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獲英國政治研究協會2006年最佳圖書★
當你對政治漠不關心,這個世界不會變得更好!
當你對政治一知半解,下場往往是被政治人物賣掉還幫他算錢!
你覺得政治與你無關,但是你常常就是被犧牲的那顆棋子!
因此,只要你有投票權,你就不能不懂政治!
20世紀,全球大部分的國家都達到民主政治的境界,這是20世紀的一大成功;21世紀時,人民學著與民主政治共存,這則是21世紀的一大成就。但是近年來,政治活動出席的人數減少、政黨人數下降,以及意見調查的參與率低,種種現象顯示人民對民主政治體系的不滿已形成一股風潮,對民主政治造成很大的危機。
現代社會已發生巨大的轉變,個人主義與消費主義當道,客製化和專業化的掘起,一些重要政治課題所牽涉的複雜度與範疇越來越廣,加上媒體的角色助長了犬儒主義的壯大,這些因素都讓現代的民主政府和政治領袖的工作日形困難。
民主政治的聲譽下滑,政客要負起一些責任,他們日漸嚴重的貪污和腐敗,讓人民對政治冷感,產生唯有避之而不及的態度;但是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一般人民無法申張的政治立場和態度。作者認為現在的民主政治體系註定要讓人失望,因為它強調的是少數服從多數,經過了相當複雜的溝通過程,卻產生了混亂的妥協結果。只有一種尺寸的鞋子,怎麼可能適合所有的人?那麼,解決的方法是什麼呢?作者在此書中主張民主政治必須改變,讓所有人民可以輕易地為自己的政治傾向爭取與表達意見。
作者簡介:
傑瑞.史東克(Gerry Stoker)
現為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政治學教授,編著政治類書籍逾二十本。
本書為傑瑞.史東克最新力作,作者點出「政治運作正常,民主政治才能永續發展」的道理,診斷政治的弊病。民主政治的問題並不在於政治人物比前輩更貪污腐敗,也不在於人民對民主政治偏見加深。社會歷經劇烈變遷,個人主義與消費主義抬頭,公共事務講究專業,重要議題日益複雜且牽動全球,人民不再尊敬政治人物,媒體掀起犬儒主義,政府治理與政治領導更加困難。作者認為人民必須認清政治不可能討好所有人,政治就像所有的中央集體決策機制一樣,必須在互相衝突的利益之間尋求妥協,過程當中難免溝通失誤,民主政治的各種亂象也就隨之而來。
譯者簡介:
龐元媛
現職:專業譯者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班畢業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聯合筆譯專業考試及格
李佩怡
學歷:美國亞克朗大學公共管理系碩士
章節試閱
第七章 犬儒主義的危機
政治是找碴的藝術,就是到處找碴、錯誤診斷外加亂開藥方。
——美國諧星葛丘.馬克斯
現在的政治人物比較會說謊?
「後真相」社會?
許多人相信犬儒主義,是因為覺得政治人物總是在說謊,最辛辣的言論來自作家彼得.奧伯恩的著作《政治謊言之起源》,書中提到以前的政治人物只是偶爾撒謊,現在的政治人物不但經常說謊,還是有計畫的說謊:
「現在的英國是「後真相」社會,公開的言論不再根據事實,而是經過人為操作。關於現實情況與政治的論述也是精心設計的騙局,被拆穿之後又東山再起…這種情況現在才有。現在每個國家的政府都有騙子,大部分的政治人物不時互相欺騙,也欺騙人民,最近幾年大家對於政治人物說謊與欺騙已經司空見慣,成為英國政治的常態。」
奧伯恩這本書擺明衝著英國的新工黨以及前首相布萊爾而來,書中也提到他認為美國布希總統也是個騙子。書中舉出大量政治人物說謊的實例,特別是新工黨在一九九七年之後所說的謊言。
