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彿小津安二郎或侯孝賢的電影,
榻榻米一角電風扇沉默的吹著,時間如同靜止了一般。
一個人在什麼情況下會去反芻自己的童年呢?那水光倒影中衣衫襤褸的自己,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再次面對的。在去除了所有矯飾與層累之後,作者用最素樸的語言書寫記憶中的童年,並隨著時光牽引,眼見「同學少年多微賤」,意外、災禍、無常、老病與淪落--那才是真正的人間,正常無比的真實人間;回憶生命過往,哪一個紛如螻蟻的生命,不曾有過花樣的年華,月樣的精神,冰雪樣的聰明?
周志文的文字清淡,似講古閒說的筆法,熟成而富涵內在秩序、活潑草莽而特具人情味,文字素顏無妝,淡到極致,隱約帶有一點苦澀味,極為耐品;彷彿外表沉靜的河流,卻有著活潑的底蘊。《同學少年》是一個貧困的外省小孩在台灣鄉下的成長史,見證了時代的多義性;同時也是一眼最溫柔的回望,在寂寞卑微的姿態背後,是對悲歡人生的寬解與涵容。
作者簡介:
周志文
原籍浙江,1942年生於湖南。宜蘭縣立羅東中學初、高中部畢業、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博士。歷任《中國時報》、《民生報》主筆,淡江大學教授、台灣大學教授,捷克查理大學漢學講座教授,荷蘭萊頓大學訪問學人,北京師範大學客座教授,珠海聯合國際學院講座教授,現已退休。文學作品有《日昇之城》、《三個貝多芬》、《冷熱》、《布拉格黃金》、《尋找光源》、《風從樹林走過》、《時光倒影》等。
各界推薦
媒體推薦:
「周志文筆下的人間,不知怎的,遠山帶霧,斜陽掩映,光影下的反差,襯出了一個青灰色的世界。瘋狗、紅猴、詹國風、魏黃灶、林烏丟、尤金祝、姚青山或小女友毛毛,像與整個世界完全無涉似的,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也像紮的紙人或紙馬,死了,也就死了,活著的,繼續活著,簡直是二十一世紀台灣後山版的《呼蘭河傳》。」
--張瑞芬
「當我讀到『空山松子落』的時候,心中想起生命中經歷過的一些細瑣的往事與人物,特別是少年時在宜蘭鄉下的同學們。他們存在於世,有點像深谷中的花開花落,無人關懷,無人知曉,但對那棵寂寞的花而言,那短暫的開落卻是它真實的一生。空山松子落,不只是一顆,而是數也數不清的松子從樹上落下,有的落在石頭上,有的落在草葉上,有的落在溪澗中,但從來沒人會看到,也沒人會聽到,因為那是一座空山。啊,多麼豪奢的一場墜落!」
--周志文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小編的番外篇** 光陰的故事—「眷村男孩,原來你在這兒」 /印刻企劃DR
電視劇「光陰的故事」發展到汪家的女孩放棄了大學夢,一肩扛起家計到酒吧唱歌掙錢,一同在眷村長大的青梅竹馬們也相繼面臨不同的人生挑戰,他們是同學是哥兒們但都還只是初滿二十的年少。當時急著長大的小孩,現在卻討厭不得不的長大,似乎每個人都曾陷入過這樣的「時間角力」。
相似的共鳴自然也就聯想到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對照著看還真有劇本移植的蛛絲懷疑,浙江的汪家、北平的孫家和山東的張家,電視都給它演齊了(又或者出自於我過於淺薄的了解,眷村裡就是那幾個姓,並不難猜)。儘管窘困但懂知足,兄弟姐妹們卻沒有人不曾有離開村子的念頭,做長輩的給會讀書的子女全力支持(考取大學又是全村子廣播,又是村子口打賞鞭炮的),唸不了的就讀軍校替家裡省錢。然而當這個族群正日益稀少,當年那離開眷村的女孩,為逝去的童年哀痛的女人,卻只能從報紙的角落、電視的新聞報導,蹦出「眷村男孩,原來你在這兒」的百感交集。
閱讀他人的「時間角力」,與自己拔河,往事的流水帳是時空交錯不那麼安分,經常是幾個格外鮮明的人物毫無預警的竄出,我讀周志文《同學少年》時便專撿那些以人名為篇名的先讀:(伍朝林)是小學時期與周志文同樣懷著火車夢的同班同學,可他體弱多病骨瘦如材的身軀實在很難和一列列朝聖般向前駛去的火車相互聯想,但他總有許多不知打哪來的珍貴圖鑑,讓周志文增長不少見識。上了初中兩人斷了音訊,初二時便聽聞伍朝林已經病死了,兩個少年的火車夢就此終結。國中時期一起參加天主教合唱團的詹國雄,為了朝演藝界發展改名為詹國風,後來在一場喜宴上相遇,友人相傳才知他多次生意失敗,欠了一屁股債,老婆也跑了,現在在苗栗通宵看沙灘……這時周志文也會說「眷村男孩,原來你在這兒」嗎?
