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完全不建議遠離風險獨善其身,惟有掌握自己的未來,才會有好的機會。
沒有神奇妙方能保證賺錢,也沒有完美的投資組合。分散投資可以讓你避免單一資產損失所可能造成的重大傷害,它適用於全世界任何角落的任何一個人!
因為,不需要洞悉未來也能成為好的投資人;但是,要分散投資,在不確定的未來中,保有穩定的投資策略,請記得,保持耐性、關注長期、而且不要用融資。
《紅色警戒》揭露了從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央行陷入的非正規政策的迷思,認為這些政策終將成功地產生他們急切期望的逃逸速度(escape velocity)。循著歷史的足跡,本書為讀者剝開了貨幣政策的層層面紗,證明這些如「紅色教條」般的貨幣政策更有可能導致通膨循環,沒多少人能受得了。經濟和金融版圖在我們眼下轉移,經由史無前例的全球貨幣實驗幫助借款人,而由存款人付出代價。
本書對此做了完整的論述:不止詳細分析貨幣政策對存款人和投資人的影響,也針對量化寬鬆、金融抑制、貨幣戰爭、泡沫經濟及通貨膨脹作了深入探討,對我們每天的生活和對未來金融世界的影響都有詳細論述,相當值得細讀。
更重要的,作者提供了經過時間驗證,在動盪的時代中能存活並豐收的投資策略。讀者們可從中發現、認清、並利用市場泡沫,學會資產管理的技巧,讓自己免於通膨傷害;分散投資以降低風險;經由管理期貨投資貴金屬、商品以及其他實質資產。
如今,每個人都在猜測目前的貨幣政策能否成功創造持續成長,還是一敗塗地,讓全球進入高通膨時代。唯一確定的是,這些政策正把我們帶往不確定的未來──而,結果通常不利於存款人和投資人。本書讓讀者看到中央銀行家不為人知的一面,並且在即將來臨的危機當中保有財富。
【本書特色】
◎在本書中,二位作者(墨爾丁和坦伯)提出了守護財富的五個方向:
★護城河1:無形資產(品牌價值、專利權、政府特許經營權)
★護城河2:網路效應(分析網路的原則是,任何一個新加入的使用者,可以讓潛在網路的連結數量呈現指數倍成長。)
★護城河3:低成本製造商
★護城河4:高轉換成本
★護城河5:規模有效性
◎本書在每一章的後面都有為讀者總結本章重點,除了傳遞相關的投資心得外,也為讀者分析如何看待市場上的投資良機,例如第三章中的:『日本正給了投資人一個投資良機,看空日本政府是未來十年的策略,但別用光子彈放空日本國債。』
◎墨爾丁在本書中作了些避險基金上的交易建議,雖然只是一些傳統的作法,相信對讀者仍會有所幫助,除此之外,讀者也可造訪www.thecoderedbook.com,二位作者會有更多的說明,也在該網站內不定期發表文章(但該網站為作者個人所有,出版社無權提供任何資訊)。
作者簡介:
約翰‧墨爾丁/John Mauldin
約翰‧墨爾丁是經濟和投資策略的研究機構「墨爾丁經濟評論」(www.MauldinEconomics.com)的創辦人,「千禧年浪潮投資」(Millennium Wave Investments)的總裁,同時也是《紐約時報》的暢銷作家,以及網路投資刊物《前線臆想》(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的發行人。每週有上百萬讀者經由墨爾丁瞭解華爾街、全球市場與世界經濟。墨爾丁長年在數個金融刊物發表文章,也是CNBC、彭博TV、雅虎Daily Ticker的常態來賓與多個金融研討會主講人。目前定居在德州達拉斯市。
強納森‧坦伯/Jonathan Tepper
強納森‧坦伯是總體經濟研究機構Variant Perception的主編,提供避險基金、銀行、中小企業相關經濟研究。與墨爾丁同為《Endgame:終結大債時代》的作者。坦伯曾任SAC Capital股票研究員、美國銀行自營部副總。也是公民新聞和攝影網站Demotix的創辦人。坦伯曾以對歐元債務問題的研究參加著名的「沃夫森經濟學獎」(Wolfson Economics Prize)的決賽,也曾獲美國羅德獎學金。目前定居於倫敦,經常往來美國、歐洲和亞洲作巡迴演說。坦伯畢業於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經濟系及歷史系。
譯者簡介:
唐祖蔭
曾於知名外商投資信託機構任職,具有十五年的海外投資經驗。經歷過亞洲金融危機、網路泡沫、中國崛起、原物料大多頭、次貸風暴、歐債危機的洗禮,對於總體環境、全球趨勢、以及投資策略有獨到的見解,管理的基金亦曾獲「金鑽獎」肯定。著有《迫切的擴張》一書,描繪出對未來全球經濟的藍圖;譯作《Endgame:終結大債時代》,將另類觀點介紹給讀者。目前擔任金融機構投資理財顧問,不定期於廣播節目中分享投資觀點,同時也為自由的投資作家。唐祖蔭畢業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統計研究所,臺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
我很榮幸應祖蔭兄之邀為本書的中文版作序。與祖蔭兄認識將近十年,他可謂台灣金融界年輕一輩中相當具有天分的專業投資人員。與多數僅專注在增進自身投資技能或金融領域理解的同業不同,祖蔭兄對投資有著天生的熱情,並且樂於與大眾分享頂尖的投資知識,從他過去自己的著作或這本《Code Red紅色警戒》譯作都可見到。在祖蔭兄邀稿之前,我並沒有機會拜讀本書。但在翻閱數次之後,我發現本書對我自己都有極大的助益,相信對每個讀者來說,無論年齡大小、所得高低、職業類別,都會感到受益良多;原因無他,我們都身處於今日全球金融體系當中的一部分。因此,我特別向台灣的讀者極力推薦這本譯作。
