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寶貴而獨特或寶貴而平庸 詹姆‧柯林斯
我和凱文(Kevin Maney)的第一次對話是在一九九二年。當時年輕的他在《今日美國》擔任科技新聞記者。有一天他打電話到我在史丹福大學商學院(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的辦公室,想與我討論「新創企業的生命週期」這個議題。那時,凱文正打算寫一篇關於蘋果電腦公司的文章,而這家公司自創立以來就循著十分不尋常的軌跡發展,他想試著理出個頭緒。
我回電給凱文時,劈頭就丟給他一連串的問題,最後,我們在電話中聊了一個多小時。我問他:他認為蘋果電腦公司面臨的挑戰是什麼?他認為當初蘋果電腦公司低估微軟公司的原因為何?他認為蘋果電腦公司對於自己作為一家商用電腦公司的願景是什麼?以及他對蘋果電腦公司推出的PDA牛頓掌上型電腦(Newton)有什麼看法?凱文認為時間會證明,蘋果電腦公司在一九八○年代中期逼退公司創始人之一賈伯斯(Steve Jobs)的事件,是世界商業史上最荒唐的錯誤。他的先見之明讓我十分驚豔。凱文提出這個見解時是一九九二年,距離賈伯斯於一九九七年風光重返蘋果電腦公司還有五年之久!
「人」才是一切的主角
從一開始我就認為凱文與眾不同,現在亦然。我認為他對於這個瞬息萬變的科技世代、那些跟著科技而興衰的企業以及那些夢想著憑藉科技而改變世界的人們,有其獨到的見解。凱文有一種特別的能力,能洞悉「人」的特質。說到底,「人」才是一切的主角;不管是發明新科技、創立企業、摧毀企業、運用權力、聰明行事到荒唐行事等,都與「人」息息相關,可說是無「人」不可。在專業上,凱文有一種類似《星際爭霸戰》(Star Trek)劇集裡瓦肯星球人所擁有的心靈融合般的能力。不管是和像葛洛夫(Andy Grove)這樣的哲人、像全錄公司總裁麥卡妮(Anne Mulcahy)這樣的變革型領導人、像蓋茲(Bill Gates)這樣的創新企業家或是像紐約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這樣的社會公眾人物進行對談,凱文都能精準地聆聽與觀察,從中擷取精華,再清楚地轉述給他的讀者。
在《今日美國》擔任科技專欄作家的二十年當中,他寫過六百多則不同的專欄、數十篇專題報導以及兩本著作。他貼身觀察整個科技產業和商業界的重要事件,從一九九○年代的網路蓬勃發展到二○○○年代的網路泡沫化,他都親身經歷其中。他報導過的事件包括網路的崛起、網景這顆超級新星的發跡,以及隨之而來的網路瀏覽器之戰、蘋果電腦公司瀕臨死亡到重生的過程、微軟公司從個人電腦市場中享有獨占優勢時期直到最近優勢漸漸減弱的過程、IBM公司幾近毀滅與奇蹟式的復活、全球 Google 化的現象、美國線上(AOL)的創立以及它與時代華納(Time Warner)之間時運不佳的併購案、摩托羅拉公司(Motorola)的興衰與瀕臨倒閉的歷史、俄羅斯聯邦的資本主義電腦產業的誕生、中國早期的網路發展及其他數十個重要報導。他有機會與所有事件中的核心人物訪談,並從混亂的事件中理出一個頭緒;他不只是報導科技新知、企業及產業間快速的進化史,更重要的是,在觀察產業演進的同時,他能將事件一一正確解析。
決策無法面面俱到,必須取捨
貼身觀察過這麼多優秀名人之後,他提出一個結論:他們都不畏懼去做最嚴峻的決策。他們不會自我催眠,相信自己能夠面面俱到;所以他們把戰鬥力全面集中在自己的最強項。
他的結論非常正確。毫無疑問,我們研究過的所有成功企業,其出色領導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他們在執行決策時都展現出極大的紀律;他們不會任性地追求短期成長或成就;他們不會隨政治態勢起舞;他們近乎狂熱地遵循一套核心價值;他們不只重視企業該做什麼,也同樣重視要避開不該做的事。
基於這個理念,凱文在本書中綜合他所有的觀察,融合成一個單一的概念,用以解釋及整合他的研究。他的概念是:那些有勇氣在「高質感」和「高便利性」之間做出嚴峻決策的企業,比起那些無法做出清楚決定的企業要成功得多。在本書中提供的策略透鏡並不是直接教你該做什麼或不該做什麼。它強迫你去面對一個重要的問題,透過嚴肅思考來擷取出自己的領悟,進而做出自己的決策。
閱讀本書之後,如果你能領導團隊一起針對書中激發出的問題與靈感做有效的辯論,你不只會更理解企業應該(或不該)做哪些事情,最重要的是,你更會了解「為什麼」。策略性概念的力量在於給我們觀察事務的透視鏡,並激勵我們去做困難的思考和困難的選擇。最關鍵的問題不在於這樣的選擇是否符合普遍真理,而是在於它是否真能有所助益。針對這一點,我認為凱文的分析提供了極實用的架構。
當凱文即將完成本書原稿時,我帶他到科羅拉多州博德市,我家附近一座一千英尺高、名叫大熨斗(First Flatiron)的砂岩板去攀岩。凱文是攀岩生手,這活動對他來說是既刺激又累人。(隔天他寫道,「我覺得自己好像被車撞過。」)經過神經緊繃的幾小時後,我們登上山頂,然後開始緩步走回家。一路上天馬行空地聊著他的新書。
有紀律的取捨,是為上策