「時間角力」的最後,一定要兩敗俱傷嗎?歲月不饒人,人又總是有遺憾,似乎真有那麼可笑而真實,縱然假姓冒名的也要將他人的命運說得透徹(我當周志文的指名道姓都是真的)。同學之外是少年的自己,在周志文的往事流水帳打轉的是自己還有音符,記憶會衰退,人會老化,他的耳科醫生說,退化是緩慢而不自覺的,你以為還聽得見的中高低音符,有的恐怕只是「記憶裡的聲音」(我很喜歡用聲音來描寫記憶的意象),倘若如此,那麼,怎麼提就只有在上海當捲菸卷工人那段時光的母親,應該是忘了很多歌該怎麼唱了,或者根本不想記得…
媒體推薦:「周志文筆下的人間,不知怎的,遠山帶霧,斜陽掩映,光影下的反差,襯出了一個青灰色的世界。瘋狗、紅猴、詹國風、魏黃灶、林烏丟、尤金祝、姚青山或小女友毛毛,像與整個世界完全無涉似的,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也像紮的紙人或紙馬,死了,也就死了,活著的,繼續活著,簡直是二十一世紀台灣後山版的《呼蘭河傳》。」
--張瑞芬
「當我讀到『空山松子落』的時候,心中想起生命中經歷過的一些細瑣的往事與人物,特別是少年時在宜蘭鄉下的同學們。他們存在於世,有點像深谷中的花開花落,無人關懷,無人知曉,但對那棵...
章節試閱
〈路上所見〉但小鎮到底是偏僻的小地方,不論沉睡或醒來都需要時間,這裡的人神經鬆弛,欲望與氣度都不大,對自己的未來,大約在十步之外就渾然不覺……
我從童年經少年到青年都住在台灣東北部的一個小鎮上,小鎮是林產的集散地,在日據時代就很繁華。四九年之後,林產一度還是重要產業,為地方帶來不少財富,但明顯已不如以往,屬於雪山支脈的太平山,山上林場盛產的檜木已被砍伐殆盡,再加上五零年代末期,政府修了一條從太平山到縣府所在宜蘭市的道路,所剩無幾的林木又直接被運到了宜蘭,從此之後,林業榮景不再,小鎮就需面對自己逐漸衰頹的命運。
但小鎮到底是偏僻的小地方,不論沉睡或醒來都需要時間,這裡的人神經鬆弛,欲望與氣度都不大,對自己的未來,大約在十步之外就渾然不覺,既不耽心,也沒有憧憬,整體看是渾渾噩噩的一片。
台灣有句俗話:「天公疼憨人」,意思等於是傻子有傻福,既是命運,窮耽心也沒用。小鎮在蘭陽平原的中心點,四周農業出產尚盛,加上交通是輻湊之區,林業蕭條了,還有其他可頂替,六零年代末,台灣經濟逐漸從萌芽到「起飛」,連帶讓小鎮繁榮又有了恢復之勢,只是其中的變化,須從外頭看,小鎮裡的人反而都沒什麼感覺。十餘年的沉寂,對這裡的人而言,好像只是夏日午後坐在涼椅上打了一個小盹一樣。
就在小鎮打盹的時刻,正好是我從童年、少年步入青年的階段。我現在回憶我那一段時日,完全像夢境一般的迷離,每次回到小鎮,看到物是人非或物非人亦非的情境,就想起張宗子囓臂自呼「莫非是夢」的樣子,自己也跌落類似的感懷之中。
我常想起我在少年時在小鎮路上遊蕩之所見,說遊蕩其實多數是上學放學時在路上之所見。小鎮當年小得可憐,從南邊走到北邊,就是放慢腳步,也大約只需半個小時,從東走到西也是。小學我轉了幾次學,記憶有些混亂,但上中學之後,行程就比較固定,我在鎮內的一所中學讀完初中與高中,再加上我曾留級,我有七年的時間,上學放學幾乎走同樣的幾條路,使我得以「飽覽」途中盛景。這裡的飽覽兩字是指天天看、重複看,已有些飽膩的感覺,而不是指小鎮有什麼特殊風光,值得人好好去欣賞。
小鎮在日據時代因為曾是檜木的集散地而風光過,一度是東洋客與本地富豪的銷金窟,情況有點像北部基隆附近產金礦的九份,但這裡並沒像九份那般急速的暴起暴落,林產的興替究竟比金礦的起落要悠緩些。
