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界的福爾摩斯,鍵盤上的柯南
真正的作者――只有一個!
這本書還了我一個清白!――海明威……沒有這麼說。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是蜘蛛人說的?彼得帕克覺得惶恐、覺得壓力山大!
「給孩子魚,不如教他怎麼釣魚。」到底是誰那麼會釣魚?中國人、義大利人、還是猶太人?
「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其實煉成天才的比例有三種,你不知道吧?
據稱創造某句名言的人,很可能從頭到尾沒說過這句話。
無網路時代考據大不易,但在資訊爆炸的現今,容易嗎我們?
☞我只是來寫個心得――
知名小說家安.萊絲為卡夫卡短篇故事寫序,並提及該作家對自己的影響。然而,她的迷妹文卻被當成卡夫卡之作,在網路上被到處引用?教科書編輯用白話文字總結達爾文的傳世名言,卻成為「適者生存」的最佳典範――編輯的易懂版本留了下來,達爾文本尊寫的沒人記得?沒有最扯只有更扯,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有沒有作者的八卦?――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一片堪稱名言製造機,但這位蘇格拉底不是希臘哲學家,而是在加油站工作的老杯杯?有個姓「ㄆㄛ」的創作歌手發現自己的歌詞在網路上瘋傳,大家都以為這句話是愛倫坡寫的――不是每個ㄆㄛ都是愛倫坡好嗎!某作者以匿名方式出版書籍,沒想到作者卻被傳成版權頁作者「旁邊」的出版社老闆――各、各位,版權頁不是這樣讀的!
☞但是鄉民,吐溫沒有這麼說――
只要看到不明就裡又鏗鏘有力的人生名言,賭在林肯、馬克吐溫與海明威身上準沒錯?有些話作家只有說一半,後半的超展開全是後代子孫各種腦補?哈利波特裡希望巫師尊重家庭小精靈的概念不是J.K.羅琳原創,早在十六世紀就有人呼籲腦闆要善待員工?
迦森•奧托爾創立「名言調查員」調查網站,專門核實知名格言的出處,並接受許多追尋真相的網友所託,用嚴謹的研究精神對各種虛假名言、詭異出處抽絲剝繭。
各位讀者,在翻開這本書之前,先想想最近轉了什麼文――
你真的知道自己轉貼了什麼嗎?
作者簡介:
迦森•奧托爾(Garson O'Toole)
本名葛雷戈利.F.蘇利文,創立「名言調查員」網站,專門對一些眾所周知的格言追本溯源。蘇利文說:「當我開始時,這些誤引究竟從何而來完全是個謎,有趣的是,有時候你能找到這些線索,指引你它們的可能來源。」蘇利文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電腦科學系的教師和研究員,目前專事寫作。不時會有熱心讀者向他下挑戰書,詢問名言出處。做為一個冷知識愛好者,他現在仍持續在網路上刨挖資料、破除許多亂用引號造成的小誤會。
https://quoteinvestigator.com/
譯者簡介:
洪世民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曾任職棒球團翻譯及教學雜誌編輯,現為專職翻譯及家庭主夫,譯有《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告別施捨》、《獨居時代》、《發現曼谷》、《切格瓦拉論游擊戰》等非文學書籍,以及《應該相信誰》、《浮生》、《靈魂的代價》等小說,育有一女一子。
章節試閱
“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 Teach a man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time.”