過去二十多年本人從事於金融服務業,1990年間擔任研究分析人員,2004年擔任投資長,管理2,000億美元的投資資產,目前服務的全球資產管理公司則掌管將近4,000億美元資金。儘管自詡為一位專業投資人員,我也未曾想像會經歷2008至2009年間如此嚴峻的金融危機。我至今仍清楚地記得,2008年9月30日我應特許金融分析師協會(CFA Society)之邀,在紐奧良(New Orleans)作一場關於長期策略資產配置的演講。我在29日傍晚5點左右飛抵紐奧良,進入旅館後打開電視,當天的道瓊指數暴跌了777.68點,跌幅約5%,大約像是一間擁有7,500億美元的上市公司資產瞬間蒸發。當天全球各地哀鴻遍野,超過2兆美元資產消失無踪。如果作個比較,2013年台灣的GDP大約為4,890億美元。不僅如此,第二天以及接下來的一週都繼續下跌,跌勢似乎無止盡。第二天我在演講時,每個人臉上盡是驚恐,我認為他們之所以願意出席我的午餐演講完全是出於禮貌,在當時的狀況下沒有人想要來聽演講。
現在回頭看看,金融危機幾乎傷害了每一個我所認識的人(除了及時放空獲利的少數幸運的避險基金經理人之外),沒有人想要再經歷一次。如今五年過去,我幾乎已忘記那段慘痛的時光,依舊忙於工作及「新」的挑戰。五年過去,全世界似乎也回到正軌,從GDP失業率數字來看,美國經濟幾乎完全復原,通膨壓力不高,利率水準也在低點。我們似乎已忘記那段時間的教訓,更重要的是,我們遺忘了那些把我們推向危機的前因後果。
身為「業餘」的經濟研究者,在金融危機後我也曾拜讀過多本著作,讓我瞭解並思考2008至2009年間的金融危機,究竟是那裡出了差錯。就在我們逐漸淡忘五年前的恐慌、痛苦、憤怒,以及如坐雲霄飛車般的心情激盪之時,這本《紅色警戒》讀來的確令人耳目一新。儘管沒有人願意回到過去,但為了保護自己,無論是投資散戶,為的是替自己的退休金保值/投資;或是專業投資人,為客戶的資產做出更好的投資;還是政策制訂者,為未來可長、可久的成長打好基礎……都得認真面對。
本書的閱讀價值極高,許多類似著作的分析多集中在2008至2009年間全球經濟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本書卻是從不同的、但更重要的角度出發;作者墨爾丁與坦伯花了許多時間細細研究2008至2009年之後發生了什麼事,並指出一些政府和中央銀行的動作的確讓全球經濟免於衰退。他們卓越的分析能力不斷提醒我們,如果不採取行動降低過多的債務和金融系統內的流動性,不久的將來就會出事。作者以充沛的知識背景,在書中多次直接點出這樣的見解。
不僅如此,作者也為如何投資和保護個人資產提供了實務上的指引。首先是要分辨市場中的訊息(information)與噪音(noise)。作者指出,目前市場上投資人面臨許多不必要的噪音,例如媒體,總是強調昨天發生的短期「新聞」。目前台灣現況也是如此,台灣媒體環境處於高度競爭,新聞工作者往往把平時隨機發生的事件刻意放大其效果,製造出「恐懼」的氛圍,以擷取觀眾的目光。這往往造成人們採取情緒性且非理性的態度,而不是以長期投資的立場應對。進一步來說,多數媒體報導的金融市場消息,對投資散戶而言,比毫無價值的噪音還糟糕,它只會導致極差的行為模式,讓投資人損失更多。
本書的副標題:「危機下的財富生存之道」以及極具說服力的分析結果,或許讓部分投資人以為,作者在書中會拿出一些錦囊妙計,讓他們能毫無懸念的增加投資收益。只不過,如果想要從本書中找到妙方魔法或真金白銀的人,恐怕是會大失所望的。事實上,我能保證沒有人具備在每一個時期都贏過大盤的魔法,這根本不可能出現。如果真有其事,那個人也不會告訴任何人,因為就算只是具有些微地贏過大盤的能力,都能保證他或她足可獲取可觀的財富,因此不可能公諸於世。作者以其真正的專業投資人(而非一般媒體)的觀點,告訴大家只有魔法方程式,而沒有魔法解答:
1.分散、分散、再分散。別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這可以說是市場教導大家唯一的免費午餐(free-lunch)。每個人都領得到。每個人的投資組合中都應該有規劃多種類型風險—報酬的資產。
2.專注在整個投資組合的長期風險──報酬,而非個別資產。沒有人有妙方能保證每一筆投資都是安全或都一定賺錢。因為市場存在不確定性,一定會有些投資不如人意。只要整體投資組合夠分散,且沒有過度暴露在非系統風險中,就不會出什麼大事。
3.最簡單的莫過於控制投資成本。千萬記住,因為投資所付給某人的每一塊錢都是一種損失成本;所以,請控制看起來微小的成本,這些小小的成本隨著時間經過,卻能造成極大的投資績效差距。
4.最後,把心力放在長期風險和報酬上。不是每年,當然也不是每個月。短期的市場行為極難預測,並且充滿噪音。只關心短期訊號不僅不可靠,更重要的是,投資成本會大幅提高。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Terry Oden教授曾對台灣投資人進行研究,發現台灣投資人平均每年額外損失2%至4%在「買高賣低」的交易上。投資人必須要有長期投資策略,並且降低週轉率和交易成本。
衷心期盼市場給予各位滿意的回報。
──陳鵬(Peng Chen), Ph.D., CFA
Dimensional Fund Advisors Pte. Ltd.執行長
Dimensional SmartNest董事長
名人推薦:推薦序
我很榮幸應祖蔭兄之邀為本書的中文版作序。與祖蔭兄認識將近十年,他可謂台灣金融界年輕一輩中相當具有天分的專業投資人員。與多數僅專注在增進自身投資技能或金融領域理解的同業不同,祖蔭兄對投資有著天生的熱情,並且樂於與大眾分享頂尖的投資知識,從他過去自己的著作或這本《Code Red紅色警戒》譯作都可見到。在祖蔭兄邀稿之前,我並沒有機會拜讀本書。但在翻閱數次之後,我發現本書對我自己都有極大的助益,相信對每個讀者來說,無論年齡大小、所得高低、職業類別,都會感到受益良多;原因無他,我們都身處於今日...
