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未曾接觸靈修者,深入理解靈修內涵與途程並予以客觀評價。
☆讓已接觸靈修者對照其所知、所識,重新審視自我靈修的目標。
☆讓已深入靈修者驗證其所學、所習,逐步建構自我的靈修體系。
靈修應順心隨緣,靈修者也應適情、適性。
順心是依我心之自然,不生急躁,不起煩惱。
隨緣是沉靜以對,得失自若,來去自如,絕不強求。
而適情則是心情愉悅,身心保持平衡,工作、家庭兼籌並顧,
適性又是隨遇而安,遊刃有餘,收放自如、瀟灑不羈。
唯有如此,靈修道途始可長可久,靈修之心才現喜悅。
作者簡介:
李生辰
出生:1956年
學歷:
(1)1975-79年(國立政治大學/大學部)
(2)1979-81年(國立政治大學/研究所)
經歷:1983-2002年/任職政治作戰學校
雖然無形無象,一般人也未必能體會其存在,但是靈性對成就個人生命卻至關重要。人只有在啟動靈性開悟,並且進行質修煉後,才能深刻領會和感受自我靈性的具體作用。
本書是作者近年來侍從明師學習,務實地展開自我靈性修煉的歷程和體悟。全書計分六章,為靈性修煉建構了完備、詳盡理論,也充分述說、驗證了自我靈性修煉的實益。個人自我靈性修煉的效能毋庸置疑,只在所從。
章節試閱
靈修的技巧
技巧是對學習或工作方法的熟練和靈活(巧)運用,論述靈修技巧的意義在於解析以下各項:⑴如何使靈修的內涵活化;⑵如何使靈修者發揮其修行能量;⑶如何使靈修者產生最大修行效益。靈修者的功課,不論屬於靜態或動態,大多是在固定的場域(道場)進行。靜態的修習─靜坐、降筆(文),或動態的修習─靈動、訓體等,要能產生效益,就要使道場滿布磁力、靈氣,以便於靈體適性活動。簡言之,必須要創造有形與無形界得以充分交融之情境,以利靈修者與無形師間心氣相通。因此,亙靈修活動的過程,必須以應備之資材、器具,以全靈修者順暢其修行。淨香(末)、香爐、樂曲等三者必見於靈修過程,在靈修場域中也看似通俗與當然,但能知如何靈巧運用,使之發揮玄妙效能者尚不多,爰簡要說明之。
至於桃木劍、拂塵等法器,此為行道時之運用,一般靈修者(暫時)未必皆具備行道救世條件,姑且略而不論。
淨香
供奉神佛或祭祀鬼神時,人們都要焚香。焚(燒)香,除了是對無形界的靈表達虔敬心,也是發出神、人或者人、鬼之間的溝通訊息,或以此做為彼此溝通媒介。香在燃燒時能夠釋放出香氣,並帶輕煙縷縷。每當步入宮廟或寶剎時,人們的心神往往霎時即有肅穆及鎮懾之感,對神佛之崇敬心也自然產生。這並不是自我心靈的作祟,而是受撲鼻而來的陣陣香氣所影響,遂生靈感也。而一般大眾手持炷香敬拜時,多半口中喃喃不斷,深切期盼一縷輕煙能將內心祈求上達神佛,望蒙有幸得獲垂憐。
靈修時,場域內都會置放香爐並燃香。香爐內所燃之香末俗稱「淨香」,是粉末狀的香,閩南語稱之為「貢末」。焚燒淨香(末),可使靈修者在靜坐時凝神靜心、安定魂魄,消除雜念,調動靈性,迅速進入冥想的境界。一般的靈修場域,本就開過八卦,恭迎神佛聖駕隨時蒞場。當在香煙飄渺下靜坐及靈動,靈修者已然沉浸於一個有形與無形界共融情境,這是一個全然屬靈的世界。
香末主要是以檀木、楠木及沉香木等研磨成細粉後,再摻合些許麝香、龍涎香等香料製成。香末點燃後的香氣,依樹齡、種植地、樹脂含量、活樹或枯樹之條件分出等級。香末以天然材質不添加人工香料者為佳,但時下坊間販售之產品能得真材實料者並不多,且其價格差距甚大,非行家難以辨識其優劣。選擇香末視個人嗅覺喜好而定,好的香末在燃燒後清雅耐聞,但香氣並不濃郁,是一種很舒爽的感覺。至於劣質香點燃後辣又刺鼻,煙薰則刺眼難耐。香末若未點燃即聞到野艷香味,則可能摻雜化學香料,燃燒後有害人體健康。