「給人魚吃,是供他一天的食物;教人捕魚,他一輩子有魚吃。」
──邁蒙尼德(Maimonides)
這個見解的起源眾說紛紜。名言調查員的紀錄裡有來自中國、美洲原住民、義大利、印度和聖經等主張。它屢屢和老子、毛澤東和邁蒙尼德等名字連在一起──即使那根本是錯的。
這個普遍性原則是想藉著提升自給自足的能力來減低貧窮,而且這概念的歷史相當悠久。十二世紀哲學家邁蒙尼德曾寫過一個八個等級的慈善責任。一八二六年,一本名叫《宗教情報員》(Religious Intelligencer)的期刊這麼闡釋第八級:
最後,第八級,也是最為人稱頌的一級,是預防貧窮之善,意即給予可觀的補助或貸款,教他一技之長,或給他工作,來協助較窮困的弟兄,這樣他或許就能正正當當地謀生,不必選擇糟糕的方式伸手要人施捨……
所以,名言調查員在邁蒙尼德的著作摘要中找到了類似的概念,但沒有發現那活靈活現的捕魚隱喻。一八八五年,有一句話確實提到了捕魚,也和現代版格言有部分雷同,是出現在小說《戴蒙太太》(Mrs. Dymond)裡。該作者是知名小說家安妮‧伊莎貝爾‧薩克萊‧瑞奇(Anne Isabella Thackeray Ritchie)。身為大作家威廉‧梅克比斯‧薩克萊(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的女兒,她延續搖筆桿維生的家族傳統。不過瑞奇這段文字的後半倒是跟餵食沒有直接關係。
他當然沒有將那些箴言身體力行,但我想佩特隆的意思是,如果你給人一條魚,他過一個小時又會餓了;教他捕魚才是幫了大忙。但這些非常基本的原則很容易與文人雅士階級的安逸狀態有所牴觸。
一八八五年,這部小說連載於倫敦《麥克米蘭雜誌》(MacMillan's Magazine)和麻薩諸塞州波士頓《利特爾的生活時代》(Littell’s Living Age)等重要期刊。(頂尖名言研究者拉爾夫‧基斯在參考書籍《名言考證者》中,提到《戴蒙太太》這次重要的引用。)
往後數十年,這句格言將持續演化。一九一一年,羅恩(M. Loane)編纂的散文集《共同成長》(The Common Growth)收錄一句「常被引用的話」,只是沒有提到吃或餵食的動作。
這是一句很常被引用的話,充滿社會智慧:「給人一條魚,他明天又會餓了;教他怎麼捕魚,他一生都能富足。」
然而,這句話無法解決一切問題,也並非幫助鄰人最正確的方式。我們照著這個邏輯,打個比方:假使那個人從來不吃魚,而且懷疑那到底是不是美味又健康的營養食物。除非你先抓了魚、殺了煮給他吃,獻給他享用,讓他克服不情願,勸他努力學習捕魚的技藝――而這不是痴人說夢嗎?
一九四五年,威斯康辛州一家報紙刊出類似前文的一例,作者是一位公共衛生護士,而她說那句話是「印度古諺」。
每一項公共衛生計畫的目標不僅是在提供特定服務,也要教導民眾對健康的正向態度,這將造福他們一輩子。有句印地安古諺以很貼切的方式說明我們的目標。
「給人一條魚,他明天又會餓;教他怎麼捕魚,他將永遠富足。」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伊利諾州洛克福德一家報紙刊出傳教士弗瑞德‧尼爾森(Fred Nelson)的證詞。曾於臺灣和中國大陸工作的他在討論外援(foreign aid)時塑造出這句話的現代版本,並稱之「中國諺語」。
所謂外援:「給窮人一條魚,是供他一天的食物;教他捕魚,則給他養得起自己一輩子的職業。」
──中國諺語
一九六二年十月,加拿大曼尼托巴省溫尼伯的《溫尼伯自由報》(Winnipeg Free Press)指出,安娜‧史皮爾斯(Anna Speers)小姐在溫尼伯女性議會(Winnipeg Council of Women)提及她在加拿大免於飢餓委員會(Canadian Freedom from Hunger Committee)的工作時,說了這句話。史皮爾斯指稱,這句俗語源自中國。
史皮爾斯小姐引用了一句貼切的中國諺語,描述委員會的工作內容。「給人一條魚,是供他一天的食物──但若教他捕魚,他好幾天都有東西吃。」