章節試閱
引言 紅色警戒
2008年秋天,當雷曼兄弟破產,AIG被美國政府接管之際,幾乎就是世界末日降臨。僅僅數週,股票市場像自由落體般重挫,數兆美元的財富人間蒸發。然而,原本應該更顯混亂的全球貿易和商業體系卻異常寂靜。國際貿易急凍,船隻空盪盪地停泊在港口,因為銀行已經不再簽發信用狀;工廠關門,數以百萬計的勞工被資遣;原本用來調度工資發放的商業本票和貨幣市場基金也停擺。美國和英國的主要銀行距離關門僅一線之隔。自動提款機裡的現金被提領一空,銀行間也不再擔保彼此的信用,因為拆款市場也凍結了。原因是沒有人知道誰破產了,而誰還沒有。每間銀行看看自己的資產負債表,只見到一堆爛資產,同理推測其他交易對手銀行恐怕也是滿手爛牌。
全世界陷入了通貨緊縮的恐慌,這樣重大的危機在過去一個世紀僅出現過二次。家庭和政府背負了滿身債,卻沒有足夠的錢還。此時中央銀行和政府採取大印鈔票的方式,提供幾乎無上限的流動性,維持金融體系最後一口氣。就像醫生對著瀕死的病人施以極大電壓的電擊,用極端的手段維持病人的心跳。
雷曼兄弟倒閉後,中央銀行的印鈔舉動的確避免了二次大蕭條,然而聯準會和中央銀行的作為僅抵消了急凍的銀行放款市場的一小部分而已。
如今,當時的危機早已遠離,但非傳統的措施仍在。危機結束了,全世界反而陷入了高債務和低成長的窘境。為了對抗通縮和衰退的巨大陰影,中央銀行抓狂了,持續不斷地印鈔票。當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第一次出現時,的確帶來一些市場震撼的效果,但之後的幾次宣布量化寬鬆時,市場反應就冷淡多了。如今,市場反而擔心萬一有一天市場失去了這一劑金融特效藥,真正退場時會是什麼光景?
中央銀行憑空創造出來的鈔票實行起來也是跌跌撞撞。在量化寬鬆下,中央銀行幾乎買下了市場上所有看得到的政府公債,將自己的資產負債表規模暴增了超過九兆美元──是的,9,000,000,000,000,十二個零!(本書出版時,可能又會多個幾兆了,但誰還算得清楚?)數字大到一般人根本無法想像。參議員艾佛瑞‧德克森有一句非正式的名言:「這兒10億,那兒10億,你們講的可都是錢那。」用日常的話來說,如果你的信用卡有9兆美元的額度,你可以幫全世界每個人各買一台MacBook Air!也可以讓所有人坐飛機來回紐約和倫敦一趟,甚至來回二趟眼皮也不會眨一下!你還可以舉其他的例子,但我想你已瞭解:這是一筆天文數字。
這場前所未見的全球貨幣大實驗只是剛開始,各中央銀行紛紛搶進,在這場貨幣武器競賽中誰也不想落於人後。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早已讓英鎊貶值,允許物價上揚和維持零利率以增加出口;聯準會則壓低美元匯價以提升製造業和出口;不想缺席的日本央行採取更激進的手段讓日圓貶值。中央銀行藉著弱勢貨幣政策期望增加國家的出口,在競爭對手面前搶占先機。然而,在這場貨幣貶值競賽中,沒有人是贏家,但許多人都輸了。
新興國家像是巴西、俄羅斯、馬來西亞、印尼在已開發國家相繼貶值的過程中不會坐以待斃,他們同樣會竭力避免本國貨幣升值,像是對本國貨幣投資和存款課稅。照這樣下去,所有國家都將成為保護主義者。這場戰役揭開了序幕,必然會成為大規模,並且醜陋的貨幣戰爭。如果1930年代和1970年代的貨幣戰爭具有任何啟示,現在距離那時的狀況也不遠了。政府會顯露出真面目──課徵關稅、限制或實施資本管制。這些已經發生,未來還會更多。
二十世紀的貨幣戰爭
在《Endgame:終結大債時代》(Endgame)一書中,有關日本的一章標題是〈一隻飛向擋風玻璃的昆蟲〉。我們認為日本不是會不
會遭受重大經濟危機,而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日本何時會發生財政和貨幣的大災難不可能預知得到,但我們相信它一定會發生。在本書寫作之時,日本就已經出現最終結局的徵兆。事實上自(2013年)1月份起,我們就把這一年定為「擋風玻璃年」(The Year of the Windshield)。(日本已出現終局的樣 ,此時正好讓日本民眾知道他們怎麼把事情搞砸的。)
日本比其他國家涉入更深的債務和「紅色教條」政策漩渦中。這個國家因循著美國和歐洲足跡,甚至不作任何改變──這是一個觀察徹底執行超級凱因斯主義(uber-Keynesian)會走向何種結果的免費機會。
日本政府及其央行正在執行的大膽實驗,其重要性已無庸至疑,目前發生在日本的事情在未來幾年間都會影響全世界,因此有必要認真檢視。在後面幾章,我們將會相當深入探討日本當下所處的環境,得犧牲多少才能維繫經濟命脈。日本目前的經濟可以用凡爾登戰役(the Battle of Verdun)或溫泉關戰役(the Battle of Thermopylae)。日本是吃了秤砣鐵了心,主事者已把經濟軍火庫裡所有的武器都搬到前線。
