他要以自己庭院盡頭處的樹蔭做基地,已請京都有名的數寄屋大工領班,一點一點地在搜集煤竹等的材料。
現在要做一個茶室,從設計和材料的準備到完工,需三年。
費用呢,一坪的下限是五百萬日幣,無上限。雖然很高,但絕非建築業者在揩油。我著手的茶室,是採取除業主外加上學生等很多的關係人一起參加工事的變通體制,所以正確的總工費並不淸楚,當我做〈茶室徹〉(二○○五年)時,我想應該一次好好地計算從設計、材料到施工完成所該付的費用,付完後一坪就增為八百萬日幣。如果考量利益和風險,則一坪不到一千萬日幣應該不能接案。
三年縮短成三個月,而且三個月後要迎接貴賓,實際工期只有一個月。細川先生十七代前的祖先細川忠興,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利休七哲之一,以當時利休配合秀吉出征,數日之內完成一個茶室,迎接秀吉的故事來看,三個月也不算沒有道理。如果是利休的話,已經完成好幾個了。基地呢,也不是以前聽說的庭院的盡頭處,而是在陶藝工房的山側之斜面。從山上引來的溫泉作為中心點,由主屋和工作房三方圍成一個小廣場,如果在展開的山側置入茶室,那麼由建築圍起一個中央湧出熱泉的廣場就產生了。細川先生的願望是,做「自由的茶室」、「在爐子上放個鍋,也可以用來品嚐鍋中物」。我呢,本來就只會做自由的形式,放釜或放湯鍋對我來說是一樣的。
至今雖還沒有蓋在斜面的茶室之前例,架高的地板是山側提高一尺,谷側提高四尺,地板底部以圓木為支柱撐起,會成為一個像是從斜面上忽然浮出的有趣茶室。因工期的超短縮,就委託給劇場的舞台製作公司。其他呢,則由業主和關係人總動員。
工程途中,法國大使館的書記官來訪,依席拉克總理的身材幫我們決定躙口的尺寸後才回去。席拉克總理意外地比我們的印象個子還小。
自認的茶室第一號完成了,由於速度之快,命名為〈一夜亭〉(圖2)。
當爬上斜面的石階時,可以仰看到從地板底部突出來的爐的屁股,轉彎,則看到浮在一尺高的半空中的躙口。縮身,匍匐而入之後,上半身伸直,在正面可以看到一個橫長的大窗戶。從斜上方眺望,可以看到主屋和工作房所圍成的那個有熱湯湧出的小廣場。在主屋的日本瓦和工作房的銅板屋頂的前方,可以看到展開了一片谷間的綠意風光。雖然登上斜面看了不知幾遍已見慣的風景,但是從茶室中眺望,不論是瓦、銅板、樹林的綠意,看起來都新鮮。是不是因為從高處眺望呢?地板只離地一尺,這樣的高度不可能有眺望的效果。是不是窗框的效果呢?不怎麼樣的畫或照片裝上框後,會增加其鮮度。風景加框的話也會強調框內之景,從綿延廣闊的周圍中浮現出來。但是,為什麼從住家的窗戶眺望,就映不出這樣的新鮮感,應該不能說框緣效果是其本質,那麼,是什麼能如此地淸洗了眼球呢?
一定是躙口!