一九六三年五月,這句格言出現在牙買加首都京斯敦(Kingston)的《星期天拾穗者報》(Sunday Gleaner),做為〈解決世界飢餓〉(Tackling World Hunger)一文的題詞。文裡表示,這句名言源自義大利。
給人一條魚,是供他一天的食物;教他捕魚,他一輩子有東西吃。
──義大利諺語
一九六三年五月密蘇里州范布倫(Van Buren)一家報紙印上這句話,並指出這話是在澳洲墨爾本的一場會議說的。
會議上,一位演說者引述了這句話:「給人一條魚,是供他一餐;教他捕魚,他很多餐都有魚吃。」
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在德州韋科(Waco)舉行猶太女性全國會議(National Council of Jewish Women),其中,一位演說者引用了這句話,並稱它是「中國諺語。」
既然我是在講國際事務,容我用一句中國諺語提醒大家:「給他一條魚,他是可以吃;但教他捕魚,他可以吃很多天。」
一九七○年,蘇珊‧惠特希(Susan Whttlesey)的著作《VISTA:貧窮的挑戰》(VISTA: Challenge to Poverty)表示,這句話是納瓦荷人(Navajo,美國西南部的原住民)的古諺:
「當VISTA最困難的一件事情是,」瑪莉解釋:「他們從不允許我們直接為民眾做事,連填表格都不行。這不見得很容易,但我們只能這樣。」
有一句納瓦荷古諺,VISTA成員必須時時拿來提醒自己:
給人一條魚,是供他一天的食物;教人捕魚,他一輩子有魚吃。
一九七六年,一本探討公共政策的書籍《非洲:從神祕到混亂》(Africa: From Mystery to Maze)將一種變化形與老子和毛澤東做了連結。
套句老子和毛主席的話,美國人能了解「給人魚吃不如教人捕魚」的意義嗎?從美國民眾大力支持技術援助,來轉移美國人的知識技能看來,他們能了解。
一九八六年,《瑜珈雜誌》(Yoga Journal)有一篇關於身體功課(Bodywork)的文章,將這句話的出處給了老子。
老子說,給飢餓的人一條魚,是供他一天的食物;但如果教他怎麼捕魚,他一輩子都有魚吃。
名言調查員認為,對此主題現有的資訊尚不完整。依據既有的證據,這句捕魚終能自給自足的響亮名言,原創者應是安妮‧伊莎貝爾‧薩克萊‧瑞奇。其後說法隨時間演變,再講到一輩子都能有魚吃的本事,越來越令人難忘。名言調查員的結論是:這句話是中國、義大利、印度或早期美洲古諺的說法都沒有證據支持。
“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 Teach a man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time.”
「給人魚吃,是供他一天的食物;教人捕魚,他一輩子有魚吃。」
──邁蒙尼德(Maimonides)
這個見解的起源眾說紛紜。名言調查員的紀錄裡有來自中國、美洲原住民、義大利、印度和聖經等主張。它屢屢和老子、毛澤東和邁蒙尼德等名字連在一起──即使那根本是錯的。
這個普遍性原則是想藉著提升自給自足的能力來減低貧窮,而且這概念的歷史相當悠久。十二世紀哲學家邁蒙尼德曾寫過一個八個等級的慈善責任。一八二六年,一本...
作者序
緒論
偵探、資料庫與犯錯機制
我為什麼會去調查大家熟悉的語錄哪些來源可疑呢?告訴你好了:九○年代,我對電子書產生極大的熱忱。我覺得電子書有雄厚的潛力,能以更便宜又更有效率的方式將知識傳播到全球。可以有大規模的數位圖書館,每本書都在公眾領域,透過網路以低廉價格分享到世界各地──這種想法在我心底激起一股欲望,讓我想深入了解這種技術還能有哪些應用方式。
在此同時,電子出版界的先鋒布拉德‧坦伯頓(Brad Templeton)彙編了一片開創性的CD-ROM,《一九九三年雨果獎與星雲獎合輯》(Hugo and Nebula Anthology 1993)。這是五本小說與多則短篇故事的數位選集,在當時是第一部當代寫作的電子書。那些作品都是雨果獎和星雲獎這兩項主要科幻文學獎的入圍者。而那個CD-ROM只賣今日一本精裝書的價錢:二九‧九五美元。思想前衛的科幻小說迷正是這部創新選集的理想顧客。身為其中的一分子,我自是無法抗拒。我買了那片CD-ROM,認定它是未來先驅。然而坦伯頓的計畫太早問世,因此很遺憾,這始終沒有蔚為流行。
