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古.烏金仁波切的教導風格稱為「親證竅訣」。他曾經多年閉關,將教法與自身經驗相融而修持。因此他能夠從經驗來談,用自己所經歷的過程來說明。這種教導十分獨特,有時候開示用語也相當驚人。有些用詞並不強而有力,但總是對聽聞者的心性有著很大的助益。
「人們總以為修行禪定一陣子之後,必然會發生什麼事情;就好像求學那樣,經過十年或十五年,你就能拿到什麼學位。『我有辦法讓它發生!我可以成佛!』可是,事情並非如此。你無法造就證悟,因為證悟是無法建構的。能否了悟覺醒之境,端看是否你精進地讓不二覺性回返於自然安住。欠缺這種精進、不經任何艱辛,是難以達到證悟的。」──祖古.烏金仁波切
「祖古.烏金仁波切長期待在山間的隱修處,多年都在閉關,也進行了相當時間的禪修。因此,對於我們慈悲的釋迦牟尼佛所宣說之神聖教法,能給予非常精要的開示。他從本身的體驗談起,以自己的經歷說明,教導我們應以完整而無誤的方式來修持。這些開示,充滿了直接而精髓的口訣,是殊勝而獨特的。」──秋吉.尼瑪仁波切
此書的內容為祖古.烏金仁波切在1991至1994年所給予的開示集結。讀者將會看到仁波切概略地談到釋迦牟尼佛如何來到我們世間,以及他出於無量慈悲而宣說珍貴的教法與證法,並且讓佛法在人間興盛的故事。讀者還會特別發現,博學上師和成就上師如何在雪域西藏建立佛法,並竭力讓佛法能夠廣傳。仁波切也提及,過去有無量的善緣修行者,他們如何真誠地將法教運用於三乘的修持,並因此生起覺受和了悟。──引自本書前言
作者簡介:
祖古.烏金仁波切(1920-1996)
1920年藏曆4月初10出生於西藏東部,被第十五世嘉華噶瑪巴卡恰多傑認證為確汪的轉世,也是蓮師主要弟子之一努千桑傑耶喜的轉世化身。仁波切的主要寺院在東藏囊千的拉恰寺,他研究和實修藏傳佛教噶舉派和寧瑪派的教法。
祖古‧烏金仁波切獲得「新伏藏」特別密切的教授。「新伏藏」是由他的曾祖父德千秋吉林巴重掘的伏藏,伏藏中包含蓮師教法的所有灌頂總集、閱讀教授與口訣的教導。仁波切將這個傳承的教法傳授給大多數噶舉傳承的持有者、喇嘛和轉世祖古。
祖古‧烏金仁波切在加德滿都建立了六座寺院和閉關中心。其中最重要的寺院在博達那大佛塔附近與蓮師體現大手印持明證位的阿修羅巖穴。仁波切一生指導了超過三百位僧侶和尼師,閉關超過二十年,其中包括四次三年關。
祖古‧烏金仁波切以深遂的禪修了悟聞名,他以簡潔清晰與幽默的風格,傳授佛陀所宣講的八萬四千法門。他的教授方法是「透過各人自身經驗來指導」,用幾句話點出心性的本質,揭示覺醒的本質具有自然簡單的特性,使弟子真正接觸到佛法智慧的核心。
譯者簡介:
「蓮師中文翻譯小組」成員和「普賢法譯小組」召集人,個人網誌「E. T. 翻譯社」(在靈感中翻譯佛法,在業力下努力微笑)。
章節試閱
並非佛陀的法教在功德上有所不同,以致那些稱為「上上」者是佛陀法教中最好的,而「下下」者就是最糟的法教。佛陀一切的法教都是超凡的。法教有所不同,只是因為人們有所不同。適合於某種特定心智能力的法教,被稱為九乘當中的某一乘。並非佛陀給予了好的和壞的法教,而我們得找出其中好的法教;請明瞭,事情根本不是這樣的。這些法教乃為個別之人善巧地量身打造。佛陀以其全知,能夠曉得來找他的人需要什麼樣的法教才是合宜,並且也以合宜的方式給予法教。舉例來說,當你要找人搬運重物,你要給對方所能夠承受的包裝物品。如果你把小乘法教給予能夠了解無上瑜伽的人,就像把一個微小的包裹交給能用小指就拿得動的強壯大男人,這樣不夠。