當然這不是我的創意,這是傳統茶室的定規之一,特意從狹小的入口進入。由於從小入口進入,狹小的茶室會感到寬濶的視覺效果,狹小的入口也將茶室的內與外明快的分開,產生內外是兩個別世界的心理效果,這是眾所皆知的。把狹小的內部變寬濶,內部成為別世界,換句話說,是所謂的壺中天效果。在小小壺中,由狹窄入口進入一看,在裡面展開一個不輸於外面的天地。
為了理解為什麼會引起這樣的壺中天效果,我就幾度鑽入鑽出這為席拉克總理所做比一般稍寬一點的躙口,謎解開了。縮身鑽入時,意識會一瞬間被切斷。在縮身前仍會注意到四周,身體也還是照樣在動,但到了躙口前,會吸一口氣,兩手放到地板上,頭朝下,縮身,止息,然後兩膝並排,猛然浮出上身,滑進鑽入躙口時,為了不讓身體碰觸到狹小的躙口之框,五感就收束在觸覺上,視覺消失。眼睛自然閉上。
一瞬間,意識空白化,縮身鑽入的前後是沒有連結的。從狹小洞口縮身通過時,人的身體帶給人的意識一瞬間的斷切,這可能就是壺中天效果的祕密。
到此〈一夜亭〉和傳統茶室並沒有不同,但鑽入後,就不一樣了,開了一個傳統茶室想不到的大窗,可以向外眺望。
利休規定的茶室雖有採光用的障子,但絕不允許打開向外眺望。雖然我擔心在閉鎖性為主旨的茶室中開大窗,會削弱壺中天性,不過在斜面的山側一尺,谷側四尺上所蓋的茶室,看到整體從地面浮出的效果意外的大,和一般在地上直接置入建築物所帶來的印象不同,這個印象可以補強被削弱的壺中天性。
比〈一夜亭〉稍晚,德正寺的茶室也完成,有著直角的三角定規般的平面,再加上秋野先生的畫家母親尊名秋野不矩,就取其矩字為茶室命名〈矩庵〉(圖3)。
這兩個茶室改變了我的茶室觀。
從〈矩庵〉的爐的這一件事,我知道茶室還藏有値得思考的大主題。為什麼利休在如此狹小的空間中還特地投入火呢?
從開了窗的〈一夜亭〉,可以確定即使脫離定式,所謂茶室的壺中天仍然是有可能的。若能脫離定式,茶室的自由度就可能更大。
因此,我這個對茶室甦醒的五十六歲的建築史家兼建築家,開始閱讀自從聽稻垣先生所授的《南方錄》課程後都沒有再碰過的其他茶室相關書籍,尋思「茶室是什麼?」這類的抽象思考,又聽中村昌生、熊倉功夫兩位教授的談話,從此就一腳踏進這與我不相稱的行動。
改變茶室觀的兩個茶室
首次和茶室正面接觸,是在舊知秋野等先生邀請我在他任住持的京都德正寺的後院蓋一茶室時。工程途中,細川護熙先生(日本前首相)來電要我「三個月內蓋個茶室」。
兩年前就聽說他要蓋茶室。也耳聞他要以自己庭院盡頭處的樹蔭做基地,已請京都有名的數寄屋大工領班,一點一點地在搜集煤竹等的材料。
現在要做一個茶室,從設計和材料的準備到完工,需三年。
費用呢,一坪的下限是五百萬日幣,無上限。雖然很高,但絕非建築業者在揩油。我著手的茶室,是採取除業主外加上學生等很多的關係人一起參加工事的變通體制...
推薦序
譯者後序 / 楊周素華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這是我的一位朋友給我做翻譯工作的第一個偈語,是《心經》的一句,這偈注定了我為本書翻譯的實相:不以出版為目的,而是將翻譯成為一個學習的過程,學的是如何轉識成智,識是有關日本極小建築——茶室之謎的知識,智則牽涉到建築、茶、大小乘、凡有關人及空間的悟性。我不後悔花了十年的時間(二○一二∼二○二三)才將此書翻譯交稿。我告訴翻譯的夥伴張元茜,我應是二刀流,一方面運用從日據時代學得並在後半生持續閱讀所累積的日文,一方面也運用我初中以後連ㄅㄆㄇㄈ都沒機會學習的中文,二者交互運用,再加上元茜的協助,才得以完成。元茜說:「楊媽媽用的不只是二刀流,應起碼三刀流。」第三刀是加上我這一生累積的各類藝術知識及人生體悟。
藤森照信老師寫的這本書是一本奇書,內容牽涉很廣,包含建築、歷史、宗教、哲學、藝術及工藝等。在日本,茶被視為總合藝術,中國茶也講究茶道具,但沒有專用的茶室,尤其見不到茶室成為極小建築的究極。中文譯本的讀者可以在書中學得極小茶室的演變及製作之謎,同時也能從藤森老師的分析中一窺日本人對茶室長期以來的辯證、實驗及結果。藤森老師告訴我這是他花了十年主動寫成的,連他自己都用盡一生的智能,我當然對翻譯這本淺入而深出的奇書戒愼恐懼,於是也花了十年來消化、咀嚼,並將之翻譯成在語境及情調上十分不同的中文。要和大家分享這過程,我先說譯書的緣起。