在從太平山到宜蘭的道路還沒修好之前,仍有些林木會經公路運到小鎮,鎮西一條名叫中山西路的路端,還有一個原木運輸的檢查站,所有運下來的林木都須在那停車受檢,這裡是鎮上還可以看出它與林產有關的地方。每當運木卡車在路邊停妥,就會有幾個個兒比較大的孩子像猴子一般的攀爬上車,用鐵桿之類的器具把車上巨木的樹皮剝扯下來,他們的動作必須迅速又準確,因為車子不會久停。車下則有幾個婦人帶著比較小的孩子,把掉落路面的樹皮掃進畚箕,倒進準備好的麻袋中,那些樹皮帶回家,曬乾了可以成為燃料。站上的管理員與車上的駕駛看到這亂糟糟景象從未阻止過,因為這些林木運到小鎮,就會被拋到貯木池,樹皮不被剝去也會在水中腐爛掉。那些剛被剝去樹皮的巨木,露出新鮮得像人類肌膚的色澤,像被分解又放大了的人的肢體,當它們被卡車載著在路上招搖而過時,常令人遐想不已。
往日的繁華還在小鎮留下一些印記。在鎮南有一塊不算小的地方,是小鎮著名的「暗街」區。所謂暗街,就是指酒家、公娼與暗娼所聚集的地方,閩南語把那些見不得人的營業叫作「暗間仔」,從事色情行業叫做「開暗間仔的」。家長都警告小孩不要經過那裡,但暗街距離我住家很近,嚴格說來只有小溪的一水之隔,我不得不常常走過,我自少年時代就聽慣了酒女與恩客打情罵俏的喧嘩,下里巴人所唱的俗調小曲。早上上學經過時,暗間仔的門窗都緊閉著,像一座死城,但到黃昏放學時就都活轉了過來,那裡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夜的都會。
給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暗街平日的樣子。宜蘭以多雨聞名,冬天雨季常常會一整月不見天日,有一天放晴了,早上上學經過,就見每戶暗間仔都打開了門窗,把早已泡濕的棉被墊被枕頭等拿出來曬太陽,有的放在椅子上,有的用竹竿撐在店門口,零亂又猥瑣,卻顯示這個區域難得一見的朝氣。平日很少見到陽光的妓女,也都出來了,有的坐在店門口的小凳,讓年長的婦女為她們「挽面」,所謂挽面就是用兩股棉線在臉上不斷搓絞,用來拔除臉上的寒毛,寒毛雖小,連根拔去也會痛的,但被挽的女子,似乎一點痛也沒有的樣子,還在跟人調笑不已。不挽面的妓女則利用難得的晴日洗髮,洗完彼此幫忙梳頭,她們用的是一種名字叫篦子的梳子,是用竹子做的,密得出奇,可以「篦」出髮際的頭蝨,篦出的蝨子得立刻殺死,幫忙梳頭的人總是手忙腳亂的不時用指掐、用牙咬的,口中還不斷驚呼,場面熱鬧而有趣。
四周常聽到人家講那些妓女的故事,台灣傳統社會,觀念是重男輕女,早期窮人家裡的女孩,很多送人作養女,有的給人作「童養媳」,送走的女兒,遭遇都很不好,命運不濟的常被推入火坑成為妓女。最令人不忍聽聞的是推她們入火坑的人往往不是養父母,反而是她們的親生父母,而推她們的理由又不見得都是貧窮。走過暗街區,聽到夜夜笙歌不斷,一片熱鬧,而其中暗藏著的都是令人鼻酸心痛的故事。
在暗街北邊的一個街口,有間雜貨鋪,雜貨鋪什麼都有得賣,而以供應暗街之所需為主,譬如菸酒之類的。門口擺有水果攤,賣些香蕉、芭樂、龍眼之類的土產水果,還賣甘蔗,甘蔗雖不算水果,卻是水果攤的消費大宗,吃的人不少。每天下午起,水果攤前就聚集幾個男人在那兒邊說笑邊啃甘蔗,他們一時興起,往往喜歡玩劈甘蔗的遊戲,引起眾人圍觀。遊戲是把一整隻帶皮的紅甘蔗立在地上,拿一把帶勾的鐵刀頂住甘蔗,然後放刀在空中玩一個誇張的花式動作,正當刀在空中時,甘蔗倒下來了,而那男人在甘蔗還沒全倒的時候,縱刀朝甘蔗劈下去,看劈到哪兒,那段甘蔗就由他獨享,有的人厲害,能把甘蔗從頭劈到尾,那麼整隻甘蔗就歸他一人所有了。整個遊戲在調笑與漫罵中進行,但手上拿的刀又鋒利無比,弄不好會傷到人的,所以過程也有些緊張。後來才知道那些男人是暗娼的保鑣,他們的任務之一是維護暗間仔的安全,在路口看到風吹草動,就連忙通風報信,還有一種任務是阻止被推下火坑的妓女逃跑,他們有和樂的一面,也有凶殘的一面,其實整個暗街都一樣。
