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不在孩子身上。
找錯地方,當然找不到答案。
父母能在發現問題時,先檢討自己嗎?
不,應該先看上一代是怎麼教育我們的。
自己小時候犯錯時,父母是好好說理,還是非打即罵?等我們當了爸媽,也會依樣畫葫蘆,把上一代的方法,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父母怪我們天生不學好,我們也會怪自己的孩子基因不良。即使我們心裡知道不該這麼做。
怎麼斬斷上一代對我們的不良影響,是把孩子好好養大的第一步。「為什麼孩子不聽話,我們要這麼生氣?」都是芝麻蒜皮的小事,是因為我們小時候對於上一代的不當教養,心裡產生憤怒。這個憤怒可能持續一輩子,剛好現在都可一股腦的往孩子身上噴出。
這位爸爸,因為孩子尿濕褲子,破口大罵——從自己有多辛苦生活壓力多大,到數落孩子有多不聽話多給自己找麻煩——三歲啊,沒哭,但臉上的表情好像是被獅子堵到無處可跑的獵物。如果老天有眼,會看到另一悲傷:發火的父母看不到,看不到自己小時候就是這麼長大的。
沒有人可以幫忙你「怎麼修練做個好父母」。人生的難關,通常都窄到只容自己通過,任何人都幫不了忙,除了自己。當我們下次看到孩子起床拖拖拉拉、做什麼事都慢半拍、快遲到了也無動於衷,就是我們可以修煉自己的機會。第一步,把問題的矛頭指向自己。孩子是不是睡眠不足?
當我們看到老大欺負小的,欺負到令人火冒三丈時,父母修練自己的第二步是:把問題的矛頭指向自己。是不是孩子在學校受到委屈無處發洩?也有可能是孩子被父母欺負的太厲害(不要說父母不會欺負小孩),孩子只是本能的找地方發洩,好安慰自己受傷的心靈。
還需要知道第三步嗎?永遠要把問題的矛頭指向自己。你還記得孩子剛出生的模樣嗎?同一個孩子只要在不同的教養環境中長大、換給不同的人養,就是不同的樣子。與天生無關。
我們的父母太緊張,我們也會跟著太緊張。我們的父母凶巴巴,我們也會跟著凶巴巴。我們的父母處之泰然,我們也會跟著心平氣和。這本書裡有180個爸媽的教養疑問,會特地寫信問人,可見父母心裡有多緊張。每一封信寫的都是孩子的問題,沒一個人說自己有什麼問題。
做父母的修練,要從最小的事情開始。下次孩子再惹你生氣時,告訴自己「不要緊張、不要凶巴巴、要處之泰然」,等心平氣和之後,再執行第一步:我有什麼地方可以做得更好,才能幫忙孩子更好。
做父母的,永遠需要修煉:當孩子讓我們不順心時,我們能好好說話嗎?不是三天捕魚五天曬網的好好說話,是無論如何都不要凶巴巴,都要好好說,請問:這個世界上,誰有權利對你凶巴巴?沒有人。不管是誰對你凶巴巴,這個人不是瘋子,就是做人有待修練。
這是我常說的一句話:
寧願好好說孩子不聽,也不要用權威讓他聽話。
*
【大人的理智還是斷線了,傷害會在孩子心裡留下刮痕嗎?】
要大人不再犯,比要孩子不再犯困難多了,因為我們的人格早已定型。只要父母能確定不再犯,一輩子的溫柔和慈悲心,可以撫平任何刮痕。
【真心為了孩子好,可以打嗎?】
你的真心,老師的真心,老闆的真心,另一半的真心……如果只要有真心,就可以打人,天下只會更亂。管教裡,最需要的是耐心和愛心。真心,沒標準,不能當標準。
【英文教育裡最大的失敗?】
不是英文沒學好。而是沒學好英文,認定是自己的恥辱。或聽不懂或開不了口的人,認為是自己的錯。那種對自己的否定,才是教育最要避免的地方。怎麼避免把這種自卑感往下一代傳?比會不會英文更重要。第一步是,千萬不要明示或暗示孩子,「學不好英文你就完蛋了。」