二○○○年代初,我上了專門探討電子閱讀的網站Teleread瀏覽,並評論文章。在站長大衛‧羅斯曼(David Rothman)的鼓勵下,我開始撰文。羅斯曼希望成立一間「藏書豐富的國家數位圖書館」。那時他已經在《電腦世界》(Computerworld)等期刊寫專欄推廣這個概念十多年,而能夠找到跟我一樣相信電子閱讀潛力無窮的人,我也很高興。
我很快就發現有個前史丹佛大學研究生已著手探究這個概念。賴瑞‧佩吉(Larry Page),Google創辦人之一,他也夢想著建立一座可檢索的數位圖書館──說不定還可以收納世上所有書籍。他及時付諸行動。Google工程師研發了高效率的機器,可運用多重照相機和感應器掃描一頁又一頁、一本又一本的書,並於二○○二年正式啟用。佩吉從大學時的母校密西根大學著手,掃描美國和英國各大研究圖書館的大量藏書。Google圖書的資料庫現今收納了超過三千萬本可搜尋的書籍。
幻想迅速成真。雖然複雜的版權問題一度讓資料庫有關閉之虞,但未來派的圖書館已然建立。只是在當時,雖有這樣一座浩瀚無垠的圖書館,我仍不知怎麼向他人證明它的能耐與價值。我們既然掌握了整部語言史,現在該怎麼做呢?可以搜尋單詞、片語定會得到珍貴的連結和引用資源,但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
為了測試這種搜尋過程能獲得的成果。我決定去查一句乍聽像祝福、細想像詛咒的名言背後的淵源:
祝你過得多采多姿。
(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
這句話非常符合我的需求。一九六六年,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在南非開普敦大學畢業典禮致詞提及此句,並說它是「來自中國的詛咒」。的確,也有其他人稱之為「古」諺。(較近期的例子是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她也在回憶錄《活出歷史:希拉蕊回憶錄》﹝Living History﹞用了這句話。)
我在二○○七年試圖追溯這句話的源頭,才發現原來已有許多人探究過它的歷史。《維基百科》(Wikipedia)的志工已為此主題建立詞條,說它在一九五○年首度受到引用。於是,這個詞條就成了我的基準點。如果我能確定這句話曾在一九五○年前出現,就要為TeleRead寫一篇文章,闡明用Google圖書進行研究的成效和潛力。
我只敲了幾下鍵盤就在Google圖書資料庫裡找到了:一九三○年,《驚奇科幻小說》(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雜誌裡的一個短篇故事曾引用過這句話。然而我真的只憑一次搜尋就擊敗《維基百科》了嗎?並沒有。我第一次查詢像Google圖書這麼龐大的文本資料庫,立刻見識到它的複雜和困難。在反覆確認相關日期後,我確定我查到的那篇故事――也就是鄧肯‧蒙羅(Duncan H. Munro)寫的〈迴轉〉(U-Turn)――其實是在一九五○年出版!我大惑不解。Google圖書為什麼要提供不正確的日期?受制於版權法規,Google圖書能呈現的作品有嚴格限制,因而阻礙了謎題破解。內容符合比對的那期雜誌仍受版權限制,所以Google圖書只能顯示文本的「片段」,也就是僅包含幾行文字的畫面。
最後,我發現《驚奇科幻小說》是從一九三○年就陸續出版,以至於資料庫誤將許多期都歸到一九三○年,無視於它們個別的出版日期。(這類錯誤在二○○七年的Google圖書相當普遍,所幸現已漸入佳境。)