在政治禁錮、經濟蕭索的時代,小鎮的娛樂事業並沒有停止,正巧那幾年可以說是電影的黃金歲月。小鎮的電影院由一家增加為四家。最早的那家在火車站附近,原來是個專門演歌仔戲的戲園子,後來演起電影了,人龍不斷,票房鼎盛,電影院就越開越多了。小鎮雖小,但人口組織結構有點特殊,這裡有一座聯勤(當時軍種的一種,與陸海空軍是平行的)被服廠,員工人數不少,又有兩個陸軍軍眷的「新村」,所以比起其他地方,「外省人」多些,但再多也不過當地居民的二十幾分之一。外省人喜歡看國語片,本地人喜歡看日語片,早期還沒有台語片,大約過了幾年之後,才有哭哭啼啼打打鬧鬧的台語片出現。我記得我看過一部叫做《王哥柳哥遊台灣》的片子,當然是黑白片,完全模仿好來塢的勞萊、哈台的演法,一胖一瘦的插科打諢,動作誇張,還是默片時代留下的痕跡,居然很受歡迎,後來那片子就續集、再續的拍下去了。
街口電影院新張貼出來的廣告總會吸引行人,電影院除了有招貼廣告,還有活動的廣告。活動廣告是讓人前後夾著夾板,夾板上貼著電影海報,沿街敲鑼打鼓,或者用吼叫來為電影作宣傳,當時叫他們是「廣告的」。有的「廣告的」還化了妝,頂一個紅鼻頭,裝成馬戲團裡小丑,跟黃春明小說〈兒子的大玩偶〉裡的「三明治人」一樣。但這種「三明治人」只流行了兩三年,後來活動廣告就由三輪車取代。
每家戲院都會在他們戲院的門口樹立大型的看板,那些看板又高又大,用來介紹現在上演的或是即將上演的電影,最是引人入勝。看板是由帆布做的,一個巨型的電影看板往往是由好幾個小型的看板組合而成,畫的時候是一小片一小片的畫,拼起來要成為一整體,不是老於此道者很難做得好。我上中學時,對繪畫曾有興趣,放學後常到戲院的畫房去看師父們畫看板,一度還想投身此業。鎮上大東戲院有一位看板師父最得我心,別人畫人臉時須要在劇照上先用鉛筆打上格子,再在看板上畫放大的格子,然後用炭筆依比例先畫輪廓,才能把畫像畫得準確,而這位師父連畫稿都不必打,看著劇照拿起刷子大剌剌的說畫就畫,一點也不猶疑。在他邊上看,有時不知道他畫的是哪一部分,就是知道他畫的是哪部分,看起來也亂糟糟的一點也不覺得像,要等到他畫完後拿到外面,把一片片的畫板拼合起來,從遠處一看,人物竟像活著的一樣,其傳神的程度,甚至比劇照上還要強呢,真是神乎其技。
街頭林林總總可看的東西很多,不過各人所看到的不見得相同。上學路過,在快到菜市場的街角有一家很小的照相館,這家照相館門面寒酸得很,大門以外就只有一個小小的櫥窗,櫥窗裡放著幾張放大的大頭照,吸引我的,是裡面一張我小學「學妹」的照片。當時彩色照片的色彩生硬得很,沖放的設備也差,有些照相館喜歡把黑白照片加工塗上色彩,不管技術再好也顯得怪異又彆扭,我學妹的那張是張沒加工的黑白照,卻顯得落落大方。學妹比我低一班,名叫崔美琪,本人就很漂亮,但照片把她拍得更美,黑幕做襯墊,使她皮膚更顯白皙,眼睛大又明亮,臉上掛著輕笑,好像準備要跟你說話的樣子,每次經過,都教人不得不多看一眼。
那都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儘管我上大學之後就離開了小鎮,其他家人也陸續遷出,但我每年還會回去幾次,雖然我出生外地,但長於斯學於斯,在情感上言,小鎮也算我的故鄉,它又是我母親的埋骨之所,我總要不時的回去祭掃,然而每次回去,都會或多或少的牽引出黯然神傷的情緒。我以前住過的眷區已改建為貼滿褐黃相間瓷磚的大廈,裡面住的人已全不認識,眷區前面的小溪,以前是我們小孩練習游泳、婦女洗衣的地方,現在上面加起了蓋子,變成了一條四線的公路了,因為小溪沒了,「對岸」當然也不再存在,原址的暗街區已建滿了連棟的商業大樓。我突然對當年藏污納垢的暗街懷念起來,那些群聚在街口劈甘蔗為戲的保鑣,那些邊捉蝨子邊調笑的妓女,不知道後來都被掃到世界的什麼角落了?因為缺乏實景佐證,有關那個潮濕陰冷時代的記憶,就像褪色而糢糊的面容,消失了後就再也想不真切。