【該幫小二孩子每天複習功課嗎?】
我們都放大了小學成績的重要性,誰以後不會寫國字?這麼努力要求孩子,不管自己下班是不是累壞了,也沒想到孩子當下最需要的是休息。
多數父母都希望助自己的孩子一臂之力。其實最簡單的是:早睡早起睡眠充足、吃健康、多運動。另外就是多唸故事繪本給孩子聽,不僅能潛移默化學會許多詞彙,從小聽多了經典繪本的內容,也是將來寫作能力最重要的推手。
要把人生過好,需要許多能力,大多數都不是父母能給孩子的。不用讓孩子在小小年紀,就覺得人生乏味,每天睡前唸一本故事書,這種看不見的愛與支持,是一生順遂的源頭。
【「你這樣,沒人喜歡。」很常見的管教語言,哪裡有問題?】
討別人喜歡,是我們把事情做好做對的目的嗎?如果不這麼說會死的話,改成「你這樣,自己喜歡嗎」如何?其實也不好,有針對「人」批評的意味。針對事情,不要針對人。
【父母訂的規矩,誰最容易忘記?】
父母自己。至少比小孩忘得還快。有時候等父母想起來的時候,就大罵孩子不聽話,其實只是突然想起來。突然,表示沒持之以恆。沒持之以恆,怎麼可能成功。每次都寫下來貼在冰箱上,標明日期最保險。
【對小孩大吼大叫算殘忍嗎?】
不算。因為小孩做錯事在先。因為小孩根本無所謂。因為更殘忍的多得是。因為我的壓力到了極限。因為我這是在教小孩。因為我小時候也這樣被對待。因為我大部分時候是好父母,壞一下有這麼嚴重嗎?
以上哪一種,讓你覺得不算。「這個問題問誰最清楚?」孩子。
【孩子不聽話,你為什麼要生氣?】
我們必須先打開這層心結。你可以選擇不生氣,把力氣花在:怎麼才能讓孩子聽話。吃飯動來動去,有這麼嚴重嗎?我們生氣的不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是:為什麼孩子不聽我的話。
我們需要孩子聽話到什麼時候?如果不能想通這點,恐怕,一輩子都會有氣等著受。自己遭殃,孩子也會被拖下水。
【為什麼不能說氣話?】
「氣話」幾乎都是貶低侮辱。說氣話的同時,是把負面觀感傳達給孩子。「不好好讀書,以後想當乞丐嗎?」傳達給孩子「你是一個沒能力的人」。「房間這麼亂,誰娶到你誰倒楣。」傳達給孩子「你是一個懶惰邋遢的人」。「答應的事根本作不到,我不相信你。」傳達給孩子「你不值得被信任」。
孩子都很看重父母的話,這是為什麼有這麼多大人看不起自己的原因。如果連最愛我的人都認為我不值得信任,那還能對自己有多少信心。
【孩子不需要訓練嗎?】
隨著年歲增長,生活裡到處是訓練的機會。父母不用特別費心去製造。特別製造出來的訓練,很有機會是揠苗助長。軋苗助長,就是愈幫愈忙。
「沒關係,慢慢來。我小時候也是這樣。」才是讓孩子愈來愈勇敢的來源。有些孩子的勇敢來源是「不想讓父母失望」,這也是我想避免的事。孩子不是為了我而活,我失不失望,一點不重要。
【馬上見效的方法當然是處罰。為什麼我不用?】
常常處罰孩子,會讓孩子的反抗心理更強烈。剛開始可能只是無心之過,但大人太緊張、太強調,使孩子更揮之不去這樣的無心之過。大人雲淡風清的好好說,孩子可以更快「走出這段過程」。
【小學生痛恨寫作文怎麼辦?】
寫好作文的第一步,是多閱讀,不是多寫。對小學生來說,拿寫閱讀報告的時間再去多看兩本書,更好。