在摒棄其他日期標示不正確的比對結果後,我在一九四四年出版的丹尼斯‧威廉‧布洛根(Dennis William Brogan)的《美國性格》(The American Character)一書中找到符合項目。然而,我遇上另一種錯誤。Google圖書說,符合的項目位於第一六九頁,怪就怪在,依據詮釋資料(metadata),這本書只有一六八頁?我去附近圖書館查了一九五六年再版的版本,結果雪上加霜:完全找不到那句話的蹤影。我去遠一點的圖書館查閱最早一九四四年的版本,我要找的那句話就在沒標頁碼的一六九頁上:
有人告訴我,中國最令人懼怕的詛咒之一就是祝你的敵人「過得多采多姿」。我們生活在非常多采多姿的時代;是沒有什麼簡單的解法能予以改善的時代。
綜合調查結果,我自豪地在TeleRead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為〈一句著名的「古中國詛咒」是否真的於一九五○年創作?運用Google圖書搜尋之調查〉(Is a Famous “Ancient Chinese Curse” Really an Invention from 1950? An Investigation Using Google Book Search)。
而我學到四個重要的教訓:
1. 對研究人員而言,Google圖書的資料庫是效用強大的工具。
2. Google圖書提供的日期(和其他詮釋資料的項目)有時會有誤。
3. 一本書再版時可能會修訂內容,修訂本也可能更改出版日期。我們必須蒐集相關版本最詳盡的資訊。
4. Google圖書資料庫只能顯示片段內容,因此必須直接查閱精裝本,核對引言,確定引用能完整且精確。
滿懷理想的我認為,藉由提出一九四四年的引用,就已讓集結大眾知識這個共享事業向前邁進一大步。這次經驗令我心滿意足,而此項任務的順利完成,也可以稍微解釋我怎麼會轉型成名言調查員,或「QI」(Quote Investigator)。這時,另一起完全出乎意料的事件則提供了進一步的動力。
弗瑞德‧夏皮羅(Fred R. Shapiro),《耶魯名言集》(Yale Book of Quotations)的編輯,該書列出眾多大家耳熟能詳的語錄的出處,是公認當代最重要的參考資料。他首開先河,運用大規模的文本資料庫──涵蓋書籍、雜誌、期刊、小冊子和報紙──進行名言出處的研究調查。不知怎麼他知道了我的部落格文章。讀了,也留了言。
他提到《耶魯名言集》中有關於那句詛咒的詞條,而最早在一九三九年就有人引用,比我對人類的貢獻還早五年。我的反應就是一整個囧!我還以為那麼多編纂《維基百科》「祝你過得多采多姿」詞條的人一定有誰去查過《巴特萊名言錄》(Bartlett’s Familiar Quotations)、《牛津辭典名人語錄》(Oxford Dictionary of Quotations)和《耶魯名言集》等參考資料。但事實上,沒有人做過那麼基本的核對。
我買了一本《耶魯名言集》,開始有目的地瀏覽其中詞條。運用Google圖書追溯名言俗語的構想對我依然重要,但現在,我的準備工作也要納入查詢最好的實體參考書。我給後續在TeleRead寫的文章下了標題,叫〈Google圖書搜尋:調查詞語出處的強大工具〉(Google Book Search: A Powerful Tool for Investigating Phrase Origins),提出「不把蛋打破,做不成蛋捲」(You canno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等諺語和「手術成功,但病患死了」(The operation was successful, but the patient died)等笑話的「全新」引用──比我在實體參考書裡找到的更早。我是生手,只想試圖取得一點進展。
在Google圖書搜尋「蛋捲」一語,會出現一個相當誘人的早期引用:喬治‧卡文迪許‧泰勒(George Cavendish Taylor)所著的《一八五六年與英國軍隊的冒險日誌》(Journal of Adventures with the British Army)第二部。本身是軍人的泰勒在書中討論不同戰略,說到一個有點血腥的計畫:
這樣我們的損失當然比較大,但我們的成功將更完整,誠如佩利希爾(Pelissier)所言:「不把蛋打破,做不成蛋捲。」
《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Britannica)說佩利希爾是「因征服阿爾及利亞而揚名的法國將軍,也是法國在克里米亞戰爭(Crimean War)的最後一位總司令。」
至於「手術成功」的那句妙語,我在一八八七年出版的《手術外科醫學手冊》(Manual of Operative Surgery)一書中找到類似變體:
要是發現偏向複雜或會危及病患生命的傷害,那麼必須立即動手術的一切想法都得擱置。這般深思熟慮能讓人們常掛在嘴邊的這句諷刺聽起來少些刺耳:「手術成功,但病患一命嗚呼。」
我就這樣繼續學習怎麼追溯引文。我逐漸擴大調查範圍,也使用GenealogyBank和NewspaperARCHIVE.com之類的報紙資料庫。這些電子資源最早是創設來協助系譜學者和歷史學者的,但事實證明,它們對於探究引言彌足珍貴。為了提升專業度,我訂購了給語言學研究者和圖書館員的通訊群組清單(mailing list);我開始用館際互借系統(interlibrary loan),從遙遠的館藏借書。我也誘拐朋友、家人和同事幫我進入全美各地一流研究圖書館的書架和資料庫。
這項活動成為強烈的嗜好。
最後,二○一○年,我啟用「名言調查員」(Quote Investigator)網站,開始一天投入好幾個小時認真進行調查。
使用網際網路搜尋引擎深入探查這些俗話,可能會既具啟發性,又令人火冒三丈。搜尋引擎列出的連結中不乏資訊有誤、文本重複和資料不完整的網站。一般網路使用者幾乎不太可能穿越錯誤資訊的重重迷霧,怪不得諸如此類的錯誤會一直存在,而且不斷複製下去。
許多追求真相的人都陷在網路上那些相互矛盾、亂哄哄的資訊中苦苦掙扎。正確的資訊往往會被不正確的徹底淹沒。經營我這個網站很棒的一點在於,它提供了以下機會:協助他人與真相交流。而這本書除了集結我所做的許多調查,也想要揭露那些張冠李戴究竟是怎麼發生──我稱之為「犯錯機制。」
以下是各種機制的簡短摘要。(請注意:一句引言的過往歷史通常會涉及多種機制。為了闡明每類錯誤,我自己做了些主觀判斷。)
◎合成(及單純化)
人類的記憶天生就會縮短、簡化敘述。修飾語常被省略,字彙也可能變更。簡潔的句子比雜亂無章的句子更容易記,深刻的思想比平凡無奇的有更大的可能被重述。當句子被放在一個會導致扭曲與語意不精確的演化過程中,「合成」和「單純化」指的就是引言的演化。
◎腹語
某甲仔細探究卓越人士某乙的寫作、訪問與演說,進而想出一句全新的描述,去濃縮某乙表達的觀念。某甲這句俐落――或優雅的描述其實不屬於該知名人士的作品或言論――甚至可能表達得不正確。然而,那句話卻是如此生動鮮明、使人難忘,導致人們最終認定那句話是某乙說的。
◎格言古諺
當一句引言被一再轉述,正確的來源常會遺失,或遭竄改。若那句話流行起來,原創者卻沒沒無聞,句子很可能會被提升地位,變成諺語或格言。當一句話的源頭不明,年代也會跟著無從確定。
◎文本相近
當一個眾所皆知的名字出現在某本書或某篇文章中,附近的句子(但是另一個人說的)引言也會一起被挖起來、重新分配給那位知名人士。如果知名人士的照片被擺在引言附近也會發生這種情況。有兩個因素會提高這種犯錯機制發生的或然率。第一,那句引言實為較不知名的人或無名氏所創;二,那句引言與該知名人士的公眾形象相符。這種機制有個迷人的變化形,就是發生在某本書或某本雜誌刊出引言列表的時候――一連串名字與引言交替出現,讀者必須判定某句話是上面還是下面那個人說的,而這個過程很容易出錯。如果清單是按照字母排列,那麼引言就很容易在長得很像的名字間弄得張冠李戴。
◎現實相近
