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隋麗娟《說慈禧》,
看到「女人慈禧」走向「政治慈禧」的孤寂之路。
歷經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四朝,
她垂簾聽政四十七年。
她,是慈禧太后,
她,有功、有過。
然而,面對列強與朝廷腐敗,
即使是男人,或許也不敢介入那段亂世。
看著慈禧可悲、可恨的一生,我們看到了權力如何迷人、如何殘忍、如何腐蝕人心。
她原本只是來自滿洲鑲藍旗的一般少女,通過選秀,進入後宮,開始了蛻變為慈禧太后的過程。人們說,她為了確實地掌握權力,毒死慈安皇太后;又說她不顧國家財政捉襟見肘,准許奕譞挪用海軍軍費,推動重修清漪園,直接造成甲午戰爭的失敗;或是指責她的無知,相信義和團,並公然向八國聯軍宣戰;更令人髮指的是,她親手發動戊戌政變,造成中國現代化的腳步嚴重落後。
這些,真的就是事實嗎?是不是還有我們所不知道的慈禧,埋藏在歷史裡?
而在政權光環底下的慈禧,面對丈夫咸豐帝的懦弱、兒子同治帝的荒誕與早逝,她內心如何轉折?當她看著一手栽培的光緒帝企圖跳脫她所設的格局展開百日維新時,慈禧是否有著恨鐵不成鋼的遺憾?
四十七年的垂簾聽政,數千年帝國王朝的終結,在面對列強環伺、帝國腐化、西風東漸的交會時刻,原本只是單純蘭貴人的慈禧太后,如何運用她的權力,面對這些壓迫與挑戰,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位置,史家各有論述;而同為女性,潛心治清史的隋麗娟教授,將呈現一個什麼風貌的慈禧給我們?
作者簡介:
隋麗娟
哈爾濱人,1985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後就讀於吉林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獲史學碩士學位。現任哈爾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代史的教學和研究。著有《晚清巨人傳‧曾國藩》等三部學術著作,發表相關學術論文三十餘篇。
章節試閱
第一回 選秀入宮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有一個女人很是引人矚目,她在男人一統的世界裡,奪得了本來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權力:三度垂簾聽政;兩次決定皇位繼承人;將國家命運控制在她的股掌之中;極大地影響了中國近代歷史的走向。她對帝王之術駕輕就熟,卻對世界發展潮流不甚瞭解,判斷及決策一誤再誤,結果讓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這實在是中國的悲劇,也是她個人的悲劇!這個女人就是慈禧。對於她在中國歷史上的所作所為,人們痛恨過!人們譴責過!人們謾?過!然而這個歷史悲劇完全應該由慈禧負責嗎?假如讓一個男人當皇帝,中國就必然躲過這一悲劇命運嗎?這確實是歷史上一道難解的高次方程式。如何認識歷史上的慈禧,解開慈禧其人其事的諸多謎團?讓我們走進慈禧的世界,去解讀歷史上真實的慈禧。
我們常常稱這個女人為慈禧,可慈禧既不是她的姓,也不是她的名,而是她貴為皇太后時所上徽號中的兩個字。此號是她六歲的兒子載淳繼皇帝位時所「上」,那一年她二十七歲。
徽號是給帝后加上的吉祥、美好的名號,以歌功頌德。對於自大欲無限膨脹的皇帝、皇后們來說,他們已經不能滿足於死後才獲得那些神聖、美好的字眼兒,他們希望在世的時候就能聽到臣民的頌揚,於是上尊號的做法應運而生。「慈禧」是她晉封為皇太后時所加,以後每逢慶典就累加,她生前一共加了八次,計十六個字:「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都是溢美之詞,沒有實質性意義。徽號是生前所「上」,諡號則是死後所封。清代皇后死後與皇帝一樣也有諡號。慈禧的諡號是生前的徽號加上「孝欽」和「配天興聖顯皇后」,合起來就是「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
「孝」是所有皇后諡號的第一個字,屬於所有皇后,只要看到這個字就知道她是皇后。「欽」是評價慈禧本人的,概括評價她一生的性情、行為,解釋為「神明儼義,威德悉備」,也就是指慈禧神明莊嚴,威嚴與德行兼備。「欽」字後的二十個字是她的生前徽號和死後又添加的尊號總和。「顯」是他的丈夫咸豐帝的諡號,慈禧諡號中的「顯」,表明他與咸豐帝的夫妻關係。所以,二十五個字中只要知道「孝欽顯皇后」,就知道是慈禧了。