這裡有個建議,請參考:如果老師要求的寫作字數太多,小孩已經叫苦連天,我會讓孩子口述,幫孩子寫下來,再讓孩子自己抄上本子。不然他們又要應付小肌肉的不成熟,又要捕捉飄來飄去的思緒,當然沮喪啊。說不定前一句話才寫完,早已忘了剛剛接下來要寫的是什麼。如果只是把心裡想的,用嘴巴說出來,就簡單多了。說不定孩子還說得欲罷不能。
【只教孩子良善,會不會遇上霸凌不知該面對?】
在家習慣被打罵的(也是霸淩),遇上外面的不合理情境,會以為是自己的錯。許多大人遇到不合理的對待時,卻忍氣吞聲,忍到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地步。「以為是自己的錯」,常常是無法理直氣壯的源頭。
作者簡介:
汪培珽
除了寫書與父母分享。她又辦了一家心目中的夢幻幼兒園,從無到有。不是少子化嗎?沒錯,成功比失敗的機率大多了。有夢想要去追,失敗也比沒做好。
教養專題作品十四本
汪培珽手記十三本
短篇小說一本《再抱一下》
翻譯的故事書九本
翻譯的青少年小說一本
「汪培珽出品」是她的網站:wptbooks.com
章節試閱
Q:孩子做錯事不肯說對不起。
不肯說對不起的孩子,就以為自己是對的嗎?不見得。可能只是當下拉不下臉來。大人可以換個時間再跟孩子提,事過境遷,孩子會懂得的。父母要有信心。
如果大人常常為了「說不說對不起」而跟孩子槓上,孩子也可能學會用「槓上」跟你溝通。
Q:知道孩子不喜歡某個大人或小孩,該怎麼做?
隔開。在很多大人的眼裡,強迫小孩去適應,是一種訓練──訓練跟你不喜歡的人相處──在我眼裡,那是不尊重孩子。
在尊重下長大的孩子,反而更容易融入新環境。因為他們嚐過受尊重的幸福,更能以同樣的態度去對待別人。小小的孩子,需要大人的保護。千萬不要以「訓練」當理由,而對孩子的痛苦視而不見。
Q:長輩干預教養,怎麼面對?
冷處理,盡量心平氣和。如果被批評,繼續冷處理,酷酷一句話就好:「太多人管,孩子會無所適從。」從頭到尾只有這句話,每次都用同一句話,比較不傷腦筋。別生氣、別動怒,任誰也拿你沒辦法。父母心平氣和,對孩子也是好的生活示範。
Q:跟五歲的孩子說:「不知道你長大了,還會像現在跟我談天嗎?應該只會陪朋友不需要我了。」
你知道這是「情緒勒索」嗎?十二歲之前和之後的孩子,是不一樣的。現在的信誓旦旦,到時候他們聽了不會覺得感動,而是感傷。因為十二歲前愛父母的心,之後不會存在。不是不愛你了,只是不一樣了。那種以父母為天為地的感情,希望孩子一輩子保有,不切實際。
Q:「你不用連這樣都要哭吧?難道你想上小學後被同學取笑愛哭鬼嗎?」
兩個問句,都是威脅。
第一句是威脅小孩,我會看不起你。
第二句是威脅小孩,別人會看不起你。
大人說話難聽,小孩會更愛哭。
Q:「孩子不會讀書沒關係,我會準備一筆錢,長大看他是要開店賣麵包或什麼都好。」
剝奪孩子靠自己的能力,等於剝奪他的人生樂趣。「書讀得普通沒關係,漂漂亮亮的,到時候找個有錢的嫁就好」,是同一件事。不能早早讓小孩有「靠別人就好」的觀念。如果孩子已經有「花父母的錢理所當然」的想法,什麼都別再給了。
Q:你有可怕又病態的情緒嗎?
而且毫不猶豫地對孩子爆發。例如罵人用吼的。例如毫不猶豫甩一巴掌。例如把孩子趕出大門外說有本事就永遠不要回家。它們都其來有自。承認,承認自己有病態的情緒,不再犯的希望比較大。
為什麼孩子態度這麼壞?大人自己的態度呢?我自己的態度很好啊。確定很好?你是說百分之九十的時間很好,還是百分之八十、七十?那麼剩下的百分之十、二十、三十呢?態度不是一個可以時好時壞的東西。如果大人自己都做不到一致性,卻寄望孩子隨時隨地態度好,會不會有點強人所難?