近期日本金融市場的劇烈震盪令人屏息,但從一些徵兆上合理預期,這國家應該已在財政和經濟災難的邊緣了。雖非有意貶抑,但從全世界的角度來看,日本不是另一個希臘: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最大的銀行規模和美國差不多,擁有全球性的貿易地位和金額,同時日圓具有儲備貨幣的地位。全世界前六大企業中有兩個是日本企業;前五百大當中有七十一家,只次於美國,還領先中國(四十六家)。如果把亞洲包含中國的其他國家合併計算,總數也才稍稍超過日本(根據CNN資料)。簡單來說,當日本進行激進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對全世界來說都會出現重要的影響,特別是目前全球經濟成長動能在亞洲。
未來歷史學者將會記載,日本已開啟了自1930年代金本位制以來,最重要的全球貨幣戰爭,一個全世界被法定貨幣主宰的時代。我們將會解釋日本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在瞭解日本當前的困境、對應政策,以及評估未來的發展之前,我們必須回頭檢視歷史,看看貨幣戰爭如何具有週期性,並累積能量,然後像海嘯一般摧毁整個世界,淹沒經濟。
貨幣戰爭並不是新鮮事,全球貨幣間的爭奪在上個世紀中曾發生過二次。第一次是在1930年代,當主要國家針對是否放棄金本位制爭論不休之際,同時也各自抵抗通貨緊縮,試圖從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當中重獲新生。從金本位的角度來看,當時貨幣戰爭的發生是短暫的、必要的手段,以抵禦通縮。第二次是發生在1970年代,當時美國總統尼克森終結了黃金和美元之間的價格連結。在這段時期,各國都盡力擺脫固定匯率的桎梏,好讓政府能夠盡情花費。結果是:更高的通膨、更高的失業率,沒有人得到好處。
我們會逐一說明這兩段歷史。
日本大海嘯:貨幣戰爭的開端
在我們的前一本著作《Endgame:終結大債時代》寫作之時,日本的經濟情勢就非常不穩定,就像是一個極高的沙堆,任何一粒沙都有可能讓其崩塌,只是我們無法得知會是哪一粒沙子。
日本的問題由來已久。早在1980年代末期,日本曾出現有史以來其中一個最大的泡沫。在隨後的二十四年間經歷了低成長和高政府支出,日本的政府債務一飛沖天。1990年公共債務占GDP僅67%,到了2013年達到240%,2014年可能上看245%。這是美國或是全歐洲國家債務水平的2倍有餘,事情當然不妙。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2013年3月曾報導:「日本央行行長告訴國會議員,日本巨額且高漲的債務是『撐不下去』的,對國家財政的信心潰散將會對整體經濟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複雜的還不止這些。日本過去二十多年都處於通貨緊縮的循環中。美國和中國的名目(nominal )GDP 3持續在增加,但日本增加的幅度卻極為有限。日本的物價多年來持續在下跌,通貨緊縮的結果導致實質債務負擔愈來愈重。通縮同時影響消費意願──人們寧願緊抱現金,預期物價會愈來愈便宜。並且利率早已觸及0%底部,名目GDP已不再增長。因此,日本的經濟規模自1995年以來都是呈現極低的上下起伏。
安倍的策略是革命性的創舉。即使中央銀行理應獨立於政府之外,安倍仍舊向日本央行施壓,希望央行貨幣政策設下2%的目標通貨膨脹率。果不其然,當保守派的總裁辭職下台,安倍任命黑田東彥出任後,日本央行乖乖就範。黑田總裁的激進程度,比起柏南克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二次大戰期間,日本人在每場戰役開戰前都會大呼「Banzai!」,日語的意思就是「天皇萬歲!」(對一些士兵而言,在自殺式攻擊前也會
這麼喊。)如果現在各國央行聽到他們的日本弟兄在高呼「Banzai!」,大事可就不妙了,因為日本已決心不計任何代價打擊通縮,以挽救他們的經濟。一旦大聲疾呼,攻擊就會展開,而且沒有回頭路。
我們在《終結大債時代》一書中曾提到,日本只會用貨幣化的方式處理其恐怖的債務問題,以期避開經濟崩盤(如今證據愈來愈鮮明),即使日圓將因此體無完膚也顧不得了。事實上,弱勢日圓至少可以改善些許在國內造成的破敗情況。
三支箭
安倍首相承諾「三支箭」策略來解決日本當前的問題。這三支箭包括:積極的貨幣寬鬆、擴張政府債信,以及結構性改革成長策略。
貨幣寬鬆是最簡單的一項。基本上,日本央行發出了如同美國聯準會所做的量化寬鬆規模,但日本的經濟規模僅有美國的三分之一。簡言之,日本央行正進行者其他已開發國家嘗試過的最大規模的注資計劃之一,即使金融分析師和經濟學家也未必能確知這超乎想像的規模究竟有多大。日本央行在未來二年將再購買1倍的債券量,再發行1倍的鈔票,同時擴大資產購買的範圍,包括私部門債券。他們宣布每年將增加50兆日圓(約5,200億美元)的政府公債,這幾乎是日本GDP的10%。真是令人瞠目結舌的印鈔,只是這僅會是將來歷史學家所看到長時間貨幣戰爭的前奏曲而已。
對日圓近期貶勢的相關報導又如何?《日本經濟新聞》(Nihon Keizai Shimbun)是日本主要的經濟類報紙,它估算了每貶值1日圓將對日本前三十大出口企業創造27億日圓的利潤。
每貶值1日圓,豐田(Toyota)汽車估計獲利將增加至3.4億日圓。而豐田2013年第二季公告獲利33.3億日圓,每1日圓貶值帶來的獲利將會在2013年下半年認列──看來,股價應該會衝上月球!