書中的例子有些相當驚人,有些則根本稱不上謊言。書中提到布萊爾在二○○二年黨代表大會發表演說時指出「最大的考驗在於傾聽、改革與向前邁進」,到了隔年的黨代表大會又表示「我可不想走回頭路」,簡直就是「不要臉的騙子」。如果採取比較中立的觀點,不難發現這兩句話其實並無矛盾,「向前邁進」與「不想走回頭路」根本一點也不衝突,而且這兩句話好像也不值得大做文章。
如果奧伯恩說「政治人物在小事上說實話,遇到大事就滿口謊言」也許比較有說服力。布萊爾與布希在二○○三年伊拉克戰爭爆發之前表示海珊政權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即核生化武器),明知真相並非如此,很多人認為這是近年來最惡劣的謊言。也有人認為布萊爾與布希並非存心說謊,只是情報或判斷有誤。
這裡的問題在於忽略了「謊言」與「實話」之間的灰色地帶,誠如奧伯恩所言,謊言是存心說謊的人講出的錯誤訊息,可是說謊的人可能是無心之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說的話不正確,外界對於布希與布萊爾對伊拉克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判斷到底是存心說謊還是無心之過看法不一,就是這個道理。依據奧伯恩的說法,與存心說謊相比,只強調某些事實而故意忽略其他事實雖然會誤導他人,並不算是惡意說謊。
剛才已經提到「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發表錯誤訊息」以及「刻意強調正面訊息」都不算說謊,還有一些情形也不算說謊,例如為了不傷感情所說的「善意的謊言」。有時候我們認同善意的謊言,認為這是好朋友、好伙伴該有的表現。不是只有政治人物才會用言語美化自己的形象,政治人物在競選時常對選民說「我了解」、「我知道你的想法」,一般人在管理上仿效這種做法,往往會得到肯定。當然說的人可能只是表面客套,不過不管是牧師、新世代嬉皮、社工人員、政治人物還是記者,用這一招都能博得好感。
這裡要強調的是「說謊」其實是很嚴厲的指控,公共選擇理論把「說謊」的定義無限上綱用來攻擊政治人物,而且公共選擇理論對於政治人物的攻擊也有點表裡不一。記者麗比普.伍司曾經舉證證明一般人多多少少會撒點小謊,這種「謊言」數量驚人。所以我們到底在抱怨什麼?抱怨自己是小騙子,政治人物是大騙子?還是期許政治人物比一般人民更會說謊?如果這就是犬儒主義者的想法,那真是荒謬至極。
沒把事實完全講出來不一定就是說謊,這是適應現今複雜社會的一個方法。如果硬要把世上的人分為「誠實的人」與「騙子」,就等於忽略了我們每天運用的溝通法則,我們會滿口胡言,粉飾太平,還會假裝認真聽別人說話,其實根本沒在聽。我們會刻意表現,好讓別人願意跟自己合作。這樣看來,我們豈不是跟政治人物一樣都是騙子?
「現在的政治人物會有計畫的說謊,以前不會」這種說法也不合理。事實上所有的政治人物都會隱藏部分事實,偶爾還會說謊。以前這樣,現在這樣,以後也還是一樣。只要看看政治人物當選之後有沒有貫徹選前的承諾,就可看出並不是所有的政治人物都是騙子。英國曾經進行詳細研究,分析英國各政黨在執政之後是否貫徹選前的承諾,發現「選前的支票多半都有兌現」。現在博士班學生面臨一大考驗,要閱讀冗長的文獻資料,咀嚼裡面的邏輯,分析政治人物的「謊言」對社會的影響,不過話說回來,唸博士班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嗎?
媒體的角色:捍衛民主還是創造犬儒主義?