第一次見到此書時,我已逾八十,藤森老師正在為幾個我的乾女兒們(包括元茜)設計一個在台東以茶室為主題的家,正好書出版了,於是藤森老師就贈送大家一人一本,翻開書時,元茜說:
「好可惜,都是日文,極小建築之謎,這個標題太吸引人了!」
我就說:「那麼我來翻譯給你們聽吧!」
就是這句話開始了這個緣分。本來是口譯給她們聽,變成翻譯在紙上,我翻譯完第一章後交稿給藤森老師,他一頁頁翻看,似乎懂中文似的,說翻譯得很好,要我再翻到第三章,並答應第四章後會找別人來接手,但翻完第三章後,藤森老師就說:你就接下去翻吧!就這樣之後的十年中,我和元茜一有空就聚在一起,大約每週二到三次,每次大約四小時來進行這項憑空而生的任務。我們共讀此書不下十遍。
由於中文和日文都用到漢字,有時日文的漢字,不一定與中文的漢字同義,所以是否在譯文中,盡量保持日文的漢字是困難且複雜的抉擇。舉例來說,日本式房間的用語「床」、「天井」、「障子」、「緣側」、「棚」等都有特定的意義,和中文的意思相當不同,但若用中文的意思來翻譯,則由這些詞衍生出的其他詞句又不容易解釋。我最後決定仍採用日文的漢字,但在書中首次出現時加上詳細的譯者註來說明。希望讀者耐心閱讀,前後參照譯者註及作者註。又例如,日文有一個詞「通底」,意思是事情、觀念或做法在表面上不一樣,但是在底部相通或相同,就稱為「通底」。由於中文沒有這個詞,我本可以翻成「在根本上相通」,大致達意,但又覺得不盡然完整表達通底的含意。最後決定保持日文漢字「通底」,然後再加個小註解來說明,如此讀者亦可習得一些漢字所構成的不同詞句。此外,日文這個語言在發展過程中衍化出平假名和片假名,加上來自中文的漢字,創造出一種容易有起伏跌宕,易於斷句,也容易產生詞句之間的呼吸空間的文字性格,三套系統共用後可形成文字的律動及空隙感,這些都會使原文和中文有些微在語氣及語意上的差異。
我們每次相聚都先以交換情報為始,這時就先進行茶之湯(抹茶道),吃各種甜點,從台式的糕仔到日式羊羮或西洋點心都有,之後再進行台灣流行的品茶聊天。我告訴元茜這叫做翻譯前的「道草」。在道上不專心走路,卻去採沿路的野草就稱為道草,也是川端康成有名的一本小說。道草看似拉雜,卻是我們做翻譯時情緒準備的吉光片羽,讓我忘卻這八九十年的身體所帶來的疲累感。道草的內容五花八門,有時是我的人生故事,有時是關於中日文化的不同,例如怎麼說明銀鼠色、回憶我聽過的一齣歌劇或一個以前看過的O᾽Keeffe展覽、共享一休和尙的狂雲集的一首漢詩、或共唸一首俳句、分辨障子和襖的不同……等等。道草結束後,我們才翻開書來進行翻譯。藤森老師的用詞遣字乍看並不是艱澀的學術式論文,但是他有特殊的書寫風格,以迂迴的語言結構形容一些抽象情境,要以中文解釋並非易事。我在筆記本上寫道:「老師描述『光』的話語像打了結的毛線球。」每每振奮四小時後,第二天我常常必須在床上躺著一整天來復原。
翻譯中途,我開始對書中提到的地名、寺院及宅邸產生極大的好奇與興趣。為了更精準地理解這本書,我和元茜拜訪書中提及的建築。到訪本書的中心主旨「日本國寶待庵」時,得到特別准許進入茶室內,我們欣喜及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對這十六世紀的日本建築傑作已有了包浩斯的先聲,讚嘆不已。我們還去參觀如庵、聽竹居、密庵、孤篷庵、金地院等書上提到的建築,也看了藤森老師自己設計的建築,包括赤瀨川原平的家、秋野不矩美術館、Taneya(年輪蛋糕的工廠兼販賣部,位於日本近江八幡,是藤森老師打造的人與自然共生的場所),以及藤森老師在廣島美術館的個展等。經過這趟旅行,我們更加瞭解藤森老師在建築及藝術各領域的卓絕成就。
翻譯過程中,許多人勸我不要執意做此事,例如日本陶藝家中村錦平就好意告訴我七十歲以上的人做這種工作「太疲累」,況且我已屆九十。我的家人也常心繫我的健康,十年中確實病過幾回合,還度過困難的新冠時期,但是我們都堅持下去。初翻譯的我在二○一三年八月一日的翻譯筆記本中寫著:這是一次開始、興奮、膠著、洩氣、振作、堅持的循環過程;當然這也是一個學習的旅程,我們最終能夠理解書中對「反轉」、「極小建築」、「人類始源的歡喜」等的眞諦。十年辛苦,也如一瞬之後,終於可以向遠流交稿了。