但這種獲利並不是變出來的,而是結結實實的銷售,因為貿易額的增加和成本下降所致;更進一步說,這些多出來的利潤是從其他用歐元、美元、人民幣、或韓圜的公司手中拿來的。也因此,全世界的企業家和財經官員都不樂見日本如此。
日本長年享有貿易順差,而近期則陷入了貿易赤字。如果同時擁有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除非私人儲蓄能彌補,否則只有靠中央政府大量印鈔才行。這是會計準則,沒有其他方法。沒有釋出大規模的貨幣,私部門經濟就不會出現資本支出。但是日本亟需成長,以擺脫財政和經濟泥沼,也就是需要更多的出口。日本的人口老化已嚴重限制國內消費支出的成長,且趨勢相當糟糕。
近期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的查理.雷(Charlie Lay)公布一篇有關日本和其他亞洲鄰國競爭關係的傑出研究。該研究提供了國際貨幣基金的一張圖表,是亞洲國家和日本出口的相似性分析。德國和日本是出口最相近的國家,緊接著是南韓和台灣,然後是美國、英國和法國。
查理緊接著問:誰會因為日圓的貶值去買日本的出口品?中國身為全球貿易的重要版塊,且仍在持續成長。哪些國家出口給中國?當然有日本,而日本直接的競爭對手還有南韓、香港和台灣。
你可以預期南韓、香港和台灣的企業獲利將受到影響,它們必須降價和起死回生的日本企業競爭。日本政府從未公開承認,他們很快就會將日圓貶到120兌1美元的價位,甚至可能更高;儘管貶值的過程可能相當顛簸,其他國家也不會坐視不管。日本的貨幣政策已無法回頭,只有繼續讓日圓長期貶值。如果日圓貶到六年前的水準(即約120兌1美元),德國等其他國家的出口就會飽受煎熬。
歐盟的部長們,特別是德國,大聲抱怨日本的政策。歐洲央行因為有通膨的顧慮,理論上會限制其量化寬鬆的程度,而無法和美國、英國、日本相比。我們說「理論上」是因為當德國隨著法國因為「貨幣緊俏」(currency tension)陷入嚴重衰退時,歐洲央行的人士竟想出合法且創新的辦法加入量化寬鬆的行列。每個人都知道當德拉吉決定參一腳時,他就會全力以赴玩真的。而德國央行也會在一旁敲邊鼓。
讓我們出口通縮吧
日本出口的第一項商品是純日本製、但沒人想要的通貨緊縮。主事者們試著把通縮傳給貿易競爭對手,就好像他們齊聚一堂說:「既然我們擺脫不了通縮,那乾脆把它出口吧!」
安倍政府和黑田主政下的日本央行已設定2%的通膨目標。即使2013年第一季名目GDP達到3.6%(年化),全國仍籠罩在通縮的情形下。過去二十四年他們想盡辦法製造通膨,現在又有什麼辦法達到2%的目標?其中一個辦法是增加進口成本。問題是根據最近的世界銀行資料,日本的進口僅占GDP的16%,而要從進口製造出通膨只會特別傷害退休族;因為,能源和食物(日本最大的進口品)以及其他需要資源的商品,都無法在日本國內產出,只會增加成本,讓日圓貶值。以固定收益維生的人們受傷最重,而這些人在目前日本的人口中占有極大的比重,並且持續增加。
要將「通貨緊縮」這條爛船轉向,變成「通貨膨脹」好船,並且以2%的速度前進,日本必須每年將貨幣貶值15%至20%才行。因此,相信各位已發現,日圓在2013年前六個月就貶值了這麼多。
別急。問題是,日本必須每年讓日圓依照貿易伙伴的加權平均貶值15%至20%。因為日本和全世界進行貿易,貿易加權後的日圓影響甚大(就像貿易加權的美元對美國的貿易帳的影響一樣)。
當貿易加權的日圓兌主要貿易伙伴的平均匯率貶值20%,和僅兌美元貶值20%大不相同。澳洲和其他亞洲國家才開始用各種藉口貶值他們的匯率,日圓貶值不是難事,其他國家開始被迫因應,困難的才剛開始。如果其他國家不回應,沒有人能把通縮出口。
如果日本未來五年每年貶值15%至20%,也就是在2018年(或更早)將達到200日圓兌美元,我們根本難以想像世界版圖會變成什麼模樣。如果你是德國人,你要如何應付?如果是韓國人?中國人?
這幾乎是全世界中央銀行的惡夢。如果中央銀行家有一個共同的信念,那就是通貨緊縮無時無刻都是敵人,並且絕不輕饒;因為,誰會想成為第二個日本?