甲乙兩人在現實世界若關係相近,這句話也可能從「甲說的」變成「乙說的」。這裡舉兩個例子: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和雷‧曼薩雷克(Ray Manzarek)都是「門戶合唱團」(The Doors)這支備受爭議的搖滾樂團的創團成員。因為這層關係,本來是曼薩雷克說的話就被錯歸給較具魅力的莫里森。第二個例子是,華爾街交易人亨利‧哈斯金斯(Henry S. Haskins)與當時同在紐約的圖書館員艾伯特‧傑‧諾克(Albert Jay Nock)曾是熟識。幾年後,哈斯金斯匿名出了本書,諾克幫他寫序,這層關係讓某些讀者誤以為書上一些段落是諾克做的,而非哈斯金斯。
◎名字相似
某甲說過的話可能會變成名字很像的某乙說的。這個機制和字母混淆不一樣,因為這個錯誤不是誤讀引言列表所致。綽號蘇格拉底的加油站員工和名哲學家蘇格拉底;哈靈頓‧愛默生(Harrington Emerson)可能會和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搞混;詞曲創作者波兒(Poe)可能會被錯認為驚悚大師愛倫坡(Edgar Allan Poe)。
◎捏造
其實你很難證明某個引用或歸屬錯誤是刻意為之。本書提出的誤引大多是林林總總的意外所致。大多時候,罪魁禍首只是疏忽或失誤。不過,有時作家的確會捏造一些強有力的引言來加油添醋。例如電影《閃電奇蹟》(Powder)和《獵殺紅色十月》(The Hunt for Red October),其中分別有偽造的愛因斯坦和哥倫布格言。另外,喜劇家、談話高手和專欄作家的軼事趣聞、揪心故事和幻想情節也會出現不正確的引言和典故。今日的網路時代也有惡作劇者靠可疑的引言一夕爆紅。
◎虛構歷史
當真實人物被寫進電影、戲劇或書本,作者會杜撰對話或內心獨白的場景。有些讀者誤以為確有其言,及使連作者都坦承使用了創作授權(creative license),這種錯誤仍會發生。較有爭議的是,非小說(nonfiction)的書也可能有杜撰或變造的引言。
◎捕獲
本書最大的篇幅獻給簡單的歸屬之錯。某位名人引用原就存在的某個不知名或根本是無名氏的話,後來這句引言就直接被歸給這位知名人士。本質上,那句話是因為再次使用而被捕獲。就算這位名人仔細標示正出確的原作者,竭力避免引言的歸屬遭到轉移,仍防不勝防。
◎宿主
馬克吐溫、愛因斯坦、瑪麗蓮夢露、邱吉爾、桃樂絲‧帕克和尤吉‧貝拉可說是引言界的超級巨星。這樣的人物既活躍又有魅力,因此成為他們從沒說過的大大小小名言的宿主。這種關係是共生的,多半魚幫水、水幫魚,同時提高宿主和引言的知名度。每名宿主都會吸引特定類型的引文,而且多半符合其個性或成就。例如馬克吐溫就搶了不少鋒頭――許多妙語根本不是出自他口。誤歸給貝拉的雙關語也有一長串。有趣的是,時間一久,隨著相關人士的名聲起落,某句流行語的歸屬也可能一變再變。
資訊到底有多脆弱?要是知道真相,你可能會大吃一驚,而我不禁擔心情況只會更糟。每次引言被傳達都可能會造成真相上的裂縫。時光荏苒,當眾人熟悉的名言和歸屬一再重新轉達,文本常會改變,連結也會更動。所幸,現代的大規模資料庫提供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機會,讓我們得以研究這些變化,並修正錯誤資訊。
不過,除錯只是其中一個誘因。查證名言歸屬的工作還有一個美好的面向:為其他有意願但漫不經心的研究人員示範怎麼將紀錄校正過來。
現今的文本資料庫是人類史上最大的一個,而且還在不停增長中。與此同時,錯誤的資訊也可能以毫秒為單位在世界各地散播。追蹤誰說了什麼是正確記錄歷史的核心要務之一。當今這代的研究人員擁有能修正從過去到現代的錯誤的工具,只是,他們願意迎接這個挑戰嗎?
緒論
偵探、資料庫與犯錯機制
我為什麼會去調查大家熟悉的語錄哪些來源可疑呢?告訴你好了:九○年代,我對電子書產生極大的熱忱。我覺得電子書有雄厚的潛力,能以更便宜又更有效率的方式將知識傳播到全球。可以有大規模的數位圖書館,每本書都在公眾領域,透過網路以低廉價格分享到世界各地──這種想法在我心底激起一股欲望,讓我想深入了解這種技術還能有哪些應用方式。
在此同時,電子出版界的先鋒布拉德‧坦伯頓(Brad Templeton)彙編了一片開創性的CD-ROM,《一九九三年雨果獎與星雲獎合輯》(Hugo and Nebula Anthology 1993)...
