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乃修身,「養」是養心,其目的是謀求身心的健全發展。
人們往往透過職業或者語言,來區別非凡與平凡,
但是,實際上,以平常的努力和品德來判斷是最恰當的。
一九○○年前後的日本社會,出現了一股「精神修養」的熱潮。修養書籍的出版大行其道,形成了出版熱,「修養」成為明治時代讀書界最流行的話題之一。
新渡戶稻造的《修養》,就是這樣的時代思潮中,催生出的一部經久不衰的「長銷書」。
此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對青年人講述了作者的修養理念。其敘述的方式,就是用與青年人談心或者心理諮詢的口吻,既沒有理論的鋪陳,也沒有高談闊論,而是循循善誘、娓娓道來,令讀者倍感親切。
一九○○年前後的日本社會,出現了一股「精神修養」的熱潮。修養書籍的出版大行其道,形成了出版熱,「修養」成為明治時代讀書界最流行的話題之一。
新渡戶稻造的《修養》,就是這樣的時代思潮中,催生出的一部經久不衰的「長銷書」。此書自從一九一一年出版以後到一九三四年就重印了一百四十八次。歷經百年,至今,早已成為日本人修養勵志的經典書籍。
此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對青年人講述了作者的修養理念。其敘述的方式,就是用與青年人談心或者心理諮詢的口吻,既沒有理論的鋪陳,也沒有高談闊論,而是循循善誘、娓娓道來,令讀者倍感親切。其論述特點也是形象生動、樸實無華。我們從新渡戶稻造對修養這一概念的解釋,就能體會到他的敘述風格。
作者簡介:
新渡戶稻造
他出生在日本東北地區的一個武士家庭,幼年喪父,少年時代跟伯父在東京上學,十歲進私立英語學校讀書,十五歲時考入札幌農學校學習農學,受時任農學校教員的美國人克拉克的影響,信仰基督教。札幌農學校畢業後,在北海道開拓廳工作兩年。一八八三年,新渡戶考入東京大學學習英語和農業經濟。一八八四年留學美國,進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深造。一八八七年留學德國,一八九一年回國,先後在札幌農學校、京都大學、東京大學任教。其間一九○六年至一九一三年任第一高等學校校長。一九一八年任東京女子大學第一任校長,一九二○年至一九二六年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國際聯盟事務次長,一九三三年因病在加拿大去逝。
作為一九八四年版紙幣的頭像人物,新渡戶稻造和福澤諭吉、夏目漱石一起,成為代表近代日本的歷史人物。他可以被稱為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外交家。
章節試閱
什麼是修養?
單從字面上看,也許人們早已明白修養的意思,但是,若問修養的目的是什麼,自以為明白的人,也會感到這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
以我的觀點,「修」乃修身的意思。日本古代是否有這樣的字句,不得而知。一般所言傳的說法,大概是來自於《大學》。《大學》中說:「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從治國、齊家、修身的排列順序來看,我們可以靠自己的意志力,來支配自己的整個身心。即修身是以克己為本,不因肉體情欲而心煩意亂,以心為主,然後確定身體的動作或志向,才能不錯方向、不亂方寸,井然有序地前進。
「養」是養心之意。「養」這個字正像字形所表現的那樣,意思是「羊的食物」。羔羊是非常溫順的動物,沒有什麼智慧,如果沒有引導者,最容易迷路,就像人的心靈那樣,很容易被善惡所影響。古時候,流傳著墨子見白絲而哭泣的故事。這是因為墨子感歎,人的心靈就像未著任何顏色的絲線,隨意染色的話,既可以染成黑的,也可以染成藍的。這和古代歐洲人把人的心靈稱為「tabula rasa」––即白紙──意思相同。所以說,如果放任自流的話,最終是不可能向善的。因此,不僅老羊撫養它的羔羊,而且,如果人類不幫助飼養的話,就不能期望它像其他家畜那樣順利成長。
相反,如果盡心盡力地飼養,溫和地對待它,羊羔會比其他動物更加對人順從,也更加可愛。因此,當基督的高徒彼得問道:「師傅,我應該為您做什麼呢?」基督重複兩遍告訴彼得:「你要是愛我的話,就替我飼養羔羊吧!」修養的「養」字,就像每個人管理的羔羊,稍不細心,就會死去。相反,如果耐心飼養的話,它就會最順從你。就像對待羔羊那樣,你要給心靈食物,寒冷的時候給它溫暖,炎熱的時候替它降溫,走上迷途時,把它叫停,帶它回到正道,採取各種辦法,培養它走正道。
對修養的誤解