現代版的貨幣戰爭
日本最後的結局將會很難講,但我們深信(這可不是無來由的軟弱)日本的「紅色教條」、令人瞠目結舌的貨幣政策將會是掉落在高到不能再高的沙堆上的最後一粒,雪崩般的崩塌將導致全球性貨幣戰爭。
今天日本還處於一片樂觀中,鄰近國家一開始還沒對快速貶值的日圓感到恐懼。但跨過日本海對面的南韓,是日本在平面電視、汽車、電子晶片等出口的主要競爭者。毫無意外,南韓率先抨擊弱勢日圓。出口的巨人如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現代集團(Hyundai)眼睜睜看著韓圜在短短六個月內對日圓升值了30%,競爭力大幅萎縮。
面對弱勢日圓的威脅,南韓已表明不會坐以待斃。南韓政府警告不惜課徵金融交易稅。南韓財政部副部長崔鐘區(Choi Jung-Ku)表示:「近期由於量化寬鬆已引發史無前例的匯市震盪,必須採取因應的措施。」日韓之間的貿易大戰正在升高,而且不太可能善了。
主要的新興國家都在高調抨擊弱勢日圓,印度、俄羅斯和中國異口同聲強調要針對弱勢日圓採取行動。同時,菲律賓和泰國也正為不同的原因齊聲抗議,他們不希望大量的資金湧入,賺取較高的利率和匯差。中國外匯管理局(SAFE)局長易綱警告,先進國家採取的量化寬鬆、零利率,以及大量資產購買計劃的後果將十分危險。「成熟國家的量化寬鬆已造成金融市場資本流動的高度不確定。」他強調:「貨幣競貶是其中一個問題。如果所有國家都進行超級量化寬鬆,哪個國家的貨幣會貶值?」
事實上,除了日本以外,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樂見弱勢日圓。讓我們講得更清楚些:我們並不是建議大家放空日本公司或企業,而是看空日本政府的經濟政策。我們認為日圓還是會面臨貶值壓力(這是長期策略),而日本的利率還是會有上升壓力。
然而,千萬別把子彈用光去放空日本公債。戰役雖然已開始,但離結束還遠得很。我們無法確切告訴你每一步會怎麼走,因為我們都身處一個未知的境地。不過我們確信要握有那些中央銀行無法印製的資產。中央銀行的動作將牽動所有資產變化,我們也將面臨一個更震盪的時代,不過這些不安的震盪卻會創造機會。我們在本書第二篇會詳細說明。
放諸四海皆準的投資組合
華倫‧巴菲特曾說:「分散投資是無知投資者的保護傘。」這句話沒有負面的意思。事實上,我們在很多領域都算是無知者,卻也過得心安理得。我們不可能有時間成為法律、醫學、管線,或是園藝的專家,因此才會請律師、醫師、管線工人、園丁來發揮專長,為我們服務。在金融領域裡,保護自己最好的方則是分散投資。
一般投資人不應該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無論你是倫敦的計程車運將、還是坐擁數十億美元校產,像是耶魯大學。沒有神奇妙方能保證賺錢,也沒有完美的投資組合。分散投資可以讓你避免單一資產損失可能造成的重大傷害,它適用於全世界任何角落的任何一個人,可以說是投資觀念中唯一的免費午餐(free lunch)。然而,大部分投資人卻沒能利用這個原則,長期、持續性的獲得投資收益。
在金融抑制和「紅色教條」的世界裡,投資人最終只有四種選擇:
(1)持有現金,但最後會被「紅色教條」貨幣政策吃掉購買力;
(2)押注一個未來可能的走勢,看看最後結果如何;
(3)買一些熟悉的好公司股票;
(4)分散你的投資,設想每一個可以的情境,擬定對應的計畫。
分散投資能有效幫助投資人避免大虧,而不是能讓人賺得更多。累積本錢的撇步不在於每年都能大賺一筆,而在於避免鉅額損失。華倫‧巴菲特曾說:「許多聰明的投資人在吃過一番苦頭後才體認到,一長串數字乘以一個零永遠等於零。」
布朗建議,把投資組合均分在以下四部分:
1.將25%放在美國股票,當景氣佳的時候表現良好。並且,股票是最值得擁有的長時間資產。
2.將25%放在黃金和其他貴金屬,用來保護資產價值,避免通膨。
3.將25%放在國庫券,這在景氣放緩甚至衰退時表現通常不會太差。
4.剩下的25%是保有現金,為投資組合增加穩定性。
這個「永久性投資組合」從1971年1月到2012年12月的年平均報酬率為9.6%,最差的一年是在1981年,也有4.1%。這和純股票的投資報酬率相當,但股市的波動和震盪程度都大得多。
商品原物料本身並不會產生報酬,也不會付利息給投資人,只有在認為價格會上漲時才會買。華倫‧巴菲特曾寫道:「投資商品原物料的問題在於,是在賭有人會在六個月內繼續買單。商品原物料本身根本無法為投資人創造什麼……投資人買了一塊東西,然後希望別人在二年後付出高於期望收入的價格買走,這和一般投資真是截然不同的遊戲。」
引言 紅色警戒
2008年秋天,當雷曼兄弟破產,AIG被美國政府接管之際,幾乎就是世界末日降臨。僅僅數週,股票市場像自由落體般重挫,數兆美元的財富人間蒸發。然而,原本應該更顯混亂的全球貿易和商業體系卻異常寂靜。國際貿易急凍,船隻空盪盪地停泊在港口,因為銀行已經不再簽發信用狀;工廠關門,數以百萬計的勞工被資遣;原本用來調度工資發放的商業本票和貨幣市場基金也停擺。美國和英國的主要銀行距離關門僅一線之隔。自動提款機裡的現金被提領一空,銀行間也不再擔保彼此的信用,因為拆款市場也凍結了。原因是沒有人知道誰破產了...
作者序
譯序
這是我第二次翻譯墨爾丁和坦伯的著作。前一本《Endgame:終結大債時代》談的是各國政府無上限的舉債,這本《Code Red紅色警戒》談的是各國央行無止境的印鈔。
不論是政府舉債還是央行印鈔都是舉著「救市」大旗,理由正當,手段正確,儘管有「圖利邪惡銀行家」的反對聲音,銀行貪婪的形象也不怎麼討人喜歡。像是高盛全球董事長兼執行長布蘭克梵(Lloyd Blankfein)有一次脫口而出:「高盛做的是上帝的工作。」不過政策的大力支持的確穩住了金融體系不致全面崩潰,否則今天我們所在的世界恐怕早已極度大蕭條。有時候在危機當下的處置只能以止血為先,很難兼顧債務高漲、貨幣貶值、通貨膨脹,甚至道德風險、貧富差距、公平正義的問題。事後的指責和批評或許正確,但沒人能保證如果自己站在第一線和風暴作戰時,還能淡定地兼顧各方的要求。
不過,對抗風暴正確的政策並不代表永遠正確。各國政府步調一致地採取了印鈔和舉債政策穩定了局勢後,並沒有適可而止的收手,而是食髓知味的繼續下去:經濟停滯成長?印鈔!民間消費不佳?政府借錢投資!出口動能不足?中央銀行出手引導匯率貶值!政府手中原本用於短期刺激、穩定局勢的貨幣和財政政策,自2008年開始居然已用了六年!這應該不是暫時性的,而是持續性政策的一部分。美國聯準會總共印了3.8兆美元購買各式債券;歐洲央行9月宣布自2014年10月起實施歐洲版的購債計劃,到了2015年,全面的公債收購更是如火如荼展開,金額達到1.1兆歐元;在日本,除了中央政府每年破紀錄的預算之外,日本央行每年要印60至70兆日圓的鈔票。另外還有新興國家因應自家貨幣升值壓力而釋放的資金,更是無法計數。還有企業趁著低利發債,投資人瘋狂搶進,自2008年以來,全球債市規模激增逾40%,高達100兆美元!