媒體對於民主國家中政治過程的深遠影響有目共睹,平面媒體全面進入一般人的生活,傳播媒體更是無孔不入。很多人每天花好幾個小時看電視,廣播成了日常生活的習慣,報紙總是擁有大批讀者,網路則提供了蒐集資訊的新捷徑。許多關於政治的論述都會引述媒體報導。我們經常得看媒體報導才能知道政治人物說了哪些話,做了哪些事(或者沒做哪些事)。我們對於重大社會議題的了解通常來自媒體,因此媒體的立場、關注的焦點與報導的內容也會影響我們的想法。沒有媒體的民主國家是難以想像的,不過對於媒體扮演的角色則有諸多爭議。
對於媒體的批評
對於媒體的批評主要分為四點。第一,在大部分成熟的民主國家,以及許多新興民主國家,媒體為了生存,搶攻收視率,報導新聞或政治議題時往往缺乏深度,為了衝高收視率,媒體必須報導即時新聞、聳動醜聞以及負面新聞。至於較為嚴肅的新聞,可能就只有聲音沒有畫面,不然就是報導正反兩方的激烈攻防,精彩歸精彩,內容卻十分貧乏。媒體人藉由連珠砲般的快速報導、獨家新聞,或者揭弊爆料成為明星。媒體喜歡報導簡單又聳動的新聞,對於複雜、涉及灰色地帶又需要深入報導的新聞不感興趣。幾乎所有民主國家都對這種趨勢感到擔憂,擔心這種報導可能導致政治交流與辯論淪為空泛貧乏。一般人嘲諷政治,因為大部分的議題實在是艱深晦澀,結果政治與政治人物就像真人電視秀那些可憐的主角一樣一天到晚被整。
第二,現在的媒體經常結合報導與評論,對政治辯論的發展相當不利。電視、廣播、網路全天候提供新聞,新聞評論的需求大幅增加,平面媒體無法提供第一手資訊,只能藉由聳動的評論彌補不足。另外像免費報紙給記者的時間與酬勞較少,很多內容也是將報導與評論混在一起。全天候報導助長了一些「用謾罵、誇大、指控以及角色編派吸引聽眾」的廣播談話節目。網路部落格也是另一種結合報導與評論的媒體。媒體可以隨意評論政治人物,哪怕報導的內容完全沒有根據,論點的邏輯也有問題。久而久之,一般人就會覺得政治毫無意義,不過是日常生活中的信口閒談。
第三,媒體報導是造成民眾普遍輕視政治的罪魁禍首,這個論點相當大膽,英國人尤其同意這種說法,澳洲、加拿大、美國的情況也類似。很多人認為不管是平面媒體還是廣播媒體,都可隨意詆毀政治人物與政治過程。學者梅格.羅素曾經指出:
「媒體幾乎無時無刻都在暗示政治人物貪污、虛偽與無能。其他行業的人或多或少也會遭遇類似的嘲諷,不過對於政治人物的嘲諷最為嚴重。」
媒體一再對政治人物發動攻擊,一方面是因為收視率壓力,一方面則是討好觀眾,不過也不應該一昧怪罪媒體,因為媒體只不過是迎合大眾口味而已。然而媒體人約翰.洛伊德認為都是媒體的錯,是媒體報導助長了這股歪風。這股歪風不見得都是來自市場競爭,因為根據洛伊德所言,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是嘲諷政治人物的第一把交椅─BBC是國營媒體,營運資金是來自英國政府向人民強迫收取的費用。
洛伊德認為你無法了解二○○三到二○○四年間BBC曾經報導的「赫頓調查報告」,指控政府在二○○三年伊拉克戰爭之前說謊,洛伊德認為從這份報告可以看出記者尋求挑戰、批判政府的行為嚴重失控。洛伊德認為不管是BBC還是其他媒體,都鼓勵記者與政治人物對立,說穿了就是一天到晚窮追猛打「為什麼這個政客要對觀眾說謊?」,記者自以為掌握真相,覺得自己在捍衛真相,BBC上上下下都有這種想法。這裡又延伸出第四項批評:媒體自認凌駕政治之上,甚至凌駕民主政治之上,自詡為至高無上的仲裁者與審判者。
反駁批評
該如何看待這些批評?說媒體「報導缺乏深度」應該不為過,因為新聞是要給普羅大眾看的,本來就不能太艱深,不過話說回來,如果用心尋找,還是可以找到一些比較嚴肅的報導與新聞分析。主流媒體報導內容空泛,大概是一般人政治知識貧乏的主因,到最後大家只能嘲諷政治,因為習慣了過於簡化的報導,看不懂複雜的政治。將報導與評論混在一起也容易扭曲事實,名嘴滔滔不絕發表意見,說的卻不見得都是事實,整個世界變成一場偏見之爭,也助長了犬儒主義。
筆者認為最後兩個批評有待商榷,有些媒體(特別是記者)的確有這種行為,不過並非所有媒體都是如此,BBC也不見得都是這樣,我的家人聽到這句話可能感到懷疑,我看電視、聽廣播只要遇到自己無法認同的觀點,常會衝著記者或評論人破口大罵。不過只要開始寫作,我的頭腦又冷靜下來了。我知道就算我不認同別人所言,那也不代表人家就是瘋子、騙子。(我也知道我吼也沒用,人家又聽不見。)蔑視政治人物的文化雖然已經形成,還是可以透過一些方式改變,例如調整報導與評論的標準,還有不要崇拜那些藉由整天嘲諷政治與政治人物成名的記者。媒體產業競爭激烈,市場壓力極大,導致報導內容缺乏深度,報導與評論也混雜在一起,這些根深蒂固的問題更難解決。
結論
犬儒主義者相信宿命論,他們認為萬事皆有因,一個人追求利益,整個團體就要付出代價。很多犬儒主義者認為只有自己明白問題的解決之道,只有自己真正關心別人,別人不是太愚蠢就是自私自利,再不然就是又笨又自私。抱持這個觀念的記者、諧星、諷刺作家、公民(當然還有政治人物)自視甚高,其實對民主政治的正面貢獻很少,卻產生許多負面影響。有些人犬儒主義觀念太強烈,太根深蒂固,看待政治十分消極。反正做再多也會被自私虛偽的政客破壞,何必麻煩呢?