簡明扼要地講,修養就是修身、養心,其目的是謀求身心的健全發展。最近,修養二字用得非常廣泛,但是,有關修養的目的及其內容,有的學說和我的觀點不同。例如,這些人也同意修養就是養心,但是,對於心靈的解釋,卻大不一樣。按照他們的觀點,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人的心靈本來具有動物性。所以,要說養心,就要像自然主義者所提倡的那樣,隨心所欲,使心靈適應動物性,不就是修養的目的嗎?而且,根據我們的實驗,人類容易喜好惡,也容易疏遠善。從這一點來看,也因為人心的自然傾向是隨心所欲' 享受樂趣,這就是順應性情來養心。何苦要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呢?就像動物那樣發揮本能,不就是養心的特徵嗎?」尼采主義、高爾基主義、自然主義或者本能主義甚囂塵上,就是這個原因吧。
有關修身的觀點,社會上也有人和我的思想完全不同。原本需要修的身是什麼?這一哲學或者心理學的根本問題不提,簡單地解釋為「自身」即個人。還有人提出極端的自愛學說或者自私自利論,主張:「修身之道唯求自己快樂即可,修身乃享受自我幸福之意,未必與他人相關。天上天下,唯我獨存,所以,滿足『自我』就是修身之大綱。」以此來解釋修身的含義。但是,觀其行動,他們表現出的頹廢傾向令人感到悲哀。讓持不同標準的我來說,也許有些不禮貌:這完全不成氣候,根本談不上修身,給人渾身散漫,身體失去原形,零亂不整的印象,令人深感遺憾。
實踐道德所需要的是平凡的努力
我沒有能力涉獵這些理論上的基本思想,即使有所涉及,也想故意避開。我深信,即使避開理論性的思想,也不會影響實踐,我認為道德的、倫理的思想,並非用純粹理論就能解釋清楚的。德國的康得,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對於宇宙萬物,都試圖從理論上進行解釋,但是,他卻說宗教和道德用純粹理論最終是不能解釋的。他設計了實踐論來解釋。實際上,區分善惡曲直的能力,與學術研究中所用的判斷真偽的能力是不同的。所以,無論頭腦多麼清晰、知識多麼淵博的人,也有缺乏道德觀念的。
我前些年去美國旅行的時候,參觀了著名的智障福利院。在近千個智障者當中,有十個非常聰明伶俐的少年。如果與他們交流文史哲方面的話題,他們的知識面,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若談論學術的話題,他們的知識面連專家都會讚歎不已。當中最令人驚奇的是數學上的奇才。無論多麼大的數字,讓他做加減乘除,他不用算盤,也不用筆,隨即就能準確地報出答案。例如,你說793625乘以99673,他立刻就回答出79102984625這個整數。而我們花三四分鐘計算,也未必準確無誤,除法也一樣,他的數學天賦實在令人驚歎。然而,他們根本沒有道德觀念,偷別人的東西不覺得是壞事,撒謊也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二十多年來,福利院院長每天和他們接觸,並且對他們進行觀察、研究的結果是,認為道德觀念和智慧是不同的。如果以智慧為標準而論,他們可以稱為有才華的人,從道德上來看,有的人可以說是智障者。
這裡只是舉出道德和智慧之間差距明顯的極端例子,在我們每天的實踐過程中,會看到許多例子沒有這麼極端。所以,如果我們每天都要從學理上研究該幹什麼的話,那麼,靠智力可以講出有趣的道理,相反,也可以同樣用有趣的理論來反駁。不過,這僅限於理論和研究,實際生活中,絞盡腦汁判斷善惡曲直的大問題非常少,一生當中能否遇到一次都難說。我們必須履行的職責多是平凡的,無須絞盡腦汁,靠常識就能作出判斷。但是,這也是最困難的。不,不光是判斷,判斷後的執行才是最難的。只要圓滿地、不間斷地履行日常的平凡職責,即使遇到一生中可能很少遇到的大難題,解決起來也很容易。只是,疏忽日常平凡的職責的人,一旦遇到這樣的大難題,就會狼狽不堪、束手無策。所以,解決難題也要完成日常平凡的職責才能做到。
有修養者與無修養者的區別
也許有的人看到我用平凡二字,會感到不快。我所說的平凡的任務,儘管性質上是平凡的,但是,執行任務的人,絕不能稱為平凡的人。每天早晨有一個叫賣納豆(用大豆發酵做成的一種類似濕豆豉的豆製品。──譯者注)的小販,定時從我家門前經過。我並沒有稱這個賣納豆的,是一個了不起的女豪傑,她的職業很平凡,買賣也很尋常,不值得稱奇。但是,她每天早晨不改變時間、不亂開價錢、精選商品,熱情待客,以此為宗旨,用獲得的利益,照顧家裡臥病在床的丈夫,養育背上的孩子,有這樣的人品的話,她不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嗎?