經濟學的成就之一,是解釋了許多長期以來難以系統歸納的人類行為,並判斷人類面對市場變化和政策走向的反應。例如在一般情況下,價格下跌會誘發額外需求、利率下降會增加投資等等。不過,這些都僅只是短期間經濟行為的「反應」,並不涉及對未來經濟行為「變化」的判斷。直到理性預期學派(Rational Expectation School)的出現,才讓人類「洞察未來」的本能獲得了解釋。在理性預期的解釋中,人們在決定未來經濟行為,會以可能收集到的所有訊息作為依據,這包括了過去紀錄和對未來變化的判斷,在謀取最大經濟利益的前提下,會採取適當的措施因應。如果未來的變化真如當時的判斷,則因為提前採取因應措施,使得這個變化無法達到應有的行為「反應」。在理性預期的思維中,政府受到衝擊最為強烈。因為政府對訊息的反應不如公眾那樣靈活,決策有其「遲滯性」,包括實施時間的遲滯和產生效果的遲滯,因此常態性的經濟政策對實際經濟行動產生的影響相當有限,而且會被公眾的合理預期所抵消。要讓政策出現效果,唯有讓政策的出現超出公眾的預期之外。
全球央行的集體印鈔行為,在2008至2009年的確震撼了全球金融市場,誰也沒料到風暴來得又急又快,也沒想到政府用這種前所未見的手段(除了日本曾在2001年採取了類似政策之外)。因此我們所看到的,是金融市場崩跌之後的直線反彈。同樣的,聯準會2010年8月突如其來宣布第二次量化寬鬆;歐洲央行2011年10月面臨歐債危機高點時,推出的「長期再融資計劃」(LTRO);日本央行於2012年宣布無限量的購債計劃,直到通貨膨脹達到2%為止;這些都是超出公眾預期的政策,也的確造成經濟活動的變化。如美國經濟自2011年中開始走穩,尤其是房市開始復甦;歐洲債務問題雖然延續,但歐豬五國引發的風暴戛然而止;而日本製造業和房地產出現過去十年少見的活力,物價膨脹率在2013年再次由負轉正(1%)。
只不過,自2013年下半年起,全球經濟開始欲振乏力。各國央行鈔票繼續在印,但早就不稀奇,反而因為大家都在印鈔票,導致貨幣戰爭一觸即發。經濟活動開始回到基本面:美國跌跌撞撞的低度復甦是主要國家中最佳的;歐元區的通縮壓力已抑制需求和就業;而日本,經過2013年的激情後,被消費稅一棒打回原形,日本消費稅在2014年4月從原本的5%調升至8%,導致第二季經濟年衰退6.7%,消費和投資雙雙衰退5.1%,原因是日本人在新的消費稅制實施前,把該買、想買、本來打算以後買的東西提前買完了。不僅如此,第三季繼續下滑1.9%,正式進入經濟衰退!逼得安倍政府將第二階段的消費稅調升延遲至2017年4月(原本規劃2015年4月再調升至10%),並且大動作解散國會尋求民意支持。這不啻又是一次經濟活動理性預期的活教材。
在一片印鈔聲中,投資者是最受惠的一群。2014年經濟狀況已放緩,IMF和OECD分別調降了全球今明兩年的經濟預測。但在利率幾乎為零的狀況持續下,滿坑滿谷的鈔票無處可去,只有往金融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搶進。歐美股市場迭創歷史新高,本益比(P/E ratio)早已超過長期平均;殖利率還在持續探底,2007年時的三個月期定存單利率比現在的垃圾債殖利率還高,新興市場債券和高收益債依舊炙手可熱;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房價相對經濟不成比例地回升。勇於擁抱風險的投資者依舊笑開懷,眼前雖然經濟表現普普通通,但也沒有什麼立即性的大風險,美國低度但穩定的復甦似乎成為最大的信心來源,讓人刻意忽略了來自歐洲、中國、日本、新興國家的潛在危機。
金融市場往往用金融和經濟的角度來解釋眼下的世界,並用同樣的方法預測未來。為了維持金融市場「穩定增長」的現象(或是投資人心中願望的投射),任何事件的發生都會以中性的結局作為預期核心,也就是「不會有太偏激的事發生,一切會回歸常態的發展」。在投資的風險分析中有一種方法稱為「情境分析」(scenario analysis),也就是將一件事情未來每一種可能的發展方向作風險評估,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基本情境」(base scenario)的發生機率往往最高,最佳情境(best scenario)和最差情境(worst scenario)發生的機率往往很低。過去幾年間,全球發生許多經濟或非經濟事件,如希臘會不會脫離歐元區、歐元會不會瓦解、西班牙會不會要求歐盟紓困、義大利大選會不會變天、克里米亞銀行危機會不會擴散、美國會不會攻打敍利亞、伊朗禁運會不會推升油價、南北韓會不會開戰、釣魚台問題會不會引發中日戰爭、美國會不會掉入「財政懸崖」、美債會不會違約、還有中國房地產會不會泡沫化等等。從事後諸葛來看,這些事件最後的結果往往和基本情境相去不遠,最壞的情況終究沒發生。但這並不代表從金融和經濟出發的分析和預期方式是對的,金融市場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不確定性,絕大多數的投資者都有「風險趨避」的傾向,用「天下本無事」的態度來面對。只是,當爆發危機的那一次,勢必是最差的情境,也許就是在九十九次準確預測基本情境發生後,第一百次遇上了「黑天鵝」。
下一個危機會在為何爆?在那哪兒爆?何時爆?老實說,沒有人知道。本書作者認為,在判斷能力差,卻又大權在握的中央銀行領導下,大量印鈔最終必然導致各國貨幣戰爭、貿易保護、通貨膨脹的結果。讀者如果要從書中得到下一場風暴究竟在哪,也許又會大失所望。或者,這種期待根本得不到答案,直到風暴真正開始。有可能是大量印鈔,通膨和債信都在崩壞邊緣的美國;有可能是經濟疲態已現的歐洲;當然也有可能是作者長期看空,「飛向擋風玻璃」的日本(在此順道提一下,作者長期看空日圓目前看來完全正確,想必也從中獲利頗豐)。不過,這些都是經濟問題導致的危機,我天馬行空的想像,也許這次的黑天鵝是非經濟因素呢?