感謝藤森老師、遠流王榮文先生對我們的信任;也感謝編輯曾淑正女士對我這年齡已屆九十的初次譯者不催不趕;也感謝悔之、孫悅二位朋友在文字上給我們的協助。最後我和我的工作夥伴元茜一起要感謝我們親愛的家人,沒有他們的諒解和支持,這項長達十年的工作是不可能完成的。
譯者後序 / 楊周素華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這是我的一位朋友給我做翻譯工作的第一個偈語,是《心經》的一句,這偈注定了我為本書翻譯的實相:不以出版為目的,而是將翻譯成為一個學習的過程,學的是如何轉識成智,識是有關日本極小建築——茶室之謎的知識,智則牽涉到建築、茶、大小乘、凡有關人及空間的悟性。我不後悔花了十年的時間(二○一二∼二○二三)才將此書翻譯交稿。我告訴翻譯的夥伴張元茜,我應是二刀流,一方面運用從日據時代學得並在後半生持續閱讀所累積的日文,一方面也運用我初中以後連ㄅㄆㄇㄈ都沒機會學習的中文...
作者序
原稿寫完後,我立刻拜訪〈待庵〉,再訪附近的天王山麓的西觀音寺遺跡。堀內宗心先生在六年前曾記下〈待庵〉是西觀音寺的「圍場」,這種說法引導我的待庵論的成立。當然堀內先生並未觸及其他具體的內容,因為天王山之戰當時的西觀音寺建築群的記錄並未留存。
我之所以推測利休將西觀音寺境內的一個小阿彌陀堂前面的一部分圍成茶室用,是因為現在〈待庵〉的躙口向南,適合開戰前喝茶,它的配置可以讓象徵祥兆的朝陽從東面的窗戶射進來。正面向東的佛教建築的形式中,眾所周知的就是以正方形平面加上寶形屋頂為特徵的阿彌陀堂。理由在於阿彌陀佛一定是背向西方淨土。而且阿彌陀信仰廣傳且根深蒂固,因此都會造好幾個小堂。
下一個分割天下的關原之戰後,勝方的德川可能不會好好處理西觀音寺。因為它算是被自己毀掉的豐臣家之「聖蹟」。
不過當時仰慕利休的人,可能並不把它當成豐臣家的聖蹟,反而當作是利休最大的「聖遺物」而祕守著,也許就是現在的〈待庵〉。
我想理解現在〈待庵〉的建築哪些部分是當時留下來的,東望西望後,對不理解茶室建築經年變化的我而言,仍不淸楚。但是,我能感覺到其平面和土壁應該仍然是當時的樣子,所使用的柱子,就算後來替換過,我感覺仍忠實的傳承當時的樣貌。因為其比例和材質不可能再更好。從西側留下的那一尺謎樣的餘分,以及地板外圍不明的收尾,我猜測可能是將既存的建築圍起來,後來拆除阿彌陀堂之本體,再將〈待庵〉的位置遷移而產生的現象。
我雖是建築史家,但專門是近代。我之所以可以自由提筆寫此書是因為有中村昌生、熊倉功夫兩位教授所寫的書,讓我可以親身學習。而且兩年前(二○一○年),我從東京大學退休後,迎請熊倉教授來對談。當時他明言「茶室是茶道具之一」,我無言回應。但是,此書寫到有關利休的一大跳躍是因〈待庵〉才有可能,若無利休就不會存在的諸道具如黑樂茶碗等,都是我之後才知道的。所以「茶室是茶道具之母」。
回想本書的緣起是講談社International出版的The Contemporary Tea House(當代茶室)(二○○七年),當時的編輯是只井信子女士。後來,這位女士轉任六耀社,邀我寫日文的書。但是我不想再寫我已寫過的以現代茶室為中心的書,所以才眞正開始用心寫有關利休的茶室,此書就此誕生。
當我進入建築史這個狹路時,只是以書寫日本近代建築的通史為目標,目標完成後,還能接著出版各種書是承蒙編輯者的盛情邀請,在此致謝。
原稿寫完後,我立刻拜訪〈待庵〉,再訪附近的天王山麓的西觀音寺遺跡。堀內宗心先生在六年前曾記下〈待庵〉是西觀音寺的「圍場」,這種說法引導我的待庵論的成立。當然堀內先生並未觸及其他具體的內容,因為天王山之戰當時的西觀音寺建築群的記錄並未留存。
我之所以推測利休將西觀音寺境內的一個小阿彌陀堂前面的一部分圍成茶室用,是因為現在〈待庵〉的躙口向南,適合開戰前喝茶,它的配置可以讓象徵祥兆的朝陽從東面的窗戶射進來。正面向東的佛教建築的形式中,眾所周知的就是以正方形平面加上寶形屋頂為特徵的阿彌陀堂。理由在於阿彌陀...
