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魯蛇,很容易;當阿宅,不容易!
人生無處不充滿著競爭,而戰鬥就是這個情境的比喻。各種形式的戰鬥表現與力量呈現構築了當代ACG作品的主要骨架,更特別值得我們去關注與透視:在這些作品中,戰鬥與力量以什麼形式呈現?具有什麼樣的寓意?如何被設計?又展現了什麼樣的世界觀或價值觀?
本屆論文集共收錄十四篇論文,依主題區分為「日本動漫遊戲作品的受容與衍生」及「ACG的理論實踐與多元角度」兩單元。其中包括析論漫畫文學中的異能設定與故事接受、日本妖怪文化與地方都市傳說對動漫角色創作影響,以及對二十一世紀日本反烏托邦動畫等多部作品之探討;而ACG理論實踐則論及虛擬偶像及人工伴侶的狂想,以及3D角色扮演遊戲實務的研究等,篇篇皆以紮實的文字力道展現遊戲人生的戰鬥,也展現動漫研究的力量。
章節試閱
論文提要 梁世佑
「2015 第四屆御宅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巴哈姆特論文獎」分為八場,共發表20 篇論文。相較於第三屆偏向於電子遊戲的內涵與藝術性之討論,第四屆論文題材與範圍較為多元,從日式動漫之作品研究或是相關議題與衍生商品文化之探討、執事文化在臺灣之經營與發展、虛擬偶像與人工伴侶之研究、電影與電玩互動、第一人稱射擊遊戲與軍事娛樂工業之發展均包含在內,其中也不乏遊戲開發的技術性英文論文,可謂洋洋大觀,包羅萬象……(中略)
這次根據論文內容將主旨區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日本動漫遊戲作品的受容與衍生」。例如周文鵬之〈獲得強大的理由:論漫畫文學中的異能設定與故事接受─以《神兵玄奇》系列與《Hungry Joker》為例〉對比了香港玉皇朝集團的《神兵玄奇》和日本集英社《Hungry Joker》兩套漫畫,並指出這兩套漫畫看似完全不同取徑,卻巧妙地對照出「無中生有」與「取有生無」兩種概念,把道具作為媒介,進行連結角色、能力和世界觀之共相與譜織。王文劭、曾鈺娟的〈日本妖怪文化與地方都市傳說對動漫角色創作影響之研究─以角色妖狐為例〉則把論文主題放在一個有趣的關注點上,也就是「妖狐」這個廣為人知的形象,如何在不同作品中串連並同時賦予不同的個性傳達與作品連結;筆者曾在動漫文化強勢角色的研究中指出「調色盤理論」,也就是每個角色都會自動對應特定的萌要素、個性、服裝或是舉止動作之搭配。所以有些角色不管春夏秋冬固定雙馬尾、眼鏡娘,有人一定穿過膝襪,有人一定是腹黑或傲嬌金髮;這一角色邏輯提供了消費者一個「隱性連結」:當A 作品不紅時,馬上就可以從A作品的某個角色對應到B 作品的某個角色,讓觀眾的喜愛與萌點無縫接軌,繼續支持下一部作品。林則堯的〈二十一世紀日本反烏托邦動畫初探〉則對於《未來都市 NO.6》、《樂園追放》等十五部動漫作品進行研究,這些動漫作品對比經典文學中之反烏托邦論述有何差異?並透過「獨裁性」(反對體制是有罪的)、樂園性(體制是宣稱完美的)、集團性(多數人民對現行體制是支持服從的)、嚴密性(生活受到嚴密管控)、反動性(以批判體制為主要目的)等五項要素來論述,而這些作品之所以會在二十一世紀的日本出現,其中又象徵了什麼人性、政治之意涵?而蔡佩真的〈迷的戰鬥:試論APH 國家擬人文本及次級文本的政治表現〉對比之下則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探究政治,也就是《義呆利APH》筆下的擬人化國家。透過這些可愛的擬人化角色,作者試圖探討從敘事結構到人物塑造,引起讀者的介入並誘發回應,並使讀者自己構成相關的認識,進而理解真實概念的國家與政治外交等問題。
江亞軒的〈新海誠動畫電影中超寫實主義運用之探討〉則把焦點放在日本新一代動畫導演代表的新海誠身上。但其論文並非探討新海誠之作品中的人性悲苦疏離、遠距離戀愛等議題,而是把重心放在視覺藝術呈現的「超現實主義」表現手法上,這提供了我們另外一個觀察新海誠作品的切入角度:如果我們覺得新海誠的作品太多畫面色彩炫麗,但劇本和角色多樣性略顯雷同不足之時。最後林執中的〈幻想與真實間的戰鬥─《海貓鳴泣時》〉則以《海貓》這部帶有推理懸疑的解謎作品為重心,不過其主旨不在於陳述魔女之詭計是否合理,或是玩家的科學論述是否經得起挑戰,而是從更上方一層的觀點在看這個錯綜理性和魔法的鬥爭,真實的意義又在何方?