唯一可以驗證的是低我小學一班的學妹崔美琪了。一次小學同學會見到了她,她與一般中年婦女一樣的發胖了,但面容還很姣好,還看得出小時候的部分模樣。她聽說我在大學教書,特別熱心的告訴我她兒子是某所大學畢業,已在某個令她得意的處所工作之類的事。我一時之間不知道該跟她說些什麼,腦中不禁想起小鎮的那個幽暗的照相館來,想問她那張小時候的照片還在嗎,但話還沒說出口,另一個她同班的女同學大聲插話,硬拉著她要往外走,她尷尬的跟我說她要早點回去,因為家裡還有一大群牌搭子,正等她回去重燃戰火呢,說完哈哈的笑了起來。她問我剛才要跟她說什麼?我說沒什麼,你還是早點回去吧,她頓了一會,彷彿不懂又彷彿懂似的,笑著說是呀是呀。
〈空山松子落〉我初二因留級到了一個新班級,遭受同學的輕視與稍帶敵視的對待,當時我的心情真如寒天飲……
我初二因留級到了一個新班級,遭受同學的輕視與稍帶敵視的對待,當時我的心情真如寒天飲冰,難受極了。第一個對我展現友好的是班上的尤金祝,一天他帶來幾張當時很風行的《小說報》,看我在注意他,突然轉頭輕聲問我要不要看,為了鼓勵我,他說他家裡還有很多本,要想看一下子也看不完,我在他半堅持之下,就留下了那分《小說報》。《小說報》是份專門刊登小說的刊物,取名為報,根本沒有新聞,全「報」半開印刷,看小說長短決定張數,最少兩大張,最多可達四大張,一大張有四版,兩大張就有八版,當時印刷物字體都小,八版足以刊登一篇中篇小說了。
《小說報》刊登的大多是所謂的「言情」小說,有時為填補空隙,會在文中插圖,以彩色印刷,在當時算是新穎,很受一般讀者歡迎。我在留級之前,從未讀過小說,(讀故事書不算。)之前我喜歡閱讀有關天文及地理方面的書,圖書館裡談天象行星的書都被我借出來過。我很早就知道有一天太陽會膨脹到把它所有的行星都融化,而成為它的一部分,到時世界又回到混沌的原始起點,那時候的整個太陽系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白矮星」,後來白矮星逐漸冷卻縮小,最後把所有的質量濃縮成一個極小的物體,隱藏在廣袤的宇宙間,就成了個能把所有磁場與光線都扭曲的「黑洞」了。我的少年時代讀了很多這類書籍,這使得我比同年的人在思想與情緒上都低沉些。同時我還喜歡看介紹地理沿革的書,特別愛讀遊記,我看過的書其實不少,就是沒有讀過小說,尤金祝借我的《小說報》算是開了我另個閱讀世界的眼界。
尤金祝家道很好,這是我看完了他帶來的《小說報》之後,他問我要不要繼續借閱,帶我到他家去挑選時才知道的。他的父母都是醫師,父親在一個偏遠鄉村做衛生所主任,母親則是在鎮內的一家醫院做專科醫師,家住在鎮上一條很幽靜的街上,是租來的,尤金祝說他們老家在礁溪。他們租的房子是一幢兩層樓房的二樓,挑高很高,窗明几淨的,讓人看了就歡喜。尤金祝的母親十分和藹,看到她兒子的同學都笑容相待,還常常拿食物給我們吃。尤金祝有一個哥哥,兩個妹妹,混熟了後,都對我親切。他哥哥名叫尤金祿,在宜蘭省中讀高中,長得十分娟秀,比較像個女孩子,他有項絕技是畫肖像,他喜歡在很小的素描本子上用特殊的沾水鋼筆畫電影明星,他畫的明星大多我不認識,少數認得的男的有洛赫遜、馬龍白蘭度、詹姆斯狄恩等,女的有伊麗莎白泰勒、奧黛麗赫本等,都畫得唯妙唯肖,有一次他送了我張,是畫日本影星石原裕次郎的,我不喜歡石原裕次郎的那口亂牙,表示更喜歡那張詹姆斯狄恩,他說那張他已答應送給別人了,以後會再畫一張送我,但從此就沒有下文。