他慷慨激昂地討論起有紀律的取捨是多麼重要。如果企業領導者沉迷於追求短期利益,而不以永續經營為目標,不拿出紀律、專注力、持久力和熱情來執行決策的話,他只能創造出一家平庸的企業。如果政治家們無法做出困難的選擇,分辨什麼可行、什麼不可行、什麼是我們能持續下去的,他們同樣會把國家推向平庸。如果學校不專注於真正對教育有益的事項,如果醫療系統不能做出真正改善患者狀況的選擇,如果教堂把會眾的增加和靈性成長混為一談,如果非營利機構行動力低落,我們就會有一個平庸的社會。假如青少年不明白他們必須為自己做選擇,並要自己承受選擇所帶來的結果,他們就會成為平庸的大人。
「我猜你的概念也可以適用於個人的生活和事業,對吧?」我問他。
「是的,」他回答。「你必須做出取捨,才能造就自己的出色,否則你就只會是某個雇員。你必須想辦法讓自己不只是很多可供雇用人選的其中之一。」
我們討論到許多人因為無法堅持紀律就選擇過「夠好」的人生,而不是「更棒」的人生。凱文說他在最後一章會提到從「優秀到卓越」和「刺蝟概念」來闡述這個論點。在個人的層面實行「刺蝟概念」的意思是,你建立起一條通過三大測試(三個圓圈的交集)的路徑;一、熱情(堅持遵循你的核心價值,選你所愛);二、基因密碼(選擇發展你天生的優勢,拿出寫在你基因裡、最拿手的本事);三、有意義的貢獻(做那些會對經濟和社會有所貢獻的工作,這會為你的生命增加經濟動力)。凱文所說「質感」(特別又不易取得的)和「便利性」(容易取得,或許因此而降低質感)的取捨是指,開創一條只屬於自己、獨特的道路。寧願寶貴而獨特,也不要寶貴而平庸。
凱文已經做到了。他從《今日美國》專欄作家的角色跳脫開來,以他自己獨特的三個圈圈創造了一條只屬於他自己、獨特的道路。他在「傳統的道路、傳統的工作」和「以自己的作品為定義、創新的道路」兩者之中做了成功的取捨。他的工作內容是:凱文.曼尼。只有極少數的人能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的三個圈圈,並且決心活出自我,凱文就是其中之一。
科羅拉多州博德市 二○○九年六月
自我與非自我的價值抉擇
商業世界中,「trade-off」並不是新概念,當你要A,可能就必須犧牲B,正因如此,「策略」才成為一種饒富個性、多采多姿的學問;人們總喜歡探究:為什麼賈伯斯(Steve Jobs)或葛洛夫(Andrew Grove)會放棄那麼多看似有利的選擇,卻獨鍾風險最高的某條不歸路?這是因為當我們深入,我們便會因進入了兩人激情四溢的自傳世界(而非呆板的理性選擇分析),而感到興味盎然,忘路之遠近……。
凱文.曼尼的這本《取捨》,表面上提出了「質感」與「便利」兩大對立性的企業策略價值,但實際上透析的是「自我」和「非我」的創業者價值抉擇,你的公司是要攀爬既有的、擁擠的階梯,還是要創造自己的梯子,甚至是自己的天空;在此,《取捨》鮮活地映照了台灣科技產業當下的處境:我要繼續做「沒有我」的代工,還是要創造「有我」的新事業;亦或是創造「有我」的代工,揚棄「沒有我」的品牌企業?
所以,千萬不要在上班時間讀《取捨》,請在夜深人靜時讀它。
詹偉雄
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暨《數位時代》雜誌總主筆
成為「稀」與「需」的珍寶
物以「稀」為貴,鑽石比石頭貴,因為石頭多、鑽石少。
物以「需」為貴,若把石頭全部變為鑽石,則泥土一定比鑽石更重要。因為泥土還可耕種,而鑽石則無法種植,所以泥土會比鑽石更有價值。
本書正是教導大家,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稀」與「需」的珍寶!找到「高質感」與「超便利」的分際,搜尋一個絕佳定位與建立核心價值,在 「取」與「捨」中,成為最大的贏家!
戴勝益 王品食品集團董事長
有所為有所不為
自古以來,從個人、家庭、企業至國家,處處可見「取捨」於其間產生的微妙關係。如孔子告訴子貢,國家必須確保人民豐衣足食、軍事強大、人民信任,而當三者無法兼顧,則子貢問:「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在「得」與「去」之間,人類無時無刻不在做決定,而此正為凱‧文曼尼﹙Kevin Maney﹚闡述的「取捨」思想。
根據二○一○年中小企業白皮書統計,中小企業占國內企業總數九七‧九一%,涵蓋七八‧四七%就業人口。台灣中小企業強調企業文化與願景,與一群擁有共識之人執著實踐夢想,其正如凱文曼尼長年所研析:「取捨,是策略、定位、分析競爭對手的透視鏡」,企業唯有堅持核心價值,不急功近利,「全心全意投入及不斷求新,以便保持一路領先的地位」,方能在「取」與「捨」之間達至高點。
凱文‧曼尼表示,人們常在「質感」和「便利」軸線兩端做取捨決定。吾始終以平常心看待得失與取捨,堅信以開放心態看待宇宙,以陶瓷為載具,記載人類文明的結晶,傳遞天地人三者之間的真善美,方能讓後代子孫認識愛天、愛地與愛人之永恆價值,而此「以瓷載道」之精神正為Franz企業思想。
孔子曾以「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形容鄙夫,人唯有不患得患失,有所為有所不為,朝向規劃的藍圖邁進,方能在取捨之間獲取人生與企業的最佳平衡點。
陳立恆 法藍瓷有限公司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