品質好的香末點燃後,經由鼻根嗅聞,香氣附著在鼻腔嗅覺的末梢神經細胞上,並且將香氣分子特有化學物質轉變成神經傳導訊息,直接傳送到大腦前葉的嗅覺中樞,引發情緒反應。靈修者通常會對有形師予以啟靈時所燃香末產生記憶,並認定那香氣就是靈修活動發軔的訊號。之後,一旦嗅聞熟悉香氣,自我意識遂喚起內在靈性,於是乎情緒平和而鎮靜,內心誠敬緩緩流露,思緒熱切、渴望進入飄渺的無形幻境。
嗅覺與情緒的連結,能夠直接影響心靈最原始部分,這個部分主宰了人的心思、意念與情緒起伏。當受優雅香氣、繚繞輕煙薰陶,靜坐者心中的雜念常能瞬間息止。因此,靈修者在靜坐時藉由焚香之助,已然鎮懾心神、理氣調元。而在靜坐後,總能神清氣爽、頓消壓力。
此外,因為已經認定熟識的香氣能提供心理與生理的期待,加以腦中已存在香氣對起動靈修的記憶,所以實務上,靈修者常使用同一氣息的香末,因為能對其身、心、性、靈快速、有效地誘發。靈修時,一旦嗅聞熟悉的氣味,靈修者有時瞬間即能靈動。
香爐
香爐是燃香的容器,也是靈修活動必備的器具,常見的形狀是方形或圓形,或有蓋或無蓋。方形的香爐一般為四足,圓形的香爐則是三足,一足在前,兩足在後。香爐以銅製為多,也有陶瓷、石製,但一般靈修者多使用銅製品。選用香爐,宜著重其開口之大小適當,以易使爐內香末(完全)燃燒者為佳,而爐型也兼顧美觀、典雅,能賞心悅目者。至於爐身有否花(雕)飾,並不重要。如果香爐蓋上附蓋,其鏤空(隙)要能讓爐中香末持續燃燒不熄滅。
靈修者應自備己用香爐,因為香爐之中有其玄祕。通常在初期,靈修者不會被要求自備己用香爐,可以與他人共用,但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就要有自己專屬香爐。因為在入門學習時,大家的修行內容與修行程度並無等差,可以共用香爐,但一旦起步後,就會有分野,個人與香爐間的對應關係就不同。
人們在廟中求籤、擲筊、求平安符時,都會將手中的籤枝、聖筊、平安符等在香爐上繞著煙轉幾圈,意謂係經由神佛的加持與認可。如此說來,香爐可以通神佛之意,香煙裊裊,似乎就能上達天聽。確實如此,香爐中隱藏著無盡的神祕與奧妙。這是緣於神佛既受爐香敬奉,所以無形的神佛在與有形界交融時,就「存在(寄身)」於生出繚繞輕煙的香爐中。神佛所幻化的無形界,也多半可見(現)於香爐內外。
基本上,香爐所包含境界是無垠無界的。一個香爐能出現多少神佛,幻化出何種境界,端視香爐之使用者在無形界的「位階」而定。舉例說,一個初階的靈修者所使用的香爐,可「現身」的通常大抵是其授業無形師。但隨著修行的時間愈久,層級愈高,修行者使用的香爐其內涵就日益廣泛,難以估量。
香爐能隱含、生出玄祕,係經過「開爐」才使其發揮此等功效,顯現如此威力。香爐的開爐非常重要,過程十分講究,開爐等同於請神,亦如同神器的「開光」。非「有一定程度者」通常不會明瞭開爐的過程,也難以見識開爐的實質意義。有形師為其門徒開爐時,通常不會告訴他做了些什麼,也未必會說明香爐中有何乾坤。至於能為香爐創造出何等威力,也視有形師的能力。
開爐必須講求三個要素,且三個要素齊備:⑴授權;⑵程序;⑶爐中世界(請神)。首先,關於授權,不是什麼人都可以開爐,香爐也不是將香末放入其中點燃後就算開爐。開爐者必須是具有在無形界獲認可的身分,靈修者的有形師是理所當然的開爐者。因為開爐者身分已獲無形界認同,所以經由其所開之爐才能成為有形與無形界交融的「平臺」。如此說來,開爐者在無形界的身分等級愈高,則所開之爐就愈能助益於使用者。如果是經由業師為其門徒開爐,通常會在香爐中放入一塊束柴(原木塊),此即隱含有薪火相傳之意。