他哥哥已經是高中生了,有天竟穿著成套質料考究的童軍制服,右胸中國童子軍的符號上面還縫了面小國旗,據說那國旗徽章是有榮幸出國的人才有權佩帶的,尤金祝告訴我說,他哥哥要代表國家到日本參加世界童子軍的活動,那時候出國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天方夜譚,他們家的小孩竟能到日本去,那要花多少錢呀!光是這消息就令人目眩神移了,可見他家境之好。
但尤金祝一點也沒有富家子的壞習氣,包括驕傲與浪費,他很謙虛,待人以誠,有時候會出手闊綽些,但買來東西都能與人共享,從來不會自私自利。富家人有種特殊的氣度,就是雍容,雍容的特徵是做所有的事都顯得不疾不徐,這是我在尤金祝身上看到的。但尤金祝的成績並不很好,他的數學老是不及格,英文成績也不理想,倒是國文還不錯,我們的導師也是國文老師對他就很是欣賞,甚至有些寵愛,常叫他做令我們羨慕的事,譬如到辦公室拿教具,幫老師整理私人物品等,老師為什麼獨對他好,我們包括尤金祝本人起初也不明就裡。我們的導師叫王繼堯,名字就有聖人的味道,他口才極好,瘦得像個癆病鬼似的,但聲如洪鐘,氣如奔雷,除了上課外,他喜歡在放學後留學生下來訓話,他能把所有平凡的事說成神聖,小道理說成大道理,他上下古今的在台上說得口沫橫飛,但台下的同學都緊張的不得了,住在三星及利澤簡的同學趕不上末班車就得走路回家。王老師極為注重學生傳統文化及道德教育,他請善於書法的何士謙老師寫了許多長型的條幅,高懸在教室四壁,上面都是從《大學》《中庸》裡選出的格言,要我們全背熟了再換新的,教室掛滿了長條寫滿了黑字的白紙,簡直跟靈堂沒有兩樣。後來這位老是標榜要「為往聖繼絕學」的老師,下學期卻不知何故就沒來上課了,代課的老師也姓王,是他的堂弟,同學都很高興,一方面從此不用放學後還留下來聽訓,一方面苦風悽雨的靈堂又恢復成歡樂的教室了。過了約莫幾個月,我們終於知了其中的秘辛,原來我們的老師搞上了我們同校的一個初三女生,女生的家裡到學校來鬧,但女生已經有喜,再鬧也不是辦法,老師只有草草辭職成家去了。對我而言這件事更有諷刺性,原來那位女生是我小學的同班同學,她之高我一班,是因為我留級的緣故,想不到我以前的同學,頃刻之間已變成我的師母了。
這事對尤金祝形了成傷害,王繼堯對他寵愛有加,竟成了他後來被取笑諷刺甚至於責罵的理由,尤金祝雖然生長優渥,但不善言詞,面對無禮的對待,完全沒有招架之力,更談不上反擊,情急之下只有暗自飲泣的份。後來他初中畢業改讀他校,這可能是最主要的理由。隔了幾年,有一次尤金祝告訴我,說遠在初二上學期,就在王繼堯天天跟我們宣揚聖賢之道時事情就發生了,王繼堯曾向尤金河家「調」過錢,不過都被尤的家人婉拒了。這件醜聞對我造成的衝擊與影響更大,我到讀高中時,對傳統中國文化很是瞧不起,我認為儒家講的道德是虛假的,中國的所以落後,是由那些可恥與虛偽的教條所造成,五四時代的某些文化人說「中國不亡,斷無天理」,這句話深契我心,這當然跟我當時也讀了很多胡適的文章有關,但胡適之能影響我,是因為我心裡面原有這種傾向,這裡面王繼堯的作用是最大的,他的行為讓我認為所有的道德都是虛偽。我後來大學讀了中文系,畢業後又讀了大量的中國傳統典籍,後來又有幸講學上庠,才知道中國最大的道德其實就是誠實,《中庸》說:「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就是這個道理。然而體會這個真理,耗費了我大半輩子的時間與精力,我在文化選擇的路上摸索前進,不知走了多少曲折迂迴的冤枉路,我如果沒有那個諷刺的經驗,豈不是更好嗎?