慈禧生於清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一八三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她出生在哪裡?家庭狀況如何?回答這樣的問題,對今天的普通人來說似乎是一個極其簡單的事情,可對於慈禧來說,卻是一個從她死後就出現諸多紛爭的麻煩問題。因為在她呱呱墜地的?那間,除了給她的父母增添一份獲子的欣喜之外,並沒有引起其他人過多的關注。關於她的出生,歷史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正式的紀錄,因為誰也沒有料到,二十七年後,這個普通人家的女子,卻在紫禁城裡,成為執掌大清國朝政四十七年的聖母皇太后,成為人人頂禮膜拜的「老佛爺」。
歷史留下的這段空白,給後世想瞭解她的人帶來了許多遺憾和困惑。自清末迄今,圍繞她的家世和生平,有種種傳說,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影響較大的說法有三個版本:
其一,是民初版。
見於惲毓鼎《崇陵傳信錄》和金梁《四朝佚聞》中關於慈禧身世的記載。惲毓鼎從光緒二十三年(西元一八九七年)起充當日講起居注官。日講起居注是記載帝王言行的檔冊,皇帝每天的政事活動,都由日講起居注官記錄下來,按年月日的順序編輯成冊,一般每月兩冊,一年二十四冊,用滿、漢兩種文字記載。起居注官必須每天伴隨皇帝左右。惲毓鼎雖然算不上清朝知名的大人物,但是他久任講官,熟知晚清宮廷內幕和花邊新聞。金梁是滿洲宗室,民國初年曾參與修纂《清史稿》的工作,熟諳宮廷掌故。他們是怎麼記載慈禧身世的呢?
《崇陵傳信錄》記載,慈禧的父親死於湖南官任上,慈禧與妹妹扶父親的靈柩歸喪,由於窮困至極,連喪服都買不起。船過清江浦(屬於今江蘇省淮安市)時,正好趕上縣令吳棠的一位部下死了,喪船也停泊於此,於是吳棠派人送喪禮三百兩。可陰差陽錯的是差官竟將禮金送到了慈禧的船上。差官回來復命,吳棠接到謝帖一看,才知道送錯了,遂勃然大怒,命人要索回禮金。身邊的一個幕僚對吳棠說:聽說船上的女子是滿洲的閨秀,此行也為了進京參加皇宮的選秀,怎麼知道她就不能富貴?姑且與她結好,或許她秀女得中,對大人有利。吳棠對幕僚的這個意見頗為贊許,一旦這個女子發跡了,在皇帝身邊我不就有個說得上話的人了嗎?於是吳棠聽從了幕僚的建議,沒有索回禮金,而且還送佛送到西,親自登上慈禧的船去弔喪。慈禧感激涕零,將吳棠的名帖小心地放在梳妝盒裡,並對妹妹說,我們如果他日得志,一定不要忘記這個縣官。後慈禧果然發跡,貴為太后時,吳棠官職一路攀升,最後升到四川總督,死於任上。
《四朝佚聞》則記載,慈禧的父親惠徵是安徽徽寧池太廣道的道員
,由於貪污公款被罷官,死在路上。慈禧奉母親之命,扶父親的靈柩歸喪,由於家徒四壁,無以為生。恰逢北京有一民俗,有號喪的女子,也叫喪娘,喪家經常雇她們助哀。而慈禧嗓音洪亮,又能歌,又善哭,於是就當上了號喪女子,以此糊口。後參加選秀入宮,成為聖母皇太后。
以上兩種記載,雖然記述慈禧的經歷各不相同,有的地方可以說是南轅北轍,但我們不難發現相同之處:
第一,惠徵是慈禧的父親。
第二,慈禧以秀女的身分入宮。
第三,慈禧入宮之前曾經歷家庭的變故,家境艱難,屢經磨難,備嚐人世艱辛。
我們可以意識到,兩人一致認為惠徵為父、選秀入宮是慈禧的真實經歷。
其二,是現代版。
此說影響很大,可以說是彌漫在慈禧身世上最令人難解的謎團之一,主要根據是百年來流傳於山西長治縣西坡村和上秦村一帶關於慈禧童年的口碑傳說。
根據這個傳說,慈禧不是滿洲人,生父也不是惠徵,她原本是長治縣西坡村漢族農民王增昌之女,名叫王小慊。四歲時,因為家境貧寒,母親又不幸身亡,無奈的父親將她賣給上秦村宋四元家,改名為宋齡娥。小齡娥天資聰慧,嗓音極好,愛唱小曲,被宋家夫婦視為掌上明珠,七歲讀書,九歲會雙手寫字。可是,好景不常,她十一歲時,宋家遭難,無力繼續撫養這個孤女,遂將她轉賣給潞安府知府惠徵家做丫頭。一次洗腳的時候,惠徵夫人富察氏無意中發現齡娥兩腳腳心都有一個瘊子
,這成為她命運的轉機。惠徵夫人認為她是富貴之命,將她收為養女,改姓葉赫那拉,更名玉蘭,又請人教她學習滿文、漢文。天性機敏的她不僅學會填詞賦詩,還能通讀史籍。後來參加三年一次的選秀女,被選中入宮,從妃嬪一步步升為皇太后。
人們還為這個傳說找到了大量的旁證和物證。
慈禧一直有家鄉情結,愛吃長治的地方食品:黃小米、玉米麵、壺關醋、蘿蔔菜;愛看山西地方戲上黨梆子;愛唱山西民歌等等,這些可以作為旁證。
在西坡村王氏家譜上,有「王小慊後來成為慈禧太后」紀錄;西坡村外羊頭山西麓的荒灘上有所謂慈禧生母的墳;上秦村宋家的土炕裡,藏有慈禧給宋家的信等。這些則成為物證。
但專家學者也對慈禧生於長治的說法提出了一些疑點和不同看法,他們認為,此說太富於傳奇色彩,物證中有許多地方值得推敲:
首先,經考證,這段時間,歷任潞安府的知府共有七個人,但是沒有惠徵。既然惠徵沒有在山西潞安府做過官,那麼慈禧怎會在潞安被賣到惠徵家呢?