其次,開爐必須要經過「熱爐」。因為新製成的香爐未經清理,即便經過清理、擦拭,亦未將其雜質排除,故須反覆熱爐。熱爐的程序須分三次進行,開爐者先取「乾淨」的香灰平舖香爐底部,再放入「寶物」後再舀入香末點燃。歷經三次舖香灰、點香末,使香爐中之香灰約達於爐的八分滿,於是完成熱爐,也完成開爐。較大香爐(拜神用)其底部所置放寶物,以錢(銅)幣排成的八卦為主,並包含其他物品。至於一般用以修行的香爐較小,所放入的寶物是無形的。
開爐過程中的三次舖香灰、點香末,意謂著有形界與無形界共同完成了三道程序,也創造了爐中的世界。⑴開八卦於香爐之中,以利神佛蒞場,並得以寄身香爐中受敬奉,而今而後香爐之所在,即可為神佛聖靈之所在。⑵開爐過程中,因為包含著用爐者內心對諸天神佛的虔敬,祈求蒙受庇佑,以及神佛的應允,使此香爐已融天、地、人三界之心,並合儒、釋、道三教之義理。天理、地理、人心三者既率皆入於爐中且昭彰而不可奪,則三教聖駕、神尊亦皆可憑爐顯聖、顯靈。⑶陰陽兩法界,舉凡一切神佛之聖靈皆得入於爐中,亦可現於爐外。
樂曲
靈修使用的(音)樂曲大致分為佛教與道教兩類,各有其效益。佛教樂曲多用於靜坐,虔修心、性。道教樂曲則多用於靈動,鍛鍊筋骨。佛教樂曲又稱之為「梵唄」,是讚頌佛菩薩的聲樂作品,其主體為「唱贊」和「誦經」兩大部分,以及介於「唱」與「誦」之間的偈、咒、真言、禮佛號等。一般佛教寺院中,將各類唱、誦通稱為梵唄,有時也俗稱為「唱唸」。
梵唄本是佛門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於佛菩薩前歌誦、敬奉、止斷、讚嘆的音聲修行法門。後世將「經文譜曲」並以「唱誦來呈現」,使儀式進行時更能增添活動歷程的氛圍,除了創造出莊嚴、雄偉、祥和的情境,也儼如法、身、佛俱皆存在。
梵唄的功能可助力修行,修行者透過唱誦使經文常盤旋於腦海而不退,平時如加反覆默誦,豈止融通其要義,更能從此生化出無比力量。時時聆聽梵唄,也能沉澱心、性,是真誠奉行教義、真心信仰佛菩薩者所當為之事。除了佛門於寺院唱誦外,一些佛教經文,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普門品》、《金剛經》等,時下也被坊間以清新優美的電子音樂呈現,其曲調不僅悅耳動聽且有各種版本,許多網站都可供人免費下載。而各地廟宇、道場之善書流通處,亦皆可見此等被通俗化之經文音樂光碟,被稱之為「佛教音樂(曲)」。經文以電子音樂譜曲後,曲風動感,宛轉悠揚,頗能深入人心,不知不覺就發揮影響力。因為不論識與不識經文者,當人們聽到經譜曲的經文後,心生歡喜而融入之,一聽再聽,這些經文便乘著樂曲注入人們腦中,根深蒂固。
人的心靈會受音樂影響,藉由演奏樂器將音符、曲風(格)巧妙組合與運用,可以形成共乘效應,使聆聽者或平心靜氣,或心潮澎湃。使人清心悅耳的樂曲,其節奏沉穩紮實,韻味古樸清雅,唱腔悠揚瀟灑,令人百聽不厭。而具有感人肺腑、令人動容、觸動心靈的旋律或曲風之樂曲,則常教人熱淚盈眶,潸然難止,回首前塵,心中真是百感交集,可謂充分滿足靈修所需。