現在轉回來說尤金祝。尤金祝高中到宜蘭去讀宜蘭省中,他行事看起來有些溫吞,但心思還算細密,對於人生世事,也有特殊的體悟,加上文筆不錯,終於成了個寫現代詩的詩人。他又結識了一位救國團刊物的主編,那位主編常請他幫忙校稿編輯,尤金祝這人就是這樣,看起來有點漫不經心,但一發起癡來,也不計後果的全身投入。他在編輯事務上花了太多心力,又因那為主編而認識了許多詩人文學家,整天周旋在那群瘋瘋癲癲的人物之間,結果耽誤了學業,高中畢業並沒考上任何大學。他在救國團的交往其實是直線進行的,他只與那位主編要好,其他人表面熱絡,但都是假相,不巧的是那位主編不久又意外死亡,他不但沒有如願的繼承了主編位置,反而被人用卑劣的手段逐出了救國團,他善良又老實,根本沒反抗的力量,只有乖乖走人。他後來就到台北去尋求發展了。
我奇怪他富裕的家境,對他後來的出路似乎一無幫助。我讀大學的時候,有時會在某些文藝場所見到他,但很少有長談的機會,他似乎還在文藝界混,卻也沒混出什麼名堂來,我想他的家人對他當時的處境是深不以為然的。不久後聽說他去參加警察的考試,考上後去做警察了。對於他而言,那真是個完全不搭調的職業呀,他怎會去「屈就」呢?後來我終於弄懂,他做的還不是一般的警察,而是專管監獄的法警,成天跟囚犯在一起,這樣說來就更不搭調了。又隔了一段時間,他離開了「法界」,原因傳說是他在監獄販賣高價的香菸給囚犯,被「人贓俱獲」的逮到,結果自己由管人犯的人成了被關的犯人,人間的戲劇,再也沒有比他演出的那齣更驚悚又離奇的了。
他意志不堅,個性軟弱,他一定犯了錯,但他不夠狡猾,所以別人都逃了,只有他被逮。也有可能是他犯了一點小錯而別人又嫁禍給他,終於變成了大錯,要是這樣,就更為悲哀了。就這樣過了十年或者更久,我終於才有機會見到他。他已從獄中出來,有了新的工作,在一個文藝基金會之類的機構當的祕書,那個基金會在我任教的學校附近。我問他待遇,他說差得不得了,一個月只有兩萬元,他早已結婚,太太雖然有工作,收入也有限,孩子在念高中,家計很是不好,待遇不高,但多少能貼補家用,總比沒有的好,這是他的話。有一天我在等公車,看見他從我旁邊走過,陽光明亮,把他底層的白髮完全照出來了,原來他滿頭烏絲,全是染出來的呢,我當時心中一緊,暗中說好友,要多保重呀。
他還是保持對文藝的關切,隨時閱讀書籍刊物,我偶爾在報上發表文章,他表示都看到了,而且對我還讚譽有加呢。我記得初二時他借我的《小說報》,開啟了我親近文學的機會,我不知道在他那兒借了多少本《小說報》,但此後兩年中,我把世面上能看的中文小說,看得幾乎一本不剩,有的是文藝氣息很重的,如張漱菡的《意難忘》、師範的《沒有走完的路》、趙滋蕃的《半下流社會》等,有的沒有什麼文藝腔,敘述故事沉著痛快,我對這類的書更是欣賞,正好尤金祝的樓下騎樓邊有家租書店,我每次到尤家還書,都會到這家租書店逛逛。這家租書店老板心腸很好,書借出門是要收費的,但在店裡看就不必拿錢,我就在他店裡站著看完了費蒙寫的大堆頭描寫間諜鬥智的小說《賭國仇城》及《情報販子》等,我看完這幾部書之後,竟覺得自己眼界始闊,智慧大開,到處尋找冒險又情境詭譎的書來看,後來找到一部翻譯書,便是大仲馬的《基督山恩仇錄》,這本書波瀾起伏,其中穿插冤獄與報仇的情節,過程驚心動魄又勝過了《賭國仇城》。我從讀過《基督山恩仇錄》之後,才知道外國人寫的小說,比當代中國人寫的小說更「深刻」些,自此就沉醉在法國與舊俄的小說之中,大量的閱讀,是在上了高中之後。