目錄
一、 歸屬錯了
合成語、腹語、格言古諺
1 「出色的藝術家抄襲;偉大的藝術家盜竊。」
2 「每一筆巨大財富的背後,都有一件罪行。」
3 「除非你允許,否則沒有人能讓你感到自卑。」
4 「道德宇宙的弧線雖長,但彎向正義。」
5 「邪惡得勝唯一的必要條件,便是好人袖手旁觀。」
6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7 「問題不在誰允許我,而是誰會阻止我。」
8 「別彎腰;別加水稀釋;別試圖讓它合乎邏輯;別依照流行改造你的靈魂。」
9 「在生存的競爭中,適者往往是犧牲對手而得勝。」
10 「人生是一場旅行,而非目的地。」
11 「640K(的電腦記憶體)應該夠任何人用了。」
12 「待人要厚道,因為你遇到的每個人都在打一場硬仗。」
13 「生命的意義在於發掘你的天賦;生命的目的在於把它奉獻出去。」
14 「我們不是從祖先那裡繼承地球,而是向子孫借用。」
15 「愛一個人,放他自由;若他回頭,就永遠屬於你。」
16 「給人魚吃,是供他一天的食物;教人捕魚,他一輩子有魚吃。」
17 「選擇你愛的工作,那麼你這輩子連一天都不必工作。」
18 「鳥兒歌唱,不是因為知道答案;牠歌唱,是因為有歌要唱。」
二、讀者錯了
文本相近、現實相近、名字相似
1 「以眼還眼只會讓全世界都瞎掉。」
2 「錢買不到愛,但可提高你的身價。」
3 「不管是怎樣的白痴都能面對危機;就是這種日常事件讓人筋疲力盡。」
4 「煩悶的解藥正是好奇心;然而好奇心並無解藥。」
5 「心靈不是需要填滿的器皿,而是需要點燃的木材。」
6 「今日閱讀者,明日領導人。」
7 「若你享受浪費的時間,就不算浪費時間。」
8 「某處,某件不可思議的事物正等待人發現。」
9 「有已知事物,有未知事物,兩者之間是無數門戶。」
10 「無論如何,還是要行善」和矛盾戒律。
11 「比起我們內心的事情,身後和眼前的事情都微不足道。」
12 「有時,我畏懼自己的心,懼怕它不斷渴望著它想得到的一切。」
13 「愈多沙子逸出我們人生的沙漏,我們就能愈清楚地看穿它。」
14 「改變的祕訣不是傾全力打擊舊事物,而是創造新事物。」
三、作者錯了
捏造、虛構歷史
1. 「出售:童鞋,未穿。」
2. 「了不起的發明――但誰會想用這種東西?」
3. 「我原無所不能,直到見到厄爾巴。」
4. 「喜歡這類東西的人,自會去找到他們喜歡的東西。」
5. 「鎮民代表有一半不是傻瓜。」
6. 「這已經明顯到令人毛骨悚然的程度:我們的技術已遠遠超過人性了。」
7. 「靠一句好話加一把槍,遠比光靠一句好話更能達成目的。」
8. 「好萊塢這地方願意付一千美元買一個吻,付五十分錢買你的靈魂。」
9. 「預算該平衡;國庫該補充。」
四、誰撿到就是誰的
捕獲、宿主
1. 「要是你知道別人根本很少在意你,你就不會那麼在意別人。」
2. 「能力愈強,責任愈重。」
3. 「運動並不是培養品格,而是顯露出品格。」
4. 「人生就是你忙著計畫其他事情時發生在你身上的事。」
5. 「上天堂是因為天堂氣候好;下地獄是因為地獄同伴多。」
6. 「我動作奇快――按下電燈開關,房間還沒暗我就跳上床了。」
7. 「不是每件重要的事都能計量。」
8. 「以文字描寫音樂就像用舞蹈表現建築。」
9. 「聽不見音樂的人會以為跳舞的人瘋了。」
10. 「假如我有更多時間,我就會把信寫短一點。」
11. 「要了解一個人,就看他怎麼對待下屬。」
12. 「我們都是星塵。」
13. 「時間一久,悲劇也成喜劇。」
14. 「讀起來簡單,寫起來困難。」
15. 「未來,人人都將匿名十五分鐘。」
16. 「我不禁擔心,未來科技將會超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17. 「我在故我做。」……「我做故我在。」……「嘟比嘟比嘟。」
18. 「乖女人很少創造歷史。」
19. 「那裡人太多,沒人再去了。」
20. 「如果你手邊只有槌子,對你來說每個問題都是釘子。」
21. 「寧可被以為是沉默的傻子,也別開口證明此事為真。」
22. 「歷史不會重演,但會押韻。」
一、 歸屬錯了
合成語、腹語、格言古諺
1 「出色的藝術家抄襲;偉大的藝術家盜竊。」
2 「每一筆巨大財富的背後,都有一件罪行。」
3 「除非你允許,否則沒有人能讓你感到自卑。」
4 「道德宇宙的弧線雖長,但彎向正義。」
5 「邪惡得勝唯一的必要條件,便是好人袖手旁觀。」
6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7 「問題不在誰允許我,而是誰會阻止我。」
8 「別彎腰;別加水稀釋;別試圖讓它合乎邏輯;別依照流行改造你的靈魂。」
9 「在生存的競爭中,適者往往是犧牲對手而得勝。」
10 「人生是...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