再者,王家從乾隆五十九年一直續到現在的家譜,雖然寫著「王小慊後來成為慈禧太后」,但是這份家譜不是原件,而是重新抄寫的,史料價值大打折扣。
第三,一九五八年西坡村平了許多墳,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時,該村和全國一樣,在「「農業學大寨」」高潮中也曾到處平墳造地,據「長治說」的說法,「因該墓係慈禧太后生母之墓,得以保存至今」。這就令人十分疑惑,因為自清末以來,慈禧的名聲極差,僅僅是因為慈禧這一名號,文革時期她母親的墳就應屬「「封資修」」一類,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裡,許多歷史名人的墓被毀被平,怎麼會在西坡村獨留下慈禧生母的墳?
最後,上秦村宋家的土炕裡,藏有慈禧給宋家的書信殘片,據說是慈禧娘家後裔宋六則從當年慈禧所住房屋東面的土炕裡刨出的,這是支持這種說法的一個關鍵證據。可殘片僅有四十五個字,不僅支離破碎,而且關鍵部分的一百餘字是後補上去的。與保留在中國第一檔案館中的慈禧親筆書寫的便條比照,可以確認殘信不是慈禧手書。
顯然,在這些疑點弄清之前,「山西長治說」很難成立。
其三,是正史版。
主要見於清史專著中。雖然具體表述不同,但我們還是能夠從中把握她身世的脈絡。
慈禧,那拉氏,祖居葉赫(今四平附近),故稱葉赫那拉氏。原名不詳,正史中沒有記載。原因可能有以下兩個:
第一,與中國封建社會女人的社會地位有關。在中國封建社會,除了一些特殊的歷史階段,如唐朝女人擁有比較高的地位外,大多數的歷史時期,中國的女性深受社會的歧視和壓迫,在男人獨斷乾坤的世界裡,女人永遠是男人的附屬,「夫為妻綱」。所以出嫁以後的女人的名字沒有任何意義,丈夫的姓氏加上自己的姓氏就成為公認的稱謂,如「錢王氏」、「鄧劉氏」等,閨中小名常被隱去。
第二,為了避諱。歷史上與君主或尊者的名字音同、音近的字都要避諱,更不能直呼其名。所以,正史中只有她的尊號,如懿嬪、懿妃、慈禧太后等稱謂,而沒有名字的記載。
可是,我們卻在清末的多種小說筆記中發現,入宮前的慈禧常常被稱為「蘭」、 「蘭兒」或「玉蘭」,認為這是她的閨中小字,直到今天依然在文學作品中,甚至相關歷史傳記中被普遍採用。之所以眾口一詞,大概源於她被選秀入宮,初封蘭貴人。「蘭」字十分女性化,自古至今多被採用為女孩兒的名或小字,於是「蘭」就從官式名號,變為她的名字。
慈禧屬於滿洲鑲藍旗,是八旗中的下五旗。八旗分上三旗、下五旗,上三旗是正黃、鑲黃、正藍(多爾袞時改為正白),歸皇帝統領,待遇高,屬於王牌軍;其餘為下五旗,待遇低,屬於雜牌軍。鑲藍旗即屬於下五旗。慈禧出生時,她的父親正在京城的吏部做一個只有八品大小的官——筆帖式,一個文職小官,直到咸豐二年才升為四品的道員。她的家庭出身充其量是一個一般旗籍官員的家庭。
從惠徵做官的履歷中我們知道他曾在北京、山西、安徽為官,那慈禧出生在哪裡?道光十五年(西元一八三五年)慈禧出生,依據檔案推斷,她的父親惠徵應在京城做筆帖式,如此說來,慈禧應該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
近一時期,一些學者在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宮中雜件》第一二四七包中,發現了一份用大紅紙寫成的「排單」,即清朝皇帝選秀女的名單。其中有咸豐五年(西元一八五五年)慈禧的妹妹被選為秀女的紀錄(慈禧的這位妹妹後來成為醇親王奕?的福晉,即光緒帝的生母),也進一步證實了她是北京人。相關內容如下:
鑲藍旗滿洲,恩祥佐領下,原任道員惠徵之女,年十五歲。
辛丑七月二十八日戌時生。
納(那)拉氏
原任員外郎吉郎阿之曾孫女
閒散景瑞之孫女
原任副都統惠顯之外孫女
住西四牌樓劈柴胡同