但若你把最高的金剛乘法教給了某個屬於聲聞乘的行者,就好比將大男人才能扛得動的沉重負擔堆在小孩的肩上,那個小孩就會摔跤,鐵定無法擔當。類似這樣,根據個人能力給予適當法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若是進一步分類,瑪哈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三內密)乃為法身佛的三法輪。事部、行部和瑜伽部(三外密)乃為報身佛所宣說的三法輪。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則是化身佛所教導的三法輪。這些法教的傳續分別為諸佛密意傳、持明徵示傳,以及士夫口耳傳。然而所有這些,都是由覺者佛陀所給予的,也就是分別由法身佛、報身佛和化身佛所傳授。
這些法教都是為了要恰巧合宜於我們自己的習性和個別的能力。當我們覺得所受法教適合我們並且能夠理解,我們便能在修習當中快速進展。例如一位菩薩乘的行者領受大乘的法教,便能藉由這些法教而快速進展。
當人們剛開始接觸藏傳佛教,他們或許會認為:「這個宗教好奇怪啊!藏傳佛教充滿了一堆不同的本尊和儀式,有夠古怪!」在其他佛教傳統中長大的人們,其成長方式可能稍有限制。這些人由於並未以較寬廣的角度來完整受教,便相信自己所知的佛法才是佛法,其他地方的都不是。這種態度好似只有一支手臂的人,或只有一腿或一頭,或只有人類身體的內臟,而其他部分都有缺失:他並非完整的人身。會有這種狹隘的觀點,就是因為未曾完整受教。若是偉大的學者或對佛教整體非常熟知的人,根本不會有這種問題。他將能看到法教的各適其所,而不會落入有限的思考:「大乘或金剛乘有什麼用!聲聞乘就足夠了。為什麼大家不修持聲聞乘就好,其他的法教根本無關緊要。」另外有人可能會想:「大乘法教才是真正的法教,其他的都不算數。」還有的人會說:「金剛乘才是正確的法教,那些像大乘或小乘等較低層次的法教,有什麼用呢?」所有這些態度都是毫無道理的。我們必須具有能夠發揮功能的完整人身。
打個比方,若要建造一座完美的寺院,首先必須要有堅固的基底和適當的基座,以便讓寺院座落於此。這兩個要素就是小乘法教。沒有基座,便無法建造任何東西。其次,我們需要一個龐大而美好的結構;這就像大乘法教。最後,房子裡面應該不能空無一物,而應該要有佛陀身、口、意的精美代表物;這就好比金剛乘的法教。否則,就像是隨便一個世間的宮殿,一點真正的利益也沒有。類似這樣,我們應該把三大法教的層次組合並融合成修行的單一整體。我們的修行就能像一座完美的寺院,具有適當的基座、莊嚴的建築,並且內含佛陀身、口、意的代表物。這就是將小乘、大乘、金剛乘三層次法教融合為一的方法。
這種融合為一的方法,最重要的層面就在於正確的觀點。我們的工作是要找出到底哪種取向或看法,才能真正終結我們的無明和迷妄。哪個看法為真?哪個看法為假?端賴我們自己通徹確立。這並非意謂著我們必須像個偉大的班智達那般,研讀所有無量無數的細節,因為我們的壽命並不足以讓我們這麼做。我們即使年歲終盡都不夠用。相反的,(我們應要)專修於竅訣傳承,例如這句涵攝最為精闢要點的話:「要確立自心本性,而非確立一切法教的特性。」
阿底峽尊者還有另外的開示,稱為「四依」(Four Aims,四目標)。首先是要「將佛法作為自心的目標(心依於法)」,意思是你的最終目標應該要設為真實且有意義的成就,而非世俗的成就。當我們將目標指向佛法,便能得到解脫和證悟;但若我們將目標指向世俗的成就,便絕無可能達到解脫或證悟。