Q:什麼時候才是做父母的「修成正果」?
當孩子直指你的錯誤,你還能保持心平氣和。
正果也分等級,孩子的年齡愈大,正果的等級愈高。三歲的娃兒糾正你,而三十歲的你還可以嘻嘻哈哈,不算。因為孩子正可愛。二十歲的孩子對上五十歲的爸媽,如果你不只不搬出「長幼有序」的大道理,還虛心受教的話,才算真正出師了。
Q:當人生出現「不甘心」的情緒時……
買票進了電影院,發現難看死了,你會起身走人嗎?人生最珍貴的,是時間。天底下最有錢的人,擁有的時間不會比你多,甚至比你少。把難看的電影看到完,是損失的最高境界。
不甘心的情緒,才是元凶。當初訓練小小的孩子自己睡,一年不成功,不甘心,繼續第二年,然後更不甘心,死也要繼續。好幾年後成功了,不是因為我的毅力,而是孩子長大了。那是我作母親,最希望能夠重來的事。人生哪,只要出現「不甘心」,通常就是要「放手」的時候。
Q:家裡有嚴厲的大人嗎?
教養裡,最不需要的是嚴厲。嚴厲只會嚇壞還沒成熟的心靈,一點好處也沒有。當小小孩遇上了嚴厲的老師,到了排斥的地步,建議是:閃。閃的愈快愈好,一秒鐘都不要耽誤。如果是十歲的小孩學游泳呢?嚴厲的老師會不會學得更好?除非是想培養奧運選手,不然,愉快的慢慢學,是看哪裡不順眼了?
Q:孩子不專心算一種錯嗎?
不太算。因為聽不懂、學不會、覺得無趣,甚至只是教的人不會教,都可能造成不專心。一味用嘴巴叫孩子專心,沒用。如果現在送我去學怎麼寫程式,你覺得我能專心幾分鐘?我會扒在門上死也不進教室。
盡量別說小孩不專心。老在孩子身上找答案,是父母的教養盲區。專心,要天時地利人和,不是用「叫」的,就能達到。
Q:父母會對孩子幸災樂禍嗎?
「寫功課摸摸拉拉,等會兒爸爸回來,看他怎麼收拾你。」
「誰叫你賭氣不吃飯,現在餓死也來不及了吧。」
「誰叫你尿尿不說,現在讓大家都知道你尿褲子丟臉了吧。」
以此類推五百項,這些都是。
Q:孩子一玩就嗨翻,完全聽不進爸媽的話。
嗨翻,很正常吧。完全聽不進爸媽的話?大人說話的方式,是否需要修正。從不威脅和利誘孩子的,請舉手?
很多孩子的問題,不見得是問題。我們需要把焦點回歸到,「孩子需要什麼?」可能是天生的運動家,結果卻太少跑跑跳跳的機會。如果每天早中晚帶孩子出門運動,是否問題就不藥而癒了?給孩子最多跑跑跳跳的自由,是他們在該安靜時願意安靜的基礎。
Q:「我家孩子小一,不敢關門洗澡,要媽媽在廁所門口陪他。」
這是你的困擾嗎?那就開門洗澡囉。我幫孩子洗澡,大概洗到十歲吧。十歲是小學三年級,不,可能到了五年級孩我還幫忙。當時他們也會怕,或不喜歡自己一個人在浴室。
現在姊姊還要我陪,她覺得洗澡無趣,跟我聊天就有趣多了。她已經離家住校了,但每次回家,一到洗澡時間會特地來叫我。洗完後,會撒嬌問可不可以幫她吹頭髮。我不只說好,還請她躺在床上,只有頭髮垂到床沿外,躺著吹,更舒服。她還會一邊享受媽媽的愛一邊說:「我這樣會不會被寵壞?我是媽寶。怎麼辦?」哎呀,「真的媽寶不會說自己是媽寶。」
Q:「孩子八歲,做功課希望我在旁邊陪,這樣陪好嗎?」
覺得「八歲很大了」的父母,等到了十八歲,你才會知道八歲有多小。基本上,我們要相信孩子的表現,是自然現象。需要你陪他,是他當下需要,又少不了你一塊肉,為什麼不陪?如果是媽媽太累,但問題也不在孩子。這時候在孩子身上找答案,只會愈走愈偏。除了陪,還有抱不抱小孩,也是一樣。這些事,都是做一次少一次啊,只會愈來愈少,直到再也沒有。
Q:不讓小孩吃糖,感覺是剝奪了他們快樂,很不忍心。
「人生苦短,能讓我快樂的方法不多,幹嘛剝奪。」不肯戒煙的人,也常用這個邏輯當理由。哪個老菸槍承認戒菸很難?沒,都認為不難,是自己不想戒。其實很難。因為尼古丁會上癮。吃糖呢?也會上癮。
有人連飯都沒得吃,吃飯就是一種快樂。有人生病吃不下東西,能吞下東西,就是一種快樂。快樂的方法這麼多,放棄一些不健康的,沒什麼好可惜的。很多不健康的習慣,都不會當場死人。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代價,早晚是要還的。
Q:你欠罵!