檔案材料末尾「西四牌樓劈柴胡同」的位址,應是慈禧一家自曾祖父以來的老宅,即慈禧的出生地。按照京師八旗分城居住的規定,乾隆三十五年(西元一七七○年),鑲藍旗滿洲都統衙門在阜城門內嘉寺胡同。劈柴胡同距內嘉寺胡同很近,屬於鑲藍旗的慈禧家人理應住在這一帶。
關於慈禧身世的種種說法,乍聽起來真讓人無所適從,我個人認為,還是「北京說」的論據更加充分和可信。因為名人筆記或口碑傳說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認定歷史史實,檔案更具權威性,更有歷史價值和意義。
綜上所述,我們現在就可以為慈禧填寫一張現代意義的履歷表。
姓 那拉氏 性別 女 民族 滿 出生
年月日 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
(西元一八三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籍貫 滿洲葉赫(今吉林四平) 家庭出生 一般旗籍官員
家庭地址 北京西四牌樓劈柴胡同
為什麼在慈禧的身世問題上會出現如此的分歧?
第一,是名人效應。慈禧的一生與晚清的歷史相始終,人們都試圖從這位赫赫有名的聖母皇太后降臨人間的第一個驛站起,追根溯源,探尋她的思想、性格形成的脈絡和源泉,探尋她成長過程中的偶然和必然,以解開發生在她身上那些給一個民族帶來深刻影響的許多歷史之謎。
第二,關於慈禧出生地等問題確實缺少直接的文獻記載,即使學者發現了她妹妹的選秀排單,也只能作為輔證,因為沒有發現能夠揭開這些謎團的確證,為各種各樣撲朔迷離說法的產生提供了條件。
這樣一位名不見經傳、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孩,怎麼就入了後宮成了咸豐帝眾多後妃中的一個?皇帝選擇后妃的標準是什麼?
首先,是門第。怎麼也應該是王公大臣的千金,這才門當戶對。就像皇太極娶了科爾沁親王貌美如仙的女兒為貴妃,也就是清初的孝莊太皇太后,這才門第相當,而不是王子娶灰姑娘。
其次,是美貌。似乎只有傾城之美,才堪與皇帝相匹配。雖然,歷代君主都迴避美貌,人們也常常把亡國的罪責推到女人的身上,因為「紅顏禍國」。但不容否認的是,君主們依然將美色作為他們畢生的追求,通常美貌是女人走進男人世界的第一張通行證。
慈禧沒有高貴的血統,沒有顯赫的門第,但她有美色。她是憑藉著在一場名為「選秀」的選美「大賽」勝出後,被選入宮的。清朝名為「選秀」的選美是為皇帝、皇子、皇孫、親王和郡王物色婚姻的對象。它開始於順治朝,每隔三年舉行一次。為了保證滿洲貴族血統的純正與高貴,首先必須資格審查,只有八旗官員家中十三歲至十七歲的少女才能成為入選對象。審查合格,才目視選拔。應選之日,秀女們由神武門魚貫而入,至順貞門前「候台」。太監按名冊順序引入,由皇太后、皇帝評選。通常是五人一排,供皇帝或太后選閱,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再定期複選,複選再度被選中的秀女,優秀的留於皇宮之中,隨侍皇帝左右,成為后妃的候選人;其餘的賜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咸豐二年恰逢選秀年,十七歲的慈禧,以滿籍道員之女,參加了選秀,結果被選中,封為「蘭貴人」。根據清朝的后妃制度,後宮的位號有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八個等級,貴人只位於第六等。這就意味著進宮後的慈禧必須身處下層,去應對、去掙扎。
第二回 榮為貴妃
咸豐年間修纂的《玉牒》中載:「蘭貴人那拉氏,道員惠徵之女,咸豐四年甲寅二月封懿嬪。六年丙辰三月,封懿妃。七年丁巳正月封懿貴妃。」