阿底峽尊者接著說:「將簡樸的生活作為佛法修持的目標(法依於貧)」,而非以大量的財富為目標。如果我們身為簡樸的修行者,會比較容易求道聞法;若我們在開始修行之前累積了大量的財富,便會認為必須要維持某種生活水準。要增加財富、守護財產、確定財富不會耗盡,這需要極為驚人的努力,還涉及許多的擔憂和投入。因此,最好能「將簡樸的生活作為修持的目標」。
目標之三為「將簡樸的生活作為一生的目標(貧依於死)」,而不是只有短暫的期間。不要以為「好吧,我就身為簡樸行者這樣修持佛法一陣子,然後我將會來個突破,變成富有的重要人物」。切莫如此認為,而是要一輩子都保持簡樸行者的身份,直到死亡的那一刻。
最後,阿底峽尊者說:「將孤獨作為死亡的目標(死依於溝壑)」,意思是決心在閉關隱居處或毫無人煙處,孤獨無友地離開世間,不要有任何的侍者或同伴。這就是「四目標」。
阿底峽尊者也要我們「保持居於低位」,也就是維持低調,不要為了達到高位或身居要位而奮鬥。穿著簡單樸素,不需華美衣物,有什麼就穿什麼。更甚者,他說:「且讓食物、衣著和名聲失敗。」舉例來說,當有爭論解決,表示有一方獲勝而另外一方輸了。就讓食物、衣著和名聲「吞下敗仗」。也就是說,別讓你的心老是想著食物、衣著、名聲和要位。
阿底峽尊者進一步說道:「做自己的老師。」做自己的嚮導,不要老處於必須聽從他人命令的狀況下。找個生活方式是讓你能仰賴自己的。如果你能夠這樣生活,就有機會成為清淨的修行者。
偉大的阿底峽上師便是依照這些準則而生活,並且獲得了偉大的成就。我們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將他的教言建議加以實行。
一旦你決定要修持佛法,就要貫徹至終,否則就如巴楚仁波切所說的:「年輕的時候,我們受他人控制而無法修行。」通常,人們在大約十七、十八歲之前,都必須聽從父母的管教,或者必須待在學校或家裡,沒辦法一走了之而修行。巴楚仁波切接下來又說:「長大成人以後,我們追求各種令人心悅的事物而無法修持。到了年老之時,我們失去了體力而無法修持。哀嘆啊,哀嘆啊!我們現在該怎麼辦?」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修行,就應該立定要如何落實的方式。最好是能成為完美、清淨、全心全意的修行人。若非如此,至少也要盡量身體力行於上述提及種種的一半,或最最起碼將其中一個建言牢記在心並真正落實。
經部的戒律和修學,包括小乘和大乘,有如陶土瓶壺落於地面,一旦毀損就難以修復。
但若依據密咒的金剛乘,如果你誠心誠意想要修復三昧耶的毀損,就猶如修補金製花瓶的凹洞。銀製或金製花瓶上的一道刮痕或凹洞,馬上就能修補,但你有辦法把破掉的陶瓷瓶壺修復回來嗎?若不謹慎對待自己的三昧耶,會有極大的危險。不過,當你以歉意和決心誠意且真心地修復三昧耶,那麼毀損就會像是金製容器上的凹洞,可被輕易地修補。
最重要的是對上師的三昧耶,其次為對金剛手足的三昧耶。每個人,包括上師和弟子,都必須遵循三昧耶。若能正確且清淨持守,結果是極為甚深。祖師大德曾經說過:「我最大的敵人就是三昧耶的違犯;我最好的朋友就是上師。」真正的敵人就是三昧耶的毀損,如此將會破壞上師的健康與壽命。在親近或疏遠的金剛手足之間,三昧耶的破戒也會造成惡業和厄運。
毀損的三昧耶,對上師和弟子的確都有不好的影響,會造成不滿和混亂,讓人無法安住於三摩地定。換句話說,受損的三昧耶會阻礙三摩地的修習,也會造成聞、思、修的障礙。毀損的三昧耶絕對有害於健康、安樂,以及其他一切正面的特性功德。
「我最大的敵人就是三昧耶的違犯;我最好的朋友就是上師。」偉大的噶舉上師們所說的這句話,意思是他們唯一無法對付的敵人,就是那些受到毀損三昧耶所染污的人;而他們最尊貴的友伴,即為自己具德的上師。這不就是三昧耶造成的差異嗎?