很多人覺得這麼說話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如果你的小孩喜歡在床上跳,有一天又發現他不聽話時,你可以說「不在床上跳,因為床會壞」,但不能說「你欠罵」。
為什麼不能說「欠罵」?因為很難聽。
Q:你會諷刺你的孩子嗎?
我的兒子很愛哭,只要他一哭,我就會說,「你可以哭得再大聲一點。」這就是諷刺。在諷刺教育下長大的人,更容易演變出超過正常的反骨個性。
Q:鄰居抗議孩子太吵,屢勸不聽,我可以對孩子說「下次有人按門鈴,你去開門」嗎?
這是威脅。你不服,孩子自己闖的禍自己負責,怎麼算威脅呢?威脅,是用令人害怕的話術,讓人被迫接受,或放棄什麼。如果鄰居找上門了,帶著孩子一起去應門,一起說對不起。當鄰居還沒找上門,卻拿「找上門」使他們害怕,達到父母的目的,就是威脅。
「那麼可以大人躲在房間,推孩子出面,以收嚇阻之效?」不行的,未成年人的行為,被咎責的對象,是監護人,不是孩子。
Q:孩子一哭,我就把他關在置衣間。孩子很聰明馬上不敢亂哭了。
孩子一哭,就關起來,於是父母該說的話也省了。好好的教育機會卻錯過,不是可惜嗎。
把「哭」跟「關起來不理我」,連想在一起,才是孩子最受傷的地方。錯誤的教養方式,有時候,比不教養還可怕。
Q:對待孩子的一舉一動,是自己也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嗎?
很多在外面個性和善、頭腦聰明的大人,卻在面對自己孩子時,霸道、威脅、利誘樣樣來,鴕鳥心態、自暴自棄、得過且過,每天上演。不過多數人卻渾然不知,旁觀者才能看的明白。
討厭自己童年經驗的大人,常會信誓旦旦說,再也不會讓相同的情況重演。你知道那有多難?如果不能預先警告自己它有多困難,有一天木已成舟時,你又可能搬出「鴕鳥心態」來逃避眼前的事實,然後置之不理。
Q:五歲女兒幫我搥背,現在她知道錢可以買東西,我就每次給一到五元不等,這樣好嗎?」
「媽媽洗衣燒飯也沒收錢。」但我也不用這個邏輯跟孩子說話。搥背是關懷,關懷是因為有愛。跟愛有關的事,盡量別跟錢扯上關係。如果不給錢,背就沒人搥?那就不要指望孩子幫你搥背。父母洗衣燒飯是義務,孩子幫我們搥背,不是。孩子幫忙做家事,我也沒給錢。家事是大家的事,不然誰來給我錢洗衣燒飯。
Q:我的孩子考試都不及格,怎麼辦?