慈禧即將跨進的後宮意味著什麼?對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君主來說,他的後宮意味著六宮粉黛、三千佳麗、鐘鼎玉食。入則黃羅傘蓋,出則寶馬香車、僕從如雲。要不怎麼歷史上無數的人,寧可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如項羽一樣喊出:「彼可取而代之!」
對於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皇帝來說,在前殿是君王,在後宮是主宰。後宮是他率性而為的樂園。而對於後宮的佳麗來說,這裡卻並非樂土,因為在這個超級大家庭裡,真正的男人只有一個,皇帝的雨露有限,不能遍施,而可以承露的女人又無所不在,於是人們為了爭奪皇帝的性愛而拼殺,擁有了皇帝的性愛就增大了生育皇子的機會,一旦皇子繼承了皇位,即可「母以子貴」。為了獲得和鞏固皇帝的寵愛,後宮不斷上演著一幕幕人間悲劇。南宋光宗寵愛皇后李鳳娘,可有一次回到宮裡後,無意間盛讚某宮女之手粉白異常。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就在第二天,光宗居然收到一個盛著這雙小手的食籃。失敗者或慘死,或深居冷宮,用孤獨埋葬紅顏,無聲無息中,與草木同腐。順治帝在十三歲時,在母親與攝政王多爾袞的決定下,迎娶了莊妃姪女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后,由於順治帝不喜歡這樁父母「包辦」的婚姻,在順治十年廢掉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將她移出中宮,降為靜妃,從一而終的社會準則,不允許她另擇他愛,可憐的博爾濟吉特氏,只能在冷宮裡艱難度日。還不到二十歲的她,生活已無幸福可言,她的生活狀況只能稱之為活著,不能用「生活」或「幸福而快樂的生活」來形容。
對於即將進宮的慈禧來說,後宮處處彌漫著濃濃的血腥之氣,這一點她不可能毫無所知。慈禧應該清楚地意識到了,在未來的日子裡,擺在她面前的道路只有兩條:一是竭盡其所能,獲得皇帝的寵愛,在夾縫中求得生存;二是聽任命運的擺布,很有可能成為後宮傾軋的犧牲品。
剛剛入宮的慈禧面臨著極大的競爭壓力。與她先後入宮者共計四人:貞嬪、雲嬪、蘭貴人(慈禧)、麗貴人。
貞嬪,鈕祜祿氏,咸豐帝即位之前就已入藩邸
,登基後立刻由貞嬪晉封為貞貴妃,一個月後被立為皇后,是什麼原因使她入宮後就獲得如此的厚愛歷史缺乏記載,但由偏愛轉而頗受重視是順理成章的判斷。雲嬪是咸豐帝在藩時的侍妾,她比較瞭解咸豐帝的習性。麗貴人,容貌和體態都是佳中最優者。除此之外,民間傳說圓明園裡還藏有美女,名為「四春」。我們不知道慈禧宮中生活的細節,但在咸豐四年,也就是她入宮兩年,慈禧獲得了咸豐帝賞識,由蘭貴人晉升為懿嬪,這一轉變讓我們相信,慈禧贏得了皇帝的歡心;從慈禧後來對身邊人的回憶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她為贏得皇帝歡心所做的努力以及由此而招來的「同行」的嫉妒。她曾對身邊人自豪地說過:「入宮後,宮人以我為美,咸妒我,但皆為我所制。」
從她頗為得意的表白中,我們不難看出她成功的祕訣。
第一,慈禧以美色成功地贏得了咸豐帝的心。
慈禧究竟美到什麼程度?用她自己沾沾自喜的形容是「宮人以我為美,咸妒我」,容貌美到遭人嫉妒的程度。我們現在可以零星見到一些慈禧晚年的畫像,即使從今天的審美角度來看,慈禧依然可以稱之為端莊。有兩個女人曾經在慈禧晚年與她有過近距離的接觸,一位是德齡(西元一八八六—一九四四),為滿族人。其父裕庚是清朝外交使臣。德齡等家人隨父在日本住了四年,又在法國住了四年。一九○三年歸國後,慈禧得知德齡姊妹通曉外文,便召她們入宮,成為太后的第一女侍客,深得慈禧的寵愛和信任。