筆者曾經在第四章提到,人民對政治體系必須夠忠誠,政治才能順利運作。如果缺乏忠誠,人民就不會參與政治。人民必須覺得自己的努力不會白費,政治體系也需要時間改善才能符合人民的要求。當然太過忠誠也有壞處,人民不應該毫無保留的信任政治人物與政治體系。在很多方面,如果可以完全信任國家領導人,民主政治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之所以建立民主制衡機制,就是要監督國家領導人。這裡的弔詭之處在於少許的犬儒主義對人民有好處,太多則會有負面影響。
政治人物或多或少讓人民失望,乍看之下政治人物不外乎分為三種,不誠實的騙子,趨炎附勢的投機份子,以及死守意識型態的老古板。不誠實的政治人物亂開支票也從不兌現,就算以前有原則也早已向現實妥協。他們的決策全都是為己牟利,不然就是照顧自己人。有些政治人物雖然誠實,卻趨炎附勢,這些人比不誠實的政治人物好不到哪裡去。他們迴避問題,從不行動,當然更不會解決污染、貧窮、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死守意識型態的政治人物最糟,整天只想操作分化,把意見不合的人一律打成「敵人」,種下不團結、派系不合的禍根。
政治人物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可惡、無能又喜歡搞分化。作為民主國家的公民,看待政治人物應該抱持一點懷疑,然而懷疑過頭會破壞民主政治。民主政治需要大家共同參與,而不是吹毛求疵的犬儒主義者。
第七章 犬儒主義的危機政治是找碴的藝術,就是到處找碴、錯誤診斷外加亂開藥方。——美國諧星葛丘.馬克斯現在的政治人物比較會說謊?「後真相」社會?許多人相信犬儒主義,是因為覺得政治人物總是在說謊,最辛辣的言論來自作家彼得.奧伯恩的著作《政治謊言之起源》,書中提到以前的政治人物只是偶爾撒謊,現在的政治人物不但經常說謊,還是有計畫的說謊:「現在的英國是「後真相」社會,公開的言論不再根據事實,而是經過人為操作。關於現實情況與政治的論述也是精心設計的騙局,被拆穿之後又東山再起…這種情況現在才有。現在每個國家...
目錄
第一部分:大眾民主政治:勝利與失望
第一章 民主的勝利?
第二章 全球各地對政治的不滿情緒
第三章 人民對政治失望的原因
第四章 大眾民主國家的政治:注定失望?
第二部分:政治實務的病徵
第五章 公民越來越不參與政治?
第六章 公民行動專業化?
第七章 犬儒主義的危機
第八章 民粹主義的危機
第三部分:尋找答案
第九章 給業餘人士玩的政治
第十章 重振政治機構
第十一章 創造新的公民運動
第一部分:大眾民主政治:勝利與失望
第一章 民主的勝利?
第二章 全球各地對政治的不滿情緒
第三章 人民對政治失望的原因
第四章 大眾民主國家的政治:注定失望?
第二部分:政治實務的病徵
第五章 公民越來越不參與政治?
第六章 公民行動專業化?
第七章 犬儒主義的危機
第八章 民粹主義的危機
第三部分:尋找答案
第九章 給業餘人士玩的政治
第十章 重振政治機構
第十一章 創造新的公民運動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