人們往往透過職業或者語言,來區別非凡與平凡,但是,實際上,以平常的努力和品德來判斷是最恰當的。即使同樣的平凡,既有低俗的平凡,也有高尚的平凡。例如,武藏野是平坦廣袤的大平原。但是,向北延伸越過碓冰山嶺,輕井澤的平原又一次展現出平坦廣闊的天地。儘管都是平原,但是高度卻相差三千尺。平凡也如此,同樣也分為高水準的平凡和低水準的平凡。就修禪的人來看,坐禪只有「半瓶醋」的人,顯得自高自大、蔑視別人。但是,自命不凡的人再進一步成為高僧大德的話,他的話其實也很平凡,其行為舉止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聲調不同,眼神不一樣,行走時落腳的方式不同,倒茶時手的姿勢不一樣。看上去平凡無疑,但是,平凡中存在巨大的高低差異,這就是有修養者和無修養者的區別。
有修養者的言行,看上去很平凡,和普通人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實際上,不論對待任何事,處在哪個位置,都有很大的不同。吃粗糧的羔羊,生長到一定程度,有時反而比那些享受美食、得到特殊營養的羊羔發育得好。但是,到剪羊毛的時候,羊毛的品質明顯不同。屠宰後吃肉的時候,肉味也不同。我經常從青年身上看到與此相同的狀態。例如,甲乙兩個青年,甲沒有任何修養,做事完全出於本能,行為舉止旁若無人,被世人稱讚為「這傢伙很有趣」,是個「怪人」,像個「英雄好漢」。乙平時小心謹慎,致力於自我修養,於是,人們說他是「不合格的和尚」或者「注重小節,不會成大器」,等等。但是,一朝有事,兩人的態度完全不同,有無修養也就鮮明地表現出來。
人是否有修養,一定表現在言行上
平時不注意修養的人,生活在世界上,即使很大膽,也是所謂的「盲人不怕蛇」一樣的大膽。所以,沒有經驗的人看起來有豪傑氣概,但是,這樣的人外強中乾,並不是一個踏實豐滿的人,看上去就像一個肥胖的士兵,臃腫虛胖,敲一下會發聲。有修養的人也許很樸實,不顯山、不露水,省察自身,卻具有無修養者難以企及的安心之處。
非凡之事成就平凡修養
如前所述,身處危急時刻,需要依靠日常平凡的修養。春風吹過,櫻花三日未見,花蕾已綻放。櫻花不是遇到春風後匆忙開放的,而是從去年的冬天,忍耐嚴寒,孕育了花蕾。古代的武士身臨戰場,豁出性命爭勝負,這是他們平時手持木刀,以木偶為對象拼殺訓練的結果。只要平時注意修養,關鍵時刻就會有精神準備。
平日不悟捨身事,危急關頭更惜命。(這是和歌譯文。──譯者注)
「事先」也就是平常準備之意。正因為平時有捨身犧牲的覺悟,到關鍵時刻才不會迷惑。世人喜歡引人注目、卓爾不群,喜歡令人震驚、富有戲劇性,所以,輕視平凡的日常修養。我倒認為這是一種不成熟的思想。例如,在對通俗讀本還似懂非懂的少年時代,總想翻閱高深的哲學書籍,無論怎樣聽別人解釋,總有一半聽不懂,查字典也是一知半解。只是作為一種樂趣,看到高雅的書,就像見到了高尚的人那樣感到快樂。同樣,沒有修養的人,發表力所不及的言論,闡述見解不足的學說,似乎是為了圖一時之快。但是,有修養的人不會這樣。就如同一個剛出生的孩子,要用乳汁撫養,後來,隨著時間的增加,才逐漸可以消化堅硬的食物。盡義務也是如此,在某個位置上,全心全意地盡到與其位置相符合的義務以後,才能培養出能夠盡到更高義務的能力。
我在此講解修養的方法也是如此。目的在於闡述我們平時盡自己的職責時,所需要的精神準備,並不是希望你一躍成為英雄豪傑,做驚天動地的大事,受到世人的喝彩。功名富貴不應該成為修養的目的。自省而果斷,即使貧窮,內心也會滿足,即使受到誹謗,也會自得其樂,即使身陷逆境,也會感到幸福,懷著感激之情度過每一天。這就是我講解修養的目的。