她對慈禧的容貌評價道:「太后當伊在妙齡時,真是一位風姿綽約、明媚鮮明的少女,這是宮中人所時常稱道的;就是伊在漸漸給年華所排擠,入於老境之後,也還依舊保留著好幾分動人的姿色咧!」另一位是美國女畫家卡爾,一九○四年八月進入清朝宮廷為慈禧太后畫像,與慈禧朝夕相處九個月之久,將自己的親見親歷記錄於《慈禧寫照記》中。在書中她寫道:「我看眼前這位皇太后,乃是一位極美麗、極和善的婦人,猜度其年齡,至多不過四十歲(其實慈禧已年近七旬),而且其性情佳麗嬌好,使人一見便生喜悅之情。」「慈禧太后身體各部分極為相稱,美麗的面容,與其柔嫩修美的手、苗條的身材和烏黑光亮的頭髮,和諧地組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太后廣額豐頤,明眸隆準,眉目如畫,口唇寬度恰與鼻寬相稱。雖然其下頷極為廣闊,但絲毫不現頑強的態勢。耳輪平整,牙齒潔白得如同編貝。嫣然一笑,姿態橫生,令人自然欣悅。我怎麼也不敢相信她已享六十九歲的大壽,平心揣測,當為一位四十歲的美麗中年婦女而已。」
然而後宮佳麗,個個優秀,哪個都是精挑細選的美女,皇帝身處其中,移情別戀、見異思遷是常有的事。對於慈禧來說,維護與鞏固皇帝的專寵,還需要具備別人無法替代的潛質。
第二,後宮「皆為我所制」。
也就是慈禧用一步步的精心設計制服他人,贏得皇帝的愛心。這才是她走向成功的要素。
以後的歷史發展顯示了她在後宮的設計。
首先,努力接近皇帝,贏得他的喜歡。這是後宮中所有的嬪妃都想做到的,但又不一定做得好。我們不知道慈禧究竟用了怎樣的行為使皇帝喜歡她,但慈禧一向機敏開朗、洞悉人性、善體人意,也許是這些留住了皇帝的心。而玟貴人、徐佳氏在這方面,卻出現了閃失。玟貴人入宮後初封為常在。因為她頗有姿色,所以不久就晉升為玟貴人。咸豐五年,不知玟貴人做錯了什麼事,咸豐帝極為惱怒,五月二十四日下令把她降為常在。二十多天過去後,皇帝仍怒氣未消,餘恨難解,再次下令把玟常在降為官女子,一下子又降了兩級。官女子實際上就是可以陪皇帝睡覺的宮女,地位極為低下。徐佳氏在一個月內由主子一直降為奴婢,連降三級,但表面上又不敢表現出怨恨和悲傷,只能在夜間以淚洗面,似乎咸豐帝也覺得自己的做法有些過分,所以在八天以後,又恢復了她的常在地位,日子不長又晉升為貴人。
慈禧則憑藉她的特質,常蒙皇帝恩幸,成功地躲過了這樣無謂的懲罰。
其次,要為皇帝生下皇子。慈禧知道只憑藉著美麗可人、侍應得體並不能確保皇帝的專寵。只有為皇帝生下兒子,才能獵取皇帝的心。子嗣興旺是龍脈延續的保證,這是皇帝最為渴望的一件事情,更何況此時咸豐帝還沒有一兒半女。
可咸豐帝是一個子嗣不旺的人,姑且不與他的五世祖康熙帝的三十五子、二十女相比,就是與他父親道光帝九子、十女相比,他也是大為遜色,直到咸豐四年他還沒有自己的骨肉來到人世(他一生只有二子、一女,且二子皆夭折)。清朝二百六十八年的時間裡,正是中國人口迅速增長的時代,至鴉片戰爭前,中國人口已由清初的幾千萬攀升到四億多。
慈禧深知,後宮佳麗如雲,可就是沒有給皇帝生子的,她想率先生子占得先機,「母以子貴」,她可以憑藉生子提高自己在後宮的地位。然而,設想是沒有用的,慈禧不能懷有皇子,除了咸豐帝子嗣不旺以外,也可能與慈禧身體疾患有關係。每遇經期,她都會「腰腹脹痛,胸滿嘔逆」。入宮兩年,此病症雖未見惡化,卻也絲毫沒有好轉的跡象。為此,慈禧在太醫的幫助下,精心調理。在保留至今的清代《宮廷醫藥檔案》中記載了診治時所開的藥方:
懿嬪調經丸:香附一兩童便炙、蒼術一兩、赤苓一兩、川芎三錢、烏藥一兩、黃柏三錢酒炒、澤蘭一兩、丹皮八錢、當歸八錢,共為細末,水發為丸,綠豆大,每服二錢,白開水空心送服。
這份藥方,經當代中醫評議,主要是養血調經、行氣活血、止痛散淤,足以證明慈禧年輕時患有痛經等婦科疾病。後經不斷調治,慈禧「濕飲漸開,脹痛稍減」,堅持診治,「諸症皆好」,月經不調之病得以痊癒。