簡言之,要完整持守三昧耶的最好方法,便是藉由恰當的見(見地)、修(禪修)、行(行止)。如果這樣根本不可能做到,忍辱(耐心)則是持守三昧耶的堅固基礎。有句話說:「遭人狂暴攻擊,莫以怒氣回報;遭人謾罵痛斥,莫以毀謗回報;遭人公然指責,莫以批評回報;遭人暴力威脅,莫以毆打回報。」就算有人真的打你,你也要耐心對待。若你能如此克制忍耐,將能戰勝毀壞三昧耶之敵。否則,若每一次攻擊總要以報復回應,若每一個傷人的話總要以另一個惡口之言相對,這個循環永遠不會終止。你或許會想:「我是對的!」並說些什麼來回嘴,但是對方也會想:「你是錯的!」並以更加惡毒的話來對抗,沒完沒了。
東藏有句話說:「話語是一切爭鬥的泉源」,這就是保持禁語閉關的主要原因。聲音是爭吵的煽動者。沒有人能知道你裡面在想什麼,除了諸佛菩薩之外。但是這舌頭,如此令人討厭,[仁波切笑]並不想保持安靜,所以便開始了各種爭吵。
因此重點就是要當自己的老師。當有人攻擊你時,不要用任何方式反擊。要像石頭一般保持安靜,這將讓你戰勝口角。別人說了什麼,哪會真的影響什麼?世間人們的方式都是以牙還牙,給我什麼就回你什麼;有人攻擊,你就反擊,這就是爭執的開端。最好的方式其實是閉上你的嘴巴,緊閉得像是被捏扁的糌粑麵糰。
你需要一個堅固的基礎,這一點說再多次也不嫌多。除非你是像噶拉多傑那般上上根器的人,否則光是得到見地的引介卻不接續修持前行,是不夠的。不用說,並非每個人都是上上根器者:導師圓滿、徒眾圓滿、法圓滿,這樣的圓滿條件並不會總是發生。考慮到這一點,我們可得老實地自我檢視一番。我們是平凡人等,要是我們不這麼認為,那可就錯了。如果打從一開始,四思量就是個激勵我們的動力,那麼修持佛法就一點兒也不難。若對此四者並未欣然接受,我們只會讓自己疲憊不堪。我們的修行基礎,全仰賴將此四思量牢記於心。
在前行修持中,所有的三乘都可於一座修、一蒲團上修持。皈依就包含小乘法教的精要;發菩提心則體現大乘法教的心要;金剛薩埵觀修和念誦便有金剛乘法教的最精髓。如此,在一座修中,我們即涵蓋所有三乘且進行完整的佛法修持。
如果我們想要非常詳於細節地修持,你可在佛法大藏經中找到數十萬相關的法教。不過要在一生當中修持所有這些,是不可能的。蓮花生大士和其他上師慈悲地摘錄了這些法教的精髓,並收錄了所有印度和藏地學者與成就者的教言,而形成了前行修持。金剛乘的每個派別都包含這些前行修持。為何如此?因為這些是清淨遮蔽和累積資糧的極佳方法。若未清淨遮蔽和累積資糧,我們就無法達到證悟之境。與正行相比,前行修持被視為更加深奧。當你想要種植穀物,就需要肥沃的土壤:把種子栽植在石頭上,一百年也不會有收成。此四思量如果沒有深植於你的相續流中,如果你並未了解四思量的深意,你就不會領會真正的意義。金剛乘的最高法教,其基礎在於前行。
這四個思量並未超乎我們的理解之外。我們能夠領會,擁有這個人身是極為稀少且珍貴的。絕大多數人都知道一切無常,每過一天,我們的生命就越加減少。如果我們有某程度的知識,就會相信我們的行為有其業力的果報。最後,顯然一切的輪迴狀態,既無常又不可信賴,絕對不可帶給我們恆久的快樂。所有這些都是我們能夠了解的事情,可是智識上的理解並不足夠,我們必須牢記於心、深深將這個了解攝入我們的相續中。
往昔的所有大師都是如此修持的。他們捨棄了對世間的一切關注,並且如我們看待吐在地上的一坨痰那般,相等地看待世俗目標的重要性。絕對沒有人會想把那種東西撿起來,對吧?我們應該對所有輪迴狀態都試著培養相同的捨離。噶當巴的老祖師曾說:「捨棄你的家鄉;浪跡無人之地;成為山林之子;穿著霧靄為衣;叢林、森林、洞穴、山隱野獸為伴。」以前的修行者怎麼有辦法這麼做?就只是督促他們忍受這些艱苦嗎?並不是。他們單純是把四思量牢記在心,清楚且真誠。當我們思惟這四個要點並真正牢記在心,那麼,以真誠的方式來修持佛法便根本沒有困難。
並非佛陀的法教在功德上有所不同,以致那些稱為「上上」者是佛陀法教中最好的,而「下下」者就是最糟的法教。佛陀一切的法教都是超凡的。法教有所不同,只是因為人們有所不同。適合於某種特定心智能力的法教,被稱為九乘當中的某一乘。並非佛陀給予了好的和壞的法教,而我們得找出其中好的法教;請明瞭,事情根本不是這樣的。這些法教乃為個別之人善巧地量身打造。佛陀以其全知,能夠曉得來找他的人需要什麼樣的法教才是合宜,並且也以合宜的方式給予法教。舉例來說,當你要找人搬運重物,你要給對方所能夠承受的包裝物品。如果你把小乘法...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