像是:美歐和俄羅斯在烏克蘭的爭端,經濟制裁已影響到俄羅斯的企業民生,普丁還有什麼籌碼可用?(像是……天然氣禁運至西歐?)別忘了石油危機的發生,是因為埃及和中東產油國不滿美國支持以色列的立場所導致的禁運。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IS)的崛起,從中東擴散到全球,恐怖攻擊已在加拿大、澳洲、法國出現,會不會出現更意想不到的事件?中日、中越、中菲在東海、南海的領土爭議有沒有可能因為一件小事而擦槍走火?美國倡議環太平洋伙伴協議(TPP)圍堵中國,對中國出口的鋼管、橡膠、太陽能產品課以反傾銷稅,中國反制控告歐洲汽車壟斷、藥廠行賄,並禁用微軟(Microsoft)和高通(Qualcomm)的產品,大國間的貿易戰嘴上不說,實際上早已開打,會不會引爆全球貿易的大災難?還有,產油國間另類貿易戰爭導致油價在2014年底直線下挫,印尼、委內瑞拉、奈及利亞、俄羅斯的財政經濟能支撐得下去?石油業者的公司債價格已經下跌,全球瘋狂的債市是否有所準備?甚至,伊波拉
(Epola)病毒會不會擴散到西非以外,重演十一年前SARS的恐慌?信心崩潰是風暴發生的根源,但崩潰的原因有時並非是經濟議題。
最後,我特別推薦讀者詳讀本書十至十二章,作者對眼下危機的投資策略作了相當詳盡的說明。本人從事投資十餘年,讀到本段實心有戚戚焉之感。投資大眾和客戶往往接收到的是每日無止境變化的市場訊息,以及各方推薦琳瑯滿目的投資商品。往往沒有把心思放在根本的投資哲學(investment philosophy)和自身投資需求上。這些看似形而上的課題才是造就長期投資績效差異的根本所在。作者不僅把釣竿放到讀者手中,也給了幾條魚,像是哈瑞‧布朗(Harry Browne)的「永久性投資組合」(第十章),以及通膨環境下的五條護城河(第十一章)。讀者應從中思考這些投資翹楚的投資思維,而不是得到明牌的沾沾自喜。
其他的,就請讀者心領神會。
唐祖蔭
譯序
這是我第二次翻譯墨爾丁和坦伯的著作。前一本《Endgame:終結大債時代》談的是各國政府無上限的舉債,這本《Code Red紅色警戒》談的是各國央行無止境的印鈔。
不論是政府舉債還是央行印鈔都是舉著「救市」大旗,理由正當,手段正確,儘管有「圖利邪惡銀行家」的反對聲音,銀行貪婪的形象也不怎麼討人喜歡。像是高盛全球董事長兼執行長布蘭克梵(Lloyd Blankfein)有一次脫口而出:「高盛做的是上帝的工作。」不過政策的大力支持的確穩住了金融體系不致全面崩潰,否則今天我們所在的世界恐怕早已極度大蕭條。有時候在危機當下的處...
目錄
推薦序
譯者序
致謝
引言 紅色警戒
Part One
Chapter 1 大實驗
Chapter 2 二十世紀的貨幣戰爭:野蠻遺跡與布列頓森林體系
Chapter 3 日本大海嘯:貨幣戰爭的開端
Chapter 4 金融抑制的世界
Chapter 5 做賊的喊捉賊
Chapter 6 經濟學家沒有魔法
Chapter 7 逃逸速度
Chapter 8 一切都不對勁時會怎樣?
Chapter 9 從快錢泡沫中獲利
Part Two 理自己的財
Chapter 10 分散投資以保護資產
Chapter 11 通膨下的生存之道
Chapter 12 商品、黃金,以及其他實體資產
結語
後記 墨爾丁的一些投資感想
推薦序
譯者序
致謝
引言 紅色警戒
Part One
Chapter 1 大實驗
Chapter 2 二十世紀的貨幣戰爭:野蠻遺跡與布列頓森林體系
Chapter 3 日本大海嘯:貨幣戰爭的開端
Chapter 4 金融抑制的世界
Chapter 5 做賊的喊捉賊
Chapter 6 經濟學家沒有魔法
Chapter 7 逃逸速度
Chapter 8 一切都不對勁時會怎樣?
Chapter 9 從快錢泡沫中獲利
Part Two 理自己的財
Chapter 10 分散投資以保護資產
Chapter 11 通膨下的生存之道
Chapter 12 商品、黃金,以及其他實體資產
結語
後記 墨爾丁的一些投資感想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