為什麼說少考試對孩子比較好?這樣大人才能把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孩子是缺乏了某種能力,才無法跟上進度的。例如閱讀理解力。
許多父母只把焦點放在怎麼考高分,沒想孩子缺乏的是什麼能力對吧?幫助孩子把大能力建立起來,對未來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助力。
Q:請問:小孩嫌學樂器練習很麻煩,該如何激勵孩子繼續?
爸媽有沒有機會一起學?
如果學得很起勁,算是給孩子示範熱情是什麼。
如果自己也不想學,剛好可體會一下孩子的感受。
說不定你會發現,原來自己喜歡的是體育。
具備同理心,教養會純淨些。
Q:我是國中生,我媽常打我,還會說早知道不要生我,我不相信她愛我。
放聰明一點,不要做出或說出會激怒她、讓她打你的機會。當發現情況「有異」時,快說好聽的話,例如:媽媽我知道你辛苦,我會盡力改變。好好好我不看手機了,馬上去洗澡。對不起,睡太晚了,我馬上去做……怎麼樣都要忍住,不要對著幹,平白討打不是傻嗎。
為什麼忍不住?因為太氣了對嗎?有一層心理因素你可能不知,故意激怒她打你,是想證明你的懷疑是對的。但是,愛或不愛,都沒有權利傷害你。
Q:孩子做錯事不肯說對不起。
不肯說對不起的孩子,就以為自己是對的嗎?不見得。可能只是當下拉不下臉來。大人可以換個時間再跟孩子提,事過境遷,孩子會懂得的。父母要有信心。
如果大人常常為了「說不說對不起」而跟孩子槓上,孩子也可能學會用「槓上」跟你溝通。
Q:知道孩子不喜歡某個大人或小孩,該怎麼做?
隔開。在很多大人的眼裡,強迫小孩去適應,是一種訓練──訓練跟你不喜歡的人相處──在我眼裡,那是不尊重孩子。
在尊重下長大的孩子,反而更容易融入新環境。因為他們嚐過受尊重的幸福,更能以同樣的態度...
作者序
【自序:再說小孩不懂,跟你拚了】
星期一晚上六點半,走進新北市的某間星巴克。我這個時間不應該出現才對,但青少年跑得不見人影,先生早上出門前也預告晚上有應酬,是不情願一個人在家工作,想學他們也往外跑。
咖啡店幾乎沒人,選了一個平常最愛的座位。靠窗是首選,一排位子我喜歡兩頭的,但太靠近門口也會立刻出局。今天是靠牆的角落,雖然沒靠窗,但旁邊有一道牆擋著,有安全感。
坐下前,發現正前方的圓桌,有個年輕媽媽抱著一個小嬰兒,她有位子不坐,背對著我,這個趴在媽媽身上的小嬰兒,整張臉居高臨下看著我,面無表情。
背包才剛放下,電腦放桌上還沒打開,我忍不住對著他開始笑,而且愈笑愈大,直到笑容不能再大為止。五秒鐘後,他的表情開始變化,我的笑容沒縮小,繼續維持著。再五秒鐘後,他的眼神開始發亮,嘴角牽動……我什麼事也沒做,什麼聲音也沒發,只是繼續維持特大的笑容。
前後十秒鐘的時間,他對我笑了。他樂了,我也樂了。我一邊笑,一邊左右搖動。「這個阿姨,逗小孩也要有點變化嘛。」我幫小嬰兒配台詞,順便也擔綱演出。