佐藤一齋講過這樣的話:「凡活物不養即死。心乃存於我身的一大活物,最須以養。如何養之,唯理義而無他法。」正如養身之食物,每日需要三餐一樣,道理和正義的營養,也不能間斷,稍有一些經驗的人,都明白這個道理。每時每刻的修養,在實施期間也許沒有太明顯的感覺,但是,日積月累,就會造就出偉大的人物。致力於修養的人,一開始會感到辛苦,一旦成為習慣,修養就會變成身體的骨肉,你就會變成與凡人不同的人。感到坐禪很難受的階段,你是個不合格的僧人;度過這個階段,完成坐禪要求的合格僧侶,的確是令人景仰的人。
未坐禪時人若知,何必奪取成佛路。(這是和歌譯文。──譯者注)
修養學說之未來
近來,呼籲修養之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幾乎成為一個流行詞語。對此,我擔心的是其未來的走向。一般認為,我國的思想界大致十年一變,今日社會上流行的修養學說,十年以後,將會得到怎樣理解呢?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對此我認為今後將會出現三個傾向。一是反作用,二是知行分離,三是宗教信仰得以發揚廣大。
第一個傾向是反作用,是說修養所要求的仔細謹慎,那些具有豪傑氣概的人不容易適應,只要有機會,就會起來反抗,這是理所當然的。因此,修養學說流行期間,些微的反對不起作用。但是,如果流行的趨勢衰退,那些攻擊修養的人就會跳出來,當他們看到曾經提倡修養的人偶然遇到挫折,就會正中下懷,作為譴責別人的方法,攻擊他標榜的主張,甚至指責修養死板,「如同切磋琢磨」,是人工雕琢得非常小氣的工藝,缺乏自然。我相信,主張修養會使人的器量縮小的言論,必定佔優勢。如此爭論的結果,竟會產生悠然自得的大人物的話,那就很理想。但是,我擔心:會不會導致產生自然主義的人物呢?
第二個傾向是知行分離。僅憑這句話,表達不了我的意圖,需要作一說明。畢竟修養是以提升個人的人格為宗旨,無須論述孟子所說的養心之大是重點。另一方面,需要修養的精神表現在行動上,也就是說重點放在修身上。所以,修養的做法是實際的並且是具體的。可是,實際而且具體的事物,從學理和思想的立場來看,因為不屬於重要的意義,所以,似乎顯得淺薄。於是,思想家分解了修身和養神,取養神法而捨棄修身法,令人反而信以為很高尚,甚至還會產生類似的說法。修身主要是針對他人即社會的行為,而養神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個人涵養,所以,既然努力養神,就沒有必要努力修身。概括起來說,品行或者義理,這些表現在外表的相對的東西,就變得不太重要。有時勢必會產生一種傾向,認為沒有什麼比脫離塵世隱遁更好。
第三個傾向是比第二個傾向更積極更前進一步的。努力觀察,用心修養,就會遇到宗教的問題。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一旦考慮到人與人之間的人情關係,前生、後世、道德的根源等問題,就會遇到必須依靠宗教才能解決的問題。所以,即使在今天,已經立志修養之輩,有許多是宗教人士,甚至大多數宗教人士必定致力於修養。
修養學說未來的傾向(發展)括弧是原文所加,用來補充說明「傾向」。––譯者注),將會波及所有方面,我相信其中主要的是上面三點。不管讀者向哪個方向發展,我希望都不要違背常識性的判斷,不要偏重空理空論。應該注意隨社會一起變化,隨社會一起變革。
什麼是修養?