綜觀而言,這次日式動漫作品研究的深入性遠勝過以往,逐漸跳脫傳統單一作品的劇情陳述與說明,並注意到相關性之連結,或以日本為核心,旁觀注視到周邊其他國家對於日本動漫遊戲文化之受容與文化折射相關議題。臺灣作為一個日本ACG 文化的重要海外受容地,如何接受、理解,過去已經有許多研究和基礎,但我們希望更深入的是帶有「旁觀者清」的第三人觀點,以及透過日本作品所產生自我反省與稜鏡折射角度,這是我們研討會後續關注的焦
點與展望。
第二部分則是「ACG 的理論實踐與多元角度」。梁世佑的〈在
地下城尋求真理並沒有搞錯了什麼:電子遊戲的民主實踐與主體共識〉以兩款日式遊戲為例子,探討這些遊戲如何透過當代網路資訊和操作者的遊玩來實踐遊戲的能動性?而這些能動性是否可以用來印證當代民主理論和集體意識之形成?隨著遊戲聲光科技與虛擬技術應用的突飛猛進,未來我們轉面對的又是一個怎樣嶄新的互動世界?陳冠亨的〈從生存作品中找到面對生命的價值〉同樣以電子遊戲為例子,探討帶有暴力血腥色彩的生存遊戲如何透過電子遊戲的聲光效果與帶入感,一次又一次來詢問玩家自我本身戰鬥與生命的意義,並同時考驗玩家的人性選擇。
沈奕廷、陳啟英的〈虛擬偶像的發展模式〉則以當代最紅的電
子歌姬初音未來為核心,探討虛擬偶像的發展路徑,而邱懷瑤、宋玫玫的〈人工伴侶未來狂想〉也同樣提到了初音未來,但整個觀點則大相逕庭,該作者試圖探討隨著科技的進步,未來人類是否可以接受任何形式的電子伴侶?如果成真,電子伴侶又應該是什麼樣的型態,乃至於承擔起如何的義務與權利?張智涵的〈從二次元跨越到三次元〉把焦點放到「電影」和「電玩」改編議題上。今天絕大多數的電影和電玩都有某些牽連,這兩個產業的關係也越來越密切,但是成功或失敗的改編作品是否又有什麼脈絡可尋?吳培寧的〈實境幻想:淺論臺灣執事文化接收與發展〉則研究臺灣「執事」的次文化現象。由日本漫畫《黑執事》的形象開始、實體的執事喫茶店開張,臺灣的執事文化受到日本動漫文化影響深遠,但在發展的過程中又與日本產生了什麼不同?
朱家賢的〈3D 動作角色扮演遊戲戰鬥動作節奏製作實務之研究〉則是較為少見的技術類型論文,3D 動作角色扮演遊戲(3DAction role-playing game,簡稱 3D ARPG)乃是當代遊戲的主流,遊戲中角色的動作是否自然,將直接影響到作品的好壞,而如何把流暢的動作與打擊感呈現出來則成為本論文之核心。本文以3Ds Max 為例進行解說,也同時提及了EPIC 旗下次世代遊戲引擎Unreal Engine 4 的相關應用。最後則是任教於中國四川重慶大學的鄭聖勳之〈我們相愛如罌粟與記憶〉,文中以個人的生命經驗和觀看為主軸,陳述了一位喜好ACG 文化的人如何在浮生塵世中游移、感悟與體知;或許,這也是大多數喜歡這一文化的共同低吟。
現在,請享受這本充滿愛與萌的動漫電玩輕論文吧。
論文提要 梁世佑
「2015 第四屆御宅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巴哈姆特論文獎」分為八場,共發表20 篇論文。相較於第三屆偏向於電子遊戲的內涵與藝術性之討論,第四屆論文題材與範圍較為多元,從日式動漫之作品研究或是相關議題與衍生商品文化之探討、執事文化在臺灣之經營與發展、虛擬偶像與人工伴侶之研究、電影與電玩互動、第一人稱射擊遊戲與軍事娛樂工業之發展均包含在內,其中也不乏遊戲開發的技術性英文論文,可謂洋洋大觀,包羅萬象……(中略)
這次根據論文內容將主旨區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日本動漫遊戲作品的受容與衍...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