由於靈修過程講求情境創造,如能創造出一個虛實交錯符合心理與生理反應的情境,適足以為靈修者架構一個修行空間、平臺、場域。說來奇怪,靈修時播放的佛樂,極易與靈修者心、性、靈交融,順情的將自我內心對佛菩薩的真心信仰,以及虔誠的祈願激發出來。特別是,某些經文雖然一般人已經耳熟能詳,但經曼妙旋律譜曲,輔以優美唱腔詠頌,益發扣人心弦,引人深省,啟迪心性於至微,撫慰靈魂於至深。
道教音樂是道門在各項科儀中所不可或缺的內容,具有宣揚、烘托宗教本體宏偉氣象的意義。在行科儀時,藉著演奏道樂,既增添莊嚴、肅穆、神聖和神祕氛圍以感動群靈,也強化信眾對神尊的真誠崇奉與教理、教義之信仰。道教音樂除用於道門弟子日常廟宇之早、晚課誦經,以及科儀、法會等宗教活動外,(修)道士平時也用以靜坐、修練,以淨化心靈,增進修為。
道教音樂既在傳述神、仙意境,也在彰顯神、仙聖賢與功德。道樂由聲樂和器樂兩部分組成,聲樂即誦唱(經),又可區分為:⑴唱;⑵詠(吟詩);⑶唸(口白)的不同形式。唱、詠、念三者分別用於「頌」、「贊」、「偈」、「咒」等,其中:⑴歌唱性較強的「唸經」,通常稱之為「韻」或「韻腔」。⑵舉神尊或是特別強調「經文中的要義」時,乃以詠的方式呈現。⑶唸則用於咒語。至於樂器,道樂主要以鼓、鈸、笛、簫、揚琴、二胡等樂器演奏各種曲目。
尊崇神明,詠頌神明功昭日月,固為道教音樂的核心和主旨,但通神靈、驅邪魔、禳災患、重人倫亦為道樂所要體現之意義與功效。因此,道教音樂中有聖讚「三清」、諸神的歌頌;有表現神明降駕的飄拂飛翔之音;有崇奉神明神聖清高的讚揚之樂;有彰顯神尊鎮邪驅魔的莊嚴威武之聲;有祈福禳災虔誠頌禱之唱;有倡導端正社會倫清新風氣之勸說等。
與佛教音樂相似,時下坊間亦有詠頌各神尊的誦唱,舉凡:「天上聖母(媽祖)」、「關聖帝君」、「玄天上帝」、「瑤池金母」、「地母」、「王母娘娘」、「魁星爺」、「三官大帝」、「玉皇上帝」、「三清道祖」、「孚佑帝君」等等,諸聖駕之頌讚及經文都已見譜曲,其詞意嚴整,其曲風和旋律則令人感覺典雅流暢、節奏明快,完美地表現神明浩氣與正心。此類樂曲多半為電子音樂演奏,與傳統道樂之風格迥異。
為了頌揚神尊功德,力勸世人謹守忠孝節義,以無負神尊濟世度人的慈悲,與明倫教化之聖德,也有道場或修道者自行創作樂曲,其曲風與詞意多半簡明、通俗。詠頌神尊演教傳法,說玄解祕之贊唱雖有不同曲風,但其內容均屬淨化人心、整飭倫理之說,以及人當了悟死生之諍言,凡此均有助於修道者涵養其悟道、弘道、衛道之心性。靈修時應靜心聆聽樂曲,其目的不在感受旋律是否優美,詞意是否通達,而在:⑴明瞭樂曲所宣教,自悅耳的贊唱中體會其要義,乃至於豁然醒悟,確信神尊對端正人心、人性,昂揚人倫的殷殷寄望。⑵每次聆聽時,均應趁此時刻,仔細辨識是否果真神明即存在於樂曲中,不待神明指出,自我即快速想到德行上還有哪些缺失。
當聆聽頌揚神尊傳教說法的樂曲時,靈修者內心都該不斷驗證、反想其唱詞,反觀自照,自我一切是否已如聖駕所諄諄告誡。如果不然,自我又當如何修正,能如此者無形中就調整了心性,這也可說是靈修的技巧。
靈修的技巧
技巧是對學習或工作方法的熟練和靈活(巧)運用,論述靈修技巧的意義在於解析以下各項:⑴如何使靈修的內涵活化;⑵如何使靈修者發揮其修行能量;⑶如何使靈修者產生最大修行效益。靈修者的功課,不論屬於靜態或動態,大多是在固定的場域(道場)進行。靜態的修習─靜坐、降筆(文),或動態的修習─靈動、訓體等,要能產生效益,就要使道場滿布磁力、靈氣,以便於靈體適性活動。簡言之,必須要創造有形與無形界得以充分交融之情境,以利靈修者與無形師間心氣相通。因此,亙靈修活動的過程,必須以應備之資材、器具,以全靈修...