他媽媽終於納悶小孩在笑什麼。「多大了?」十一個月。媽媽一邊說一邊離開三步遠去丟東西,小男孩此刻整個人樂翻了。從頭到尾我都沒收拾起笑容──當我和小男孩一直沒斷掉過的視線、正要被右邊的牆打斷前,我開始把頭往左彎,接著把身體也往左彎,我不想讓他錯過我的笑容──結果他也把整個上半身伸出媽媽的懷裡、打彎成九十度,整個人樂到家了──原來,他也不想錯過我的笑容。
我什麼也沒做,只是笑,他就懂了。
我只是笑,他馬上用十倍的高興和快樂回應我。
別再說小孩不懂。
小孩是最懂得用愛來回報的人。
【跋:積習,難改】
拜讀你的大作,令我汗顏。小孩兩歲半,發現自己所有的教養方式都錯得離譜,言語上不但威嚇利誘,體罰也是我家常上演的戲碼。結果是小孩都學起來了──生氣時打爸爸、用手指指著爸爸謾罵(雖然他的話我們都聽不懂)──看得我心驚又難過。真後悔自己當初貪一時之便,對小孩做出錯誤的教養。不過,幸好孩子還小,也可以溝通,我還能即時糾正自己的錯誤。
*
給這位媽媽拍拍手之前,讓我先說一個自己最近的經驗。在香港租房子,租金高,不代表房子裡的設備好,反而讓我有一種背道而馳的感覺。浴室洗臉盆水龍頭漏水,房東找來水電師傅查看,結果是「不能修理,要全套換掉」。房東說:「再一年你們就要搬家,可否湊合著用。」漏水怎麼湊合?師傅說:「只要關到九分半,不要全關上,就不會漏水。」好,房東是好人,我願意體諒,每天拿捏著什麼叫九分半的緊。又過了半年。除了自己拿捏,還得三不五時大喊孩子回來拿捏還在漏水的水龍頭。
水龍頭終於陣亡了。換上新的,舊的留在原處,不然連臉盆都要換。舊的左右兩邊各一個冷熱水龍頭留在原處,新的放在中間一個拉桿調整冷熱水。剛換好,發現自己老是去轉那個沒有水的舊水龍頭,幾次過後才發現,積習要改,不容易啊。甚至一個洗臉刷牙的開開關關,十秒鐘前才碰了舊水龍頭發現沒水,十秒鐘後,照樣再犯。過了幾天,應該熟悉了吧,不,沒辦法,常常一進浴室還是去轉舊的水龍頭。我好奇了,到底多少次?幾天?我才可以完全習慣。
九天,二十七次,我才完全改過來。不是每天犯三次錯誤,剛開始幾天,一天會去轉舊的水龍頭六次,最後幾天,變成一天不到一次。
親愛的家長,不管你是何種覺悟,第一先幫自己拍拍手,因為活到老錯到老的父母,太多了。第二,我們必須嚴正的提醒自己:覺悟可能不難,但覺悟後要改正自己,絕對不容易。一輩子都活在「覺悟中」的人,好像也很多。
要改掉自己的壞習慣,不容易。連換個小小的水龍頭,都需要這麼久的練習才能成功,教養小孩,絕對比它還需要更多的恆心的。我們共勉之。
【自序:再說小孩不懂,跟你拚了】
星期一晚上六點半,走進新北市的某間星巴克。我這個時間不應該出現才對,但青少年跑得不見人影,先生早上出門前也預告晚上有應酬,是不情願一個人在家工作,想學他們也往外跑。
咖啡店幾乎沒人,選了一個平常最愛的座位。靠窗是首選,一排位子我喜歡兩頭的,但太靠近門口也會立刻出局。今天是靠牆的角落,雖然沒靠窗,但旁邊有一道牆擋著,有安全感。
坐下前,發現正前方的圓桌,有個年輕媽媽抱著一個小嬰兒,她有位子不坐,背對著我,這個趴在媽媽身上的小嬰兒,整張臉居高臨下看著我,面無表...