飲水思源,該感謝的自然是尤金祝,他不知道他少年時一次無意施展出來的同情,對我有如此重大的意義。我後來沒跟他連絡了好一陣子,他終於離開了那基金會,那是我路過基金會進去找他才知道的。後來我打電話到他家,他說孩子大學畢業了,找到份能糊口的工作,自己就辭職不幹了。自從法警事件後,我不敢多問他的事,怕不小心總會刺痛他。在對話中知道他父親早過世了,母親老了,與一個未出嫁的妹妹住在鄉下,經濟條件也不是很好,我問他那會畫畫的哥哥怎麼了,他說他已定居美國三十年,很少回來。
有一天我突然看到一幅書法條幅,書法家用隸書寫著唐代的詩人韋應物的一首五絕,詩題是〈秋夜寄丘員外〉,詩中說: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當我讀到「空山松子落」的時候,心中想起生命中經歷過的一些細瑣的往事與人物,特別是少年時在宜蘭鄉下的同學們,像尤金祝這類的。我的這群同學都是台灣社會芸芸眾生中的一部分,一生平凡,默默無聞,很少有特殊成就,他們存在於世,有點像深谷中的花開花落,無人關懷,無人知曉,但對那棵寂寞的花而言,那短暫的開落卻是它真實的一生。空山松子落,不只是一顆,而是數也數不清的松子從樹上落下,有的落在石頭上,有的落在草葉上,有的落在溪澗中,但從來沒人會看到,也沒人會聽到,因為那是一座空山。啊,多麼豪奢的一場墜落!
「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我反覆念著這兩句。尤金祝也許跟我一樣,常常會晚睡的,我決定等再晚一點打電話給他,只問問他近來好嗎,其他的事,就不談也罷。
〈路上所見〉但小鎮到底是偏僻的小地方,不論沉睡或醒來都需要時間,這裡的人神經鬆弛,欲望與氣度都不大,對自己的未來,大約在十步之外就渾然不覺……
我從童年經少年到青年都住在台灣東北部的一個小鎮上,小鎮是林產的集散地,在日據時代就很繁華。四九年之後,林產一度還是重要產業,為地方帶來不少財富,但明顯已不如以往,屬於雪山支脈的太平山,山上林場盛產的檜木已被砍伐殆盡,再加上五零年代末期,政府修了一條從太平山到縣府所在宜蘭市的道路,所剩無幾的林木又直接被運到了宜蘭,從此之後,林業榮景不再,小鎮就需面對自己逐...
目錄
序:貝多芬的後山童年--我讀周志文《同學少年》/ 張瑞芬
路上所見
遙遠的音符
疏食飲水
花樣的年華
母親
火車夢
吃教記
白鴿
影戲
散落與連接
梵谷之路
怪力亂神
寫在沙上的
詹國風
魏黃灶
空山松子落
姚青山的情史
紫荊花
瘋狗與紅猴
有弗學?
後記
序:貝多芬的後山童年--我讀周志文《同學少年》/ 張瑞芬
路上所見
遙遠的音符
疏食飲水
花樣的年華
母親
火車夢
吃教記
白鴿
影戲
散落與連接
梵谷之路
怪力亂神
寫在沙上的
詹國風
魏黃灶
空山松子落
姚青山的情史
紫荊花
瘋狗與紅猴
有弗學?
後記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