作者序
因緣際會,步上「靈修」之途。順著老師引導以及同儕提攜,由懵懂而清晰,由疑惑進而領悟,漸能體會靈修的意義與奧妙。經過短暫六年時間,對靈修所探討的領域與課題,大致了然於胸。雖然靈修資歷尚淺,但每當感受靈氣震懾時,霎時目睹並非凡間景象,其形狀竟清晰可辨,栩栩如生,此情此景豈是人為意識所能造作。而與異界靈氣交感之剎那,明知所見是幻影,但竟如此真切,電光石火,時空交錯,何其有幸。因為靈修,結交漸廣,閱歷更豐,期間經歷了許多令人匪夷所思之事,玄之又玄,但也都只能意會難以言傳。
靈修者個人體會與靈修態樣各有不同,有人因受玄妙感召得蒙其益,進而奉獻畢生財力、物力,開堂建廟,宣教護法,帶班授徒。也有人自命不凡,聲稱通真達靈可與神佛交往,說得頭頭是道。更有人瘋狂迷戀,幾乎廢寢忘食,總想探求深不可測、永無止境的靈異世界。
當然有人靈修經久仍難參透,無法與他人感同身受,只能艷羨而「拿香跟著拜」。不過更有人認為,靈修不過修心、修性,此為尋常之人本即當為,何須煞有其事般裝神弄鬼。而假靈修之名,為非作歹,既污衊了神明聖名且害己害人者亦有之。
靈修或靈修者所進行的各種學習與實踐,大都是為了淨化自我的心性或靈魂,期望能使之完美並達永生境界,以免除無休止的生死輪迴。靈修的屬性,若按其意識及形貌,很容易被歸類為宗教範疇。因為在一般的印象及實務上,導入靈修的時機與場合多在「道場」。基於宗教本是在為心靈服務,因此在某種程度上,靈修確實是藉由宗教途徑為自我的心、性、靈找歸向。換言之,靈修者往往依循宗教的方式或途徑,使自我內心淨化、純化,本性善良、慈悲,靈魂聖潔,言行寬厚、仁德。但靈修未必僅侷限於宗教的門徑,自我良知與理性的發揮,有時也不一定要透過宗教。
靈修的底蘊,乍看似屬於宗教領域,但其實應該是宗教、人生哲理、倫理道德的整合。如將靈修及靈修者所研修定位於宗教範疇,容易專注對形而上之探究,忽略靈修內涵在日常生活上應有的實踐,減低了靈修的意義與價值。靈修既是勉人勤修心性,又要求心性與言行合一,其理論與實務均應廣受世人接納。果真如此,靈修之事應有千百個好,但有時卻遭致負面評價。事端之所以迭生,是靈修者個人對靈修認知與理解能力不足,還是指導靈修之人心態與技巧的差池。想是必有其一,或兼而有之。
靈修者多如過江之鯽,但能確立靈修目標,心中自有定見,不憂不惑,悠然自在地修行,仍舊少數。所謂:「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正法難遇,真師難逢」。降臨世間、生在這個國度、找到正確修行法門、遇到能真正指導的明師,利於修行的四個條件能夠齊備是很難的事。
雖然如此,但仍有幸運者。個人既有幸置身靈修之門,渥蒙萬方法雨恩澤,非僅得探靈修之奧,亦得以略識靈修之妙。茲不揣淺陋,謹將自我靈修歷程所累積心得,詳加對比蒐羅自先進、先知的體會與感悟發而為文,望能助益孜孜不倦行進於靈修道途者。
作者自忖才短思澀,無妙筆生花之能,通篇並非字字珠玉。但本書寫作時,用字遣詞力求通俗易懂,在整體論說上,也試圖簡明扼要;在個別議題闡釋上,則盡量深入淺出。由於並未設定閱讀對象,不論讀者對靈修有多少認知,作者都企盼本書能發揮以下功能:
一、讓未曾接觸靈修者,或起心動念嘗試靈修者,除了明瞭靈修之意義與目的外,也能理解靈修的內涵與途程並予以客觀評價。
二、讓已接觸靈修者對照其所知、所識,除了明確靈修的定位,並希望藉本書之分析廓清盲點,重新審視自我靈修的目標,以確立應有的靈修心態。
三、讓已深入靈修者驗證其所學、所習,並藉本書所論述增益其信念,以期形成完整靈修理論,逐步建構自我的靈修體系。
靈修應順心隨緣,靈修者也應適情、適性。順心是依我心之自然,不生急躁,不起煩惱;隨緣是沉靜以對,得失自若,來去自如,絕不強求。而適情則是心情愉悅,身心保持平衡,工作、家庭兼籌並顧;適性又是隨遇而安,遊刃有餘,收放自如、瀟灑不羈。唯有如此,靈修道途始可長可久,靈修之心才現喜悅。願祝福所有靈修者,並共勉之。