單從字面上看,也許人們早已明白修養的意思,但是,若問修養的目的是什麼,自以為明白的人,也會感到這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
以我的觀點,「修」乃修身的意思。日本古代是否有這樣的字句,不得而知。一般所言傳的說法,大概是來自於《大學》。《大學》中說:「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從治國、齊家、修身的排列順序來看,我們可以靠自己...
作者序
我曾經聽到這樣一則故事。古時候,有一個知識淵博的儒生,讀破萬卷書,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可是,無奈他的才能沒法活用,淵博的學問也只是藏而不用。後來隨著年紀的增長,記憶力衰退,不僅是讀過的書,就連所見所聞也都忘的一乾二淨。和人見面後,過上一段時間,就記不清人家的姓名和容貌,最後,連自己的年齡都忘了。更甚的是,和別人講話也分不清高下尊卑、男女老幼。世人嘲笑他,稱他為「忘卻先生」。
自從聽到這個故事以來,每當讀書看報,我都會想到這些東西早晚會忘記的。我並沒有「忘卻先生」那樣的淵博知識,援引「忘卻先生」的例子與自己對照,也有失謙虛之美德。但就忘卻這一點,很遺憾,我不得不承認,我一點都不比「忘卻先生」差。我時常忙裡偷閒,從書架上抽出一本舊藏書看上兩眼,每當看到書中那些當時閱讀時記下的評閱痕跡,會對自己曾經讀過的書感到不可思議,經常會這樣想:我什麼時候讀過這本書?我竟然讀這樣的書?我的年齡在不知不覺當中增長,眼看就要年過半百,自己曾經的所見所聞,來不及與青年分享,就已經在重蹈「忘卻先生」的覆轍了。每當想到這裡,就感到十分遺憾。
於是,我就想把自己過去的所見所聞與青年分享,或者把自己為人處世的感想記下來,供後來者參考。所以我就借《實業之日本》雜誌的餘白,每月兩次發表自己的淺薄見解,供讀者評說。陳詞濫調累積起來也將要過百篇。這只不過是我治學之餘偶爾所得感想,淺薄的地方也不少,有些話題也想作深入細緻的分析,但是,我的初衷是讓這些文字通俗易懂,即使拉洋車的車夫、砍柴的樵夫也能讀的懂,所以就省略了錯綜複雜的情節,寫作過程中,注意文章平鋪直敘、淺顯易懂。為此,有識之士看了,或許覺得可笑。實際上,我也多次聽到朋友的忠告,說我的文章過於通俗,與我的身份不符,要我寫的高雅一些。或者在我的敘述中,經常引用自己的經驗,屬於常識性的話題,如同醜媳婦見公婆那樣,不顧丟人現眼。
這一切,自己並非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也酷似「忘卻先生」,我在敘述過程中,忘記了讀者是少年還是老人,也忘記了自己現在的身份地位,甚至忘記了名譽或者恥辱,乘興趣所致,記下自己的感想,講述給讀者聽。所以,本書的讀者如果覺得文章有些奇怪的話,原因想必出自上述的缺點,請讀者見諒。
本書因為是隨時記下的自己的感想,所以缺少條理整齊的順序,只不過是一本隨想集。在雜誌上連載時姑且不論,至於編成單行本有無價值,自己也有顧慮之處。但是,由於來自眾多讀者的懇請,雖然感到慚愧,還是決定結集出版。
如果本書能夠為迷茫者指明方向,為氣餒者增添力量,為哭泣者擦去眼淚,撫慰不滿者的心,這樣的榮幸,對於作者來說會感到喜出望外,忘卻年齡和羞恥也值得。在此,向讀者致以衷心的感謝。
新渡戶稻造
一九一一年七月
我曾經聽到這樣一則故事。古時候,有一個知識淵博的儒生,讀破萬卷書,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可是,無奈他的才能沒法活用,淵博的學問也只是藏而不用。後來隨著年紀的增長,記憶力衰退,不僅是讀過的書,就連所見所聞也都忘的一乾二淨。和人見面後,過上一段時間,就記不清人家的姓名和容貌,最後,連自己的年齡都忘了。更甚的是,和別人講話也分不清高下尊卑、男女老幼。世人嘲笑他,稱他為「忘卻先生」。
自從聽到這個故事以來,每當讀書看報,我都會想到這些東西早晚會忘記的。我並沒有「忘卻先生」那樣的淵博知識,援引「忘卻先生」的...