目錄
序文:再說小孩不懂,跟你拚了
【順其自然】
刮痕 心裡罵也不行 摔東西 茲事體大 怎麼了 口頭保證 直接點破 新聞事件 總有一天 不是溝通的時候 關心別人 要不要幫小孩揹書包 發完脾氣再繼續 過的不好 別隨口對小孩說「不准」 不缺方法 黑暗角色 小孩也覺得煩吧 最難的是「記得」 不太問 孩子說謊 猜猜看幾歲 講孩子的壞話 以為是自己的錯 沒辦法撐下去 不能後悔的事 父母要同調 確定沒吃零食就好 無所適從 禁錮 賭 等待一個最好的時機 真心 沒人喜歡沒安全感 保留的愈久愈好 人生困境 對小孩大吼大叫算殘忍嗎 求求你 一起跑 心,不要擔得太早 不好聽 英文教育裡最大的失敗 神經病 後悔 認知 都是無微不至 誰有問題 不說難聽的話 靠別人就好 你喜歡自己嗎 偷偷 太內向 池魚之殃 家長潑婦罵街網站 培養閱讀的問題 訓練壞了 我有可怕又病態的情緒嗎 害怕到讓你困擾 有一天 不能配上這個心態 沒有小孩是天生的 你是一個好女兒嗎 永遠 順其自然別太緊張 不當期待 修成正果 希望兩邊都能承受 外國爸爸也沒用
【不要凶巴巴】
被自己錯過 不甘心 認錯,一定要開口說嗎 不要直直衝過去 彈藥庫在哪 幸運 父母修練課 可不可以買這個 別將小事化大 刻意討好
假的 蘇東坡沒學過注音 煮什麼吃什麼 快點教好孩子 逃避 不道歉就不能聽故事 在乎 欣慰 不恰當的話 不讓小孩接觸嚴厲的大人 道歉 吃虧 不專心算一種錯嗎 檢查自己是否累過頭 背道而馳 愛哭 老天爺早知道 想拿菜刀怎麼辦 成全 1 幸災樂禍 要求 為什麼這麼害怕小孩撕書 一玩就嗨翻 陪 成全 2 凶性大發 偏見 代價是什麼 分辨不了 說也說不聽 焦慮什麼 你欠罵 諷刺 威脅 哭哭 = 關房間 起床氣 不合群 認真 大發脾氣
逃跑 指使 個性上的盲點 洗澡為什麼不能玩水 負面句型 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笑 能免則免 補刀 誰的苦惱 臉色 肥肉比我多 把問題丟回去 勢均力敵 花別人的錢 自信不夠 冷靜且堅定 考試考不好 示範 被相信的力量 親愛的國中生 孩子沒有不同 別碰 問個好問題
【處之泰然】
處之泰然 閱讀力和自尊心 誰說媽媽一定要回家帶孩子 家規:吃飯不可以看書 孩子沒有不乖 不要這麼膽小 死無對證 一言以蔽之 為什麼不說這些話 當小孩欺負父母 聽話,不是目標 不能混 不當期待 一定會變好 不喜歡寫心得報告,怎麼辦? 看穿罪惡感 孩子已經安全了 幫小孩過濾 《管教啊,管教》外一章
【修練課】
習慣 留面子 自由 虧待 無灰色地帶 不常被罵的孩子比較膽小 執著不見得好 爛好人 不吃軟也不吃硬 手機害了你的幸福 冷漠 無關小孩 活出自己 不用說 別再多添亂 做錯事,一定要處罰嗎 談戀愛看天分 年終抽獎的錯 不受父母尊重 家庭時間怎麼消磨最幸福 願意當和善的父母嗎 帶孩子的天分 同一陣線 想培養孩子嗎 有人會攻擊自己的孩子嗎 背後說孩子的壞話 打工 青少年也需要關心 孩子在學校過得好嗎 為什麼要讀書 沒事別看手機 查一下字典 對得起自己就夠了 不自省,不會愈來愈好 家庭氣氛會遺傳 我和我媽很熟 不體諒父母
跋:積習,難改
序文:再說小孩不懂,跟你拚了
【順其自然】
刮痕 心裡罵也不行 摔東西 茲事體大 怎麼了 口頭保證 直接點破 新聞事件 總有一天 不是溝通的時候 關心別人 要不要幫小孩揹書包 發完脾氣再繼續 過的不好 別隨口對小孩說「不准」 不缺方法 黑暗角色 小孩也覺得煩吧 最難的是「記得」 不太問 孩子說謊 猜猜看幾歲 講孩子的壞話 以為是自己的錯 沒辦法撐下去 不能後悔的事 父母要同調 確定沒吃零食就好 無所適從 禁錮 賭 等待一個最好的時機 真心 沒人喜歡沒安全感 保留的愈久愈好 人生困境 對小孩大吼大叫算殘忍嗎 求求你 一起跑 心,不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