因緣際會,步上「靈修」之途。順著老師引導以及同儕提攜,由懵懂而清晰,由疑惑進而領悟,漸能體會靈修的意義與奧妙。經過短暫六年時間,對靈修所探討的領域與課題,大致了然於胸。雖然靈修資歷尚淺,但每當感受靈氣震懾時,霎時目睹並非凡間景象,其形狀竟清晰可辨,栩栩如生,此情此景豈是人為意識所能造作。而與異界靈氣交感之剎那,明知所見是幻影,但竟如此真切,電光石火,時空交錯,何其有幸。因為靈修,結交漸廣,閱歷更豐,期間經歷了許多令人匪夷所思之事,玄之又玄,但也都只能意會難以言傳。
靈修者個人體會與靈修態樣各有...
目錄
自序002
緒論010
第一章 靈魂與生死論
一、穿梭生死間019
平心靜氣看生死019
生死相隔在一線026
靈魂豈只在人間033
二、靈界探索041
靈界的內涵042
靈界的景象053
靈界的規律060
三、生死之對策069
「佛」 070
「道」 073
「儒」 080
第二章 靈修的識別、內涵、機轉
一、靈修的識別088
以神觀論088
以體制論091
以師承論096
二、靈修的內涵101
修心102
修性105
煉命108
練氣113
三、靈修的機轉119
靈修悟死生119
靈修的機轉123
靈修與靈乩127
第三章 靈修者與靈乩之進程
一、靈修者的進程133
起(開)靈134
靜坐142
靈動144
跑(走、會)靈山146
會靈147
領旨、令、旗149
降筆150
靈通(通靈) 152
說靈語154
三教融通156
二、靈乩之進程(與乩童之比較) 166
靈力來源166
產生方式167
有形師169
無形師170
修行內容172
靈界溝通方式173
靈界溝通狀態174
身分區別176
身分禁忌177
三、靈修的技巧179
淨香179
香爐181
樂曲184
四、靈修的心法189
正信正念,真知真覺190
內心存喜,為己修行194
學無止境,學無常師196
潛移默化,謙虛問道198
堅守正道,莫入歧途201
第四章 靈修者與靈乩之實相
一、具備靈乩能力的靈修者207
日有新境界207
智慧能自開211
神(佛)助與自助214
二、三教共證的靈乩218
三教之殊途同歸219
三教之交互應用235
三教之融通共證244
三、天地人合一的靈乩250
天地人合一之論說250
天地人合一之實踐252
天地人合一之實相254
第五章 靈修者與靈乩之識別
一、靈修者呈現的價值265
快樂的靈修者265
慈悲的靈修者267
智慧的靈修者270
二、靈乩道途進退在我274
靈乩從明師修274
靈乩依心志修278
靈乩隨緣而修280
三、靈乩產出由天而定285
靈乩多成於因緣契機285
靈乩得成於能知天命288
靈乩但盡人事聽天命292
第六章 靈乩弘道求真善美
一、靈乩弘道之意義299
二、使天地人交互輝映於心以求真304
三、使天地人生生不息於仁以求善309
四、使天地人相輔相成於德以求美315
結論321
跋326
自序002
緒論010
第一章 靈魂與生死論
一、穿梭生死間019
平心靜氣看生死019
生死相隔在一線026
靈魂豈只在人間033
二、靈界探索041
靈界的內涵042
靈界的景象053
靈界的規律060
三、生死之對策069
「佛」 070
「道」 073
「儒」 080
第二章 靈修的識別、內涵、機轉
一、靈修的識別088
以神觀論088
以體制論091
以師承論096
二、靈修的內涵101
修心102
修性105
煉命108
練氣113
三、靈修的機轉119
靈修悟死生119
靈修的機轉123
靈修與靈乩127
第三章 靈修者與靈乩之進程
一、靈修者的進程133
起(開)靈...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