目錄
第一章 閱讀
一、我從讀書中學到的 034
二、一生受益的閱讀之法 039
第二章 逆境
一、沒有人不會身處逆境 044
二、苦難磨練一些人,也毀滅一些人 052
三、處於逆境時,退後一步再行動 074
四、順境和逆境之間,也許僅一步之遙 080
第三章 順境
一、凡人皆有得意時 094
二、人在身處順境時,更加容易掉以輕心 098
三、境遇的好壞只在一念之間 103
第四章 處世
一、人在社會中應該努力的方向 112
二、善用自己的境遇 116
第五章 道路
一、一條人應該走的路 124
二、世上的路有高有低 134
第六章 默思
一、靜思默想是靈魂與天地的交會 144
二、沉默五分鐘 149
三、以體會人生真味為目標 156
第七章 暑天
一、夏季是最佳的精神修養期 164
二、讓散亂的精神盡量歸一 171
第八章 新年
一、新年是重新出發的好機會 184
二、將自己的願望變為現實 190
第九章 青年
一、「青年」的含義 196
二、「身有老少,而心無老少」 200
三、青年身上也有天性淡泊的一面 203
四、青年要積蓄元氣 205
第十章 立志
一、凡夫俗子也需要立志 210
二、人也要呼吸縱向的空氣 211
第十一章 職業
一、職業的選擇也是學問的選擇 220
二、沒有特別愛好者的職業選擇 228
三、當境遇不允許滿足志願時 230
四、不要被名聲所迷惑 233
五、缺少經費,不會影響立志 235
第十二章 信念
一、「人的一生如負重遠行」 238
二、小事當中存在大原則 242
三、妨礙恒心的原因,不僅僅來自內心 252
第十三章 勇氣
一、恪守道義是勇氣修養的第一步 262
二、如何修養勇氣? 264
第十四章 克己
一、「克」是絕對的,不問有無敵手 272
二、應該戰勝的真正敵人潛藏在此 275
三、克己之工夫在於一呼一吸之間 280
四、克己的程度 284
第十五章 名譽
一、名譽並非存在於自身之外 288
二、獲得名譽的同時,必定伴有幾分危險 294
三、名譽是手段還是目的? 303
四、即使達不到目標,也要把理想置於高處 311
第十六章 儲蓄
一、文明是精力的儲蓄 320
二、有儲蓄意識的人,大多是思維縝密的人 325
三、儲備體力不是虛張聲勢 330
四、將儲備的知識顯露出來的機會至關重要 336
五、積德不論人和時間 340
第一章 閱讀
一、我從讀書中學到的 034
二、一生受益的閱讀之法 039
第二章 逆境
一、沒有人不會身處逆境 044
二、苦難磨練一些人,也毀滅一些人 052
三、處於逆境時,退後一步再行動 074
四、順境和逆境之間,也許僅一步之遙 080
第三章 順境
一、凡人皆有得意時 094
二、人在身處順境時,更加容易掉以輕心 098
三、境遇的好壞只在一念之間 103
第四章 處世
一、人在社會中應該努力的方向 112
二、善用自己的境遇 116
第五章 道路
一、一條人應該走的路 124
二、世上的路有高有低 134
第六章 默思
一...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