咸豐五年六月,慈禧懷孕,咸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一八五六年四月二十七日)生下皇子載淳。從慈禧懷孕到生產,皇帝及後宮所有的人,都對此保持高度關注,因為這是咸豐帝的長子,也是皇帝迄今為止的唯一繼承人。咸豐帝興奮不已,揮筆寫下了「庶慰在天六年望,更欽率土萬斯人」。
咸豐帝高興之餘,更是重獎有功人員。首先,將西直門內新街口二條胡同路北的官房一所賞給慈禧的母親;其次,慈禧的地位也由此發生了急遽變化。《清皇室四譜》記載:「(慈禧)六年三月生皇子,是為穆宗(同治帝)。旋詔晉懿妃,十二月行冊封禮。七年十二月晉懿貴妃。」
由此可見,因為慈禧誕育了咸豐帝的唯一皇子,她的地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後宮五級的嬪,而為四級的妃,而為三級的貴妃。因咸豐帝沒有設皇貴妃,所以她已經躍居後宮第二位,僅次於皇后。這一年她二十四歲。
第三,要駕馭皇帝。由於生下了皇子載淳,慈禧位置一躍而成為宮中第二,僅次於皇后。按照一般女人的思路與生活軌跡,此時就可以享受這顯赫的榮譽,等待兒子繼承皇位,做太后。可慈禧不這樣想。她不認為她宮中的地位可以高枕無憂,畢竟她當時只有二十四歲。專制體制所賦予皇帝的權力是無所不在的,生殺予奪是他的權力,順治帝不高興即可廢皇后,而貴妃的立與廢應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慈禧要穩固宮中的位置,就必須駕馭皇帝。皇帝是人,他不可避免也有各種各樣的習性與缺點,只是看慈禧是不是能充分掌握對手的特性,並加以利用。
慈禧有一項後宮嬪妃們無人能抵的能力——能讀寫漢文,這在當時的滿族婦女中是極其可貴的。因為滿族婦女與漢族婦女一樣,不能入學,文化知識的獲取的途徑十分單一。因此,慈禧是宮中嬪妃中既能掌握滿語又能讀寫漢語的「雙語」模範。
慈禧繪花鳥畫慈禧很有天分,在圓明園居住時,「因日習書畫以自娛,故后能草書,又能畫蘭竹」。
惲毓鼎《崇陵傳信錄》中記載:「西后入宮時,夏日單衣,方校書卷,文宗(咸豐帝)見而幸之。」
炎炎的夏日,她單衣伏案,校讀書卷,不能不說對讀書有極高的興趣,同時說明慈禧知書識字。至於她掌握漢文的程度,從她垂簾聽政後要求罷免恭親王奕訢的上諭中可見一斑。
我們節錄上諭部分文字:
「種種情形等弊,嗣(似)此重情,何以能辦公事!查辦雖無實據,是(事)出有因,究屬曖昧知(之),難以懸揣。恭親王從議政以來,妄自尊大,諸多狂傲,以(倚)仗爵高權重,目無君上。看朕沖齡,諸多狹致(挾制),往往諳(暗)始(使)離間,不可細問。」
慈禧所起草的共計三百餘字上諭中,錯別字竟高達十二個,語句亦不甚通順,足以證明其運用文字的能力不高。咸豐帝逃避現實,寄情聲色,對於國事窮於應付。由於慈禧能讀寫漢文,有些奏章就讓慈禧代閱。「時時披覽各省章奏,通曉大事」。在披覽奏章的時候,慈禧逐漸通曉了國家大事。
咸豐帝為了省力氣,有些奏章,就改為口頭諭示,命慈禧代筆。好在內閣呈送御覽的奏疏,絕大部分屬於報告性或對各省督撫重大事件的指示意見,一般皇帝的朱批是「知道了」、「依議」等簡單的字,對慈禧來說不是難事。
《崇陵傳信錄》記載:「時洪楊亂熾,軍書旁午,帝有宵旰勞瘁,以后書法端腴,常命其代筆批答奏章,然胥帝口授,後僅司朱而已。」
至於軍機處奏摺則關係軍國大事,咸豐帝必須朱批具體指示方略,要皇帝親自動手。但依慈禧的機敏與聰慧,很快就對朝政運作、君臣分際,了然於胸。這為她以後的執政打下了堅實基礎。當第二次鴉片戰爭向縱深發展的時候,英法聯軍突破了清軍道道防線並攻陷天津後,北京門戶洞開,天子之都暴露於侵略軍的炮火之下,如何應對這百年未有的變局,是考驗一個統治者是否具有雄才大略的關鍵時刻。我們不妨對比一下咸豐帝與慈禧的表現。