目錄
推薦序 王俊雄
第一章我對茶室甦醒的緣由
1 我和茶室 2 下午茶的初體驗 3 咖啡是土耳其風,菸草是埃及風 4. 與中國茶的接觸 5. 台灣茶紀行 6. 當成骨董的茶葉 7. 中國的茶室 8. 台灣的茶文化 9. 日本的茶室的不幸 10. 改變茶室觀的兩個茶室
第二章日本茶室的開始
1. 婆娑羅和闘茶 2. 日本的住宅歷史 3. 日本最初的茶室 4. 闘茶所完成的功績 5. 從闘茶到殿中之茶 6. 房間和床之間的誕生 7. 舉辦殿中之茶的空間 8. 建築和茶的高峰時代 9. 信長的茶和秀吉的茶
第三章利休的茶室
1. Wabi的茶之湯 2. 珠光的茶室、紹鷗的茶室 3. 躙口的起源 4. 「巿中山居」的出現 5. 千利休的登場 6. 信長的名物蒐獵 7. 信長和利休 8. 待庵的誕生 9. 待庵的建築構造 10. 利休之圍 11. 所謂「隨手拼湊」的方法 12. 草庵茶室最後之謎 13. 利休和秀吉 14. 由一休之悟開始 15. 一休和森侍女 16. 小乘之茶的完成
第四章利休之後
1. 利休歿後的茶室 2. 利休之後的四人 3. 江戶時期茶室的沒落 4. 「極小」撼動日本建築史 5. 數寄屋造的誕生 6. 煎茶的茶室 7. 煎茶席的作法
第五章建築家的茶室
1.從歐洲來的建築家與日本的傳統 2. 辰野金吾和伊東忠太 3. 利休之後,最初的茶室論 4. 武田五一和新藝術的相遇 5. 後繼者,藤井厚二 6. 歐美的脫歷史主義(包浩斯及風格派) 7. 堀口捨己的登場 8. 第二個茶室論的誕生 9. 現代茶室、紫烟莊 10. 茶,生活構成的藝術 11. 岡田邸和御幸之間 12. 茶室的閉鎖性和數寄屋造的開放性
第六章戰後的茶室和極小空間
1. 遠離茶室之堀口以降的世代 2. 村野藤吾和白井晟一的反時代性 3. 後現代的誕生 4. 藤森流茶室論
後語
中文版後記
譯者後序 楊周素華
推薦序 王俊雄
第一章我對茶室甦醒的緣由
1 我和茶室 2 下午茶的初體驗 3 咖啡是土耳其風,菸草是埃及風 4. 與中國茶的接觸 5. 台灣茶紀行 6. 當成骨董的茶葉 7. 中國的茶室 8. 台灣的茶文化 9. 日本的茶室的不幸 10. 改變茶室觀的兩個茶室
第二章日本茶室的開始
1. 婆娑羅和闘茶 2. 日本的住宅歷史 3. 日本最初的茶室 4. 闘茶所完成的功績 5. 從闘茶到殿中之茶 6. 房間和床之間的誕生 7. 舉辦殿中之茶的空間 8. 建築和茶的高峰時代 9. 信長的茶和秀吉的茶
第三章利休的茶室
1. Wabi的茶之湯 2. 珠光的茶室、紹鷗的茶室 3. 躙...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