《崇陵傳信錄》記載:「英法聯軍突破了清軍道道防線並攻陷天津這日,正逢咸豐帝在圓明園的天地一家春與后妃共宴。酒至一半,軍機處奏報,英、法聯軍已陷天津。咸豐帝痛哭不止,皇后鈕祜祿氏與諸嬪妃哭成一團,只有慈禧一人走向前來對痛哭不已的皇帝建議:『事危急,環泣何益。恭親王素明決,乞上召籌應會之策。』」巨變面前,咸豐帝的懦弱、無主見暴露無遺,在他痛哭與束手無策之間、在尋求逃避國家巨變的危難時刻,慈禧卻有著與咸豐帝截然不同的表現,冷靜、沉著、敢作敢為。
慈禧在不露聲色、談笑風生間將至高無上的皇帝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成為後宮中僅次於皇后鈕祜祿氏的第二位重量級人物。然而,與忠厚、質樸的皇后截然不同的是,慈禧對於前殿男人間權勢之爭奪、大局之掌控有著更為敏銳的感覺和判斷,她不斷地將在後宮與嬪妃爭鬥的經驗滲透到太和殿那屬於男人一統天下的世界中。
慈禧有著自己所獨具的能力,那就是洞悉人性、工於心計、個人至上、臨危不懼、敢作敢為,這正是專制帝王所應具備的素質。
慈禧在咸豐帝疏於朝政的時候,幫助皇帝批閱奏章,甚至有時以她的建議和主張影響皇帝的決策,這一違反祖制和家法的行為,必然引起朝中擁有實權的軍機大臣和御前大臣的不滿。在中國社會裡,女人幹政向來被視為「牝雞之晨」——母雞啼鳴,家有不寧
。在這個男人主宰的世界裡,女人的社會活動是無論如何都不能被容忍的行為,其結果必然遭到來自男性權力世界的絞殺。在那個男人至上的社會中,在那個為爭奪權力而血肉橫飛的世界裡,慈禧能夠走上男人獨霸的政治舞臺嗎?她將面對怎樣的血腥挑戰才能踏著男人的脊背,爬向權力的巔峰?
第一回 選秀入宮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有一個女人很是引人矚目,她在男人一統的世界裡,奪得了本來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權力:三度垂簾聽政;兩次決定皇位繼承人;將國家命運控制在她的股掌之中;極大地影響了中國近代歷史的走向。她對帝王之術駕輕就熟,卻對世界發展潮流不甚瞭解,判斷及決策一誤再誤,結果讓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這實在是中國的悲劇,也是她個人的悲劇!這個女人就是慈禧。對於她在中國歷史上的所作所為,人們痛恨過!人們譴責過!人們謾?過!然而這個歷史悲劇完全應該由慈禧負責嗎?假如讓一個男人當皇帝,中國就必...
目錄
第一回 選秀入宮
第二回 榮為貴妃
第三回 暗爭皇權
第四回 叔嫂聯手
第五回 實施政變
第六回 垂簾聽政
第七回 整飭吏治
第八回 壓制奕訢
第九回 初興洋務
第十回 別樣舐犢
第十一回 歸政同治
第十二回 同治之死
第十三回 二次垂簾
第十四回 「君臣」母子
第十五回 慈安之死
第十六回 置換軍機
第十七回 蝟集后黨
第十八回 曲折親政
第十九回 光緒大婚
第二十回 六旬慶典
第二十一回 釜底抽薪
第二十二回 「規範」變法
第二十三回 「母子」反目
第二十四回 廢帝風波
第二十五回 珍妃之死
第二十六回 光緒賓天
第二十七回 慈禧大葬
結語
後記
第一回 選秀入宮
第二回 榮為貴妃
第三回 暗爭皇權
第四回 叔嫂聯手
第五回 實施政變
第六回 垂簾聽政
第七回 整飭吏治
第八回 壓制奕訢
第九回 初興洋務
第十回 別樣舐犢
第十一回 歸政同治
第十二回 同治之死
第十三回 二次垂簾
第十四回 「君臣」母子
第十五回 慈安之死
第十六回 置換軍機
第十七回 蝟集后黨
第十八回 曲折親政
第十九回 光緒大婚
第二十回 六旬慶典
第二十一回 釜底抽薪
第二十二回 「規範」變法
第二十三回 「母子」反目
第二十四回 廢帝風波
第二十五回 珍妃之死...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